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2013年中国第四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
2013年中国第四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

2013年中国第四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3-11-22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会议文集:2013年中国第四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对中国工业遗产进行系统的普查与认定,是当前工业遗产保护中亟待开展的基础性工作,而建立一个明确和统一的、适用于中国的工业遗产认定标准,是这一工作的前提和核心。2006年《无锡建议》中指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更新过程中,“一些尚未被界定为文物、未受到重视的工业建筑物和相关遗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正急速从城市中消失”,因此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系统调查、认定和抢救性整理保护刻不容缓。目前,尽管中国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针对工业遗产的专门性普查,但已完成的“三普”调查已经大量涉及了工业遗产,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也开始了工业遗产专门性普查工作。伴随上述工作,关于工业遗产的评价认定标准也已有不少研究,如刘伯英等对北京工业遗产评价标准的研究、张健等对工业遗产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以及齐奕等、刘翠云等对武汉、天津工业遗产评价标准的研究等。目前,应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继续推进,建立具有一定共识的中国工业遗产认定标准(导则),指导中国下个阶段的工业遗产调查与认定。该标准应首先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工业遗产的自身特征,如作为工业遗产价值核心的科技价值,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国的建筑技术史和涉及各工业门类的综合性工业技术史的发展特征,同时对工业遗产完整性的理解也应拓展到遗产群的范畴;其次,该标准应通过充分沟通与研讨在业界达成统一性,全面反映当前中国对工业遗产价值的理解与共识,同时亦应与国际标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最后,该标准应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英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先驱,工业遗产极为丰富,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以六项工业遗产列世界首位,同时英国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也是世界上起步最早、相对最为成熟的。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如日本近年来正在开展的工业遗产普查与认定就十分注重引进学习英国的经验。因此,英国的工业遗产评价认定标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摘要:工业遗产的指定、分级和保护再利用方式都应该基于工业遗产的价值认定,本文在综述国内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英国工业遗产认定标准的研究,尝试提出一个更加完整、多层次、具有针对性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认定标准,并以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具有代表性、遗产构成复杂的大型工业遗产——天津碱厂为例,对标准进行解释说明,而本文所选的天津碱厂这个案例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基本原则—特殊原则这种分层级的价值评估体系在两个不同层面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该工业遗产的价值,基本原则是对该遗产更为宏观地、贴近文物层面的价值分析,而特殊原则这一层级的价值分析则是从工业遗产的特殊角度来看待遗产,避免遗漏掉工业遗产的重要信息而使其价值受损,但是这种价值评估体系还有待各位专家学者进一步的探讨。
  • 摘要:突出普遍价值是世界遗产申报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通过世界工业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统计、对比分析、价值要点、价值载体等方面研究,对中国保存至今最重要的清末军工产业遗产福建马尾船政与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的突出普遍价值做出较为全面的阐释,为中国近代工业遗产的申遗工作提供基础.
  • 摘要:铁路遗产作为工业遗产类型之一,具有工业遗产的普遍价值,更有其特殊价值,但目前并没有关于铁路遗产评价的确切标准.本文在文化线路的视角下分析研究,提出铁路遗产评价体系的价值因子,即"关联背景价值"、"内容价值"、"大跨度的整体价值"以及"动态性价值".后以中东铁路滨洲线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铁路遗产评价体系列出框架,为铁路遗产的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中东铁路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遗留下许多珍贵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工业遗产.关于中东铁路的各类研究文献浩如烟海,但对于中东铁路的基础调查研究还非常薄弱,尤其是通过田野调查完成的专类研究类型的文献并不多.本文立足于景观学科,以景观资源角度出发,通过对中东铁路实地骑行的踏勘,研究如何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资源进行调研和分析,初步提出了针对其资源的调查认知研究的方法,继而为构建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遗产廊道的保护方法打下基础.相关理论的构架和研究方法对于国内遗产区域的工业文化景观的基础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武汉近代及现代(初期)工业遗产留存数量少、在城市工业遗产总量中所占比重低,折射出人们对这类遗产价值认识的缺失.以历史性特征和意义为先导适度的介入性设计,不失为保护和利用产业遗产的理想途径.本研究型设计涵盖武汉近/现(初期)代两时期,覆盖“规划”“推荐工业遗产分级保护”名单中涉及的两个级别的保护对象,同时,在空间类型上包含三类型。在研究对象筛选和取样方面,力求在建成时间、保护级别、空间类型等方面有较广泛的覆盖,同时对武汉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探讨意义。具体研究对象含平和打包厂、汉阳钢铁厂转炉车间及第一棉纺织厂纺纱车间。其中前两者属于一级保护遗产,后者属于三级保护遗产.总之,工业建筑遗产初始及存在过程中获得特征及其由特征传递出的意义,是评价和认定这类遗产的重要依据。以历史性特征和意义为先导对产业遗产展开适度的介入性设计,不失为保护和利用产业遗产的理想途径。
  • 摘要:黄石工业遗产完整地保存了一百二十年前汉冶萍铁路建成后形成的近代大冶工矿区的城市格局.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重点探讨近代黄石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突出近代大冶改变了中国重工业布局,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第一城的历史地位.近代黄石工业遗产历史价值最突出的表现是再现了改变中国重工业布局的中国近代工业第一城—大冶辉煌的工业史。近代黄石钢铁工业遗产(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等)的历史价值就是一部近代亚洲及中国钢铁工业产生以及曲折发展的历史。近代黄石水泥工业遗产(华新水泥厂旧址、华记湖北水泥厂旧址等)的历史价值就是一部中国近代水泥工业曲折发展以及再造辉煌的历史。近代黄石煤炭工业遗产(源华煤矿旧址等)的历史价值就是一部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由官营失败到民族资产阶级艰苦探索、曲折发展及走向成功的历史。近代黄石铁路工业遗产(汉冶萍铁路、下陆车站等)的历史价值就是一部中国城市轨道铁路曲折发展的历史。近代黄石红色工业遗产(大冶铁矿下陆机修厂俱乐部等)的历史价值就是一部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展史。
  • 摘要:"因工带市"是矿业城市的主要发展模式.本文以资源枯竭型城市——黄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黄石的城市与工业空间演变历程,归纳了厂城空间关系的主要4种类型,即城矿结合型的铁山区、厂区结合型的西塞山和黄石港区、独立矿区型的大冶城区以及交通厂城型的下陆区.探索黄石厂城之间的具体空间关系,可以解构黄石的整体空间形态,以对城市各区域的分区建设提供规划参考,同时调研了城市现存的工业遗产资源,结合其他信息为城市的整体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依据宪章对工业遗产进行价值认定已经成为对其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先导以及官方具体标准制定所参考和依赖的重要标准.然而,现实中对工业遗产进行再利用又似乎体现着另一种价值认定方式.本文以武汉市龟北片区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为例,对中国自上而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制定以及自下而上的自主再利用状况进行反思.像原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一样暂时被围起来,也许在当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而之后呢?系统性的价值认定和多方面价值认定的探讨需要成为工业遗产建筑改造的前期工作,并需要贯彻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
  • 摘要:国内对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时间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研究工作开展则主要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直到2006年4月18日“聚焦工业遗产”为主题的“国际古迹遗址日”在无锡举行,通过了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文件《无锡建议》,标志着中国工业遗产研究登上了国际舞台.文章以长沙的工业遗产更新项目为例,基于不同的开发主体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并试图深入剖析出不同主体间的联系及其开发驱动力,结合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梳理不同更新模式下的操作特性和开发成效,对比其优劣,归纳其共性与特征,并试图总结出适合长沙工业遗产发展的道路.通过分类探讨,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地层层梳理各类别间的特点与联系,也旨在对未来长沙的工业遗产更新模式发展、规划以及资源整合抛砖引玉,也希望借此文唤起政府有关部门更多地关注工业遗产的各层面价值,引起全社会的积极响应,为长沙的工业遗产更新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 摘要:经过150多年的工业发展,劳希茨创造了许多"之最":德国最古老的花园城市、欧洲最古老的褐煤发电厂、世界最大的桥式运输机,等等.褐煤露天开采给劳希茨留下了无数个巨大的露天矿坑、废弃的尾矿、污染的水体;地区经济严重衰退,人员失业外迁,环境持续恶化,形象受到重创.劳希茨地区从一个人声鼎沸热闹的工业区,变成了寂静和衰败的区域.国外学术界普遍认为,采矿造成的大面积深部采空区和大型矿坑长期存在,不仅影响该地区的地质构造,造成大规模塌方、滑坡、矿震等地表破坏,更严重的是,破坏地下水文结构,污染地下水资源;在停止采矿之后,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LMBV公司在劳希茨开展的废弃土地治理,使矿区变湖区,恢复十态环境,正是在这种研究和规划下实施的。矿区治理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生态,提供适合人居和发展经济的环境,所以政府的投入基本是无偿的,只对个别治理好的区域有偿出让,带动和吸引新的投资项目,出让金收归国有。2000年IBA开始着手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希茨环境整治及景观改造等一系列项目,成立了Fiirst Piickler Land公司;为每个项目寻找合作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筹集来自政府、基金和捐款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来源。作为区域发展的组织者,IBA以“矿区景观引导和塑造”为中心任务,从矿区生态修复、土地复垦、景观重建、产业转型、经济复兴等方面,开始了环境整治和景观重建工作。
  • 摘要:吉林省境内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文化遗产是近代吉林遭受俄日两国侵略的历史见证,同时也展现了吉林省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然而,这条线性文化遗产的许多建筑遗存或被拆毁或被改造,遭受着自然和人为的种种破坏,亟待加以整体保护.以整体视角把因人为、地域关系而割裂开来的吉林省中东铁路支线文化遗产资源整合,组织成为跨区域线性文化景观而进行整体保护,创建能有效展示与保护吉林省中东铁路支线文化遗产多样性的模式与方法是中东铁路文化遗产研究中不可或缺、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重大命题.资本和动力。通过吉林省中东铁路支线沿线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和深入研究,全面整合沿线文化线路区域不同价值、种类、层次的文化遗产资源与其他优质的社会资源,实施切实的保护项目,形成科学的保护格局,使沿线文化遗产获得应有的尊严,使保护成为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 摘要:2012年国际工业遗产年会(TICCIH)在中国台北召开,让世界有了认识中国台湾地区工业遗产的机会.台湾地区工业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遗留下来体现不同价值的工业遗产.本文选取这三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案例介绍,希望对中国大陆工业遗产评估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标准起到启示作用.中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发展开始于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官方基础建设,发展于日治时期官方的经济政策系统,1945年以后直接由国民政府接收成为公有企业,也发展一些私营企业(公营为主,私营为辅)。在中国台湾地区工业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当权者的政策影响力成为最主要的动力(这一点和中国大陆存在相似性),和西方、日本等国家以民间组织为主的发展模式存在不同。中国台湾地区历史上三个阶段存留的工业遗产具有不同的价值和特征,每个时代的工业遗产都是那个特殊年代工业化留下的痕迹,体现了每个时代的特点。中国台湾地区对于其工业遗产的保护主要分为五个系统:文化部(文建会)系统、经济部系统、交通部系统、博物馆系统、非营利组织(NGO)系统等。文化部系统中又分为:古迹、历史建筑、文化景观、聚落之产业类型;闲置空间再利用计划;产业文化资产清查成果及再生计划;中国台湾地区世界遗产潜力点计划;地方文化馆计划。经济部系统中的观光工厂计划将工业产品、制作过程和厂房供游客参观,截止2010年全中国台湾地区成立91间观光工厂。交通部系统下目前管理有13处国家风景区,如阿里山森林铁道等。产业博物馆系统现共有65间,占全台湾博物馆的13%。台湾民间还成立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近300个。中国台湾地区对于工业遗产系统的评价、研究及保存开始于2002年,略早于中国大陆的2006年,总体来说中国台湾地区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略微成熟于中国大陆,了解中国台湾地区工业遗产的概况可以给大陆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制定予以启示。但大陆拥有悠久的历史、更加丰富的资源,工业遗产种类也更为多样化,在工业遗产价值的评价体系方面会有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 摘要:本文将结合中东铁路哈尔滨段铁路遗产的保护规划,从城市线型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基于绿道理论原理,以几个遗产点为保护示范,串联哈尔滨中东铁路散落遗产点;建立以铁路不同类型生态护坡为基础的哈尔滨铁路绿道,向哈尔滨绿地系统渗透,为遗产保护提供生态基底,构建中东铁路哈尔滨段铁路遗产生态廊道,为哈尔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更有意义的价值.
  •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建设促进了哈尔滨城市的形成,同时也带动了哈尔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而如今这些已经成为哈尔滨的工业遗产.本文针对因中东铁路而遗留下来的铁路工业遗产为对象,对作为中东铁路时期哈尔滨行政管理中心的南岗区中各类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铁路工业遗产进行判定和登录,通过构建一个点、线、面整体的网络体系来对中东铁路遗留的铁路工业遗产进行展示开发利用.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城市用地功能的调整,众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工业遗产面临拆除或迁移的危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通过保护工业遗产原有的文化价值,促进文化艺术、休闲娱乐与创意经济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促动城市更新、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要求,有利于彰显城市文化的底蕴和特色。在哈尔滨南岗区构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网络保护与开发体系,在深入了解其历史演变、工业技术和场所空间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在提振经济的同时,弘扬城市历史文化,凸显城市形象特色,并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公共文化服务,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 摘要:随着铁路的不断提速,高铁的全线贯通,中国最早的铁路工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这一批最早的铁路建筑也在慢慢消失,胶济铁路的建筑遗产也是如此.胶济铁路的建筑遗产的分布主要沿铁路线围绕站点呈带状展开,现存数量最多的为四个地区,依次为济南、青岛、坊子、淄博.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背景对胶济铁路现存近代建筑进行整体分析和特点分析,并结合实例提出:整体性保护首先应有充分的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线路的概念重新研究胶济铁路沿线的近代建筑,并对胶济铁路近代建筑进行全面分析与设计,使胶济铁路近代建筑的保护从过去“点”的保护形式向“线”的保护形式发展,从而使胶济铁路的保护工作发展为一个整体。最终形成一条因铁路修建而形成的“文化线路”工业遗产,达到对胶济铁路沿线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宏观和微观的保护与利用。在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针对胶济铁路沿线的建筑遗产保护应考虑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根据建筑风格、使用性质和保存现状等进行区域性保护。
  • 摘要:烟台宝时造钟厂初建于1915年,是中国第一家机械造钟厂.本文通过调查厂区旧址现状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宝时造钟厂的历史变迁、建筑特色、工业成就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推论,使读者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制钟工业的百年兴衰,以及体会这座珍贵工业遗产中不菲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 摘要:哈尔滨是一座基于多元文化发展而来的殖民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938年竣工,坐落于斯大林公园内的江畔公园饭店,它至今原址、基本原状、原功能持续地使用了近80年,是哈尔滨一处游人必至的著名地标.本文挖掘了《满洲建筑杂志》的相关记载,运用文献考证与现场实地调研相对照的方法,对该建筑的建造背景、建造特色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证.在中东铁路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梳理跨文化木构建筑遗产的特征,为长期的修复策略提供建议.
  • 摘要:按照李格尔的分类,工业建筑遗产都是"无意为之"的文物,建造之初用于生产实践,并不考虑长久保存与文化意义的流传.但在长期使用之后,由于观念转变,其中的一些结构与建筑,因为各种原因,成为被观赏、欣赏的对象.工业遗存尽管在法律层面还没有得到相应的承认,当这些建筑与结构一旦被认为是值得保存的东西,而不再是与人无益的工业废物,在观念上就成为工业建筑遗产.而在具体的遗产化过程中,工业遗存的"遗产化"也面临多重利益相关者对其的命运决策,而选择遗产的标准则体现了选择主体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序列判断.
  • 摘要:本文采用阶级分析与情感地理学相结合的理论视角,以工业文艺作品为资料来源,讨论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到底需要重视什么.文章指出中国当前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现状主要与国企工人为代表的新中国工人阶级、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农民工阶层,以及汇聚在大中城市的青年小资消费者阶层等三大阶层密切相关.文章认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情感、工厂体验、厂区生活和集体记忆及其所依托的工厂区和生活区的特定地点和空间,是被忽视的重要遗产.文章呼吁只有将阶级情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被边缘化的情感地理,才有可能真正保护中国工业遗产本身的内核,揭示新中国以来工业化进程的独特历史,而非仅仅重视面向小资消费者阶层发展创意园区和老厂房改造.
  • 摘要:由于人为的破坏与自然的侵蚀,许多工业遗产已经消失殆尽或破败不堪,比起工业遗产的物质表现的消亡更为让人忧虑的是蕴藏在工业遗产中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湛的工艺技巧和代表一个时代的美学价值,这就是工业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本文针对于工业遗产领域提出其非物质文化的特殊价值及工业非物质文化成分构成进行分类,针对工业遗产中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点,数字化得形式进行保护是比较合适的方式。而工业遗产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数字设计可以体现数字信息化,以及数字管理化的特点。
  •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开发的逐步深入,大量工业用地和被污染过的水系,通过置换,变成了居住、商业用地,而当前棕地的再利用问题缺乏可操作的城市规划控制,本文提出棕线的概念,用以对污染地带的规划与开发、治理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具体来说,就是参照城市规划管理中的红、绿、蓝、紫、黑、橙和黄7种控制线,来制定城市规划棕线,在城市已建成区域进行详细的规划调查,协同城市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对城市中的工业生产用地进行详细的评价,根据污染的程度和污染的年限的不同,以及污染的性质,确定规划区域内的污染范围的大小以及性质,同时,借鉴文物保护中的文物紫线的概念,进行划分。而工业污染用地棕线指在城市建成区中已经被工业生产污染的区域的控制线,对这些区域的范围进行划定,分为绝对整治棕线和建筑控制棕线,对于绝对整治棕线内,必须进行综合整治以后才能置换用地属性,进行建设;对于建筑控制棕线以内的区域,也需要进行专项的环境保护评估,提出整治方案,对建筑的属性,容积率,绿化等进行特殊的规定,以确保尽量减少对人们的生活的危害。
  • 摘要:当代工业建筑往往让人与特定年代"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形象发生关联.工业建筑自身具有一种历史性的标志,其卡通式的结构,连同场所与环境,记录了城市一个时期的发展,成为一代人深深的记忆.在工业建筑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其结构坚固、空间多样的特性,使这类建筑再利用潜力巨大.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国内外大量有益探索中不乏成功案例.通过武汉万科润园的实际案例分析及简介,重点介绍了本规划以尽量保存树木和原状环境特点为宗旨(最终约保留了668棵树木、水塔及原始中心花园)。低层建筑的布置基本对应原厂区建筑,区内道路也对应原厂区道路。中心组团绿地保留并利用了原厂区中心花园和小树林。为尽量保护树木,低层建筑在不减少面积的前提下局部灵活布置一层装置式功能房,以其较轻的荷载较浅的基础和灵活的布局来避让周围的树木。高层部分的地下车库在其范围内部为一组原始法国梧桐专门留出空间。在建筑高密度且还要避让树木并市政排污口高度不利的同时,细心研究场地标高和室外管线布置,力求达到完美。因此,只有根据具体工业建筑遗产和场地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与合适的项目定位,并通过优秀的设计,就能实现良好的遗产保护。
  • 摘要:本文结合甬江北岸工业用地更新案例,在工业遗产空间重构过程中,分别选择工业基础设施、特色行业集群、工业景观标志物,从点、线、面三个不同层面探讨遗产空间结构的转变逻辑.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在"新"城市空间中"旧"遗产空间的存在方式,为工业遗产空间的重构提供多元化的规划思路.
  • 摘要:本文结合生态修复与景观生态学理论,选择国内外采石废弃地景观更新的成功个案进行剖析,针对晋城市玉屏山生态区采石废弃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采石废弃地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所采取的措施,为今后采石废弃地的改造和再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使更多的废弃地重新焕发生机,实现环境、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工业构筑物的保护再利用是城市再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对工业文明和社会历史的一种尊重与延承,也是一种文化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视野下,旧水塔作为这其中一类重要的工业构筑物,在正视其丰富价值的基础上,还应拓宽更多元的再生策略,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挖掘更有针对性的改造模式,以实现水塔价值的延续与再生,为片区及城市文化的重塑添砖加瓦。
  • 摘要:近年来,利用工业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案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表面繁荣的背后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意指出目前利用工业资源打造文化创意园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并提出一套利用工业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操作流程,而利用工业资源打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把“双刃剑”:处理得当,工业资源可以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和发展下延续寿命甚至获得新生;处理不当,工业资源将面临不可逆的破坏。客观地讲,目前国内利用工业资源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普遍缺统一的、规范化的操作程序,这对于后续发展十分不利,有必要在此拟定“工业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操作流程”,以规范各个步骤,使其环环相扣、有据可依。
  • 摘要:本文介绍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建筑结构加固的若干种方法,并通过对上海的部分优秀改造案例进行了剖析,希望能为后续工业遗产保护加固提供技术支持.工业遗产按结构体系总要分为三大类: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结构体系,并重点介绍了三种结构物的加固技术。
  • 摘要:中东铁路作为线性工业遗产得到了社会和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国家和地方也有很多的资金投入和实践操作.然而在理论和方法层面仍然是众说纷纭,在实践操作层面也有很多问题和争议.笔者于2013年8月初对中东铁路"哈尔滨——扎兰屯"段部分相关建筑遗产进行了现场考察.本文通过对此次考察的记录和评述,提出自己对中东铁路全线的保护和利用的一些初步认识与思考.指出要重视整体性,展现丰富性,也要尊重差异性,结合地方性,并且保护原真性,避免二次破坏,还要突破专业壁垒,加强跨界合作,以及坚持介入而非终结,妥善利用就是保护。
  • 摘要:铁路遗产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重要交通设施和标志,中东铁路遗存则是吉林省近代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和实物遗存.本文简要回顾了中东铁路修筑和运营的历史背景,按类别介绍了目前吉林省境内留存的中东铁路遗存现状,提出了吉林省中东铁路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和方法,以此为例对铁路遗产调查与分析方法进行初步探讨.而中东铁路遗存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基本上采用了通用定型设计。吉林省境内的中东铁路遗存涉及到的建筑数量较多,建筑类型较为丰富,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业遗产。结合吉林省中东铁路遗存的历史和留存现状,笔者认为其价值体系应具体包括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保存状况,再利用价值。中东铁路遗产是吉林省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妥善保存和利用这些不可再生的铁路遗产,对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追溯、城市记忆的保留都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20多年间,因为铁路线路升级、车站关闭、城市旧城区改造等诸多因素,吉林省境内陶赖昭、德惠、长春、公主岭、四平等地许多中东铁路时期的铁路工业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失,在这一形势下开展有关吉林省中东铁路遗产调查保护研究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 摘要:工业建筑遗存的经济价值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还具有非使用价值,而这一部分价值常常被忽略,但却是非常巨大的.因而导致用传统的经济观念来衡量工业建筑遗存的经济价值得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本文以资源价值论的非使用价值为依据,提出工业建筑遗存的非使用价值理念及构成,并应用目前国际上测量非使用价值最科学的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法来计算工业建筑遗存的非使用价值,揭示了一直被人们忽视的这部分价值是非常巨大的,以期警醒人们认识到工业建筑遗存的巨大价值,从而加强对其的保护.
  • 摘要:森林资源丰富的近代延边地区素有“林海”或“树海”之美称,因此也成为俄罗斯和日本侵略和掠夺的地区,从此延边地区的森林开始惨遭破坏,同时出现了采伐、运输、储木、制材、销售等一系列对应的林场、运输处、储木厂、制材厂。随后,1961年,按《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权和发展林业》的中央指示在延边各地区成立了林业局,同时成立了汽运处、储木厂、制材厂。但经过100多年的肆意砍伐,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森林面临枯竭,出现了林业部门的工厂倒闭和转型。以和龙林业局为例,汽运处和制材厂已倒闭,有关林业的建筑物和工业设备、建筑物大部分已消失,只有储木厂的设备和建筑物还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应提倡在保护林业建筑和设备的清况下进行转型和重建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 摘要: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是近10年来上海市中心区重要的再开发项目,浦江沿岸重点开发地区也是上海近现代工业遗产分布集中的历史地段.本文以2010上海世博会会址和徐汇滨江地区为研究案例,围绕工业遗产的分布、类型、保护利用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梳理及评价,针对开发过程中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方面的不足及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对今后上海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格局中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做了展望.总之,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建设,应当充分发挥世博会的后续效应,以优化空间格局、培育产业功能、塑造公共空间、凸显文化底蕴为重点,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上海市政府正式确立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政策方向,以期实现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的未来目标,这其中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也将是未来上海城市建设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工业遗产作为上海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保护利用的成功实践将催生新文化,可实现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工业遗产地区的整体复兴与城市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今后将成为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的未来方向。
  • 摘要:本文首先对青岛城市历史景观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建成环境要素进行分析,揭示目前针对青岛城市历史景观各建成环境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工作的不平衡,继而对作为青岛城市历史景观要素的青岛德占时期工业遗产现状进行分类梳理,意图推动青岛德占时期工业遗产的研究,促进青岛城市历史景观全面、整体的研究与保护.
  • 摘要:工业遗产的活化与更新,是当今中国建筑学界最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与此同时,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也是"千城一面"形势下每个城市的规划目标.如何将二者相结合,使工业型城市摆脱千篇一律的"烟囱+灰墙"的城市形象,营造富有特色风貌的城市景观?本文通过大量的国内外实例,从城市特色风貌营造的独特视角,详细地阐述了株洲工业遗产活化与更新研究思路与研究成果,总结了在工业遗产更新活化中强化城市特色风貌的多种方法.通过对工业遗产活化实例研究,可以得知,在工业遗产活化更新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中引入地域性设计,运用多种设计方法强强化城市特色风貌。地域性适宜技术和构造方式,如种植屋顶;地域性建筑材料,可使用传统低技构筑方式或现代建筑表现手法,达到不同的效果;工业城市色彩语言系统,是最易感知的城市特色风貌元素;对建筑功能调整和城市记忆场所的结合与转换。工业遗产的更新活化与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将是未来城市建设和生活中的重要的时代命题,其众多的制约因素或许使人们感到阻力,但二者的结合或许会找到一条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新的可持续道路,上下求索。
  • 摘要:昆明近现代产业建筑遗产正面临城市发展和城市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是近现代昆明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因此对昆明近现代产业建筑遗产进行全面调查及分析,进而对其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对昆明产业遗产保护和相关区域城市更新的前提与基础。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用地,将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延续昆明近现代产业建筑遗产蕴含的价值,在昆明产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城乡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 摘要:博山陶瓷工业遗存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利用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地理区位价值,是承载陶瓷工业文明、记录博山历史的工业遗迹,是逝去的工业时代的见证。因此,福尔马林式的死板保留,或是面目全非式的破旧立新,都将造成城市历史文化的缺失。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本着生态可持续的态度,尝试探讨适合博山陶瓷工业遗存的再利用模式势在必行。只有这样,博山陶瓷工业遗存才会真正成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的城市新亮点,彰显城市特质,完善城市历史文化重构。
  • 摘要:以往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对工业技术史的探讨相对薄弱,导致对工业遗产的价值特别是科技价值的认定无法深入,同时对遗产点之间内在关联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继而对遗产群的探讨也相对缺乏.本文依据开滦煤矿的技术发展史,尝试对开滦煤矿工业遗产的价值认定及遗产群进行探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价值评估的标准。张成渝曾经也提到“遗产价值辨识的本质,是如何认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工业遗产亦如此。开滦煤矿工业遗产的真实性,特别是其科技价值真实性的探讨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开滦煤矿整体的生产流程来看,其流程仅反映了采矿业的生产顺序,其科技价值的真实性不在于其工艺流程,而在于各个环节的生产设备。但从单个采煤生产环节来讲,开滦煤矿的洗选技术又属于有工艺流程且直接反映该工业类型核心技术,则其科技价值的真实性主要反映在工艺流程上。因此,综合来看,矿山类工业遗产科技价值的真实性需要依据生产环节进行整体与局部的单独分析,最终进行综合判定。开滦煤矿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主要通过文中遗产群的分析展现,进行点、线、面的综合评判。由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影响,很多遗产点已不复存在,但通过对开滦档案的挖掘,开滦煤矿所呈现的工业遗产的“故事”基本还是完整的。
  • 摘要:遗产群理念是国外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内涵丰富、方法灵活,特别适应复杂、庞大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值得高度重视.在详细研究、借鉴国外遗产群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156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合中国实际的遗产群保护理念与技术体系,切实解决中国156项目工业遗产保护这个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总之,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需要在观念、理论上的全面突破,需要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上的深刻转变。中国文化遗产的登录制度,基于全局性、整体性保护的中国工业遗产全面研究、认定与评估制度,工业遗产群保护制度,都需要人们深入思考。迅速进行基于整体观的、以中国工业遗产的精华与核心—156项目为中心的中国工业遗产自上而下的全面调查、研究、认定与评估,已经迫在眉睫。利用登录制度与工业遗产群制度,在五年内建立起中国工业遗产的全面保护网络,扭转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被动局面,是人们今天应该尽快采取、迅速决断的战略性选择。
  • 摘要: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是山东近代工业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在中国近代铁路建筑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酝酿于洋务运动时期,建设于清末中国铁路大发展时期,诞生于民国肇始时期,拆毁于1992年国内城市大发展时期,又要重建于当下城市文化建设的高潮时期,在中国几乎还找不到一座工业建筑有如此跌宕起伏的命运经历.目前对于历史建筑和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社会各界呼声不断,这是在国家历史文化不断遭到破坏下文化界、知识界等社会各界的自觉的文化发声。而相对于民众的呼声建筑界对历史建筑修复的理论研究显然表现的准备不足,从整体上人们对待建筑文化遗产上的理论研究很少,这种很少理论又在一个更少的圈子里传播,没有被社会各界所认同,自然不会形成历史建筑科学的保护和修复氛围。把优秀的近代建筑以发展的名义拆毁又重新以保护的名义匆忙复建。这“一蠢再蠢”的背后实际上是人们对历史建筑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的无知,对于建筑设计的高度关注和对于建筑理论的忽视,是人们这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文化悲剧,历史是一面镜子,对照这个镜子来看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一百年来的建造、拆毁和再重建,似乎可以看到如果赋予了一座本身就是工业建筑太多的政治的意义,而忽略了它本身的真实性,那么历史建筑的保护就无从谈起。
  • 摘要:通过西安市陕西重型机械厂改造规划的设计研究,提出工业遗址区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思路和框架.从厂区资源、规划定位、社区需求以及经济性诸方面确定厂区的更新策略,探寻工业遗产保护与居住区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公建系统、空间环境系统规划设计的契合点,构建具有鲜明工业文化特色的现代居住社区.总之,基于工业遗址区转型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寻求工业遗产保护和居住区规划的契合点,在传承工业文明的同时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品质。在工业用地向居住用地的转换中,只有充分关注工业遗产,合理地利用工业遗存资源,并协调好“新”与“旧”的关系,才能建构具有工业文脉的城市特色,切实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中东铁路沿线原生自然环境受筑路活动及沿线城镇的发展的影响,呈现出新的形态.论文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总结调研方法,同时归纳整理铁路沿线自然环境特征并进行类型化研究;描述满洲里至碾子山区段铁路沿线城镇空间格局,简析形成原因.辅助构建"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遗产廊道"认知体系.
  • 摘要:本文以石家庄老火车站2进行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为例,简要介绍了项目背景概况,并对其从历史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经济利用价值、现状保护及再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了价值评价.提出了对石家庄老火车站保护及再利用的功能定位和改造策略.在对老火车站这一区域进行改造时,要注重规划引领、重视遗产保护、实现整体改善。一定要精心进行科学规划,充分体现其“城市原点”的历史、文化价值。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并慎之又慎,保护历史原真性,制定适当的保护、利用、改造方式和策略。通过老火车站改造铁路博物馆,促进该地区整体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 摘要:许多工业建筑在企业的倒闭或搬迁中被逐渐废弃,其中不乏一些在济南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建筑.作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节点,这些工业建筑遗产有着与历史文物同样重要而有价值的地位,对其展开保护和再利用的工作十分必要.以此为背景,本文以济南仁丰纱厂(现国棉三厂)为代表作为济南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建筑考察和分析区位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景观价值等方面的基础上,探析对其保护再利用的可行性,希望能够对推动济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 摘要:研究对象是中国首个工人新村,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曹杨一村.它始建于1951年4月,1952年5月竣工,至今原址原功能持续使用了60余年.本文立足于原始档案和现场调研,基于选址和邻里单元,对曹杨一村的建造背景和规划结构特征进行了综合性论证.指出曹杨一村作为工人新村的策源地,既体现了中国产业工人"家国同构"的普遍性居住规律,又利用前瞻性的规划理念,以人为本,塑造了与区位、自然环境充分融合的独一无二的宜居场所.它不仅是上海产业建筑保护的突出对象,对当代居住区规划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而且通过曹杨一村来甄别中国特色的某些可识别性特征,同样可以提供国际产业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多样性的研究范例.
  • 摘要:本文是河南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组承担的国家文物局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新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工业遗产专题"的绪论.对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做了比较详尽的辨析.提出了运行中工业遗产即"活态"工业遗产是中国工业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观点.概念辨析,对人们理解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特点,思考中国工业遗产认定、评估、保护与利用的特点,都非常重要,是人们研究的出发点。这里的概念辨析,主要现实根据,是研究组1985年以来,对中国工业区的全面调查,以及对中国工业史的研究,还有近年来完成的几个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课题。没有这些研究,是不可能完成下面的概念辨析的。在进行概念辨析之前,首先人们讨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工业遗产保护上的三个不同背景、三个重要区别。并重点指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三个不同背景,而国内外定义中有关住所、宗教场所、教育场所的三点区别。
  • 摘要:工业遗产研究的社会学属性和中国工业遗产所具有的复杂的社会性使得在中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中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显著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为中国工业遗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可有效扩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可信度.总之,社会研究方法在当前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中已见端倪,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属起步阶段,尚需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一是社会学方法与建筑学的结合;二是社会学方法应用的自觉性和规范性。可以预见的是,引入社会研究范式和方法的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 摘要:在目前对文化线路的研究中,对于以铁路作为交通线路的文化线路研究较少,鉴于铁路的特殊性,对其线路本体遗产的判别和登录工作不能完全仿照其他类型的文化线路.本文以《文化线路宪章》和《实施世界遗产操作指南》为依据,在对铁路文化线路的概念进行界定后,分析蒸汽时代铁路系统的运作模式,充分考虑铁路系统的特殊性,提出了对铁路文化线路本体遗产的基本构成要素,并以对中东铁路西线黑龙江段的田野调查作为实例进行具体说明,最后针对铁路文化线路本体遗产的判别给出了判别登录的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今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
  • 摘要:文章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为例,回顾了长沙城西工业区发展的历程和城市更新发展的背景,通过对工业建筑更新实践的剖析,指出现阶段实践中,因要素关联缺乏而造成的区域活力不够、空间资源浪费、社会保障不足、生态与文化环境亟待提升等种种问题,进而分别从综合目标建构、多层次规划融合、复合资源价值下的建筑设计三个层面提出多要素关联更新的整体性策略,阐述了寻求工业遗产有机更新和新城建设和谐发展的观点.
  • 摘要:工业遗产改造和再利用,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急需宣传和展示.工业遗产可以起到公众教育、学术研究和旅游参观的作用.宣传展示主要分为三大类:实地现场展示、网络媒体展示、宣传资料展示.希望以国外的先进宣传展示方式为参照,建立个全国范围内的工业遗产发展平台,大力宣传推广工业遗产,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摘要:本文调查分析景德镇近现代宇宙瓷厂烧炼厂房的现历史沿革、规划定位、保护现状,对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进行梳理,通过外立面和内部空间的创意完成建筑的改造工程.
  • 摘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需要回答好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政府利益如何不受损,即近期土地出让金不减少,这是工业遗产留下来的重要前提;二是开发企业利益如何不缩水,这是工业遗产利用由被动变主动的关键;三是公众利益如何有保障,这是规划师的核心责任.从实践来看,土地收益问题是政府决策工业遗产采用"精细利用"还是"推倒重来"的关键环节.因此,应从经济平衡视角切入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谋求政府、企业与市民三者共赢发展.目前,中国处在工业区更新较为剧烈的时期,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尚未成为决策者们的共识.本文将以沈阳红梅味精厂为例,论述其"抢救式"规划实践的思路与过程,以期为当前这一特殊时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借鉴.
  • 摘要:着重关注上海浦西片区的工业建筑遗产的生存状况.在经历了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改造与再利用之后,目前它们的存在的状况各不相同.首先需要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分别对原世博会城市未来馆、B-2案例联合馆和思科馆进行了实地的调查,通过照片拍摄和数据收集,获得了较为翔实的研究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的实际案例,分别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世博会后续利用与城市更新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效的发展模式.
  • 摘要:中国近代建筑的现代主义探索之路与列强入侵带来的工业生产有密切关联.在历史不断翻过新篇章时,不忘留给弥足珍贵的建筑遗存.但这些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早期工业建筑还未获得与其价值相符的保护利用.山东坊子地区的原日本电灯公司车间大楼所处的矛盾与困境具有"工业国宝"的典型性.本文以原日本电灯公司车间大楼的改造设计为例,贯彻了保护与再生相互约束,改造为服务当代的核心思路.试图探索一条保护历史原真性与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和谐之路.“在对经典现代建筑的改建、保护和翻新中,遗产保护步入了一个以技术为主导的新时代。工业化产品、机器和手工业产品及设备加工,还有一些由于建筑物理和气候原因而引发的一些未知条件和需求给建筑遗产保护带来了新挑战。”在构造设计中,把整栋建筑分为外墙、内墙与楼梯、屋顶、楼板和门窗五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几处节点来进行设计。总之,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有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一直贯穿始终,一是如何保护现有文物的历史原真性?二是如何使修复后的文物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人们努力尝试在两个问题的中间领域中寻找一条合适的解决方案。
  • 摘要:承IBA百年来的传统,IBA Hamburg为德国在21世纪的第三场国际建筑博览会,自2007年起至2013年,2013年3月至11月是他的成果展示阶段,期间安排有会议、导览、主题展示、观光巴士及网页等讨论及导览他们的60个项目,展现在面对21世纪的都会发展对能源效益、社会结构及都市计划所做的努力与因应。在区域转型与再造的推动概念下,原来的两大生态与文化弱势问题成为IBA Hamburg主要迫切要解决的在地问题,希望能改善整体环境,将此区转型,并创造出适合未来都会的项目开发计划,而提出三个具远见的国际都市规划议题的解决策略来推动此计划,形塑未来城市愿景。主要包括:文化议题:如何能让越来越复杂的多国籍及多国文化的社会群体能共存共荣在一个都会区?交通议题:如何将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潜力发展为一个城市新中心?以及气候变迁议题:如何在城市解决与面对气候变迁的影响?2004年以来台湾陆续邀请IBA Emscher Park的总监、景观规划师及IBAHamburg相关主管等来台分享其推动经验,德国多年推动都市再生在永续发展及文化创新所展现的核心价值与多元作法已引起若干回应,而且,近年来台湾推动相关再生政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