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二届中国博士后文化发展论坛
第二届中国博士后文化发展论坛

第二届中国博士后文化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湖北恩施
  • 出版时间: 2013-11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博士后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推出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步伐加快,取得显著成果。但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发展规模偏小、结构不平衡等矛盾和问题,建议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增加资金投入,依托科技,改善产业结构,挖掘资源潜力,打造优势品牌,推进文化改革,强化经营管理。
  • 摘要:本文探究莆田贤良港海祭妈祖民俗文化的活动源流和现状,分析海祭妈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以及她所体现的现代意义与社会功能.阐述了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指出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 摘要:几年前,孟子论舜和《论语》13.18节中"父子相隐"一段话引起了一场有关伦理和法律关系的激烈争论,正反双方主要围绕着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展开.本文将另辟蹊径,拒绝用普遍与特殊这种西方式的两分来解读此段文字,而是主张回到文本本身,回到孔子说出这段话的情境中去理解、把握,完全立足《论语》及相关文本,从“仁”与"礼"两个方面探讨其与"亲亲"的关系,为《论语》中"父子相隐"这一历史公案再次正名,也即为"亲亲"于当代伦理之重要性而正名.
  • 摘要:中国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高流动,让不少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常回家看看".老人长期空巢得不到子女应有的关爱,孤独地活着,甚至孤独地死去,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化解中国式养老难题,如果不能发挥子女赡养父母的主力军作用,政府投入再多的资源,恐怕也于事无补.一条现实可能的路径是,政府积极促进父母和子女就近居住或者彼此之间常常走动,由政府出资建立社区老人中心,或在规划审批大型居住区的公建配套中,将社区老人中心列入其中。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的运营机制。通过减免税费、财政补贴等政策激励,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产业。积极促进“医养结合”、养老院和护理院联合进社区机制。
  •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唤起武术文化的时代魅力、重塑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彰显武术文化内涵,增强武术国际竞争力;续写武术文化魅力,提升武术文化原创力;翻译武术文化,增加武术正能量;打造武术文化,树立武术品牌意识等举措能重新唤起武术文化的时代魅力及塑造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同时认为,只有输出武术文化,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助力.
  • 摘要:本文以审美体验与文化产品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了审美体验的特性,即直接性与整体性、现在性与唯一性,文化产品的创意、交互式体验的效果价值及其产生的经济价值.笔者认为审美体验,为文化产品提供创意源动力,增加其使用价值,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丰富其文化内涵,带来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产生与升值.
  • 摘要:到2013年10月20日征稿截止日,本届论坛共收到来稿70篇,其中有5篇文章由多人合作完成,全部作者共81人.文章从来稿者学历、职称、学科背景、博士后站点的性质、作者所在单位省份分布五个方面对此次来稿情况做一简要说明.从来稿者的学历来看,81人中有博士后59人,博士14人,硕士7人,学士1人,81名来稿者中有教授15位,副教授11位,副研究员及助理研究员共计5位,讲师12位,企事业中高层管理人员4位,政府部门人员3人,经济师1位,高级工程师1位,编辑1位,其他26人为无职称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我国现有13个一级学科,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工学、农学、医学、理学、教育学,此次来稿作者的学科背景覆盖了除教育学之外的所有人文学科。来稿作者多来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工作单位覆盖19个省市,覆盖范围相对较广,但却主要集中于北京市和湖北省两个地区,占比超过一半。其他省份人数基本上少于5人。
  • 摘要:本文以鄂西土家族傩戏民俗文化形式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傩戏艺术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分布的区域,以及鄂西土家族傩文化的历史发展的作简要的概述;其次主要介绍鄂西土家族环境人口及生存状态、鄂西土家族傩戏的渊源、鄂西土家族傩戏的发展现状.最后通过面具设计、场地设计、表演程式设计和傩戏的音乐、唱腔等来阐述鄂西土家族傩戏的民俗文化元素特征和艺术表现特征.
  • 摘要:本文试图从分析发掘文化遗产各种价值的内涵为切入点,探讨展现它们的魅力的方法,使人们能够对于文化遗产有一个清晰而正确地认识,改变目前漠视文化遗产的再生计划问题,为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价值基础.最后,本论文分析了当前政策下,以遗产为基础的再生计划过程中的一些现状和弊端,建议中国应不断创新以遗产为基础再生计划的科学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注重于从管理革新和技术进步中获得经济效益。既要注意与国际接轨,积极进行遗产申报,力争将更多的具有全球重要价值的遗产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和共同保护,又要注重加强我国自身对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让不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类遗产得到充分保护。在以遗产为基础的再生计划过程中,强调科学研究和论证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等文化价值观念对推动怀旧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文化遗产怀旧经济相关的消费偏好因子的整合研究中,应充分重视对跨文化遗产研究。对文化遗产再生计划的制度关注与反思,应当是对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的思考。
  • 摘要:近年来,信息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类沟通的方式、知识的管理和传承,也改变了信息的散播和储存,对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典藏的数字化,可有效提升知识的累积、传承与运用,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环节。真理大学善用校史的资源优势,结合北台湾地理人文发展趋势,将过去珍贵的历史与现今科技的结合,创新使旧东西有了新生命。就其所完成之成果来看,其内容相当完整、丰硕,涵盖了马偕在台宣教时期的文书、信件、相片等三大资料,其目的是让许多民众更深入认识马偕在台的影响。本典藏当中,相当有价值的是马偕日记、笔记手稿与相片是数字典藏重要的保存资产。除此之外,数字典藏所建置的GIS系统,让史料、文物、相片可以立体化呈现,也将马偕踏访过的足迹古今地名对照,清楚了解到今昔北台湾的地理、人文发展变化,这不但对宗教的发展与保存有着极大贡献,甚至对于学术界研究与推广而言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另外,数字典藏的规划及建置相当精美,使用亦相当便利,总结来说,此数字典藏计划实具有开创性、未来性、永久性、普及性及教育性等几大特点,使得“马偕与牛津学堂”数字典藏的产生,为北台湾基督教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 摘要: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基于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领域的当下矛盾和发展趋势,在指向上具有强烈的未来性和预期性,因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调适当下矛盾,引导未来趋势的作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主要应包括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民族地区现代传媒体系建设战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战略、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陆地边境"文化纽带"建设战略、少数民族人口教育水平提升战略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发展战略.要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具有科学的决策基础并取得成功,必须处理好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关系、民族地区文化开放发展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分类指导与共同繁荣的关系.
  • 摘要:中国本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价值支撑,发展中国本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有效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关系、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建议政府大力增加制度供给,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重点突出中国本土产业特色,推动多元发展,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营造文化市场环境,要增大文化内需,营造市场环境,提高中国本土文化贸易的发展,增加消费动力。
  • 摘要:独特的网络场域和叙事主体带来了网络叙事与传统叙事的不同,从网络小说叙事的语言层面到叙事的话语风格、话语立场、叙述文体,网络叙事以广泛的写作实践进行着当今最大众化的写作.网络叙事所复活的是古老的讲故事的传统,是对当代文学感性解放内在脉络的赓续,其主要功绩不在于奉献经典作家、作品,而在于促进文学阅读、写作活动的大众化,促进文学形态的丰富性,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契机.
  • 摘要:姚荣泽案是民国依据司法独立和现代诉讼理念审理的首例案件,以报刊为媒介,"民国第一案"的案情起伏昭然天下,案件争执点和西方诉讼审判理念深入人心,媒体起到法律宣传的作用,也重现了司法独立理论在民国初年的大胆实践.民国初年媒体的言论自由符合司法发展需求,虽然司法与传媒间的互动还缺少理性的引导与管制,但民初司法独立的发展进程,反映了文化法治化进程中司法和媒体的良性关系要建立在"言论自由"的基础上.
  • 摘要:文化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的参与和共建,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软实力.当下中国法治文化的发生与展开逻辑,是一条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的发展线路,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成为了法治国家建设的软实力和软国力.然而,也还存在着一些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语境下所需要的法治文化不太一致的心理、认识、话语、观念、意识乃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治文化的建设.即使当下中国,在法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之中面临着不少不足与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并不到位而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乃至于还没有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流文化而造成的。但是中国有一个具备科学执政理念和有力执政能力的执政党存在,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崇尚先进、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民族,因此一个先进的、繁荣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然呈现在不久的未来.
  • 摘要:荷兰的"文化市场"监管是放在市场监管这一框架内讨论的.文化市场的监管由文化市场主体自我管制和合作管制为主.政府的职责则是颁发营业执照,监督市场主体和行业自治组织的活动是否遵守了相关法律的规定.荷兰文化市场监管的经验表明,以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以行业自我监管和合作监管为原则,以政府监管为辅助,依法进行分类,采用实用主义的立场来进行监管,有利于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 摘要:人类对可视世界的呈现,存在肖像、全景2种格式,有过镜子、相片、屏幕所象征的3个发展阶段.纸质期刊组织图文的版式,可归纳为冲击型(含聚焦式、散射式),对比型(含大小式、形状式、疏密式、色彩式),均衡型(含左右式、上下式、对角式、三点式、多点式)等3类型11样式.电子期刊已经历过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3类屏幕,演绎过成功、失败及成败未判的5个主要故事.从视觉呈现之维对期刊发展的考察,可管窥到期刊未来的一些景观:有固定名称、内容深度化、技术有比较优势的定期传播物,成为期刊在实践中形成的新定义;以文字为主纸刊向电刊转化的趋势明确,该类期刊的走向是构建更具深度、更海量、更利搜索的数据库;图片、版式在"深度"中占高权重的纸刊,在电刊屏幕元素组织成熟前,仍望在调整中前行;获得深度内容,落实社交化、大数据化技术优势,是E-ONLY电刊探索中的生存之道.
  • 摘要:了解文化产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逻辑前提.在分析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对文化产业的娱乐性、意识形态性,产品的无形性和产品价值的特殊性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文化产业是一种同时具备公共性和私人性两种属性的特殊产业,因此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时需特别注意坚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一手抓市场繁荣,一手抓市场管理,处理好国际合作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矛盾。
  • 摘要:"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依托于民族和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产业能量强劲,具有重要发展意义.这其中,特色演出产业发展势头尤为明显.特色演出产业能够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并具备较强的市场占有率,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通过概述目前特色演出的发展现状,着重分析它的发展意义,并进一步对其进行文化消费及公共文化方面的定位,建议保护、发展、传承三位一体,高度整合文化资源,再造特色演出文化空间。在生产一批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影响力大的舞台艺术精品的同时,做到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产业整合、产业融合的趋势下,特色演出产业的发展模式应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同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适当保留旧有演出营销体制,以更贴近市场的演出形式“走出去”,提升软实力。
  • 摘要:本文以信息社会为研究背景,对于中国设计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向展开深入探讨,重点研究三个部分:在设计学的视角下,分析与解读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明晰了设计对于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设计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创新的途径,探讨了它的社会定位以及未来发展路径;以疯狂的"苹果"现象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竞争力之角度予以深刻剖析,探讨"苹果"的成功对于中国设计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从“苹果”的成功中不难看出,在设计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实践探索之过程中,如果重视对于文化因素所具备的价值与竞争力并展开更深入的分析与理解,将有助于把握设计用户群体的心理特点,寻找社会的各个组成因素间的关联;最终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融入具体的设计中,从而创造出能够满足用户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且更具文化价值属性的产品。
  • 摘要:从实践视阈详细展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静态思考,将其内涵、特性都统摄到创意实践活动之中,尝试建构实践层面的文化创意产业理论框架。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特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化创意实践活动,创意实践内在地规定着它的基本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创意实践的原创性、创意实践的文化性、创意实践的开放性、创意实践对创意、文化、高科技的整合性以及创意实践系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本特征。因此创意实践不能无视实际状况如何就先构筑创意,然后付诸实践,而是要先着眼于实践状况,着眼于实践着的人们的实际状况来思考理论的建构,不能从超验出发构建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是创意与幻想之间的差别。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创意实践,并非意味着创意不重要,更不是意味着创意实践是先做再说的那种“实践”,而是在以实践的视角反观创意的同时,动态地将创意付诸于实践之中。创意实践中的“实践”绝非当下状态的世俗活动,而是负载着创意变革、重组、提升和规范、约束既存现实的多种价值,其具体内涵的确定需要根据现实的状况来调适。
  • 摘要:文章主要以云南古镇旅游开发为例,试图揭示文化体验旅游在民族地区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建议确立古镇首先应是文化展示空间的开发原则,科学规划商业经营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的布局,特别鼓励当地少数民族群体利用自己的民居进行商业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附加值。旅游纪念品所承载的当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应因尽可能在传统工艺、材料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展示当地质朴的文化精髓。需调动少数民族群体在发展文化体验旅游中的积极性,协调当地居民以及外来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群体才是实现文化再创造的主体,也只有鼓励这一群体参与文化体验旅游的经营活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传承传统文化,因为所谓传统只有那些适合现实生活,可以为之所用的部分才会被保留下来成为传统。
  • 摘要:研究了希腊人才培养模式的长处,批判其负面因素,对我国现代人才的培养的启示:首先,对于人才教育来说,应加强人才的逻辑和科学教育,重视科技和真理;道德方面注重培养人才的理智道德,培养他们处理道德德性的能力,人才需要掌握一整套道德生活的规范,能够正确处理情感和行为;让人才学会开拓创新,敢于表达科学意见,独立思考,不盲从,不传谣;培养人才的历史意识,能够对社会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提升责任感。同时能发现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不足: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对语言的分析不是非常清晰,运用也不如希腊人那么系统,虽然也有自己的成就,比如训话学的发达,诗歌散文的兴盛,但还是有所欠缺。
  • 摘要:中国梦作为民族复兴梦,在根本上体现为文化的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中国梦的最终旨归是要在实现民族精神家园的生态和谐的同时促进世界的和平与自由.放弃本质主义的种种文化对立观念(具体表现为我/他、中/西、传统/现代等一系列二元对立模式),特别是要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采用一种更加广阔和开放的全球化视野来思考这一问题。中国文化的未来既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会定于西方文化的某一形态,而应是以世界文化为参照的永不止息的创新。在全球化舞台上,中国文化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来张扬自身的特色和主旋律,树立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从而提升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战略格局中的话语权。
  • 摘要:强军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梦"语境下先进军事文化的基本形态.强军目标的提出,为强军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强军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科学把握强军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议科学规划,整体推进,要把强军文化建设与发展真正摆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努力掌握强军文化建设发展的特点规律,妥善处理强军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军事文化人才培育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手段,注重融合,大力推进强军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大力推进强军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尽快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 摘要:由于话语体系不同,中国古代并没有"直觉"一词,但中国文化里的"禅定"与"直觉"很相近.在今天,"直觉"一词包含"顿悟"的意思,而禅定又是激发顿悟的良好方式.因此西方哲学家对"直觉"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圣哲的许多观点不谋而合.
  • 摘要:山鹿素行是古学派的先驱,中江藤树是阳明学派的始祖.二者皆处于江户时代初期,本文通过对比山鹿素行与中江藤树的忠诚观、人欲观及文武观等方面,试从古学派与阳明学派的对比视角分析二者思维方式之不同。二者相比,虽然都出身于武士阶级,对武士的日常行为和道德伦理都做了规范,但相较之下山鹿偏重于武人,注重外部的行为规范,中江偏重于文人,注重内部的道德判断。山鹿主张通过外部的纲纪法令来约束武士的行为,中江主张通过内部的自省来指导武士的言行举止。山鹿着重于武士在政治方面的作为,中江着重于武士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工夫。山鹿偏重于实用性,中江偏重于实践性。
  • 摘要:黄国故城的保护性开发及黄姓根亲文化品牌创新的实践,见证了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文化品牌质变的相似过程,即探索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文化资源,实现由文化资源—文化资本—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聚集—特色文化品牌发展这一道路.其存在的共性的问题,在于忽视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属性,建议提升政府组织协调力,改善投融资体制,创造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并提高营销水平.
  • 摘要:几千年连续不断的文化独特背景,先天地赋予了中国文化最根本的民族特色——诗性智慧.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带来的启示意义最大的是其精神境界和生存理念.在现代人类日益陷入物质主义困境的今天,逝去久远的诗性生存越来越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这是思考中国文化诗性智慧的现实人文关怀和当下立足点.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不仅仅是文化的智慧,更是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智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要坚持文化的多元并存,尊重他者、理解他者、欣赏他者.同时,要坚守本土文化的鲜明个性,在欣赏他者的同时,要有文化持有者的恒久自信.
  • 摘要:当代中国文化正处在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力量较量中,文化发展正经历从区域到全球、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之中.处在转型中的当代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面对多重文化矛盾.在这多重文化矛盾中,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矛盾、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矛盾,以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矛盾尤为突出.
  • 摘要:中国古代传统发酵乳制品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巨大.古代中国形成了中原地区和边疆游牧民族地区两条演变脉络.中原地区的乳品发酵技术更多的是将乳品中的乳糖成分降低以及制作附加值高的产品.游牧民族则通过发酵方式将液态并且容易变质的乳汁转变为固态易于保存和迁徙的发酵乳制品.游牧民族所掌握的乳制品种类和发酵技术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这种技艺延续到今天.
  • 摘要:道教内丹学主张儒道佛皆性命之学,儒家的"五伦"等道德修养是修仙的必要前提,仙道、佛道都是为了复真性.显然,内丹学虽高唱三教合一,援引儒佛入丹道,但它是站在道教的立场上,来融摄和会佛儒二教思想中与自己相通相近之点.道教吸收儒佛思想没有失去自身的特色,没有被儒佛所同化,而是在保持了自身的特长基础上把儒佛思想改造为已有的思想.因此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必须在多元文化互动中才可能发展自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在吸收他家文化特别是外来的西方优秀文化之时,不能丢失自身独有的内容和特色,更不能照搬外来的西方文化。
  • 摘要:文化哲学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哲学新范式,导引着人们的实践,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对文化本身的内涵及属性,需要从哲学的层面加以厘清,进而对文化哲学的元哲学层面及与以往哲学形态比较进行批判,彰显文化哲学的时代特征与哲学本性.
  • 摘要:通过运用波特价值链理论,以及本文创立的文化融合微笑曲线模型,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以及鄂西图文化创意和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考察和研究鄂西圈一系列文化融合创新举措,探讨在文化统领的背景下战略创新、品牌营销创新、产业融合创新途径,阐释不同的文化样式在区域间形成的主题展示,以及文化与生态建设、旅游产业,与城镇规划、乡村建设等多方面的融合效应.
  • 摘要: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方向,两者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协调发展.湖北省恩施州发展说明:优化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应促进二者的互动及融合、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宣传,推出品牌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摘要:推进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了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本文在分析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厘清区域文化资源的属性,开发有效文化资源,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有效文化资源与经营人才的对接,加快文化人向文化商人转变,实现有效文化资源与产业资本的对接,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转化,实现有效文化资源与先进技术的对接,赋予传统价值以现代形态,实现有效文化资源与政府政策的对接,促进文化名气向文化财气转化。
  • 摘要:风水渊源悠远,长达数千年。相地、堪舆、风水是一脉相承的学问或技术。风水含义在演进中,既有相地的科学含义,又有巫术占卜的方法,科学与迷信并生一身。就风水术的发展线索而言,唐宋以来风水两派在赣南的传入、传播以及对抗相容,具有强烈的文化整合意义。在传播过程中,参与了赣南地方文化的改造和民间道德秩序的建构,融合了赣南客家地域文化色彩。当然,外在的社会变迁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风水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中心内容,许多文化事项都围绕其展开。风水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赣南地区表现的犹为明显、典型。客家人追求“和谐”,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更是人与人之间,人自身的和谐境界。
  • 摘要:在"文化宪法"研究作为部门宪法释义学的领域和层次上,重点分析了文化基本权利的本体性和文化法律制度的合宪性等一系列问题,为认识我国现行宪法文化权利条款的性质地位、内容设定及其边界限度,并由此提出文化立法的原则基准与发展趋向。
  •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和信息全球化中的先发优势,逐步对中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使得我国面临民族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文化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弱、文化传播力不足等严峻挑战.因此,应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宣传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做好“中国梦”宣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挖掘和梳理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繁荣发展文艺创作,为人民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加强网络媒体管理,掌握舆论引导权。健全文化传播体系,增强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坚持文化开放性,吸取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大力发展经济,为文化安全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 摘要:通过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认为应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培育扩展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量,构建夯实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明确马克思主义价值诉求的根本指向、紧迫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深度回应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综合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理清解决全球化问题的可行思路,加快提升软实力。从现实、历史、理论和时代的综合要求看,提出和践行和谐文化理论,用和谐文化的理念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征程,进一步下大力气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体制机制,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必要内容。只有以和谐文化理论为指导,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重心,以协同包容为基本方法,全面促进经济、政治、文化、民生、军事、生态、党建等各方面的和谐,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增强社会动力、形成社会合力,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繁荣。
  • 摘要:由于认同危机的核心是对价值观的认同危机,因此民族国家的认同危机也就是民族国家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观的危机,而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也就是对民族和国家的制度、信念、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构建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首要的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完善公正合理能够得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承认的基本社会制度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各种独特文化子系统的包容和尊重,实现各种子文化系统的平等交流。要通过建立程序公正,实现满足国民基本权利需要的分配公正来坚定全国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理想。为此要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放到重要位置,让全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通过教育公平、机会公平、开放公职等等制度安排,以及充分利用市场化的力量来实现所有国民平等有序的合理社会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通过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爱国主义是文化认同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因此把国民的公民意识培养放在首位,通过公民教育、大力发展公民文化来夯实国家认同的基础。要在不断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均衡发展,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凝聚人心、振奋民志,在国家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中不断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为此要大力进行社会建设,培育、增强社会各方面的正向健康力量,大力进行文化建设,大力加强社会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最终在一个开放发展的社会文化格局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 摘要: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祖国的统一富强,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两岸文化交流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创新的意义.从历史发展轨迹来探寻,新时期需要进一步增进两岸文化交流,创造制度化、搭建新载体、努力促整合.两岸同胞要携手共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 摘要:产业的持续发展是资源驱动与创新驱动的综合,而只有创新驱动才是持久发展的根基。产业创新系统的形成有助于不同产业的创新发展。本文借助Malerba的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结合德尔菲调查,讨论分析了文化产业创新系统的七大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文化企业、其他参与者、网络、需求、政府、制度和系统运行与协同演进。并基于这七大构成要素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整体性分析。表明,我国文化企业数量在逐年增长、但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仍然偏少;各有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人才支持与知识支撑,文化产业管理、广告学、动漫等专业的设置为我国培养了文化产业的专门人才;金融机构的介入部分地缓解了资金难问题,但中小文化企业的融资难依然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从文化产业的网络形成看,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联网络还不够稳定,网络关系也比较简单,成长空间仍然较大;从经济发展态势看,我国的文化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巨大的可能需求空间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推进力量;我国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地位特殊作用积极,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引导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影响了发展的速度;从整体上看,文化产业的各相关行为主体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协同演进的势头,使得整体产业的增加值在不断增长。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实行"文化强国"战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机构;制定前瞻性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和配套法律法规;开发文化衍生品,延长产业链;大力拓展海外文化市场,一跃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国.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给中国带来如下启示:解放思想,树立文化竞争、文化合作、文化产业化意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资金筹措、环境优化、人才培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协调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文化创新,为文化产品提供先进的“内容”来源.
  • 摘要: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遭遇到的瓶颈是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突出表现在基于外延的行政性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收益递增内涵特性的发挥.从转型和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所具有的收益递增特性及其对于市场规模的强调和长期增长的影响,同时归纳了中国市场条块分割的典型事实,认为这种行政性市场分割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建议转变政府行为,减少资源配置扭曲和行政性市场分割,使其从私人产品供给者转变为公共产品提供者;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放松管制,提高文化企业的自生能力,推动文化市场的包容性发展.
  • 摘要:论文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系统分析了世界性通讯社的市场行为和绩效.论文论述了世界性通讯社在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方面的市场行为.提出了衡量通讯社市场绩效的六条标准:较好的财政状况;正的外部性;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节约交易费用;产品的普及性;充分扩展的市场边界.
  • 摘要: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处于出版媒体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转型时期,动漫出版作为一种文化创新产业,需要在国家加大政策的支持和改革力度的同时重构动漫出版的运作模式,打造立体化的出版和一体化经营模式.要鼓励原创故事的创作,建立科学的行业监测,健全产业管理规范,创新动漫出版机制,设立发展基金,并且注重培养高水平动漫人才,着眼于培植和发展民族动漫文化品牌.
  • 摘要: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作为金融资本市场与文化产业对接的重要载体和政府推动主要抓手,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现状出发,探讨文化产权本质,剖析交易平台在定位、定价、定制上遇到的三大问题,建议总体进度:由缓及急,整个北京文化产权交易市场,还需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论证试验、多一些相关利益者的参与。交易平台的相关制度建设从一开始就要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研究。在进行必要论证的情况下再投入实践,并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整体设计:由旧及新,以稳为主,先做其他地方已经做的内容,然后再逐步创新。平台定位:由点及面,在实体平台搭建不起来的前提下,“由点及面”充分利用北京市拥有的各个散点资源,以建设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平台为核心,充分利用和整合北京市各区县专业化交易平台的资源,积极支持区县的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平台和配套项目的建设。构筑“自上而下,主次有序,突出重点、辐射全市”的重点项目体系。交易定价:由简及繁,建立合理科学的文化产权定价机制。规范定制:由缺及全,在发展中需要借助金融体系的力量,可重点借鉴基金成熟的运作模式。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文化产权交易监管,而文化产权交易所负责交易项目管理,银行负责资金管理等。同时借鉴譬如韩国政府成立的技术融资机构——韩国科技信用担保基金设立技术评估分部,根据他们自行设计的行业最优评估模型,对每个项目做出技术评估,并颁发技术评估证。
  • 摘要:着眼目前的中国电影完片保险现状,借鉴国外经验,设计适合中国电影市场的电影保险产品是十分必要的。虽然目前中国电影保险存在着:国内完善的保险环境还未真正形成、急需完善电影保险等相关政策法规、分工细化、规范专业的电影产业链还未形成、电影保险专业人才的缺乏等困境,但是随着行业的不断规范与发展,有关电影制作、确保影片高质量完成的信用保险能成为成熟的一系列配套产品,为被保险人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保证影片高质量高水准完成的同时,更加强资金使用者的信贷能力,增强银行的融资信息,提高电影产业的贷款融资成功率,使得电影产业健康繁荣发展。
  • 摘要:中国道学是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思想源泉,中国儒学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思想源泉.亚当斯密的代表著作《国富论》直接受到法国重农经济思想及中国道学的影响,而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则受当时中国学者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影响较大.
  • 摘要:"中国梦"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当前的生活中.其动力源之一是"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这个动力源离不开作为社会大文化系统的参与.作为其先进成分的高校校园文化,亟需认清自身,博采众长,博览并包,借鉴国外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长足之处,加强引导,促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营造学术民主的氛围,形成优良学风校风,寓情寓教于境,营造富有感染力的高雅校园,讲究策略,提高认识,实现从自发开展活动到自觉开展活动,“存己特色,取人精华”,加强与发达国家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创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 摘要:中国梦作为崭新的国家形象,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大众传媒在塑造并传播中国梦这一媒介形象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出版传媒以其系统性传播机理、深度传播机理、文化价值传播机理、普通叙事传播机理、无限思想传播机理、持久效果传播机理等特征,具有其他媒体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出版传媒传播中国梦形象的方略是:提升实力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规避文化差异、生产经典文学精品力作、借力书展与旅游人际传播渠道.
  • 摘要: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其实是双重的转型、双重的考验:不仅要使自身顺利完成向现代文明的转换,同时也面对着现代文明的危机,需要梳理和凝聚独特的东方价值,参与到世界关于“后现代”的议题当中去。从西方中心主义到世界不同民族共建一个非中心、多元化的人类未来文明,拥有数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将成为其中重要的推动力量。认为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在于人类文明从启蒙以来西方话语的世界转向未来多元和谐的世界,从现代文明转向后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于看到以西方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现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中找寻东方智慧与文明的活水源头,贡献于人类现代性危机的化解,这是中国文化在当下更好地融入世界并发挥独特影响力的要义。
  • 摘要:创新文化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和基础地位.自主创新的文化难题是新的历史背景中李约瑟难题与韦伯难题的整合,是一个更为复杂、更有意义的战略课题.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吸纳美国硅谷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文化、创建以知识为主导的自主创新文化是中国自主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迫切需要.知识导向文化的建构必须思考三点:对知识积极的导向:强调组织成员是具有才智的、喜好探索、其知识创造的活动被充分授权;文化中应减少知识的阻力:人们不应该害怕因为分享知识而遭受损失;知识管理的型态要符合环境文化。可见,创建以知识为主导的创新文化是当代创新活动的内在要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