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晕厥与心脏猝死预防专题研讨会
第六届晕厥与心脏猝死预防专题研讨会

第六届晕厥与心脏猝死预防专题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4-22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会议文集:第六届晕厥与心脏猝死预防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临床基因检测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临床决策,通常用于发现或者确认遗传性疾病的原因,以帮助临床工作者诊断、治疗和遗传咨询.美国临床基因检测在CLIA(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认证的机构进行,国内尚无类似的认证体系;鉴于中国基因检测缺乏国家、行业或协会的技术标准,基因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基因检测自身的复杂性,临床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基因和基因检测的相关知识,指出基因检测的质量控制是临床基因检测健康有序发展的最基本保障,提高基因检测质量不仅仅是检测机构的责任,还需临床工作者的密切配合。基因检测的质量控制可分为检测前、检测中和检测后三个阶段质控,孟德尔遗传疾病临床基因检测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按梯度从确定致病变异到良性变异分为:致病性、可能致病性、意义不确定、可能良比、良胜5类;“可能”这一术语没有严格量化定义,“可能致病性”和“可能良性”一般用于90%的确定性某一变异是致病的或者良吐的变异,遗传咨询是由咨询医师和咨询对象(遗传病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就某种遗传病在家庭中的发生情况、再发风险、诊断和防治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交谈和讨论,使患者或其家属对该遗传病有全面的了解,选择最适当的决策,可分为婚前咨询、出生前咨询、再发风险咨询等。
  • 摘要:心律失常晕厥的机制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进而晕厥发作,抗胆碱能药:Atropine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要,解除平滑肌痉挛、腺休分泌、心脏抑制兴奋呼吸中枢,扩张血管,Anisodamine(山莨菪碱654-2)作弱用同上,拟交感胺类药:异丙肾上腺素,B受体激动剂(B1B2受体),升高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加快心率和传导增加心肌收缩力,肾上腺素直接作用肾上腺素a和B受体,增加心率和升高血压、扩张支气管,解痉平喘药物(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窦房结自律性和加速传导,钙离子拮抗剂(激活交感),心宝丸、心复康、黄芪冲剂、银杏酮酯滴丸、人参、参松养心胶囊、复方丹参滴丸,指出药物治疗缺乏长期疗效并有副作用,缓急措施。
  • 摘要: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提示有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趋势或倾向,但不能确定其就是造成患者晕厥的原因.有些报道儿童患者基础试验阳性率偏高(55.9%).基础试验特异性接近100%,药物激发试验特异性在70-94%,即假阳性率在6-30%之间,且有一定剂量依赖性.与临床自发性晕厥的一致性大约在30%左右,基础试验出现与自发性晕厥症状一致的阳性结果、或激发试验诱发出与自发性晕厥症状一致的心脏抑制型/混合型阳性结果,可以确定VVS的诊断, HUT诱发出与自发性晕厥症状部分一致的阳性结果,高度提示有VVS的趋势或倾向,HUT诱发出与自发性晕厥症状不一致的阳性结果,提示有一定VVS的趋势或倾向,不排除OH(基础试验)或部分假阳性(激发试验)的可能,HUT阴性,在充分排除其他原因的晕厥后,仍不能排除VVS的可能性。
  • 摘要:随着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和共识的学习,中国业界对晕厥的认识逐步提高,临床医生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对于晕厥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会有显著进步.但是,目前中国临床上仍有许多医生对晕厥的认识不足,分类混乱,导致检查方法和治疗不规范.荟萃2002年-2015年国内发表的59篇有关直立倾斜试验(HUT)研究及全国12家国家级省市级医院的调查,发现各个医院该项试验检查方法差别很大,试验前平卧时间5分钟-45分钟不等,倾斜角度60度-80度不等,倾斜时间15分钟-45分钟不等,诱发药物种类剂量也不同.中国心脏联盟晕厥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学会心电学技术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循环杂志》社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讨论直立倾斜试验标准操作流程,规范我国直立倾斜试验方法、诊断标准、适应症及禁忌症,提高相关类型晕厥的诊断水平,指出倾斜试验是一项相对安全的检查,但应持续监测心电图、无创动脉压。试验床应能迅速平稳倾斜,试验结束时迅速放平(<10秒),以免意识丧失时间延长。75岁以上患者慎做。尽管试验的风险很低,仍建议准备好必要抢救措施,包括除颤器及抢救药物。
  • 摘要:本文是对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与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再版更新。本文文字、表格和数据代表的是最重要的信息。风险评估策略和治疗在出现并发症、寿命限制和影响生活质量及其他条件下应考虑做出适当调整。心脏性猝死相关的心脏病在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是不同的。年轻患者更倾向为离子通道病、心肌病、心肌炎或药物滥用,而老年患者则以慢性退行性病变为主(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和心力衰竭)。在有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病例的家系中,高达50%的家系最终被诊断为遗传性致心律失常疾病。心电生理检查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是非特异性结果,尤其是当使用激进的刺激方案时。
  • 摘要:2015年6月美国心律杂志发表了美国心律学会关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不恰当的窦性心动过速(IST)和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专家共识,这是继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表'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来又一个有关晕厥的指导性文件.这项共识旨在帮助一线心脏病医生、心律失常专家和其他健康保健人员关注怀疑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不恰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而不是想作为一个详尽的、叙述性的综述.发表这项共识有三个目的:(1)确定诊断POTS、IST和VVS的标准;(2)对评价和治疗提出建议;(3)旨出尚不了解的领域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共识同时建议阅读ECS晕厥指南和相关综述.尽管有专业的指南,有关评价这些疾病的理想策略的证据仍然很少。这些研究需要建立全球网络获得当地相关的信息,从而制定适用于当地的指南。目前关于这些综合征生理机制方面的认知还有很大的空白。包括一些基础知识如POTS是一个表现多样的综合征还是相关综合征的总和?同样,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系列分子学、生理学和临床表现的单独的综合征还是相关综合征的总和?这些综合征有遗传原因吗或者是继发于生活中的诱发因素?对于特殊的亚组患者是否应采取特殊的治疗,还是某种治疗措施就足够?到目前为止,关于任何一个综合征的有益的治疗,都没有经过中等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证实。考虑到不同报告机构中临床表现明显的差异,有必要在许多有代表性的机构进行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和临床实践情况。然而,这种策略很快带来了一个严重和不可避免的问题:不同省、州和国家之间监管方法的差别。需要不断思索和坚持来发现临床研究的解决办法,从而改善对患者的治疗。
  • 摘要: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进步,虽然心脏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目前心脏性猝死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改善患者预后也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心肺复苏质量的高低对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率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与院外非专业人员相比,院内医务人员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相应地也就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历年来AHA发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为规范心肺复苏技术提供了指导,2015年新指南,与以往指南相比又有了一些的新的变化,对医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2015年AHA指南中有关院内心肺复苏的内容进行阐述.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高质量的心肺复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是提高心脏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快速、有力的按压,尽量减少按压中断,胸廓充分回弹,避免过度通气,指南中也再次强调了心肺复苏团队的理念,对于临床状况恶化的患者,要建立快速反应小组或紧急医疗团队提供早期干预,从而预防院内心脏骤停。这类小组是由医师、护士或呼吸治疗师的多种组合组成。团队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心脏骤停的发生,尤其在普通病房效果明显。心肺复苏时的团队理念精髓是要求在充分保证按压和通气的前提下,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工具和资源,通过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团队配合,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 摘要:随着心肌疾病认知的逐步完善,支持对心肌病采用遗传分类,这也是AHA和ESC分类的最终目的.专家建议对心肌病从5个方面进行分类,包括形态功能特性(M)、累及的器官(O)、遗传模式(G),明确的病因(包括详细的遗传学缺陷或其他疾病原因)(E),按照ACC/AHA分级(A-D)和NYHA心功能Ⅰ-Ⅳ级进行功能状态分级(S).功能状态的评估可由医生自行选择.这种针对五个方面进行描述的分类为MOGE(S)分类.专家期待这种命名方式进一步修改,使其更加的完善和易于使用。使我们在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对疾病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医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多中心、多民族的注册研究,提高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 摘要:猝死是指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不能预期的突然死亡(WHO定义).因多数发生在症状出现1小时之内,而更多主张定义猝死为发病后1小时死亡者.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例猝死,中国每年猝死约有54万,存活率小于1%.猝死分为心脏性猝死(SCD)及非心脏性猝死两大类.心脏性猝死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一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在引起猝死的各种原因中,心脏性猝死约占所有猝死的70%-90%,而在心脏性猝死中,80%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因此可以认为冠心病是猝死的第一杀手.为了预防和减少猝死的发生率,当务之急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医务工作者普及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知识,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因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出现急性缺血,缺血的心肌无氧代谢明显增强,从而造成局部心肌内环境紊乱,心肌细胞电活动稳定性降低,致心律失常恶性度增加,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颤动,而造成心源性猝死。另外,由于发生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经系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增强,诱发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进而出现心源性猝死。
  • 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引起晕厥的最常见病因,约占60%的临床晕厥,其平均发病年龄约14岁,大部分的患者在40岁以前首次出现症状,而42%的女性患者和32%的男性患者在60岁之前发作至少一次.尽管VVS本身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反复发作的晕厥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患者因晕厥遭受外伤的风险6;研究显示女性、合并症存在、平均晕厥次数同生活质量评分呈负相关.研究连续纳入2007年7月至2014年10期间于阜外医院一病区治疗的频繁发作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57例,男性22例,平均年龄(43±14)岁,均对常规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重建左心房模型,于左心房的5个GP分布区域消融,行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目前发表的消融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研究的随访时间多在1年以内,而本研究通过36±22个月的随访时间证实了该术式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长期成功率为91.2%,优于目前报道的常规疗法的成功率(35%到75%不等)。导管消融对心脏自主神经的中期和长期影响甚少见到报道。本研究中,无论是术后的直立倾斜试验(提示患者在刺激因素作用下更不容易出现低血压状态)还是动态心电图复查(综合反映心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平衡的结果)均提示该术式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以迷走改良为主,且可以最少维持至术后12个月。
  • 摘要:晕厥是一过性全脑低灌注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特点为快速起始、持续时间短和自发完全恢复,脑动脉盗血综合征:脑动脉盗血综合征(steal syndrom)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主动脉弓及其附近大动脉血管血管严重狭窄和闭塞,狭窄远端的动脉内压力明显下降,虹吸作用从邻近的脑动脉盗血,逆流至压力较低的动脉代偿其供血,而被盗血的脑动脉供血显著减少导致了脑组织的缺血,出现了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根据患侧上肢动脉搏动显著减弱或消失,血压低于健侧20mmHg以上,同侧颈部闻及收缩期杂音,超声检查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活动患肢可诱发或加重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等临床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管造影检查发现造影剂逆流人患侧血管科确诊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治疗根据病变部位和病因而定。若缺血症状严重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血管内膜剥脱、血管内支架或血管重建术等。不宜使用扩血管和降血压药物。
  • 摘要:本课题组首次提出了儿童晕厥关键诊断技术-儿童直立倾斜试验的判定指标体系,创建并率先开展了儿童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提供了儿童晕厥重要客观检查手段.建立了儿童晕厥诊断程序,将儿童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率由不足10%提高至81.1%,人均检查费用从2058.9元降至645.6元,显著提高了儿童晕厥诊断水平.首次报道儿童直立性高血压(OHT)(BMJ Open,2015),并揭示中国儿童存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二者为构成儿童晕厥的主要基础疾病(67.1%)(Acta Pediatr,2007),探究了生物标志物对POTS治疗疗效预测价值研究,指出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探索对实现POTS患儿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寻找更多更为稳定、灵敏、经济及简便易行的生物标志物来帮助实现POTS的精确医疗是未来工作的重点领域。
  • 摘要:心脏性猝死(SCD)是指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死亡发生于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多数死亡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中国每年发生的心脏性猝死达到55万人.与成人相比,青少年期的心脏性猝死(SCDY)的发病特征、病因学与预后与成年人猝死有所不同,应予充分注意.从发病特点看,青少年猝死通常发生于症状发作后数分钟甚至更短暂时间内,复苏成功率率低,容易引起衬会问题与医疗纠纷,家庭接受度差.从病因学上讲,青少年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与成人有些不同,最常见的原因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心肌病、心肌炎。如肥厚梗阻性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导致收缩期血流通过狭窄的流出道产生负压而进一步加重梗阻为主要病生理特点,可以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其他可能引起青少年猝死的器质性心脏病类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预激综合征等,原发性遗传性离子通道病是青少年心脏性猝死的另一大类常见原因,可以有家族倾向,通常以反复晕厥、心脏骤停甚至碎死为首发症状。正确筛查具有猝死危险性的患者,通过简便而合理的流程对高危人群进行防治是目前人们争论的焦点,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在流行病学、检测方法的经济效益比及治疗决策的权衡等。通过医生及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心肺复苏的普及与运用,推进特殊治疗手段如植入式除颤器ICD和体外自动除颤器AED的使用。探索一个简便而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青少年心脏性猝死的检出率,降低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是医生的责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