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SPG/SEG2011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
SPG/SEG2011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

SPG/SEG2011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深圳
  • 出版时间: 2011-11-07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学会

会议文集:SPG/SEG2011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正则化非平稳自回归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颖的f-x域随机噪声衰减方法。该方法可以自适应的预测振幅或同相轴倾角随空间变化的地震信号,从而压制随机噪声。传统的f-x域预测滤波方法采用滑动窗口技术克服地震数据非平稳的特征,在本文提出的方法中,空间方向不需要滑动窗口,而是通过正则化技术完成自适应预测滤波。我们约束预测滤波器系数随空间变化且光滑,采用迭代方法求解最小平方反演问题,提高了计算速度。最后用模拟和实际数据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 摘要:西部山地是我国目前油气田最具潜力的勘探发展区,地球物理勘探正向着复杂地质结构和复杂地表条件地区进军。在这些复杂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中的难题。这些难题归根结底是复杂介质中地震波传播规律的理论认识问题。三维地震物理模型技术是认识复杂构造地震波场响应特征的有效方法之一,有灵活多样的三维观测系统采集,有标准的已知的地质模型、速度模型和地震模型数据体,为研究人员、测试软件提供基础数据。
  • 摘要:水平井的智能地质导向以及完井技术在工程学领域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非传统的页岩油气勘探成为全球天然气勘探的主要常规手段。北美泥盆纪马塞卢斯页岩的天然气储量大约为600TCF。由于页岩通常存在于陆地,所以叠前和紧随的叠后时间偏移的地震属性数据能够将工程中的钻井数据和储藏属性的成像结果联系起来。尤其对于预测未来破裂的压裂设计而言,以及“甜点”的描述,反演谱增益的地震波振幅数据得到的静态杨氏模量刚好符合我们的预期。
  • 摘要:随着黄土塬非纵地震勘探技术的持续攻关与应用,已经形成了一项成效显著的黄土塬非纵地震勘探技术。非纵地震勘探技术吸收了黄土塬沟中弯线、黄土塬多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优点,通过设计合理的非纵采集参数,尽最大可能创造更宽的叠加道集方位角,不仅可以避开近地表散射干扰的影响,而且更加优化了宽方位的设计方法,提高了黄土塬非纵噪声压制效果,提高了静校正的精度,地震剖面保真度较高,地质特征明显。本文重点介绍了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非纵采集技术发展与应用效果。
  • 摘要: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王府断陷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严重影响了深层采集资料的品质。本文利用实际资料,通过建立精确的表层能量衰减地质模型,分析说明复杂地表对深层采集资料的影响程度;并以高速层顶界面和潜水面为相互约束条件,完成复杂地表条件下的激发井深设计工作。同时利用非零时移相关能量补偿、折射静校正和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来消除复杂地表对深层资料品质的影响。
  • 摘要:在重点分析地震采集脚印产生机理及其与观测系统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一套以自适应滤波为主的压制采集脚印方法,并在叠后地震数据体上应用该套方法进行了压制采集脚印干扰试验,明显地改善了地震资料的品质。通过细致分析对比滤除采集脚印前后地震资料属性以及储层预测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摘要:计算吸收衰减量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品质因数的计算,利用谱比法计算品质因数是公认的比较稳定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地震子波求取难度比较大,使谱比法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这里提出了均方根品质因数的概念,将其应用到谱比法中,同时在实际资料分析中将谱比法对子波的限制进行适当的放宽,这就使谱比法既能很容易地应用到实际资料分析中,同时又能得到比较好的分析结果。
  • 摘要:基于噪声压制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各个处理阶段对噪音的压制能力,确保所采用的观测系统对各类噪声拥有最好的压制效果。三维叠加对线性噪声和多次波的压制也很有效,却一直缺少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研究传统的基于噪音剩余时差的多次覆盖频率响应计算方法,改进剩余时差计算公式,并将其扩展应用到变速介质。通过分析对各类噪声的压制效果,可以定量的评价观测系统,从而为地震采集设计的不断优化提供一种额外的有效方法。
  • 摘要:大庆喇萨杏油田依靠井资料进行断层解释,在断层的平面组合模式、延伸长度、倾向、倾角等细节难以认识清楚,已发现断点的组合率只有85%左右,因此井震资料的结合,对于断层的识别和分布特征的描述,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油城区地震资料的特点,地震资料处理在长短波长静校正、有效的噪声压制及高精度的速度分析和精确成像作了细致的工作,为精细断层的解释奠定了基础;然后应用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开展了断层的识别和解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大庆长垣油田喇南北区块断层发育、开发井网密度相对较低,是剩余油挖潜的有利区,但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面环境干扰大、地震采集因素变化大,如何提高地震资料处理品质是本区剩余油挖潜研究的关键。本文研究了2项提高地震资料处理品质的技术,即基于初至波负起跳时间的层析静校正、叠前CRP道集高频拓展。与常规处理结果相比,精细处理成果在断层识别精度和垂向分辨能力上有很大提高,为开发井位部署和剩余油挖潜奠定资料基础。
  • 摘要:一致性问题是陆上四维地震的首要技术难题,其涉及地震采集到处理的每道技术环节,是能否准确求取非油藏因素引起地震属性变化的关键。本文以辽河油田曙一区四维地震工程为例,针对其一致性工作存在的典型技术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并制定相关对策加以应用以保证监测效果。从最终的单炮和剖面来看效果显著,实现了资料一致性的目的,并从两期相减的剖面上观测到了蒸汽腔的位置和形态。这证明了这些一致性保证措施和方法是正确和可行的,可广泛应用推广并作为陆上四维地震一致性技术规范。
  • 摘要: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各个反射体引起每个撞击的横波分裂成两个不同的横波,而这些第一次分裂后的快慢横波再次遇到各向异性介质时就会发生再分裂。实际资料中存在很多分裂和再分裂的现象,最后使得分裂后的反射系数序列异常复杂,浅层各向异性对深层目的层的各向异性参数是存在很大影响的,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就应该校正浅层横波的再分裂,这样就要求将浅层各向异性层转换为各向同性层。首先通过消除浅层各向异性引起的快慢横波时差来将各向异性层转换为各向同性层,然后由浅至深进行各向异性消除,能够对各向异性层进行逐层分析,消除上覆地层的影响,一直到需要分析的目的层。本文就这种层剥离技术进行了模型试算和实际应用两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 摘要:“十一五”期间,胜利油田在东部油区施工了大量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这些高精度资料大都是在原有的老资料基础上进行的二次采集,采用的面元网格大都是25m×25m、采样间隔1ms、满覆盖次数40次以上。针对高精度资料的特点,在处理上通过深入的攻关和研究,在静校正、噪音去除、反褶积、速度分析、偏移成像等关键处理环节上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处理效果,建立了一套比较适合胜利东部探区高精度地震资料特点的处理流程。多块高精度资料通过在处理过程中采用精细的近地表静校正、油区噪音的针对性去除、逐步提高分辨率处理、中深层速度的精细分析、以及大规模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等针对性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资料的成像效果:一是中浅层的分辨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二是中深层的成像精度得到大幅改善。应用高精度处理成果,准确落实了大批的含油气构造和岩性油气藏。高精度资料的成功处理和应用,为油田的增储上产、连续多年三级储量过亿吨做出了巨大贡献。
  • 摘要:单点、高密度、全数字三维地震资料,具有空间采样对称、均匀、连续,方位信息丰富,波场健全不失真,地震记录信息宽频接收、弱信号记录能力强等显著特点和技术优势,捕获地震信息的丰度与保真度较传统三维地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针对这些特点和技术优势,在LJ高密度三维地震纵波资料处理中研究应用了与高密度三维采集资料信息特点相适应的多项处理技术:①基于空间子集的面波波场分离去除技术;②三维非线性层析反演近地表静校正技术;③弱信号同相处理技术;④宽频处理技术;⑤叠前成像技术等。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成果资料较传统资料在纵横向分辨率和保真度等方面有了大幅提高,显著改善了小断块、薄储层、隐蔽性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与精细油藏描述工作的精度。
  • 摘要:本文针对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下的河道砂体特征,从地震地质响应特征研究入手,寻找不同规模砂体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规律,优选不同的地震属性刻画河道砂体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优选反演方法,进一步刻画砂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该技术在松辽盆地北部朝长地区油藏评价和储量优选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地震偏移方法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复杂地质构造(复杂盐下构造、山地构造)和复杂地层(VTI介质和HTI裂缝性储层)的地震勘探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复杂地质储层的沉积解释和岩性油气藏的求解是否有益仍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为此,基于单斜构造并带散射点的2D理论模型,在已知速度场条件下,分析了常规NMO +PostMig(叠后时间偏移)、Kirchhoff叠前时间/深度偏移和波动方程共炮叠前深度偏移的地震成像属性(振幅、波形、频率、相位)的差异。研究认为:从构造成像精度上看,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不低于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接下来是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 最后是常规NMO +PostMig成像。从地质储层解释(地震属性)角度看,波动方程共炮叠前深度偏移最好,常规NMO +PostMig成像优于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结果,最后是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Kirchhoff叠前时间/深度偏移存在非连续波场延拓问题,它影响了地震属性的空间连续性,从而降低了对储层内幕沉积解释的能力。
  • 摘要:密度与速度的关系是研究岩石物理性质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济阳坳陷的实验室岩石物理测试数据,研究了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因素对密度与纵波速度关系的影响,基于体积平均原理,提出了新的密度与纵波速度关系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岩石的密度与纵波速度的关系主要受岩性和孔隙度的影响,受渗透率影响较小;可以利用密度与纵波速度关系研究岩性和孔隙度的分区性特征,深化对岩石特征的认识;所提出的密度与速度的倒数关系模型具有理论适应性和可靠性。
  • 摘要:本文在面元细分方法研究基础上,结合胜利永新高精度勘探实际,对面元细分处理资料的品质——信噪比,分辨率以及叠加速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际测试,指出了本区现有激发接收条件下合适的处理面元和覆盖次数,为东部油区下一步高密度勘探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对我国陆上理性开展高密度勘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摘要:匹配滤波处理技术是时移地震资料匹配处理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利用最小二乘等优化方法,求取最佳匹配滤波器来消除两次数据标志层(非油藏部分且尽可能靠近油藏)内子波的动力学及运动学的差异,然后将匹配滤波算子应用于油藏部分或整个数据,使得油藏部分地震数据的差异尽可能真实反映油藏的变化。本文将多次波衰减中的伪多道匹配滤波法应用于时移地震的子波一致性匹配处理中。伪多道匹配滤波方法目的是利用监测数据记录道的数学变换道来修正振幅相位的变化来提高与基数据记录道的标志层子波一致性。通过本次模型资料的验证和实际资料的测试,匹配滤波方法用在时移地震资料子波匹配处理中时,伪多道匹配滤波技术的应用效果好于单道匹配滤波技术。
  • 摘要:油田密井网区特殊噪声是影响老油田勘探精度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油田密井网区特殊噪声的特点,基于小波变换具有的良好时频特征,提出了小波域分尺度消除输油管线、油田建筑等产生的双曲噪声;谐波小波域消除油井及泵站等油田设施产生的单频噪声和时变小波阀值法压制城区强能量噪声等油田密井网区叠前保真去噪的特色处理方法,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效果明显,在消除噪音的同时,较好地保护了有效反射波,有效地解决了油田密井网地区勘探地震资料的信噪比问题。
  • 摘要:地震信息的常规分辨率是1/4波长,目前可分辨识别的储层厚度尚不能满足油藏开发中后期的需要。本文以克拉玛依油田逆掩断裂上盘三3区克下组浅层近物源冲积扇油藏为研究对象,在相对保持振幅、频率和相位的处理条件下,基于参考标准层井信息标定、沿层地震属性提取、岩石物理分析和储层反演,结合沉积学研究成果,通过地震信息的空间相对变化,预测并描述了厚度小于1/4波长储层的岩性、几何形态、展布规模。为实现将地震信息运用到油藏开发,解决开发中存在的砂体薄、储层相变快等造成的注采不连通等问题提供依据。
  • 摘要:同态反褶积由于受到噪声及反射系数非随机的影响,计算出的子波相位稳定差,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通过结合小时窗、多道数据计算的平均复赛谱和平均自相关函数的复赛谱来计算混合相位子波,该方法增加了子波相位的稳定性,使同态反褶积的实用性大大增强。在实际资料处理过程中,又使用了指数衰减法将地震子波衰减为小相位,并对求出的子波进行能量定位,选择能量集中的部分,对计算出的子波进行窗口整形,从而减少子波旁瓣的影响,调整计算子波与期望子波峰值时差,在三维叠后数据中INLINE和CDP双方向上计算中央道算子等方法进一步增加子波的稳定性。理论模型验证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混合相位子波地震数据。实际数据应用表明,该方法计算出的子波稳定,提高了地震数据的分辨率。
  • 摘要:随着世界油气资源勘探的不断深入,常规油气藏已经开发殆尽,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成为当前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难点。为了解决非常规油气藏勘探遇到的问题,发展适应非常规油气藏勘探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包括叠前速度反演,叠前偏移成像等,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议题。同时,叠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之对计算机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国内近几年不断涌现的跻身世界前列的超级计算机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选。本文主要讨论将超级计算与当前先进的地震处理技术(叠前速度反演和叠前逆时深度偏移)相结合来解决非常规油气藏勘探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 摘要:海上转换波地震勘探技术是解决地下复杂地质构造、岩性预测的有效手段,而转换波AVO方法研究是进行烃类检测和分析各向异性的关键。通过理论分析和精确推导,并进行简化和做相应的近似,得到了包括各向同性项和各向异性扰动项组成的、适合VTI介质中的P-SV波(转换波)反射系数的线性近似公式。通过理论模型对比了几种表达形式的精度,做了相应的误差分析,同时分析了各向异性参数对反射系数的影响。
  • 摘要:苏里格北部地区表层结构横向变化较大,低降速带厚度大,导致高频吸收衰减严重。以往采集时一般都打穿低速层及亚高速层在红砂岩中激发,原始单炮品质变化较大。试验证明本区单炮能量、频率、信噪比与潜水面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通过加强对该区表层结构调查及表层结构和潜水面关系的研究,在激发井深设计时不再单独依靠高速层顶来确定井深,而是以潜水面为约束条件,根据潜水面与低速层顶、亚高速层顶、高速层顶的关系以及表层速度来优化激发井深,拓展了原始资料的频带范围,而且资料品质稳定,可满足AVO技术和天然气检测的需求。
  • 摘要:长江和汉水以及相应的堤坝所形成的禁炮区一直是江汉平原油气勘探的难点之一,随着新装备的应用和采集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江汉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在汉水与长江沿岸进行了四个区块的高精度三维采集任务,形成了一套适合陆上长江水网不同类型震源联合采集的地震采集技术和施工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炮检点优化施工技术和不同类型震源匹配处理技术,所获得的地震剖面缺口小,信噪比高,连续性好,为地质解释提供了优质的地震资料。
  • 摘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8主要目的层段有效储层薄,横向变化大,并且纵波阻抗差异非常小等难点,从岩石地球物理分析入手,进行岩石弹性参数交会分析,优选有效储层预测敏感参数,以全数字高保真、高信噪比叠前地震资料为基础,开展叠前AVO分析和叠前弹性反演等叠前有效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并提出具有独立变量的弹性参数和弹性阻抗交会方法,在苏里格地区井位预测中应用效果明显,为薄储层岩性地震预测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预测方法。
  • 摘要:转换波成像特有的复杂性使得一般均选择在地势相对平缓、构造简单的地区开展多波地震勘探。而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的贝39井区开展多波地震勘探在国际上尚属罕见,更是对转换波处理解释技术新的考验和挑战。本文通过对静校正、转换波各向异性校正、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等多波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步骤的研究及综合应用,该工区转换波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构造形态与纵波一致,为反演及储层分析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复杂构造下的多波勘探处理流程及方法探索提供了技术思路和经验借鉴。
  • 摘要:随着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成熟及推广,对横波近地表结构资料的高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以往横波近地表结构资料一直沿用井中三分量检波器接收地面人工敲击的激发方法获得,这种采集方法由于施工效率低、一致性较差等不利因素,不能实现规模工业化生产。本文根据炸药震源产生横波的物理机理,提出了井中炸药震源激发、地表三分量检波器多道接收的横波近地表结构调查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大庆探区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区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并且对横波速度的分布规律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 摘要:胜利油田2009年在罗家地区实施完成了高密度三维地震,采用高炮道密度、宽方位角采集、保幅保真处理,较之常规资料,具有显著的优势。利用罗家高密度三维,在资料品质分析基础上,重新开展了构造精细描述、储层精细预测等资料解释及综合研究工作。带动了区块精细评价和地震解释技术的进步,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 摘要:孔隙度和饱和度是描述油藏性质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叠前地震数据,在贝叶斯框架下,用MCMC方法反演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和饱和度。首先分析了孔隙度和饱和度的变化对纵、横波速度的影响。然后,建立一个三层的储层模型,用Zeoppritz方程生成地震记录进行反演。MCMC方法的优点有:1、利用先验信息,可以减少反演的不确定性;2、对非线性问题直接求解,反演的过程就是在每次迭代时进行正演;3、由于算法并不是利用有单一最优解的目标函数,所以结果对初始值的依赖不强;4、寻优过程可以跳出局部最优,最终得到全局最优解。通过对简单一维层状介质模型的处理,说明利用基于Metropolis-Hastings算法的MCMC方法进行地震反演,能通过对解空间的随机搜索得到较好的效果。
  • 摘要:对复杂构造的地震资料应用各向同性叠前深度偏移,会影响成像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成像的深度与井不吻合、有倾角的地层归位不准确、道集的远排列校不平、成像的精度不够等现象。分析产生和影响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复杂构造的地震资料大都具有TTI各向异性介质的特性,用基于各向同性假设的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解决具有TTI各向异性特性的介质成像,影响了成像的精度和效果。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用基于TTI各向异性的成像方法来解决TTI各向异性介质的成像。通过对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研究,并在东、西部两个实际的复杂构造地震资料中进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成像的结果与井的吻合度得到了提高,远排列的道集得到了校平,成像的精度较各向同性叠前深度偏移相比改善较大。随着勘探需求对成像要求的提高,该方法将为进一步提高复杂构造的成像效果提供可靠的保证。
  • 摘要:辽河西部凹陷盘山洼槽是一个狭长的沉积洼陷,东西部物源交汇于该区域,形成了多套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目的层系。通过地震地层对比,认为该区发育沙四段地层;进行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认为该区域存在兴西断裂带控制下的近岸沉积扇体;并运用多种物探技术手段预测和刻画了一系列近岸水下扇储集体。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开展沙三段各体系域沉积储层的整体研究,识别了沙三段的多期河道砂体。部署在该区域的XX2井成功揭示了沙四段近岸沉积扇体的存在,并钻遇到沙三段多期河道,获得工业油流,打开了该区域的勘探局面,形成了一套预测和刻画断陷盆地洼槽区古近系沉积体的地质和物探综合分析方法。
  • 摘要:地震地质一体化是地震解释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就是地震技术与地质思路的紧密结合,以地质模式约束地震的多解性,以地震的精确性约束地质的粗放性。文中以渤海海域锦州20-A构造为例,从圈闭精细描述和储层预测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地震地质一体化技术在油藏早期评价中的应用。着重强调了地震技术与地质思路的紧密结合是实现地质体精细刻画的关键。该套技术组合在锦州20-A构造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水陆检合并被广泛的应用于海底电缆(OBC)数据处理中。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去除检波器的鬼波,而且能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为提高水陆检合并精确度,需对两者数据进行标定。标定的方法直接影响水陆检合并的精度。由于水检数据信噪比高,以往的水陆检合并主要是用水检数据标定陆检数据。但是,这不能充分的利用现今数字检波器陆检的高分辨率特性。为提高数据的分辨率,本文利用陆检数据标定水检数据。这种新的标定方向不仅保存了高分辨率,还提高的数据的信噪比,大幅度拓宽了地震数据频带,提高数据主频,为地震勘探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 摘要:为了在去除多次波时考虑反射波的AVO效应,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保幅拉东变换的多次波衰减方法,该方法把常规的稀疏拉东变换在拉东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模拟零偏移距处的反射能量,另一部分模拟了反射能量的AVO特性。在把时间域地震数据转换到拉东域时,可利用IRLS算法实现拉东算子的反演。使用保幅拉东变换对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道集进行多次波的衰减,均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与常规拉东变换相比,保幅拉东变换能更好地进行有效波的恢复。
  • 摘要:预测减去方法压制多次波处理是复杂地区海洋地震资料处理的有效手段,由于采集数据的不完备性或是地下模型建立的不准确性,采用基于波动力学特性预测的多次波和实际记录的多次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预测和记录多次波之间的时间、振幅和相位不一致,在将预测多次波从记录中减去之前,预测和记录多次波之间的匹配是预测减去方法能否有效压制多次波的关键。当预测多次波在时间上和记录多次波一致时,线性模式识别相减方法能够很好地将预测多次波从记录中减去;为更有效地将预测多次波从记录中减去,多种自适应匹配减去方法被尝试,每种方法有不同的适应性和优势。本文对利用伪道来弥补相位差异的伪多道方法,和能够适应子波差异不一致的线性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比较,对比分析它们的适应性和优势,并针对他们的适应性问题给出建议的解决方法,取得更好的自适应匹配相减效果。
  • 摘要:深水海底扇油田,沉积物多期叠置、相互切割的深水浊积砂体之间接触关系非常复杂,其储层表征成为研究和生产的难题。本文通过深水海底扇沉积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研究了深水海底扇储层表征关键技术。以地震反射同相轴为最小地层单元等时界面的地层精细解释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地震信息的表征能力,是深水海底扇储层研究的基础。地震属性约束密集层位变速成图技术利用虚拟井和小层厚度地震属性预测方法约束无井区误差校正量,可实现密集层位构造成图。地震多属性综合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地进行储层参数的大量表征。泥岩背景低频模型约束的地震反演技术根据深水海底扇沉积地质特征建立低频模型,能够增强低频模型对反演结果的有效约束,使结果更合理、可靠。这些技术在A油田的实际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该油田深水海底扇储层的精细表征问题,研究结果已得到后续钻井资料的证实。
  • 摘要:海洋上下拖缆地震采集记录两个不同深度波场,通过波场合成上行波记录,从而压制自由表面引起的鬼波;在此基础上,将合成的上行波场外推至自由表面处,再利用反馈迭代法预测并压制与自由表面相关的多次波。二维水平海底层状介质模型与起伏海底层状介质模型合成地震记录试算实例表明,利用上下拖缆数据进行波场分离,结合反馈迭代法,可以有效压制各种与自由表面相关的多次波。
  • 摘要:常规组合采集方法存在组内干扰等缺点,不能满足高精度地震勘探的需要。为此,单点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该技术采用单点接收、小道距、大道数的采集方式,在室内进行数字组合等处理,与常规组合勘探相比可以消除组内干扰、提高噪声压制的精度、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成像精度等,很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勘探形势的需要。在国际上该技术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实际应用效果也比较好。国内从十五“863”开始,也对该项技术开展研究,成功研制了海上单点单检波高密度地震采集系统,并进行了海上勘探试验。
  • 摘要:外源干扰在地震道集上表现为符合时距双曲线规律的倒抛物线形状,与震源信号在频谱域内几乎完全重叠,且在其它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异,因此,常规的噪音压制法无论在时间域或是在频率内都无法实现。本文提出的基于散射理论的外源干扰压制法,是运用观测系统计算和特定点信息,通过外源定位原理,求出外源干扰的位置,通过散射理论模拟任意位置的地震外源干扰信息,运用匹配相减法在地震记录上进行压制。通过在冀东油田新探区浅海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获取高保真和高信噪比的地震资料,证实该方法的准确可靠性。
  • 摘要:在海上油气勘探开发钻井数量相对少的情况下,怎样充分挖掘地震的信息来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服务早已成为海洋石油人亘古不变的追求。叠前随机反演技术是一种将叠前AVA同步反演与随机模拟理论有机结合的反演方法,它能有效地利用地震资料的叠前信息的同时提高地震反演的垂向分辨率。该方法充分考虑地下地质体的随机特性,产生多种弹性参数体的多个等概率的预测结果,充分发挥了叠前地震资料保留了更多与储层变化特征有关的地质信息的优势。反演结果既符合输入数据的地质统计学特征又受地质模型的约束,真正融合了测井数据的垂向分辨率高和地震数据横向分辨率高的优势。本文基于对南海L气田的地质认识,综合地质、测井和两个限角度叠加地震数据体,通过叠前随机反演技术得到高分辨率的纵波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岩性、物性等的多个等概率实现,其反演结果对薄层砂体和砂泥互层都表现十分清楚,为该区沉积微相的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和开发风险评价奠定了基础。
  • 摘要:川中地区的致密含气砂岩储层具有分布广、丰度低的特点。采自该地区的砂岩样本孔隙度普遍偏低,孔隙连通性差。鉴于以上特点,本文采用四种包体等效介质模型来研究致密砂岩样本的实验数据,并将实验数据与不同孔隙形态时四种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实验数据与低孔隙纵横比时的预测值较为吻合,说明该地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表现为扁平的裂缝或裂隙状。本文还讨论了根据实验干岩石模量数据来选取四种模型对应的最优纵横比,四种模型得到的最优纵横比都在0.1左右,并且Mori-Tanaka模型对实验数据拟合效果优于其他三种模型。
  • 摘要:云应盐穴储气库是继金坛盐穴储气库之后的又一个西气东输长输管道的配套工程,它对于发挥储气库的调峰功能,甚至用于企业及国家的战略用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湖北云应地区大地构造运动对沉积岩和地表应力作用小、断裂系统不发育、盐岩厚且埋深适中分布稳定,是建库的有利地区。利用三维高精度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可以认识盐层及顶底板地层岩性分布特征,识别断层及空间展布规律,并且建立精确的地下地质模型,为井位部署、造腔施工和气库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摘要:煤岩作为煤层气的储层,与常规天然气储层相比,具有不同的岩石物理性质,煤层气的赋存方式也不同于常规天然气的储集方式,煤层气的赋存方式主要以“吸附”为主。目前,相对于常规天然气而言,针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尚没有形成经济有效的地震方法技术系列,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煤储层的岩石物理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论述了利用地震预测技术进行煤储层表征的技术,讨论了准三维VSP技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并结合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特点,提出了地震技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技术流程。
  • 摘要:针对DND气田储层的致密性特点,开展了叠后地震属性的综合分析和含气性检测工作。根据已知井揭示的储层参数和提取并经过优选的相应地震属性,分别建立了储层参数样本集和属性集,利用SOMA属性聚类技术和BP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进行了储层参数预测,结果证实比单一地震属性更准确。应用基于双相介质理论的油气检测技术对研究区内的主要目的层系进行了含气性识别,并与已知井揭示的储层含气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用237口井层统计,平均符合率为90.7%,最后确定了潜在的有利区范围。通过本次研究工作,认为本区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有利条件,未来有望发现更大规模的天然气富集区。
  • 摘要:宽方位地震技术即是横向接收单元尺寸与纵向接收单元尺寸之比大于0.5时的三维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由于宽方位地震的方位角分布全,炮检距从小到大分布均匀,因此,宽方位地震资料中蕴含着更为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对微构造、小断层和高角度裂缝的识别。本文介绍了济阳坳陷罗42地区、商741地区和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庄1井区宽方位地震采集处理技术,并对比分析了宽方位地震资料预测泥页岩裂缝油气藏,预测火成岩裂缝系统发育带,庄1井区宽方位地震资料描述砂体的效果,认为:宽方位地震在研究具有各向异性特点的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目标时,效果明显,但对于地质目标为砂岩体、各向异性特点不突出的储层介质时,宽方位地震资料对砂岩体的识别能力和物性参数的反演精度并不比窄方位地震高,因此,对于无明显各向异性特征的勘探目标,建议不要采用宽方位地震采集。
  • 摘要:数学形态学是建立在严格数学基础上的学科,它的基本思想是用一定的形态结构元素来度量和提取图像中对应的形状,以达到对图像的分析和识别的目的。地震信号去噪是地质学家和油藏工程学家感兴趣的问题。本文将研究数学形态学在地震信号去噪中的应用,设计了多尺度与多形态结合的形态学滤波方法,采用范数约束来确定分解各尺度的叠加系数,应用最优化方法,降低了人为因素,达到自适应去除随机噪声的目的,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通过正演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该方法具有良好去噪功能,推广应用前景十分乐观。
  • 摘要:随着勘探的深入,静校正问题越来越突出,它是影响近地表各向异性资料品质的重要因素。低频静校正量解决不好,影响剖面的构造形态;高频静校正量解决不好,影响资料的成像品质。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针对性的静校正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因近地表异常造成的静校正问题。
  • 摘要:本文提出了在地表观测时存在的磁性地表的地形改正问题, 考虑了观测地表起伏和地表地层的磁性变化,给出了一种基于地形高程和地表地层磁化率分布的磁性地形改正方法,并分析了磁性地形改正中改正半径的影响,给出了磁性地形改正的敏感区范围和远区改正半径。实际资料处理表明,磁性地形改正可以消除磁性地形引起的磁异常畸变,改正后的磁异常更好地反映地下地质信息,效果明显。
  • 摘要:陆相薄互层油藏经过长期开发后,绝大多数剩余油分布在2m以下薄储层中,因此薄砂体识别和预测对油田生产至关重要。论文将两种确定性反演(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与基于模型反演)和一种随机反演应用于SL盆地LMD油田的薄储层预测,通过不同井网确定性和随机反演结果对比,表明在密井网条件下随机反演可以大幅提高薄储层反演精度,尤其是2m以下储层预测精度,因此,认为随机地震反演将是开发后期薄储层油藏地震描述的一项关键技术。研究工区位于一个平缓背斜构造的翼部,发育有少量断层,储层为河流三角洲沉积和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单砂体厚度分布在1~8m之间,工区面积4km2,井数291余口。LMD油田经历了30多年的开发和生产,目前处于高采出程度和高含水阶段,综合含水率水94.4%,可采储量采出程度93%。整个开发历程进行了4次井网调整,目前井网密度达到78口/km2,尽管如此,2m以下储层由于横向变化快,现有井网仍然控制不住砂体边界,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下一步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场所。
  • 摘要:利用重力异常解释断裂有多种方法,以重力水平总梯度法应用最为普遍。随着石油勘探中地质问题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常规方法有时难以奏效,因此有必要研究新方法,以适应新的地质问题。归一化导数模法继承了传统方法的处理思想,主要着眼于噪音的去除及线性弱信号的突出。试算效果显示,归一化导数模法很好的反映了线性异常信息,尤其对弱信息的增强效果较为明显。笔者相信,该技术的推广使用必将提高重力异常解释断裂的精度和可靠性。
  • 摘要: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主要钻探目标为缝洞体储层,地震特征为“串珠状”强振幅反射。缝洞体储层的体积计算是制约该区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弹性波正演模拟方法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正演校正下的溶洞体体积计算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碳酸盐岩溶洞体积计算方法,可以为高效开发和储量计算提供参考依据。这些结论与认识对提高碳酸盐岩钻探成功率、指导高效开发、实现碳酸盐岩探明储量尤其是产量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和其他偏移方法相比,逆时偏移基于精确的波动方程而不是它的近似,在时间域而不是深度域进行波场延拓。逆时偏移计算准确,而且不受地下复杂地质体和速度横向变化的影响。基于三角网格的有限差分算法保持了差分算法的简单性和有限元算法的精确性。基于三角网格的有限差分法逆时偏移可直接应用于起伏地表采集的数据,而无需预先做静校正。本文通过对模型数据的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摘要:高阶统计量是近年来研究地震子波估计的比较热门的理论,由于保留了相位信息,因此可以用来估计混合相位子波。基于三谱的混合相位地震子波估计往往因为三谱相位卷绕的原因,导致子波相位谱求解产生偏差,进而影响了混合相位子波估计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MU算法和Pan-Nikias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保角变换的三谱域子波相位谱求解方法。通过缩小Fourier相位谱的取值范围,有效避免了三谱相位发生卷绕的情况,从而消除了原相位谱估计中三谱相位卷绕的影响。
  • 摘要:初始波阻抗模型对波阻抗反演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规的建模方法在纵向上仅采用地震层位约束,横向上用井距离的倒数作为权系数插值计算。这种建模方法较为简单,但在复杂地质情况下反演结果不能正确反映地质现象,精度不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地震属性约束的初始波阻抗模型建立方法:纵向上利用地震波形相关分析寻找最优插值点,横向上将地震资料的振幅、波形相关系数等地震属性转换为权系数进行插值建模。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横向上同地震相变化一致,纵向上可以克服局部地质现象和解释层位不匹配问题。建立的初始模型更加精细的描述地震相的变化,从而提高复杂地质情况下波组抗反演的精度,实际资料应用效果明显。
  • 摘要:目前,多次波压制方法大都是在数据空间实现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引入一种新的思路,在成像空间基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进行多次波压制。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叠前深度偏移提取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在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中,在速度准确的情况下,角道集中一次波是拉平的,而多次波则呈弯曲状态;利用一次波和多次波不同的形态特征,引入正切平方估计的适用于角道集的高分辨率拉冬变换来实现一次波和多次波的分离,从而达到压制多次波的目的。该方法能精确处理地下复杂的地震波传播效应,因此对复杂地下构造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同时又极大的节省了计算量。文中通过模型试算,表明了该方法在多次波压制中的优越性。
  • 摘要: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约占世界已探明油气储量的50%,是十分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开展碳酸盐岩弹性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指导利用岩石弹性参数和AVO技术进行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本文利用印兴耀等人提出的修正的Xu-White模型,在保持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了岩石的矿物成分、孔隙度、孔隙流体与储集空间类型对岩石弹性模量、纵横波速度和密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比分析了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大小。
  • 摘要:高斯射线束(高斯束)结合了波动方程和射线理论,是波动方程在射线附近的高频近似解。单个高斯束通过运动学射线追踪获取射线轨迹,通过动力学射线追踪获取中心射线附近的高频能量分布。利用相互独立的高斯束描述波场传播,既保持了射线方法的高效性和灵活性,又考虑了波场的动力学特征。高斯束偏移利用相互独立的高斯束叠加并成像,是一种准确、灵活、高效的深度偏移方法,既可以对陡倾角地层以及各向异性介质进行成像,且可以利用动力学射线追踪过程中得到的射线附近局部走时场求得走时梯度,进而可提取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s)。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高斯束的基本原理,从应用上探讨了其偏移过程的实现方案,并给出了角度道集的提取技术。理论数据及实际工区的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 摘要:高精度速度分析对于叠前偏移、特别是叠前深度偏移具有重要意义。速度模型层析反演方法基于共像点道集的剩余深度误差及构造倾角场,通过射线追踪得到速度模型修改量的矩阵方程,迭代求解矩阵可得到优化的速度模型修改量,进而得到高精度速度模型。该方法在古龙断陷深层地震成像中得到有效应用,从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道集和成像剖面上与传统速度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层析反演速度建模方法能得到精度高的速度场,进而实现复杂构造的良好成像。该方法算法简单,易于编程实现,能适应速度横向和纵向剧烈变化的情况,可在复杂构造研究区推广应用。
  • 摘要:基于双程波的逆时偏移是当前精度最高的深度域成像方法,可以对全波场逆时外推,使高角度反射界面的反射波,甚至超过90°反射界面的反射波进行精确成像。通过研究,基于有限差分方法提出了精确且高效的差分格式逆时波场外推算法。针对多次反射波严重和构造十分复杂时,由互相关成像条件引入的低频噪音通过优化Laplace算子进行压制。以CPU/GPU作为计算核心,将计算量最大的波场逆时外推通过GPU实现。并利用随机速度边界的思想提高波场外推算法的并行性,解决了大规模存储的I/O问题。通过NWGI模型试算验证算法及方法的正确性,分析了几种成像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对比研究了当前流行的几种叠前成像方法及其适用性,最后指出了逆时偏移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 摘要:PML吸收层技术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边界吸收技术,对体波和面波的吸收都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弹性波的数值模拟中。但是在大角度入射即掠射的情况下传统的PML技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掠射情况下衰减不够,反射系数比较大,离散后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假反射,降低吸收效果。而掠射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薄片区域、震源位置接近研究区域边缘、大偏移距接收等等。本文基于一阶速度-应力方程,提出了一种卷积完全匹配层(CPML)技术,并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其进行了实现,结果表明CPML技术有效改善了掠射情况下的吸收效果,并且在实现过程中不用分裂变量,应用更加方便简单,计算卷积时采用递推的形式,不会增加计算量,存储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 摘要:反射系数估计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真实的地下反射信息同时提高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其主要受限于震源子波的带宽。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基于采样模型提出了一种反射系数的谱估计方法。将反射系数估计问题视为子波带限情况下时域加权脉冲串的重建或频域有限采样长度叠加正弦信号的频谱分析,我们就可以引入有限更新率信号采样以及现代谱分析思想。基于模型的参数化谱分析方法首先被引入并用于反射脉冲重建,但是其估计性能对模型有很强的依赖性并且对噪声很敏感。于是我们引入了一种更加鲁棒的方法:振幅与相位估计法(APES法)。其源于非参量谱估计中的匹配滤波器设计方法,同时在系统辨识理论和统计信号估计中也可以找到其理论背景。该方法针对每一个特定频率的正弦估计其振幅和初始相位,估计的过程中首先设计依赖于特定频率的数据相关的匹配滤波器来压制其它频率正弦和噪声的干扰。APES方法具有更准确并且无偏的统计估计性能,其应用于反射系数估计和地震剖面分辨力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摘要:随着勘探开发的逐步深入,探区地质环境更为复杂,成像精度需求也越来越高,许多高精度偏移成像方法应运而生。本文中,我们推导了最小二乘偏移(LSM)方法的理论及算法,并通过对SEG-EAGE盐丘模型的偏移试算,证实了LSM方法对复杂构造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成像精度。同时,LSM成像结果与傅立叶有限差分(FFD)方法和带误差补偿的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XWFD)方法及高阶广义屏(GSP)方法成像结果对比可知:LSM方法对试算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尤其对中深部储层成像精度有一定的提高。
  • 摘要:基于体数据的随机模拟方法(VISIM)是一种能够整合测井信息与井间地震信息的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方法。利用VISIM可以得到一种能够同时整合测井、井间地震与地面地震三种先验信息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GI-VISIM。但是常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在引入地面地震数据进行约束时的计算成本是比较高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方法的实用价值。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在确定性反演基础上,利用VISIM计算出不确定性,然后使用MCMC对后验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实施高效采样得到多个地质统计学反演的实现,从而显著降低了引入地面地震数据约束时的计算成本,提高了该方法的应用价值。
  • 摘要:几十年来,与地震仪器相配套的配件材料,特别是易损件基本上都依赖于进口,这就造成维修支持成本高、供货周期长等一系列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局面,东方公司有关技术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创新和总结了一整套相关的技术方法和路线,掌握了易损件国产化的技术标准、检验方法和工艺控制,基本实现了地震仪器易损件的国产化。国产化仪器易损件包括接插件、壳体、密封件和数据传输电缆,通过野外项目使用,国产化易损件性能达到或超过进口件。地震仪器易损件的国产化有效提高了地震仪器的应用效果,并降低维修和支持成本。
  • 摘要:在东南亚某区块地震数据采集中采用了两种检波器SG-10和JSX-2混合施工,而检波器间的差别会导致采集数据不一致。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两种检波器的差别,并对其引起的资料差异进行了分析,在后期处理中针对两种检波器资料差异,研究了有针对性的现场处理方法。
  • 摘要:鉴于三分量数字检波器特殊的外形,以及单点单只接收的特点,如何实现三分量数字检波器的有效耦合接收地震信号,尽可能降低环境干扰的影响,是矢量化和数字化地震采集的关键。本文通过研究和现场试验,形成了一套三分量检波器接收方法与工艺,实现了检波器良好耦合,有效降低了随机噪音水平,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并提供了沙化草地、冻土、硬地、水域等不同区域三分量数字接收的技术和工艺,有效提升了三分量数字检波器的地震波接收质量。
  • 摘要:ISS技术是一种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该技术由BP公司最先进行研究和应用,它是一种多台可控震源在不同炮点同时进行采集施工的技术,如何实现高效采集的同时又尽可能的降低可控震源间的干扰是ISS技术的关键。本文分析产生可控震源之间干扰的因素,计算可控震源间的扫描信号的相关系数,通过量化的方式来描述ISS方法中可控震源间的干扰程度,再利用这些参数来控制可控震源间的干扰程度,从而实现ISS技术中可控震源间干扰的最小化。
  • 摘要:当前,可控震源被广泛应用到石油地震勘探中,与炸药震源相比,可控震源记录初至存在相关旁瓣噪音、初至起跳不干脆,导致初至拾取精度低,从而影响静校正精度,并且拾取效率低。而在低降速带巨厚地区,初至波静校正方法是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的一种有效且经济的方法。因此,如何提高控震源记录初至质量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可控震源相关记录的相位特征分析入手,提出了一种“两步法最小相位Ricker子波滤波”的新方法,该方法提高了可控震源记录初至质量,并在实际资料应用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复杂上覆地层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目标深度周围区域的地震波成像质量。此次研究调查了勘探中的观测系统的设计和分布对于浅层油气下方区域成像的影响。通过正演模拟,深入探讨了非传统的勘探技术对于存在高吸收上覆地层区域的成像能否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非传统的勘探技术对于所有目标区域位于复杂上覆地层之下的情况都是适用的。
  • 摘要:逆时偏移是一种有效且精确的地震成像方法,其求解双程波动方程并允许波场在不同速度模型中向任意方向传播。与Kirchhoff和基于单程波的算法相比,RTM几乎不受倾角限制,因此在大倾角成像方面有出色的表现。然而,SEG/EAGE盐丘模型的成像结果表明,盐下部分分辨率相对其他部分而言较低。根据射线追踪结果,当射线到达盐下断层时,其将在该断层发生反射并由图中所示的角度出射,大部分射线被限制在盐丘下部而不能被地表的检波器接受到。因此,常规地表RTM在该区域成像表现欠佳,原因不是算法本身而是缺乏盐下部分地震反射波信号。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考虑VSP方法并将测井位置选定在盐丘右侧以便有效接受到目标区域的反射波。本文展示了SEG/EAGE盐丘模型的VSP逆时偏移成像结果。盐下断层和水平层的反射波能够被井中的检波器充分接收,因此与常规地表RTM方法相比,盐下部分分辨率较高。因为在接收信号方面的优势,VSP逆时偏移能有效补偿眼下信号接收不足的缺陷因而得到较好的成像结果。然而RTM(尤其是使用互相关成像条件时)的高计算成本和读写需求成为其在大模型(尤其3D情况)应用上的主要瓶颈。因此相位编码(同时计算多炮结果)是未来的目标。
  • 摘要:随着高精度地震勘探的发展,粘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衰减补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地震波的衰减补偿对于地震分辨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地震波吸收衰减的高频补偿技术发展很快,但大部分都是单一地考虑其影响因素,如单一的球面扩散补偿办法、反Q滤波等,而把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的各个吸收、衰减整体考虑而进行补偿的工作很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Gabor变换的反褶积方法。Gabor滤波器是非平稳滤波器,它可以通过一个信号的Gabor变换乘以一个时频滤波因子来实现。Gabor反褶积在地震勘探中的发展基于地震道的非平稳褶积模型,这个模型指出一个地震信号的Gabor变换可以分解为波源信号的傅氏频谱乘以Q滤波因子乘以反射系数的Gabor变换。Gabor反褶积需要一个地震道信号的Gabor变换的频谱分解为反射系数部分乘以传播子波部分。通过综合资料的测试表明Gabor反褶积是一种有效的工具,综合了平稳反褶积、反Q滤波和增益调节。
  • 摘要:三角洲沉积广泛地分布于渤海湾地区,渤海湾地区是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因此对三角洲砂体的识别对于增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根据渤海湾地区实际地震资料进行模型简化,设计物理模型参数,制作了相应的物理模型,其中包括高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以及低位体系域等三套砂体。在实验室条件下,采集得到物理模拟三维地震数据,对其处理得到三维的地震数据体。砂体识别主要利用谱分解技术,如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本文采用局部属性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三角洲砂体识别方法,通过不同频率切片识别三角洲边缘,充分利用了局部属性时频分析方法的优点。
  • 摘要:以弹性波方程为基础的多分量波场分解理论早在90年代中期就已提出,只稍晚于PZ叠加(水听器压力P及检波器速度垂直分量Z求和叠加)。理论上波场分解法可视为tau-p域多分量叠加,而PZ叠加法只是多分量波场分解在双分量声波垂直入射的特例。由于忽略入射角的影响,PZ叠加法可以在时空域执行。PZ叠加法只要求PZ双分量校准匹配,相比之下波场分解法要复杂地多。除了需要了解接收器附近的海底弹性参数,还需将数据变换到tau-p域。海底弹性参数的测定理论上似乎简单,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欠缺,如耦合欠佳,振幅饱和,底线飘移和源方向性等等,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实际数据的高保真度tau-p变换也是坚难的挑战。通过模拟和实际数据的应用,本文总结了这两种方法的比较研究。
  • 摘要:对存在地形起伏的地区进行近地表结构成像和构建地下速度模型时,必须在波形的正演模拟和层析反演中对起伏地形进行正确的处理。但由于正演计算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需要采用规则的四边形网格,导致只能用阶梯状的网格来近似地形起伏。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情况,如果没有正确实施自由表面边条件,就会导致不正确的正演结果,进而影响反演的地下结构模型的可靠性。本文中,采用两种方法来提高交错网格有限差分中阶梯网格对地形的分辨能力。一种是采用垂向渐变网格。一种是在每个水平网格点,采用两个序号来代表该点的地形起伏,这样地形的变化可以发生在网格点上,也可以发生在网格的中点,水平方向上的网格分辨能力增强一倍。
  • 摘要:当孔隙介质用电介液饱和时,在液体和固体的界面上形成双电层(EDL)。一些电荷吸附在固体表面,另一些电荷仍在液体中可以移动。当地震波在液体饱和的孔隙介质中传播时地震波激发了固液之间的相对运动。液体中电荷的这种运动形成了电流及震电场。在震电转换中,地震波的机械能转换为电信号的电能,这种转换涉及到许多物理参数,例如孔隙液体的电导率、孔隙率、渗透率等等。在不同频率和液体电导率时,该转换效率,或其耦合系数是最重要的参数,有助于设计震电测井仪时确定声源和接收器的灵敏度。
  • 摘要:随机边界条件最早用于逆时偏移,因为它产生时间可逆的,不连贯的散射波场。其优点是源波场可以先传播从零时刻到最大时刻,再同时与接收波场从最大时刻传播到零时刻。这大大降低存储波场的内存要求。这种减少内存要求特别适合逆时偏移在GPU(Micikevicius 2008)等特殊硬件上的实现。随机边界散射的不连贯波场在自相关成像条件后成为随机噪声,对最终的成像结果基本没有影响。
  • 摘要:在山地复杂构造地震勘探中,因褶皱强烈、断层发育,受速度陷阱的影响,构造形态在时间剖面里发生畸变,与地下实际构造形态存在很大差异。在地震资料信噪比较高的地区,采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获得的深度剖面,可较好地反映实际构造形态。但在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山地复杂构造区,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周期长,成像普遍较差,难以满足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发展的需求。 两步法地震深度成像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成像方法。第一步时间域里归位,采用叠后时间偏移或叠前时间偏移,对叠加剖面上的横向畸变现象(回转波、绕射波、断面波及倾斜反射波)进行偏移。第二步在深度域里归位,在偏移时间剖面上,建立有井约束层速度模型,通过变速时深转换,实现纵向归位,纵向上消除受速度“上拉效应”形成的假背斜和假高点,最终获得能真实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深度剖面。该项技术已在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 摘要:根据大庆等我国东部高成熟开发老油田持续稳产的需求,高精度三维地震的部署及二次、三次的三维地震重新覆盖,相邻三维地震区块的镶边设计及影响因素分析与三维地震设计的科学、经济、有效及可实施性息息相关。本文深入分析了三维地震镶边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整体部署、统一设计、分步实施、资料共享、归一化处理”的三维地震镶边设计理念与技术,探讨了相邻三维地震采集镶边设计可行性分析,明确了相邻三维地震采集镶边设计及资料连片处理的技术关键。通过在勘探实例的应用,实现了地震成果在能量、相位、频率的统一和均衡,确保了相邻三维地震勘探的科学、有效、经济地衔接。
  • 摘要:地震资料弱反射信号的采集与处理一直是国际上攻关的重大技术难题,也是胜利探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目前高分辨率地震攻关、深层地震攻关等国际重大科技研究均需要足够的弱反射信号支撑。胜利探区在近几年进行了多块三维二次地震采集,甚至在某些复杂含油气区块还完成了以开发为目的的开发地震采集、高密度地震采集等,但在后续处理过程中逐步发现,目前地震资料数据难以满足当前断块等复杂地质体调查的需要。因此通过在胜利探区开展各种接收方式试验,通过检波器二次串并联等方式的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提高弱反射信号的接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法记录信噪比高、能量强,可有效拓宽地震资料频宽、增强弱反射信号接收能力。
  • 摘要:福山凹陷新生代火山活动非常频繁,从第三系始新统流沙港组开始至第四系,自下而上各段地层中均有火成岩发育。火成岩的屏蔽作用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品质。本文针对火成岩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特征及勘探难点,从火成岩对地震波屏蔽,散射及多次波等次生干扰、火成岩地区的静校正特点以及激发接收等四个方面,通过正演模拟及实际资料对比做了较全面的分析。结合福山凹陷近年来火成岩地区地震勘探攻关实践和成果,提出了在火成岩地区地震勘探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优选原则以及观测系统设计指导思想及优化等方面的认识。并对未来火成岩地区地震勘探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 摘要:本文从地球物理技术综合一体化应用的思路出发,根据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分布的复杂性,利用叠前方位椭圆拟合技术、构造应力场模拟技术、地震波场小波分析技术、地震波能量衰减技术,直接从P波资料预测裂缝、溶洞;形成了缝洞型油藏储集体三维刻画技术;在裂缝、孔洞融合体中,自动圈定缝洞单元;建立了井震结合、模型正演与实际记录结合,刻画裂缝有效孔隙空间、溶洞大小量版校正方法技术,实现了缝洞储集体空间展布定量雕刻。并在连续四年碳酸盐岩地区攻关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采集脚印是地面观测系统在三维数据体上人为留下的烙印,在时间和深度切片上表现为振幅、相位等发生了变化。本文利用实际地震资料从采集脚印现象对地震、地质属性的影响入手,讨论了面元均匀化技术、叠前数据插值、三维叠后频率波数域滤波等几种压制采集脚印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使用条件、优缺点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地震资料中所取得的效果,力求找到较好的压制采集脚印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 摘要:本文从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火山岩储层的特征分析出发,认为地表水经后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断裂和裂缝渗入储层,所含二氧化硅等物质发生沉淀作用,使其原生孔隙被充填。据此建立了气孔充填的成因模式。然后应用正演模拟技术明确了气孔充填程度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气孔未充填的火山岩具有强振幅、高能量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火山岩储层定量解释图版,最终应用地震属性、三维雕刻技术对气孔未充填的火山岩进行了定量化预测及评价,有效指导了勘探部署。
  • 摘要:盐下构造由于盐丘速度与围岩地层差异大,且厚度横向变化大,造成地震波场复杂及时间域构造畸变等问题。针对陆地H区复杂盐丘的地质特征,对盐下畸变构造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层控建模技术进行实体建模;针对盐下复杂构造成像,采用逆时偏移深度域成像技术,使高角度反射界面的反射波,甚至超过90°盐丘侧翼界面的反射波精确成像。通过研究,提出了多信息约束地震速度建模技术;基于有限差分方法提出了精确且高效的差分格式逆时波场外推算法。以CPU/GPU作为计算核心,将计算量最大的波场逆时外推通过GPU实现。通过盐丘理论模型试算验证算法及方法的正确性。通过逆时偏移成像方法,解决了盐下、盐丘侧翼的成像问题,实现了对盐丘边界及盐丘侧翼的准确归位,消除了盐丘速度异常对下伏地层造成的时间域构造畸变,使得盐下地层在深度域能够准确成像。
  • 摘要:介绍了辽河外围盆地地震资料存在的问题。对关键采集参数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不同道距的单炮的F-K谱、不同面元的DMO脉冲响应和考虑处理压噪确定了面元的大小,通过波动方程正演波场分析、基于三维模型的炮检距计算确定了最大炮检距参数。展示了高密度采集效果并与老资料进行了对比,新资料信噪比高、构造形态清楚。比较了不同面元、接收线数和覆盖次数的退化处理结果,提出了辽河外围低信噪比地区下步采集方向。
  • 摘要:根据不同地震频率下,沉积体的反射界面所反映的信息的差异,从宏观(地震地貌学)和微观(地震岩性学)两个方面,将地震沉积学所涉及的核心技术引入准噶尔压扭性碎屑岩盆地,拓展性的提出了在地震最小研究单元内,在双域(常规时间域和Wheeler域)进行解释和综合研究的技术流程。完善了适合不同沉积模式的等时地层切片技术;利用双域时深关系不变原理,首次实现Wheeler域井震标定及层位转换技术;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地层沉积韵律性为基础、识别岩性、恢复古沉积环境、开展储层演化和描述有利储层的基于地震沉积学的储层描述技术。该技术在准噶尔盆地中部进行了尝试应用,经钻井证实,这种基于地震沉积学的储层预测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是一种值得完善和推广的新技术。
  • 摘要: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是海相油气储层以及西部探区的重要储层类型之一,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在空间分布上变化突然,规律性差,这导致地震反射波信号复杂,有效信号波场特征分析困难,因而对其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推导并实现了基于最小二乘理论的偏移成像(LSM)方法,并将LSM用于西部探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等效地震地质模型的偏移成像工作,成像结果表明:在理论上,LSM方法能够较好地分辨出埋藏深度在3000米以下的中深部20米尺度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在西部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体地震勘探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 摘要: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开发,已成为现阶段地震勘探的热点,是缓解我国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复杂碳酸盐岩储层的高分辨率成像方法,是制约碳酸盐岩探区勘探开发的瓶颈问题。我们改善了基于有限差分的逆时偏移技术(RTM),并对三类典型的深部碳酸盐岩等效地震地质模型进行了成像试算,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拉普拉斯滤波方法,能够很好压制逆时偏移产生的偏移噪音;(2)改进的RTM成像方法能够对地下3500m埋深的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精确成像,成像分辨率达到20m尺度;(3)本文的方法,对孔缝洞模型及其组合模型有较好成像适应性,尤其是储层边界刻画较为清晰,对储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偏移成像受到地表条件复杂与地下构造高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标区反射信号弱且信噪比较低,对该类区域进行偏移成像难以获得理想结果。CRS叠加是提高信噪比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存在伤害绕射波和引起振幅畸变等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将CRS叠加由单纯的叠加拓展为广义的共反射面元处理技术,并给出了基于CRS的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流程,在我国西部油田实际资料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霸县凹陷牛东潜山带埋藏深、构造复杂,而且地表障碍物多,以往地震资料品质差、潜山及内幕难以落实,没有成功勘探潜山油气藏。近几年,随着地震勘探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在该地区开展精细三维地震勘探,基于地质目标的观测系统设计、优化激发、叠前去噪以及特色叠前偏移等多种地震勘探技术综合应用,潜山目标成像品质取得显著改善。应用新的高品质地震资料开展精细解释与综合研究,成功部署风险探井,打开了冀中坳陷深潜山勘探的新局面。
  • 摘要:本文利用多道几何地震属性和波阻抗体对Woodford页岩裂缝分布进行了研究和预测。研究表明,相干体属性可以用来识别具有较大错动位移的、扭动特征的断层,而曲率属性则可用来描述微小的褶皱和绕曲。低波阻抗异常区域与具有负曲率特征的线性构造体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表明这些区域有天然裂缝或者发生过成岩蚀变。另外,产量数据分析表明高产井主要是来自于k2最大负曲率异常的页岩带。主要的微地震事件发生在脊状、穹窿状结构的周围,意味着这些地质体的形成可导致古构造应力薄弱带的发育。
  • 摘要:相关分析在地震数据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系数作为检验数据相关性的衡量尺度也得到了很好应用。作者曾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发表文章中提出“利用相关系数法优选激发因素”,当时只采用一种分析方法,后来通过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和深入分析思考,发现至少还有其它几种分析方法。本文即对道道真值相关、道道累积相关、整体真值相关、整体累积相关这几种方法进行了分别论述,同时采用数据论证,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 摘要:本文分析总结了沙漠三维项目施工中采用的反射波风化层调查(WRS)方法,介绍了其独特的采集、处理与解释流程。该方法用单台可控震源与小折射仪或地震仪器连机采集表层数据,利用其解释结果建立近地表静校正模型,应用于工区地震数据处理中,达到在沙漠区域减少高密度微测井采集的目的。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 摘要: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主要存在地表水系及地下水系两种古水系。这两类古水系与潜山碳酸盐岩岩溶型洞缝储层的发育及分布有着密切关系,是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地下水系控制着大型溶洞的分布,对后期溶洞垮塌形成顶部大型垮塌裂缝具有重要作用;地表水系在潜山高部位以侵蚀作用为主,低部位以侧向、纵向溶蚀作用为主,但都能在河床底部及两侧形成较深的溶蚀,并且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由于后期充填物的差异性压实作用而形成裂缝;同时这两类古水系在演化过程中,都对潜山裂缝起着扩溶作用,形成更大的岩溶洞缝体系。古水系的研究对揭示岩溶分布规律、深化非构造裂缝研究及扩大裂缝型储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潜山区古水系研究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包括:①古地貌法;②地震属性法;③分频处理法;④分方位叠前裂缝预测法。
  • 摘要:地震反演方法预测薄储层的厚度多解性强,且难以适应碳酸盐岩溶洞型储层横向突变的地层变化状况,难以满足该类储层的定量描述和储量计算。本文考虑到该类储层顶底地震反射的对偶特点,分析了储层厚度变化与合成波形和能量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一种储层厚度响应特征建立与厚度定量预测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子波提取,一组储层厚度变化的地震响应模型库的建立,波形和能量特征双重约束的储层厚度谱建立,预测误差分析,储层厚度三维定量预测。该方法充分利用储层厚度变化引起的波形和能量的差异,不需要井约束和层位约束,克服了部分人为干扰,减少了多解性。预测结果的垂向分辨率突破了λ/4的限制,一般可达λ/20-λ/40,对于薄互层也能达到λ/8。
  • 摘要:西秋里塔格构造带位于塔里木前陆盆地库车坳陷前缘,处于拜城凹陷与塔北隆起过渡带,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油气勘探前景广阔,是塔里木盆地后备战略区。目前在西秋里塔格构造带油气勘探中,由于构造假象的存在,盐下目的层的构造形态和圈闭落实是当前的难点和重点。本文运用基于波动方程的模型正演技术,针对西秋构造带典型构造地质模型和速度模型进行正演研究,认为引起构造假象的原因主要为浅层高速地层叠置、地层倾角变化、盐岩厚度变化三个主要因素,并通过模型正演计算各个因素的校正量来分析构造假象,进而为落实、优选勘探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在复杂山前带的油气勘探中,位于冲积扇扇根区域的粗颗粒砾石层沉积发育,这种岩层与砂泥岩层在地震发射断面上并无明显反射差异,从而在复杂区地层速度建模中忽略了高速层的存在,造成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深部构造解释精度降低或不准。而砂泥岩层与砾岩层间具有明显的电阻率差异,这种差异为MT勘探识别局部砾石层的分布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中国西部BD地区三维MT勘探的应用,展示了利用MT资料识别该地区巨厚砾岩层分布的效果,反映了三维MT勘探在复杂区岩性识别中的作用和意义。
  • 摘要:从信号能量构成角度出发,认为测井信号的总能量是地层微观孔隙及其所含流体与宏观岩性岩相等各种信息能量之和的反应,且微观孔隙及其所含流体的性质应与信号的高频部分相对应,由此可以利用测井曲线分解后的高频段能量谱特征进行流体性质的识别。小波包是继小波分析之后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多尺度分析方法,解决了小波分析在高频部分分辨率差的缺点,利用小波包分析方法对电阻率曲线进行处理,提取不同尺度下高频部分能量,通过分析油层、水层及干层的能量谱峰图特征进行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该方法同样适用于电性差别不明显的低阻储层,为利用电阻率资料判别低阻储层流体类型提供有效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