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海口
  • 出版时间: 2014-11

主办单位: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期患者选择性关闭左心室起搏后左室收缩期血液流场演变以及收缩功能变化情况.rn 方法:严格按照入选标准选择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到12个月的对CRT有反应的患者17例,选择性关闭左心室起搏,分别于三腔起搏和双腔起搏时应用ALOKAα10超声诊断仪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次测量常规指标包括左室短轴舒张末内径(LVDd)及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收缩末容积(LVESV),应用Simpson's双平面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LVDp/Dtmax),主动脉瓣上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二尖瓣反流容积(MRV)、面积(MRA),脉冲波多普勒于心尖左室长轴切面记录二尖瓣及主动脉瓣频谱,并依据血流频谱确定收缩期各时相.利用VFM软件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启用涡流模式图,取二尖瓣关闭(MVC),主动脉瓣开放(AVO),涡流观测终点(END)三个节点,分别测量涡流中心的横向位置、纵向位置,涡流流量(FV)、面积(VA)、涡流最大向量速度,观察其演变特征及与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rn 结果:与三腔起搏状态比较,选择性关闭左心室起搏器30min后,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中MRV增多,LVDp/Dtmax降低,IVC时长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FM观测三腔起搏状态时,主动脉开放瞬间涡流中心的横向位置于更靠近左室后侧壁、纵向位置更靠近基底部、涡流最大向量速度增加,等容收缩期涡流中心横向位置的变化幅度增大,涡流观测终点涡流面积、流量均较两腔起搏时小,以上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VFM参数与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三腔状态时MRV与IVC-△涡流中心横向位置存在负相关(r=-0.657,P<0.05);双腔状态时MRV与AVO-涡流中心横向位置及IVC-△涡流中心横向位置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696,P<0.05;-0.779,P<0.01).rn 结论:选择性关闭左心室起搏器会对部分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及VFM参数产生不良影响;VFM技术能够客观有效地反映选择性关闭左心室起搏后左室收缩期血液流场的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期患者关闭左心室起搏前后VFM部分参数与常规心动图部分参数存在相关关系.
  • 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收缩不同步性.rn 方法:连续纳入HCM患者93例,其中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NCM)患者63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30例,选取健康对照组72例.超声诊断仪(iE33)获得和分析二维图像,利用X5-1矩阵探头获取左室三维全容积动态图像,运用TomTec software脱机软件进行分析,获取左室16节段面积、环形、纵向、径向应变达峰时间并计算各节段各方向的标准差(TAS-SD、TCS-SD、TLS-SD、TRS-SD)以及任意两节段面积、环形、纵向、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AS-dif、TCS-dif、TLS-dif、TRS-dif),同时获得其标化值(TAS-SD%、TCS-SD%、TLS-SD%、TRS-SD%、TAS-dif%、TCS-dif%、TLS-dif%、TRS-dif%)等不同步参数.比较三组间上述参数之间的差异.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容积显著减小、每博量显著减少、左心室质量显著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显著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HCM组TAS-SD、TCS-SD、TLS-SD、TRS-SD及TAS-dif、TCS-dif、TLS-dif、TRS-dif及其标化值TAS-SD%、TCS-SD%、TLS-SD%、TRS-SD%、TAS-dif%、TCS-dif%、TLS-dif%、TRS-dif%均较对照组延长(P<0.05),且这些不同步参数与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PG)有显著的线性正向相关性.rn 结论:HCM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存在明显不同步,表明HCM患者早期存在收缩功能的异常,3D-STI为评价HCM患者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异常提供了新的依据.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罕见的原发性非粘液性心脏肿瘤(PNCT)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良、恶性PNCT及各种病理分型的诊断特点.rn 方法:对2003-01至2013-02在本院住院确诊的32例PNCT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或磁共振成像(MRI)、手术、病理资料做回顾性分析.rn 结果:32例PNCT患者中,男23例,女9例,年龄为0.5~66岁,平均年龄(36.92±20.17)岁;均为病理结果证实(包括良性肿瘤组21例和恶性肿瘤组11例).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良性肿瘤组(男/女∶16/5)和恶性肿瘤组(男/女∶7/4)中男性均高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肿瘤组年龄[(38.06±21.68)岁]与恶性肿瘤组[(35.72±13.55)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婴儿至成人均可出现该疾病.将两组PNCT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总结和分析发现,良性肿瘤组①肿瘤发生位置:心脏各个部位均存可发现良性心脏肿瘤,且左心室多见.左心室内8例,占38.1%,右心室内6例(其中1例附着在三尖瓣上,1例附着在右心室流出道近肺动脉瓣处),右心房内3例,左心房内2例,心包内2例.②形态、大小及回声:9例有蒂,均为短蒂,占42.9%.周围组织受累1例,占9.5%,形态规则13例,占61.9%.③心包积液3例,占14.3%,所有良性肿瘤患者均未出现胸腔积液.恶性肿瘤组①肿瘤发生位置:右心多于左心系统;位于右心房恶性肿瘤7例,占63.6%,位于右心室2例,左心房1例,心包1例,未发现左心室内及左心室受累的恶性肿瘤.②形态、大小及回声:大部分无蒂10例,占90.9%;形态规则4例,占36.4%;回声不均匀5例,占45.4%;大部分无活动7例,占63.6%;周围组织受累3例,占27.3%.③有心包积液8例,占72.7%,胸腔积液2例,占18.2%.rn 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PNCT的敏感方法,能够初步鉴别良性、恶性PNCT。各种病理分型的PNCT超声心动图声像图特点有所不同.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儿童患者因间断发热乏力3月余入院.曾于当地医院行肺CT示左肺及左心房肿物,CT引导下左肺肿物穿刺活检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入院查体及心电图无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左房扩大,左房及左下肺静脉内中低回声实性团块,大小43mm×32mm,形态规则,边界清,有一定活动度,有一定形变,继发性二尖瓣口重度梗阻,平均压差12mmHg,卵圆孔未闭,心包少量积液.经MRI及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病理诊断:(左下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浆细胞性肉荆中型),侵入左下肺静脉及左房。本例患儿有发热症状,还需与感染性赘生物相鉴别。心脏横纹肌瘤常常多发于心室肌内,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退。多数左房粘液瘤有窄的蒂附着于房间隔卵圆窝处。本例超声心动图特点表现为瘤体大部分位于左房腔内,基底附着于增宽的肺静脉内,有一定活动度,但不如粘液瘤活动度大和形变程度大,也无明显分叶结构。肿瘤也与赘生物多发生于瓣膜、质地疏松、活动度和形变程度大的特点不符。虽然目前影像学表现很难对心脏IMT做出明确诊断,确诊仍需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但是超声心动图对判断肿瘤的形态、大小、边界、附着部位特点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随着年龄增大进入老年后,脑血管逐渐硬化,脑血流量随之减少,虽然已证实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训练可以延缓脑血管的老化或称退行性改变.但是迄今为止尚无有关从老年时期才开始进行的有氧运动训练能否改善老年人的脑血管功能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有氧运动训练能否改善以往不喜欢运动的老年妇女的脑血流灌注.rn 方法:43名健康的老年女性志愿者,年龄60-81(70±4)岁,以往均喜久坐,不喜欢运动,都被安排参加1项为期3个月的循序渐进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训练.训练开始前和结束时进行受试者的血压、最大耗氧量VO2max和全身和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压力测定法测量的颈-股和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的颈总动脉膨胀系数、β动脉硬化指数、脑血流量(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量之和).然后进行配对t检验.rn 结果:3个月的有氧运动训练后,受试者的最大耗氧量VO2max平均增加9.5%(P<0.001),颈总动脉膨胀系数增加14.7%(P<0.001),脑血流量增加7.6%(P<0.001).相应地,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3.4%(P<0.01),颈-股和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分别降低5.2%和4.0%,(P<0.05),β动脉硬化指数降低9.3%(P<0.001),脑血管总阻力指数下降10.7%(p<0.001).rn 结论:3个月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训练能够有效降低以往喜久坐的老年妇女全身和脑动脉的僵硬度和脑血管阻力,改善其脑血流灌注血量.提示短时间的有氧运动训练能够部分逆转老年人的脑血管功能退行性改变.
  • 摘要:目的:左心室肥厚是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一直是很多研究的焦点.然而,迄今为止连接的两个条件的基础机制还没有完全被理解.壁面剪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现被广泛接受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重要血流动力学因素,可能成为研究左心室肥厚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桥梁.故本研究初探血管WSS与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左心室肥厚受试者间的关系.rn 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内分泌科83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至少具有一个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两组:左心室肥厚阴性组,LVH(-)组(n=47)和左心室肥厚阳性组,LVH(+)组(n=36).在室温(23℃)下,选择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探头L11-3,探头频率7~12MHZ,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颈总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采集3个心动周期的颈总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长轴图,并记录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及颈总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动态图.采用血流剪应力可视化定量分析技术,在颈总动脉的长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像素点进行剪应力计算后,剪应力定量分析软件绘制出该颈总动脉的剪应力三维空间分布图,将所选的颈总动脉WSS整体三维呈像,清晰显示颈动脉壁面与血管腔内的剪应力,获得颈总动脉壁上千个血流点的WSS数值,自动生成WSS数据的EXCEL表格.rn 结果:观察到两组的颈总动脉剪应力三维分布图的特征为靠近管壁面WSS最大,血管中间处的剪应力相对WSS较小,动脉血管WSS以高低不平的振幅呈现.剪应力三维分布图上数值显示,LVH(-)组的颈总动脉WSS高度大部分大约在5-9 dyne/cm2水平,而LVH(+)组的WSS高度大部分集中在2-4dyne/cm2水平.LVH(+)组颈总动脉WSS平均值和收缩峰值WSS显著低于LV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显著性意义(P<0.05).颈总动脉WSS平均值(r=-0.42,P<.0001)和收缩峰值WSS(r=-0.31,P<0.01)与LVMI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独立于LVMI,颈总动脉WSS平均值与血管IMT也具有相关性.rn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LVH(+)组颈总动脉WSS平均值和收缩峰值WSS显著低于LVH(-)组,颈总动脉WSS平均值和收缩峰值WSS与LVMI呈明显负相关性,且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独立于LVMI,颈总动脉WSS平均值与血管IMT也具有相关性,说明血管WSS的降低促进动脉内中膜的增厚;血管WSS的降低与左心室肥厚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预测成为左心室肥厚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风险指标.本研究运用三维剪应力空间分布图直接可视化分析LVH(+)组和LVH(-)组的颈总动脉WSS的变化,对于观察低WSS诱导内中膜增厚发展进程,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既往研究表明,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hKLK1)基因通过增强激肽释放酶并上调缓激肽B2受体的表达,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壁结构,降低血压.本研究利用高频超声成像及病理学检查,通过对比分析KLK1转基因模型大鼠与非转基因大鼠主动脉弹性功能和组织学变化,探讨KLK1基因在大鼠年龄增长过程中对动脉系统的保护作用.rn 方法:本研究选用KLK1转基因模型大鼠与正常非转基因SD大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blot)检测验证KLK1转基因大鼠模型基因型,实验动物均根据月龄分为3月龄、12月龄与24月龄组(每组4只).所有实验大鼠均采用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进行麻醉,采用尾套法测量大鼠尾动脉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大鼠胸骨旁左心室、升主动脉近端长轴切面图像以及相应M型曲线,分析反映左心室功能的各项参数指标,升主动脉近端M型曲线上测量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主动脉内径(结合大鼠尾动脉血压测值并根据公式计算大鼠主动脉血管压力—应变弹性模量.成像结束后,4%甲醛溶液经心脏灌注固定,获取大鼠升主动脉近端组织,HE染色并于光镜下观察主动脉管壁各层组织结构.rn 结果:弹性模量值在两组间之间相比,其在3个月和12个月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24个月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血压在3个月组与12个月组均无显著性差异,24个月组舒张期血压在转基因组与非转基因组中差异具有显著性.反映心脏功能的各项指标LVEF、SV等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大鼠主动脉组织学染色显示:KLK转基因组和非转基因组3个月龄组及12个月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排列规则,结构较为完整,而非转基因组24个月龄组则出现显著管壁增厚、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弹力纤维变性等表现,KLK转基因组24个月龄组主动脉亦出现少许内膜增厚,轻度胶原纤维增生的表现.rn 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大鼠动脉系统会出现老化的表现,导致动脉弹性进行性减低,而人类组织激肽释放酶1(hKLK1)基因则对动脉的弹性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延缓主动脉弹性的减低以及管壁结构的变化.
  • 摘要:目的:探讨一例甲状腺平滑肌肉瘤的诊断。rn 方法:患者男,63岁,发现颈前肿物20天入院.查体:颈软、气管居中,颈前左侧可扪及大小约7.0×6.0cm肿物,质韧、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该患无声音嘶哑,略有呼吸困难,同侧可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辅助检查: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左侧叶增大、形态失常,左侧叶可见大小约6.9×5.8×4.3cm3结节,右侧叶可见大小约0.5×0.3cm2低回声结节.临床拟诊: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术中行左侧甲状腺全切术,取肿物约6×6×5cm,切面实性,灰粉,质中等,冰冻病理示另行右侧甲状腺全切术。rn 结果:左侧叶结节免疫组化结果为CKl/3(-),Vimentin(+),TTF-1(-)、Tg(-)、CT(-)、Syn(-)、CgA(-)、SMA(+)、CD34(-)、S100(-)、CD68(±)、Desmin(+),考虑平滑肌肉瘤:右侧叶结节免疫组化为CK19散在(+)、Ki67(-)、TTF-1(+)、34pE(-),病理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原发恶性肿瘤以上皮来源的甲状腺癌多见,如甲状腺滤泡癌、乳头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等。间叶组织来源的甲状腺肉瘤较少见,文献报道只占甲状腺恶性肿瘤0.5%~1%,多为纤维肉瘤、血管肉瘤和恶性血管外皮瘤、软骨肉瘤、骨肉瘤等,平滑肌肉瘤十分罕见。平滑肌肉瘤起源于平滑肌细胞或间叶平滑肌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多发生于子宫、胃肠道等,而甲状腺平滑肌肉瘤的组织发生有人认为大多起源于甲状腺血管,如血管壁的平滑肌。用Masson,VG网染可和甲状腺平滑肌肉瘤相鉴别。rn 结论:甲状腺平滑肌肉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其恶性高低与肿瘤大小、瘤细胞的病理核分裂多少有关,文献中记载25个高倍视野有1~5个核分裂为低度恶性,5~25个核分裂为中度恶性,25个以上核分裂为高度恶性。该肿瘤好发于老年人,临床症状表现与癌相似,主要为甲状腺肿大数年,短期内迅速增大,病理上往往见浸润性生长,以侵犯被膜,甚至气管、颈前肌、胸锁乳突肌为特点。一半以上的病例发病时就有远处转移,大多数经血道转移至肺、骨等,少数呈局部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平滑肌肉瘤可因肿物液化坏死而导致发热,如肿物坏死应多部位取活检送冰冻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应切除整个肿瘤以及肿瘤发生段的血管和肿瘤年粘连组织,但术后仍有75%患者局部复发和转移。发生于小血管的肉瘤较大血管者生存期略长,该种肉瘤对放疗与化疗均不敏感,较快出现复发,预后极差。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患者因甲状腺肿物就诊.超声所见:右叶增大,形态失常, 中下极腹侧近峡部可见一个囊实性结节,以囊性为主,大小约为2.6cm×1.5cm,实性部分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在肿物的后方,能见到一个于肿物同样图像的肿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经鉴别,考虑为镜像伪像.本例病例,在肿物的远侧有一个强反射体如肺胸膜、气管时,探头发射声束与检测目标和强反射体相互垂直,目标反射回声又经过反射体返回到探头,从而产生镜像伪差。这时,在强回声前、后方各有一个肿物,前方者为实像,而位于后方的图像是虚像。镜像效应可导致检查者目标位置判断上的失误,如将隔下病变误为隔上病变,在本没有血管的地方判断有血管等。经实验,改变扫查部位和角度、适当侧动探头,即可识别或消除虚像。临床超声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声波在人体内的传播与相互作用的物理规律及成像原理,才能识别伪像的表现,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误诊。
  • 摘要:目的:观察健康比格犬左心室心肌三维峰值位移(3D-D)、径向位移(RD)、纵向位移(LD)变化,量化评价健康比格犬左心室心肌位移的力学变化特征,探讨心肌位移参数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10只健康比格犬开胸模型,分别采集一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全容积实时灰阶图像,应用斑点跟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心室心肌整体和各节段3D-D、RD和LD的峰值变化,分析3D-D、RD和LD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rn 结果:①左心室心肌各节段3D-D与RD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心肌各节段3D-D与LD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心肌各节段RD与LD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心肌各节段LD小于3D-D和RD,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左心室心肌整体3D-D与RD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心肌整体3D-D与LD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心肌整体RD与LD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心肌整体LD小于3D-D和LD,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③左心室心肌大多数节段3D-D与RD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仅中侧壁和尖侧壁具有相关性(P<0.05);左心室心肌3D-D与LD的相关性分析,仅底前间隔、底下壁、中前壁、中前间隔、尖下壁、尖侧壁具有相关性(P<0.05),其余节段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左心室心肌RD与LD相关性分析,仅底前间隔、底下壁、中前壁、尖间隔、尖下壁、尖侧壁具有相关性(P<0.05),其余节段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rn 结论:左心室心肌3D-D与RD比较无明显差异同时与RD密切相关,3D-D能够准确反映左心室心肌实际的运动轨迹,RD是三维结构形变和力学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RD比LD能更有效的反映心肌的运动状态.
  • 摘要: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并对误诊与漏诊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超声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提高甲状腺癌症患者的检出率,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病例提供较好的临床参考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行手术病例证实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二维超声图像,对每一个明确的甲状腺结节进行认真扫查,观察并记录甲状腺癌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包膜是否完整、内部回声特点,观察癌结节的纵横比以及内部是否钙化以及钙化的具体形态,并注意颈部及锁骨上窝是否有异常肿大淋巴结,启动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癌结节周边及内部的血流分布情况,将所获得癌结节的超声诊断图像与良性结节的超声诊断图像进行对照分析,所有的病例均经手术前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穿刺及手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价值.rn 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合并滤泡状腺癌7例,合并髓样癌2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54.8%,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二维超声诊断图像具有以下表现:肿瘤结节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晰,局部有浸润,部分癌结节纵横比>1,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结节内可见微小点样钙化,结节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信号较为丰富,彩色多普勒显示为高速高阻力的动脉血流信号,所查颈部淋巴结时可见部分癌结节伴颈部异常淋巴结,考虑癌结节并颈部淋巴结转移.rn 结论:超声诊断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例中,由于病程较长,癌结节被甲状腺腺体的异常改变情况所掩盖,容易漏诊及误诊甲状腺癌结节,必要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综合性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图像特征,提高超声医师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重视程度,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癌的检出率,提高超声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高的依据.
  • 摘要: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观察肺动脉高压大鼠病程进展中左心室径向、圆周及纵向运动变化情况,评价其与右心功能受损的相关性.rn 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平均分为3组,从中随机选取两组,按60mg/kg比例皮下注射1%野百合碱,分别饲喂4周、6周,4周后获得右心功能代偿模型(CP组),6周后获得右心功能失代偿模型(LCP组),另外一组等比例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CON组).CP组及LCP组于建模后4周及6周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CON组于建模24小时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超声测量左、右心功能参数,应用2D-STI测量左室径向、圆周及纵向整体收缩期应变峰值(GSR、GSC和GSL)、收缩期应变率峰值(GSrR-S、GSrC-S和GSrL-S)及左室乳头肌水平旋转角度(Rot),并分析其与左、右室功能指标的相关性.rn 结果:CP组GSC及GSrC较CON组减低,Rot较CON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SR、GSrR、GSL、GSrL与对CON相比无显著差异(P均>0.05);LCP组GSR、GSC、GSL、GSrR-S、GSrC-S、GSrL-S较CON组及CP组均明显减低,Rot较CON组升高,差异显著(P均<0.01).GSR、GSC、GSL、GSrR-S、GSrC-S和GSrL-S与LVEF及RVFAC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Rot与LVEF及RVFAC呈负相关(P<0.05).rn 结论:2D-STI能够定量评价肺高压大鼠左心室多维形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PAH是一种发生于多种临床疾病中的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学状态,不加治疗干预的PAH患者预后不良.作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进展中的关键环节,PAH主要引起右心系统受累,而左心系统的改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作为循环系统中枢的心脏,其左右心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必然联系.既往的多数研究认为,右心功能损伤影响左心舒张功能.然而,在右心功能损害的过程中,右室输出量进行性减少,进而通过肺循环回流至左房血液减少,左室前负荷下降.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相对减少的前负荷导致舒张期心肌纤维的拉伸程度减低,从而使左室心肌做功减低,收缩力下降.近期的研究也证实不同原因引起的PAH及肺心病患者较正常者LVEF减低.进一步而言,LVEF的下降直接影响冠状动脉灌注水平,使心肌滋养不足而功能下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终而发展成为难治性右心衰竭乃至全心衰竭.因此,对于PAH患者的左心功能的动态及定量评价是极其重要的.
  • 摘要:目的: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计算感兴趣区内各节段心肌应变、应变率,无角度依赖性,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本研究应用2D-STI动态观察及定量评价实验性PAH大鼠的右心室长轴纵向LS及LSR随时间的变化,探讨PAH大鼠早期右心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rn 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标记为对照组和实验组(3周、4周、5周、6周组),实验组大鼠腹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MCT),分别于给药后3周、4周、5周、6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GE VIVID E9超声诊断仪,12S探头,采集图像时保持帧频180-200帧/秒.检查完毕后经颈静脉入右室导管测压,取出心脏称重,将右心室心肌组织甲醛固定切片,HE染色,高倍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及间质情况.用ECHOPAC进行脱机分析,测量常规超声心动图数据.运行2D-Strain程序,调节ROI,分别追踪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及整体峰值应变、应变率.rn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右室整体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右室侧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及间隔基底段、间隔中间段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在3周时增加,4周以后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大鼠右心室心肌质量、右室心肌质量指数较对照组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显示随着病情进展,实验组心肌细胞排列略不整,细胞体积增大且大小不均,呈梭型,细胞外间质增多,可见成纤维细胞及纤维条索聚集.rn 结论:将2D-STI应用于SD大鼠心脏,客观定量评价右室在压力负荷下心肌重构及功能的进展变化,结合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评价实验性PAH大鼠慢性右心衰竭心功能的有效方法,拓宽了该动物模型的应用范围,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更多无创性的反映右心结构及功能的指标.本研究应用2D-STI动态观察实验性PAH大鼠的右室应变及应变率随时间的发展变化,发现应变率是评价PAH大鼠早期右心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
  • 摘要:目的: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2DT)评价二尖瓣成形术后患者左心房的功能.rn 方法:采集25例二尖瓣成形术术后患者(MVR)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采集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左室长轴切面的高频二维动态图像,其中二尖瓣狭窄置换术患者分别于术前1d、术后7d、术后30d采集图像,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获取左房各壁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测定各组左房壁应变及应变率值.rn 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二尖瓣成形术术前患者左房整体应变值减低(P<0.01),包括左房峰值纵向应变(PALS)、左房收缩峰值应变(PACS)和舒张早期左房纵向应变(ALSED);左房整体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PLS)延长(P<0.01).②与术前相比,二尖瓣成形术术后7d左房峰值纵向应变(PALS)、左房收缩峰值应变(PACS)和舒张早期左房纵向应变(ALSED)减低(P<0.01),左房整体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PLS)缩短(P<0.01);术后30d左房峰值纵向应变(PALS)和舒张早期左房纵向应变(ALSED)增加(P<0.01),左房收缩峰值应变(PACS)亦增加(P<0.05),TPLS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能定量评价二尖瓣成形术后左房整体功能的变化.
  • 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前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变化的分析.rn 方法:用飞利浦(PHILIPS)iE33心脏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5~5.5MHz.检测在本院住院拟行肝脏移植手术治疗的100例肝病患者的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做患病组(A组),检测3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门诊健康体检者的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作为正常对照组(B组).对两组病例分别行超声心动仪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得出每搏量(SV)、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率(HR)、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收缩期S波峰值,舒张期E峰、A峰峰值;右房横径(RAd),右室横径(RVDd),肺动脉主干内径(PAs),根据三尖瓣反流速度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取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A组有左心腔扩大,左室心肌回声增粗,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右心增大,右房腔内可见大块栓子形成并与下腔静脉内栓子回声相连续;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增宽;瓣膜反流,心包积液等.rn 结论:肝移植患者的心脏损害表现复杂多样,术前行UCG检查,可以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做很好的评价,对心脏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定量评价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左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rn 方法:对40例因房颤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其中房颤发作间歇期22例为AF1组,发作期18例为AF2组)于术前、术后3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RT-3DE计算左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左房最小容积指数(LAVImin)、左房收缩前容积指数(LAVIp)、左房总射血分数(LATEF)、左房扩张指数(LAEI)、左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和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应用2D-STI分别测量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左房平均峰值应变(mSs、mSe、mSa)、峰值应变率(mSRs、mSRe、mSRa),计算左房僵硬度(LASt).rn 结果:①与术前相比,AF1组消融术后3天左房内径和各相容积指数增大(P<0.05),mSs、mSe、mSa、mSRa、LASt均减低(K0.05),LATEF、LAEI、LAPEF、LAA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术前相比,AF2组消融术后3天左房左右径增大,LATEF、LAEI增高(P<0.01),mSs、mSRs增高(P<0.05),左房容积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房颤发作间歇期患者消融术后心房顿抑期左房各相容积增大,储存功能、管道功能及辅泵功能均不同程度受损,房颤发作期患者消融术后心房顿抑期左房辅泵功能及储存功能较前好转.
  • 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imensi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探讨3D-STI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准确性.rn 方法:研究对象系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6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3组,重度狭窄组32例,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中度狭窄组23例,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且狭窄程度50%~75%;轻度狭窄组13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3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3D)检查.3D-STI测量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LS)、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左心室整体圆周应变(GCS)、左心室整体面积应变(GAS)、左心室整体面积应变变化率(GAS rate)、3D左心室整体应变(3D-Strain)、3D左心室速度(3D-Velocity).将3D-STI参数与Simpson's法、3D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3D-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随机选取20例受试者进行重复性分析.rn 结果:冠心病3个亚组与对照组3D-STI参数比较:重度狭窄组各参数较其余3组明显减低;中度狭窄组的GLS、GRS、GCS、GAS、3D-Strain较轻度狭窄组及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正常对照组3D-STI各应变参数与3D-LVEF、LVEF均有良好相关性,且3D-LVEF的相关性高于LVEF,其中GAS与3D-LVEF的相关性最高(r=-0.945,P<0.05).冠心病3个亚组的3D-LVEF、WEF与GLS、GCS、GAS、GAS rate呈负相关(r=-0.458~-0.910,P<0.05),与GRS、3D-Strain、3D-Velocity呈正相关(r=0.444~0.783,P<0.05),其中3D-LVEF与重度狭窄组的GAS的相关性最高(r=-0.910,P<0.05).3D-STI各参数检查者内ICC(0.87~0.99)、COV(0.13~0.50),检查者间ICC(0.81~0.99)、COV(0.24~0.80)一致性好,其中GAS、3D-Strain的重复性最好.rn 结论:3D-STI各指标能较敏感地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变化,GAS较其他指标敏感,且重复性高.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小儿易漏诊的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3月至今小儿心血管疾病患儿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总结出容易漏诊的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分布及其漏诊原因,以及超声心动图的诊断要点和作用.rn 结果:小儿容易漏诊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在就诊时缺乏特异的心脏症状,而是以其他系统症状起病到医院就诊,容易只关注就诊症状相关疾病的诊断,而忽略了心血管系统的病变而漏诊.相应症状主要集中在五大常见系统,分别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小儿创伤.呼吸系统容易漏诊的心脏疾患在儿科主要有以下几种:先天性血管环、弯刀综合征和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消化系统在儿科容易漏诊的是食道异物.神经系统在儿科容易漏诊是结节性硬化、左房粘液瘤,左心赘生物等.神经内分泌系统容易漏诊的是糖原累积症和Danon综合征.小儿创伤应注意碾压伤及坠床伤.rn 结论:儿科心血管疾病与成人不同,病情变化快,症状、体征不典型,潜在危险大,容易漏诊,需要超声医师在进行检查时与临床医师充分沟通,了解患儿病史、症状及体征,仔细对心脏各切面进行全面探查,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超声心动图检查灵活、快捷,可对心内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做出判断,协助临床明确诊断或为进一步检查提供可靠依据,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在儿科心血管疾病中有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替代的重要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出生后早期存在卵圆孔未闭的婴幼儿产前卵圆孔大小与血流动力学特点,以探讨出生后早期卵圆孔未闭与宫内卵圆孔解剖及功能的关系.rn 方法:分别收集100名本中心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卵圆孔未闭和115名心脏结构正常的婴幼儿(17天-1岁),其产前(20-37W)均在本中心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且无其他心内结构异常.测量胎儿期卵圆孔直径,卵圆孔血流速度,计算卵圆孔直径与主动脉直径比值,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产前卵圆孔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特点.rn 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卵圆孔直径(4.88±1.14比4.69±1.21)、卵圆孔直径与主动脉直径比值(1.05±0.26比1.03±0.24),血流速度(收缩期最大流速29.8±7.78比30.1±7.52;舒张期最大流速19.46±6.00比18.01±5.6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出生后早期卵圆孔未闭与宫内卵圆孔直径大小和血流速度无明显直接联系.卵圆孔闭合可能与卵圆孔大小、卵圆瓣长度、卵圆瓣与继发房间隔贴合度以及出生后不同个体心腔内压力变化等综合因素有关.
  • 摘要:目的:对胎儿期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超声图像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预后.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数据库中4442例胎儿心脏数据和影像资料,对主动脉弓部病变进行分类、归纳,并对照尸检病理解剖和出生后结果,总结各种病变的超声图像特点和解剖病理改变并分析预后.rn 结果:胎儿期主动脉弓部病变可分为:弓部位置异常、弓部形态异常、弓部分支血管异常.本数据库中共检出79例.右位主动脉弓检出率0.4%.右位弓病变中双弓畸形多不合并其他心内结构异常,预后视其对气管有无压迫而定.其它病变多合并圆锥动脉干畸形,预后不良.主动脉形态异常检出率1.2%,以主动脉缩窄和弓管状发育不良较多见,弓离断较少见.弓部分支异常共检出3例,为左颈总动脉与右头臂干共干,不合并其它心内畸形,预后良好.rn 结论:胎儿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病变的预后具有提示作用.诊断主动脉缩窄需谨慎,部分中晚孕期胎儿主动脉峡部内径偏细,易误诊为主动脉缩窄,需结合多个指标综合判断.
  • 摘要:目的:分析西藏高海拔地区儿童先心病(CHD)的时点患病率、先心病的种类及患病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rn 方法:2014年8月18日到24日选择西藏那曲索县八个小学全体在校生共2907例,其中男性约1686例,女性约1221例,平均年龄约10.8岁(7-17岁),采用心脏听诊、一般查体为初筛,超声心动图确诊的方法,超声心动图采用GE WI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器,采用探头S3,探头频率约2-5Mhz.rn 结果:共筛查出先天性结构异常(CHD和PFO)约56例,其中女性为29例,男性为27例,男女比例未见明显差异,时点患病率为19.2‰,其中CHD患者约39,占筛查总数的1.34%,PF0 17例,占筛查总数的0.58%;筛查PDA18例,时点患病率为6.19‰,ASD 14例,时点患病率为4.81‰,VSD 5例,时点患病率为1.72‰,肺动脉瓣狭窄1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以超声心动测量肺动脉收缩压大于40mmHg或肺动脉平均压大于25mmHg为肺动脉高压,CHD中有肺动脉高压11例,占CHD的比例为28.2%.讨论:关于西藏高海拔农牧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及先天性结构异常患病率及疾病的构成研究较少.索县平均海拔为4200m,属于高海拔地区,该研究是该地区第一次进行关于小学生的先心病筛查活动.研究显示该地区先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及其他低海拔藏族居住区,筛查的主要疾病种类和平原相似,发病率占以动脉导管未闭和房缺为主,可能和高原缺氧有关,另外,复杂的先心病包括单心室、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比较少见,可能和高原缺氧环境,这类孩子很少能成活有关.另外,该研究发现藏族地区PF0的经胸超声检查的检出率相当高,为0.58%,目前关于高原地区PFO研究相当少,PFO对于高原生活有无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n 结论:西藏那曲藏族小学生先心病发病率较高,种类以PDA和ASD为主,而且这类患者常合并肺动脉高压.
  • 摘要:目的:尽管先天性心脏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些年随着人居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孕期有毒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目的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与孕期有毒环境因素暴露之间的相关性.rn 方法:选择2012年3月1日至2013年10月1日期间来本院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435例幼儿及574例正常体检的儿童家庭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家庭一般情况及孕期有毒环境因素暴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父母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母亲怀孕期间药物接触史、母亲怀孕期间病毒感染史、孕期房屋装修史、孕期母亲染发、烫发史以及父母亲工作环境中是否存在污染.对采集的数据予以数量化和分级,输入SPSS13.0数据库,经逻辑校对无误后应用卡方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资料分析.rn 结果:患病组幼儿体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两组受检者在年龄、身高、心率及父母年龄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均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呈负相关(P<0.0001).母亲怀孕早期服用药物、病毒感染、房屋装修、染发烫发、父母工作环境污染暴露均是造成心血管畸形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孕早期服用药物的危害性最大(P<0.0001,0R=5.06).随着暴露因素的增多,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当孕期同时受到3种或3种以上危险因素的暴露时,新生儿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性几乎是单因素暴露的16倍.药物、工作环境暴露和病毒性感染均与圆锥干畸形有很高的相关性(P<0.0001,0R=6.74,0R=3.73,0R=2.82).药物、房屋装修、烫发染发及工作环境暴露均会增加单纯室间隔缺损的罹患风险(0R=2.77,0R=1.76,OR=1.89).rn 结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是一个涉及多因素条件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人居环境污染日渐成为引发先天性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 摘要:急性重症心肌炎(ASM)起病急,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传统的药物治疗手段有限,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ASM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报道了一例运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置入ECMO前后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患者男,15岁,入院后诊断"急性重症心肌炎心源性休克".入院后心电监护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可见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予以安置临时起搏器.入院后患者突然出现心跳骤停,给予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心肺复苏后,患者生命体征仍不能维持,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入院第3天行ECMO支持治疗。术后继续予一系列对症支持治疗,但患者EF在40%左右。置入ECMO后第3天,超声心动图观察到患者容量负荷增加,LVEF仍较低,临床资料显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倾向,调整治疗后,患者LVEF升高为53%,能够维持。遂于置入ECMO后第4天在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拔除ECMO,拔除后监测LVEF为58%。之后心功能维持可。本病例患者ECMO治疗前心功能低,置入期间,心功能逐渐改善,超声心动图协助拔除ECMO后心功能维持在正常水平,而超声心动图在监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超声心动图监测患者的心功能变化,能为ECMO治疗的预后及转归提供重要信息。
  • 摘要:目的:目前研究通常依据NYAH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和形态、单个超声心动图指标如EF等预测心脏在同步化治疗(CRT临床效果,但仍有约30%患者CRT治疗无反应,本研究探讨是否可以将多个超声心动图指标相结合能更加准确地预测CRT临床治疗效果,并建立一个预测CRT临床治疗效果的超声心动图评分.rn 方法:选取QuickOptTM Chronic Study临床研究对象,此临床研究患者来源:从多个治疗中心选取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因心衰接受CRT治疗的患者约400例,其中CRT-P260例,CRT-D140例。收集临床研究中CRT-P26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定义术后12个月6MWD时间增加≥10%或NYHA心功能分级下降≥1级为CRT有反应。rn 结果:260例患者(年龄56~10岁,151例男性),195名患者CRT治疗有效,65名患者治疗无效,两组性别、年龄、病因、服用药物情况等基线数据无显著差异,二维超声心动图25个术前测量指标中其中5个指标(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指数、左房容量指数、右室舒张末内径指数、右房面积)在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中存在差异,通过回归曲线分析得出术前射血分数[RR2.98 95%CI(1.52-3.87)p=0.004]、左室舒张末内径指数[RR0.87 95%CI(0.64-0.95) p=0.016]、左房容量指数[RR0.7295%CI(0.70-0.88) p=0.024]、右室舒张末内径指数[RR0.78 95%CI(0.35-0.89) p=0.011]、右房面积[RR0.60 95%CI(0.59-0.90) p=0.017]与临床治疗效果相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得出各个指标的界值:术前射血分数>25%,左室舒张末内径指数<35mm/m2、左房容量指数<40ml/m2、右室舒张末内径指数<25mm/m2、右房面积<20cm2,并其特异度在64%-78%之间,灵敏度在67%-89%之间。根据相关系数建立一个预测CRT临床治疗效果超声心动图评分,满足射血分数>25%为3分,左室舒张末内径指数<35mm/m2为3分,左房容量指数<40ml/m2为2分、右室舒张末内径指数<25mm/m2为2分,右房面积<20cm2为1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超声心动图评分>7分,其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78%和84%.rn 结论: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右心室内径、左右心房的容量、内径、心功能建立的超声心动图评分可以克服应用单个参数预测CRT临床效果的局限性,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合理地筛选出适合CRT治疗的患者。
  •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对(房颤)AF进行电复律的患者中发现90%的栓子来源于左心耳(LAA)。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可有效评价LAA的解剖及功能特征。采用结扎或切除术,95.7%的患者即刻封闭成功,随访3月显示比例与术后相似,长期随访显示外科术后成功率约70%,左心房(LA)与LAA有持续的血流交通。对外科结扎术后未完全封闭的LAA(ISLL)研究显示:ISLL患者发生形成血栓的机率将增至50%,血栓事件发生率达8%。PROTECT AF试验提示在预防AF患者卒中上不劣于华法林。结合临床病例,多中心研究证实:经皮左心耳套扎术是安全、有效的,与其他左心耳封闭手术相比,并发症较低,心包炎的发生率仅为2.4%,与口服抗凝药和与Watchman相比,左心耳套扎术可作为另一项降低血栓事件风险的选择,还未得到FDA批准,从本院的经验看,需警惕术后TIA。TEE和心脏CT是左心耳套扎术至关重要的辅助检查。
  • 摘要:目的:胸闷是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常见症状,常规心脏超声技术已经成为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患者往返于门诊至超声诊断科室完成检查,尤其对于活动不便的老年人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掌上彩超因其小巧便捷,能够在诊室完成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筛查,可能成为心血管医师的"视诊仪",优化诊疗流程、降低诊疗成本.本研究在国内首次评价掌上彩色超声与常规超声的图像质量、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其在心血管内科门诊"胸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1、连续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因"胸闷"收入本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患者共580人,分别由两名心脏超声医生进行掌上彩超(GE Vscan掌上彩超机)及常规心脏超声(Sequoia512彩色超声机)检查;掌上彩超对房室腔大小、室壁厚度、心脏收缩功能及室壁运动、瓣膜反流或狭窄、心包积液进行定性诊断并记录检查所需时间,并与常规心脏超声诊断进行比较;同时在580例入选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固定由一名医生进行掌上彩超和常规超声存图及图像质量评分(1-5分分别表示差等,中下等,中等,中上等和优等图像);2、在2013年7月至2013年9月期间随机抽取30天,对心内科门诊普通门诊的"胸闷"患者在问诊及查体之后进行掌上彩超检查,评价采用诊室内掌上彩超检查前后对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获得的程度及需要进一步进行常规心脏超声检查的必要性.rn 结果:1、在580位患者中,掌上彩超共完成1293项诊断,平均每例检查用时150±41s,在检出全心扩大、室壁明显增厚、中重度瓣膜反流、狭窄及心包积液者时,与常规超声检查一致,无漏诊、误诊;2、诊断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106例,误诊6例(下壁3例、后壁3例),漏诊10例(前壁2例、侧壁3例、下壁3例、后壁2例),诊断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的灵敏度=91%,特异度=99%;3、定性评价左室收缩功能(LVEF值)与常规超声比较一致性良好,Kappa指数为0.75;4、掌上彩超与常规超声图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5、随机抽取30天内心血管普通门诊"胸闷"患者共364人,单纯体格检查后222例未能获得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而需要进行常规心脏超声检查,随后经过掌上彩超检查148人(67%)不必进一步选择常规心脏超声检查(其中45人排除心脏结构及功能异常,65人属于轻微病变,38人以明确的心功能降低或室壁运动异常而直接入院治疗).rn 结论:掌上彩超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患者的心脏情况(房室腔大小、室壁厚度、心脏收缩功能及室壁运动、瓣膜反流或狭窄、心包积液)进行定性诊断,准确性较高,尤其适用于临床医生需要快速明确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是否异常的时刻,例如在心血管门诊筛查、心脏导管室抢救及教学查房演示中.对于心血管病门诊"胸闷"患者行掌上彩超检查,不仅方便患者就诊,更为优化诊疗流程、缩短就诊时间和节约诊疗成本带来益处.
  • 摘要: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观察正常人和冠心病(CAD)患者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流的变化特征,分析相关涡流参数及不同节段向量值与左室功能之间的关系.rn 方法:对照组(系健康志愿者)共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9.68±7.61岁.CAD患者共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61.11±14.56岁.均为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有1支或1支以上冠脉狭窄≥70%的患者.采用Aloka公司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PA52101心脏探头,频率范围2.0~5.0MHz.在心尖三腔观及五腔观采集两组连续三个心动周期左室腔内动态彩色图像,利用VFM分析软件,观察左室腔向量图、流线图、涡流图随心动周期等容收缩期(IVCT)、快速射血期(RE)、缓慢射血期(SE)、等容舒张期(IVRT)、舒张早期(ED)、舒张中期(MD)、舒张晚期(LD)不同时相的变化特征,测量相关涡流参数和不同节段的向量值.两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对比分析.rn 结果:(1)左室腔内心动周期不同时相血流特点,CAD组涡流总体演变规律与对照组相似,SE和绝大部分CAD患者的IVRT左室腔内无明显涡流出现,有涡流出现的时相与对照组相比,涡流的形态欠规则,疏密不均匀,舒张期涡流中心位置更接近二尖瓣环;(2)涡流参数比较:CAD组IVCT、RE、IVRT、ED、LD五个时相涡流横径、纵径及圈数均大于对照组,MD涡流横径、纵径、圈数及涡流强度均小于对照组(P<0.01).(3)左室向量值比较:CAD组ED、RE、IVCT左室腔三个节段向量值从心尖段到中间段至基底段呈递增趋势.两组间ED心尖段、中间段和RE基底段向量值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4)涡流参数和向量值与EF、Tei指数的关系:CAD组左室腔RE基底段及ED、IVCT基底段和中间段向量值与Tei指数呈明显负相关(0.51≦|r|≦0.6),ED、IVCT心尖段以及RE中间段和心尖段向量值与Tei指数呈负相关(0.31≦|r|≦0.43).rn 结论:CAD患者左室腔内不同时相涡流的参数(横径、纵径、圈数)、舒张中期涡流强度及不同节段向量值与正常人之间存在差异.VFM可以直观形象地显示CAD患者左室腔内涡流的变化,为评价心腔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心脏总体功能提供一种无创新方法.
  • 摘要:目的:超声心动图根据三尖瓣反流速度评估肺动脉收缩压是迄今为止最常用的无创评估肺动脉收缩压的技术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多年,但近年来不少研究报道该方法准确性较差,本文旨在探讨和验证超声心动图三尖瓣反流(TR)法评估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准确性.rn 方法:本院心内科疑诊肺高压并行右心导管(RHC)检查者78例.男35例,女43例.年龄11~81岁,平均40.2±14.6岁.肺动脉高压病因:房缺18例,特发性肺高压15例,室缺14例,肺栓塞12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肺动静脉瘘6例,下肢静脉血栓6例,大动脉炎1例.常规RHC检测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压力.超声仪器:GE vivid 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M3S探头,频率1.7-3.4MHz.在导管室于RHC检查开始前2小时内完成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多角度检测获取清晰完整的三尖瓣反流频谱,取最大流速连续五次测量的平均值并根据简化伯努力方程算出最大压差.右房压均统一取5咖Hg.PASP=TR压差+右房压.PASP诊断分级标准:正常:<30mmHg;轻度增高:30-50mmHg;中度增高:51-70mmHg;重度增高:≥70mmHg.rn 结果:TR法所测PASP与RHC所测PASP相关分析:r=0.836(P<0.01).Bland —Altman一致性检验:偏倚:4.8mmHg;95%CI:-29.7~20.0mmHg.以RHC测值为金标准,当TR法测值与RHC测值相差<±10mmHg定义为TR法检测准确,反之定义为检测不准确.根据上述标准TR法检测PASP的准确率为59%(46例/78例),不准确率为41%(32例/78例);在TR法检测不准确者中低估PASP的比率占27%(21/78),高估PASP的比率占14%(11/78).如以TR法测值与RHC测值相差>±10mmHg<±20mmHg以及>±20mmHg为界限将TR法检测不准确分为两个等级,即1级和2级.其中1级(即测值相差±10-20mmHg)共25例占不准确组的78%(25例/32例);2级(即测值相差>±20mmHg)共7例占检查不准确组的22%(7例/32例).rn 结论:TR法所测PASP较RHC检测结果存在相当比例的高估或低估.TR法评估肺动脉高压的阈值不能套用RHC的诊断标准.单一TR法仅适用于对疑诊肺动脉压力增高者进行初步筛查,不能取代RHC作最终诊断.将TR法与其他评估肺动脉压力的超声心动图参数相结合,提高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压力的准确性是今后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 摘要: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与智能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iSTIC)所测正常胎儿主动脉各段内径测量值的一致性.rn 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接受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中晚孕期正常单胎胎儿140例,孕22~32周,平均(26.5±2.28)周.孕妇年龄18~40岁,平均(26.8±3.23)岁.将主动脉内径分六个节段进行测量分别为:1.主动脉根部内径(AO)2.升主动脉内径(AAO)3.主动脉弓内径(无名动脉分支与左侧颈总动脉之间)[AO Arch(INA to LCCA)]4.主动脉弓内径(左侧颈总动脉与左侧锁骨下动脉之间)[AO Arch(LCCA to LSA)]5.主动脉弓峡部内径(Aortic Isthmus)6.降主动脉内径(DAO).经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主动脉弓长轴切面测量此六段的内径.再采用iSTIC自动扫描技术采集数据,获得多个胎儿心动周期的容积数据.利用Q-Lab软件脱机处理,获得主动脉弓长轴切面,测量此六段内径,并储存数据.所有数据的采集由三名经验丰富的超声心动图医生完成.用两种方法所测六个参数AO、AAO、AO Arch(INA to LCCA)、AO Arch(LCCAto LSA)、Aortic Isthmus、DAO内径在各个孕周的平均值进行配对t检验.rn 结果:140例胎儿中137例经iSTIC技术采集后处理后成功获得清晰的图像,成功率为97.8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六个参数用两种方法所测值一致性很好,R2分别为0.983、0.978、0.979、0.977、0.978、0.979.经Bland-Altman制图分析两种方法测得六个参数的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1260/+0.2299)、(-0.1707/+0.2241)、(-0.1547/+0.2190)、(-0.1736/+0.2024)、(-0.1514/+0.2039)、(-0.1485/+0.2228);分别有5.11%(7/137)、4.38%(6/137)、5.11%(7/137)、5.84%(8/137)、4.38%(6/137)、4.38%(6/137)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之外.六个测量指标的组内相关系数均在0.979~0.994之间,各指标的组间相关系数均在0.983~0.990之间.rn 结论: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与iSTIC所测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各测量值之间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 摘要:目的:近年来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中取得很好的疗效,而去肾交感神经术的安全性同样令人质疑.消融高血压患者肾交感神经后,静息心率减低,说明低水平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可以影响心率,但对心肌和心脏同步性是否也有影响?目前并不清楚.本实验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检测肾动脉交感神经经导管射频消融后对心脏同步性的影响.rn 方法:对20只犬的肾交感神经进行射频消融,分别于消融前和消融6周后观察肾交感神经消融犬的血压变化及心脏指标变化.采集犬心尖两腔观、三腔观、四腔观的清晰图像,用Qlab软件测量各切面观心尖水平、二尖瓣水平和乳头肌水平16节段自QRS起点至收缩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Tslsr),及舒张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Tdlsr),通过各节段达峰时间计算左室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Tslsr-16SD)及舒张期达峰时间标准差(Tdlsr-16SD);用Qlab软件分析左房前壁、下壁、间隔及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底段12节段同步性指标,包括:左房储蓄功能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TPLSR)及左房主动收缩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TPCSR),通过12节段达峰时间分别计算左房储蓄功能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TPLSR-12SD)及左房主动收缩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TPCSR-12SD).rn 结果:与消融前相比,消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消融后犬R-R间期呈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左室16节段收缩期及舒张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也呈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左室收缩期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9.01±1.51ms vs.29.16±2.05ms,p=0.461),舒张期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4.95±6.13ms vs.17.60±6.34ms,p=0.135).左房12节段储蓄功能期及辅泵功能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也呈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左房储蓄功能期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33±0.92 ms vs.2.59±1.82ms,p=0.421),辅泵功能期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83±0.60ms vs.1.63±0.54ms,p=0.283),消融前后心脏各腔室大小未见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消融犬肾交感神经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降低,心脏R-R间期及左房、左室应变率达峰时间呈延长趋势,左房及左室同步性无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经胸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应用GE公司的ViVidi、V-SCAN及Philip公司的SONOS7500彩色超声诊断仪,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夹层患者18例,采用常规心脏超声切面检查,加扫胸骨旁、心尖部、胸骨上窝、剑突下等声窗非常规切面.将临床资料、CT、MRI、DSA等结果进行比较.rn 结果: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与CT、MRI、DSA等结果的符合率在94%,诊断DeBaKey Ⅰ型14例,DeBaKey Ⅱ型1例,DeBaKey Ⅲ型3例.且影像图片有特异性表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3例.10例可见左心房内径扩大.5例可见心包积液.rn 结论: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能更早诊断主动脉夹层,且具有可靠、准确、方便、安全、动态观察等特点,同时可以评估主动脉夹层对主动脉瓣、左房室大小、心包积液、收缩功能的影响,及对分支血管的累及情况,对指导临床尽早选择最佳诊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结构功能改变及射频消融术对左心房及左心耳的逆重构作用.rn 方法:将56例研究病例分为3组:A组21例,为左心房前后径≥40mm的房颤患者;B组15例,为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的房颤患者;C组为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经胸、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TTE及TEE)采集图像;获取左心房收缩末期、舒张末期面积/容积(LAS-Area/Volume、LAd-Area/Volume)、左心房充盈分数(LA-FF)、左心房缩短分数(LA-CF)及左心耳最大排空速度(LAA-A)、左心耳最大充盈速度(LAA-E)、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等测值数据及其均值.rn 结果:A组与C组比较,LA-EF、LA-FF、LA-CF、LAd-Volume均明显降低(P<0.01);B组与A组比较,LM-EF、LA-EF、LAA-E、LAA-A、LA-FF、LA-CF、LAd-Volume均明显升高p<0.05).rn 结论:TTE及TEE技术能很好地评价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及左心耳结构功能变化,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左心房前后径≥40mm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逆重构产生重要影响.
  • 摘要:目的:评价从低海拔地区移居西藏不同高度海拔地区5年以上部队官兵静息状态下的肺动脉压,分析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右心重构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rn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内地低海拔地区空运进藏新兵集结营地随机选择100名志愿者组成,其中男性80例,女性20例,年龄17~22岁,平均19.3岁.移居高原组的受试者为随机选择从低海拔地区移居海拔3000m、移居时间5年以上地区且对高原完全习服的驻藏部队官兵100名志愿者组成,其中男性95例,女性5例,年龄20~27岁,平均23.6岁.根据受试者移居高原的海拔高度移居高原组分成2个亚组:将3000m以上4000m以下地区的67名受试者命名为移居高度Ⅰ组,将4000m以上55OOm以下地区的33名受试者命名为移居高度Ⅱ组。仪器和方法:Sonoscape S8型及Logiq Book型便携式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7~5.OMHz,二种型号的仪器均具有M型/二维超声心动图、脉冲波/连续波频谱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组织多普勒显像等多种功能,能获得本研究所需的心脏形态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各种参数指标。每名受试者均在静息状态下接受心脏超声检查,着重检测右心系统形态学及右心功能指标。相关参数指标设置:1.右心形态学指标:右心室径(前后径,RV)、右心房径(横径,RA),右室壁厚度(RVW)、右室流出道内径(RVOT)、肺动脉主干内径(MPA)。2.右心血流动力学(三尖瓣口血流速度TVOV、三尖瓣反流分数TVRF及肺动脉口血流速度PVOV)及肺动脉压(PASP)。为校正因舒张变异偏差,所测参数均取5个心动周期均值。rn 结果:移居海拔3000米至4000米地区的受试者右心系统形态学指标有所变化(对照组RV19.21±1.82mm,RA24.17±1.59mm,RVW4.57±0.56mm,MPA20.19±1.73mm,移居组RV29.58±4.22mm,RA38.54±4.17mm,RVW6.44±0.62mm,MPA24.1±1.97mm,P<0.05),而肺动脉压指标变化不明显(对照组PASP28.36±4.32mmHg,移居组PASP30.28±4.73mmHg,P>0.05);移居海拔4000至5500米地区的受试者右心系统形态学及肺动脉压指标变化均较为明显(移居组RV27.52±1.78mm,RA36.61±4.39mm,RVW7.23±0.58mm,MPA27.32±1.85mm,PASP48.56±4.58mmHg,P<0.01)。rn 结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4000米以下的地区,而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增高的程度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明显高于4000米以下的地区,而且移居时间越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右心系统重构情况亦越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讨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DM大鼠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的影响.rn 方法: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n=10只)[Control];糖尿病组(n=20只)[DM];糖尿病+西格列汀组(低剂量组,30mg/kg/d)(n=20只);糖尿病+西格列汀组(高剂量组,50mg/kg/d)(n=20只).糖尿病各组高脂饲养4周后,糖尿病各组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STZ 30mg/kg.STZ注射后1周内,连续2次空腹血糖≥11.1mmol/L,为DM模型.模型稳定后持续4w,给予对照组、DM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DM药物干预两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西格列汀研钵碾碎生理盐水稀释后灌胃,均再继续喂养到实验结束.分别在0、13w、17w、21w不同时间点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指标如下:左室收缩末内径口VIDs)、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E波最大速度、A波最大速度、E/A;组织多普勒(TDI)二尖瓣环左室侧壁测E'波最大速度、A'波最大速度,E'/A',并计算E/E'.rn 结果:左心结构的改变:实验开始时,各组之间左心腔室大小,LVIDs及LVIDd均无显著性差异俨>0.05);实验结束时,DM组与对照组比较,LVIDs及LVIDd均显著扩大(P<0.05);药物干预后的两组与DM组比较,LVIDs及LVIDd均明显减小(P<0.05).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实验开始时,各组大鼠间FS和EF的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束时,DM组与对照组比较,FS、LVEF均不同程度降低(P<0.01-0.05);药物干预后的两组与DM组比较,FS、LVEF均不同程度升高(P<0.01-0.05).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实验开始时,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DM组与对照组比较,第13w开始至21w实验结束时,E/A、E'/A'比值不同程度降低(P<0.01-0.05);E/E'比值不同程度升高(P<0.01-0.05);药物干预后的两组与DM组比较,E/A、E'/A'比值不同程度升高(P<0.01-0.05),E/E'不同程度降低(P<0.01-0.05).rn 结论:西格列汀可显著降低DM大鼠左室E/E',增加LVEF,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
  • 摘要:目的:房颤患者常出现运动耐量下降.本研究用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Em)之比(E/Em)来评估左心室充盈压(left ventricular filling pressure,LVFP),研究运动中LVFP的升高与房颤患者运动耐量的关系.rn 方法:连续纳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86例(48例男性和38例女性;平均年龄65岁),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并在静息和运动停止即刻完成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E和Em为连续测量5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计算得到E/Em.E/Em>9被定义为LVFP升高.静息时LVFP升高的患者被排除.rn 结果:根据运动停止即刻的E/Em比值,将患者分为两组:LVFP正常组(64例,74.4%)和LVFP升高组(22例,25.6%).与LVFP正常组相比,LVFP升高组最大耗氧量(22.0±2.6 Vs 26.3±3.7 mL/min/kg,P<0.001)和无氧阈(20.1±2.8 Vs 25.7±4.0mL/min/kg,P<0.001)更低,运动持续时间更短(6.2±0.9 Vs7.1±1.4min,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0.412,P<0.001)、性别(男性和女性的最大耗氧量分别为26.5±4.1 and 23.6±2.9mL/mi n/kg,P<0.001)和E/Em(r=-0.607,P<0.001)与最大耗氧量独立相关.rn 结论:运动停止即刻E/Em的升高与房颤患者运动耐量的下降独立相关.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可以用来评价房颤患者的早期舒张功能障碍.
  • 摘要:本文介绍了3例患者经超声检查、CT检查、手术探查,分析组织病理,分别诊断为心脏副神经节瘤、主动脉瓣乳头状纤维弹性组织瘤、毛细血管瘤并囊性变。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冠状动脉心腔瘘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回顾分析38例患儿超声心动图特点,总结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本院2009年3月至今确诊冠状动脉瘘心腔患儿38例,男性15例,女性23例.年龄为1天-17岁.临床除部分患儿能听到心脏杂音外,无明显特异性表现.超声心动图常规切面观察心内结构,大动脉连接及发育情况.应用二维超声在胸骨旁大动脉根部短轴切面、左室长轴切面及剑下五腔心切面等多切面探查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在主动脉窦上开口位置,跟踪扫查分支走行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左、右冠状动脉内血流来源和流向情况及血流频谱分析.rn 结果:38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冠状动脉心腔瘘患儿,左冠状动脉瘘24例(63%),右冠状动脉瘘14例(37%).左冠状动脉左房瘘1例(3%),左冠状动脉左室瘘3例(8%),左冠状动脉右房瘘5例(13%),左冠状动脉右室瘘16例(42%),右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3%),右冠状动脉右房瘘3例(8%),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0例(26%).1例左冠状动脉分别瘘入左心房、右心室.超声心动图诊断的直接征象:1.二维超声在胸骨旁大动脉根部短轴切面、左室长轴切面及剑下五腔心切面均可见增宽的冠状动脉;2.在相应的心腔和动脉内可探查到瘘口;3.彩色多普勒显示增宽的冠状动脉内血流明亮追踪探查可显示其走行、长度、形态及瘘口分流部位.间接征象:1.瘘口所在心腔扩大;2.心室功能减低,心内膜粗厚.超声心动图的鉴别诊断:冠状动脉瘘、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冠状动脉起源部位正常、冠状动脉起源部位异常患侧冠状动脉内径增宽、健侧冠状动脉内径增宽部分可见局部冠状动脉瘤、无局部冠状动脉瘤相应心腔内可见瘘口及分流、心腔内无瘘口及分流心肌内无血流、心肌内有丰富的血流。rn 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早期准确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心腔瘘,同时可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情况.对指导手术治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总结和探讨罕见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缺如综合征(APVS)的超声诊断特点及临床特征.rn 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本院确诊的共31例肺动脉瓣缺如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或心血管造影检查,其中21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此外,比较了法鲁氏联症和APVS的超声异同点.rn 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龄0.2-50岁(平均年龄6.67±10.31岁).体重4-60 kg(平均14.7±2.8 kg).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轻度紫绀为主,部分患者伴有气短和喘鸣.31例患者中,室间隔缺损29例,合并法鲁氏四联症形态特征有26例,右室双出口2例,三尖瓣闭锁合并右室发育不良1例,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手术方式选择主要选择有法鲁氏四联症根治术,肺动脉同种瓣移植术并右室流出道重建、肺动脉成形术以及肺动脉瓣置换手术等.法鲁氏四联症(法四)与APVS超声声像图非常相似,但根据本研究发现它们的超声声像图的不同点如下(1)法四患者有肺动脉瓣,瓣叶增厚,开放受限,通常为二叶化;APVS的肺动脉瓣发育明显不良,无肺动脉瓣或仅存肺动脉残根.(2)法四的主及左右肺动脉常常发育不良;而APVS多见肺动脉总干及右肺动脉分支瘤样扩张,但可合并左肺动脉分支缺如及发育不良;(3)法四患者以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瓣狭窄为主,而APVS以肺动脉瓣返流为主,但大部分患者亦伴有瓣环较小,导致肺动脉前向血流速度增快;(5)法四患者肺动脉内压力减低,而APVS可伴随肺动脉压增高.rn 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肺动脉瓣缺如综合征的最重要方法,主要同法鲁氏四联症进行鉴别.
  • 摘要:目的:探讨经食管四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在成人心脏病外科矫治术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2014年5月-8月应用GE Vivid E9经食管四维超声心动图对55例成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术中超声监测(转机前及复跳后),包括瓣膜病38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6例,先心病5例,动脉瘤2例,心脏肿瘤4例.rn 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室均完成外科手术治疗前后的经食管四维超声心动图监测;术前能清晰显示心内正常结构、室壁运动、心内畸形、瓣膜病变性质及程度、二尖瓣脱垂的部位及范围、心腔内占位的部位及形态、主动脉斑块形态,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左室流出道形态及梗阻程度及对二尖瓣的影响;术后协助心腔排气、评价换瓣后的机械瓣、生物瓣的形态和功能,评价瓣膜成形效果,评价先心病矫治效果,评价改良扩大morrow的疗效.经食管四维超声可快速获得高质量的四维图像,结合多种快速在线四维图像切割及显示技术,快速判断心内病变性质,并与术者进行沟通,术后即刻快速评价疗效及并发症,立体显示心内结构的变化.rn 结论:经食管四维超声心动图应用于成人心脏外科手术中,操作简便,图像清晰,不干扰手术操作,能够获得与外科视野相关四维视角,对于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详细的信息,对术后疗效的评估至关重要,也可连续进行多心动周期的四维监测,成为成人心脏外科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及疗效评价工具.
  • 摘要:目的:采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E)研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rn 方法:连续纳入HCM患者70例,同期纳入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仪(IE33)获取左心室三维全容积图像存储,运用TomTec software脱机分析软件对左室16个阶段的纵向应变、圆周应变、径向应变,以及左室16个节段整体应变等三维参数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上述参数.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容积显著减小、每博量显著减少、左心室质量显著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显著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HCM患者增厚节段纵向应变明显减低(P<0.05),而径向、圆周应变明显增加(P<0.05),整体应变无显著差异性(P>0.05),其他非增厚节段的纵向、径向、圆周及整体应变多无显著差异性(P >0.05.室间隔厚度与室间隔纵向应变存在线性正向相关性(r=0.287,p=0.006).rn 结论:HCM患者早期存在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增厚的部位纵向应变减低,且与室壁肥厚的程度相关;圆周及径向应变增加.而非增厚的部位心肌收缩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3D-STE为HCM患者早期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rn 方法:入选因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而成功行PCI的老年患者35例,分别于PCI术前1周内及术后一周、1个月进行常规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2DE)和RT-3DE检查.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量左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收缩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及射血分数Q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应用RT-3DE三维斑点追踪成像G-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测量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及面积应变(global area strain,GAS),并自动计算LVEDV、LVESV及LVEF.rn 结果:32例(91.4%)受检者获得满意的2DE和3D-STI图像.(1)2DE:同术前比较,PCI术后一周及一个月时LVEDV、LVESV及LVEF均无明显变化(P>0.05).(2)RT-3DE:同术前比较,术后一周时GLS、LVEDS、LVESV及LVEF均无明显变化(P>0.05),GAS较术前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个月时GLS、GAS及LVEF均显著增高(P<0.05),其中尤以GAS增高为著(P<0.01),LVEDV无明显变化(P>0.05),LVESV显著减小(P<0.05).相关分析表明GAS增高与LVEF增高显著正相关(r=0.72,P<0.01).rn 结论:RT-3DE可定量反映冠心病患者PCI手术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AS是其中更为敏感的指标,为早期评价PCI疗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方法.
  • 摘要: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分析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左心室缺血心肌各节段应变值,并用ROC曲线探讨其诊断CHD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选取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室壁运动无异常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冠状动脉狭窄率≥50%)患者40例,按冠状动脉所供应心肌节段分类:左前降支病变252节段,左回旋支病变95节段,右冠状动脉病变110节段.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率<50%)39例,左前降支所纳入分析心肌为273节段,左回旋支为195节段,右冠状动脉为195节段.应用3D-STI分析软件得出左心室各缺血心肌节段应变值.应用ROC曲线分析各节段应变指标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节段的诊断价值.rn 结果:冠心病组各心肌缺血节段应变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分析显示纵向应变及面积应变指标诊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曲线下面积较高,分别为0.863、0.856、0.840和0.818、0.802、0.846,其中纵向应变的诊断敏感性最高,分别为90.1%,89.5%和89.1%,面积应变的诊断特异性最高,分别为90.8%,83.1%和89.2%.rn 结论:冠心病患者各缺血节段应变值均有所减低.在诊断冠心病缺血心肌的各项应变指标中,纵向应变敏感性最高,面积应变特异性最高.3D-STI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节段运动异常.
  • 摘要:目的:应用4D-LVQ评价T2DM患者早期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为临床提供一种更加敏感的评价左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参数.rn 方法:选取左室结构正常、LVEF≥50%的T2DM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使用GE VIVID E9彩色超声诊断仪,静息状态下连接胸导联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上用双平面辛普森法测量LVEF.然后选择三维矩阵探头经胸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存取3个心动周期动态图像,利用4D-LVQ软件脱机分析.分析两组整体及分节段LS、RS、CS、ACR值,并探讨与LVEF之间的相关性.rn 结果:(1)T2DM组与正常对照组左室整体LS、CS、RS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R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2DM组左心室17个节段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节段分别是:LS中间段后侧壁、后壁,心尖段侧壁、后壁;CS基底段前侧壁、后侧壁,中间段后侧壁、后壁,心尖段侧壁、后壁;ACR中间段前侧壁、后侧壁、后壁,心尖段侧壁、后壁;RS中间段后侧壁、后壁,心尖段后壁.(3)global LS、CS、ACR与LVEF之间均为负相关且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0.768、0.801、0.826,global RS与LVEF之间为正相关,相关系数r=O.819.④global ACR同LS、CS之间为正相关且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O.720、r=0.953.global ACR与RS之间为负相关,相关性表现为一般(r=0.673).rn 结论:T2DM患者早期左室心肌收缩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局部及整体受损,4D-LVQ软件可以较为全面的评估左室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尤其是ACR是一种更为敏感的参数,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检测早期心功能改变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EAT作为沉积于心脏表面特别是围绕在冠状动脉周围的内脏脂肪,可以表达多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蛋白,研究发现其不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还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测量ETA厚度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rn 方法:选取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组,40例疑诊急性心肌梗死,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右室游离壁前方EAT厚度,对两组间EAT值进行对比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EAT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3±1.6)mmVS(6.1±1.4)mm,P<:0.01].ETA厚度与年龄、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r=0.284、0.253、0.132, P<:0.05);EAT厚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负相关(r=-0.116, P<:0.05).ROC曲线示EAT厚度为7.0mm时,敏感度81.6为%,特异度为67.5%,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0.76~0.93,P<:0.001).rn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EAT厚度显著增高,ETA显著增厚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经胸超声对EAT的评估可能可以协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植入支架后TIMI血流Ⅲ级时,①血管重建与心肌灌注水平的关系;②心肌灌注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③心肌灌注水平与左室重构的关系.rn 方法:对36例AMI患者PCI后1周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于术后6个月时再次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①利用心肌声学造影评分(MCS)及室壁运动评分(WMS)分析PCI后心肌灌注水平及其与室壁运动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声学造影积分指数(CSI)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心肌灌注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③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及LVEF与术后1周时的变化,进一步评估心肌灌注水平与左室重构的关系.rn 结果:入选的36例AMI患者均为单支血管病变,梗死相关血管分别为:左前降支16例,回旋支6例,右冠14例.对"罪犯"血管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后均植入雷帕霉素涂层支架一枚,且PCI后梗死相关血管均达TIMI血流Ⅲ级,无"无复流"及"慢血流"现象发生.共152个心肌节段与梗死相关血管的再灌注有关,灌注正常即MCS=1分的104节段,灌注不良即MCS=0.5分的30节段,无灌注即MCS=0分的节18段.①MCS为0分的18心肌节段中,有2个(11.1%)WMS为1~2分,16个(88.9%)WMS为3~5分;MCS为0.5分的30个心肌节段中,有16个(53.3%)WMS为1~2分,另14个(46.7%)为3~5分;MCS为1分的104个心肌节段中,有82个(78.8%)WMS为1~2分,22个(21.2%)为3~5分.统计学分析显示,AMI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水平与室壁运动呈正相关(P<:0.05).②以CSI0.75为界,将患者分为A组24例,CSI≥0.75;B组12例,CSI<0.75,心肌灌注好的A组患者LVEF显著大于B组患者[(52.1±3.4)%,(47.2±2.9)%,P<:0.05)],而两组患者LVEDD无显著差异.③临床随访6个月后的二维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A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与本组术后1周无显著差异,而B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较本组术后1周和A组术后不同时间都显著降低(均P<:0.05);A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DD与本组术后1周无显著差异,而B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DD较本组术后1周和A组术后不同时间均显著增加(均P<:0.05).rn 结论:AMI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水平与节段性室壁运动及心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良好的心肌灌注可改善节段性室壁运动和整体心脏功能;AMI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水平与左室重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良好的心肌灌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左室重构.
  • 摘要:目的:采用RT-3DE及DTI定量评价缺血后处理(IPostC)在PCI中的心脏保护作用.rn 方法: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23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后3-7天及3个月时行DTI及RT3DE检查,RT3DE参数:左室整体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和射血分数(EF).测前壁中间段局部舒张末期容积(rEDV)及收缩末期容积(rESV),算出局部射血分数rEF,rEF=(rEDV-rESV/rEDV)×100%,把各个参数4个节段的平均值作为评价的指标.DTI参数:前壁中间段心肌收缩波S的峰速度Sa作为评价心肌收缩速度的指标.rn 结果:术后各时期Sa值IPostC组均比Con组数值高,术后3-7d IPostC组与Con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3个月Sa值恢复更高,IPostC组与Co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3~7天,IPostC组EF和rEF明显高于Con组,术后3月两组EF和rEF均较术后3~7天增加,IPostC组EF和rEF仍明显高于Con组.rn 结论:EF是临床判断PCI疗效、指导用药和估测预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左室局部心功能的评价因受检查手段的限制而未普及.RT-3DE可以记录左室16节段的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获得16节段的rEF来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rEF可以提供缺血心肌的局部收缩功能信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提供更丰富、准确的信息.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7天,IPostC组EF和rEF明显高于Con组,说明IPostC可以促进EF和rEF早期恢复.术后3月两组EF和rEF均较术后3~7天增加,表明PCI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IPostC组EF和rEF仍明显高于Con组,说明IPostC可以促进再灌注后左室整体和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进行IPostC,方法简单、安全、可行,可以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冠脉微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有利于局部心肌和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恢复.DTI技术可以准确测量局部心肌收缩速度.RT-3DE可以准确测量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和局部心肌节段性收缩功能,为临床提供可信赖的、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定量指标.
  • 摘要:目的:运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ST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的旋转和扭转运动.rn 方法:应用STI技术,对90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进行分析并计算左室基底和心尖水平心内膜旋转角度峰值(Rendo)、心外膜旋转角度峰值(Repi),切面整体旋转角度峰值(Rbulk)和跨壁扭转角度梯度(Tmural);左室整体心内膜扭转角度峰值(Ptw-endo)、心外膜扭转角度峰值(Ptw-epi)、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Ptw-bulk)和左室整体跨壁扭转角度梯度(Ptw-mural);计算各切面旋转解旋率(UntwR)和左室整体扭转解旋率(Ptw-UntwR).rn 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基底水平、心尖水平和左室整体扭转各曲线峰值均明显减低(P均<0.01),达峰时间延迟(P均<0.01),UntwR和Ptw-UntwR减低(P均<0.01).2.根据Gensini积分将冠心病患者分为轻度病变组(A组),中度病变组(B组)和重度病变组(C组).A组Ptw-endo明显减小,达峰时间延迟(P均<0.01),Ptw-epi无明显变化(P>0.05),Ptw-mural明显减小(P<:0.01),Ptw-bulk减小(P<:0.01);B组和C组Ptw-endo、Ptw-epi和Ptw-bulk均减小(P均<0.01),Ptw-mural较A组增大,但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1),各曲线达峰时间均延迟P均<0.01 Ptw-UntwR在3组间呈进行性减小(P均<0.01).3.Rendo、Repi、Rbulk、Ptw-endo、Ptw-epi和Ptw-bulk均与LVEF呈正相关,Ptw-bulk相关性最高(r=0.66,P<:0.01).4.正常对照组,Ptw-endo、Ptw-epi、Ptw-bulk与LVEDV正相关Q均<0.051与LVESV负相关(P40.05),与SBP低度负相关舻均<0.05);冠心病组,Ptw-endo、Ptw-epi、Ptw-bulk和Ptw-mural与LVEDV、LVESV和SBP均无相关性(P均>0.05).5.冠心病组,Rendo、Repi、Rbulk、Ptw-endo、Ptw-epi和Ptw-bulk均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均<0.05),Ptw-endo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最高(r=-0.72,P<:0.01).6.UntwR,Ptw-UntwR与E/A和EDT均无相关性(P>0.05).rn 结论:冠心病患者轻度病变者,主要表现为心内膜扭转角度的减低,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心内膜,心外膜和左室整体扭转角度进行性减低,解旋率也呈进行性减低.左室整体扭转角度与左室收缩功能相关性良好,左室心内膜扭转角度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良好;STI技术能够准确定量评价冠心病左室心肌的旋转和扭转运动.
  • 摘要:目的:通过彩超对45周岁以下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年观察,发现与缺血性心血管病相关的早期因素.rn 方法:选择在体检中心健康体检,45周岁以下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8例进行10年跟踪观察,61例完成所有观察指标.将终点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组33例(A组)与未发病组28例(B组)的基线时血生化指标、血压、体脂肪含量(Fat%)、颈动脉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动态变化、斑块形态,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rn 结果:基线时两组比较:A组患者的病程长,舒张压、Fat%、低密度脂蛋白方面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总斑块及软斑发生率高于B组,P<0.01;基线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阻力指数与搏动指数改变与终点发病相关.A组IMT第5年始上升速度显著加快.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早期出现软斑、Fat%偏高和颈内动脉阻力指数增高是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男性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吸烟、病程长、Fat%偏高、颈动脉出现软斑以及颈内动脉阻力指数增高等与远期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IMT增长速度加快应警惕近期发病,临床应该有针对性防范.彩超检查是一种无创、可重复、可通过数字变化进行长期跟踪的技术,对于预防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缺血性左心室扩张重构后的乳头肌的形态、位置、运动功能,及其与正常人乳头肌功能的对比。rn 方法:入选30例缺血性左心室扩张重构患者组成病例组,及30例正常成人组成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别获得病例组及对照组乳头肌形态、位置参数及应变曲线,对形态、位置参数及曲线的时间参数、应变参数等进对比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评价两组患者乳头肌的功能.rn 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乳头肌形态、位置均有显著差异(P<0.05),应变曲线形态不同,病例组前、后两组乳头肌收缩峰值应变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病例组前、后两组乳头肌的应变达峰时间不同步(P<0.05).rn 结论:缺血性左心室扩张重构后,乳头肌的功能会减低;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价乳头肌的形态、位置特征,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评价乳头肌这种特殊形态的心肌组织的功能.讨论缺血性左室重构后,虽然有国际上诸多学者已经证明,左室乳头肌不一定发生缺血性改变,但受到左室形态、左室壁对乳头肌的牵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乳头肌的功能会发生其他方面直接或间接的改变,包括形态、位置、收缩性、运动同步性等方面.
  • 摘要:目的: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远期左心室舒张功能状况.rn 方法: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3名,分别于直接PCI术后24-48小时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采用Simpson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采用16节段法评价室壁运动:1收缩运动正常,2收缩运动轻度减弱,3收缩运动重度减弱,4运动消失或矛盾运动,计算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采用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舒张期早期血流速度E峰,采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计算左心室充盈指数E/e'.rn 结果:PCI术后24-48小时左心室舒张功能分级:正常10(30.3%),受损11(33.3%),伪正常化10(30.3%), 限制性充盈2(6.1%);6个月随访时左心室舒张功能分级:正常14(42.4%),受损13(39.4%),伪正常化6(18.2%),无限制性充盈模式.与PCI术后早期相比,左心室舒张功能分级在随访时14(42.4%)患者有改善,5(15.2%)患者下降,14(42.4%)患者没有改变(其中6名患者维持正常).随访时较术后早期左心室充盈指数E/e'降低(8.7±2.9,7.3±3.2,P<0.05).PCI术后6个月随访时较术后24-48小时左心室收缩功能有改善(WMSI:1.52±0.35,1.31±0.26;EF:55%±5%,59%±4%,P均<0.05).rn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PCI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存在延迟恢复.6个月随访时仍有超过半数的患者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 摘要:目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定冠脉血流储备(CFR)评价冠脉三支病变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及冠脉介入治疗效果.rn 方法:对胸痛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筛选出冠脉三支病变患者30例共90支冠脉血流,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9~84岁,中位年龄64.5岁.根据冠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组:狭窄<30%为Ⅰ组;狭窄在30%~70%为Ⅱ组;狭窄>70%为Ⅲ组,其中对Ⅲ组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应用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M3S探头,配备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模式.在注射腺苷前、后分别获取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起始段血流频谱,测定其静息时及最大冠脉扩张时的冠脉峰值流速,计算CFR.对Ⅲ组患者实施冠脉介入治疗后72小时和3个月随访期进行CFR再测量.记录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①经胸超声心动图冠脉显示情况.90支冠脉共显示71支,其中前降支显示率93.3%(28/30);右冠状动脉显示率76.7% (23/30),回旋支显示率66.7%(20/30);②Ⅰ组CFR约2.59±0.36;Ⅱ组CFR为1.96±0.37;Ⅲ组CFR为1.25±0.41,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分别与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Ⅲ组冠脉介入治疗后72小时CFR为1.67±0.7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CFR为3.56±0.5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n 结论:①三支冠脉病变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前降支显示最佳;②随着冠脉狭窄程度增加,冠脉血流储备不同程度降低,当冠脉狭窄>70%时,冠脉血流储备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加重.③冠脉介入治疗后72小时冠脉血流储备尚未恢复,随访期心肌缺血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④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可以评价冠脉三支病变心肌缺血程度及冠脉介入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超声分析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从而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rn 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89例作为冠心病组,年龄24~75岁,男105例,女84例.其中24~34岁59例,35~49岁60例,50~59岁55例,60~75岁15例,平均年龄55岁.病例选择:心肌梗塞恢复期57例,稳定型心绞痛82例,隐性冠心病30例,心肌梗死20例.合并症:高血压病18例,支气管炎26例,糖尿病38例,高血脂15例.另选取18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男110例,女70例,年龄51岁.经询问病史、查体、超声心动图检查、实验室检查、运动试验、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心脏无异常发现.应用Philips IE33二维高频超声仪,通过测量正常对照者和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的内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患者于静息状态下取头部后仰位,于双侧颈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等部位沿血管长轴进行测量,以内膜中层≥0.9mm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标准,以动脉内膜局限性突出管腔和厚度为≥1.5m为斑块形成.rn 结果:对照组180例中,仅22例检出斑块,发生率为12.22%.而冠心病组189例中112例检出主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59.26%,与对照组比较P<:0.001.rn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与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存在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新型心肌节段分析技术在心脏超声诊断中取得了较大发展,心肌应变等生物力学参数已应用于心肌定量分析中.在力学理论中,应变与泊松比一样,都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对物体本身材料性质的反映,本研究依据泊松比为物体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的力学原理,探讨三维斑点追踪采集过程中,反映缺血心肌固有物质属性上所起到的作用.rn 方法:选择一组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n=20,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8.32±16.34岁).选择20例年龄性别相仿的正常人为对照组.应用东芝(Toshiba日本)Aplio Artida(SSH-880CV)型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随机模式的三维斑点追踪,分别记录两组各自左心室十六个节段心肌对应的径向应变及纵向应变.根据泊松比为材料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将泊松比理论引申入心肌内:即泊松比(v)=径向应变(RSt)/纵向应变(LSt),求得径向与纵向应变比值.将两组径向应变、纵向应变以及两组各自径向与纵向应变比值做比较,纵向应变的负号仅代表方向,径向应变/纵向应变结果为无正负的量纲.并将正常对照组心肌泊松比常数进行比较.rn 结果:研究发现:使用三维斑点追踪后,二维斑点追踪的数据完全颠倒、追踪方向完全相反的追踪脱失明显减少.然而,对照组中出现不完全的颠倒及不完全追踪脱失的几率却有所增加,甚至出现一个甚至多个节段的某一个或者多个运动方向上的应变曲线有大于真实运动方向的反向达峰峰值,矛盾数值的产生使得曲线呈类似于舒张末期后继续舒张.20例冠心病患者及20例正常成人心脏于径向应变在BA、BS、BL、MI、AL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节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纵向应变在BAS、BL、MA、MS、从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节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径向/纵向比值在BS、BI、MA、MAS、MP、ML、AI、AL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节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径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均与心肌泊松比定值0.5有一定的差距.心肌径向应变与纵向应变比值与泊松比之间未见相关关系.rn 结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后处理参数无法对心肌真实生物学属性泊松比较好反映,但却可以在部分节段与异常组加以区分.本次研究所见心肌径向应变与纵向应变比值与泊松比无关,可能是由于心肌为未剪开的肌性结构,有残余应力以及残余应变所致,造成心肌初长度的计算误差,故而对于界定舒张末期心肌长度为初长度的斑点追踪而言,其所追踪的也并非应变本身,或许与应变可有一定的相关,然而却不足以对心肌的生物力学以及心肌材料力学属性进行反映.其次,心肌在运动时,除了有径向、环向及纵向方向的应变外,还有旋转、扭转,并要蠕变、剪应力、重力等其他力所影响.
  • 摘要:目的:通过对超声心动图中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的研究,探讨该技术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评价的可行性.rn 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8月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10例,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63.2+8.9)岁:所有受试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6)检查,检查前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利用3D—STI技术得到左心室16节段所对应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率(LS)和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LS).根据CAG结果按照冠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5组:冠脉正常组、冠脉微狭窄组、冠脉轻度狭窄组、冠脉中度狭窄组和冠脉重度狭窄组.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不同冠脉狭窄组所对应室壁的LS和T—LS进行比较分析.rn 结果: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病变血管所对应的部分室壁节段的LS下降,T-LS延长,尤其在霞度狭窄组巾尤为显著.rn 结论:应用3D—STI技术对不同程度冠脉狭窄患者左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进行评价具有可行性,为无创技术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依据.
  • 摘要: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ED)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对比研究,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预测冠状动脉血管狭窄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1.对10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RT-3DE检查,推测相关狭窄的冠状动脉,与CAG结果进行比较.2.冠状动脉狭窄阳性患者按狭窄程度分为:Ⅰ组血管狭窄50~75%,Ⅱ组75~90%,Ⅲ组90%~100%,比较各组间三维超声室壁运动离散度的差异.rn 结果:RT-3DE推测狭窄血管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LAD为86.2%,97.3%, 92.6%, 94.8%, 94.2%;LCX为70%, 95.2%, 77.8%, 93.0%, 90.4%;RCA73.7%, 96.5%, 82.4%,94.3%,92.3%;多支病变61.9%,91.6%,65.0%,90.5%,85.6%.Ⅰ组、Ⅱ组、Ⅲ组牛眼图室壁运动离散度均值分别为0.41±0.05,0.51±0.21,0.93±0.17.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室壁运动离散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RT-3DE推测LAD狭窄准确性高于LCX及RCA,推测单支病变狭窄的准确性高于多支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室壁运动离散度均值越高.
  • 摘要:目的:根据入选标准纳入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拟诊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应用三维斑点追踪(Three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imaging,3D-STI)技术获取LAD供血心肌节段面积应变的舒张期应变指数(The strain imaging diastolic index,SI-DI),探讨其在判断LAD近段和中远段重度狭窄方面的价值.rn 方法:CAG结果证实仅有LAD单支冠状动脉狭窄和冠状动脉均无狭窄者共92例,根据LAD狭窄程度分为三组:重度狭窄组(A组)、轻、中度狭窄组(B组)和对照组(C组);依据LAD狭窄部位将患者分为近段和中远段重度狭窄两个亚组.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室间隔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及舒张期二尖瓣口峰值血流速度(E、A),计算E/e比值.采集患者左室三维图像,获取EDV、ESV及LVEF指标,应用3D-STI技术获取左室17节段整体收缩期面积峰值应变及整体舒张期面积应变指数(GPSAS、GASI-DI),并计算LAD供血区域心肌节段面积应变指数(ASI-DI).比较A组、B组和C组上述参数,以ROC曲线下面积获取判断LAD近段和中远段重度狭窄的最佳节段,并根据Youden指数进一步获取该节段的截断值和检测效力.rn 结果:A、B和C三组间GPS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GASI-DI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组GASI-DI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节段相比,前壁基底段ASI-DI判断LAD近段重度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82.0%,截断值40.3%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0%和63.3%;前间壁中间段ASI-DI判断LAD中远段重度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83.4%,截断值38.8%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和65.1%.rn 结论:ASI-DI指标可以筛选出LVEF≥50%且常规超声心动图无法发现的LAD重度狭窄患者.前壁基底段和前间壁中间段ASI-DI指标能够较好定位LAD重度狭窄部位,界值为40.3%和38.8%时分别对LAD近段和中远段重度狭窄的预测价值最大.
  • 摘要:目的: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成相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CSFP患者心肌收缩、舒张功能.rn 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03月至2013年09月因怀疑冠心病于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并且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124例,入选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并且冠状动脉血流正常134例作为对照.其中57例患者(正常对照组28例,CSFP组29例)留取超声心动图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分别对所采集图像进行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检测、TDI-Tei指数检测及二维斑点追踪检测,分析正常组与CSFP组收缩舒张功能改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正常组及CSFP组患者左心室二尖瓣环6个位点组织速度曲线Sa峰、mSa、Ea、mEa、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及CSFP组患者左心室二尖瓣环6个位点组织速度曲线Aa峰及mAa(后间隔二尖瓣环Aa峰:-5.75±1.53 vs-7.01±1.36,p=0.002;侧壁二尖瓣环Aa峰:-5.94±2.17 vs-7.86±1.43,p=0.000;下壁二尖瓣环Aa峰:-6.36±1.86 vs-7.70±1.61,p=0.005;前壁二尖瓣环Aa峰:-5.77±1.94 vs-7.62±1.31,p=0.000;后壁二尖瓣环Aa峰:-6.49±2.03 vs-7.52±1.15,p=0.022;前间隔二尖瓣环Aa峰:-4.71±1.83 vs-5.71±1.07,p=0.014;mAa峰:-5.84±1.59 vs -7.24±0.96,p=0.000)相比,CSFP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及CSFP组患者左心室二尖瓣环6个位点组织速度曲线Ea/Aa峰及mEa/mAa(后间隔二尖瓣环Ea/Aa峰:1.33±1.78 vs 0.75±0.33,p=0.049;前壁二尖瓣环Ea/Aa峰:1.10±0.62 vs 0.71±0.23,p=0.002;后壁二尖瓣环Ea/Aa峰:1.19±0.72 vs 0.77±0.21,p=0.004;mEa/mAa峰:1.53±2.36 vs 0.76±0.21,p=0.046)对比,后间隔、前壁、后壁、前间隔Ea/Aa峰及mEa/mAa参数CSFP组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侧壁及下壁Ea/Aa峰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及CSFP组患者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峰与左心室二尖瓣环6个位点组织速度曲线Ea峰比较,E/后间隔二尖瓣环Ea、E/下壁二尖瓣环Ea、E/前壁二尖瓣环Ea,CSFP组较正常对照组偏高,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E/侧壁二尖瓣环Ea、E/后壁二尖瓣环Ea、E/前间隔二尖瓣环Ea、E/Ea均数(E/侧壁二尖瓣环Ea峰:-9.73±3.45 vs-11.76±4.22,p=0.050;后壁二尖瓣环Ea峰:-9.96±2.89 vs-12.47±4.60,p=0.017;前间隔二尖瓣环Ea峰:-13.57±4.38 vs-16.74±6.20,p=0.031;mEa峰:-11.70±3.91 vs-13.76±3.98,p=0.049),CSFP组较正常对照组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FP组等容收缩时间(isovolumetric contraction time,IVCT)、等容舒张时间(isovolumic relaxation time IVRT)及Tei指数较正常对照组偏高(IVCT:51.43±7.05 vs 58.28±10.71,p=0.006;IVRT:57.86±12.28 vs 70.69±16.89,p=0.002;Tei指数:0.360±0.054 vs 0.439±0.05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射血时间(ecjtion time,ET)正常对照组较CSFP组偏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左心室壁18个节段QTVI 曲线S、E、A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峰/A峰除侧壁基底段及前壁基底段(侧壁基底段:2.20±5.99vs 1.03±0.42,p=0.031;前壁基底段:1.28±1.45 vs 0.86±0.45,p=0.047;)CSFP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低外,其余节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维斑点追踪技术CSFP患者18个阶段纵向应变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SFP患者18个阶段纵向应变率曲线mSRs峰CSFP组普遍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但除侧壁基底段及后壁基底段及侧壁基底段:-1.57±0.33 vs-1.05±0.35,p=0.043;后壁基底段:-1.71±0.51 vs-1.30±0.39,p=0.040)外,余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mSRe峰、mSRa峰正常组与CSFP组间18个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SRe峰/mSRa除侧壁基底段、下壁心尖段(侧壁基底段:3.38±0.77vs 2.54±1.05,p=0.047;下壁心尖段:1.25±0.90 vs 1.02±3.49,p=0.050)CSFP组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室壁节段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SFP患者18个节段二维纵向位移与正常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横向位移后间隔中间段、侧壁基底段、前壁基底段较正常组偏高(后间隔中间段:4.20±2.18vs 6.90±2.00,p=0.037;侧壁基底段:4.13±2.57 vs 6.89±2.83,p=0.026;前壁基底段:2.01±2.63 vs 4.78±2.44,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节段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QTVI技术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检测结果提示CSFP患者左心室心肌同时存在舒张及收缩功能减低,可较全面的对心功能进行评估,并提示CSFP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存在.
  • 摘要:目的:目前已经有多种方法及技术用来估测心梗后梗死心肌的面积,如心肌酶的水平、MRI及心肌灌注显像等.超声心动图在评估心梗后心肌重构及心功能中得到广泛应用.既往研究表明超声心动图可以用来评估心肌梗死区的面积与心肌作工指数(MPI)、室壁运动积分、整体或局部左室功能之间的关系.然而,对于心梗后2~6小时内冠脉血流情况的研究很少.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证明心梗后6小时内是否能够精确评估左主干的血流;评估心梗早期冠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梗死区面积之间的关系.rn 方法:研究中共有21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低位结扎组(L组)及高位结扎组(H组),每组7只小鼠.心梗模型制备的方法为前降支结扎,手术后,分别在2小时、6小时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冠脉血流,记录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ean及VTI;分别在心梗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测量血清肌钙蛋白Ⅰ(TnⅠ);处死后测量小鼠心脏心肌梗死区的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心梗后12小时血清TnⅠ水平与心肌梗死区面积相关性最强,三组间只有6小时血清TnⅠ存在统计学意义,在L、H组高于S组;冠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心梗后2小时内的变化明显,心梗后2小时及6小时,Vd明显低于S组,但是L、H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心梗后2小时Vmean及VTI对于评估心肌梗死区面积更敏感,并在三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心梗后6小时Vmean及VTI有相同的改变,但L、H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心梗后2小时Vd、Vmean及VTI与心肌梗死区面积呈相反关系,而心梗后6小时Vmean及VTI与心肌梗死区面积呈相反关系.rn 结论:传统超声心动图只能探测出心梗48小时后异常的室壁运动,并且很难准确的评价梗死区面积.心肌功能障碍特别是收缩功能的减低通过影响冠状动脉的灌注压而影响冠状动脉血流.在小鼠中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脉冲多普勒测量冠状动脉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ean及VTI是一种无创且简便的评估方法.此项研究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的血流参数在结扎冠状动脉后的最初2小时内变化最显著,且这些血流参数与梗死区面积呈相反关系.因此,超声生物显微镜能够无创探测冠状动脉左主干的血流情况,在急性心梗小鼠模型中,冠状动脉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ean及VTI可以较准确的估测梗死区面积的大小.
  • 摘要:目的:以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egional wall motion abnormalities,RWMA)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imaging,2D-STI)技术获取左室壁各节段纵向舒张期应变指数(The strain imaging diastolic index,SI-DI),探讨其在筛选和定位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方面的价值.rn 方法:94例LVEF≥50%且无RWNA的拟诊冠心病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结果分为三组: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A组)、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室间隔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及舒张期二尖瓣口峰值血流速度(E、A),计算E/e比值.采集患者心尖四腔、三腔和两腔切面,应用2D-STI技术获取左室18节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Peak systolic longitudinal strain,PSLS)和纵向SI-DI指标以及GPSLS和GSI-DI.比较三组间各节段的PSLS和SI-DI筛选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者的效力,以ROC曲线下面积进一步获取预测不同冠状动脉分支重度狭窄的节段,并寻找其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优界值.rn 结果:A、B和C三组间GPS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患者的GSI-DI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组GSI-DI指标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间隔中间段、侧壁基底段以及下壁基底段的SI-DI预测LAD、LCX和RCA重度狭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1.6%、84.1%和80.3%,最优界值分别为45.5%、44.8%和48.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84.2%、87.3/85.0%和79.6%/86.9%.rn 结论:对于LVEF≥50%且常规超声心动图无法发现的CHD患者,SI-DI指标可以筛选出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者.前间隔中间段、侧壁基底段以及下壁基底段SI-DI指标能够较好定位重度狭窄的冠状动脉分支;界值分别为45.5%、44.8%和48.3%时分别对LAD、LCX和RCA重度狭窄的预测价值最大.
  • 摘要:目的:探讨诊断超声辐照微泡无创性促进静脉移植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归巢、修复心肌梗死,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有效性.rn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细胞法分离并培养兔BM-MSCs.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成功建立46只兔心肌梗死模型.分成模型组(对照组)、单纯MSCs组、超声+微泡组及超声+微泡+MSCs组.诊断超声联合自制脂膜微泡辐照心肌梗死兔心前区并经行静脉注射BM-MSCs,移植4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收缩功能,兔处死后进行心脏取材.Masson染色定量心肌梗死后纤维化程度.HE染色进行新生毛细血管计数(Capillary density,CD).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梗死心肌区域VCAM-1阳性细胞数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VEGF表达,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Masson染色各组心肌纤维化面积比(占左心室心肌面积比例)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余三组比较,超声+微泡+MSCs组(9±4%)较静脉移植MSCs组(13±5%)、超声+微泡组(15±3%)及对照组(17±6%)分别降低了25.6%、40.1%和46.8%.各组其余参数比较见下表.超声+微泡+MSCs组CD值、VCAM-1阳性细胞(个)、VEGF及LVEF最高,且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诊断超声联合微泡能有效促进MSCs在兔心肌梗死模型的归巢与修复能力.这种无创性细胞移植手段有望成为一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新方法.讨论移植MSCs通过旁分泌机制上调VEGF及VCAM-1表达,诊断超声联合微泡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能有效增加心肌血管通透性,实现干细胞的物理靶向移植且损伤小,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及抑制心肌纤维化,促进MSCs归巢和修复能力,改善梗死心肌血供与心功能.
  • 摘要:目的:应用小动物高频超声心动图评价醛固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及重构中所起的作用.rn 方法:选取20只健康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20只醛固酮沉默小鼠作为实验组.采用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手术前和手术后2w、4w、6w分别利用小动物高频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小鼠的心功能指标,并于手术后6w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制病理切片并做马松染色.rn 结果:①高频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两组小鼠的左室长轴观及各短轴观图像,并可准确测量各项心功能指标.②冠状动脉左前降之结扎术后6w实验组小鼠的心脏收缩功能较对照组小鼠病情发展更缓和(35.81±2.88 vs 29.10±4.50).rn 结论:阻止醛固酮在心肌中发挥作用对冠脉结扎术后的心脏收缩功能有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左心室腔内超声造影(left ventricular opacification,LVO)结合M型超声测定的新方法,应用左心室舒张早期的造影剂微泡传播速度(Vp')测定Vp'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探讨LVO测定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传播率在评估AH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上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在LVO下,将M型超取样线置于左心室流入道内,调整M型取样线使之与超声微泡显示的舒张期左心室充盈微泡方向平行,调节M型取样线通过微泡的中心,然后显示LVO下左心室M型图像,采用停幁图像测量舒张早期微泡第一条轨迹线的斜率,定义为Vp'.选取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正常人3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的Vp、Vp'及LVO下所测前壁心尖部心肌厚度(Tapex-AW)和侧壁心尖部心肌厚度(Tapex-LW),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性,并且评价Vp、Vp'与造影后Tapex的相关性与一致性.rn 结果:AHCM组的Vp'、Vp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在AHCM组患者所测得的Vp'值较常规彩超Vp偏小;LVO显像下AHCM患者的心肌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厚(Tapex-AW:AHCM组15.066±1.878 vs对照组7.176±0.786;Tapex-LW:AHCM组14.733±2.734 vs对照组7.303±0.661,P均=0.000),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Vp'与造影后Tapex-LW和Tapex-AW的相关性良好,分别为r=-0.703,P<:0.001;r=-0.715,P<:0.001;Vp与造影后Tapex-LW和Tapex-AW无明显相关性,分别为r=-0.351,P=0.057;r=0.138,P=0.469.rn 结论:本研究提示LVO能提高诊断AHCM的准确性,Vp'为评价AH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检测指标.LVO是评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又一种手段,Vp'为评价AH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检测指标.
  • 摘要:目的:应用V-plane技术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显像,并与临床常用的TDI技术进行对比,评价其相关性与一致性.rn 方法:对20例DCM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超声检查,获取二维图像、V-plane双平面图像TDI检查获取频谱图像,测量左室12个节段TDI脉冲频谱达峰时间,并计算其标准差(TDI_SD),测量V-plane显像中12节段收缩位移达峰时间的时间,并计算其标准差(V-plane_SD).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的TDI_SD和V-plane_SD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M组TDI达峰时间延迟,V-plane达峰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人中12节段中各节段V-plane收缩达峰时间均显著高于TDI收缩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V-Plane与TDI所测量的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具有显著相关性(r=0.925,P<:0.001),Bland Altman分析显示TDI_SD与V-Plane_SD比值的95%数据点在一致性界限以内,其比值的一致性界限为(0.50,1.36).rn 结论:V-plane技术可以准确地评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的收缩同步性,与TDI评价心脏同步性有较高的相关性及一致性,并且能克服TDI不能在同一心动周期显示12节段的局限性.
  •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STE)技术检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的左心室容积及其收缩功能,并与心脏核磁共振(CMR)技术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STE技术评价HCM患者左心室容积与左室收缩功能的准确性及可行性.rn 方法:选择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或)CMR检查确诊的HCM患者76例,正常对照组46例.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STE技术及CMR技术检测HCM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左心室容积测定及其收缩功能的相关分析.rn 结果和结论:2DE、STE及CMR三种技术检测HCM患者的LVEDV、LVES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而此三种技术检测LVEF,HCM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HCM患者中,应用STE技术所测得的LVEDV、LVESV和LVEF与CNR技术测量所得结果呈明显相关.STE技术可以简便、准确地得到左心室容积曲线,相对于2DE双平面Simpson's法在定量分析左心室容积及其收缩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 摘要:目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国内报道为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常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各种心肌病变引起的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均可导致室壁运动的同步性下降,并可表现为收缩运动不同步和舒张运动不同步,影响收缩、舒张功能,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最终影响心脏射血.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作为一种超声检查技术对于心室同步化治疗(CRT)前后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判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应用RT-3DE这一超声新技术评价DCM患者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性,为CRT治疗筛选合适的病例.rn 方法:选择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0例和健康志愿者30例,采用RT-3DE技术获得左心室达到16节段、12节段和6节段的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Tmsv12-SD、Tmsv6-SD)和最大差值(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同时获得其标准化值(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rn 结果:1、两组受检者常规参数比较,LVED、LVESV均较正常组有显著增加(P<:0.05),LVEF显著减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杂乱无章,各节段曲线排列紊乱,波峰、波谷散乱不一致,显示同步性较差.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参数,即左心室16节段、12节段、6节段的最小收缩容积到QRS起始点时间的标准差及标准化值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全容积成像方式能够再现左室内膜面的立体形态,通过不同方向及部位的切割和旋转,直观地观察室壁运动情况,因此能够快速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性,同步性指标与作为金标准的TDI技术结果相比一致性较高.但由于技术本身的限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 其准确性尚需大样本的观察与研究.
  •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右心功能,探讨不同肺功能损坏程度的COPD患者右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rn 方法:将85例COPD患者行肺功能测定后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36例,中度组33例,重度组16例.同时选取60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4组之间的右心房、室大小指标、右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指标、肺动脉压指标的差异.rn 结果:COPD轻度组患者仅有右心室基底径、三尖瓣反流(TR)最大压差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大于对照组(均为P<0.01).COPD中度和重度组患者的右心室基底径、右心室流出道(RVOT)远端径、RVOT近端径、右心房上下径、右心房左右径、右心房舒张末面积、TR最大压差及PASP均大于对照组和COPD轻度组(均为P<0.01),而E/A低于对照组和COPD轻度组(均为P<0.01).与对照组、COPD轻度组和中度组比较,重度组的E/E'增大(均为P<0.01),右心室面积改变分数、三尖瓣环平面收缩移位降低(均为P<0.01).在COPD 3组间,右心室基底径、TR最大压差及PAS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且随肺功能恶化而增大.rn 结论:COPD患者随着肺功能的恶化,肺动脉压进行性升高,心脏首先出现右心结构的改变,进而出现右心室心肌的舒张及收缩功能下降,且右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出现于明显收缩功能不全之前.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患者无诱因出现胸闷,呈持续性,夜休差。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一般状况良好,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大小正常,心率78次/分,血压125/85mmHg,胸骨左缘第二—四肋间可闻及Ⅲ/Ⅳ级喷射样收缩期杂音。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右房增大,左右径39mm,余房室腔大小正常,主动脉、肺动脉内径正常,房、室间隔连续性完整,各瓣膜回声、启闭未见异常。右室壁弥漫性增厚,右室前壁收缩期厚24mm,舒张期厚18mm,致右室流出道狭窄,最窄处内径舒张期12mm,收缩期6.3mm。室间隔及左室壁厚度正常。彩色多普勒显示:右室流出道血流色彩发花。频谱多普勒显示:右室流出道血流频谱峰值后移,呈“匕首”样改变,血流速度加快,最大流速318cm/s,压差约40mmHg。超声心动图诊断:右室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 摘要:目的:报告超声心动图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巨大血栓的超声表现一例.rn 方法: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各个腔室大小,回声,室壁厚度,室壁运动情况及瓣膜活动,反流情况.结合临床表现、体征和检验结果,为患者进行诊断.rn 结果:患者男性,47岁,因"突发右下肢酸胀1天余"入院,查体:神情,心肺听诊无殊,右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未及,左足皮温凉,左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未及.超声心动图见左室巨大,左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LVEF:19%.左室下壁基底段可及一附壁低回声团,大小7.1×3.4cm,左室侧壁近心尖可及一附壁低回声团,大小5.2×2.7cm,位置固定,基底部宽大,不随血流漂动.瓣膜未见明显反流.二尖瓣血流E峰/A峰比值3.4,EDT 100ms.以三尖瓣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52mHg.提示: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巨大),左室收缩功能重度不全,左室限制性充盈,左室多发血栓形成(新鲜),肺动脉高压.右下肢动脉超声显示腘动脉内高回声充填,血流信号消失,提示血栓栓塞.rn 结论:该腘动脉栓子来源于左心室血栓.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除常规准确评估左心室大小,收缩舒张功能,瓣膜反流情况外,还应关注左心室是否存在血栓,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左心室血栓形成及防治不良后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采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PW-TDI)测定左室壁(E/Ea)/Sa值,以评价其在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整体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应用PW-TDI技术对31例HCM患者及30例健康者进行室壁运动分析.其中HCM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25-75岁.HCM的诊断依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HCM指南及专家共识:最大室壁厚度≥15mm;有明确家族史者有室壁增厚的证据;并发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有HCM诊断在前的证据.根据Maron诊断标准分为Ⅰ、Ⅱ、Ⅲ、Ⅳ型.对正常对照组和HCM组分别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脉冲组织多普勒显像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在心尖四腔、心尖两腔、心尖长轴切面分别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后室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后壁、前间隔)的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Sa)和快速舒张期运动峰值速度(Ea).分别计算E/Ea和(E/Ea)/Sa及均值M-Sa、M-Ea、M-E/Ea和M-(E/Ea)/Sa.各参数均取5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组间LVEF、LVFS均在正常范围(LVEF>50%;LVFS>25%),(P>0.05).PW-TDI参数相互比较:HCM组较对照组二尖瓣环6位点的Sa、Ea及其均值M-Sa、M-Ea显著降低(P<0.05);M-E/Ea、M-(E/Ea)/Sa显著升高(P<0.05).rn 结论:LVEF由于受前后负荷及心率等因素影响,心功能障碍时,在体内代偿机制作用下仍可保持在正常范围,故不能早期准确反映心肌功能的变化.E/Ea是PW-TDI定量评价心肌舒张功能的新指标,已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规定为评价心肌舒张功能的新方法.而(E/Ea) /Sa)比值则联合了舒张功能参数E/Ea及收缩功能参数Sa两方面的指标,与单个参数相比具有准确反映左室整体功能的优势,已被临床关注和共识.本研究显示,HCM与正常组相比较,两组间LVEF、LVFS均在正常范围.而当采用PW-TDI参数相互进行比较,则显示HCM组其左室整体功能均已明显受损.另结果显示,正常人及HCM患者二尖瓣环六位点心肌运动速度并非均匀一致,以前壁、侧壁、后壁较高,而前间隔、后间隔则较低.本研究显示应用PW-TDI技术测定(E/Ea)/Sa能够客观定量评价HCM患者的左室整体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 摘要:目的:左心室心肌在解剖层次分为三层,研究健康成人心内膜下心肌(subendocardial myocardium)、中层心肌(midmyocardium)、心外膜下心肌(subepicardial myocardium),在应变(Strain,S)、应变率(Strain Rate,SR)及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PK)这些参数上的规律,以及进一步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三层心肌在这些指标上的与健康人的差异.rn 方法:选取经过查体健康的成人38例,经临床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2例,二维超声留取三个心动周期以上的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左室短轴乳头肌切面的动态图像,脱机分析心尖四腔切面三层心肌的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LS),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切面三层心肌的环周应变(Circumferential Strain,CS),以及相应的应变率、达峰时间.rn 结果:正常人三层心肌的长轴及环周应变、应变率从内膜下心肌至心外膜下心肌呈递减分布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应变P<:0.001,应变率PG 0.01),而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长轴及环周应变从内膜下心肌至心外膜下心肌应变及应变率呈递减分布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应变P<:0.001,应变率P<: 0.01)),其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心肌每层的长轴应变均高于相应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环周应变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内膜下心肌及中层心肌的长轴应变均高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膜下心肌长轴及三层心肌环周应变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各层心肌的达峰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健康成人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的长轴应变和环周应变及应变率由心内膜下心肌至心外膜下心肌呈递减分布趋势,健康成人的长轴应变及内中层的应变率均要高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环周应变、应变率及所有的达峰时间两组人之间没有差异,通过按心肌解剖分层分析可以发现健康成人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超声参数的规律及差异.
  • 摘要:目的: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二尖瓣乳头肌移位的解剖特点,结合电生理及解剖学,解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疗效不一的可能机制.rn 方法:47例DCM患者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组(CLBBB组)和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组(NCLBBB组),以左心室腔中心为原点,测量二尖瓣前后乳头肌相对左心室前壁在心动周期内的角度变化(AngⅠ、AngⅡ),并分别测量乳头肌相对距离的变化(APD),将其测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患者Ang Ⅰ、Ang Ⅱ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CLBBB组相比,NCLBBB组A-PD测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LBBB组相比,CLBBB组AngⅠ、AngⅡ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DCM患者均合并有二尖瓣乳头肌移位,但CLBBB患者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化学消融术后的收缩功能,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化学消融术后的收缩功能,为临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评价.rn 方法:纳入化学消融术后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15名(男10例、女5例,年龄平均为45.50±13.55岁),未接受任何手术及药物治疗(首次发现)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15人(男10例、女5平均为46.50±10.55岁),用iE33分别获取室间隔厚度(IVSD)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射血分数(EF)、每博量(SV)左室舒张期容积(LVEDV)、及收缩期容积(LVESV),组织多普勒获取舒张早期(E峰)及舒张晚期(A峰)及收缩期(S峰),用TomTec脱机软件获取左心室各阶段的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及不同步指数(SDI)等参数,两组各参数进行两两比较.rn 结果:化学消融术后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与未接受任何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期(E峰)及舒张晚期(A峰)及收缩期(S峰)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三维斑点追踪技术相关指标比较:与未接受任何治疗的HCM比较,化学消融术后的HCM患者GLS无显著差异性(P>0.05),前室间隔的纵向、径向、圆周明显,而SDI明显增加,而其其他阶段的径向、纵向、圆周无显著差异性(P>0.05).rn 结论:本研究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化学消融术后的HCM左心室三维应变值,从而评估化学消融术后的HCM左心室整体与区域收缩功能,为预后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摘要:目的: 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合并高血压的收缩功能,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收缩功能,为临床提供有效的鉴别诊断价值,从而指导临床治疗.rn 方法:选取2012-2013年HCM合并高血压的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平均年龄50.52±8.94岁),对照组无任何并发症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48.87±9.52岁)用iE33分别获取左心室的16个阶段的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EF)、每博量(SV)左室舒张期容积(LVEDV)、及收缩期容积(LVESV),舒张期左室重量(ED mass),用TomTec脱机软件获取左心室16个阶段的整体、纵向、径向、圆周应变等参数,两组各参数进行两两比较.rn 结果:肥厚性心肌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与无任何并发症的HCM患者,ED mass、EF、SV、LVESV、LVEDV无显著差异性(P>0.05),而两组三维斑点追踪技术相关指标比较室间隔的纵向及径向明显增加(P<0.01),其他阶段应变无显著差异(P>0.05);而其其他阶段的径向、纵向、圆周无显著差异性(P>0.05).rn 结论:本研究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HC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三维应变值,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收缩功能,临床提供有效的鉴别诊断价值,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real-time-dimension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RT3D-STI)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探讨RT3D-STI各项应变指标诊断2型糖尿病早期心肌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收集经临床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符合1999年WHO标准,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患者69例,对照组42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为切点)将病例组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DM1组)、血糖控制不良组(DM2组),应用RT3D-STI采集心尖全容积图像得出两组左室整体长轴应变(GLS)、左室整体轴向应变(GCS)、左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左室整体面积应变(GA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分析应变值对2型糖尿病早期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rn 结果:1、DM1组与对照组HbA1c、GLS、GCS、GRS、GAS、EDV、ESV、LVM、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2组与对照组HbA1c、GLS、GAS、GCS、GRS、LVM、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M2组与DM1组HbA1c、LVM、GAS、G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EDV、ESV、GCS、G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bA1c与GAG、GLS呈线性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1=-0.348(P=0.000),r2=-0.42(P=0.000);与GRS、GCS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r3=-0.135(P=0.157),r4=-0.055(P=0.567).4、ROC曲线显示,左室GAS、GCS、GRS、GLS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602、0.650、0.774.当以GLS=-14.50作为检测糖尿病早期心肌损害的截断值时,其灵敏度为90.5%,Youden指数0.282;以GAS=-25.5作为检测糖尿病早期心肌损害的截断值时,特异性为88.4%,Youden指数0.527.rn 结论:做为RT3D-SI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指标GLS灵敏度最高,GAS特异性最高.讨论:糖尿病心肌病是继发于糖尿病的心肌疾病,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在糖尿病心肌病发展为不可逆转的心肌病之前,给予相关的治疗更为有效,因此早期诊断糖尿病心肌损害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人体中血液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维持120天左右,因此可以反应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本研究发现,GAS、GLS与血红蛋白值成负相关线性关系,因此当血糖控制不良时,GAS、GLS可以做为评价糖尿病心肌损害的指标.ROC曲线显示,左室GAS、GCS、GRS、GLS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602、0.650、0.774.当以GLS=-14.5作为检测糖尿病早期心肌损害的截断值时,其灵敏度为90.5%,Youden指数0.282;以GAS=-25.5作为检测糖尿病心肌损害的截断值时,特异性为88.4%,Youden指数0.527,做为RT3D-SI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指标GLS灵敏度最高,GAS特异性最高.
  •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rn 方法:使用实时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分别测量24例DCM患者(DCM组)和19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左室收缩期纵向、圆周向、径向以及面积应变峰值,比较两组左心室心肌基底部、中间部、心尖部局部应变和总体应变的差异并分析总体应变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rn 结果:DCM组左心室心肌纵向、圆周向、径向、面积的基底部、中间部、心尖部局部应变和心肌总体应变均明显小于正常组对应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心肌纵向、圆周向、径向以及面积总体应变均与左室射血分数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873、0.862、0.885、0.894,均P<:0.01).rn 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可以为DCM疾病诊断、疗效评估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全新的检测手段,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应用双脉冲多普勒PW/PW同步取样技术评价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舒张期左室内压力阶差及左室舒张功能.rn 方法:对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采用双多普勒PW/PW技术同步获取二尖瓣口及左室乳头肌水平血流束中部的血流脉冲多普勒频谱,测量二尖瓣口血流峰值流速E、乳头肌水平血流峰值流速Ep、二尖瓣血流达到峰值时乳头肌水平血流速度V以及二者达峰时间差△t,比较两组的Ep/E、V/E、△t以及相应的压力阶差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rn 结果:扩张性心肌病组患者组的Ep/E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0.74±0.15 vs 0.76±0.10,P>0.05);扩张性心肌病组患者的V/E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0.26±0.10 vs 0.60±0.10,P<:0.01);扩张性心肌病组二尖瓣口血流速度达到峰值时乳头肌水平的压力阶差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0.28±0.20mmHg vs 0.94±0.34mmHg);扩张性心肌病组中达峰时间差△t明显长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83±23ms vs 21±5ms,P<:0.01);扩张性心肌病组二尖瓣血流传播速度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36±6cm/s vs 83±18cm/s,P<:0.01);扩张性心肌病组S-E/e' lat与正常对照组的S-E/e' lat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12.7±3.9 vs 5.2±1.7,P<:0.01).rn 结论:本研究应用双脉冲多普勒技术发现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二尖瓣口及乳头肌水平舒张早期血流达峰时间差较正常人明显延长,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达峰时乳头肌水平的压力阶差较正常人明显减小.
  • 摘要:目的:研究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临床表现和超声特征研究.rn 方法:利用GE Vivid E9和Echo PAC工作站,对2012.12-2014.06来本院门诊和住院部就医,由磁共振和超声共同诊断了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患者,采用多切面探查并进行图像采集,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的17节段心肌分段法分析受累节段数及受累范围等.分析舒张期受累节段致密化心肌厚度与室间隔基底段厚度比值,看其与非致密化心肌/致密化心肌厚度的比值是否有相关性.rn 结果:20例患者被诊断为NVM,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50.3±10.5(22-77)岁.17例患者表现为心功能不全,15例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2例患者有左心耳血栓,6例初诊为扩张型心肌病(30%),其中4例多次误诊.20例患者的340个心肌节段,心肌致密化不全累及148节段(43.5%).20(100%)例患者的左室心尖顶部均受累,依次为下壁心尖段19例(95%)、侧壁心尖段18例(90%)、下壁中间段16例(80%)、前壁心尖段15例(75%)、下侧壁中间段10例(50%)、例(40%)、前壁中间段室间隔心尖段8例(40%),室间隔基底段未受累. 其中1例为双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超声双平面辛普森法测得19例患者LVEF≤50%.于舒张期测得受累节段比值非致密化心肌/致密化心肌厚度比值为3.8±1.4(2.5~10.1);致密化心肌厚度与室间隔基底段厚度比值0.39±0.08(0.21~0.80).rn 结论:心肌致密化不全临床上最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超声心动图能较为全面准确地观察局部受累心肌节段数及受累范围,致密化心肌厚度与室间隔基底段厚度比与非致密化心肌/致密化心肌厚度比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可作为超声诊断的辅助指标.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患者因"间断性胸痛1个月,加重10天,胸闷1天"入院.曾因胸痛发作数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予以药物治疗,名称不详,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遂来本院心血管内科求进一步诊治.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后,示心尖部心内膜下心肌局部运动减低,心尖部较大面积新鲜血栓形成,与心肌梗死后附壁血栓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极为相似,但患者心电图无明显缺血性表现,且既往无心衰、心梗等病史,而冠脉CTA结果为冠状动脉仅轻度狭窄,血常规示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故优先怀疑为Loeffler心内膜炎表现。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患儿因“反复胸闷、乏力6月”入院,无明显的ARVC临床表现。对于不明原因的起源于右室的频发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右胸导联的心室复极异常及不明原因右室扩大时应想到ARVC的可能,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能无创、清晰地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运动及功能,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对右室心肌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同时需要多切面多方位观察,警惕心内血栓形成。结合心电图、心脏CT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多可做出诊断。
  • 摘要:目的: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之一,本病可单独存在,但常伴有其它心血管畸形或作为复杂畸形的一部分.以往主要确诊方法为心血管造影,但是,该检查方法为有创性检查,有些患者无法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可直观、适时、较全面地显示心脏与大血管的结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诊断心脏大血管畸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病变的价值.rn 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8月期间住院的53例主动脉缩窄患者,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1个月~52岁,平均年龄3.6岁,对其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像图特征及诊断结果,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rn 结果:主动脉缩窄的超声图像特征(1)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峡部)降主动脉缩窄多见,缩窄呈葫芦状状或膜状;(2)远端降主动脉常呈狭窄后扩张,狭窄段前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可正常、扩张或发育不良;(3)彩色多普勒:主动脉弓和弓部狭窄前血流暗淡;狭窄后血流速度增快,狭窄后血流色调明亮呈五彩镶嵌状;狭窄段血流变细,通过狭窄段后血流呈扩散状图;(4)应用连续多普勒可记录到收缩期高速射流频谱,频谱峰值后移,射血时间延长.53例中单纯主动脉缩窄患者6例(11.3%),合并其它心血管畸形者47例(88.7%).53例外科手术证实为主动脉缩窄患者中,超声检出48例,2例被误诊为主动脉弓离断,3例漏诊,正确诊断率为90.6%,漏诊、误诊率为9.4%.rn 结论:虽然超声在术前判断CoA的部位、长度、探查缩窄的形态和程度上超声心动图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心超在胸骨上窝探查主动脉弓易受骨组织和气体的干扰,具有操作者依赖性,但是超声心动图能够明确诊断的无需进一步检查,因此,心脏超声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快速、特异性高,能实时提供心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等多方面信息检查手段,可作为术前检查CoA及术后评价治疗效果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利用STI来定量评价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左室心肌内膜、外膜的旋转和扭转运动与射血分数关系,探讨内在联系,为临床评估二尖瓣置换术的手术疗效和手术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提供一个值得参考的依据.rn 方法:入选病例:选择来本院复诊的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包括MVR和DVR),入选病例21例,年龄37-74岁,平均52.7±11.3岁,男性7例,女性14例,其中MVR患者11例,DVR患者10例.rn 结果:按LVEF水平分组,LVEF<60%组和LVEF≥60%组其收缩期内膜(P=0.01)、外膜(P=0.002)及整体(P=0.003)最大扭转角均减低,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减低时,左室壁各层均发生明显损害.rn 结论:LVEF<60%组相对于LVEF≥60%组收缩期左室内膜、外膜及整体扭转角度均明显减少,说明左室扭转运动和LVEF呈正性相关,扭转运动在左心室泵血功能中使左室的收缩更加有效率.
  •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测算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后人工心脏瓣膜-病人不匹配(PPM)现象的发生率以及PPM与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关系.rn 方法:比较283例不同种类、不同大小人工瓣膜AVR术后PPM发生率,PPM与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关系.rn 结果:机械瓣和生物瓣置换术后PPM的发生率分别为6.40%和49.36%;置换>21mm人工瓣膜187例,PPM发生率为14.43%;≤21mm人工瓣膜96例,PPM发生率为37.50%.PPM组术后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平均流速分别为(27.38±5.85)mmHg和(2.72±0.90)m/s;非PPM组分别为(16.82±3.54)mmHg和(1.62±0.35)m/s.rn 结论:运用超声技术提示AVR术后PPM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置换小号及生物瓣膜者;PPM影响术后早期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患者因“指关节、腕关节等处黄色结节14年”住院治疗.根据患儿体征和皮损组织病理改变诊断:结节性黄瘤病并发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心功能Ⅱ级。该患儿出现皮损后未给与足够重视,住院后体格检查发现主动脉瓣区班级收缩期杂音,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并继发左室壁代偿性增厚。并发心血管疾患时间的早晚与预后有关,1岁内发病者常于20岁前死亡,成年后发病则预后较好。治疗上以降脂为主,饮食上要求低糖、低脂、低热能,局部黄瘤切除能起到美容作用。笔者认为发现疑似结节性黄瘤病的皮肤损害就应及时做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并需定期监测血脂及心血管变化,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及指导卡瓦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准确评价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性质、病变程度、继发改变以及心功能状态为严格把握卡瓦(Comprehensive aortic root&valve reconstruction,CARVAR)手术指征提供依据.rn 方法:卡瓦手术是一种新型的主动脉瓣及主动脉根部重建术,主要包括三部分:主动脉瓣膜用牛心包或自体心包重建,主动脉瓣环及升主动脉内外用特制的环固定主动脉根部,预防继发性主动脉根部扩张,与传统的瓣膜置换手术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成功施行卡瓦手术的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的患者共13例.采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胸及经食道超声探头,频率分别为1~5MHz及2~7MHz.主要包括:1、术前筛查:分析不同主动脉瓣畸形的超声征象,血流动力学特征、主动脉根部改变及心功能状态.包括通过对主动脉瓣瓣口面积、平均跨瓣压差、跨瓣峰值流速评价狭窄程度;对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评价反流程度.测量主动脉根部瓣环、窦部、窦管连接处、升主动脉内径等主动脉根部构型情况.评价左右心功能及其它瓣膜情况.2、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体外循环前应用再次确认术前诊断,瓣膜及主动脉根部重建后即刻评价瓣叶功能及主动脉根部构型,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3、术后随访:主要观察重建后的主动脉瓣叶、血流动力学、主动脉根部构型、心室大小及心功能恢复情况,有无手术并发症如心包积液、心包填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rn 结果:在施行卡瓦手术的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的13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11-64岁.其中单叶瓣畸形合并主动脉缩窄1例; 9例为二叶瓣畸形,其中左右排列4例,前后排列5例;三叶瓣畸形3例,合并瓣上狭窄1例,合并主动脉瓣脱垂1例.主动脉瓣反流5例,主动脉瓣狭窄4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4例.本组病例术后随访显示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患者术后瓣叶重现三叶瓣结构,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由术前的23-73mmHg显著降低至术后的6-9mmHg,主动脉瓣峰值流速由术前的3.8-5.3m/s降低至术后的1.2-1.8m/s,连续方程法测主动脉瓣瓣口面积,由术前的0.2-1.4cm2增加至术后的0.7-2.2cm2;主动脉瓣反流消失或轻度反流.主动脉根部构型改变:术前10例升主动脉根部不同程度扩张为44-53mm,术后降低为26-36mm;2例三叶瓣畸形患者主动脉根部变窄18-24mm.左室舒末径由术前的55-92mm降低至术后的44-57mm;左室缩末径由术前的30-67mm降低至术后的28-45mm.LVEF由术前的22-65%增加至术后的40-68%.超声随访时间1-12月.13例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左室内径径线、主动脉根部及心功能各参数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近年来,有研究显示,主动脉瓣二叶畸形较三叶主动脉瓣更适合接受瓣膜修复治疗.因此卡瓦手术对于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尤其是年轻的患者是最佳适应症,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及术后定期随访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摘要:目的:起搏器/除颤仪的电极植入引起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中重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可导致右心衰竭,需要考虑进行电极的重新植入或进行手术修补三尖瓣.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电极植入的位置、电极与三尖瓣的关系,分析引起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具体原因,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提供有意义的影像资料.rn 方法:对62例电极植入的患者在植入后的第二周、第四周及六个月后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其中13例患者出现中至重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对其应用Philips Elite超声仪进行经胸三维超声检查.获取标准的胸骨旁右室流入道切面、胸骨旁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切面,采用全容积模式和实时放大模式,从右室心尖部向基底段切割或基底段向心尖段切割,获得三尖瓣的心室面观或心房面观,对电极的放置位置及走行、三尖瓣的启闭情况反复观察.rn 结果: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获取三尖瓣的心室面观及心房面观,实时观察三尖瓣三个瓣叶的启闭情况.13例患者中,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到9例因为导线粘附于三尖瓣导致三尖瓣叶对合不佳,3例由于导线走行于两个瓣叶间导致瓣叶活动的梗阻,1例由于导线对三尖瓣瓣下瓣器的损伤.rn 结论: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起搏器/除颤仪植入导致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形态学情况,为临床选择电极重置或手术修补三尖瓣提供有力的依据.
  • 摘要: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 STI)分析风心重度二尖瓣狭窄并发房颤患者二尖瓣置换及射频消融术前后左房左室应变和同步性的变化.rn 方法:选择25例正常志愿者、12例风心重度二尖瓣狭窄并发房颤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一月及术后三月进行2D STI检查,获得左房应变(LAGLS)及左房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LAGLS-SD)、左室纵向应变(LVGLS)及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LVGLS-SD),左室环向应变(LVGCS)及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LVGCS-SD).rn 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风心患者LAGLS明显降低(11.59%±4.23 VS 54.58±10.76%,P<0.01),TLAGLS-SD则明显延长(548.3ms±37.09 VS 420±20.18ms,P<0.01);术后一月,LAGLS比术前有所增加(18.00±4.86% VS 11.59±4.23%,P<0.05),TLAGLS-SD缩短(465.5±35.75ms VS548.3±37.09ms,P<0.05);术后3月,LAGLS比术前增加更加显著(23.13±3.21% VS 11.59±4.23%,P<0.01),TLAGLS-SD的缩短亦更加显著(430±30.11ms VS 548.3±37.09ms,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风心患者LVGLS及LVGCS均降低(GLS:-9.67±4.06% VS-24.4±2.48%,P<:0.01;GCS:-10.42±1.56% VS-30.75±3.46%,P<:0.01),TLVGLS-SD及TLVGCS-SD均延长(TLAGLS-SD:97.08±18.73ms VS 32.60±12.42ms,P<:0.01;TLAGLS-SD:121.5±32.25ms VS 35.00±11.31ms,P<:0.01);术后一月LVGLS及LVGCS比术前明显增加LVGLS:-13.08±2.50% VS-9.67±4.06%,P<0.05;LVGCS:-16.75±4.81% VS-10.42±1.56%,P<0.01),TLVGLS-SD及TLVGCS-SD均缩短(TLAGLS-SD:74.75±14.91ms VS 97.08±18.73ms,P<:0.01;TLAGCS-SD:85.33±20.67ms VS 121.5±32.25ms,P<:0.01);术后三月LVGLS及LVGCS增加更为显著(LVGLS:-17.08±2.54%VS-9.67±4.06%,P<:0.01;LVGCS:-19.83±2.40ms VS-10.42±1.56ms,P<: 0.01),TLVGLS-SD及TLVGCS-SD的缩短亦更为显著(TLAGLS-SD: 70.08±12.35ms VS 97.08±18.73ms,P<:0.01;TLAGLS-SD: 79.75±10.88ms VS 121.5±32.25ms,P<0.01).rn 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客观地、定量地评价风心重度二尖瓣狭窄并发房颤患者二尖瓣置换及射频消融术前后左房、左室功能的改变级术后左房、左室收缩功能级收缩同步性较术前均改善.
  • 摘要:目的:应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RT-3D-TEE)定量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对患者瓣环三维结构的影响.rn 方法:将30例二尖瓣脱垂患者根据术前是否伴有左心室增大分为两组,A组为左心室内径正常患者,共10例,B组为左心室内径增大者,共20例,二尖瓣成形手术前后分别行RT-3D-TEE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二尖瓣环结构参数变化.rn 结果:①与二尖瓣成形术前相比,术后A、B两组瓣环面积、周长、前后径均明显减小(P均<0.05=,主动脉瓣二尖瓣环夹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中,术后瓣环左右径、高度、高度/左右径比值明显减小(P均<0.05=,而在A组中,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术后B组瓣环面积、周长、左右径、前后径及高度的变化率均明显大于A组(P均<0.05=).rn 结论:二尖瓣成形术会对瓣环部分三维结构产生明显影响.由于患者术前病情不同,术后瓣环结构改变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资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2014年6月份12例单纯二尖瓣脱垂拟实施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应用美国通用GE E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食管超声探头6Tc,术前对二尖瓣脱垂的病因进行诊断,测量瓣叶脱垂的高度,明确瓣叶脱垂范围.二尖瓣成形术前,术后复跳即刻,术后一周、一个月测量并计算患者二尖瓣各区(A1-P1区、A2-P2区、A3-P3区)对合高度指数(二尖瓣对合高度指数=[(舒张早期二尖瓣前叶长度-收缩末期对合点至瓣根长度)/舒张末期二尖瓣前叶长度]×100%)、二尖瓣反流量及心脏功能评价(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rn 结果:2例患者术后复跳即刻出现大量反流(≥8cm2)重新实施二尖瓣置换术外,2例术后出现二尖瓣中量反流,经实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发现均为A3-P3区出现的反流,相应的区域的二尖瓣对合高度指数比其余成功的8例减低,并针对该区域进行再成形修补.8例一次性完成二尖瓣成形术.通过对比术前、术后复跳即刻、术后一周及术后一个月患者的二尖瓣各区对合高度指数、二尖瓣反流量及心脏功能评价三类指标发现术前及术后复跳即刻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但术后复跳即刻与术后一周及术后一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临床实施二尖瓣成形术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以有效评估二尖瓣成形术的效果.
  • 摘要:目的:冠状动脉慢血流(SCF)现象是指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但血流灌注明显延迟的现象.二维应变率成像技术(STE)是一项评价局部心肌功能较为准确的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技术;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STE对局部心肌的定量分析评价SCF患者的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变化,以期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经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实验血流计帧法,选择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左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24例(LAD组)、右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19例(RCA组)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异常者2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STE测量左室壁各节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室壁平均峰值纵向应变(PS)、应变率(PSRs),及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S)和应变率(GSR).rn 结果:LAD组左前降支、RCA组右冠状动脉与对照组比较CTFC平均帧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AD组室间隔及左心室前壁的PSS、PSRs较对照组减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CA组左心室下壁PSS、PSRs较对照组减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D组左前降支CTFC帧数与左心室前壁的PSS、PSRs均呈负相关(r=-0.86、-0.85, P<:0.01).RCA组右冠状动脉CTFC帧数与左心室下壁的PSS、PSRs均呈负相关(r=-0.89、-0.66,均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LAD组与RCA组GS、GSR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应用STE技术分析SCF患者的左心室局部长轴收缩功能变化,发现左心室局部长轴收缩功能明显减低,且在冠状动脉慢血流分布心肌节段室壁表现尤为明显,表明慢血流患者存在局部心肌缺血改变.研究显示左心室整体应变、应变率亦减低,提示同时存在左心室早期整体收缩功能受损.
  • 摘要:目的:通过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主动脉瓣置换术(AVD)后患者左室应变的变化趋势,并探讨AVD对左室应变的影响.rn 方法:研究纳入20例重度主动脉狭窄及16例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月分别接受心脏超声检查.通过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分别评价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月左室长轴应变(GLS)和左室环向应变(GCS)的变化趋势.rn 结果:重度主动脉狭窄患者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周其GLS和GCS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GLS:-9.0%vs.-13.1%,p=0.046,GCS:-8.8% vs-14.5%,p=0.022).随访1月后其GLS和GCS均能恢复到术前水平(GLS:-10.1% vs.-13.1%,p=0.14,GCS:-11.4% vs-14.5%,p=0.16).重度主动脉狭窄患者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随访1周和1月,其GLS和GCS均较术前无明显差异(随访1周:GLS:-11.5% vs.-11.8%,p=0.93,GCS:-15.0%vs-17.6%,p=0.562;随访1月:GLS:-14.0% vs.-11.8%,p=0.463, GCS:-18.0% vs-17.6%,p=0.953).rn 结论:通过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发现主动脉瓣置换术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左室GLS和GCS均有影响,并且在随访1月后患者左室的GLS和GCS能逐渐恢复.主动脉瓣置换术对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左室GLS和GCS无显著影响.
  • 摘要:目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RT3D-DSE)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心肌功能与瓣膜反流量关系.rn 方法:纳入2006-2012年住院治疗的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共90例,其中行冠脉旁路移植手术59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RT3D-DSE检查,多巴酚丁胺(DOBU)剂量由5ug/kg.min开始,每3min递增1次,逐渐加量至10、20、30、40、50ug/kg.min.阳性标准:出现新的室壁运动异常或原有的室壁运动加重.剂量达到50ug/kg.min仍无阳性反应时停止试验.静息状态、不同剂量各采集一次三维心脏全容积图像和三维二尖瓣反流图像.定量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LVMd/s);左心室17节段最小容积达峰时间(Tmsv)、节段Tmsv的标准差(Tmsv-SD)、节段Tmsv之间的最大差值(Tmsv-Dif),进一步得到以上时间差值的心动周期时间校正值(%R-R) Tmsv;左心室心肌平均位移(Eave),左心室位移标准差(Esd);二尖瓣反流射流紧缩口面积(CA).冠脉旁路移植术后1周行RT3DE,评估心肌功能及二尖瓣反流情况.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定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不同负荷剂量时,CA在5ug时增加,随后逐渐减小,且在30ug状态时减小程度最大;2DLVEF、3DLVEF逐渐增加,在50ug时减小;2DLVESV、LVMd逐渐减小,在50ug时增加,可能与少数患者能耐受大剂量负荷试验(40-50ug)有关;Tmsv-16SD(%R-R)、Tmsv-12SD(%R-R)、Tmsv-6SD(%R-R)、Tmsv-16Dif(%R-R)、Tmsv-12Dif(%R-R)、Tmsv-6Dif(%R-R)逐渐减小,在50ug时增加;Eave、Esd逐渐增加,在大剂量DOBU(40-50ug)时减小,P<0.05.2.各负荷状态与静息状态相比,部分左心室重构参数(2DLVESV、2DLVEDV、2DLVEF、3DLVESV、3DLVEDV、3DLVEF、3DSV、LVMs)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多在40ug状态时减小程度最大.3.术后患者的二尖瓣反流情况及左心室心肌功能明显较术前改善.rn 结论:RT3D-DSE证实,IMR患者的左心室重构及心脏同步化情况改善,其反流情况也相应改善.
  • 摘要:目的:分析行手术治疗的SLE瓣膜病变的超声表现.rn 方法:结合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结果对行瓣膜手术的2例SLE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进行分析.2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临床明确诊断SLE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例1行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和三尖瓣成形术,术前行经胸和经食管超声检查.例2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前行经胸超声.仪器采用GE vivid7超声诊断仪.rn 结果:2例患者瓣膜受累均以瓣膜重度关闭不全为主要表现,二尖瓣为最常见受累瓣膜,其中例1合并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例1术前经食管超声提示二尖瓣前叶毛糙增厚,前叶左房面可见3mm×3mm大小中等回声较固定团块赘生物,后叶基本确无,闭合不良.三尖瓣隔瓣基本缺无,后叶腱索偏短,闭合不良.二、三尖瓣可见大量返流.术前曾拟诊二尖瓣后叶、三尖瓣隔叶先天性发育不良.术中见二尖瓣前、后叶增厚,瓣缘附着散在颗粒状赘生物.瓣环炎性增厚.瓣叶交界融合,腱索融合、挛缩、后瓣组织受侵蚀面积缩小,瓣叶与瓣环组织紧密粘连无活动.三尖瓣三个瓣叶增厚,后瓣、隔瓣交界融合,前瓣活动尚可.隔瓣根部与瓣环组织粘连.术后二尖瓣病理:二尖瓣膜(瓣膜组织呈慢性炎,伴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性、黏液变性及纤维素性坏死.例2术前超声提示二尖瓣前后叶增厚,前叶左方面可见4mm×4mm大小中等回声赘生物,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中见瓣膜对合缘增厚,部分有钙化.术后病理提示增生的瓣膜组织伴玻璃样变性、粘液变性及钙化.rn 结论:SLE瓣膜受累以关闭不全为主,二尖瓣受累最为常见,受累瓣膜在超声检查时可以表现为增厚、挛缩、粘连、钙化,严重累及瓣环和腱索,瓣叶和局部粘连类似缺如的表现,瓣膜心房面的赘生物为比较特异的表现.
  • 摘要:目的:探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RT 3D-TEE)在二尖瓣腱索断裂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经RT 3D-TEE诊断为二尖瓣腱索断裂并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81例,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判断超声检查结果,在完成二尖瓣成形或人工瓣膜置换、心脏复跳后再次进行RT3D-TEE检查对手术疗效进行术中评价.术后对2D-TTE及RT 3D-TEE的诊断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81例患者中的73例(90%)患者的2D-TTE及所有81例(100%)患者的RT 3D-TEE检查均获得满意的图像,81例手术患者中手术发现73例患者为二尖瓣腱索断裂,与手术结果比较:RT 3D-TEE及2D-TTE两者判断腱索断裂的准确率及其约登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两者在分别判断前叶及后叶腱索断裂的准确率及其约登指数也均有显著性差异.二尖瓣分区发病率分析中P2区和A3区发病率最高.RT 3D-TEE在诊断前叶,后叶及瓣叶各分区腱索断裂方面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更高.rn 结论:RT 3D-TEE技术对于二尖瓣腱索断裂患者在定性和定位诊断方面,都较2D-TTE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还能对腱索断裂引起的瓣叶脱垂做出精准的定位诊断,对外科医生术前决定手术方案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T 3D-TEE可提供"外科手术视野观",全面了解瓣膜病变性质、部位及范围,对制定瓣膜手术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术前评估病变瓣膜断裂腱索的部位及数目有助于术者决定手术方式,术中复跳后即刻评价自体成形瓣膜的功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避免二次手术.
  • 摘要:目的:应用节段分析法探讨及描述不同类型的先天性二尖瓣畸形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胚胎来源.rn 方法:根据病史、二维、三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相关影像学检查、手术中所见等,分析本院95例不同类型先天性二尖瓣畸形的解剖特征及超声心动图表现,分析其可能的胚胎来源依据,摒弃既往描述先天性二尖瓣畸形的一些命名方式,拟建立更为客观科学、系统的"先天性二尖瓣畸形的节段分析法",将二尖瓣器按照瓣环及紧邻瓣环上、瓣膜、瓣膜结合处、腱索、乳头肌四个节段进行畸形的描述和分类,同时结合二尖瓣的功能和发育程度,更为全面的描述二尖瓣畸形的解剖特征及超声心动图表现.rn 结果:本院95例先天性二尖瓣畸形中,二尖瓣器的瓣环及紧邻瓣环上畸形8例;二尖瓣器的瓣叶畸形者67例,其中二尖瓣脱垂27例,孤立性二尖瓣裂14例,双孔二尖瓣9例,瓣膜瘤13例,二尖瓣的Ebstein畸形2例,二尖瓣三叶结构1例,二尖瓣瓣血囊1例;二尖瓣器的腱索畸形13例,其中拱形或吊床形二尖瓣9例,跨立二尖瓣4例;二尖瓣器的乳头肌畸形7例,其中单组乳头肌者6例,三组乳头肌者1例.rn 结论:应用补充改进后的先天性二尖瓣畸形节段分析法,同时结合二维、三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更为客观清晰,系统的描述二尖瓣器中各个节段的异常解剖改变及超声图像特征,较以往按照人名或者术中所见形态进行像形性的命名方式更能使超声工作者、解剖研究者、手术者同时理解,便于彼此沟通及对病变细节的掌握,从而更好的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
  • 摘要:目的:目前对于无症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rotic valve replacement,AVR)的手术时机还有较大争议.因此主要目的是,探讨在无症状重度AS患者与有症状重度AS患者之间,左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成为预测无症状重度AS患者的症状较可靠指标,同时探讨LAVI与左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rn 方法:选取在本院左室射血分数(LVEF)>50%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房颤心律者及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二尖瓣病变者除外).按照临床症状有无AS三联征分为有症状及无症状重度AS两组分别22例;测量每位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经心尖五腔切面获得主动脉瓣最大前向血流速度(AV),最大跨瓣压差,平均跨瓣压差(MPG),主动脉瓣狭窄的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AO).于心尖五腔心切面主动脉瓣下0.5cm处获得左室流出道的直径(D)和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LVOT),通过连续方程法计算得出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AVA);于心尖四腔切面和左心两腔切面收缩期左房最大容积时左房面积(A1,A2),并测量二尖瓣环连线中点至左房顶部的距离(L1,L2)计算左房容积(LAV),从而得出LAVI(LAVI=LAV/BSA),多普勒测量二尖瓣舒张期血流峰速度,舒张早期(E)及舒张晚期(A)及组织多普勒(TDI)测量二尖瓣环峰速度,舒张早期(Em)及舒张晚期(Am).rn 结果:LAVI在有症状重度AS患者中明显高于无症状重度AS患者(P<0.0001),LAVI的最佳界限值为38.89cm2,得出曲线下的面积为0.958,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79%.LAVI与二尖瓣口E值、E/Em和左心室重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以LAVI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见E/Em和左心室重量是影响LAVI的独立影响因素.rn 结论:1、LAVI能更早的反应AS患者的严重程度,将成为预测无症状重度AS患者的症状的较可靠的指标.2、LAVI与左室舒张功能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3、LVMI、E/Em比值也是LAVI有意义的影响因素.
  • 摘要:目的:应用多维多参数超声心动图探讨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二尖瓣构型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联关系,为更好地制定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影像解剖学信息.rn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及术前超声心动图资料.比较LVEF<55%与LVEF≥55%患者的术前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及其二尖瓣构型参数.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探索二尖瓣构型与LVEF、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患者年龄(AGE)、身高(BH)、体质量和体质指数等参数的关系.rn 结果:其中31例患者因临床资料记录不全或其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实时声像数据集达不到二尖瓣定量分析条件被排除在外.剩余128例患者依据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获取的LVEF值分为LVEF<55%的第1组(45例)和LVEF≥55%的第2组(83例).两组患者的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3±15.43%比62.95±12.14%,P<0.001).两组患者的性别、AGE、体质指数、LAD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的LVEDD、LVESD大于第2组(分别为56.40±7.61mm比53.22±7.94mm,P=0.031和41.62±9.43mm比33.00±7.95mm,P<0.001).第1组的二尖瓣叶脱垂高度小于第2组(1.98±2.81mm比4.43±4.06m,P<0.001);第1组的二尖瓣叶幕状高度和幕状容积大于第2组(分别为9.08±3.88mm比7.35±4.32n,P=0.027和3.40±2.12mL比2.20±1.76mL,P=0.001).第1组的二尖瓣环与主动脉瓣环夹角、二尖瓣前叶角和二尖瓣后叶角(θ Post)大于第2组(分别为118.33±12.06°比111.78±9.93°,P=0.003;30.93±12.76°比24.71±7.10°,P=0.001和48.21±11.31°比41.73±11.80°,P=0.003);第1组的二尖瓣非平面角小于第2组(100.84±18.08°比113.54±15.80°,P<0.001).两组患者的所有6个二尖瓣环构型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其中二尖瓣环非平面性指数为23.80±6.54%比22.61±5.19%,P=0.26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θ Post=54.865-0.195LVEF,R=0.271,R2=0.037,P<0.05;二尖瓣叶曝露面积A3DE=-1653.374+17.325LVEDD+18.732LAD-9.030AGE+11.519BH,R=0.721,R2=0.519,P<0.05;二尖瓣环最小面积A3Dmin=-1360.110+9.752LVEDD+16.722LAD-5.454AGE+9.867BH,R=0.718,R2=0.516,P<0.05;二尖瓣环周长C3D=46.919+0.944LVEDD+0.685LAD,R=0.637,R2=0.406,P<0.001.rn 结论: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二尖瓣构型与左室射血分数之间存在如下关系:①LVEF在直接决定二尖瓣构型方面的作用不显著;②LVEF降低与否均未改变二尖瓣环的马鞍形状;③LVEF降低患者的二尖瓣构型特征趋向于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
  • 摘要:目的:三尖瓣下移畸形是一种少见先心病,可累及三尖瓣的三个瓣叶以及右室结构,传统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于此类患者的术前精确评价有一定困难,因此存在病变低估.报告本院所有完成心内解剖矫治患者的超声诊断与手术对比分析.rn 方法:自2004年到2014年,共167例患者(男性75例,女性92例,平均年龄20.9±15.6岁)在本院完成三尖瓣下移畸形的心内解剖矫治手术.采用GEVivid7及GE Vivid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留取标准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切面;部分患者同时留取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图像,重点获取三尖瓣短轴直视切面.记录三尖瓣不同三个瓣叶的发育及受累情况、三尖瓣反流程度及合并畸形等,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所有167例患者中,71.25%存在合并畸形;主要合并畸形是房间隔缺损70例,卵圆孔未闭32例,右室流出道异常肌束14例,其他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3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一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一例,单心房一例,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以上超声检出畸形均为术中证实.所有患者存在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中158例(94.6%)为重度,9例(5.4%)为中度.三尖瓣的三个瓣叶广泛受累.术中发现126例(74.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叶下移(下移程度20%-100%),101例存在前叶发育不良(60.4%),4例近缺如(2.3%).111例存在后叶下移(66.4%),111例有后叶发育不良,49例后叶缺如或近缺如(29.3%).125例有隔叶下移(74.8%),118例有隔叶发育不良(70.6%),44例隔叶缺如或近缺如(26.3%).经胸超声心动图能100%识别隔叶及后叶受累,但对于前叶受累,超声检出率仅为50%,对于前叶部分下移,瓣叶受累不足50%的情况尤其容易漏诊.对于瓣叶发育不良的程度也有明显低估.经胸超声心动图容易识别中度以上的发育不良.三维超声心动图能提供三尖瓣短轴切面三个瓣叶的实时现象,对于二维超声是一个重要补充,对于严重瓣叶纤细以及瓣叶面积不足型发育不良能有效识别.rn 结论:三尖瓣下移畸形时,三个瓣叶均可受累,相比传统文献,三尖瓣前叶的受累更多且程度更严重,通过标准化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能在术前对患者疾病程度进行有效评价,但须注意超声心动图所见较术中发现有病变低估现象.
  • 摘要:目的:探求一种无创性评价肺动脉发育情况的方法.rn 方法:收集2007-2012年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收治肺血减少的先天性心脏病63例,超声多点测量肺动脉总干及其分支的近端、远端内径,分别计算Nakata指数(左肺动脉横截面积+右肺动脉横截面积)/体表面积,McGoon指数(左肺动脉直径+右肺动脉直径)/横膈水平降主动脉直径,将手术结果与超声测量结果做相关分析,并将Nakata指数与术后情况进行相关分析.rn 结果: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总干(胸骨旁切面),左右肺动脉内径(胸骨上窝切面)与术中结果高度相关:肺动脉总干超声测量与术中结果相关性为r=0.81,左肺动脉近端超声测量与术中结果相关性为r=0.75,右肺动脉近端超声测量与术中结果相关性为r=0.77,左肺动脉远端超声测量与术中结果相关性为r=0.73,右肺动脉远端超声测量与术中结果相关性为r=0.91.Nakata指数与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维持时间、正性肌力药物用量相关,相关性分别为-0.51,-0.48和-0.69.Nakata指数≤120mm2/m2时,低心排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明显增高,不适合行根治术,应先行姑息术.rn 结论:Nakata指数能准确反映肺动脉发育的形态学指标,为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封堵术前、术中、术后孔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rn 方法:2004年8月-2007年2月本院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行介入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5例,男1例,女4例,年龄13~49岁.5例均经临床病史,体检、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2例行食管超声检查.仪器采用日本东芝Exri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OMHz,房间隔封堵器选用AGA公司的Amplatzer封堵器,常规步骤为TTE在术前多切面多角度观察房间隔,综合判断ASD的大小、形态、缺损孔的数目,测量房间隔总长度,上下残端房间隔组织长度并观察其软硬程度,直径≤20mm的房间隔缺损一般其腰部直径与房间隔缺损测量一致;直径>20mm的房间隔缺损,一般封堵器腰部直径比房间隔缺损测量大2~4mm,术中观察封堵器送入左房后张开的左房盘片是否封住了缺损,有无残余分流及其他缺损,指导调整封堵器的大小、位置、方向,观察二尖瓣功能,心脏内彩色血流的情况,待封堵器完全放置完毕后再次观察上述内容。rn 结果:5例均为1孔缺损,1例合并房间隔膨出瘤,2例主动脉端无残端。术中监测导丝和鞘管的图像清晰。封堵术后即刻显示4例封堵器处穿隔血流消失,有1例封堵器处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多个切面显示封堵器均呈2条平行线,其两端分别夹住房间隔边缘组织,封堵器对二尖瓣活动及血流均无影响。术后1个月~4年复查所有患者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未发现封堵器变形、移位、脱落以及金属结构断裂等改变,1例仍有微量分流。rn 结论:1)继发孔型ASD术前应反复细致检查,明确ASD的部位、大小,房间隔周边残存组织多少以及ASD周边组织结构的关系,准确确定ASD类型、缺损数量及大小,根据本院心内科医生的操作水平选择适应证,本组1例合并房间隔膨出瘤,2例主动脉端无残端,术后效果均良好。2)必须正确判定ASD的最大直径,这对能否顺利封堵成功相当重要。当ASD的房间隔组织发育薄弱或非常薄弱时,正确测量ASD的最大直径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超声科医生有丰富的经验,部分ASD边缘完全无支撑力,测量时可将其忽略不计,部分ASD边缘较薄弱的有一定的支撑力,测量时适当增加测量的长度,本组4例选择的封堵器大小合适,一次成功;有1例术前测量ASD直径3.Ocm,测值偏小经更换封堵器36(#)后成功,但术后残余少量分流,多次复查现仍有少量分流。3)仔细观察缺损孔残端情况,如残端过短不易封堵,即使当时封堵成功,术后也易脱落或影响其周围的组织结构如二尖瓣的功能。本组5例患者中所有缺损下缘距二尖瓣根部最短距离为5mm,缺损距腔静脉、肺静脉、冠状静脉窦及房室瓣距离均>4mm,术后封堵器均无脱落,均未影响二尖瓣的启闭。4)封堵术中需要观察即刻效果,患者体位为平卧位,图像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术前要注意观察患者平卧位的各切面图像,以避免术后超声检查操作时间过长。
  •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心内膜垫缺损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及预后.rn 方法:报道1例23周3天,经产前、产后及修补术前术后多次复查证实胎儿的产前诊断,结合文献复习对胎儿心内膜垫缺损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与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孕妇,37岁.孕24周,孕1产0.无家族病史及不良嗜好,此次行孕期常规检查,使用仪器GE730超声诊断仪,三维探头频率4~5MHz,而二维探头频率.5~4MHz.rn 结果:检查所见:经系列筛查后仅见胎儿四腔心切面异常:胎儿四腔心切面显示原发孔房间隔回声中断,缺损5mm,膜周部室间隔回声中断,缺损4mm,左右房室瓣融合为共同房室瓣,左侧房室瓣裂合并中重度关闭不全.CDFI: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处及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处可见过隔分流血流信号;收缩期左房内可见左侧房室瓣叶裂的中等量至大量异常蓝色为主五彩镶嵌返流信号;主动脉及肺动脉内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超声意见:胎儿先心病——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1、原发孔房缺2、膜周部室缺3、左侧房室瓣裂合并中重度关闭不全.随访结果:自本院产前诊断孕23周3天"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先后转市一院、市中山医院超声心动图室复查证实为"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因孕妇是37岁高龄,此"珍贵儿"在孕妇的强烈要求下进行保胎,足月在市一医院剖腹产下一女婴,随访到产后4个月入住厦门市中山医院心脏中心,外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第一刀主刀,进行了心内膜垫缺损的修补术.因术前术后准备充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术后恢复很好.小女1周5月体格检查示:发育良好,血色素正常.现小女1周8月,状态良好.rn 结论: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和超声医师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心脏畸形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胎儿心脏四腔心切面在胎儿心脏畸形产前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数学者认为四腔心切面是胎儿心脏检查中最基本的切面,也是最重要的切面.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出生缺陷引起较高的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仅给患儿、家属及社会带来严重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更是成为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重大问题.产前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尤其早中孕期的发现,对降低出生缺陷率意义重大.产前超声诊断技术已经迅速普及到各医疗机构,超声的广泛应用,为开展产前超声诊断,预防出生缺陷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