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第九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
2013第九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

2013第九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3-11-01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2013第九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如何规范、合理、安全地使用阿片类药物,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阿片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已经成为医务人员,特别是肿瘤科、疼痛科医师的当务之急.本文首先介绍了阿片类物质是指天然存在或人工合成的具有吗啡样活性的物质,其作用底物是阿片受体,其次介绍了阿片受体,然后分析了阿片类药物间的差异,介绍了阿片类药物的应用风险,规范、正确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其副作用很小。反之,不规范、不正确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就可能导致明显副作用。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便秘、恶心、镇静、皮肤痰痒、尿储留、肌阵挛和呼吸抑制。呼吸抑制可能危及生命,对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呼吸功能受损和老年患者应用阿片类药物要特别小心,分析了阿片类药物对心血管、呼吸等器官和系统的影响,介绍了镇静预防、呕吐预防等阿片类药物副作用的预防。
  • 摘要:目前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肿瘤治疗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肿瘤的治愈率没有明显提高.本文首先介绍了癌痛介入治疗在姑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其次介绍了鞘内神经松解术、泛感神经化学松解术等常用方法,相对应WHO机械的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方法,许多专家提倡依据患者癌痛机制优选治疗方法。传统的癌痛治疗原则主要集中在晚期肿瘤患者并伴有广泛转移、肿瘤进展的情况。新的研究资料表明,疼痛是贯穿整个肿瘤治疗过程的问题,最佳的癌痛治疗方法包括多学科方式的仔细评估和优选适合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案,最终是使患者免于疼痛和症状缓解。治疗持续癌痛的目的是要保持最佳的身体功能,有效镇痛的同时副作用最低。
  • 摘要:谵妄和抑郁是癌症患者,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两种精神症状.本文首先介绍了谵妄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等,其次介绍了抑郁的临床表现、因素、治疗等,谵妄和抑郁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精神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等有显著的不良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对癌症患者的谵妄和抑郁应该进行常规的评估和正确的处理,利用各种资源对肿瘤科医生进行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培训,让临床医生能够尽早识别危害患者的精神症状,并指导患者寻求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人士的帮助。
  • 摘要:肿瘤病人从发病到死亡的历程所经历的痛苦是多重的,在抗癌的过程中,家属总是与病人一起承受疾病与治疗过程的起起浮浮,末期疾病搅乱了家庭日常的平衡,这样的危机给家属带来很多生理上和情绪上的压力,家庭成员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才能重整自己家庭.本文首先介绍了评估病人与家属面对濒死的能力,其次介绍了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家庭界线与界线维持等家庭评估的面向,然后介绍了协助调整家属对治疗的期待、家属的情绪支持等对晚期肿瘤家庭的介入。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如何将临床社会工作的通则进行本土化,使之契合中国的文化与制度,就成为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介绍了警惕专业霸权,向服务对象学习;你不是我怎知我痛等宁养示范项目开展过程中服务技巧的本土化运用,然后对问题的症结做了进一步讨论。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其次介绍了化疗为TNBC主要的全身性治疗手段,然后介绍了TNBC的靶向治疗。
  • 摘要:时代进步,乳腺癌靶向治疗被人们赋与了更多的希望、更重的使命.本文首先介绍了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其次介绍了mTOR靶向治疗,然后介绍了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曲妥珠单抗等其他靶向治疗。
  • 摘要:"二线治疗"顾名思义是指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经一线治疗失败或一线治疗后疾病稳定或有效经一定治疗间隙期出现疾病进展后所进行的治疗,其主要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首先介绍了二线治疗格局的形成,其次介绍了EGFR野生型患者的二线治疗,然后分析了EGFR突变或EML4-ALK(+)患者的二线治疗,介绍了单药方案与两药方案,从单纯化疗到多种治疗手段并存,从盲目状态到根据组织学、分子基因特征进行分层治疗,晚期NSCLC二线治疗观念已经发生重要改变。依然需要强调的是二线治疗的根本目的为延长生存、最小毒性、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在进行二线治疗前,首先要分析患者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子基因特征、体力状态、合并疾病、一线治疗方案及疗效、患者的意愿等等,依此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未经选择人群,化疗与EGFR TKI基本等效;选择化疗药物时,组织学类型为非鳞癌,培美曲塞好于多西他赛;如为鳞癌,则相反。对EGFR野生型患者,二线首选化疗。在标准二线化疗中加人铂类可能会提高近期疗效,但未带来生存获益。对EGFR突变或EML4-ALK(+)患者,优先进行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当靶向药物治疗出现获得性耐药时,化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继续靶向药物治疗或加化疗/局部治疗仍能让一部分患者获益。新药的研发永远是发展的方向,尤其是针对驱动基因的分子靶向药物;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如抗PD-1和PD-L1的单克隆抗体让人充满期待;新药临床试验值得推荐。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治疗乳腺癌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其次通过分析ER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核受体共调节因子的在内分泌耐药中的作用等介绍了耐药机制,然后介绍了ET药物序贯或联合使用;阻断异常活化的信号传导途径等针对ET耐药的对策。
  • 摘要:肺癌因其不断上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肿瘤.本文首先介绍了外周血游离DNA EGF-TKIs敏感耐药基因突变的定性、定量检测,其次分析了血浆游离DNA基因组分析的研究进展,然后介绍了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深度测序分析的研究进展,外周血EGFR突变检测指导下的EGFR-TKIs治疗成为临床常规已是一步之遥。需要前瞻性数据证实并提高检测的敏感度。外周血游离DNA或CTC的全基因组、外显子组或转录组分析是未来个体化治疗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怎样在众多基因中确定那些是驱动基因、过路基因,以及怎样监测治疗过程中二者的转换。可以预测,未来的肿瘤多学科治疗团队中,不仅需要临床或临床辅助科室的医生参与,亦需要生物信息专家、生物统计专家的合作。
  • 摘要:目的:观察奥氮平在肿瘤相关性抑郁、焦虑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毒副作用.方法:178例肿瘤患者使用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估,标准分均>50分.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放疗的同时口服奥氮平5mg/日,用2周;化疗同步应用5mg/日,用2周,化疗间歇期不服用.对照组:88例,采用安慰、鼓励、帮助、同情、换位思考等心理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完成情况、治疗前、化疗2、4、6周期后和放疗结束后分别评价一次SAS/SDS标准分的变化情况(x2±s).结果:(1)两组均能完成2周期化疗,差异无显著性,但4、6周期化疗完成情况有显著性差异(x2=9.282,P<0.01 ;2=7.129,P<0.05),4周期化疗完成情况两组差异显著性更大;在放疗的患者中,两组差异无显著性.(2)两组SAS和SDS标准分在化疗2、4周期时差异有显著性,但化疗4周期时更明显(t=3.22,P<0.01).(3)两组SAS和SDS标准分的有效率差异显著(x2=21.45,P<0.01;x2=13.54,P<0.05).(4)毒副作用主要为嗜睡、便秘、口干、体重增加等.结论:奥氮平能够很好地改善肿瘤相关性焦虑和抑郁,改善焦虑症状更明显,临床应用方便,毒副作用小,提高了生存质量,改善了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癌痛患者在本院疼痛门诊的镇痛药物治疗疗效及毒副作用临床分析研究.方法:2012年4月16日起本院疼痛门诊首诊.研究自2012年4月16日至2013年4月15日疼痛门诊癌痛患者门诊诊治情况.采用每月汇总,分析引起癌痛的疾病种类,癌痛原因/分类/程度,药物治疗种类,疗效,毒副反应等.分析一年来本院疼痛门诊787例次,男性392例次,女性390例次;患者年龄范围:21 ~86岁.引起癌痛的疾病种类:原发肺恶性肿瘤658例次(非小细胞肺癌610例次,小细胞肺癌48例次).胸内肿瘤22例次,肺外肿瘤84例次,其他疾病23例次.疼痛原因:骨转移癌痛268例次(34.1%),手术后疼痛33例次.疼痛分类:内脏性疼痛79例次,躯体性疼痛271例次,神经病理性疼痛3例次.伤害感受性疼痛22例次.混合型疼痛22例次.疼痛程度:治疗前无痛53例次,轻度疼痛220例次,中重度疼痛427例次(54.2%).日爆发痛0次313例次,1~2次279例次,≥3次71例次.镇痛药物治疗:用药途径经口服680例次(86.4%),贴剂63例次.极少数(仅1.0%)患者因不能进食等原因予芬太尼透皮贴剂外敷,偶配伍阿片类药物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单一药物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430例次(54.6%).日剂量范围在20~90mg/d280例次,≥100~190mg/d 99例次,≥200~290mg/d18例次.35.6%患者日剂量在100mg/d以下疼痛即控制.用硫酸吗啡控释片28例次,日剂量范围在10~200mg/d.用芬太尼透皮贴剂63例次.氨酚羟考酮123例次.氨酚双氢可待因20例次.曲马多缓缓释片31例次.联合使用药物: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氨酚羟考酮10例次.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6例次.氨酚羟考酮+芬太尼透皮贴剂2例次.氨酚羟考酮+曲马多缓释片+氨酚双氢可待因10例次.用单一药物治疗632例次.联合两至三种药物治疗仅28例次.结果:经治疗后无痛88例次,轻度疼痛211例次(26.8%),中重度疼痛21 1例次(26.8%).毒副反应: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或其他止痛药物治疗期间,引起便秘54例(14.6%),其中Ⅰ+Ⅱ度227例次,Ⅲ+Ⅳ度37例次,8.5%需干预处理.Ⅰ+Ⅱ度恶心呕吐36例次,Ⅰ+Ⅱ度头晕14例次,Ⅰ+Ⅱ度嗜睡10例次.少数患者出现轻度食欲减退、尿潴留、口干、腹胀、幻觉.以上症状可耐受,少数患者需干预处理预防或对症治疗.结论:787例次癌痛患者引起疼痛疾病以原发肺癌为主.中重度癌性疼痛治疗前427例次(54.2%),治疗后减少到211例次(26.8%).口服阿片类药物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为主,且单一药物治疗为主.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硫酸吗啡控释片日剂量在100mg/d以下,大部分患者疼痛即控制.毒副作用有轻度便秘、恶心、呕吐、头晕、食欲减退、尿潴留、嗜睡等,少数需干预处理.进一步证实在医院创建疼痛规范化治疗示范项目中疼痛门诊作用不容忽视,规范管理意义重大.疼痛门诊的设立使癌痛规范化治疗成为即示范病房的规范化延续.
  • 摘要:本文报道了FOLFOX方案治疗晚期肝癌引起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分析2例肝癌患者,临床考虑HBV再激活,遂推迟化疗,均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一例死亡,一例仍在随访治疗。
  • 摘要:关注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规范实施姑息治疗是抗肿瘤治疗中应重视的环节.本文首先介绍了肿瘤治疗相关呕吐的防治原则及影响因素,其次介绍了5-HT3受体拮抗剂、三要方案等肿瘤治疗相关呕吐的防治措施,然后介绍了呕吐预防用药的选择原则,介绍了预防呕吐治疗中止吐药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 摘要:疼痛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阿片类镇痛药物是缓解癌性疼痛的主要手段,通过规范化疼痛治疗,约70%~80%的患者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疼痛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文首先介绍了涉及恶心呕吐发生的神经递质及受体;OINV发生的机制等OINV的发生机制,其次介绍了OINV的预防,然后介绍了止吐药物治疗、胃肠动力药及缓泻剂等OINV的处理,分析了防治目标、高危人群等OINV的防治流程。
  • 摘要:骨是癌症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本文首先介绍了骨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其次分析了骨转移的发病机制,然后介绍了影像检查、骨代谢标志物等骨转移瘤的诊断,介绍了药物、放射性同位素等治疗方法。
  • 摘要:本文研究者将采用知行易径(strategies and skill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SLD)系统,开展照顾者的减压支持团体,并深入探讨减压支持团体活动与晚期肿瘤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之间的关系.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姑息治疗的情绪挑战,其次介绍了姑息治疗团队的装备,然后介绍了死亡恐惧与工作效力,介绍了姑息治疗团队的从理论到实践美善生命计划等培训工作,工作坊乃建基于理论。在提升参加者在工作能力感及自在感均有显著成效。即使参加者只是出席了三天的活动,便有很高的效度(Cohen d由0.49至1.16)。姑息治疗的工作为全人的工作,关注病者身、心、社及灵等各方需要。故此,能提升团队的心灵功效尤为重要。
  • 摘要:晚期乳腺癌是一种不可治愈的全身性疾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本文首先介绍了蒽环、紫杉类等药物的单药序贯化疗,其次介绍了联合化疗法,然后介绍了维持化疗是指联合化疗有效(疗效评价为CR,PR,SD)的情况下,继续使用联合方案中的一种药物维持治疗,使患者在同一方案中尽可能地长时间获益,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无法耐受。
  • 摘要: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与发病率均高.近年来随着肺癌驱动基因的发现,针对这些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首先介绍了肺癌分子靶点的多基因检测和筛查,其次介绍了EGFR-TKI二线治疗,然后介绍了首个针对BRAF V600E突变的NSCLC,提出了LDK378一种新型的ALK抑制剂,介绍了Nintedanib(口服新生血管抑制剂)在NSCLC中的应用,再次验证Afatinib一线治疗的疗效,介绍了维持疗效及、抗PD-L1抗体。
  • 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发病率的80%,已经成为癌症类死亡的首要原因.本文首先通过分析EGFR突变野生型的鳞癌患者、EGFR突变野生型的非鳞癌患者等介绍了EGFR突变野生型NSCLC患者的一线化疗,其次介绍了EGFft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一线化疗,然后介绍了NSCLC一线化疗后的维持治疗。
  • 摘要:早期食管癌、食管胃结合部癌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临床上确诊时大多数病例已属中晚期.本文首先介绍了食管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其次介绍了食管鳞癌术后辅助化疗,然后介绍了晚期食管癌化疗,食管癌的靶向治疗集中在Ⅰ/Ⅱ期临床研究,靶向药物与放化疗联合应用能否提高化疗或放化疗的疗效还有待大型随即对比研究来确定。
  • 摘要: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模式,也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首先介绍了转移瘤可切除标准的变迁,基于可切除性判断的CRCLM的分层分期,其次通过分析ICRCLM肝切除后的复发高危因素、新辅助化疗的适应证等介绍了初始可切除CRCLM的治疗策略,然后介绍了初始不可切除CRCLM的治疗策略,介绍了CRCLM应重视非手术的局部治疗。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化疗前晚期肺癌患者的疾病相关症状负担和生活质量(QOL).方法:临床分期Ⅲ/Ⅳ期肺癌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入组患者分布全国范围内16个省.评价工具为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系统-肺癌量表,实现方法为基于云技术的生活质量评价设备系统.结果:总共有302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最常见的症状排序为:食欲下降(84.1%),呼吸困难(79.5%),咳嗽(76.2%)等.生活质量与症状情况明显相关,尤其是试验结局指数(FACT-trial outcome index,TOI),相关系数为0.803.对TOI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几乎每个症状项目(除外气短)均是TOI的负相关因素.同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患者症状负荷较野生型患者轻.结论:基于云技术的设备评价系统对生活质量评价是简便易行的.化疗前晚期肺癌患者,最常见的三个症状为食欲下降、呼吸困难以及咳嗽.几乎每个症状均对生活质量(TOI)存在负面影响.EGFR突变状态与症状负荷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证实.
  • 摘要:目的:观察单剂量和多次重复剂量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患者随机进入单剂量组(A组)和多次重复剂量组(B组),A组具体为: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d1iv,化疗前使用;B组具体为: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 d1、d3、d5iv,化疗前使用;B组中化疗时间≤2天的患者,若在化疗后第4天无呕吐及恶心发生,第5天盐酸帕洛诺司琼无需使用.结果:599例患者进入试验,A组304例,B组295例.A、B两组在急性期恶心、呕吐CR率方面无差异(60.1%vs.60.9%,P=0.84),但延迟期中,B组恶心、呕吐CR率明显高于A组(57.9% vs.46.3%,P=0.006).A、B两组在急性期呕吐CR率方面无差异(88.0%vs.86.9%,P=0.71),但延迟期中,B组呕吐CR率明显高于A组(86.9%vs.74.3%,P=0.0002).A、B两组的急性期恶心CR率无差异(60.5%vs.61.0%,P=0.91),在延迟期中B组恶心CR率明显高于A组(58.3%vs.49.6%,P=0.041).B组解救治疗率低于A组(11.53%vs.16.45%,P=0.08).不良反应发生率A、B两组分别为15.46%和11.86% (P=0.20).结论:多次重复剂量盐酸帕洛诺司琼较单剂量盐酸帕洛诺司琼可以提高化疗病人延迟期的恶心、呕吐CR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
  • 摘要:目的:通过与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对照,评价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预防多日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md-CI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双盲双模拟、自身交叉对照设计.给予患者两个相同序贯化疗周期不同的止吐药物(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或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研究规定需连续使用3~5天含中高度致吐性化疗药物的方案,比较两组对预防md-CINV的急性期和延迟期的完全控制率,呕吐次数,发生md-CINV的止吐控制失败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4个研究中心共入组92例患者,脱落6例(6.52%),剔除2例(2.17%).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A组)和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B组)对急性期呕吐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4.71%和81.82% (P=0.276);对延迟期呕吐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5.98%和62.50%(P=0.034);总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1.38%和59.09%(P =0.024).合并两个周期A组和B组患者用药后第2天呕吐次数分别为0.43±0.79和0.17±0.48(P =0.010),并且B组相对于A组,在多日化疗第2~5天的呕吐次数上以及呕吐完全缓解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后止吐完全缓解率及止吐控制失败率的比较,A组和B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便秘、腹胀、腹泻以及乏力等不良反应上,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帕洛诺司琼对比格拉司琼在预防md-CINV尤其是延迟期呕吐反应方面显示出优势,用药方便,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CIK细胞治疗对不同阶段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6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A组(肿瘤晚期临终患者,即预计生存期小于3个月),B组(存在远处转移或者局部晚期肿瘤患者,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C组(根治术后辅助治疗患者),D组选取健康志愿者做为空白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三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免疫功能的变化,包括CD3+、CD3+CD4+、CD3+CD8+、CD3+CD56+和CD4/CD8比值,并监测毒副反应.结果:CIK细胞治疗前,各组间基线值CD3+、CD3+CD4+、CD3+CD8+T细胞亚群、CD4/CD8比值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1.39、4.59、18.23、6.38,P值分别为0.00、0.03、0.00、0.02).经过2次的CIK细胞治疗后,A组患者CD3 +T细胞水平较回输前降低(P<0.05),CD3+、CD3+CD4+、CD3+CD8+、CD3+CD56+和CD4/CD8与D组比较仍有差异(P<0.05);B组患者CD3+、CD3+ CD56+T淋巴细胞水平较前升高(P<0.05),CD3+、CD3+CD4+、CD3+CD8+与D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C组患者CD3+、CD3+CD4+、CD3+CD56+T细胞亚群水平较基线水平升高(P<0.05),CD3+、CD3+CD4+、CD3+CD8+、CD3+CD56+和CD4/CD8与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IK细胞治疗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纠正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状态,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可耐受且对症处理后可缓解.
  •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皮抑素恩度(ENDOSTAR)联合吉西他滨(GEM)、奥沙利铂(OXA)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胆系肿瘤(BTCs)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心自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经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胆系肿瘤ⅣB期(根据肿瘤AJCC分期第七版)的48例患者,其中肝外胆管19例,肝内胆管13例,胆囊癌16例;恩度联合GEMOX方案化疗组20例,单纯GEMOX方案化疗组28例.恩度联合GEMOX方案化疗组给予吉西他滨1000mg/m2静滴d1、d8,奥沙利铂100mg/m2静滴d2,恩度15mg静滴d1~d14,休息一周.单纯化疗组仅给予GEMOX方案化疗.21天为一周期,每2周期后按照RECIST1.1标准评价近期客观疗效,参考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KPS)变化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NCI-CTC3.0评价毒性反应,并观察疾病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期(0S).结果:恩度联合GEMOX方案组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3例、稳定(SD)12例,有效率(RR)为20.0%,疾病控制率(DCR)80.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 8.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14月,治疗后9例QOL改善,7例QOL稳定,4例QOL降低,QOL改善稳定率为80.0%;单纯化疗组CR1例、PR5例、SD15例,RR21.5%,DCR75.0%,mTTP为6个月,mOS为10个月,治疗后7例QOL改善,13例QOL稳定,8例QOL降低,QOL改善稳定率为71.4%.两组的mTTP、m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最常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Ⅲ度白细胞减少分别为5.0%vs.7.1%,Ⅲ度血小板减少分别为5.0%vs.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化疗组仅2例患者出现心电图T波改变,1例患者出现早搏,1例患者出现轻度血压升高.结论:恩度联合GEMOX方案组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BTCs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可以改善或稳定患者的QOL,与单纯化疗组相比TTP、OS明显延长,其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和进一步深入观察.
  • 摘要:疼痛是肿瘤最常见的相关症状之一.癌痛或癌症相关性疼痛与非恶性肿瘤相关性疼痛对患者的影响有所不同.约1/4新诊断恶性肿瘤的患者,1/3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以及3/4晚期肿瘤患者合并疼痛.癌痛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问题,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癌痛患者的疼痛管理.随着疼痛研究的转变,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护士承担着疼痛管理中的评估者、落实者、协作者、指导者、维护者的角色.作为全国第一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一年来,病房针对癌痛患者实施了规范化的全程疼痛护理管理工作,全力配合疼痛规范化的治疗工作,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缓解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充分发挥护士在疼痛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为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护理,从患者出现疼痛的第一次评估开始,完善、系统地实施全程的疼痛管理.探讨疼痛管理中护士角色的重要作用,对于护理人员在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及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实行三级疼痛护理管理制度;完善的疼痛管理制度等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