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2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17篇、会议论文149篇、专利文献84310篇;相关期刊837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等; 相关会议111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010学术大会、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七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等;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由846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新壮、刘铜华、王静等。

周围神经病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17 占比:4.54%

会议论文>

论文:149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84310 占比:95.29%

总计:88476篇

周围神经病变—发文趋势图

周围神经病变

-研究学者

  • 刘新壮
  • 刘铜华
  • 王静
  • 孙连庆
  • 张丽
  • 李军
  • 梁晓春
  • 张莉
  • 朱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九一; 陈岚; 文奕舒; 张嗣兰; 罗恩艳
    • 摘要: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指糖尿病与其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形成和深层组织破坏[1]。据统计,糖尿病患者DFU为12%~25%,溃疡愈合后5年内的复发率为50%~70%[2]。糖尿病足溃疡难以愈合的原因与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有着密切关系[3],现将张嗣兰教授辨证论治糖尿病足溃疡经验总结如下。
    • 柏秀玲
    • 摘要: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α-硫辛酸和甲钴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该次研究选择2018年5月—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4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7,使用甲钴胺治疗)和研究组(n=47,使用α-硫辛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胫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程度评分变化情况。结果①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87%,明显高于对照组(8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中,甲钴胺与α-硫辛酸均能起到一定疗效,但α-硫辛酸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且安全性好。
    • 张玲; 朱静
    • 摘要: 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paclitaxel chemotherapy 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PIPN)是化疗常见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其临床表现以四肢麻木、无力、灼烧感并伴有慢性疼痛甚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本文围绕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炎症刺激、离子通道异常和轴突变性等方面,对PIPN的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PIPN提供参考。
    • 邱嘉茗; 谢欢欢; 冼珊
    • 摘要: 目的研究联合电生理检查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16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烧灼感或凉感等周围神经损伤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84例,无症状组76例。所有患者均行电生理检查,检测神经传导(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及F波,检测指标包括运动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SNAP)波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F波平均潜伏期(Flmean)、F波离散度(Fchd)。比较2组电生理检查指标。结果有症状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DML均高于无症状组(P<0.05),胫神经及腓总神经CAMP均低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SCV、SNAP均低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及胫神经Flmean、Fchd均高于无症状组(P<0.05)。NCS、F波联合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0.829、准确率0.844、阳性预测值为0.847、阴性预测值为0.840、kappa值0.687。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联合电生理检查具有一定价值。
    • 曹璐畅; 李杰; 吴静远; 许博文; 张潇潇
    • 摘要: 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外邪侵袭、伏气潜藏的发病特点,在微观病理变化及名家临证经验等宏微观方面与脏腑风湿理论相符,属“脏腑风湿”下“四体风湿病”范畴,阳气虚郁、风寒湿毒四淫袭虚、伏气潜蓄为其基本病机。肿瘤患者阳气本虚,化疗寒湿毒邪数损内阳并壅塞阳气升发、布达道路,阳气既虚且郁,其中阳虚为本,阳郁为标。阳虚无力行血、寒湿滞碍血行而血脉涩滞,风寒湿瘀毒五邪伏潜搏结而成痹,再感外邪或伏邪痹阻日久流窜、痹气由内传外而致四体风湿病。根据其内在发病机理,临证治疗应在固本清源、少火温阳的基础上,以“通阳消阴、透痹和络”为基本治法,祛除伏阻的痹气阴邪,畅通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祛邪以扶正通阳。临证注重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并依据伏藏的风寒湿瘀毒邪气的偏重不同,灵活选用宣风和痹、温阳托痹、除湿达痹、活血通痹四法,或单用或合用,动态调整扶正祛邪力度,方可收效显著。
    • 刘博姬; 徐辉雄
    • 摘要: 剪切波弹性成像是一种安全、经济、无创的影像学方法,能够定量评估组织生物力学特征,为疾病诊断及治疗后效果评估提供帮助。本文就剪切波弹性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肌肉、肌腱、周围神经病变生物力学特征定量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 刘淑娟; 王薇
    • 摘要: 紫杉烷类是一类作用于微管的抗肿瘤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显著提高患者疾病的治愈率和存活率,然而在其治疗过程中,亦有多种不良副反应,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紫杉类药物的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临床上CIPN以感觉神经病变为主,可伴有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变化。由于其在癌症患者中的高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抗癌治疗,但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CIPN的方法。现对紫杉类药物临床概况及其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免疫系统及神经炎症方面的机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 侯丽萍; 谷巍; 周立新; 张雪坤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新喋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B,VEGF-B)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5月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治疗的103例新诊断T2DM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hathy,DPN)分为DPN组(38例)和非DPN组(65例)。应用美国Bio-Tek ELX800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血清新喋呤和VEGF-B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血清新喋呤、VEGF-B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 DPN组患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低于非DPN组,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水平高于非DPN组(均P<0.05)。DPN组血清新喋呤、VEGF-B水平明显高于非DPN组(P<0.05)。新喋呤、VEGF-B与TG呈负相关(r=-0.461、-0.478,均P<0.05)。新喋呤、VEGF-B与HbAlc、FPG呈正相关(r=0.541、0.502、0.627、0.593,均P<0.05)。血清新喋呤、VEGF-B预测发生DP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95%CI:0.727-0.874)、0.789(95%CI:0.711-0.858)。在23.5nmol/L的临界值下,新喋呤预测的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83.3%;在170.0pg/ml的临界值下,VEGF-B预测的灵敏度为69.4%,特异度为86.8%。新喋呤和VEGF-B联合预测灵敏度为89.6%,特异度为8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新喋呤≥23.5nmol/L、VEGF-B≥170.0pg/ml是T2DM患者发生DPN独立危险因素,其OR及95%CI分别为1.618(1.126-2.325)、1.441(1.154-1.797)(均P<0.05)。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新蝶呤、VEGF-B升高,新蝶呤、VEGF-B是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二者有望作为新诊断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生物标志物。
    • 张道梅; 王安玲; 花萍
    • 摘要: 目的:探讨震动感觉阈值测定指导的预见性护理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震动感觉阈值测定指导的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血糖相关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速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研究组FPG、HbA_(1)c、2 hPG均低于对照组(P<0.01),腓总神经、正中神经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SF-36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应用震动感觉阈值测定指导预见性护理,可稳定血糖水平,加快神经传导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任咏惠; 李丽; 汪梅; 王阔; 李洁
    •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硼替佐米(BTZ)是治疗MM的有效药物,广泛用于复发和新诊断M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PN)是BTZ的一种显著的具有剂量限制性的副作用,临床主要表现为麻木和感觉异常,PN发生时通常需要减少BTZ剂量,延迟或终止治疗方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对硼替佐米致周围神经病变(BIPN)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且无明确的预防或治疗方法。本文就BIPN发病机制、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