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
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

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2-07-20

主办单位: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手术内固定治疗方式的选择。rn 方法:2002年9月至2008年6月采用一期手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87例,男56例,女31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3.7岁。病程4~32个月,平均7.8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破坏部位以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67例胸椎、胸腰段以及腰椎结核病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12例下腰椎结核采取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6例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2例胸椎结核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rn 结果:83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4例慢性窦道形成,行窦道切除后伤口愈合。全部病例均获得6~28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大部分病例结核中毒症状及局部疼痛均消失,神经症状改善,所有病例结核病灶均无局部复发。术后6~12个月内获骨性融合,术后X线片显示后凸角平均17°(12°~45°)。rn 结论:根据脊柱结核病灶部位、病灶范围选择合适的外科手术入路进行彻底的病灶清除后,一期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固定融合手术主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rn 方法:1998年10月~2007年10月,我院共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病例265例。其中男141例,女124例,年龄:19~77岁,平均48.5岁。峡部裂性滑脱135例,退变性滑脱108例,先天性滑脱6例,医源性滑脱2例,创伤性滑脱4例,不包括二次行翻修术者。采用以下几种固定融合术式:①椎弓根钉固定和Cage椎间椎骨+后侧融合(249例);②椎弓根钉固定和髂骨椎间椎骨+后外侧植骨(9例);③椎弓根钉固定+后外侧植骨(7例)。术后3~5D采取腰椎正侧位X线复查,卧床14D,配戴腰围保护2~3个月。rn 结果:251例随访6个月,174例随访超过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3个月(6~72个月)。本组病例与术前比较症状均明显好转,223例下腰病者术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09例,占93.7%;199例下肢麻木症病者,术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191例,占95.9%;156例间隙性跛行,术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147例,占94.2%。按临床疗效评分系统综合评定:优125例(47.1%);良131例(49.2%);可9例(3.4%)。rn 结论:采用椎体间和后外侧联合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可提高脊柱的融合率,使滑脱节段在前、中、后三柱得到生物力学稳定,避免假关节形成并减少内固定器的断裂、松动和腰椎再滑脱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腰骶椎创伤性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效果评价。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7月收治的5例重度腰骶椎创伤性脱位患者。其中Ⅴ°滑脱3例,Ⅳ°滑脱1例,Ⅲ°滑脱1例。5例患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或Cage椎间植骨+后外侧植骨融合)植骨融合。rn 结果:2例新鲜L40°脱位均100%复位,2例L5陈旧性Ⅳ°脱位复位60~70%,1例L4-5Ⅴ°脱位并侧方移位,并L5严重爆裂骨折,S1~S41骨折行L4-S1椎体间植骨加压固定,5例均植骨融合,1例侧方脱位未完全纠正。X例骨折椎体高度和形态恢复良好,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Xmm(X-Xmm),Cobb角平均纠正X°(X°-X°),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rn 结论:对于严重的腰骶椎创伤性脱位患者应根据椎体骨折和后部附件损伤的程度以及椎管受压迫的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注射剂量对新西兰大白兔胫骨慢性感染性骨缺损放射学和细菌学改变的影响。rn 方法:常规培养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倍比稀释至每5ul中含6×101~6×106菌落总数(colony-formingunits,CFU)。通过直接在兔胫骨近端制备骨窗后分别注射上述细菌5ul制备兔胫骨慢性感染性骨缺损模型。对照组注射5ul生理盐水。于术后3周行X线检查和细菌学检查。rn 结果:为了达到100%感染率,且出现明显的慢性骨髓炎模型的放射学和细菌学表现,至少需注射6×105CFU/5ul。rn 结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诱导明显的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形成,6×105CFU/5ul的剂量不仅可使慢性骨髓炎模型制备成功率达100%,而且能够出现较明显的放射学和细菌学改变。此外,模型制备中的各种参数可以应用于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的评估。
  • 摘要:目的:由于细菌生物膜常在骨内固定物、死骨滋生,导致难以根除的骨组织慢性感染。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新的抗生素缓释系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思路。rn 方法:制备庆大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及兔同种异体骨,并采用低温真空负压吸引法将二者复合,制备成庆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并行阳离子脂质体抗生素释放试验。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于体外探讨由庆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中释放出的阳离子脂质体庆大霉素对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rn 结果:成功制备庆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可持续释放庆大霉素脂质体达12天,前3天释放具有爆发效应,所释放的庆大霉素脂质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新制备的庆大霉素脂质体相似,二者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庆大霉素。rn 结论:低温真空负压吸引法制备庆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并不影响所释放的庆大霉素脂质体的抗菌作用,在体外具有高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作用,且在低浓度更为明显。
  • 摘要:目的:细菌生物膜常在骨内固定物、死骨滋生,导致难以根除的骨与软组织慢性感染。我们在前期成功制备出庆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并证实其在体外可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生长,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对兔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作用。rn 方法:制备庆大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庆大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庆大霉素同种异体骨。构建兔胫骨金黄色葡萄球菌慢性骨髓炎模型,并进行评分。采用静脉输注庆大霉素、庆大霉素阳离子脂质体以及采用手术清创,并植入庆大霉素阳离子脂质体或庆大霉素同种异体骨治疗慢性骨髓炎,术后14天对兔血进行细菌学、放射学检查,然后处死动物,进行标本大体观察并行细菌学检查。对照组以单独手术植入同种异体骨对兔慢性骨髓炎进行治疗。rn 结果:成功制备庆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及兔胫骨金黄色葡萄球菌慢性骨髓炎模型。对照组及单独手术植入同种异体骨组均有明显感染。单独使用庆大霉素治疗可使兔血液培养阴性,但全部骨髓培养均阳性。使用庆大霉素脂质体静脉注射治疗可有效清除血液感染,有2只骨髓培养阴性。采用庆大霉素同种异体骨治疗也可完全清除血液感染,有3只骨髓培养阴性。使用庆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可完全清除血液、骨髓感染。rn 结论:庆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对兔胫骨金黄色葡萄球菌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庆大霉素同种异体骨或庆大霉素脂质体。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脂质体庆大霉素对兔胫骨慢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的治疗作用。rn 方法:制备阳离子、阴离子、中性脂质体,并分别包裹庆大霉素制成不同的庆大霉素脂质体。常规构建兔胫骨骨髓炎模型,采用不同的庆大霉素脂质体以及单独使用庆大霉素进行静脉注射治疗,治疗时间为3周,于治疗后行X线检查和细菌学检查。rn 结果:静脉注射阳离子庆大霉素脂质体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阴离子、中性脂质体和单独使用庆大霉素,但仍不能达到100%治愈。单独使用庆大霉素出现了较严重的并发症。rn 结论:阳离子脂质体改变了庆大霉素的药代动力学,可有效促进抗生素的骨髓内浓聚,是一种有效的非传统抗生素释药载体,对慢性骨髓炎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在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报道Ilizarov一期短缩延长法治疗Pilon骨折并发骨髓炎与骨坏死的方法与疗效。rn 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2月4年间收治Pilon骨折并发骨髓炎和骨坏死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26-47岁,平均34.6岁。13例中2例为闭合骨折,11例为GastilotypeIIIB骨折。初次治疗方法:钢板内固定8例,髓内针固定3例,钢板及克氏针固定2例,皮瓣移植3例。入院时,13例均有感染,窦道排脓,骨外露9例,皮肤缺损8例,合并化脓性踝关节炎2例,其中1例距骨关节面坏死,1例距骨全部坏死。胫骨远端坏死长度4-6cm8例,胫骨远端未坏死5例。腓骨远端坏死11例。创面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MRSA3例,绿脓杆菌2例,变形杆菌2例。入院后全部病例用中药消炎散浸泡患肢7-10天,同时手法按摩松解皮肤。手术在硬腰麻醉下进行,患肢气止血带止血。1.病灶清除,切除坏死骨;2.切除发炎的踝关节滑膜,刮除距骨坏死关节面;3.距骨完全坏死时除距骨。4.病灶切除后用Ilizarov环架固定器固定;5.一期短缩患肢4cm;6.病灶部放置川岛式持续冲洗管持续冲洗治疗骨髓炎,每天冲洗3000ml,每500ml盐水+敏感抗生素1.5g;7.一边冲洗一边加压,使两断端对接;8.感染治愈后3-4周胫骨上端微创截骨,骨延长,每天延长0.5-0.8mm一直延长到两下肢等长。9.残端接合的方法:1例胫骨跟骨融合,4例胫骨距骨融合,8例胫骨远端与近端融合,胫骨远端至少有2cm的长度。10.待病灶部骨愈合及延长部骨皮质化完成后,拆除外固定。rn 结果:所有患者骨髓炎治愈,骨坚强愈合,双下肢等长,可自行行走。8例胫骨接合踝关节功能恢复。4例胫骨距骨融合,1例胫骨跟骨融合踝关节僵硬,但能全负重行走。随防最短6个月,最长4年6个月,平均26个月。骨髓炎无复发。rn 结论:Ilizarov一期短缩延长法治疗Pilon骨折并发骨髓炎与骨坏死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 摘要: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医疗电子设备中的研究与运用,目前,在各个医院,各个病区里都有电子设备的存在。比如彩色多参数监护仪,电子血压计,血氧饱和度监护仪等,在一些特殊病区,如重症监护室,手术室,还有更为精密的仪器,比如呼吸机,除颤仪,输液泵等,这些医疗电子设备不论在病情观察还是抢救工作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眼睛和耳朵,也是医护人员治病救人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这些电子设备技术含量高,研发费用贵,每个医院购置其中一类都是价值不菲,比如7000c型心电监护仪售价近四万元,8400型呼吸机售价近三十余万元。但是我们发现尽管此类电子设备用途多,性能强,价格贵,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还是出现各种损坏情况。本文收集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出现的仪器损坏的资料,分析了故障原因,对设备维护提出了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手舟骨骨折的原因、机制,为减少手舟骨骨折的发生提供预防措施。rn 方法:2006年11月到2007年11月,临床收集手舟骨骨折病例16例,详细询问并记录病史,结合X片、CT表现,从物理力学的角度分析受伤机制。rn 结果:16例患者均为腕过伸位着地受伤。5例为军事训练(单双杠、倒功)中受伤,其中1例受伤时上臂呈后伸位,4例呈前屈位。8例为打球时受伤,其中2例受伤时上臂呈后伸位,6例呈前屈位。3例为高处坠落(2-6米)时受伤,均为上臂前屈位手掌着地所致。结节部骨折0例,远端(粉碎性骨折)3例,腰部横形骨折10例,斜形骨折3例,纵形骨折0例,近端骨折0例。rn 结论:手舟骨骨折主发病原因为高强度训练、运动及高处坠落时腕关节过伸位手掌着地受伤。受伤时手掌的不同位置及人体的不同运动倾向综合作用,通过不同的损伤机制造成手舟骨不同类型的损伤。
  •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和准确性。rn 方法:采集15例下颈椎脱位患者的术前CT资料(C2-T1),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和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出数字化导航模板,术中通过导航模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术后根据X线片和CT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rn 结果:共设计制造出54个导航模板,辅助置入108枚颈椎椎弓根螺钉,CT扫描发现所有螺钉均准确置入相应椎弓根内。rn 结论: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摘要:目的:制作胫骨平台塌陷骨折的新鲜尸体模型;对经皮球囊扩张硫酸钙骨水泥填充治疗胫骨平台塌陷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可行性研究及临床应用;生物力学实验对比不同微创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塌陷骨折的固定强度。rn 方法:1.室温下分别截取24个新鲜胫骨上段标本,对其外侧平台中央部分软骨下骨截骨后,以15mm的不锈钢圆柱冲击外侧平台,制作胫骨平台SchatzkerIII型塌陷骨折的新鲜尸体模型。2.24个新鲜胫骨平台SchatzkerIII型塌陷骨折的尸体模型随机分为三组。A组(对照组)采用开窗撬拨复位螺钉内固定,B组采用球囊扩张复位硫酸钙骨水泥填充治疗,C组采用球囊扩张复位硫酸钙骨水泥填充螺钉内固定。3.选取临床病例,参照实验研究,在关节镜下经皮球囊扩张硫酸钙骨水泥填充治疗胫骨平台塌陷骨折。4.分别将复位固定后的3组实验标本置于电子万能试验机加载盘中,13.5mm的不锈钢圆柱置于试验机压头,测试压力-位移曲线,计算固定刚度,对比不同方式治疗SchatzkerIII型骨折的效果。rn 结果:24个新鲜胫骨平台SchatzkerIII型塌陷骨折模型建立,塌陷深度8mm,三组模型均复位良好,复位后塌陷深度测量无统计学意义。在关节镜下经皮球囊扩张硫酸钙骨水泥填充治疗胫骨平台塌陷骨折取得满意效果,球囊扩张复位治疗SchatzkerIII型骨折具有可行性。临床在关节镜下经皮球囊扩张硫酸钙骨水泥填充治疗胫骨平台塌陷骨折取得了成功。生物力学显示,球囊扩张复位硫酸钙骨水泥填充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塌陷骨折强度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经皮球囊扩张硫酸钙骨水泥填充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III型骨折具有临床可行性,能够提供优于撬拨复位植骨内固定的强度以及稳定性。
  • 摘要: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9月-2010年5月治疗3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对症状轻,无强烈手术求的行保守治疗;对症状重,有明显的椎管狭窄,Cobb`S<20°的13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症状重,有明显的椎管狭窄,Cobb`S>20°的21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检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术。rn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为4小时,出血量约1200ml,术中硬脊膜囊撕裂6例;术后发生短暂性创伤性认知障碍3例。手术组病例疼痛缓解率90%;手术组侧弯矫正率61%。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无断钉断棒。rn 结论: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充分减压,最大限度重建脊柱在冠状面的平衡。老年患者病程长、往往伴随多器官疾病,应注意将手术创伤减少到最低程度,术后手术期建立一个各科室进行联合监护的护理模式,为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条件。
  •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头扭转角的几种不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及在肩关节置换中的应用;通过与传统测量方法比较,探讨简易新二维CT法测量肱骨头扭转角的价值并应用于临床。rn 方法:对20例防腐冻干成年人肱骨标本(男女不限,左右各10例,无病理性损伤或骨缺损)进行1.传统二维CT测量法2.简易新二维CT测量法3.直接解剖测量其肱骨头扭转角及相关参数,比较三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以指导肩关节置换时的应用。rn 结果:传统二维CT测量法、简易新二维CT测量法、直接解剖测量法测量肱骨头扭转角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通过三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简易新二维CT法测量肱骨头扭转角可应用于临床。
  • 摘要:目的:探讨踝部闭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髓炎的治疗。rn 方法:1998年到2009年收治35例踝部闭合性骨折术后骨髓炎。33例胫骨远端及内踝,2例腓骨远端,12例合并踝部跖屈畸形。在彻底清除病灶,除死骨及内固定,单层缝合创面,川岛式持续冲洗4到6周。对踝部跖屈畸形用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rn 结果:全部病例切口一期愈合,瘘孔闭合。术后2周瘘孔破裂3例,经换药短期愈合。平均随访4.5年,骨髓炎无复发,骨修复良好。rn 结论:病灶清除,川岛式持续冲洗术是治疗踝部闭合骨折术后骨髓炎的基本方法,用Ilizarov法持续牵引,能同时矫正踝关节跖屈畸形。
  • 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化脓性感染的治疗法。rn 方法:1998年至2009年间治疗踝关节化脓性感染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新生儿1例,幼儿3例,学龄儿4例,年长儿2例,成人10例。血源性12例,外伤性6例,混合感染2例。2例为距骨骨折合并感染性骨不连,2例为pilon骨折GastilotypeIIIB型踝关节骨折引起距骨坏死。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MRSA2例,大肠杆菌3例,绿脓杆菌1例,3例培养阴性,2例未培养。均给予踝关节病灶清除、滑膜切除,川岛式持续冲洗术。1例同时行距骨植骨重建距骨,1例除坏死的距骨用Ilizarov法胫跟融合术。rn 结果:本组20例,病灶清除、滑膜切除,关节持续冲洗2~3周,切口均一期愈合,炎症治愈。14例功能恢复优良,4例良好,2例功能恢复较差。经1年~18年随访,平均6年,化脓性关节炎未复发。距骨感染性骨不连一期游离植骨后功能良好;距骨除Ilizarov法跟胫融合随访4年,骨髓炎没有复发,步态良好。rn 结论:早期诊断,早期病灶清除、滑膜切除,川岛式持续冲洗术是治疗踝关节化脓性感染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效果。rn 方法:临床上对12例骶尾部褥疮采用臀上肌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褥疮面积最大15cm×30cm,最小5cm×8cm,皮瓣最大面积17cm×32cm,最小10×12cm。rn 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褥疮治愈。术后最长随访时间为4年,最短为半年,平均为2.5年。随访发现皮瓣血运良好,褥疮无复发。rn 结论: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单,是修复骶尾部褥疮较好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SOX9基因修饰的BMSCs复合海藻酸钠凝胶注射兔椎间盘的组织学变化,观察基因修饰后BMSC的命运及发挥的的生物学效应。rn 方法:抽吸髓核法造兔椎间盘退变模型;体外构建Ad-GFP(对照)和Ad-SOX9-GFP(含目的基因)转染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MSCs,同时对其进行CM-DIL红色示踪标记,然后复合海藻酸钠水凝胶;注射入术后3周的退变的椎间隙L2-3,L3-4和L4-5;第4周各取实验组进行HE染色和免疫荧光观察;第4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rn 结果:HE染色可见BMSC在椎间盘组织中分部均匀,海藻酸蓝染;第48周各取椎间盘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实验组较对照组Ⅱ型胶原表达明显,有明显差异。细胞存活好,红色荧光较烈。rn 结论:采用腺病毒介导SOX9基因转染MSCs能获得较稳定的表达,过表达的SOX9基因诱导BMSC向软骨特征分化,增加人工髓核的含水量,一定程度上逆转了椎间盘的退变。
  • 摘要:游离皮瓣移植术血管危象 60%发生在术后 24 h~48 h,是早期血管危象。大多数血管危象是可以纠正的,关键是早发现、尽早处理。术后加强对皮瓣的监测,给病人有效的心理支持,避免严寒刺激,适时的疼痛护理,正确的体位安置,可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游离皮瓣移植的成功率。本文对皮瓣血运和血管危象的观察与处理进行研究,介绍了护理体会。
  • 摘要:目的:应用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感觉皮瓣对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精确的定点修复。rn 方法:在前臂背侧远部,以骨间后动脉为轴线,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穿支部位后以此设计皮瓣。对8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骨间后动脉穿支感觉皮瓣进行修复,并观察和探讨该皮瓣的疗效。rn 结果:术后7例皮瓣顺利存活,1例皮瓣术后2d出现水疱、暗紫、结痂,脱痂后成活。术后7例获得5-12个月的随访,1例失访。皮瓣外形满意,手指修复后感觉功能良好。rn 结论: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感觉皮瓣游离移植可对手指较小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精确的定点修复,并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随着创伤及显微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四肢创伤及修复的研究日趋精细。足部创伤以它特有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足底软组织因其皮肤的厚角质层、皮下脂肪垫和垂直纤维束带结构而具有缓冲震荡、耐磨耐压的特性。一旦损伤修复重建恢复满意的足底功能较为困难。本文介绍了显微外科修复足底创面的原则,就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足底创面的方法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胸脐皮瓣修复会阴及腹股沟部较大创面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对1例会阴及腹股沟部较大创面的患者采用一侧局部转移胸脐皮瓣修复,创面大小18cm×8cm。rn 结果:术后皮瓣存活良好,术后随访2年,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rn 结论:局部转移胸脐皮瓣修复会阴联合腹股沟部较大创面具有供区隐蔽,血管蒂长,血管粗,供皮面积大,是一种理想而可靠的术式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严重损伤的治疗体会。rn 方法:我院自2001年2月-2009年10月间收治567例下肢开放伤患者,除去创伤性离断,符合肢体损伤综合征患者97例。经MESI评分,<7保肢组22例,≥7分考虑一期截肢16例,7-10分者59例。rn 结果:保肢者22例,感染4例,感染率18.18%,伤口二期清创符合愈合。一期截肢16例,感染2例,感染率12.5%。MESI评分7-10者59例,我们对其中51例足底皮肤尚存或胫神经连续病人,一期经彻底清创,血管重建,封闭式负压引流(VSD),8-12天后无感染者,进行骨骼、肌腱,皮肤软组织重建。感染12例,感染率23.52%,并发肾衰竭2例,呼吸衰竭4例,无死亡病例,再次截肢4例。rn 结论:用MESI的临界值20分来预测肢体损伤综合征患者是否截肢,有较高的准确率。为我们术前决策肢体损伤综合征患者是否截肢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率高的量化评定标准,值得参照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小腿及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修复与重建的优化选择。方法:分析423例病例,应用10余种邻近非主干血管蒂(肌)皮瓣转移和游离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周围皮肤条件良好者,选择邻近的非主干血管蒂(肌)皮瓣转移;皮肤缺损范围大者,组合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肌瓣或游离皮瓣。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12个月,成活412例,9例远端少部分坏死,其中4例局部皮瓣转移修复,1例肌瓣转移,3例肉芽组织生长后植皮修复;2例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坏死,二期游离皮瓣修复。伤口一期愈合397例,21例经伤口换药后二期愈合,其中5例术后感染加重,予以伤口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后伤口愈合。结论:小腿及足踝部损伤多种类型,不同的术式可满足各种创面的求。手术的选择是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新生儿骨盆和股骨模型的可能性和准确性。rn 方法:应用64排螺旋CT获得新生儿骨盆和股骨薄层断面图像,经计算机图像处理得到骨盆和股骨分层信息,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骨盆和股骨实体模型,并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所得模型的准确性。rn 结果:应用快速成型技术成功地制作了新生儿骨盆和股骨实体模型,且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似性。rn 结论: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新生儿骨盆和股骨模型方法可靠,所得模型准确性良好。
  • 摘要:足背和足底因创伤和感染等各种原因所致的骨、肌腱、血管和神经外露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创面修复一直是个难题。由于足位于人体的远侧端,当足背或足底出现创面时,一般都应用逆行小腿皮瓣修复创面,种种小腿逆行皮瓣一般都较臃肿,且不带神经,故没有感觉,限制了其在足部缺损的应用,尤其是当缺损位于足底时,修复较困难。本研究应用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背和足底皮肤缺损12例,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目的:探索负压吸引技术在减少皮瓣术后坏死中的效果和作用。rn 方法: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回顾性分析四肢和臀部皮肤缺损65例患者,其中实验组40例,在皮瓣术中放置引流管,术后负压吸引;对照组25例,术中仅放置引流条,术后作一般更换敷料。所有皮瓣在术后均观察1月,计算皮瓣优、良、可和差例数,应用秩和检验。rn 结果:在实验组优35例,良2例,可2例,差1例,对照组优21例,良0例,可1例,差3例,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负压吸引技术能有效预防皮瓣术后的坏死,提高皮瓣存活率,方法简便。
  • 摘要: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又称遗传性感觉自律性神经病Ⅳ型。本病属少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因是罕见疾病,病例稀少,所以实际发生率并不确定,该病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包括痛觉和温度觉,无汗,发热,多发性骨折和感染。小儿肱骨外髁骨折多发于5-10 岁儿童,其发病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本研究就收治的1例先天性无痛无汗症伴左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护理体会进行报告:患儿行肱骨髁内固定术后应预防感染,早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只能采取保护性措施,防止患儿自残自伤,尤为重要的是做好高热护理及高热后的饮食指导,只有采取积极正确的防护和护理措施,才能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rn 方法:回顾2007年至2009年我院47例前交叉韧带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交叉韧带重建同时进行半月板修复,3例交叉韧带重建同时行内侧半月板修复外侧半月板修整,4例交叉韧带重建同时行内侧半月板重建外侧半月板修复,28例交叉韧带重建同时行半月板修整。rn 结果:根据Lysholm评分将根据Lysholm评分将术后疗效分四级,12例同时进行半月板修复疗效优7例,良3例,中1例,;3例同时行内侧半月板修复外侧半月板修整疗效优1例,良1例,中1例;4例同时行内侧半月板重建外侧半月板修复疗效优2例,良1例,中1例,28例同时行半月板修整疗效优15例,良8例,中3例,差2例。rn 结论:前交叉韧带合并半月板损伤同时行半月板修复或修整可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腰椎后路椎体间自体植骨后临床与放射学的长期结果,观察自体骨塌陷的发生率及程度,评价与神经根疼痛复发的关系。rn 方法:对78例采用自体植骨进行腰4/5后路椎体间融合的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2-8)年。依据伸屈位X线片有无活动,植骨块与椎体是否存在透明线,以及有无骨性连接来判断椎间是否融合,同时测量椎间隙的高度;随访时根据患者的主诉,检查患者有无下肢神经根刺激症状。rn 结果:在随访的78例患者中,72例发生了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2%。融合时间从5~14个月不等,平均为9个月。在测量的72例中,61例术后发生了椎间隙高度下降,发生率为85%。在随访的患者中,术后所有症状都消失。在随访过程中,64例患者没有出现症状复发,6例患者偶尔存在下肢疼痛,但是,临床检查时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没有发现神经功能缺损。rn 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加椎弓根螺钉固定使得单节段椎间融合时融合率高达92%。手术时获得的椎间隙增高,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但是,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很少超过术前原椎间隙的高度,而且,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不会引起神经根症状的复发。
  • 摘要:目的:报道穿支蒂筋膜皮瓣修复四肢外伤后长期感染癌变创面的治疗效果。rn 方法:根据创面情况行肿块扩大切除,并选择同侧肢体穿支蒂筋膜皮瓣移位修复四肢长期感染不愈癌变缺损创面11例。rn 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经3~36个月随访,皮瓣外形与肢体功能恢复满意,未见癌肿复发、扩散。rn 结论:对四肢外伤后长期感染不愈癌变的创面应用显微外科手术修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报道应用远端穿支蒂肘前皮瓣修复前臂下段掌背侧皮肤缺损临床疗效。rn 方法:根据远端穿支蒂肘前皮瓣血供来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在前臂中、上段掌侧设计皮瓣,应用远端穿支蒂肘前皮瓣修复前臂下段掌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共7例。rn 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完全愈合,经6~18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正常,外形美观。rn 结论:远端穿支蒂肘前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修复前臂下段皮肤软组织的缺损可取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跗外侧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rn 方法: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对7例7指指腹缺损及2例2指指背缺损,行游离跗外侧皮瓣修复。rn 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伤指外形满意,皮瓣饱满而不臃肿,质地柔软,感觉恢复S3级以上。rn 结论:跗外侧皮瓣血管解剖恒定,皮瓣厚薄适中,皮瓣带足背外侧神经,皮瓣恢复良好,是修复手指中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总结游离足底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指端缺损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rn 方法:2010年6月-2011年6月,对11例13指指端缺损,行游离足底内侧静脉皮瓣修复。rn 结果:术后11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创面I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1年,伤指的指端外形满意,指腹饱满而不臃肿,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两点辨别觉为7~10mm。rn 结论:游离足底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指端缺损修复指端缺损,术后效果好,供区损伤小,是修复手指指端缺损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足底内侧皮瓣游离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rn 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科室共收治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7指。其中男6例6指,女1例1指;年龄17~57岁,平均30岁。受伤原因:1例为电锯伤,余6例为压砸伤。3例为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为中节一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固有动脉神经缺损,2例为中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cm×1cm~3cm×2.5cm。术中切取皮瓣大小为1cm×1cm~3.5cm×3cm。其中2例合并一侧指固有动脉病例及2例中节背侧软组织缺损病例皮瓣内携带2条静脉,余3例指端缺损病例仅携带一条静脉。供区取全厚皮片植皮。rn 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植皮全部成活。7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两点辨别觉为6~9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功能评定标准,优5例,良2例,优良率100%。rn 结论:足底内侧静脉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运好,术后成活率高,外观满意,皮瓣耐磨,是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掌指背皮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再植术后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护理。rn 方法:对实施掌指背神经的筋膜蒂岛状皮瓣,逆行旋转修复再植手指皮肤缺损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皮瓣观察,舒适护理,功能锻炼及追踪随访。rn 结果:19例皮瓣全部成活,无护理并发症。随访1~12个月,外观良好、质地柔软、色泽正常,手指功能按TAM法评定,优1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达89.5%。rn 结论:掌指背皮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是再植手指术后皮肤缺损的良好选择,根据病例特点实施针对性干预护理,确保了手术成功和满意的手功能恢复,促进了病人回归社会。
  •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缺血性肌孪缩的功能重建及提出分型方法。rn 方法:对42例下肢缺血性肌孪缩患者根据情况分别行肌肉神经的松解、跟腱和拇长屈肌腱延长、跟腱条交叉移位屈拇长肌腱、足内在肌松解、骨间肌剥离、腓肠神经吻接胫神经术等。rn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平路行走无明显影响,10例患者术后足下垂得到改善,5例患者上下楼梯或上下坡路时略感困难,对12例取部分跟腱交叉移位屈拇长肌的患者解决了大拇指抓地无力的症状,增加了行走的稳定性。7例取患侧腓肠神经吻接胫神经的患者,术后2例感觉可达到S2,5例可达到S3。rn 结论:缺血性孪缩是下肢损伤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预防孪缩的发生远重于治疗其本身。笔者首创采用的跟腱条交叉移位屈拇长肌腱和腓肠神经连接胫神经,可改善患者的一部分功能,为重度小腿缺血性孪缩的功能重建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
  • 摘要:本文提出套接方法是解决神经再生速度1-3mm/日;神经端缝合,以及B族维生素需求的途径和机会,介绍了包括研究套接、套接的间隙、神经趋化性、神经营养性及接触理论等综合研究方法。
  • 摘要:目的:报道应用逆行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腘窝部皮肤缺损,同时恢复皮瓣感觉的临床效果。rn 方法:根据腘窝部软组织缺损的形状和大小,于股后区设计逆行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旋转点设在股骨内外髁连线中点上方10cm以上范围内。同时在近端切取皮瓣时,向近端延长切口游离出适当长度的股后皮神经与隐神经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或行游离植皮。rn 结果:本组9例皮瓣全部成活。外形良好,肤色相近,恢复保护性感觉。rn 结论:逆行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简便灵活,血供可靠,可吻合神经,恢复供区感觉,是修复腘窝部软组织缺损相对较为理想的方法。
  • 摘要: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彻底清创创面,根据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不同的皮瓣和肌皮瓣进行修复555例。rn 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诊6个月—5年,皮瓣外形、质地及肢体功能恢复较满意。rn 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四肢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可大大减少截肢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报道应用跖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式及疗效。rn 方法:2007年5月-2012年1月,收治踇趾皮肤缺损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0-56岁,撕脱伤7例,挤压伤12例重物压伤5例。缺损部位:近节指骨残端皮肤缺损11例,近节趾腹趾背缺损10例,末节趾腹趾背缺损3例。皮肤缺损范围:4.5cmx2.0cm-8.0cmx7.0cm。受伤至入院时间1-12h。术中切取大小为6.0cmx4.0cm-8.0cmx5.0cm的趾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缺损,其中2例皮瓣不能完全覆盖受区,采用中厚皮片在非负重区植皮闭合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rn 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成活,供受区切口I期愈合,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皮瓣血运、质地、颜色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患者能负重行走,无溃疡及磨损。rn 结论:趾背逆行筋膜蒂皮瓣是修复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
  • 摘要: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足外伤致组织缺损也日渐增多,尤其是踇趾及前足背皮肤缺损修复比较困难。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2006年8月-2010年9月,应用足内侧远端蒂皮瓣修复踇趾及前足皮肤缺损24例,效果满意,本文就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该皮瓣的优缺点,以及手术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甲根平面以远断指静脉缺损时的小切口放血及甲床放血的优缺点,以提高再植成活率,保持甲床的完整性。甲根平面以远断指再植时,绝大部分仅吻合一根动脉而不吻合静脉,或最多吻合1根静脉,且静脉条件也很不理想;术后极易发生静脉危象,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再植指坏死。rn 方法:2009年5月-2012年5月我科采用小切口放血疗法,效果满意。rn 结果:本组采用小切口放血疗效明显高于传统放血疗法,32例35指成活33指,成活率提高至94.2%。rn 结论:较采用甲床放血时避免了术后甲床坏死及指甲畸形,小切口放血操作简单,放血量可控制,组织损伤较小,保持了指甲的完整性,大大提高了甲根平面以远断指再植的成活率,在目前的显微外科技术条件下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近年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创伤骨科临床大量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周期,已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但引流管堵塞问题时有发生,创面不能实现有效引流,影响了治疗效果。本研究尝试用双氧水间断冲洗预防引流管堵塞,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就护理体会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分析,探讨应用带血运的筋膜瓣包绕深低温冷冻处理的同种异体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rn 【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2组,每组10只,实验组筋膜瓣包绕同种异体骨段,对照组单纯植入冷冻处理的同种异体骨。术后12周处死取材行三点弯曲试验和扭转试验检测各组移植骨的生物力学特性。rn 【结果】兔骨移植术后12w实验组最大弯曲力、最大抗压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最大扭矩、抗扭强度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带血运的筋膜瓣包绕同种异体骨修复大段骨缺损,其生物力学效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小腿内侧皮瓣串联游离移植修复前臂皮肤、血管缺损的临床效果。rn 方法:本组12例,均为前臂毁损伤,肢体远端无血运且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根据创面的大小及血管神经缺损的长度,设计小腿内侧皮瓣,皮瓣最大为25cm×17cm,急诊一期修复创面皮肤血管缺损。rn 结果:12例皮瓣及远端肢体全部成活,术后随访7个月至2年,修复的前臂均外形美观。rn 结论:对于前臂严重毁损大面积皮肤及重血管的缺损,应用该术式进行一期修复既解决了创面的组织缺损又恢复肢体血运,操作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比较跨关节固定与经关节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应用可控加压骑缝钉联合自锁螺钉钢板治疗跖跗关节损伤12例,其中单纯关节脱位4例,关节脱位伴骨折8例。按Myerson分类:A型2例,B型6例(Bl型1例,B2型7例),c型4例;单纯内侧柱损伤2例,单纯中问柱损伤3例,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2例,中间柱伴外侧柱损伤3例,三柱均损伤1例,1例患者同时伴有骰骨骨折。rn 结果: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4周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术后8~10周开始部分负重行走,12~16周开始完全负重行走,术后1年拆除内固定物。所有患者术后获得平均12.5个月(8~16个月)随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平均为87.6分(72~95分)。rn 结论:可控加压骑缝钉联合自锁螺钉钢板能灵活有效治疗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近期的临床随访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 摘要:目的:比较经伤椎单侧置钉与双侧置钉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近期临床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伤椎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胸腰椎骨折予伤椎单侧及上、下邻椎置入椎弓根螺钉(5钉)复位固定,另外22例胸腰椎骨折予伤椎双侧及上、下邻椎置入椎弓根螺钉(6钉)复位固定,分别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Cobb角纠正率、椎体高度纠正率、椎管矢状径纠正率等6个方面进行比较。rn 结果:经术后6~24个月,平均(14.08±5.33)个月的随访,进行5钉复位固定的患者较6钉复位固定的患者,住院费用低,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05、-3.64、-2.78,P均<0.05);而两组患者在Cobb角纠正率、椎体高度纠正率、椎管矢状径纠正率3个方面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经伤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5钉)胸腰椎骨折,近期疗效满意,在保证与6钉固定相同的Cobb角纠正率、椎体高度纠正率、椎管矢状径纠正率基础上,能减轻患者住院费用,减少手术创伤。
  •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1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我科共收治采用Hangman骨折10例,其中,Ⅰ型骨折3例,Ⅱ型骨折5例、Ⅱa型骨折2例;Ⅰ型骨折行颈托外固定治疗,Ⅱ型、Ⅱa型骨折全部采用前路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前路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rn 结果:本组手术治疗的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30min,平均出血量300ml,无术中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8月,所有患者枕颈部疼痛症状消失,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2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从D级恢复到E级。rn 结论:前路减压、融合、钢板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摘要:特发性脊柱侧弯是脊柱侧弯的一种类型。是由不明原因引起的脊柱的一个或几个节段偏离正中线,导致脊柱向左或向右弯曲形成一个弧度而发生畸形,胸廓、骨盆甚至下肢的长度都会随之变化。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一般按发病的年龄分为婴儿期、小儿期、青春期脊柱侧弯。不但影响患者外观形象,严重时可影响患者心脏及呼吸功能,若不积极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都健康都会造成极大影响。本文对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在某科手术治疗的18例患者实施了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会阴部撕裂的Morel-Lavallée损伤的外科治疗。rn 方法:2003年3月-2009年6月,收治合并会阴部撕裂的Morel-Lavallée损伤患者18例,其中男16例,女2例;年龄3~54岁,中位年龄28.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3h~7d。主涉及大转子部2例、臀部2例、侧腰部1例、腰骶部3例、全骨盆环7例、全髋关节3例。均合并会阴部撕裂伤,其中男性生殖器缺如2例、男性生殖器严重毁损伤2例、肛门合并生殖器损伤14例。采用反复清创、外固定骨盆骨折、负压真空封闭引流、植皮、生殖器重建、肛门造瘘等方法治疗。rn 结果:术后3例死亡,2例死于多器官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术后3例截肢,2例为原发性毁损伤,1例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存活的15例患者行手术3~8次,平均3.6次;住院时间32~108d,平均43.3d。术后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会阴部创面全部愈合,14例肛门已恢复正常通便,1例造瘘待肠管回纳。rn 结论:合并会阴部撕裂的Morel-Lavallée损伤的救治不同于单纯的闭合性Morel-Lavallée损伤,其致死、致残率高,救治困难,软组织的处理及全身营养是关键,需多学科紧密合作。
  • 摘要:目的:分析上肢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总结其救治经验。rn 方法:收集2001年3月至2009年6月我中心收治的63例上肢多发开放性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致伤原因、临床分型、手术策略及其愈后。rn 结果:按照Gustilo分型,63例中I型6例,II型13例,IIIA型23例,IIIB型17例,IIIC型4例。所采用的最重的治疗措施为清创、皮瓣和外固定。I型主为专业打手引起,治疗结果全部骨折和软组织愈合,上肢功能良好。II型,IIIA型和IIIB型主为重物砸伤和交通事故引起,治疗结果有不同程度的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功能丧失,其中有6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再次手术后愈合。IIIC型主为矿山事故引起,4例中有1例保留上肢,但功能差,3例截肢。rn 结论:同侧上肢多发开放性骨折的救治也遵循先保命,后保肢,再保功能的原则。如能融合损伤控制、真空负压封闭引流、穿支皮瓣等创伤骨科领域的较新技术,则可以进一步改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昆明总医院骨科三十年来的皮瓣技术,总结该技术在单中心的发展轨迹,为临床提供指导和参考。rn 方法:自1979年到2011年三十年间,共完成各类皮瓣手术7000余例。按照年度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回顾:第一阶段1979年到1999年,这一时期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留下的大量军地患者,主的皮瓣为传统皮瓣;第二阶段,2000年到2008年,主的皮瓣为各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第三阶段,2009年年以后,主的皮瓣为各种穿支皮瓣。rn 结果:三个阶段期间几乎包括了全部类型的各种皮瓣。其中,第一阶段完成的各种传统皮瓣为:游离胸脐皮瓣、游离背阔肌皮瓣、游离股薄肌皮瓣、游离腓骨皮瓣、游离肩胛周围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游离足背皮瓣、游离掌短肌皮瓣、骨间背皮瓣、局部皮瓣、带蒂的肌瓣和肌皮瓣。第二阶段完成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分为上肢、下肢和躯干三个部分,上肢部分包括臂外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前臂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指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下肢包括股前、中、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小腿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背内、中、外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躯干部位包括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肋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第三阶段完成的各种穿支皮瓣包括: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股内侧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臂前外侧穿支皮瓣、前臂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背阔肌穿支皮瓣、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臀上下动脉穿支皮瓣。rn 结论:三十年来,皮瓣外科依然在不断发展。同一个部位的缺损可以有多种皮瓣类型完成覆盖,同一种类型的皮瓣也可以覆盖多个部位的缺损。具体的单个患者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往往取决于患者的需、医生掌握的技术和皮瓣时代的主流技术三个层面。我们依然需不断学习,除了科研的需外,我们应该选择最有效、安全和简单的皮瓣来完成大部分病例的皮瓣覆盖。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手指修复方法,总结经验。rn 方法:回顾分析昆明总医院1979-2011年三十年间关于手指修复的资料。按主的修复方法分为:手指再植(1356例)、手指再造(133例)和皮瓣修复(2397例)。进行分类统计。rn 结果:手指再植包括了全部五指单指再植、多指再植、指尖再植、纵行缺损再植、小儿手指再植。手指再造包括了前臂再造手指、拇指第二足趾移植、急诊再造、食指第二足趾移植、急诊再造。手指皮瓣的修复方式有四十几种,主的按出现的顺序分别为:邻指皮瓣、腹股沟皮瓣、前臂和胸部带蒂寄养皮瓣、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游离掌短肌皮瓣、手指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前臂骨间背侧穿支皮瓣、臂前外侧穿支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等。rn 结论:手指软组织缺损,急诊应该尽量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再植,或急诊行再造手术。二期行再造手术,则有利于给患者更多的考虑时间和医生准备充分的优点。对于无法或不愿意进行再植或再造的患者,应当最大限度的进行一期或二期的皮瓣覆盖,最大程度保留手指功能。残端修整应该尽量的避免。
  •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跟腱轮辐伤的病因学,提出分型,并根据分型提出治疗策略。rn 方法:2007-2011年,共收治跟腱轮辐伤患者189例。男110例,女79例;年龄2~52岁,平均33.9岁。致伤原因:自行车轮辐伤93例,摩托车轮辐伤96例,均为后轮。左侧113例,右侧76例。全部为单侧损伤。通过使用各种皮瓣技术修复重建跟腱轮辐伤。随访1~3年。rn 结果:根据软组织损伤程度及需的外科处理策略为四型,损伤程度随着分型逐渐加重。I型损伤89例,治疗以清创缝合为主。II型43例,手术应用腓肠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跟腱缝合。III型37例,手术以推进腓肠肌肌皮瓣一期重建跟腱和皮肤缺损为主。IV型,手术以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和背阔肌穿支皮瓣,结合跟腱重建和跟骨固定为主。II~IV型部分病例愈后遗留提踵力量丢失和踝最大背伸程度丢失。rn 结论:后跟轮辐伤受伤机制独特,合理的自行车和摩托车轮辐挡板,可降低发生率。根据分型进行外科处理,可规范治疗,降低致残率。后跟部位软组织重建以跟腱重建为中心。
  •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会阴部撕裂的Morel-Lavallée损伤的疗效。rn 方法:2003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Morel-Lavallée损伤18例,涉及大转子部(2例)、臀部(2例)、侧腰部(1例)、腰骶部(3例)、全骨盆环(7例)、全髋关节(3例),全部病例合并有会阴部撕裂伤,致男性生殖器缺如(2例)、生殖器毁损(2例),肛门合并生殖器损伤(14例)。主治疗措施为反复清创、外固定骨盆骨折、负压真空封闭引流、植皮、生殖器重建、肛门造瘘。rn 结果:3例死亡,3例截肢。2例骨折并发深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手术次数平均3.6次,住院时间平均43.3天。rn 结论:合并会阴部撕裂的Morel-Lavallée损伤的救治明显不同于单纯的闭合性Morel-Lavallée损伤,其致死致残率高,救治困难,软组织的处理及全身营养最为关键,需多学科紧密合作.
  • 摘要:目的:探讨复杂性老年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6例复杂性老年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结果:本组手术后优73例,良98例,优良率82.2%;无变化31例,差4例。结论:影响复杂性老年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因素很多,应根据个体化差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遵循有限手术原则,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 摘要:目的:设计游离股前外筋膜瓣修复手背、掌侧皮肤缺损。方法:14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肌腱移植修复后采用游离股前外筋膜瓣覆盖修复,筋膜瓣上植皮,经随诊进行临床总结。结果:筋膜瓣全部成活,植皮9例全部成活,其余5例一期大部分成活,部分坏死经换药,或点状植皮愈合。经6个月~2年随访,外观和功能满意。结论:应用组合肌腱移植,游离股前外筋膜瓣,一次手术完成手部肌腱、软组织、皮肤及感觉神经重建。该方法易操作,术后外形、功能恢复满意,尤其对供区损伤降至最小,为修复手掌、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修复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皮瓣修复双手电击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例电击伤致双手创面的患者采用足背复合组织游离皮瓣、带蒂骨间背皮瓣、带蒂腹股沟皮瓣联合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存活良好,术后随访1年,皮瓣色泽佳,质地柔软,无臃肿,双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足背复合组织皮瓣、骨间背皮瓣、腹股沟皮瓣联合修复双手电击伤创面,具有一期修复全部创面,重建动力系统,减少手术次数,早期功能锻炼,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总结采用倒转穿支蒂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骨、肌腱外露的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1月~2011年11月应用穿支蒂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64例,其中男185例,女79例,年龄5~7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42例,重物压伤53例,慢性溃疡30例,骨髓炎23例,电锯伤9例,火器伤5例,鳞状细胞癌1例,皮肤皮下血管瘤1例。选择邻近的腓肠神经、隐神经、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及小腿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最大为16.0cm×11.0cm,最小为3.0cm×2.5cm,转移皮瓣最大为18.0cm×13.0cm,最小为4.0cm×3.5cm。结果所有264例中,238例皮瓣成活,26例部分或全部坏死,其中23例远端部分坏死,3例完全坏死,经6~12个月随访,所有皮瓣外观良好,皮瓣痛觉或触觉部分或完全恢复。结论倒转穿支蒂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邻近转移、切取简便、供区面积较大,保存较好,损伤少、血供可靠、皮质相近、不影响患肢血液循环等优点,为骨、肌腱的修复创造了宝贵时机和条件,是创面修复的最佳方式之一。
  • 摘要:目的:应用骨延长或骨搬移的方法治疗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遗留的骨缺损,达到修复骨缺损和保留肢体的目的。rn 方法:2009年以来,我们对21例骨肿瘤患者采用肿瘤瘤段切除,骨延长或骨搬移的手术方法,成功对骨缺损进行修复,收到满意效果。本组病例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9—47岁。其中股骨及胫骨骨肉瘤6例,胫骨骨细胞瘤2例,复发性骨样骨瘤3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3例,骨转移瘤2例。根据瘤段切除范围大小,缺损4cm以下的病例采用缺损端端短缩对合,骨上干骺端或下干骺端延长的方法。骨缺损4cm以下者,采用骨搬移延长的方法。所有的病例均应用骨外固延长器(环形或半环形)固定延长,同时应用带锁髓内钉者9例。骨肉瘤均选择Ⅱα及Ⅱβ病例,并按疗程给予化学治疗。3例保留了膝关节,3例行膝关节融合。rn 结果:16例病例经骨延长或骨搬移手术方法均修复骨缺损,无1例骨不连和骨不愈合。骨愈合时间5月—14个月,平均7.5个月。骨延长长度3—18cm,平均延长6.8cm。3例出现克化针针孔感染,经换药或拔针后治愈,1例出现跟腱挛缩足下垂,二期经跟腱延长手术矫正。rn 结论:骨延长或骨搬移方法能够修复骨肿瘤切除后遗的骨缺损,达到患肢功能重建的目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恶性骨肿瘤一定选择恰当的适应症,有条件的一定坚持正规化疗,努力提高5年生存率,此方法仅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差并坚决求保肢的患者。对于良性骨肿瘤及多次复发的骨肿瘤,肿瘤切除彻底,可避免复发和不用植骨,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可以推广的方法。
  • 摘要:目的:对16例下肢○形腿并矮小患者采用矫正畸形和下肢同步延长的方法,达到矫正下肢畸形,增加患者身高的目的。rn 方法:1989年以来,我们对16例下肢○形腿畸形并身材矮小患者施行胫骨截骨矫形,胫骨干骺端截骨下肢延长的方法,收到满意效果,同期手术同时解决了下肢畸形和身材矮小问题,深受患者欢迎。rn 手术方法:①术前设计:术前设计精细,按照纠正及恢复下肢负重力线,矫正畸形及恢复及改善功能的原则。认真测量畸形的部位,检查关节,肌力及韧带情况,确定截骨矫形的部位,固定的方法。②截骨矫形:根据畸形部位,可选择股骨截骨或胫骨截骨,或同时选择股骨和胫骨截骨。截骨一般选择在骨成角的弧顶部位,可采取“V”形截骨或杵臼状截骨。③腓骨截骨:于外踝上方10cm外切1cm小切口,剥离骨膜,用2.5cm钻头将腓骨横形截断。④固定:于截骨处断端上,下2cm处交叉穿入两组2.5mm的克氏针,固定外固定延长器.如股骨截骨矫形者,需在股骨截骨处上、下穿入克氏针及螺纹半针,固定于外固定器上。微创截骨延长:于胫骨平台下4—5cm处,胫骨嵴外侧切开1cm小切口,用微创骨膜剥离器剥离骨膜,用2.5mm钻头,套双孔套筒,交替平等钻孔,将胫骨干骺端横形截断。
  •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半椎体导致的青年先天性脊柱侧弯畸形的后路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rn 方法:2002年2月~2008年11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半椎体所致的青年先天性脊柱侧弯畸形12例,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影像学及症状、体征的评估、随访。rn 结果: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76.4°矫正到术后12.5°,后凸角由术前平均35°矫正到术后矫正至10°,术后神经症状得以缓解,随访侧弯无复发及加重,椎板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现象。rn 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于半椎体所致的青年先天性脊柱侧弯畸形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超过12小时的下肢主动脉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及其疗效。rn 方法:自1997年10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健侧大隐静脉移植修复13例超过12小时的下肢主动脉损伤,包括股动脉、腘动脉及胫前、胫后动脉,术后给予抗感染、抗凝血、扩血管等治疗,防止肾功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rn 结果:13例患者中1例大腿上段截肢,3例足远端坏死行跖跗关节离断,4例不程度的足趾坏死行跖趾关节离断术,5例肢体完全成活。在12例肢体成活患者中,随访一年至六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跟腱挛缩,后期行跟腱延长术,足部感觉良好,无溃疡,可负重行走。rn 结论:对于损伤超过12小时的下肢主动脉损伤,仍可争取时间修复血管,肢体仍有成活可能,并可满足行走功能。
  • 摘要:骨韧带样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生长、复发率高的生物学行为。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共同诊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诊断水平。病灶广泛切除术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对特殊病例术后行放疗或化疗证实有效,对于激素治疗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舟骨切除并四角融合术是指完整切除舟骨,做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的有限腕关节融合术。该术式主适用于治疗舟月进行性塌(scapholunate advanced collapse,SLAC);禁忌症包括:Kienbock病(月骨无菌性坏死)、桡月关节有退行性改变、腕骨向尺侧移位等。1984年Watson等系统报道了SLAC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此后备受手外科医生重视。20多年来,四角融合术成为治疗SLAC的主术式,且总体效果满意。本文就SLAC产生的病理机制、舟骨切除并四角融合术后腕关节生物力学变化及术后融合体稳定性等基础研究、内固定器械的改进及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开放性Pilon骨折的方法,以及对影响疗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rn [方法]对34例开放性Ⅱ~Ⅲ型Pilon骨折(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18例,Ⅲ型16例)采取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进行一期手术固定。rn [结果]自2005年6月~2008年12月,踝关节功能采用Mazur评分,优18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rn [结论]在治疗开放性Ⅱ~Ⅲ型Pilon骨折时,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能有效进行骨折复位及稳定固定,降低软组织并发症,使关节早期活动,有利功能恢复。
  • 摘要:植入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非常普遍,仅以在骨科的应用为例,2002年世界骨科植入物的销售额已达到140亿美元,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严重创伤疾病等的增加,这一数字还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近年来,随着数字化高新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快速原型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与三维建模等手段,本研究以人工关节为切入点,研发人工关节设计、制造、及临床应用中的数字医学关键技术,同时借助已开发的系列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增强植入物的生物学功能,促进与人体组织的整合。
  • 摘要:目的:报告皮片反制回植结合VSD负压吸引治疗下肢大面积脱套伤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8年6月~2010年4月共收治下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2~56岁。车祸伤8例,机器碾轧伤3例,重物砸伤1例,合并胫腓骨骨折2例。采用脱套皮肤反制成全厚皮片或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皮肤戳孔,缺损创面行VSD负压吸引治疗。rn 结果:本组12例中脱套皮肤反制回植,结合VSD负压吸引,90%皮片成活,缺损创面经VSD负压吸引,坏死界限清晰肉芽生长后,二期植皮。所有病例,创面均得到良好封闭。rn 结论:大面积脱套伤,反制回植皮肤因弹性回缩、严重碾挫伤等原因,通常仅能覆盖创面的60-70%左右,残余创面以VSD负压吸引,能够较好的减少渗出,有利于制皮的成活,同时为再次手术创造条件。皮片反制回植结合VSD负压吸引是大面积脱套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观察解痉剂与抗凝剂对皮瓣血流通畅性的影响和皮瓣成活的质量,探讨抗凝剂(低分子右旋糖酐)与解痉剂(盐酸罂粟碱)在游离皮瓣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抗凝剂及解痉剂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rn 方法:选用中国家兔48只,随机分为A空白对照组;B组:解痉剂治疗组;C组:抗凝剂治疗组;D组:解痉剂、抗凝剂联合治疗组;行兔耳游离皮瓣移植术。每只家兔术后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微血管密度测定,皮瓣组织MDA检测,透射电镜观察动脉吻合口超显微结构。rn 结果:各观察指标示,B、C、D组皆优于A组,B、D两组无明显差异,皆优于C组。rn 结论:术中术后应用解痉剂(罂粟碱)可有效防止血管痉挛,维持血流通畅,促进微血管生成,增强抗再灌注损伤能力,提高游离皮瓣成活质量;低分子右旋糖酐单独应用对维持游离皮瓣血流通畅、促进微血管生成等效果不明显。
  • 摘要:目的:研究由手指、掌骨缺损而导致外形和功能受限,以及通过显微外科技术重建手术方法。rn 方法:采用自体游离或带血管髂骨与皮瓣组合、带血管跖趾关节或游离足趾与皮瓣组合等方法一期或分期再造残缺手与手指。用局部或游离皮瓣或串联皮瓣重建缺损的软组织,同时修复关节囊及肌腱缺损。根据重建类型术后1-3周康复训练。rn 结果:本组19患者术后1例因严重感染失败截指,2例部分皮肤创面二期覆盖,其余16例经8个月~2.5年随访,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结果:运动功能:优3例,良7例。感觉功能:优(S5)11例,良(S4)2例。外观评价:优5例,良6例。rn 结论:采用自体骨与皮瓣组合、自体足趾及关节移植与皮瓣组合等方法重建手与手指骨缺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手部外形及一定的功能。减低手和手指残缺率。
  • 摘要:目的:社会人口老龄化使老年胸腰椎骨折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探讨不同胸腰椎骨折类型的老年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为伴有骨质疏松的脊柱骨折治疗提供依据。rn 方法:针对我科2006年7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93例老年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年龄53-88岁,其中伤因分类:车祸14例、自行摔伤79例;累计病椎数:单一椎体骨折57例,双椎体22例、三椎体以上14例;骨折类型:爆裂性骨折23例27个椎体、压缩性骨折70例103个椎体。根据骨折类型、有无神经症状分别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路椎板减压钉棒固定;后路椎板减压钉棒固定组钉棒植入前均涂抹适量的骨水泥、且病椎行单侧骨水泥填塞,而BMD监测为重度骨质疏松患者不得已行减压钉棒手术时,钉棒复位后取出内固定,原钉棒处椎体填塞骨水泥。所有病例通过比较手术前后及术后3月疼痛程度(VAS评分)、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的变化及cobb角变化以评价手术效果。rn 结果:所有手术均取得一定疗效,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术前VAS评分(8.62±1.08)、术后VAS评分(2.46±0.98);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术前(37.6±11.7)、术后(72.0±20.3);cobb角术前(25.8±6.5)、术后(7.1±0.8)。两组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根据骨质疏松程度及骨折类型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即PKP微创手术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首选方案,椎体爆裂骨折必须减压手术时,尽可能采用骨水泥钉棒加强固定效果,重度骨质疏松患者钉棒固定时为减轻术后疼痛和内固定失效、复位后退钉采用骨水泥填塞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的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复位方法和治疗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下颈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法分类,A级48例,B级77例、C级41例、D级2例,患者入院入院后均常规拍X线片、CT和MRI扫描检查,X线片均显示有受伤节段颈椎II度以上脱位,关节突绞索;152例患者MRIT2加权显示有脊髓内出血及水肿等损伤信号。治疗方法: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手术均按前后路联合内固定准备,全麻后行“三步三向”快速颅骨牵引复位,如复位成功,视病情行单纯前路固定或前后路联合内固定;如不能复位,则先行后路复位,成功后翻越行前路固定。术后给与脱水、神经营养剂,高压氧、康复训练等治疗。rn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复位程度均达到80%以上,随访患者均得到满意的融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大部分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神经功能获得1-2级的恢复;有32例患者行气管切开,23例患者因出现多器官衰竭死亡。rn 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病情复杂,复位及治疗均存在困难,正确的手术策略对于有效复位、解除神经压迫、避免进一步神经损害有着重意义。
  • 摘要:目的:讨论下肢骨折牵引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n 方法:在牵引期间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指导患者功能锻炼。rn 结果:70例患者经牵引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疗效。rn 结论:在骨牵引期间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及精心的护理使患者康复的重保证。
  •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镍钛记忆合金腕骨四角融合器(Ni Tishapememoryally four-cornerarthrodesiscon centrator,NT-FCAC)治疗腕塌陷(carpalcollapse,)的效果。rn 方法:2006年8月~2009年6月应用NT-FCAC行头骨、月骨、三角骨及钩骨四角融合并舟骨切除术治疗13例腕塌陷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5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术后患手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腕关节疼痛程度、腕关节X线检查。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评估腕关节疼痛程度。采用Krimmer腕关节评分表对腕关节总体功能进行评价。rn 结果:术后平均握力为(32.49±6.21)kg,恢复至健侧的80.8%;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达到健侧的53%以上。X线检查未见骨不连病例;无伤口感染病例。VAS评分腕关节疼痛值休息状下:术前为(4.46±1.27)、术后为(1.31±0.95);负重状态下:术前为(7.00±1.41)、术后为(2.62±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immer腕关节评分值为79分。rn 结论:应用NT-FCAC进行四角融合术能保存大部分腕关节功能是治疗腕塌陷的有效办法。
  • 摘要:目的:观察皮瓣移植修复颅骨外露创面的效果。rn 方法:自1993年3月-2010年3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胸脐皮瓣、背阔肌皮瓣、颞浅动脉皮瓣及转位斜方肌皮瓣,颞枕部筋膜皮瓣修复颅骨外露创面15例,其吻合血管的中胸脐皮瓣7例,背阔肌皮瓣2例,颞浅动脉皮瓣1例;转位斜方肌皮瓣2例,转位颞枕部筋膜皮瓣3例。rn 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骨髓炎治愈,颞浅动静脉有不伴行现象,少数颞浅静脉缺如,需特别注意。rn 结论:上述皮瓣均能有效治疗颅骨外露创面,颞枕部筋膜皮瓣有毛发修复效果较好,手术简单。
  • 摘要:笔者总结所在医院2008年8月~2009年7月断指再植术后出现血管危象患者15例共17指临床资料。通过患者致伤原因、断指缺血时间、手术操作、术后危象表现、危象发生时机、应对处理及结果,对本组患者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原因探讨及处理措施总结。
  • 摘要: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多来源于外侧韧带的陈旧性撕裂,亦有由于腓骨肌腱脱位、半脱位或肌腱撕裂以及腓浅神经损伤导致的感觉本体反射紊乱引起,极少患者系由于神经原病或脊髓灰质炎导致神经运动功能障碍所致。本文所述慢性踝关节前外侧不稳特指距腓前韧带和/或跟腓韧带的陈旧性撕裂。探讨了MRI技术在急性创伤的诊断中的作用,探讨了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rn 方法: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C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后路经多裂肌、最长肌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与同期收治的30例患者,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围手术期参数与影像学指标。rn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3~21月的近期随访。平均手术时间≤65min,平均出血120ml,不需输血。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在手术时间上、切口长度、椎旁肌损伤、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日均有显著性差异(P<0105)。rn 结论:肌间隙入路组比传统开放入路具有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日短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2003年10月,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28例,平均随访14.3月,观察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结果28例均获随访,无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无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常见并发症,无髋关节脱位,平均下地时间7.5天,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8例,良16例,可2例,差2例。结论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恢复快,可早期负重,避免卧床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助理护士的培训方法,使之尽快提高专科素质,能适应临床工作需要。rn 方法:分析助理护士的年龄结构、学历情况及工作经验等,根据特点及临床需要制订培训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培训。建立护士个人培训档案,记录考评结果,并分析培训结果。rn 结果:培训计划安排合理,保证了良好的出勤率,66 名参训护士全部通过考核,良好率高,并有多人申请并通过了低年资护士的资格考核。医、护、患都对助理护士的满意率显著提高,助理护士的自信心和心理状况都有明显改善。rn 结论:合理的培训方式要结合护士的特点与临床需要,考核标准制订要明确;为助理护士树立身边的榜样,鼓励助理护士主动学习,有进步要及时的肯定;在培训中多鼓励护士间的交流,注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护士的团体归属感。
  • 摘要:目的:调查骨科护士针刺伤情况,找出发生的原因,制订管理制度,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方法:随机抽取骨科临床护士40名,发放调查问卷,并收回进行统计。结果:大于90%被调查者发生过针刺伤,且注射毕处理物品和处理医疗垃圾时发生率最高。结论:针对调查结果,加强注射操作中及注射结束物品处理和医疗垃圾处理的规范化管理,并且加强对护士的相关培训。
  • 摘要: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石家庄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固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取8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阿仑膦酸钠肠溶片治疗12个月,于治疗前后测定肝肾功能、ALP、骨钙素、尿NTX及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rn 结果:应用阿仑膦酸钠肠溶片治疗12个月后患者骨密度较前升高(P<0.01),尿NTX(T值4.499)及ALP(碱性磷酸酶)(T值9.833)较治疗前降低(P<0.05)。rn 结论:阿仑膦酸钠肠溶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是有效的,不良反应少,且依从性好。
  • 摘要:报告了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右侧股骨头缺血坏死Ⅳ期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发生阿狄森危象的抢救和护理。术后阿狄森危象反复发生,病情危重,通过对患者的积极抢救,对激素用量的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快速处理,根据特殊病例的特点进行全方位护理,使患者平稳度过了危险期。同时给予适时的功能康复指导,病人顺利康复出院。经过3个月的随访,疗效满意,髋关节Harris评分:88分,未出现SLE复发及相关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方法。方法:术前通过健侧进行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度的示教训练,术后进行患肢视知觉下的膝关节角度、位置训练以及功能协调性训练,加强肌力及关节主被动活动,心理护理等综合性训练。结果:大部分病例于术后2~3个月开始逐步恢复本体感觉,至术后8-10个月时已恢复得较好,行走及跑跳稳健,无滑落感,膝关节活动范围0-150°,病人满意,优良率90%以上。结论: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和保护性手术方法,以及术后积极康复训练能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功能快速恢复,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 摘要: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ndylarkneearthroplasty,UKA)用于治疗单间室膝关节病变与全膝关节置换(TKA)相比,UKA有着手术时间短、切除骨质少、植入异物少,从而创伤小、恢复快、平均住院日短等诸多优点。单髁置换术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施行9例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取得了良好疗效。围术期采取了适时、积极的护理与康复,进一步加快了病人的恢复,临床效果优良。
  •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及骨组织严重缺损的小腿难治性骨折同时合并胫前或胫后主干血管缺损时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rn 方法:选择患侧腓肠肌内或外侧血管、对侧胫后血管、逆行胫前或胫后血管为受区血管与游离皮瓣血管吻合消灭创面,控制感染,二期植骨修复骨组织缺损。rn 结果:临床上治疗合并主干血管缺损的小腿难治骨折21例,其中背阔肌皮瓣5例、股前外侧皮瓣14、胸脐皮瓣2例;选择患侧腓肠肌内或外侧血管吻合7例、对侧胫后皮瓣桥接12例、逆行胫前或胫后血管为受区血管各1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二期植骨愈合良好。rn 结论:此类方法主适应于患侧小腿主血管缺损,伴大面积皮肤骨组织缺损、骨髓炎患者,可避免截肢造成的患者术后功能缺损及精神痛苦。
  •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长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的作用。rn 方法:总结了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试点科室的护士长,在学习动员、人员培训、细化工作标准、改革排班模式、护士分层管理、制定绩效奖励细则等工作中组织协调、计划决策的实效。rn 结果:(1)护士长的角色定位准确,工作思路和决策方案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2)培养锻炼了一支护理骨干队伍,尤其是责任组长得到了很大的锻炼。(3)“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的活动目标基本达到,病房呼叫铃响次数减少,护士主动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意识增强了,病人提名表扬的护士人次增多,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rn 结论:⑴护士长加强自对活动方案的学习和理解,改变观念是带领病区开展活动的前提。⑵护士长善于与科主任沟通协调,通过努力引起科领导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是落实好活动各项工作的保证。⑶护士长不仅以指挥员的角色有效发动护士积极参与,还是一名战斗员,及时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上下一致,齐心协力,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最终实现活动目标。
  • 摘要:自2005-05-2007-02,笔者所在科室采用游离胸脐皮瓣移植,小腿筋膜皮瓣转位,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及腓肠肌内外头肌皮瓣转位等于外固定架结合治疗胫骨骨折伴小腿软组织缺损26例,现就护理方法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研究高选择性周围神经(包括坐骨神经,闭孔神经和胫神经)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应用。rn 方法:应用高选性周围神经切断术结合传统的肌腱手术,对10例下肢痉挛性脑瘫患儿进行治疗。并利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患儿术前术后的状态进行对比。rn 结果:10例术后患儿肌张力高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缓解,剪式步态消失或缓解,尖足畸形得到矫治,下肢各肌群肌力趋于平衡,步态稳定性加强。6周拆石膏时足部及关节外形好且稳定性强。3月复查时各肌群力量恢复良好,锻练效果满意,姿势性痉挛大为改观。6月时可扶物行走或独立行走。rn 结论:高选性周围神经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效果良好,可行性高,应加以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小腿及足踝部严重性损伤的临床修复。rn 方法:自1988年8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小腿及足踝部严重性创伤进行了修复;其中应用股前外侧皮瓣35例,背阔肌肌皮瓣22例,腓肠肌肌皮瓣12例,带髂骨的髂腹股沟皮瓣6例,带小隐静脉的腓肠肌神经营养皮瓣58例,带大隐静脉和隐神经营养皮瓣16例,足背皮瓣24例。用上述皮瓣分别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83例,修复前足复合组织缺损26例,修复足跟软组织大面积缺损合并26例,修复足跟软组织大面积缺损合并跟骨外露47例,修复内外踝及前踝组织缺损并骨外露22例,修复跖跗部软组织缺损或合并骨关节外露25例。应用吻合血管的组织移植修复为95例,带血管或皮瓣神经合并筋膜组织岛状转移修复为93例。rn 结果:在上述应用的188例手术中,术后组织瓣全部成活184例,大部成活2例,皮瓣坏死2例。坏死2例为创面特异性感染,使血管炎性改变致血管吻合口栓塞,其中一例用VSD负压引流治疗后移植皮修复,另一侧采用交腿皮瓣再次手术修复。有75%的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至9年,其功能恢复满意,有24例病人术后因皮瓣臃肿而在手术六个月后行皮瓣削整手术,术后效果大部分满意。rn 结论:术中根据具体创面损伤程度和面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修复,即伤肢缺损面积大且创腔深并合并骨外露者则首选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对足跟部组织缺损合并跟骨外露者行小腿带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来修复,对前足复合组织缺损等伤情选用带髂骨的复合皮瓣或对侧足背等游离皮瓣修复。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后跟轮辐伤的致伤特点、分型及治疗。rn 方法:2001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儿童后跟自行车和摩托车轮辐伤289例。记录受伤时机制,根据创面软组织和跟腱情况分为三型。I型为软组织挫伤,II型为跟腱外露,III型跟腱开放性断裂或缺损。按此分型行相应手术策略,对踝愈和后的功能进行评估。rn 结果:儿童后跟轮辐伤的主机制是足后跟被卡压于轮辐和框架之间,并受轮辐的反复碾压。其治疗方法I型行清创缝合,II型皮瓣覆盖,III型除了皮瓣修复,还重建跟腱。I型和II型损伤术后踝功能正常,III型则有踝背伸活动度和提踵肌力轻度丢失。rn 结论:儿童后跟轮辐伤有其独特的受伤机制,分类并按相应原则处理可以得到比较肯定的结果。
  • 摘要:骨科病房卧床病人多,患者多带有石膏、外固定架、牵引等,身体移动或翻身困难,病房管理及护理扫床的难度大,不易到位。2008年6月,针对骨科病人及病房特点,借鉴流程管理理论,根据医院管理和护理部的求,规范了病房管理,引进并推广他人的铺床方法。制定了病房管理及扫床操作流程,确保了病房物品摆放有序,床单元的平整清洁,取得了较好是效果,本文分析了骨科病房管理及扫床面临的难点,介绍了制定扫床操作规范流程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出了规范了病房管理及扫床操作;提升了病房管理质量;体现了专科护理特点;提高了病人满意度,以及有效的预防了皮肤压疮等成效。
  •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足下垂症状的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与预后。方法:对有1年以上随访结果的6例(6足)患者作回顾性总结,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结果:疗效优2例,良1例,可1例,无恢复2例。结论:首发足下垂症状的腰间盘突出症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彻底减压。
  • 摘要:目的:探讨钉棒内固定技术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rn 方法:2003年5月~2009年5月,30例脊柱结核采用钉棒内固定技术,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9~75岁,平均37岁。颈椎结核2例,胸椎结核6例,腰椎结核9例,胸腰段结核11例,骶椎结核2例。术前ASIA评分:A级2例,B级5例,C级10例,D级12例,E级1例;后凸角度:10°~64°,平均28.4°。经前路钉棒内固定15例、经后路11例,前后路联合固定4例。随访时予ASIA评分、测量后凸角度及评估植骨融合状况。rn 结果:术后均随访4月~6年,平均2.3年。最后一次随访ASIA评分:B级1例,C级3例,D级6例,E级20例;后凸角度5°~45°,平均18°,平均角度丢失4°。植骨融合平均时间为6个月。rn 结论: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结核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使病灶彻底清除后的脊柱稳定性恢复及后凸畸形矫正,并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 摘要:目的:前瞻性分析100例游离穿支皮瓣和30例带蒂穿支皮瓣,总结经验。rn 方法:2009-2012年间,共完成穿支皮瓣130例,修复覆盖的部位主包括前臂、手部、小腿和足部。rn 结果:100例游离穿支皮瓣。皮瓣的种类包括: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背阔肌穿支皮瓣、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臂前外侧穿支皮瓣、前臂骨间背穿支皮瓣、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rn 结论:游离穿支皮瓣技术和带蒂穿支皮瓣技术覆盖创面缺损,外形美观,供区和受区损伤较小。技术求比传统皮瓣高,是未来皮瓣外科发展的主方向。
  • 摘要:某院骨科是是全军骨科中心,是全军总医院中较早成立的骨科“院中院”,现有9个护理单元,床位425张,护理人员156人。床位扩增,新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等专科护理教学任务繁重,对专科护理教学的求高。为了培养一支过硬的专科护理师资队伍,提高专科护理的教学水平,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体现“院中院”的专科护理水平。本文就专科护理教师队伍强化培训取得的良好成效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FP)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rn 方法:股骨转子下骨折29例,根据Russell-Tayolr分型:ⅠA型2例,ⅠB型4例,ⅡA型10例,ⅡB型13例。采用LPFP固定。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参照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术后患髋功能。rn 结果:全部29例患者获得平均14.2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无髋内翻及内固定失败。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良率86.2%。rn 结论:LPFP具有符合股骨近端解剖形态、固定牢靠、对股骨头血供干扰小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置物。
  • 摘要:目的:运用去势+糖皮质激素的方法,快速建立绵羊骨质疏松动物模型,为在骨质疏松情况下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大动物模型。rn 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设计方法,选用3±0.5岁绵羊36只,随机分配至3个处理组:A组(去势组),B组(激素组),C组(去势+激素组),每组12只绵羊。观察时间点为经过相应处理后0,6,9,12月。检测各组在各时间点上椎体的骨密度(BMD);生物力学性能变化:测试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和最大抗压强度及其能量吸收值.同时切取部分椎体行Micro-CT检查,对各组各个时间点绵羊腰椎骨小梁微观结构进行观察。rn 结果:在0时间点上,各组间BMD、生物力学性能及椎体骨质的微观结构均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各组相应处理后,在6,9,12时间点上,A组BMD分别较处理前0时间点下降12.3%、19.5%、23.7%;B组BMD分别较0时间点下降9.8%、12.9%、16.3%;C组BMD分别较0时间点下降18.7%、26.8%、32.1%。纵向上比较,随时间的延长,A,B,C各组生物力学性能均及椎体骨质的微观结构均逐步呈骨质疏松化变化。在6,9,12时间点上横向比较,A、C组的BMD、生物力学性能及椎体骨质的微观结构较B组下降更显著,而C组BMD、生物力学性能及椎体骨质的微观结构较A组下降更显著,且均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运用去势+糖皮质激素的方法,可快速的建立绵羊骨质疏松动物模型,且经激素诱导9个月及12个月的去势绵羊均是较为理想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 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scoliosis,DS)椎间盘、关节突关节、椎体等的应力分布,为其发生、发展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依据。rn 方法: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赋予模型特定的材料属性,建立完整、有效的DS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工况下对模型进行加载,计算和分析脊柱的活动度、椎间盘、椎体及关节突关节软骨的应力分布。rn 结果:DS有限元模型比正常腰椎的活动度小,椎间盘应力分布趋向于椎间盘的四周,后伸运动时各椎间盘应力最大,侧弯顶点椎体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在旋转工况下关节突软骨的应力集中最明显,后伸工况下次之,尤其以侧弯顶点节段的关节突软骨影响最大。rn 结论:DS侧弯顶点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后伸、旋转运动可加重DS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