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18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骨质疏松症防控的转化医学研究
第18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骨质疏松症防控的转化医学研究

第18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骨质疏松症防控的转化医学研究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4-08-30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院

会议文集:第18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骨质疏松症防控的转化医学研究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质量.随着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及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出现了多种抗骨质疏松药物,许多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两类:骨吸收抑制剂,如双膦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等;骨形成促进剂,如甲状旁腺素,随着多种新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表现突出,在未来几年里可以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将会大大增加。随着对于骨代谢调节机制的认识以及新型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应用,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策略不断更新变化,从而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摘要:经过全球有2亿多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其最多见且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为老年脊柱骨折即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OVCF),约占所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40%,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为了准确地把握适应症,病例筛选时至少应有可靠的病史和体检资料,影像学资料应包括X线平片、CT、MRI,若有必要应行核素扫描。随着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适应症也在扩大,主要适应症包括良恶性病变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疼痛症状持续不能缓解或为防止长期卧床可能引发并发症者,这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适应症。近期发生骨质疏松椎体骨折(通常<36个月)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sec-ondary osteoporosis)患者(如正在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中较易出现骨密度降低或松质骨变脆者,可否进行预防性治疗应予以考虑,但仍有争议;侵袭性椎体血管瘤、浆细胞瘤、椎体骨髓瘤或淋巴瘤疼痛、溶骨性转移瘤等累及椎体,疼痛症状明显,化疗或放疗后不能缓解者或椎体不稳者。
  • 摘要: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设计理念是通过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减少以往融合术带来的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问题.当前在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中,以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和以颈椎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为代表的融合术都是最为常用的术式.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手术方式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面,因为颈椎前路术后如果相邻节段加速发生退变,继而出现相邻节段疾病,最终将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基于对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的认识,认为椎间关节退变是颈椎病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要最终减少相邻节段疾病,必须首先减少相邻节段退变。根据Hilibrand的研究,颈椎融合术后10年出现相邻节段疾病的概率将达到25.6%,而现有的所有ADR与ACDF的对比研究均未达到10年的随访期限。因此也许还需要再多等待一些时间,积累更多的病例,才有可能获得更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证据。
  • 摘要:尽管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症,但很少有文献将骨质疏松症作为重要的独立因素纳人考虑来制定外科治疗策略。骨质疏松症影响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策略,主要在于患者脊柱力学稳定性的改变,致使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椎体骨折、脊柱畸形加重等风险明显增加。同时,该类患者又多合并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种基础疾病,因而若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建议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加强腰背肌锻炼,应用非街体类消炎镇痛药及肌松药物,也可行物理治疗和体疗等;服用双腾酸盐类等抗骨质疏松药物;硬膜外、关节突关节或痛点注射,及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等,可用来判断疼痛来源,且兼具短期治疗的效果;支具可以暂时缓解脊柱不稳所致疼痛,但不能终止侧凸进展,且长期使用可导致肌肉失用性萎缩,加重脊柱不稳。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较其他脊柱疾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合理把握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是术前决策的关键内容,而缓减临床症状、维持脊柱平衡及控制较高的术后并发症率成为手术的主要目的。由于骨质疏松症患者脊柱力学的改变,手术策略的制定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应更为严格谨慎。同时,为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围手术期老年系统性疾病的监护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尽管脊柱外科领域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但创伤小、并发症率低、术后生存质量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一直是外科医师追求的理想目标。
  • 摘要: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内固定物最常出现的问题即内固定的松动,具体可表现为螺钉的切割、松动,以至于螺钉自钉道内退出。螺钉退出后,由于原钉道骨质条件的破坏,往往难以原位再次置钉。如果一旦发生内固定松动而需要翻修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以上提出的各种策略,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修策略。而且,除以上提到的各种策略外,必要时还要考虑行前柱固定、融合术,因为椎体前方的终板结构为植骨融合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对椎体支撑重建。前柱固定可以明显减少后路固定物的屈曲-牵张运动,从而减少后方内固定物松动的概率。
  • 摘要:作为成人脊柱畸形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脊柱畸形可定义为广义上的退行性脊柱侧凸(DS),包括原发性退行性脊柱侧凸和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或其他原因所致脊柱侧凸进一步退变所导致的畸形,介绍了该病的流行病学以及自然史,探究了其发病机制,提出了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可能与椎间盘以及小关节突的不对称退变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以及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由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高龄、伴发疾病多,选择治疗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理疗锻炼、对症止痛、支具治疗以及硬膜外、关节突阻滞等。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需进行外科干预。手术的目的主要为在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同时,减轻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外科术式主要包括单纯减压、减压+内固定融合以及减压+弹性固定等。在选择手术融合节段方面尚存争议。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引起充分的重视。
  • 摘要: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广泛开展,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发病率逐渐升高.有报道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病率约为4.1%,而在生物型假体和THA翻修患者中更高.在THA翻修病例中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在6%左右.在所有翻修原因中位列第三,排在假体松动和感染之后.对于远期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是充满挑战的,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并且患有多种内科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预防,初次或翻修手术应当避免产生新的应力集中。医生应当明确了解骨折的形式、假体稳定性及骨质情况。依据Vancouver分型,假体周围骨折的两个方面即关节成形术和骨折都需要进行处理,松动的假体应当翻修,移位的骨折应当复位并给予适当的固定。抗骨质疏松治疗宜尽早采取综合的措施,增加局部骨量,改善患者的骨质量,这些无疑对提高人工关节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大部分为关节内骨折,并累及内、外侧柱.其发生年龄呈双峰分布,高能量损伤倾向发生于年轻患者,而低能量损伤则较常见于中老年患者.治疗目标是恢复无痛、稳定、有力、活动范围良好的肘关节,为此需要对关节面进行解剖复位,重建肱骨远端的整体形态,并坚强固定以满足早期完全的功能锻炼,实现骨性愈合,并且避免诸如异位骨化及尺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尽管这些目标已被骨科界广泛认可,但实际操作却很困难,尤其是严重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通常因关节面粉碎使手术难度很大且治疗效果不佳.内固定技术的进步使得内固定物失效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并不是每一个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均能有效恢复。总的来说,其适应证为年轻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以及功能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既往无OA(骨性关节炎)或RA(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病变的相对简单骨折。而老年患者复杂粉碎的骨折由于骨质疏松,通常很难获得坚强固定,需较长时间制动,使得最终功能不佳。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不愈合、僵硬伴或不伴有异位骨化、需要取出固定鹰嘴截骨部位的内固定以及创伤后骨关节炎需要二期行间隔式关节成形术或肘关节置换术等。
  • 摘要:老年腕部骨折主要包含尺桡骨远端骨折和腕舟骨骨折.伴随世界性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尺桡骨远端骨折已成为常见的骨折,本文将重点围绕桡骨远端骨折相关问题阐述,指出桡骨远端骨折在老年人腕部骨折中占主要比例,其重要原因是老年骨质疏松,而跌倒又是导致老年人腕部骨折的间接因素,因此,防治骨质疏松症和防跌倒措施对于老年人非常重要。对于具有骨折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已丢失的骨矿物质含量,不可能全数地补回来,以后的治疗只能阻止今后更大量的丢失,因此减少或延缓骨质丢失速率、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最根本的还在于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只有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才能提高患者的抗骨折能力,控制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性腕部骨折的发生率。我国已采取三级预防措施:I级为全民健康教育,包括饮食预防,骨质疏松症饮食五忌(忌多吃糖,忌摄人蛋白质过多,忌吃的过咸,忌嗜喝咖啡,少食菠菜和茶叶),应摄人合适的蛋白质、富含钙和低盐的膳食、维生素D和运动预防;Ⅱ级为高危人群综合防治,主要是对高危人群加强社区卫生管理,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Ⅲ级为骨质疏松的治疗,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及时治疗,改善症状,防止骨折,降低骨折发生率。
  • 摘要: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广泛开展,接受TKA手术的患者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膝关节翻修术的大量增加.TKA翻修手术的适应症包括:无菌性松动、感染、关节不稳、假体周围骨折和功能障碍等。禁忌症包括:伸膝装置或膝关节外周软组织严重受损,不能覆盖伤口或伤口不能愈合;无法修复的严重骨缺损。TKA翻修术多伴有一定程度的骨丢失,多数情况下,剩余骨量足以支撑假体,但部分严重的骨缺损则需采用骨修复材料。骨缺损的原因、部位、范围、大小不同,所采用的修复方法相应也不同。
  • 摘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被誉为20世纪外科最伟大的进步之一,它能够有效消除关节疼痛、重建关节功能和纠正畸形,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出术前评估时应详细了解病史、查体及摄X片。病史中应重点了解症状产生的部位、特点、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以及诱因和相关症状。对于所有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疼痛的病例,均应进行包括血沉(正常值<20mg/dL)、C反应蛋白(正常值<10mg/dL)在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大多数血清炎症标志物结果阳性的病例均应在术前接受髋关节穿刺抽吸检查。将抽吸所得的滑液进行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同时进行厌氧和需氧菌培养。
  • 摘要:膝关节屈曲畸形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具有一定难度的手术,术中不容易获得良好的屈曲畸形的改善,术后亦不容易获得在完全伸直基础上满意的屈曲活动范围,尽管在屈曲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技术处理上还没有固定或标准的模式,探究了其发病机制,对于一侧或者双侧膝关节屈曲畸形患者,伴有疼痛、行走困难,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可以选择全膝关节表面置换,达到缓解疼痛、恢复膝关节伸直和屈曲功能,恢复行走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排除各种类型感染,或者感染已经得到合理控制,无活动感染证据;膝周肌肉肌力良好,肌力很差小于Ⅲ级的情况不适合TKA;膝周皮肤条件符合手术要求;身体状况和原发病变允许实施TKA手术。
  • 摘要:所有接受脊柱手术的老年患者在术前均应接受充分的术前评估,每一例脊柱手术老年患者都可能给麻醉医师带来挑战,且可能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在过去的150年里,手术和麻醉的风险问题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9世纪中期,基于当时医疗水平,仅高龄这一个因素就是手术治疗的禁忌症。随着医学的进步,老年和高龄已经不是手术和麻醉的禁忌。虽然一些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在降低,但是老年组的平均死亡风险还是高于其他年龄组。对行择期脊柱手术的老年患者,要认真执行术前评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接受脊柱手术,而老年人的自身特点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术前充分的评估和良好的围术期管理是老年人脊柱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为此,麻醉医生、骨科医生以及内科医生应当建立合作团队,共同为老年患者脊柱手术保驾护航。
  • 摘要:颈椎人工椎体设计并制成后经过相关力学测试及检验后被批准于2012年9月进入临床观察。该临床观察项目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参加临床观察的医疗单位包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观察项目中病例选择颈椎病需要行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人工椎体植入并行钛板及螺钉固定(ACCF)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病例采用孔隙金属人工椎体植入及钛板螺钉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钛网(强生辛迪思公司生产)植入及钛板螺钉固定。为便于数据的对比和分析,尽量减少除人工椎体与钛网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相同的钛板及螺钉固定系统(强生辛迪思公司生产的VA颈椎前路带锁钛板及螺钉固定系统)。每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至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均对JOA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评分系统)做出评价,同时摄X线正位及侧位平片,对人工椎体或钛网的融合情况以及是否发生向相邻椎体的塌陷(塌陷程度)做出评价。历时22个月,于2014年7月完成最后一例患者6个月的随访及评估。病例中,在我院施行手术并收集相关临床数据的病例包括观察组19例、对照组20例。通过相关研究的步步深入,相信,孔隙金属骨科内植物假体的问世将对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治疗带来新的选择。仅就颈椎人工椎体这一项而言,其自身与相邻椎体可以实现骨长入并最终完成骨性融合的特性,其通过增加并改善植入物两端接触面,从而有效防止塌陷的特性,都将在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 摘要:保守治疗仍是目前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常用方法,同时需要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防止骨密度进一步丢失,改善骨质量,促进骨折的愈合,降低再骨折发生率。急性脊柱压缩骨折常会引起剧烈疼痛;因此,对于疼痛性脊柱压缩骨折,最初的治疗应是保守治疗,包括卧床、镇痛药物、支具和抗骨质疏松药物及功能锻炼等。卧床能消除骨折断端之间的应力活动,减少骨折的微动,有利于骨折愈合并能减少对神经的刺激,减轻疼痛,待症状缓解后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防止骨折后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的发生。建立综合预防体系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如何预防并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甄别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高危人群,建立防摔倒风险评估表,规范高危人群预防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措施。
  • 摘要:脊柱肿瘤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具有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治疗难度大等特点,本文对老年人脊柱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评估等方面进行介绍,Tomita等对Tokuhashi评分进行了修改,通过回顾分析6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治疗结果,提出了脊柱转移瘤的预后评分系统,包括原发肿瘤的部位及恶性程度、内脏转移情况、骨转移情况等3项预后因素,总分为10分。按评分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即2~3分者可行广泛或边缘切除,4~5分者可行边缘或瘤内切除,6~7分者可行姑息性手术,8~10分者不应手术而仅行支持治疗。
  •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对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探求循证医学的证据,指出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估:减压是否彻底;手术创伤大小、并发症的多少;术后功能恢复状况如何,远期疗效如何。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腰椎影像学表现及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并结合手术医师的操作水平。应严格把控手术适应症,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同时确保术中操作规范,减少和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唯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摘要:微创治疗技术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追求,其核心内容是尽可能采用最小的损伤(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达到最佳的效果.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为骨科医生提供三维图像,对人体骨骼肌肉解剖结构进行显示,帮助骨科医生进行精确的术前设计和术中定位,特别适合复杂解剖区域的内植物植人,以成功实现导航下人工髓关节置换、人工膝关节置换以及交锁髓内钉锁钉植人等手术。到目前为止,微创技术仍在蓬勃发展之中。老年髋部转子间骨折很少采用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不能行走、髋部骨折后仅有轻微疼痛的老年痴呆患者,以及有明显的内科并发症、不能手术的患者。对部分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使用骨牵引来改善骨折对位,恢复骨折长度,降低畸形及减少肌肉痉挛。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促进骨折愈合的同时,通过早期活动和康复治疗恢复患肢的生理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肱骨近端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骨密度降低和摔倒风险增大。对于年轻人来说,造成肱骨近端骨折的创伤机制是高能量损伤;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平地摔倒并上肢撑地是最常见的损伤机制。骨质疏松性骨折已经成为老年患者失能和病残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依次是桡骨远端骨折、股骨近端骨折、脊柱骨折和肱骨近端骨折。骨质疏松患者出现肱骨近端骨折的概率是无骨质疏松人群的2.6倍。而且,骨质疏松的危害不仅仅是增加骨折的风险,同时也增加骨折治疗的难度。这是因为骨折的可靠固定需要良好的骨质量。研究显示,骨密度与螺钉的拔出力密切相关,骨密度降低显著减弱螺钉的拔出力,并导致骨折内固定系统可靠性降低。
  • 摘要: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假体周围骨折日渐增多,一方面是由于接受TKA的大龄患者数量和患者的术后活动量都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术中骨量减少,术后废用应力改变或遮挡引起的骨质疏松增加了骨折发生的风险,采取适当的方法使骨折获得良好的复位与固定,防止骨不愈合与畸形愈合的发生,便于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功能受损;对合并有假体周围骨丢失与骨缺损者,要清除病灶,必要时可行骨移植以重建假体周围骨量、稳定假体和防止再骨折发生;假体松动或即将松动者必须在处理骨折的同时,一期或二期翻修假体。
  • 摘要:骨转移癌的诊断基于以上描述的至少一项症状,加上血碱性磷酸酶和血钙异常,并且有影像学支持,包括核素骨扫描、X线平片、CT, MRI等。对病理骨折的患者应当进行包括病灶在内的肢体骨的正侧位X线检查。应用核素骨扫描检查可以对其他部位的骨病灶进行筛查。如果怀疑骨髓瘤,对整个骨骼系统进行筛查是有帮助的。还应当对胸、腹、盆腔进行CT检查。高龄老年人的病理骨折将日益成为重要的医学问题。骨转移癌导致病理骨折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在采取内固定手术前,一定要排除原发骨肿瘤的诊断。对即将发生病理骨折的骨进行预防性固定手术,从技术上而言比发生骨折后处理要简单,但预防性固定手术仍存争议。预后判断对治疗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对预后极差的患者,应采取简单的方法,而对预计生存期超过1年者,应采取病灶切除并假体重建的方法。
  • 摘要:本实验摘除大鼠卵巢来模拟成年女性绝经后状态,以骨有机质即骨胶原为研究对象,观察了骨质疏松症大鼠I型胶原含量与治疗的变化,以及摘除卵巢对大鼠骨胶原代谢的影响,及其与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雌性6月龄SD大鼠摘除双侧卵巢后可成功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卵巢摘除组较对照组在骨胶原的合成方面无明显差异。对照组较卵巢摘除组可有效抑制骨胶原的代谢。骨胶原形态学及数量的改变与骨小梁体积或数量以及骨生物力学性能呈显著正相关。促进骨胶原的合成或抑制骨胶原降解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并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 摘要:1973年Marmor首次报道,采用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严重的骨性关节炎.带有金属垫的假体系统,可以更好地防止聚乙烯衬垫的形变,对胫骨近端产生恒定的应力并且保护松质骨,避免松动和下沉,从而降低了失败率.在翻修时仅更换磨损的聚乙烯衬垫,而不干扰骨-假体界面.当然使用金属垫需要切除更多的骨质来保证胫骨聚乙烯衬垫的合适厚度.术中必须保证聚乙烯衬垫的厚度至少>8mm.由于单髁置换术仅将病变部位的组织置换,保留了对侧间室正常的关节和正常的交叉韧带及本体感觉,使患者感到单髁置换术后的膝关节,接近于"正常的关节".由于其手术创伤小、骨量保留多、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康复快、费用低和严重的并发症较少,单髁关节置换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优越性.
  • 摘要:目前研究显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植入假体磨损产生的颗粒诱导巨噬细胞作用并释放TNF-α,IL-1β,IL-6,PGE2等促炎细胞因子,导致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和激活是髋臼假体周围骨溶解和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这些磨损颗粒除介导各种免疫反应以外,还诱导大量金属基质蛋白酶生成,导致骨基质破坏,促进骨溶解发生.磨损颗粒还可以诱导局部形成肉芽肿组织,并最终侵入骨-假体界面从而导致松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原因包括微动、应力遮挡等机械性因素以及磨损颗粒引起的假体、骨界面产生的TNF-α,IL-lβ,IL-6,PGE,RANKL和Caspase等溶骨性因子诱导的骨溶解等生物性因素。因此,对于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防治应该包括:选择低磨损的假体材料、改进假体加工工艺、减少假体植入后的应力遮挡、改进手术技术、抑制溶骨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或基因表达、减少骨吸收、阻止微粒在假体一骨界面的移动、增强假体与周围骨的结合和稳定等。
  • 摘要:随着我国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各种原因导致THA术后假体固定失败需要翻修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术前对髋臼侧骨缺损的精确评估、翻修假体的选择是髋臼翻修重建成功的关键。本文就髋臼翻修骨缺损的评估、假体选择重建进行论述,指出髋关节翻修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是翻修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术前应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仔细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评估骨缺损程度、范围并进行分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术前准备,包括设计假体取出、髋臼骨缺损重建方式、方法及重建材料(自体骨、同种异体骨)、髋臼假体的选择(骨水泥或非骨水泥、是否采用Jumbo臼杯及Cage)。术中取出髋臼假体、清除纤维组织后,再次对髋臼骨缺损进行全面评估。翻修时髋臼假体的固定主要依靠髋臼前、后柱获得两点固定,因此术中要对前、后柱骨量进行仔细评估。术中对髋臼残存有活性骨量进行初步估计,通常髋臼有活性骨量在40%~500/0甚至以上时,可选择半球形非骨水泥臼杯重建髋臼。植骨采用打压植骨法,骨缺损区植骨时尽量保证髋臼有活性骨面与髋臼假体直接接触,以保证骨长人固定;翻修髋臼假体多选用多孔臼杯,可在髋臼后上方、下方不同方向用多枚螺钉辅助固定,一方面使髋臼表面应力分布均匀,另一方面避免髋臼与骨面间产生微动影响骨长人。术后应部分负重,直至12周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