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12-02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经过潮霉素的二次筛选,共获得约200个稳定遗传的转化子,转化效率为平均每106个分生孢子可得到150~200个转化子。对随机挑取的转化子进行PCR检测、荧光观察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T-DNA已经成功插入到炭疽病菌的基因组中。通过生物学特性分析,筛选到产孢量增强菌株2株(ZH12和ZH18),其中ZH18的产孢量达到107个/mL。此外,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ZH2、ZH16、ZH18和ZH22这4个转化菌株的生防效果均比野生型高。经筛选得到产孢或致病性都提高的菌株,为进一步开发研究该菌成为工程菌和进行工业化生产打下基础。
  • 摘要: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其致病力,2008—2009年从河南省13个地市分离出小麦纹枯病菌157株,细胞核染色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均为双核丝核菌。通过菌丝融合群测定及rDNA-ITS测序表明,156株双核丝核菌为AG-D融合群,1株双核丝核菌为AG-Bo融合群。在温室测定了113个菌株在陕229、豫麦49、冀5385等3个小麦品种上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分为强、中、弱三种致病力类型,3种致病力类型分别占58.40%、35.40%和6.19%。河南省不同地区间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以鹤壁、周口、漯河等地区菌株致病力最强,信阳地区菌株致病力最弱。小麦纹枯病菌对3个小麦品种的致病力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对陕229致病力最强,对冀5385致病力最弱。
  • 摘要:烯脂酰CoA水合酶(Enoyl-CoA hydratase,ECH)作为脂肪酸β-氧化途径的关键酶,参与脂肪酸分解供能、植物生长代谢和逆境应答信号的系统发育。在调控稻瘟菌致病性方面,β-氧化途径以及其代谢终产物乙酰CoA对于附着孢的生长发育和侵染植物是必须的。本研究将从稻瘟菌中克隆ECH,进行原核表达以及纯化,目的为进一步研究ECH所介导的脂肪酸β-氧化途径对模式病原真菌稻瘟菌侵染植物的影响以及抵抗逆境胁迫的能力。这不仅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其它病原真菌的研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摘要:蜡蚧轮被菌(Verticillium lecani)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属于丰知菌亚门,寄主范围广泛,能寄生蚧类、蚜虫类、螨类和粉虱,还可寄生鳞翅目的一些害虫及线虫、蓟马等,并且可以通过重寄生的方式来能防治锈病、白粉病、灰霉病和线虫病等植物病害,研究其致病机制对防治植物病虫害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胞外分泌类枯草杆菌丝氨酸蛋白酶在蜡蚧轮枝菌寄生害虫及真菌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将蜡蚧轮枝菌在SMCS液体培养基中恒温摇培后,培养滤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Phenyl-Sepharose Fast Flow疏水层析、DEAE-Sepharose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层析、CM-Sepharose FastFlowPEI离子柱层析获得了SDS-PAGE谱带单一的蛋白酶,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8KDa,初步鉴定其为类枯草杆菌丝氨酸蛋白酶。通过该蛋白酶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其反应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9.0,Ca2+、M93+等金属离子均对该酶有激活作用,蛋白酶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ra moniliforme),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um turcicum),柑桔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GenBank中查询类枯草杆菌类Prl蛋白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扩增得到其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命名为Vlprl。此序列长为1134bp,编码37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8.6KDa,并对VIPr-1蛋白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为确性蛋白,与球孢白僵菌CDEP蛋白和金龟子绿僵菌中Prl蛋白亲缘关系较近.推测其与昆虫病原真菌侵染昆虫有关.而后构建其原核表达栽体pET-28a-Vlprl,并成功诱导了其在大肠杆菌BL2l(DE3)中的表达,SDS-PAGE检测该蛋白和理论预测的大小一致,表明VlPrl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正确表达。
  • 摘要:本研究从靖宇县、长白山两地土壤中分离到480株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初筛、复筛,共筛选出20株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根据复筛结果,选取其中拮抗效果较好CBll3(其中对核盘菌的抑菌直径为3.70cm)进行抑菌谱的测定。结果表明,这株菌株对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om turcicum),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等的有着很好的抑菌效果(抑制直径达到1.50~4.4cm).结合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初步鉴定,CBIl3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
  • 摘要:从土样中分离到73株放线菌,以8种病原真菌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拮抗菌的筛选,结果表明:以玉米纹枯病菌、大豆核盘菌、尖孢镰刀菌、人参锈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柑橘炭疽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玉米灰斑病菌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初步筛出抑菌效果较好的BZ45菌株,其抑菌圈半径大小为15.50~23.30mm,占分离到放线菌总数的1.4%;复筛表明:菌株BZ45对8种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率为10.48%-75.51%,经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BZ45菌株与放线菌中的壮观链霉菌(Streptomyxes spectabilis)的相近。这些结果为开发可替代某些化学农药的微生物杀菌剂奠定了基础。
  • 摘要:试验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技术方法,对收集的品种进行大斑病、灰斑病的抗性评价。试验结果:70份品种表现抗(R)大斑病,占总数的39.5%,84份品种表现中抗(MR)大斑病,占总数的47.6%,23份品种表现感(S)大斑病,占总数的13.0%。9份品种表现高抗(HR)灰斑病,占总数的5.1%;54份品种表现抗(R)灰斑病,占总数的30.5%,84份品种表现中抗(MR)灰斑病,占总数的47.5%,29份品种表现感(S)病,占总数的16.4%,2份品种表现高感(HS),占总数的1.1%.筛选出抗2种病害的品种125份,占总数的70.6%。
  • 摘要:2009-2010年对海南省13个市(县)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a(Lour)Gilg]根结线虫种类及其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利用形态特征对海南省白木香根结线虫病病原线虫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海南省根结线虫发生的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爪哇根结线虫(Melidogyne javanica)、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其中南方根结线虫是为害海南省白木香的优势种群。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海南的白木香普遍爱到根结线虫的为害,其中那大东城、海口演丰、五指山、万宁兴隆和东方大广坝农场的病情指教分别达到了70、72、78、71和73,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 摘要:从晒盐场周边分离得到一株极端耐盐曲霉菌株CCHA(Aapergillua sp.),对多种抗性筛选标记均具有抗性,为研究该菌株的抗盐机制、筛选耐盐基因需要建立一个非抗性筛选标记。因此,从该菌株基因组中克隆得到了pyrG基因侧翼序列,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CCHA进行pyrG基因敲除,以获得CCHA的pyrG缺陷株,为研究抗盐机制、筛选新的耐盐基因提供基础。
  • 摘要:严重的盐胁迫或渗透胁迫会引起植物体内的第二胁迫——氧化胁迫的发生,甚至导致植物死亡。通过转基因提高作物的耐盐能力是一奈行之有效的办法,而RPS3核糖体蛋白除了组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之外,还具有DNA修复、细胞发育调控和细胞分化等核糖体外功能。本研究对一株极端嗜盐曲霉的核糖体蛋白基因RPS3ae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原核表达和初步的抗盐功能的研究。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一株极端嗜盐曲霉酵母表达文库,从文库中筛选并克隆了曲霉核糖体蛋白基因RPS3ae,命名为(SoROS3ae)。构建曲霉核糖体蛋白RPSae基因的表这载体,使表达菌株表达该基因的编码蛋白。将极端嗜盐曲霉CCHA SPRPS3ae成功转化酵母菌株,通过盐渍胁迫后观察和测定发现SpRPS3ae基因能提高酵母的抗盐能力。将极端嗜盐曲霉CCHA SPRPS3ae成功转化稻瘟菌,通过盐渍胁迫后观察测定发现SPRP3ae能够提高转基因稻瘟菌的抗盐性。
  • 摘要: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平均每年给水稻生产造成10%~30%的损失。控制该病害的重要前提是了解该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分子调控机制。随着稻瘟菌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为寻找新的稻瘟病菌杀菌荆作用靶标,设计新的稻瘟病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细胞内吞是普遍存在于酵母及哺乳动物中的一个复杂的质膜运输过程,以网格蛋白模式及调节蛋白模式存在,包括各种蛋白质及脂质激酶,磷酸(酯)酶、信号分子的吸收和肌动蛋白的排列。在此过程中,质膜蛋白、脂质及一些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内的囊泡运输被分配到早期的内涵体中,随之在成熟的内涵体及液泡中降解,或者作为一种蛋白受体循环到质膜中被重新利用。在酵母细胞中,内吞作用发生的早期,Slal可以被循环利用,同时也可以与Sla2相互作用,从而激活Slal—End3-Panl复合结构。这个复合体在内吞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Slal和Pan1可以与某些蛋白质互作从而调节肌动蛋白的分布。此外,Panl可以直接激活另一个调节肌动蛋白聚合的复合体Arp2-Arp3;Slal也可以结合Las7和Abpl,从而也激活复合体Arp2-Arp3。因此,内吞作用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仅存在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而且可逆的磷酸化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Ark/Prk激酶家族可能是这一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丝状真菌中的内吞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稻瘟病菌中,我们率先报道SNARE蛋白MoVam7和Mosec22均参与该病菌的胞吞和胞吐过程以及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致病过程。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病原菌中内吞作用的调控机制,我们对Arkl在内吞作用中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稻瘟病菌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到一个与酵母ARKl同源的基因,命名为NoARKl。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1020个氨基酸,含有1个磷酸激酶结构域和3个磷酸化位点。根据同源重组原理、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方法获得了其敲除突变体△Moark1。生物学性状分析发现,Mo ARKl缺失突变体生长速率降低,对不同胁迫因子表现出低敏感性;细胞壁染色观察发现突变体细胞壁几丁质分布不均匀,突变体对细胞壁裂解酶更加敏感,表明该基因参与细胞壁完整性调控。突变体产孢量下降,且形成的分生孢子30%少于2个隔膜;附着胞膨压降低、不能正常侵入寄主,致病性降低;与稻瘟病菌ΔMovam7一样,菌丝顶体不能形成,同时丧失了细胞内吞能力。上述结果表明:Mo ARKl作为一个致病因子参与细胞内吞过程,在致病性、渗透胁迫应答及细胞壁完整性等方面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 摘要:核盘菌[Sclerotinia scterotionan(lib.)de Bary]有性生殖决定着菌核病的初侵染及流行程度,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交配型基因对该菌的性别控制和遗传进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揭示核盘菌有性生殖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核盘菌的交配型基因MAT-2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原核表达的研究。根据GenBank中核盘菌MAT-2基因(DQ159959)序列设计引物,提取该菌总RNA,采用ReverseTranscription-PCR(RT-PCR)的方法扩增交配型基因MAT-2,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以反转录产物为模板,扩增出1185 bp的MAT-2基因片段(命名为MAT-2-JL),通过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GenBank中不同真菌的交配型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26.6%~98.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2.0%~98.8%。根据完整的MAT-2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不同菌株的24个交配型基因可分为2组,其中MAT-2-JL与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和藤仓赤霉菌(Gibberetla fujikuroi)MAT-2等属于组I。将MAT-2-JL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出分子量约48.2kD的融合蛋白。
  • 摘要:本研究针对稻瘟菌中Avr-Pita与AvrPiz-t两个无毒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吉林省103株稻瘟菌菌株进行分子检测,并结合AVR-Pib、ACR-C039、PWL2和ACE1 4个无毒基因在其中85个菌株中的分布情况,绘制出基于这6个无毒基因的指纹类型。结果表明,Acr-Pita基因和AcrPiz-t基因在吉林省稻瘟菌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6.41%和62.14%;建立的指纹类型显示,85株稻瘟菌分布于9种类型中,其中类型1为主要类型,其分布频率为40.00%;根据30个已知生理小种的菌株在指纹类型中的分布情况,初步发现类型7与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ZEI可能存在对应关系,并应用于稻瘟菌优势生理小种的特异性分子检测;其他指纹类型与中国生理小种并无明显对应关系。本研究明确了无毒基因Avr-Pita与AvrPtz-t维吉林省稻瘟菌中的分布情况,构建了无毒基因的指纹类型,为水稻抗瘟育种和稻瘟菌优势小种的分子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其与水稻的互作系统已成为研究植物病原真菌与寄主互作的理想模式系统之一,该病菌也是研究丝状致病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分子机制的重要模式生物。鉴定和分析稻瘟病菌的致病相关基因,对深入了解稻瘟病菌的致病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寻找新的药物靶标,设计合理有效的稻瘟病菌防治策略提供实验依据。DNA插入突变是标记、鉴定功能基因的有效途径之一。农杆菌介导的转化(ATMT)在丝状真菌遗传转化体系中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操作方便和重复性好等多重优点。本研究采用ATMT方法构建稻瘟病菌突变体库,从中筛选到一个与致病,巨相关的基因MGG_06868(MoILVZ)。该基因编码一个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在白色念珠菌中,编码乙酰乳酸合成酶的基因ILV2、ILV6均参与亮氨酸(Leu)、异亮氨酸(Ⅱe)、缬氨酸(Val)三种氨基酸的合成过程.根据同源序列比对,在稻瘟病菌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到另一个乙酰乳酸合成酶编码基因ILV6的同源基因,命名为MoILV6.为阐明ALS编码基因在稻瘟病菌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对MoILV2和MoILV6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同源重组原理、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分别获得了其敲除突变体△Moiv2和△Moilv6.对突变体进行生物学性状分析发现,ΔMoilv2和ΔMoiv6突变体气生菌丝生长稀疏、菌落呈现黄色,但生长速率及生物量与野生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个突变体均不能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qRT-PCR检测发现与分生孢子梗发育相关基因MoCOSl和MoCON2的转录水平在突变体中显著下调;两个基因缺失突变体均丧失了对水稻的致病能力,但菌丝尖端在诱导界面上仍能形成附着胞;此外.突变体的胞外漆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突变体内编码胞外漆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基本培养基MM和产孢培养基SDC分别添加外源的Leu、Val、Ile三种氨基酸.MoILV2缺失突变体在生长早期能观察到非常少量的分生孢子;而MoILV6缺失突变体的产孢能力有所恢复,但产孢量仍显著低于野生型,且产生的分生孢子没有致病能力.研究还发现MoIlv2和MoIlv6定位于线粒体中.上述结果表明,乙酰乳酸合成酶MoIlv2和MoIlv6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的形成,同时,MoIlv2和MoIlv6通过参与调控Leu、VaI、Ile三种氨基酸的合成,从而调控无性繁殖和致病过程.
  • 摘要:生防蜡样芽孢杆菌905(Bacillus cereus905)是本实验室从小麦体内分离获得的一株有益芽孢杆菌,温室和田阃应用结果显示.该细菌在小麦、水稻等很多作物上都表现出促生和防病效果,能在小麦根际稳定定殖.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B.cereus 905的细胞破碎液中含有大量的SOD.当sodA(Mns0D的编码基因)缺失突变后.B.cereus 905在小麦根围的定殖能力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急剧下降.说明SOD与有益菌B.cereus 905在小麦根围的定殖能力密切相关.在纳米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氧化胁迫下.sdA缺失突变体存活能力相对于野生型B.cereus 905显著下降,功能互补sodA后能突变株的存活能力恢复到野生型水平,深入研究发现B.cereus 905 soda的表达水平在TiO2光催化氧化胁迫下显著提高,表明MnSOD在B.cereus 905抵御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毒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B.cereus 905定殖的分子机制还仅局限于对SOD的研究.其它方面尚不清楚.转座子标签技术是研究功能基因的有效的工具之一,因此,本研究将构建B.cereus 905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体库,为深入研究B.cereus 905定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pMarA转座质粒具有高效和稳定的优点,目前已经成功用于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pMarA是一个大小为8253 bp的转座质粒.其上舍有转座子ThYLB-1和温度敏感型复制子repG+tm(30℃复制,50℃不能复制).在低温条件下,pMarA上的Himatl在启动子PA作用下表达,识别转座子ThYLB-1(KanR)两端的反向重复序列ITR,使转座子从pMaxA质粒上跳跃到B.cereus 905基因组上;由于repG+tm复制子不能复制,在高温条件下.未发生转座的pMarA(ErmR,KanR)将被消除;因此转座子成功插入到基因组上的菌株对卡邢霉素具有抗性,而对红霉素敏感(ErmS,KdnR).本实验中,将带有pMarA的B.cereus 905接种至LB培养液中,37℃振荡培养12 h,诱导TnYLB-1发生转座;取合适菌液稀释LB涂板(无抗性).46℃高温培养8 h,挑取长出的单菌落,同时点接至LB(Kan,50ug/mL)平板和LB(Erill,10ug/mL)平板上,30℃培养过夜;挑取具有卡那霉素抗性而对红霉素敏感的单菌落至LB(Kan,50ug/mL)平板上保存备用,这些菌株即为插入突变子.实验结果显示,pMarA在B.cereus905中的转座效率为9.8×10-3,比报道的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转座效率高.随机挑取15个单菌落,提取基因组,用EcoRI酶切12h,进行SOUtl[1ernbIot分析,结果显示80%的突变子是转座子单位点插入基因组中;从中挑取了7个菌落.提取基因组,进行采用反向PCR及测序技术检测插入住点,测序结果显示插入住点的序列均不同,表明TnYLB-1转座子的插入为随机插入.以上结果表明,利用37℃诱导转座,46℃消除质粒技术使转座子TnYLB-1转座子随机插入到B.cereus 905基因组上,成功构建了B.cerells905的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B.cereus 905突变体库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揭示B.cereus 905定殖的分子机制.而且有助于探索提高B.cereus 905生防效果的途径.
  • 摘要:植物内生微生物,即内生菌,是指能定殖在健康植物体内,通常被宿主细胞膜包围或是细胞基质包围,与宿主植物互惠共生的植物体内所有腐生、寄生和共生微生物统称,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植物内生微生物是植物微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目前,国内在植物叶、花、果实、茎秤、根的微生态系统研究陆续都有些报到,其中以植物根际(围)微生物系统、植物叶围微生物系统的研究较多,但对葡萄叶片内生微生物系统的研究尚未有报道.本实验通过平板分离对不同地区的葡萄叶片内生微生物区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为葡萄气传病害(如葡萄霜霉病)的生防菌筛选和应用,以及葡萄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2011年8-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新疆石河子地区、河北省怀来县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共采集了18个不同品种的成熟期葡萄叶片,通过平板稀释法对不同区域的葡萄叶片进行内生真菌、细菌、放线菌的分离计数.结果显示.采集的样品中均能分离到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除了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采集的户太8号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采集的红鸡心葡萄外,其他地区的各个品种叶片中均分离到内生放线菌.所有采集样品中共分离得到的内生微生物总含菌量为4.5×103 cfu/g,其中内生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占20.21%、77.99%、1.80%.不同地区葡萄叶片内生真菌数量不同.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葡萄叶片内生真菌数量最大,含菌量为94.2cfu/g,其中意大利葡萄叶片中的含菌量最高,为233.3cfu/g;新疆石河子地区、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河北省怀来县的葡萄叶片内生真菌数量分别为87.5 cfu/g、75.0 cfu/g、20.8 cfu/g.不同地区葡萄叶片内生细菌数量不同.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数量最大,含菌量为738.2 cfu/g,其中里扎马特葡萄叶片内生细菌含菌量远大于其他品种,达到1.04×103 cfu/g;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新疆石河子地区、河北省怀来县的葡萄叶片内生细菌数量分别为168.3 cfu/g、148.5 cfu/g、63.3 cfu/g.不同地区葡萄叶片内生放线菌数量不同.河北省怀来县数量最大,含菌量为18.8 cfu/g,新疆石河子地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葡萄叶片内生放线菌数量分别为15.5cfu/g、4.9cfu/g、3.3cfu/g.另外,实验还发现,在不同种植地区的同一葡萄品种的叶片内生微生物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在新疆石河子地区采集的赤霞珠葡萄叶片和在河北省怀来县采集的赤霞珠葡萄叶片内生细菌数量分剐为35.0cfu/g和171.5cfu/g;在河北省怀来县采集的白牛奶葡萄和在河北省宣化区采集的白牛奶葡萄叶片内生细菌数量分别为15.0ccfu/g和9.7cfu/g.由于葡萄叶片内生微生物区系可能受品种、外界条件及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萄萄叶片内生微生物数量存在差异.本实验对陕西、新疆、河北三地的葡萄叶片内生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进行了初步分析.将为从微生态的角度控制葡萄病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 摘要:对植物有益的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促进植物生长而表现对植物的有益方面,即非致病性病原菌;另外也可以通过保护植物免于土传病害(大多数是有真菌引起)的危害,从而间接地促进植物生长.Hiltner发现在植物根围(即有植物根部影响的土层)比其周围的同样体积的土壤中含有更多的细菌.虽然根围周围的细菌数量是其他土壤中的10~1000倍,但是仍然低于在实验室中培养基中平均值的百分之一.因此,根际细菌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典型的饥饿模式.根际细菌为了发挥其在根际环境中的有利影响.细菌必须作为根际组成的一员,这样可以有效地与其他的根际微生物竞争由植物根部分泌的营养物质.竞争在根部的寄生位点.①根际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由植物根部分泌的有机物质包括氨基酸、脂肪酸、有机酸、笨酚、植物生长调节剂、腐胺、固醇、耱类以及维生素等.这些物质可以被根际微生物利用,同时也可以产生一些被植物利用的物质.②根表定殖细菌在植物根表面经常是由一层微囊膜覆盖,应用改良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可以将这层膜半透明.可以看到在根表的细菌.③直接植物促生作用植物根际促生作用在病原菌缺乏的时候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根据该机制.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可以划分为几个级别.④生物肥料一些根际细菌在没有病原菌存在时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细菌肥料提供植物营养,例如Rhizobium和Brabyrhizobium等固氮菌可在豆科植物像大豆、豌豆、花生和苜蓿等的根部形成小根瘤,将N2转化为氨,可以被植物作为氮源吸收利用.⑤根际修复土壤中的污染物的降解问题可以由细菌解决.虽然有效在实验室中有很高的效率,但是在大田应用中很难采用,他们的基础新陈代谢是依赖对污染物的降解.事实上这些细菌在施用后很快就会处于饥饿状态,降解污染物的速率就很低.⑥植物激发子在没有病原物存在下一些细菌可以产生一些可刺激使植物生长的物质.最熟悉的例子是植物生长素.另外,一些特定的挥发物和辅因子吡咯喹啉醌都可以刺激植物的生长.植物根部促生作用的植物生长素存在于根部分泌物中,通常是从分泌的亮氨酸合成来的.辅因子PQQ被描述物一种植物生长促进剂.PQQ的合成促进黄瓜和番茄的生长.结果表明,PQQ在植物中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荆.但是,这种作用是间接的,因为PQQ是多种酶的辅因子例如涉及抗菌活性和诱导抗病性相关的酶等.⑦应激调控因子植物生长促进细菌包括ACC脱氨酶,通过降低乙稀水平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这种细菌吸收乙稀的前体物质ACC,将其转化为2-氧桥丁酸和NH3.多种形式的胁迫因ACC解氨酶的产生而减轻,例如致病细菌的影响,对多环芳烃、重金属盐(如Ca2+和Ni2+)和盐及气流的胁迫.
  • 摘要:生物土壤添加剂是一种由菇渣培养拮抗木霉菌的生物菌剂和含有多种养分的有机堆肥的混合物.不仅可以补充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植株抗性,而且可以激活土壤原有拮抗菌的作用.引入有益微生物可以促进根际微生物群落大量繁殖,形成良好的根际微生态环境.目前,黄瓜是日光温室中明显表现连作效应的主栽作物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木质素及酚类物质与植株抗病能力密切相关.叶片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产量形成有密切相关.本试验旨在探讨生物土壤添加剂应用后对黄瓜植株体内与抗病有关木质素、酚类物质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与抗病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生物土壤添加剂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