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99上海市麻醉学会年会
99上海市麻醉学会年会

99上海市麻醉学会年会

  • 召开年:1999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4-09-0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99上海市麻醉学会年会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口腔颌面外科是在牙外科、口腔外科和颌面外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分科,在我国仅有四十余年的发展史.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病人年龄结构的改变以及颅颌面手术和显微手术的开展,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更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推动了与之相关的麻醉学科的发展,围术期恰当的麻醉处理是外科手术能够安全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 摘要:麻醉机是用于实施全身麻醉、供氧及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的一种麻醉装置.要求提供的氧及吸入麻醉药的浓度应精确、稳定和容易控制.所以,优良的麻醉机,对于减少装置故障所造成的麻醉意外及对病人的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几十年来人们对麻醉机的不断研究和改进,现代麻醉机除了具有气路部分的基础构件外,还配备了电子、电脑控制和监测等仪器,已发展成为一种高度集成化、高度智能型的麻醉装置——麻醉工作站.多功能现代化的麻醉工作站和高水平的麻醉医师相结合,是当今麻醉的发展趋势,必将大大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 摘要:在讨论慢性疼痛治疗之前,有必要对急慢性疼痛的定义有一简单的认识.急性疼痛往往存在确切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普遍伴有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表现为血压升高、心动过速、泌汗和血管收缩,急性疼痛持续时间较短.相反,慢性疼痛的组织损伤一般不很明确,但是病人总有组织受损的感受;常伴有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如神经元重塑)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无明显增强.疼痛如果持续3—6个月以上,便可称为慢性痛.根据产生机制不同,疼痛又可分为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痛.伤害性疼痛的产生主要由于外周神经伤害性受体被激活或致敏(sensitization)所引起,这些伤害性受体可将伤害性刺激转变为电化学冲动,传导至脊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更高级中枢.伤害性疼痛可进一步分成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的伤害性刺激来自于组织或体表,如骨骼、软组织、关节或肌肉.躯体性伤害性痛的产生可大致分为传导、传递、调节和感知四个过程.躯体痛定位较明确.神经痛是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组织受损伤所致.这种损伤可提高神经的自发性放电,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重塑等改变.典型的神经痛表现为烧灼样痛.神经痛可分为三种亚型:①外周起源的神经痛是一些颈部或腰部的神经根性病变、脊神经损伤以及臂丛和腰骶丛的神经丛痛变.②中枢来源的神经痛主要是由于脊髓或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损伤或病变所致.③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都可引起交感性疼痛,以受损神经支配区域的局部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要特征,表现血管舒缩和泌汗功能改变,局部水肿以及萎缩,这是以往所称的反射性交感性营养不良性疼痛.慢性非恶性疼痛由于病程和治疗时间较长,治疗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在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上,其适应症和使用时间的选择更应该慎重.本文对慢性疼痛的治疗情况进行了探讨.
  • 摘要:-受体激动药和β阻断药在麻醉中的应用,全麻的本质再次受到关注.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1.历史回顾:乙醚分期的意义.2.哲学思辨:意识消失是否麻醉的唯一标志?3."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BIS和HRVI.4."理想麻醉状态".">在乙醚麻醉时代,全麻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即它是一种由麻醉药物引起的,可逆的意识丧失状态,伴有对伤害性刺激的抑制(无痛)和剂量依赖的肌肉松驰.然而,在大量使用麻醉性镇痛药、镇静催眠和肌松药的现代,全麻的定义变得模糊不清起来.很多病人在现代麻醉下有知晓,术后有清醒回忆,甚至有很多病人是在完全清醒下被施以手术,他们仅仅是被肌松药麻痹,被机械通气维持生命,在极少量麻醉镇痛药作用下完成手术.这种状态给病人留下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也促使麻醉医生思考以下问题:1.麻醉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2.麻醉有没有"深度"?如果有,应如何度量?3.理想麻醉状态"是一种什么境界?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Guedel的乙醚麻醉分期和Prys-Roberts的全麻是阈反应,是"全或无"现象.而近年来,随着异丙酚的大量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的研究进展、心率变异指数的出现、以及α<,2>-受体激动药和β阻断药在麻醉中的应用,全麻的本质再次受到关注.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1.历史回顾:乙醚分期的意义.2.哲学思辨:意识消失是否麻醉的唯一标志?3."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BIS和HRVI.4."理想麻醉状态".
  • 摘要:本文对手术中体温监测与保温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全文分如下几部分论述:一体温测量装置.二测温部位.三低温对生理功能的影响等等.
  • 摘要:血清阴离子间隙是一个很有用的临床工具.其价值在于:简便快速:可以通过血清电解质测定值通过简便计算得到,现在倾向于将电解质和生化传感器装入血气分析仪中和便携式分析仪中,更接近于临床监护的要求.有效实用:可以用于缩减代谢性酸中毒的鉴别诊断范围,鉴别中毒性和代谢性紊乱,而且可以帮助辨别某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一、阴离子间隙的基本概念与计算二、阴离子间隙升高的原因三、阴离子间隙降低的原因四、阴离子间隙的局限性五、结论阴离子间隙可以作为一种有用的床边诊断工具.它的最常见的用处是确认代谢性酸中毒和辅助已经确诊的代谢酸中毒的鉴别诊断.然而,一些因素可能降低阴离子间隙,所以代谢性酸中毒与这些因素合并存在时可能会造成混淆.阴离子间隙降低不常见,通常是因为实验室误差造成的.然而,阴离子间隙的轻度改变不应该作为假象而忽视,因为它们有时是某种潜在的重要病理生理改变的初期甚至确诊证据.阴离子间隙可以看作常规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测定的重要补充.
  • 摘要:ARDS以前多称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现多称为急性吸吸窘迫综合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ARDS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其早期阶段为急性肺损伤(ALI),重度的ALI即为ARDS,ARDS晚期多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甚至多脏衰(MOF).本文对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研究.
  • 摘要:1970年Swan和Ganz首先研制了肺动脉漂浮导管,进行了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测定,从而为血流动力学监测开创了新的篇章.这种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较为客观地估计心脏左右心室的功能、血管内容量和血管阻力,从而作出较为合理的治疗措施.虽然该技术应用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对其评价仍有争论.在指征掌握、操作技术水平提高、正确运用参数来作合理解释、并得出合理治疗方案及对治疗反应的评估等方面,仍值得进一步深入了解.鉴此本文对有关问题作一分述.
  • 摘要:静脉麻醉可采用间断静脉注射和连续静脉滴注,前者仍是我国目前常用的方法,但该种方法血药浓度波动大,注药最初阶段血药浓度迅速上升,远超过治疗浓度,因而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随着药物在体内的重新分布和代谢,血药浓度常低于有效浓度,因此麻醉很难处于平稳状态,随着新药的研制,静脉给药装置的完善,尤其是微机技术的应用,连续静脉输注研究和应用日趋增多,明显地提高静脉麻醉质量.本文对静脉给药方法和靶控输注系统进行了探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