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方分权

地方分权

地方分权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078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国行政管理、社会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公共预算研究第五届学术会议、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2011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等;地方分权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黎安、曹正汉、王玉明等。

地方分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1 占比:20.5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73%

专利文献>

论文:1078 占比:78.74%

总计:1369篇

地方分权—发文趋势图

地方分权

-研究学者

  • 周黎安
  • 曹正汉
  • 王玉明
  • 白惠天
  • 姚琦
  • 张维迎
  • 彭勃
  • 严海玉
  • 余海溶
  • 刘玉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史展
    • 摘要: 宣统二年冬清廷重议外官制期间,原本反对裁抑督抚的湖广总督瑞澂提出了逐渐裁撤督抚方案,并提议各省督抚联奏。在遭到督抚普遍反对后,瑞澂仍单独上奏。瑞澂方案并非一次性尽裁所有督抚,而是分三等裁撤:在近畿试裁总督,在腹地裁督留抚或改督为抚,在边地仍设总督且加重事权。身为总督的瑞澂提议裁撤督抚,有其自身的逻辑,即通过裁撤近畿督抚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试图维护腹地督抚和加强边地总督的事权,是采取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策略,以应对清末“内轻”与“外轻”之弊,继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 邹琪; 樊丽
    • 摘要: HalG.Rainey等基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提出的“绩效拐点”论对中国基层政府是否有解释力,目前还没有任何经验性的研究可以证明。试图探讨加强基层政府的工作自主权、自主财权、工作监督能否显著改善其绩效。利用对安徽省部分乡镇的问卷、访谈调查数据,从政府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的7个维度测量乡镇政府绩效,并运用ologit回归分析检验相关研究假设。结果表明:增加基层政府工作自主权和工作监督能显著改善其绩效,“绩效拐点”论并不存在;但增加基层政府自主财权并不能显著改善其绩效。赋予基层政府更多工作自主权、平衡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利益诉求,对于改善基层政府绩效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 陈明辉
    • 摘要: 现代各国大多采用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央地分权,这导致分权的概念失去了原有的确定性。在西方话语中,联邦主义、权力下放、权力授予与职责委托都被视为广义的分权形式。在中国语境下,分权和放权是最为常见的一组概念。分权大体对应实现地方自治的联邦主义和权力下放,放权则包括权力授予和职责委托。我国在央地关系类型上属于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但在普通地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央地分权。"地方性事务""民族区域自治权"和"高度自治权"是界定三种不同形式央地分权边界的核心概念。其中,普通地方是享有宪法地位和职权的主体,但中央与普通地方之间的职责范围高度重叠,普通地方的国家机关享有多少权力取决于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其他方式作出的授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和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都是宪法性权力,它们虽来自中央的授予,但受到宪法层面的保障。不过,中央政府对自治地区享有无可争议的自治监督权,央地权限争议应当通过央地权限纠纷解决机制来解决。
    • 曹正汉
    • 摘要: 郡县制国家的潜力,在于它能利用和发挥纵向约束机制的作用,使得国家既具备足够的能力保卫疆域、实施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其权力又有所约束.因此,在中国,如何建构纵向约束机制,如何发挥纵向约束机制的作用,是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学者们对这些问题作过系统性探索,其探索的方向是以"天命观"为基础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并把它扩展为中央、地方与社会之间的相互约束关系.这种探索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纵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两项重要条件:一是"统"与"治"分开,一是政权与治权分开,以形成集中统治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模式,即本文所说的"纵向约束体制".
    • 柯学民
    •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优化地方政府层级结构、扩大地方政府权力以增强地方政府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势在必行.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层级体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完善,探索其历史变革,总结其演变规律,对我国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借鉴价值:(一)减少地方政府层级;(二)处理好央地政府间关系;(三)理顺不同区域政府间关系.
    • 白惠天; 周黎安
    • 摘要: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教育和医疗的大规模普及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国际组织的关注.本文利用个体和地区层面的数据实证考察了计划经济时期地方分权对教育医疗扩张的影响.我们发现,1965年之后中央宣布教育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其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状况的改善作用借助了地方分权的传导和放大机制.估计结果显示,1965年之后,如果一个地区的公共支出分权从低分位组提高到高分位组,其影响可以解释这两组1965-1976年所对应的农村初中教育提升的23%.但在1965年之前,地方分权对于农村教育医疗普及性的影响总体上却是负面的.我们进一步区分了公共支出分权与经济分权的不同效应.经济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既有“挤出效应”,体现在经济分权程度越高,地方公共支出在总预算的比例就越低;也有“溢出效应”,即经济分权通过促进地方工业的兴起和财源增加改善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状况,从而提高了地方人均公共支出水平.本文的实证分析对于理解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之间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白惠天; 周黎安
    • 摘要: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教育和医疗的大规模普及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国际组织的关注。本文利用个体和地区层面的数据实证考察了计划经济时期地方分权对教育医疗扩张的影响。我们发现,1965年之后中央宣布教育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其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状况的改善作用借助了地方分权的传导和放大机制。估计结果显示,1965年之后,如果一个地区的公共支出分权从低分位组提高到高分位组,其影响可以解释这两组1965—1976年所对应的农村初中教育提升的23%。但在1965年之前,地方分权对于农村教育医疗普及性的影响总体上却是负面的。我们进一步区分了公共支出分权与经济分权的不同效应。经济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既有"挤出效应",体现在经济分权程度越高,地方公共支出在总预算的比例就越低;也有"溢出效应",即经济分权通过促进地方工业的兴起和财源增加改善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状况,从而提高了地方人均公共支出水平。本文的实证分析对于理解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之间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陈玉瑶
    • 摘要: 法国边疆少数民族的传统区域在法国大革命以后被拆分并改,体现民族称谓的地名长时间销声匿迹.到第三共和国时期,少数民族语言也在法语的统治性、排他性权威下几近消失.在全国各地反抗巴黎集权的普遍抗争中,法国政府最终于20世纪80年代启动地方分权改革,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由此获得了宪法承认的、有限的"自我管理"权利.
    • 周莅濛
    • 摘要: 对应戴高乐重振法国的雄心,法国文化遗产普查的雏形始于马尔罗时期,由文化部在各大区的代言机构大区文化事务局推动。在实行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如中央投入有限,地方缺乏积极性、普查范围不断扩大等等。2004年法律将文化遗产普查的职权下放到大区﹐且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划分。在其后的实行中该改革体现出一系列优势,取得较好的成果,可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带来一定的启示,如多元共治激发地方活力、重视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的宣传、推动文化遗产普查与其他部门条块融合等。
    • 谯冉
    • 摘要: 引言警察体制作为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形式,也是警察事权划分的基础,必然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传统、外部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既体现出某种共同点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在不同警察体制下必然导致警察事权划分的不同。从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警察体制来看,主要体现为:以法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型的警察体制,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地方分权型的警察体制,以英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警察体制,并且以上各国在推动警察事权划分法治化、为警察事权运行提供财政保障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努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