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1809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园艺、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0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93729篇;相关期刊821种,包括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管理学报、华东经济管理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吸收能力的相关文献由2891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剑峰、王建刚、宁东玲等。

吸收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0 占比:1.69%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93729 占比:98.26%

总计:95391篇

吸收能力—发文趋势图

吸收能力

-研究学者

  • 尹剑峰
  • 王建刚
  • 宁东玲
  • 朱桂龙
  • 包群
  • 阎海峰
  • 刘青海
  • 吴先明
  • 吴洁
  • 李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雪莉
    • 摘要: 基于2003-2018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在检验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就业有非线性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模型,检验不同吸收能力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衡量吸收能力的三个指标中,技术差距和人力资本两个变量均存在双重门槛作用,而金融发展水平则存在单一门槛,OFDI逆向技术溢出起到明显的非线性促进作用;最后结合省际区域间的发展实际提出利用OFDI促进其就业措施建议,以期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刘健
    • 摘要: 物流业集聚虽然能够使得企业享受集群带来的红利,但也可能加剧竞争效应,导致企业发展陷入不利局面。因此,在判断是否融入物流业集群时,物流企业需要考察集群内部的隐性知识共享强度或自身吸收能力,以衡量加入集群后所能享受的红利。若吸收能力较高,或集群内隐性知识共享强度较高,则意味着物流企业将享受更多资源,因而可能促成集聚行为。为验证上述分析,本文将以物流业为例分析产业集聚与隐性知识共享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隐性知识共享显著促进物流业集聚,其中隐性知识共享的3个维度——员工交流、组织间自由互动、组织间正式交流均能显著促进物流业集聚;隐性知识共享显著促进吸收能力,其中隐性知识共享的3个维度——员工交流、组织间自由互动、组织间正式交流均能显著促进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显著促进物流业集聚;吸收能力在隐性知识共享与物流业集聚间的关系中起中介效应。
    • 陈波; 张程程
    • 摘要: FDI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低端锁定还是转型升级?本文基于中国沪深A股2007—202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探究FDI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FDI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且存在溢出效应。FDI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扩散有赖于外资特征以及东道国吸收能力的双向影响。区分FDI的质量发现,FDI的创新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高质量的发达国家的FDI中,中国港澳台地区的FDI的创新促进作用不明显。区分外商投资动机发现,FDI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水平型FDI而非垂直型FDI中。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视角来看,东道国地区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发展正向调节了FDI的创新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外资掌握实际控制权的企业的FDI的技术扩散并不明显,FDI并非越多越好。
    • 范守智
    • 摘要: 作为沟通生产与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零售企业迅速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而如何推动其创新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是当前亟需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本文提出“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路径,探索了零售企业三维社会资本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并分析零售企业吸收能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零售企业社会资本以及三维度(结构、认知、关系)对其开放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其中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也可以为零售企业克服“商业模式固化”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 崔世娟; 李玲玉; 汤迎丰; 李朝宁
    • 摘要: 应用组态思维和fsQCA实证分析方法,选取中国深证A股512家制造企业的数据集,探究影响企业绩效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因素复杂机制。结果发现,驱动企业实现高绩效的四种策略及对应的组态模式,分别为适应策略下的资源式组合、共生策略下的资源-协调式组合、吸收策略下的资源-吸收式组合和保存策略下的非多样性式组合。通过关注企业对环境动态的感受力,为企业抉择联盟合作伙伴达成绩效提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启示。
    • 王丽君; 陈韬; 王益谊
    • 摘要: 采用2002—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省级层面标准化水平构建区域吸收能力指标,结合创新投入要素和产出指标,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和Romer-Jones知识生产函数基础上,建立空间面板模型。通过分析地理距离矩阵、研发能力距离、技术能力距离、吸收能力空间权重矩阵,实证研究省级层面创新投入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省级层面R&D资本、R&D人员投入下的创新产出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标准化能力能促进本省域的创新产出,但会抑制其他省域的创新产出。因此,提出政策建议:通过提高R&D资本、R&D人员、知识存量的投入,来促进我国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建立有利于创新要素流动的机制,有利于推动省域层面的协调发展;要充分考虑各地在研发能力、技术能力、吸收能力方面的差异,实施差异化对策。
    • 阿热孜古力·吾布力; 杨建君; 吕冲冲
    • 摘要: 结合知识基础观和吸收能力理论,探讨关系学习如何通过知识探索影响企业的产品创新性,以及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312家企业的调研数据,综合运用层级回归和Bootstrapping等综合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关系学习通过知识探索影响企业的新产品创新性;此外,潜在吸收能力能强化关系学习与知识探索间的正向关系,而实际吸收能力能增强知识探索对产品创新性的正向作用。
    • 王莉媛
    • 摘要: 相关理论综述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指出,人力资源是体现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了使竞争对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对其构成威胁,组织往往根据自身独特的资源状况,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把握核心竞争优势。大多数组织都希望拥有稀缺的人力资源。这些异质稀缺人力资源的获取也要求组织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使其在进入组织后得到更大的发展,并为组织绩效发挥应有的价值。
    • 李晏; 杨保军
    • 摘要: 吸收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老字号企业利用社会网络资本获得有价资源和信息所创造价值的大小。通过对甘宁青地区的32家老字号企业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网络嵌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网络嵌入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研究成果对老字号企业适应消费市场变化具有重要启示。
    • 曹平; 肖生鹏; 林常青
    • 摘要: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更新换代的加快,企业创新的关键环节转变为如何有效获取和利用外部的知识和技术,实现与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并强化自身的研发能力。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视角研究产品关联密度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吸收能力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不同地理范围内产品关联密度对中国企业创新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省内产品关联密度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二,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助于企业利用不同地理范围内的知识溢出和资源禀赋的优势,增进自身的创新能力;第三,不同地理范围内产品关联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绩效,但过高的产品关联密度也可能对企业创新产生负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