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六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
第六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

第六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2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民盟中央法制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

会议文集:第六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既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更有利于中华文明的长远发展,在构建和谐中华大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如何传承下去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黑龙江省黑河市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就如何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和谐中华大家庭,提出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领导,加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教育,要关心他们生活,发放固定的津贴补助,还要抓紧对他们掌握的民族文化进行记录保存,使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少留遗憾,加大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培养力度。
  • 摘要: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具有独特性,正是这种文化习俗的独特性构成了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丰富性.赫哲族是中国极少民族之一,目前全国仅有人口5354人.赫哲族的历史极为久远,其文化习俗独具特色.保护和发展赫哲族民族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赫哲族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入手,就发展赫哲族特色旅游、引导赫哲族文化走出国门,在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赫哲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对特色旅游文化进行挖掘,对旅游内容及形式进行创新。
  • 摘要:黑龙江拟构建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计划已经纳入国家规划.作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既有现实的诸多优势,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黑龙江省连接"丝绸之路",构建东部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本有源,有古代丝绸之路的民族文化为支点,,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不是问题。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享誉大江南北,其历史本身就是世界冰雪文化的一部分。冰雪文化中的滑雪板,在突厥人文化中称“木马”,历史上就有“木马突厥”之称。突厥人的历史凿空亚欧大陆,世界影响自不待言,黑龙江冰雪文化的时空影响不是问题,问题是立足于世界的创新问题,期待"东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使黑龙江成为东北亚经济文化交流、创新的中心。
  • 摘要:本文在全球语境的国际传播与太平时代的中国亚太新崛起轴心文明建构背景下,论述了丝绸之路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带来的新机遇与文化资本重构的新目标,提出中国丝绸之路带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亚三角"、"五轮驱动"新格局,阐述了丝绸之路"亚三角"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跨文化传播体系,以及民族地区政策转型的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新对策与新思考,并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的文化主权与法治安全体系建设做出学术、理论的新思考与建议、对策的新探索.
  • 摘要: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维护各民族团结,不但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的研究,并非从民族政策研究的专业维度出发,而是结合大众传播语境与政治宣传的模式,尝试从传播学角度作出学理阐释,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无论是民族政策的制定、调整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做及时而准确的传播。而且,这一传播应从“心”开始,以取得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支持。随着经济、科技和市场的“全球化”,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各地民族交流和人口迁移的不断增加,民族之间的合作互助必将进一步加强,民族融合也将进入新的阶段。在这样一种前提下,大谈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才真正有意义,真正具有感召力。
  • 摘要:当今正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地球村的概念和互联网的神奇早已拉平了世界.各类文化积极自觉地沟通和交融,传播冲破了地域和国界限制,对世界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巨大的影响.此背景下,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就能获得更广泛的流传,就更有能力影响世界.文化传播能力就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多样性和传播多样性相辅相成.笔者将以"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型选拔活动为例进行阐述,融合发展已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以电视为首的传统媒体必须转换思路,重新调整上路,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新媒体和融合发展的挑战,只有如此才是转机。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其固有的优势节目资源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而且还可以根据这一新平台的传播特性,创造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不会削弱它的传统优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和发挥这种优势,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 摘要:以互联网(包括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科技手段,其本质及衍生产品的物质属性可以概括为信息化、数字化和娱乐化.新媒体技术企业在开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都形成了新的制度体系,消费群体的搜索、沟通、购买、休闲等行为方式也随之变化.而在精神文化层面,集成化、虚拟化、社区化、全球化等属性也体现出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文景观,指出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精神文化的引领,只是近世以来科技领域的落后,才使得在世界格局中沦落到与综合潜力不相称的地位上。在商品经济时代,尽管中国的复兴梦是一个人文理念,却首先对整个产业提出了文化上进行深刻调整与改革的要求。必须抓住信息产业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契机,尽快发展新媒体产业文化,使积极的文化精神引领产业经济,从而从文化和经济的双重维度带动国家的发展,尽快把中国文化参与世界文化新布局的愿望变为现实。
  • 摘要:北京会馆,是北京这个古老城市重要的建筑群落,也是文化遗存和社会符号.自明朝永乐年间至今500多年,先后有900多家会馆存续,直至今天,还有会馆建筑遗存200多处.根据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看法,任何社会文化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功能.本文认为,从功能的角度看,与历史发展环境的变化相伴随,北京会馆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3次社会功能的转换.其传统功能主要表现在社会组织方面,是异乡人在京城的居住、聚会场所,具有联谊互助、教化管理、行业协商和自我发展等意义,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城市建构.新中国成立后,会馆组织功能消亡,会馆建筑演变为居住或机构办公的场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北京会馆正在经历着又一次的功能转化,作为多元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文化功能的开发将使其重新获得存在价值.北京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多元文化存在的国际大都市,不能没有会馆的存在。其存在的价值,是在实现保护的前提下向文化传承功能转换,用于历史教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开发、商业文化开发、城市形象呈现等等。只有功能重建,才有保护开发的动力,只有会馆文化价值的日益凸显,才更有利于北京会馆的保护和缓存。
  • 摘要:开平碉楼作为一种侨乡特有的建筑形式,承载着一个特定时期的华侨文化信息,也是一个时代的侨乡历史文化的缩影.作为国际移民文化的遗产,开平碉楼反映了一种跨国迁移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作为一种侨乡文化,开平碉楼体现出当时华侨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反哺;作为中华文化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开平碉楼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开放和包容.只有当一个民族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并在全球化过程中创造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提升“民族性”并体现“世界性”,才能获得民族文化的永续发展。
  •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建筑设计与工业化整合,以功能性为最高宗旨,造成越来越多千篇一律的城市,冷漠、单调、缺乏亲和力.怎样解决全球化与地域性的矛盾,创造有生命力的建筑作品,是当代建筑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建筑师保持对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的热情,同时不割裂本国民族文化的传统,而是植根于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认知的作品,应是全球化侵袭下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城市营销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着手,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对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探索西昌市特色城市营销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力求总结出将民族文化与地区自然资源相结合,既获得经济效益又获得社会效益的特色城市营销模式,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为了能使这种特色城市营销模式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可行性建议.
  • 摘要: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横空出世,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构筑国际关系体系和认识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理论.其实"文明冲突论"不过是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当代翻版.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习近平主席在提出中国梦的同时,也提出了国际文化的四原则,其中强调的文化"包容互鉴论",也是对文明冲突论的直接回应.对这两种文化理念进行分析,指出其理论渊源、现实影响及发展前景,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历史上重要转折关头并不是很多。如果说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德国学者雅斯贝斯所称人类的“轴心时代”算一个,公元15世纪~ 16世纪以来世界开始走向近代化和整体化发展算一个,那么21世纪以来的发展便是第三个了。这次历史转折的意义不亚于,甚至可以超过前两次转折。假如我们借助亨廷顿的“文明”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如果说第一次是人类早期的不同文明分别在各自地区发展而达到相对高峰,第二次是这些独立发展的区域性文明开始走向交汇和整体性发展,那么这一次转折则是这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开始由一种强制性、单向和冲突式的整体性发展走向了一种平等、开放和并存共处的整体性发展了。这次转折的意义就是人类的相处基础从政治、经济的表层转为文化的深层,从文化的西方一元论结构发展到多元结构,战争、征服和冲突开始被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所取代。因此,“文明包容互鉴论”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和标志。
  • 摘要:本文以跨学科的视角不仅点出中外"文化产业"概念的差异,而且展现并分析了民族文化产业在跨边界传播中所面对的三种国际化逻辑:意义生产与理解的格栅、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博弈、从"观念"的中介化到"物"的中介化.参照这种三种逻辑以及文化产业的国际传播现实问题,在传播内容方面,要对意义赋予具体的意象框架,还原文化的人类学特征,使民族文化真正成为民族身份及其意义创新的依据;在效果方面,文化产业在作为产业活动的同时,需要借助内容的生产来培养消费者对社会的认知和批判能力,公民意识完全的社会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由于现在是全媒体的全球化传播时代,任何隐性操作将在数字化网络的投射下变得具有可见性;在形式方面,文化产业活动对社会和意义构建已从“观念的中介化”走向了“物的中介化”,“物的中介化”为文化产业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景观和传播现实:传统的、以大众媒介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嬗变为一种新的、以衍生产品为中介的新的体验和意义组织方式,当然这意味着出现了新的文化产业营销策略。
  • 摘要:近年来,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存在着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不高、知名品牌较少、高端创意和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因素很多,但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产权问题.从这样的考虑出发,在充分考察知识产权制度、借鉴他国有益经验以及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笔者以为,应该尝试建立和推行民族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不仅为相关民族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充分的知识产权法制保障,更为中国在世界的全面崛起提供有力的知识产权政策依托.具体说来,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要在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找到民族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和方法,真正从根本上透彻理解并实践民族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 摘要:近十多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华文化"走出去",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始终面临困境,其主要表现为:中华文化的"走出去"主要是"政府主导型"机制下的文化"送出去",因此未能准确把握国外文化市场需求,缺乏独特的"中华文化内容"及其产品,导致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有限.面对这些困境,可从三个方面寻找出路:其一,改变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思路,把中华文化"送出去"变成"卖出去",最终达到"走进去"的传播目的;其二,完善中华文化"走出去"机制,由"政府主导型"机制向"市场主导型"机制转变;其三,坚持市场主导,从内容选择、表现形式、市场营销等方面准确把握和满足国外受众的文化需求.
  • 摘要:法国私营电视台Canal Plus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私营付费电视台,在非洲传播市场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以该电视台在非洲的传播战略为例,总结法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传播中体现出的特点.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探讨Canal Plus电视台在非传播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通过对法国广电体制沿革的梳理以及法国在非文化影响力的分析,试图解构法国文化产业针对非洲的传播行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向国际传播的大环境和法国类似——尽管海外传播起步较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硬件优势却不容小觑。如今,已经有不少媒体将中央电视台视为非洲大陆传媒市场上的新起之秀。引Canal Plus的既有经验为借鉴,在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鼓励市场导向性强的经营性文化单位作为公有性文化单位的补充力量,对文化产业的对外传播发展将起到良好推动作用。不论是公营还是私营媒体机构,在对非传播的过程中都要尊重市场规律,在内容定位、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接近受众市场的需求。打造坚实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更需业界引进先进的理念,在环境、政策不断变化的今天,积极展开有益的尝试。
  •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全会决定的形式,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凝练,是执政党对法治问题认识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执政党转变执政思路而发出的重要信号.《决定》的全面推进和实施,必将带来中国社会治理结构、治理能力的革命性变化,会对中国社会的运作方式、话语方式等产生深远而全面的影响,提出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式,加快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的建设,使政府和政府官员将自己的行为严格约束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使政府和官员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实质性的提升,使政府和政府官员既能认真履行职责,又没有条件腐败堕落,中国的制度就能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就能显示出更大的优势,就有机会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摘要:本文将以美国NBC环球公司旗下《神偷奶爸》系列电影中小黄人的形象为例,分析大型国际文化产业集团如何运用OSMU策略所带来的优势,在海外市场进行文化产品营销.本文将归纳"小黄人"形象在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的特点,探索NBC环球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推行OSMU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从市场营销和跨文化传播等角度分析OSMU策略在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时所具有的优势及原因,最终为中国文化产业在海外市场推广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该策略提出建议和对策.
  • 摘要:作为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得以复兴,并获得了新的世界性意义."道"是中国宗教中最为经典、最为本真的精神表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和灵性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道教也以开放融通的姿态走向世界,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思想理念,展现出传统文化中当代的、普世的精神内涵.对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展开符合时代的世界性解读,道教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对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作用,有力推动了从传统哲学、伦理学到化学、医药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宗教复兴的大潮,道教文化中的很多思想理念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研究,进而为新时期的社会转型、文化发展提供能量和动力。在此基础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拮精,对道教文化的当代普世价值进行全新阐释,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民族文化迎来新的传播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传播挑战.民族文化如何在当今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传播语境下保护与呈现自身特色与内涵,体现本真的价值与意义,避免在与其他文化相遇以及在追逐商业价值过程中被削弱、被异化,是亟需关注与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考察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从间性的角度审视民族文化实现意义的过程,以及阐释、解读民族文化与文化语境的关系,深刻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不同的意义交往习惯,从而探讨提高民族文化内涵式国际传播的运用水平和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的创新途径.
  •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将彻底影响并改变当今世界文化种群的格局.而中国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则由于信息生产占有能力及传播介质掌控能力的不对称性,很难适应这场传媒领域里的新技术革命.在现实中就往往表现出文化主体地位的严重缺失,或被主流文化同化,或被强势文化异化,或被市场经济商化——这是当前中国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现实问题.面对全媒体时代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与挑战,"文化自觉"是检验中国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是否完成理性蜕变的唯一标准,要在法治保障下加大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以法治管理保护好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赖以生长发育的“文化生境”,要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技术与方法,保护与尊重区域少数民族文化种群的多样性、丰富性特色。在这场伟大斗争中,区域少数民族文化打破的将是封闭的羁绊、摆脱的将是落后的窘境。经此之后,区域少数民族文化一定会浴火重生,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荣。
  • 摘要:笔者从演艺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切入,以新疆旅游演艺产品《吐鲁番盛典》、《喀纳斯盛典》为例,探讨了文本意义在推动演艺业与旅游业两类文化产业业态融合方面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对文化产品来说,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文化产品的符号意义是联系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行为的有机结点.象征性意义在观众精神中的生产消费,推动了演艺业与旅游业市场的衔接与深化.对新疆演艺业与旅游业来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与自然地理文化为两大产业的产品开发与融合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使新疆旅游演艺产品对文化消费者具有想象性的吸引力.
  • 摘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服务市场预计在未来5年将出现大繁荣,而如何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法律服务相融合,已成为当下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当前的"双80%现象"和"七大风险"严重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发展.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专业律师"缺口大"、"意识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安博律师事务所在实践中获取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旨在探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服务市场趋势及创新型法律服务模式,创新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服务模式,创造出符合市场需要、贴近客户需求的法律服务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用创新开拓出属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律师的业务领域蓝海。
  • 摘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日新月异裂变式的发展,给社会发展格局带来了全新的变革.2014年2月,中央把网络安全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网络安全工作全面"提速",但就新媒体空间的生态现状而言,形势依然严峻,净化新媒体空间生态,应当从方法论层面把握四个动态平衡点,提出宪法精神至上,廓清空间“边界”,法律配套完善,规范空间运行“规则”,政府依法监管,、组织自律,提升法治框架内的自净力,使其统一于新媒体空间生态的净化,统一于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
  •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下,少数民族电影叫好不叫座,缺乏"自生能力"的现实,从电影节的产业功能入手,探讨并分析了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的主要活动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产业的助推作用,并从选片邀片标准、电影要素市场、支持新人新作三方面,对进一步提升电影节的助推作用提出了建议.
  • 摘要:当前的媒介融合变局,既是"新型主流媒体"——新媒传播"国家队"出现的背景,也是其首先需要应对的难题.本文首先从对国际、国内经验的分析中,提出新媒传播"国家队"建设需要作为一项具体可资操作的任务提上日程.进而,通过对传统媒介面临困境、文化资本市场的分析,就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于新媒传播"国家队"的建设提出具体建议.
  • 摘要:为使辽宁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更好地进行产业化发展,将辽宁省的文化资源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下去,也为了使辽宁的文化资源真正能够具有自己的生命力,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更好地被传承,结合国家相关指示精神和发展号召,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实施如下战略:一是借助产业化使文化资源"走出去",包括文化资源评估与系统性整合、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注重产业品牌效应与资源多元开发;二是发掘文化资源内涵、创新文化产品,包括文化产业化发展中深度开掘文化资源精神内涵,通过创新手段注入到新的产品中;三是注重持续发展、以开发促进保护,包括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处理好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摘要:在国家文化产业宏观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样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政策是文化产业的基石,法制是文化产业的保障.在民族文化产业初期及发展阶段,要处理好基本法与部门法、文化创意与知识产权、特色化与同质化、科技与金融、文化遗产与国际视野的关系.加大民族法制宣传与弘扬法治理念,构建民族文化产业基本法,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挖掘、整理、开发好自己地域的文化资源,它代表了本民族地区的名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坚持传承文化、科学发展,在产业发展尤其是园区基地、项目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突出传统特点。文化产业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绩效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制定各项文化政策与法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文化政策法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平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
  • 摘要:研究认为,微信已经成为西藏城市地区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加强了文化传播的力度和广度.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微信使用虽然不如电视媒介普遍,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也将成为未来农村地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工具.微信在藏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工具,人们会利用微信了解新闻,也会在朋友圈里分享资讯和知识。微信扩大了西藏人民对外交流的视野,增多了对外交流的机会,也拉迸了西藏人民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对于西藏年轻一代来说,如何利用微信,通过更有效的传播手段展示西藏的优秀文化,如何缩小西藏与其他地方的差距,让西藏走向现代化,也是需要不断去探索的问题。同时,利用微信促进西藏经济发展,通过传播把西藏优秀旅游资源和特产资源介绍到世界各地,扩大经济收入来源,也是需要藏区民众在微信使用中不断学习、探索。
  • 摘要: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已经走上国际舞台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强,进出口逆差大、规模小而分散是其主要特征.本文分析了六种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出口模式落后,没有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开发文化产品.必须从文化全球化视野来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策略:不能单纯推广一个国家的文化,要以相互融合为主要方式找到共同点,巧妙渗透本国文化价值观;改变以国内市场为对象的单一开发模式,根据对象国文化结合中国文化内涵,综合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根据国际市场机制的要求开发经营文化产品;文化企业要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和策略;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培养策略.此外,政府也要提高支持文化企业海外发展的服务力度和水平.
  • 摘要:构筑"亚太梦"绕不开"东亚梦".东亚不是狭义的东亚,而是广义的"泛东亚".东亚梦的基础是经济合作和文化认同,本文集中论述后者.泛东亚地区在历史上有过密切的交往,在很长的时间内自成一体,儒家文化是其核心,其他亚文化、边陲(相对于中国)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共同组成了追求这一地区文化认同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文化认同要从更细微的举措做起.为了东亚共同的和平、繁荣、进步和发展,有必要共筑梦想和目标。而要实现这一梦想首先要找到创建梦想的基点,这个基点有两端,一端是经济合作,另一端就是文化认同。在国际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在整个地区各种力量和利益交织对抗的今天,寻求东亚地区的文化认同可能会有很大的难度,但正是因为越有难度,就越是表明寻求这种认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治是政治,经济是经济,文化是文化,文化自有文化的路径。历史有时就像爬山,站在更高的地方往回看、往下看,过去的磨难困苦会自然地释怀和消失,剩下的只是欣赏风景,享受登顶的成功。以这样的胸怀面对过去,就不会纠缠于过去的恩怨,而是更关注于前行的目标。
  • 摘要:尽管作为一种批评话语的"文化帝国主义"论题极富争议,但是对于非西方国家甚至某些西方国家来说,它确实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在中国逐渐被卷入全球化进程的几十年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大众传媒工具,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文明理念的同时,也向中国渗透了一些虚无的、伪善的价值观念.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企图通过文化帝国主义进程逐渐侵蚀和消解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现实,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及其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严重威胁,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培养民族文化自觉,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建构统一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再度发掘,尤其是对儒道佛三家哲学精髓的学习和继承,是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提高文化创新能力的明智之举。中国文化研究一度因为追随西方话语、盲目模仿西方思维,而难以与其他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平等对话、发出自己的声音,更无所谓形成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对比之下,近年来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反而受到国外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发现、接受和认可,被纳入西方的语言、文学和艺术中,成为诸多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的灵感之源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积极要素。
  • 摘要: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是文化资源的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及品牌化建设尚不够完善,造成这一现象有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尚不能很好地运用品牌建设及国际营销策略来将其塑造成具有普遍认知的国际知名度、良好印象的国际美誉度、依赖性强的国际忠诚度的知名品牌.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中国有必要进一步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加强国际营销中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建设,从品牌的核心理念、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价值输出等环节的递进式建设及延伸品牌价值等方面提高其在国际传播受众中的接受效果,从而创造出适合国际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世界型文化产品.
  •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崛起了一批以完美世界为代表的新兴的民族文化创意企业,这些企业正在成为推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也在逐步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结合完美世界的成功经验,从文化内涵、企业运营模式、人力资源配置和法治保障等四个维度分析和总结中国民族文化创意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关注的重点,以期为中国的民族文化企业全球化发展做出贡献.
  • 摘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国有传媒机构的产权流动仍然是一个禁区.本文认为,国际大型传媒集团无一不是通过一系列产权并购成长起来的,国内民营传媒企业的重组并购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传媒业外企和民企的产权并购无疑会增强其企业竞争力.反观国有传媒机构,产权固态化、板滞化带来的结果是竞争力的不断弱化.文章指出中国国有传媒机构的产权流动是一个急迫的现实问题,并论述了国有传媒机构进行产权流动的必要性和具体实现路径,对于国有传媒机构的产权界定,首先要在公平、协商的基础之上,尽量确定具体承担人而不是承担机构,即便非机构不可,也要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
  • 摘要:普遍的文化传播研究,都将文化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来考量;而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对于文化传播的研究也可以参考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亚历山大·温特在其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另辟蹊径,为国际关系研究提出了新的社会学视角.那么,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传播,也应该能够为文化传播实践指出新的路径选择.本文从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出发,对文化传播行为进行形态分类,并指出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传播形态上存在选择偏向.精神文化则更注重理解和交流,目的性的精神文化传播是灌输和宣教,很容易使受众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不仅不能达到传播效果,更失去了文化传播的意义。因此,精神文化传播更偏向于交往性传播形态。中国目前正处于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但国外对于崛起大国带来的威胁心理却始终存在,这就需要将中国的和平文化有效传播出去。应该在传播本国文化的同时,认真倾听他国文化的标准与需要,从中寻找更多的契合点和共通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外界从内心打消对中国的误解与恐惧。
  •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为基础的大数据技术正被应用于各个领域.通过对规律的把握可以有效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为原有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方法与可能."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本质特性,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传什么"和"怎么传"的问题.追溯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正是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的欠缺和落后.本文旨在探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产品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进而探讨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技术为中国民族文化产品的国际推广带来的众多可能性,本着人文精神,将浩瀚的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灿烂价值提炼并制作成富有价值内核的文化粒子,以广阔的胸怀将它们放入已实现全世界互联互通的文化产业生态中,通过合作与共赢的方式,帮助每一个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粒子在碰撞中焕发新的生机,迸发出它的力量。
  • 摘要:民族文化凝结了该民族的独特气质,向世界传播民族文化有助于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本文旨在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环境,着眼于全球化对外部传播环境的影响,以及在政策转变和媒介升级影响下的内部环境.把握我国传统文化内核,要做到文化自觉。“这四个字也许正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世界各地多种文化接触中引起人类心态的迫切要求。”文化自觉,就是要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准确地提炼出历史传统中不会为时代所改变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就是这种内核赋予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气质。探索民族内核的过程,也是确立民族主体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过程。民族文化内核的确立也有助于加深对时代现实的理解,吉登斯的“现代性在消解传统的同时又在重建传统”,正是在阐述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 摘要:当下国学的概念不应狭义化,而应广义定义国学,注重国学域外传播的重要价值.孔子学院作为近年来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重要媒介,应积极担负起国学传播的重任.新世纪的国学应由过去比较注重从学术的角度来探讨国学的优劣、国学与西学的关系,转变为从国学的具体内容入手,针对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探究性地从传统经典中找到解决方法。从世界大文化背景出发,考量国学的功能和价值,发掘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事业上的独特功能,在体现国学民族性价值的同时也展现国学旺盛的生命力,提高文化创新意识,在教材编写时将文化传播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孔子学院的国学传播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