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第九届年会
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第九届年会

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第九届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3-08-12

主办单位:中国投入产出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经济结构在最近20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许多重工业工厂已经迁出了这座城市.这篇文章基于1987年至2010年的10个29部门投入产出表,利用影响域分析法概念和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方法对这个变化做了一个数量分析.在应用方法上,本文用MMIA(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替代了SDA(结构分解分析),并提出了对产业结构变化幅度的测度指数.分析结论表明:最终需求是2/3以上部门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中间投入系数的变化在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商业等四个部门上发挥绝对优势作用.这篇文章还根据主要影响域和影响成分贡献的符号组合对29部门建立了分类体系.
  • 摘要:初始投入价格模型属于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的一种,该模型被用来研究初始投入价格和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如果考虑某些部门的价格约束,该种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在利用线性规划构建初始投入价格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部门价格约束下的初始投入价格模型.投入产出价格模拟是投入产出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分析初始投入价格的变化和部门产品价格变化的关系。但如果忽略了某些行业的价格控制,往往会高估初始投入价格对部门价格的影响。本文利用线性规划模型分析了某些行业进行价格控制时的投入产出价格模型。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炭部门、石油开采业、电力热力业进行价格控制时对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的影响。与有约束的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相比,采用无约束的投入产出价格模型会产生较大误差,随着约束部门的不同以及分析目标部门的不同,误差也会不同。考虑到中国经济受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对资源价格调控越来越重视,当进行价格分析时,线性规划的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可以提供更精确的价格影响测度。
  • 摘要:本文认为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简单的结构方法,它一般不能做"纵向问题"研究,只能做"横向问题"研究.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不然研究的方向、方法都会出问题.目前投入产出研究最大问题是研究方向、方法的混乱,最突出表现是研究中无理论基础,随便假设进行计算,特别是大多计算结果无法进行数据检验,降低了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认为中国投入产出研究的一个重要正确方向是与总量方法结合,简单的说,就是把总量研究结论转化为投入产出结构结论,或者把投入产出结构的结论转化为总量的结论,这样,就把投入产出研究与流行的主流方法——总量方法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其结论是可以进行理论解释、检验的.根据目前发展进程,建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思路可以简单叙述为:首先,确定理论研究的分类原则。其次,确定主要年度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不同方案,并模拟出年度宏观经济政策投入产出表。年度宏观经济政策投入产出表在模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是投入产出系数的修正工作,而修正系数涉及的最关键因素是解决如何修正的理论基础。
  • 摘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完善我国税制的一个重要举措,确定各个产业部门改征增值税后的税率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可以评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不同税率的选择对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政策模拟的结果显示,目前正在实施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方案权衡了对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小的稳健选择.
  • 摘要:传统核算意义上的某国净出口总额和双边贸易进出口额并不能明确说明各国之间的增加值贸易关系.总量上,一国净出口等于该国增加值贸易净值;双边或多边贸易上,这一关系不再成立.本文定义两个指标来分析衡量一国增加值贸易,第一个是增加值分解率,衡量各国最终需求对本国增加值创造的拉动作用;第二个是增加值贸易净值分解率,衡量某国对另一国增加值贸易净值对该国增加值贸易净值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基于最终需求的增加值贸易计算模型,使用2005-2009年WIOT数据,通过增加值分解率和增加值贸易净值分解率来分析中国增加值贸易,同时分析中国增加值贸易中的产业结构.使用基于最终需求增加值贸易计算模型,本文着重实证分析了中国的增加值贸易。中国最终需求对中国增加值创造的拉动作用为0.729,这一数值为实证的15个国家中最低,且明显低于其他一些国家,这说明中国内需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足。除了中国最终需求以外,美国和日本最终需求对中国增加值创造的拉动作用比较大,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对美国增加值贸易净值中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并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次之,呈现上升趋势,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基本维持不变。中国对美国增加值贸易中,第二产业顺差的作用在下降,第三产业顺差的作用在上升。
  •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日贸易开始形成稳定增长的势头,形成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本文利用2007年中日国际投入产出表,通过总投入基准国际分工分析方法,对两国中间投入产品的国产化以及国际分工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中日产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日本的依存度逐渐下降,但是在仪器仪表、计算机、家用电子及通信设备等方面对日本的依存度仍然较高,而日本对中国的依存度不断上升.中日在技术方面存在一些差距,但是产业间国际分工逐渐趋向水平型关系,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制造业的比重偏高,服务业的比重偏低,中国对日本中间产品进口比重较大的计算机及元器件,在中国对日本最终消费品出口比重较大,表明中国在计算机及元器件制造业中,中国是从日本进口零部件,组装后成品出口到日本,只是附加值较低的代加工而已,中国对日本的依存度与90年代相比较逐渐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较高,中国应该改变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加快信息通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尽快摆脱从先进国家进口重化学工业产品,出口轻工业产品的贸易模式。政府可以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重点扶植这些产业的发展。
  • 摘要:支柱产业的概念由于有关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和重点不同,支柱产业的界定目前尚无公认定论.综合来看,支柱产业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因占有较大比重而居于主体地位,同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先进的技术水平、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就业承载能力,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控制影响大,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可以看出,目前四川省支柱产业所处阶段与支柱产业选择上具有良好的匹配度,支柱产业的更迭与承接具有内在演化规律。仍需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发展食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业,着力做实油气化工业,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等。
  • 摘要:本文通过2007年广东投入产出专项调查数据,国家编制的全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进出口数据调整表等数据,编制广东地区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并通过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数据建立广东投入产出模型测算省内、省外、海外需求对广东经济的影响作用,同时利用广东分地区数据,将广东各地区分为出口导向型地区,投资、消费主导型地区,并建立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各地区出口对经济的影响.近年出口对广东GDP总量贡献18%~35%之间,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同时,不容忽视出口的协同拉动作用。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必须稳定出口增长,降低贸易急剧波动对经济影响,广东出口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出口下降过快,影响就业,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应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创新加工贸易发展模式。消费对经济总量贡献大,省内最终消费主要是省内生产产品,提升居民消费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适度加大投资力度,为经济注入活力。广东应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不同地区实施差别对待原则,加大产业转移、投资力度,提升投资的拉动力。
  • 摘要:本文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07》为数据来源,在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界定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首次编制中国2007年七大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从数量依存关系、分配使用状况、最初投入和最终使用结构、产业类型性质、产业关联分析、价格波动效应、生产诱发作用等七个维度对中国七大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剖析,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揭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建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从区域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完全分配系数在各自区域平均值之上的部门有:化学工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本身,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农林牧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十个部门,其趋势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但七个区域略有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对化学工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五个部门的完全分配系数七个区域均在平均值之上;生产性服务业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完全分配系数除了西北地区之外的其他六个区域均在平均值之上;生产性服务业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分配系数除华东、华南两个地区之外的其他五个地区均在平均值之上;生产性服务业对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完全分配系数除华南、西北两个地区之外的其他五个地区均在平均值之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发展程度高低直接推动或者阻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以判断其对社会需求的拉动作用及对其他产业发展的辐射力。
  • 摘要: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和LMDI分解方法,本文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多因素分解模型(MLMDI),该模型考虑了间接效应,可将用水效率的变化完全独立地分解到14个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指标变化的影响中,使大部分指标在实践中易于监测和调控.将模型应用于北京市2002-2007年各行业用水效率变化的分解,结果表明:对于所有行业而言,农产品的出口和调出率的降低、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各行业的用水效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提高大多数行业用水效率的方法,其效果并不明显.不同行业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对提高用水效率的影响较小.将城市化进程控制在合理的速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用水效率.
  • 摘要:本文基于1985-2011年全国废水排放量数据,在综合分析全国废水排放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ARMA、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全国废水排放量预测模型,并对2012-2015年全国废水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15年全国废水排放量将达到7658424万吨.另外,本文结合1999年与2002年全国及海河流域水利投入占用产出表,对全国、海河流域废水排放的行业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利用1985--2011年全国废水排放量、工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城镇人V1数量及GDP的样本数据,结合ARMA、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了全国废水排放量预测模型,并预测2012--2015年全国废水排放量:2015年全国废水排放量将达到7658424万吨。本文根据1999年、2002年全国及海河流域水利投入占用产出表,对51部门废水排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及建议: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等部门不仅废水排放总量大,单位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也较大,化学工业等部门所产生的废水曾多次造成重大水污染事件,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威胁,应加强对这些部门的监督和治理,从减少生产用水、及时治理污水、监督污水处理达标等方面做到尽量减少部门的废水排放量。通过水利投入占用产出表计算出的废水排放量及单位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可为政府部门废水治理工作的进行提供参考和依据,各地区可采用类似方法详细分析所在省、市各个部门废水排放情况,从而确定自身废水处理规划。
  • 摘要:本文在编制1999年、2002年和2007年全国和海河流域水利投入占用产出表的基础上,计算了全国和海河流域各部门的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全国相对海河流域的节水潜力.主要结果如下:全国用水总量相对海河流域的节水潜力2002年比1999年增加了430.86亿立方米,2007年比1999年增加了1395.18亿立方米,而我国用水总量2002年比1999年减少了93.72亿立方米,2007年比1999年增加了仅227.70亿立方米;全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工业部门相对海河流域的节水潜力较大,第二产业的建筑业部门和第三产业相对海河流域的节水潜力较小;全国居民部门相对海河流域的节水潜力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部门,城镇居民部门相对海河流域的节水潜力为负;除农业部门以外,全国相对海河流域节水潜力较大的部门主要有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不含水电)、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
  •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30个省区间的虚拟水流动格局在2002-2007年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显示,区域间初级产品虚拟水流动由集中于若干个特定省份转变为绝大多数省份参与其中,并且邻近省份之间的互动日趋增强.产业格局的空间转移部分影响了虚拟水流动的格局,部分省份虚拟水流失的基本格局得到缓解,但更多的省份尤其是缺水省份虚拟水流失的局面不断恶化.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与其虚拟水净流动的方向没有必然关联,说明目前水资源不是影响区域间或国际虚拟水流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本文在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描绘了由产品和服务贸易引发的区域间用水负荷转移的基本格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虚拟水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可为相关政策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计算结果显示许多沿海省份如广东、山东、浙江等一方面从国内内陆其他省份通过初级产品贸易获得虚拟水输入,另一方向通过制造业出口向国外大量输出虚拟水。这些省份是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制造业中心,由于本身自然禀赋有限,大量依赖外地原料的供应。沿海省份虚拟水净流入地和净出口地的双重身份表明现阶段中国虚拟水的主要流向为“从内地向沿海,再从沿海到国外”的三阶梯格局。也就是说,国外的用水负荷经由制造业贸易转移到了国内沿海省份,然后经由基于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的产业链进行内部消化。理论上,虚拟水流动应该是一种更公平的水资源再分配:借助虚拟水贸易,缺水地区从外地进口高耗水的产品从而避免消耗本地水资源来生产该产品,最终缓解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压力。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 摘要:本文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应用于就业与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针对就业与产业发展的复杂关系,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对就业与产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从产业发展看,湖南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湖南劳动力资源丰富,结合湖南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疏导劳动力充分就业是目前湖南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要探寻适合湖南省情的产业技术进步路径,使产业结构的升级符合劳动力资源禀赋特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配置和有效转移,加强职业培训教育,为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 摘要: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如何选择、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二战后日本集中有限的生产要素,着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发展主导产业的成功典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导产业经历了从一般消费品工业向耐用消费品工业,再到重化工业的转变,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主导产业总产出的变动对兵团生产总值及其他行业增加值的影响。主导产业能以其强关联性对整个经济增长及带动其余产业发展,发挥出其主导性作用,能够将其活跃的增长势头、优势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效果广泛而深刻地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中去。
  • 摘要:整体偏低的人才层次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产生了矛盾,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出发,利用江苏省人口普查资料,建立适合于省级经济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不同行业的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产业层次的提高,行业吸纳高素质人才就业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在合理预期下,2010-2020年间江苏每年可提供约50-55万个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基本可消化本省大学毕业生.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江苏大学生就业政策给出相关建议,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结合扩大就业的政策目标,各类行业区别对待,重点扶持,经济发展和就业服务双管齐下,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 摘要: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技术中的方法,首先编制实物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和含实物流量的能源投入产出表,建立能量型农业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完全综合能耗系数.再利用折能系数,来编制2007年能量型农业投入产出表.最后从能量的角度对农业进行分析.
  • 摘要:本报告介绍日本和中国GDP统计中对居民虚拟住房租金估算的修订变迁.并对两国有关的官方统计进行详细比较.比较结果显示,第一次经济普查前的居民自有住房服务被严重低估,即使修订后的最新统计与日本相比仍然存在很大低估的可能性.房地产业增加值估算过低的问题可能还造成了第三产业增加值整体的低估。从表4中可以看到,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九十年代还不到日本的1/lO,即使是2011年也不及日本的3/4。这个问题从第三产业占GDP份额来看就更为严重,中国2004年居住类支出总额不到日本的1/5,即使到了2011年也还不及日本的一半。这个问题从人均角度来看就更为严重。
  • 摘要:本文利用2002-2010年间上海的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延长表,系统分析直接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从投入产出的视角,研究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在上海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应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依托科技和人才优势,提升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依托租赁和商务等专业服务的发展,提升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继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在制造业较发达的产业和区域,进一步深化分工协作和产业链延伸,完善研发、物流和信息等专业配套服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 摘要:本文基于四川省2010年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建立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生产诱发度和依赖度模型,对四川省的消费与各产业部门发展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与扩张效应,并为有效促进全省经济增长和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对策建议.包括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培育合理的农村消费模式。
  •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财政政策再次成为各国用于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中国政府通过扩张公共投资规模,保证了2008-2010年经济增长的平稳.本文通过消费内生的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外生的中国财政投资对国内各行业产出拉动作用的历史变化,并对影响财政投资拉动效应的主要参数加以控制,考察财政投资影响的长短期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投资的拉动效应自1995年以来处于不断下降之中,且投资乘数分布更有利于工业;投资率对于提高财政投资拉动效应的空间最大,消费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都只会导致拉动效应的微弱下降,附加值率提高对拉动效应的正向作用有限;未来财政投资拉动作用在产业分布上将发生变化,由主要拉动第二产业向拉动第三产业演变.消费结构、附加值率和代表技术变迁的中间产品投入结构,对财政投资乘数所产生的影响空间十分有限。随着技术软化和消费结构软化的发展,将最终使得外生的财政投资对各产业产出拉动能力出现变化,工业将不再成为每一次大规模公共投资最为受益的产业部门,服务业将作为未来财政投资扩张下新的受益者。
  • 摘要:本文编制了安徽省2002年、2007年27部门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表,利用结构分解(SDA)方法,分析了2002-2007年期间GDP变动、单位产出能耗、技术变动和最终需求对安徽生产能源强度的效应,以便使读者对影响安徽能源强度变化的原因有一个直观了解,更好地促进安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能源综合利用的效率指标。虽然在“十一五"期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能源强度逐年降低的成绩,但仍要坚持调整产业结构不动摇,将产业发展重心真正转移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型产业上来,抓好节能减排工作,防止能源强度的反弹。在继续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同时,对伴随出现的行业能耗和能源强度上升趋势给与高度重视,在生产粉煤灰砖、石膏板、水泥添加剂等新型建材时也要重视节能,应当加强新型建材生产的相关节能技术与工艺、节能生产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此外,还要大力提倡生活节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鼓励发展家庭分布式能源,从终端消费环节促进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为建设美好安徽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 摘要:我国已将发展旅游业与低碳发展同时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举措.本文以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研制的《旅游附属账户》为指导,界定旅游的内涵与外延,通过编制碳排投入产出表、建立碳排投入产出模型,统计旅游活动数量,进而核算旅游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并以上海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旅游是高碳排部门,如果在节能减排方面没有重大科技进步,如果居民不改变旅游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是不断增加旅游活动的比重,那么完成"十二五"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将面临严峻的压力.
  • 摘要:将投入产出分析引入节能减排研究,编制能源、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即节能减排投入产出表,揭示能源、环境、经济之间内在的数量关系,可以为政府实施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分析工具和决策依据.本文是在编制中国2007年30个部门的能源、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计算消耗系数,对各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的治理投入(包括实际治理投入与虚拟投入)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对中国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应优先发展低能耗、低污染(未治理)产业,促进低能耗、高治理、高污染产业的科学发展等。
  • 摘要:本文以城镇和乡村作为研究的分组标志,编制福建省"六普"城乡人口投入产出表,分析了"六普"人口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计算人口投入产出的相关系数,利用马尔科夫过程来模拟人口转移过程,并利用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对福建省"十二五"期间的总人口进行预测.针对福建人口最为突出的问题,考虑延长退休年龄,加大发展老龄产业,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制定政策、财政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
  • 摘要:关键部门是指对经济有广泛影响的部门,具有广泛影响主要指具有高的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关键部门可以分为后向关键部门和前向关键部门,后向关键部门是指该部门的发展可以拉动经济发展,而前向关键部门是那些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部门。部门结构政策主要是根据本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等情况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选择和确定一定时期的关键部门,以此拉动和推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如果将一国投入产出表作为选择关键部门的唯一数据来源,区域平衡发展将会被忽视,利用次级区域投入产出表可以一定程度减少选择关键部门的不平衡发展效应.由于对关联的定义不同,因此关键部门的含义不同,由此引起的区域不平衡效应存在差异.本文先介绍C&W关联、Rasmussen关联、虚拟消去关联、净关联等,并利用2002年中国30个省市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实证分析.如果用国家投入产出表作为数据来源,候选的关键部门快速发展会进一步拉大地区差异。如果利用单独省份数据,并且测度的后向关联的方法是Rasmussen方法,一些政策层面谬误现象将会出现。四种后向关联的经济含义不同,不同的方法导致后向关键部门存在差别。
  • 摘要:本文借助中部六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利用多种投入产出系数从相对数角度对中部六省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并利用引力模型从绝对量上分析了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发现:中部六省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趋同性,同时也受资源禀赋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特点;中间投入率高的大多是制造业,第一产业中间投入率较低而且变化小,第三产业各行业中,中间投入率差异较大,省际差别明显;地区间的贸易往来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地理位置邻近区域其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同时,地区调入量对调入地区的影响要大于调出量.
  • 摘要:本文建立了一个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从消费的角度量化分析了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模型首先从经济理论入手,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最优的消费增长路径.其方法是假定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基本需求,体现在"等价规模"上,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代表性主体,分析代表性主体的最优消费行为;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数据进行校准和模拟.第二步确定老年人群和非老年人群的消费结构,基于有限信息建立优化模型进行估计.第三步将以上两步的分析框架与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预测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结构的影响.最后给出了初步的模拟结果.
  • 摘要:本文利用1995年、2002年和2007年的CHIPS数据实证分析了家庭户主年龄与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关系.实证研究发现,家庭户主年龄和和消费结构存在显著地动态变化关系,例如医疗保障支出随着家庭户主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大.进一步,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比较静态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通过消费需求结构渠道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服务业及其就业比重产生巨大影响,且不同服务部门受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如随着人口结构的老化,医疗和健康护理行业将大幅扩大,随之该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也将大幅增加.此外,从不同情景分析结果来看,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影响.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开展省域流入流出试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省级区域的流入包括一省从国外进口的货物和服务,以及从本国外省购入的货物和服务;而流出则包括本省出口到国外的货物和服务,以及提供给国内其他省份的货物和服务。然后介绍了国际上对于该问题的两种处理方法,获得地区的流入流出数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调查,部分发达国家的统计部门采用此种方法,其优点是数据准确,但需要耗费巨大的调查成本。另一种是利用部分调查信息(运输量或者税收)结合数学方法进行推算,研究机构一般采用这种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加拿大统计局的一些调查方法;最后介绍了我国在省域流入流出测算方面开展的一些工作,并对未来可能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展望.各省货物的进出口依靠由海关统计的货物进出口数据来计算;服务则只能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以一定的方法和比例分摊到各省。相对而言,货物进出口的统计数据是有保障的,而服务数据的准确性则在于选取适当的比例。各地调查的分工业部门的初次去向和材料购进数据可以作为该部门货物贸易流量的数据下限。同时,对于同一个部门,各地的流出合计和流入合计是相等的。通过上述关系,可以建立带约束条件的线性方程组,对于省区间的服务贸易部分,目前的数据比较薄弱,基本上只有各地旅游调查的一些信息可供参考。多数时候只能采用有关比例进行分配。上述方法相对不成熟,将来或许可以借鉴欧盟统计局推算欧盟成员国内部贸易的方法,即结合企业申报和税收的数据来做推算。希望学者和专家,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其他可行的“调查+测算”方法,用于估计各省的流入流出。
  • 摘要:能源消耗和其产品价格的波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一般的分析工具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然而在对能源产品构成和其价格合理性及预测问题分析时不能满足要求.本文利用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相关资料,从部门划分、数据来源、编制方法方面进行大胆探析,编制了中国2007年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表.利用模型进行了现状分析、消耗系数分析,计算出能源产品的基准价格,为能源产品计算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合理性比较分析奠定了基础,并利用模型对某种因素变动进行了能源产品价格的预测.最后对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消耗系数不受产品价格变动与价格背离其价值的影响,能够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中能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与能源产品直接与完全的消耗情况,能够详尽分析各种能源产品的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的关系,并通过系数之间的比较,找出对能源依赖程度较高的部门,从而为结构节能提供相关数据与理论基础。能源价格的合理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能够进行能源产品价格的分析和预测。通过计算的六种能源产品的价格还能够形成能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摘要:首先根据两个非负矩阵引理较简单地证明了价值型Leontief逆矩阵和Ghosh逆矩阵的性质,并进一步指出:当价值型中间投入系数矩阵不可约且增加值率行向量为正向量时,Leontief逆矩阵为正矩阵且每一行中主对角元大于其它元素;当中间产出系数矩阵不可约且最终产出率列向量为正向量时,Ghosh逆矩阵为正矩阵且每一列中主对角元大于其它元素.然后,利用价值型Leontief逆矩阵和Ghosh逆矩阵的性质,定量分析了当一个部门的实物型最终产出单独变化时,对所有部门的实物型总产出、最终产出率和某个部门的投入乘数的影响,以及当一个部门的增加值单独变化时,对所有部门的价格、增加值率和某个部门的产出乘数的影响.当只有一个部门的增加值改变时,得到所有部门的价格变化的规律,得到所有部门增加值率变化的规律,但是对于产出乘数,也只能得到一个特殊部门的变化规律。将来的工作之一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研究其余部门投入乘数,或者产出乘数。
  • 摘要: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在经济、教育、环境等领域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应用,但是在分析完全效应时并未考虑到时滞性.本文以出口钢对就业的拉动为例,研究了完全需要系数和乘数效应有必要考虑时滞性,提出了最终需求对经济的完全需要系数的时滞长度的计算方法,并得出在一般情况下直接拉动效应和第一次间接效应在当年发生的结论.
  •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两部门投入产出模型,结合技术引进方式下我国经济结构特征,阐述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理论上得出我国经济的不平衡结构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同时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整在不平衡结构下对低端部门的生产力影响有限,但能够引起农产品价格上涨,同时文章利用1987-2010年两部门投入产出表对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实,收入分配调整是近年来我国结构性通胀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产生机理,认为解决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部门技术水平,增加农产品供给,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 摘要: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对全球的需求、产出与收入的基本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中的一些主要出口产业进行分析,以尽可能揭示出围绕这些产业国际间存在的产业分工及相互联系的路径及特点,并分析这一分工格局下的国际间收入分配状况.本文旨在通过对国际间产业联系的分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外部条件提供有参考意义的数据与结论.通过总体上,以及对重点产业的国际间产业联系的分析,对我国产出与收入的国际格局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与其巨大的规模相比,中国在国际分工与产业联系下,所获得的收益相对偏低,这表明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实现产业升级对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巨大潜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收益率与较大幅度拉动国外收入之间并不矛盾。需要改变我国对美国市场的高度依赖,中美的相互依赖存在着不对称现象。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制定产业升级战略。
  • 摘要:本文应用2007年中国和美国的投入产出表对两国的产业结构差异进行比较,并采用SDA与投入产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推导出国际间产业结构差异成因分析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中美产业结构的差异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并分析了中美产业结构总差异的主要致因.我国第一、二产业各部门的产业结构份额均高于美国,其中差异较大的部门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我国第三产业各部门中,仅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教育的产业结构份额高于美国,其他部门的产业结构份额均低于美国,促成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产业结构份额高于美国的因素是技术因素、固定资本形成率。促成我国教育部门的产业结构份额高于美国的因素是政府消费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前述中美两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源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从而两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同。消费结构的差异是产业结构差异的重要动因。影响中美产业结构总差异的主要部门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林牧渔业、化学工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综合技术服务业。两国对农业的居民消费结构和居民消费率的差异,可以归结为发展阶段不同的差异。
  • 摘要: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制约.本文建立适合于省级经济体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角度研究江苏经济的诱发依存结构并分解经济增长来源,对2010-2020年间的增长前景进行预测,结论如下:内部需求不仅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诱发强度高于外部需求,其诱发依存度和增长贡献率也逐步超过外部需求;最终需求总量的增长是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增加值率和中间投入结构变动的增长驱动效果仍不明显;江苏经济仍具有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条件,增长将主要依赖内需的增长和服务业的较快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