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理性

国家理性

国家理性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专利文献2249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山东警察学院学报、法学等; 国家理性的相关文献由9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训练、周保巍、尚小倩等。

国家理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3.77%

专利文献>

论文:2249 占比:96.23%

总计:2337篇

国家理性—发文趋势图

国家理性

-研究学者

  • 刘训练
  • 周保巍
  • 尚小倩
  • 朱兵
  • 李武装
  • 田飞龙
  • 肖滨
  • 董政
  • 蒋维兵
  • 赵雨淘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季乃礼; 兰金奕
    • 摘要: 从拜登在参议员时期的委员会工作经历可以发现,其政策倾向呈现出两副“面孔”。一面是在集体决策中、在国家视角下作为理性博弈者的拜登,另一面是在个人提案中、在社会立场上作为正义捍卫者的拜登。基于主客观的综合性因素,特别是受到客观的外部环境和刺激条件对心理特征和主观动机的影响,拜登的政策倾向在某些情况下还表现出了交叉和转换。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张力”背后,恰恰孕育着一种“弹性”特点。未来,这种交织的复杂性与互动的辩证性可能进一步反映于拜登的政策手段和政治行动当中,呈现为一种灵活性和策略性。这将尤其体现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上,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其保持关注、综合判断、合理应对。
    • 许超
    • 摘要: 培根是国家理性思潮在英格兰传播及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看似矛盾的政治立场可以在国家理性的逻辑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国家理性思潮到培根这里才算真正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政治传统,并确立起政治的自主地位。除了以必然性原则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政治手段进行辩护,他还从英格兰现实出发,提出商贸和海权两种符合国家理性的政治主张。宪政传统对于培根来说并不构成对国家理性的限制,反而能够规范国家权力,奠定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
    • 董政
    • 摘要: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法理学需要攻关的长期性重大课题之一。然而,现阶段对该课题的法理研究存在法治化路径依赖的问题。究其根本,当前中国法理学只关注“治理”“现代化”而忽视了“国家”,由此导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理研究被简化为一种无“国家”的“治理法治化”研究。因此,为了克服这一“单条腿走路”的研究困境,有必要引入国家概念并将之法理化。国家概念的法理化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正视“国家”,将“国家”视为方法而非目的引入法理学,强调“国家”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的方法论意义;其次是吸纳“国家”,将法理概念作为“国家”进入法理学的入口,并对国家概念进行对象化处理,从而提炼出作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国家建构之法理;最后是融合“国家”,在现代国家建构之法理的范畴内,通过建构包含国家理性、法律理性与政党理性的三维立体式的法理学分析结构,将“国家”融贯于法理学之中。国家概念的法理化就是一种“以国家为方法,以法理为目的”的思想操作过程。
    • 褚国飞; 崔建树
    • 摘要: 康德把权利视为政治生活的基础。由于权利的基础是道德,道德“至善”无法靠个体实现,因此权利的实现必须立足于人类共同体。基于这一点,“永久和平”问题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康德对人类实现“永久和平”持乐观态度。通过引入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原则,康德认为,就如自然状态下“人与人相互为战”导致人走出野蛮状态一样,无政府结构下的民族国家体制无止境的战争也将迫使国家走出野蛮状态,在“和平联盟”的基础上最终迈向人类共同体。尽管国家有着天然的战争冲动,但康德认为,共和体制国家的建立及共和体制的扩展、审慎的道德的政治家治国、国家间贸易的发展,会越来越有效地制约战争的发生和控制战争的规模,人类离“永久和平”的目标就越来越近。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既着眼于人类未来,也观照了当下的现实政治。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中现实主义学派对康德“永久和平”思想的批判和理想主义者对之的赞扬都存在偏颇之处。
    • 陈赟
    • 摘要: “公天下”并非儒家的专利,《庄子·应帝王》以“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给出了庄子版本的“公天下”思想。“公天下”的庄子版本突显人的性命之情与生活世界,将正当性的政治理解为围绕着性命之情在生活世界展开的正性命的活动与秩序,而任何脱离性命之情的政治活动都将政治下降为统治。性命之情的本质特点在于世间身位与超越身位之间的居间联结,人便是这种居间生存者,顺物自然,也就是顺物之性与命,公天下的政治秩序因而展开为人们在其中各正性命而并行不悖的日用生活过程。
    • 肖滨
    • 摘要: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选择何种国家治理艺术以统筹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既是涉及国家理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关乎国家战略的实践难题。基于对马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相关论述的理论解读,区分两种国家治理艺术——"以力强国"和"以人强国",揭示统合人的发展和国的强大才是国家治理艺术的真谛所在,将为国家治理艺术选择的理性化提供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撑。
    • 肖滨
    • 摘要: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选择何种国家治理艺术以统筹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既是涉及国家理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关乎国家战略的实践难题.基于对马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相关论述的理论解读,区分两种国家治理艺术——"以力强国"和"以人强国",揭示统合人的发展和国的强大才是国家治理艺术的真谛所在,将为国家治理艺术选择的理性化提供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撑.
    • 骆宣庆
    • 摘要: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论述,被视为开创了一条通向近代政治科学的新道路.而且,不同于主流的国家理性学说的解读,马基雅维里的新政治科学之建立并非以牺牲政治领域中的道德为代价;相反,马基雅维里通过将政治与道德的标准安置在流变的经验世界的界限之内,超越了以超验的终极实在为根基的古典政治哲学:一方面解构了以终极实在为依据的永恒不变的古典德性,另一方面重构了以流变的经验世界为根基的德性.马基雅维里通过区分政治事务中的"显得好"和"真的好",弥合了旧道德观与新政治科学之间的张力,重新安顿了道德在政治领域中的位置.
    • 赵雨淘
    • 摘要: "商业社会性"和"贸易的猜忌"是洪特推进18世纪政治思想研究的两个要点。"商业社会性"揭示了18世纪政治经济学与自然法学派的思想关联,将经济互利提炼为一种社会性模式,凸显了经济领域的自主性,预示了社会与国家的分离。"贸易的猜忌"则呈现了18世纪政治经济学与共和主义和国家理性学派的对话,将经济看作国家力量的基础,强调经济始终内嵌于政治逻辑之中。不过,洪特的"商业社会性"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18世纪思想家对商业社会的分析,与"贸易的猜忌"所反映的政治逻辑存在一定张力。从这一张力回到18世纪思想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商业社会的政治面相。
    • 彭平
    • 摘要: 在农村环境治理的研究中引入国家理性,通过对四川省绵阳市B村地震前后村庄环境的考察,对当地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的原因进行分析,阐释国家理性在农村环境治理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表明,国家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个人理性的塑造以及生态治理机制的构建等,介入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在推动乡村环境治理的同时,也构建了国家理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