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四届脑复苏与康复高层论坛
全国第四届脑复苏与康复高层论坛

全国第四届脑复苏与康复高层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4-09-26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京紫金医院

会议文集:全国第四届脑复苏与康复高层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分析了Ⅲ度压疮的治疗和护理,指出其处理原则:全身营养,解除压迫,清除坏死组织,清洁创面,促进肉芽生长.一般治疗(全身治疗)1.勤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创面,与床面接触,而继续受压是压疮最基本的治疗,对能尾部,艘关节处,可使用小气圈引起。低蛋白血症引起全身水肿及极度衰竭,每1小时翻身一次,以减轻局部受压,防止压伤部位软组织再损伤及压迫创面致缺血,缺氧加重影响愈合。2.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每日增加优质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饮食,静脉补充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等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3.高压氧治疗:通过氧疗提高血液含氧量,使组织氧分压提高,使局部组织恢复血流加速伤口愈合。4.药物治疗:定期做分泌物培养,根据细菌种类给予敏感抗生素预防和治疗伤口进一步感染。5.应用气垫床:气垫床可支撑患者身体,减轻局部受压,避免局部进一步缺血缺氧,促进伤口愈合。二、局部治疗1.物理疗法:可用红外线对30分钟,每2-3次,照射时充分暴露创面,使创面干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伤口愈合。2.局部氧疗:清创后用纯氧抑制创面厌氧菌生长,提高创面组织中氧的供应,改善组织代谢,达到清创去腐和生肌的目的,促进伤口愈合,流量为4-5以分钟,每天2一次。3.局部用药:1)每天清除创面,创面有痴皮覆盖者可用生理盐水湿润,用脓苔覆盖者,可用双氧水,清除坏死组织及时剪除,以利于肉芽组织生长,可用碘伏清除,碘伏具有杀菌和清除炎性渗出物,保持创面干燥。2)感染创面,用康复新液冲洗后,可用纱布浸透药液后敷于患处或者填塞患处,康复新液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之功效。3)清除后可用龙血蝎胶囊扭盖患处,龙血竭具有活血化癖,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生肌的功效。4)机能较差久经治疗无效者,局部行植皮术。局部清除创面时,可根据病人身体情况而定,身体情况较差者可以创面的一边分次清除,以免一次性创过大引起大面积渗出致愈合困难,创面用无菌数料覆盖2-3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控制感染,大小便失禁者,能尾部创面容易感染,在翁贴时要注意紧密性,保证创面不受感染,发现污染或松脱者,要及时更换以免创面进一步恶化.
  • 摘要:小儿急性阑尾炎并发颅内感染昏迷25天后进入VS,经高压氧,药物和针灸电刺激等促醒治疗近一月后神志清醒.治疗方法:(1)高压氧治疗为主,配合营养脑细胞、改善脑循环、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口服法莫替丁5mg,1/日;丙戊酸钠液7.5m1,2/日,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及癫痛发作。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针灸电刺激及康复功能锻炼等治疗。(2)高压氧治疗采用上海杨园氧舱厂生产的HBO多人舱。多人舱空气加压,加压15min压力至2.0ATA后稳压,面罩吸氧30min×2。中间休息5min吸空气,缓慢减压 15min出舱。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每疗程中间休息1d,再进入下一疗程,期间由医护人员及家属陪舱,总治疗6个疗程。另外加用舱外高流量吸氧数日,1/日。2014-07-08: CNPVSS评分:肢体运动1分;眼球运动1分;听觉功能2分;进食2分;情感2分总分:8分/微小意识状态(MU/II )。2014年7月7日脑电图结果:异常脑电图(慢波节律);诱发电位:左上肢SEP正常,右侧N20未引出,示右上肢SEP异常(通路生理性切断或皮层功能损害)。患儿病情逐步好转,2014-07-12神志转清,可以执行简单指令动作,能发音,可在家属搀扶下短距离行走。2014-08-07可以执行复杂指令动作,语言及认知功能改善,可从1数到20。
  • 摘要:本院收治1例缺氧性脑病(VS)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以大剂量,足疗程纳洛酮,20%人血白蛋白、乌斯他丁、舱外高流量吸氧及高压氧治疗,20多天后意识恢复,三月后能执行复杂指令.2014-05-15,CNPVSS评分:(2/Ⅰ),肢体运动1分,眼球运动0分,听觉功能0分,进食1分,情感0分.2014-06-07, CNPVSS评分:(to/nncs/Ⅱ),肢体运动2分,眼球运动2分,听觉功能2分,进食2分,情感2分。2014-09-06, CNPVSS评分:(19/Ⅲ)肢体运动4分,眼球运动4分,听觉功能4分,进食4分,情感3分。
  • 摘要:本文自2011年起在南京紫金医院小范围进行了井穴放血对于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试验。为评价井穴放血的疗效,收集南京紫金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重度颅脑外伤临床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照评定标准,两组病例的疗效对比.采用软件SPSS17.0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行扩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3<0.05),对比结果发现加入井穴放血疗法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具有明显疗效。
  • 摘要:本文针对植物状态和最小意识状态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行为学评估量表作一个简单的概述,同时介绍个体量化的行为学评估观点,并就目前存在的争论进行阐述.对行为学量表对VS和MCS意识水平评估现状进行了概述。研究了个体量化的行为学评估,分析了对于意识障碍患者疼痛的行为学评估,最后总结了关于行为学量表的思考。
  • 摘要:本文研究了脑损伤后重度言语-语言障碍和吞咽功能的康复治疗,无自发言语-语言的患者康复方法:(一)示意动作的建立,1、是、否反应的建立和巩固,2、手势反应的建立和巩固,3、Heim-Estabrooks视觉动作疗法,4、指点动作的建立,(二)书写与绘画交流,(三)交流板的运用,(四)多种交流方式的应用,(五)发音与认知刺激疗法的运用,(六)利用脑偏侧化现象进行言语一语言能力的引发与促进。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介入:(一)临床饮食营养的途径和方法,(二)早期吞咽器官和组织的功能训练与保持,(三)摄食意识和能力的恢复,(四)吞咽功能的临床基本评定和动态影像学评估,(五)口腔相、咽相、食管相存在问题的判断和功能训练方法,(六)重度吞咽障碍的动态介入式治疗,(七)临床吞咽障碍的安全与管理。
  • 摘要:本文报告南京紫金医院2011年02月22日至2014年05月30日入院治疗的301例PVS/VS/MCS患者,应用2011年南京PVS评分量表评定病情及疗效的结果,指出,2011年中国南京PVS评分量表(CNPVSS)临床应用结果:301例PVS,VS,MCS患者经高压氧等综合方法治疗后,符合评分者301例,显效164例(55%),好转31例(10%),无效106例(35%)。MCS占42%,意识恢复达III者为43%。意识状态:入院时301例:VS109例,PVS65例,MCS127例;出院301例:VS8例,PVS72例,MCS91例,Ⅲ130例(43%):结论:2011年中国南京PVS评分量表(CNPVSS),临床5项评分即肢体运动,眼球运动,听觉功能,进食,情感。细化了罗马数字Ⅱ即MCS(Minimallyconscious state)最小意识状态的内容,它代表着更多意识恢复的可能性,应采取积极的方法治疗。该评分量表能反应病情的变化过程,有简单明了,要点突出,符合临床实际,容易掌握、便于操作的特点。中国南京PVS疗效评分量表Ⅲ(CNPVSS)可作为临床量表应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需不断完善。以期该标准走向国际化。
  • 摘要:本文研究了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干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GCS评分变化临床观察,主要总结在基础治疗上联合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体会,通过GOS及GCS评分来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现阶段已有专家提出一系列与脑损伤相关的最新生物学标志物检测,例如MBP(myelin basic protein ),NSE(neuron-specific enolase), S100-B等,也己计划通过监测治疗前后生物指标的变化来共同评价治疗效果,使结果更加客观可信.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综合治疗,而非仅仅单靠神经营养药物即可以治愈的,希望通过不断的完善研究,规范治疗方案,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在临床上进一步减少致死、致残率,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预后。
  • 摘要:本院自2009年开始入院行高压氧舱加药物和针灸、理疗、肢体功能锻炼的综合性治疗,选用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200例患者,取得了临床上较理想的效果,总有效率59.2%,好转率有35.8%,无效率5.0%。方法以高压氧舱治疗为主,因高压氧舱治疗作用机理具有: 1)能有效提高患者血氧张力,增加血氧含量,尤其血液中的物理溶解氧浓度:2)能明显提高组织尤其是脑细胞氧的储备;3)能有效提高组织血氧弥散率和增加组织细胞内氧的有效弥散距离.因此它能直接地改善脑细胞供氧,使伤处于功能可逆状态的组织细胞恢复功能,以及通过轴索增生新的侧枝,建立新的突轴联系,和激活上升性网状激活系统。因此它具有加速觉醒,促进意识恢复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CNPVSS/CRS-R/GCS)临床多中心对照研究分析标准对意识障碍的评定信度和效度,研究中国PVS评分量表2011(CNPVSS)与国际昏迷量表CCRS-R.GCS在PVS、VS、MCS进行多中心研究评定信度与效度的比较,促进Cnpvss国际化.rn 方法:培训评定检测人员:2014年3月28日由中心组织在南京中华脑复苏中心南京紫金医院对来自五个分中心(康复科、神经科、高压氧科)医护人员30余名,统一培训测评量表的操作步骤,统一登记等内容.正式量表调查方法:A、每例患者均经两个测评员完成CNPVSS(2011)、CRS-R、GCS评定。程序为:A评定者对患者当天评估一次,间隔4h后由B评定者对同一病人评估一次,第二天由A评定者对该病人重复评定一次,并每次统一填表、签字。B、邀请8-10名专家〔医生、护士、康复、统计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对量表容评价.rn 结果:效度:CNPVSS(2011)的敏感性为92.496(95%CI81.2%96.3%)。特异性:93.1%(95%CI84.5%-96)信度:五项评定特征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9、0.92、0.93、0.96、0.88(P<0.01,总一致性Kappa值为0.92(P<0.01))。rn 结论:CNPVSS(2011)量表用于PVS、VS、MCS评估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测评项目1.CNPVSS/GCS诊断结果比较,具有更好的鉴别能力。2.CNPVSS/CRS-R诊断结果比较更接近于CRS-R的诊断作用。更为简易实用,容易掌握,适宜于非PVS专业医务人员广泛使用。
  • 摘要:本文将经住院治疗的56例长期昏迷患者按V级型诊断标准方案进行总结分析探讨.长期昏迷是脑功能衰蝎的突出表现,无意识和思维。临床上最常见的仍是重型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各种中毒缺氧代谢性疾患.由于严重的原发性脑损伤或继发性脑损害造成过久的缺血缺氧,使脑干上行网状结构激活系统、大脑弥散投射系统和大脑皮层维持正常意识状态的主要神经结构受到损害,以致外界的兴奋不能顺利传入活化的大脑皮层或神经细胞。目前国内外学者多采用GOS和Leigee脑千损伤水平相结合评定昏迷的状态。但对长期昏迷的病程诊断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本组病例资料表明,长期昏迷的病程V级型诊断标准(方案)既可在持续性植物状态诊断基础上又可在长期昏迷V级型诊断方案上分别使用。对指导康复治疗、病情评估、预后判断有着积极的帮助。相信国内外学者将根据各种分类的优缺点,制定出新的分类方法,越来越有利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压氧医学的五个阶段1964-1973年初始阶段,1974-1982年大型氧舱建造阶段,1984-1993年发展阶段,1994-2001年法制化阶段,2001年一至今走出中国与世界接轨阶段。rn 分析了现状:一、在极大多数医院内高压氧科室的地位低下。因为编制等原因,大部分医院内高压氧科室处于其他科室领导之下,如挂靠在康复科、理疗科或急诊科、神经内外科之下,属医院的辅助科室。无独立门诊、独立病房、人员编制少,病员来源于其他科室转诊等等,这样造成经济效益差、收费标准低而运行成本高、奖金少.有时急诊抢救很辛苦但高付出、低报酬,造成从业人员不安心工作。二、高压氧专业不安全因素多,风险大。在目前的社会医患关系形势下从业人员心理压力亦大,万一出医疗事故无法处理。三、社会上对本专业不甚了解,缺乏理解,甚至有的医院自己有高压氧舱还把急性co中毒病人转院或不做高压氧治疗。四、高压氧科室缺乏学科带头人,不知道想搞些科研,缺乏科研经费。也写不出好的文章,发表上不了杂志。造成职称晋升、调级进步的困难。有的只能考原来的专业去提职称晋升。归根结底是医院领导不重视,只求不出事,不想有所进步发展。但无高压氧舱科室,领导又没面子。因此发展迟缓或不想发展。rn 对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一、有条件的医院应根据医院特色建立专业科室,设立病房或ICU病房,提高高压氧医学专业的水平和声誉。如现不少地区成立了高压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心或研究所(院)等。二、高压氧医学应与危重疾病医学相结合。特别是与神经内、外科的ICU重症监护病房结合,争取更多的危重病员来高压氧治疗;与麻醉科结合收治麻醉意外的病员;与整形外科结合开展植皮后、皮瓣移植后、鼻耳再造术后病员做高压氧治疗,提高成活率。三、与急诊医学相结合开展CPCR、PVS、MCS等病员的急救工作及高压氧治疗.、与自然灾害抢救工作相结合,对气性坏疽、休克病员的抢救工作。、干细胞移植或器官移植的医院,应创造条件参加科研与临床医学实践的工作,走开拓、四五创新之路。此外,还可与康复医学、全科医学、中医内科等结合,走一条特色之路。
  • 摘要:本文研究了高压氧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白细胞介素-1β含量的影响及疗效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虽然HBO组与辛伐他汀组患者血清IL-1β浓度在治疗15d,30d均有下降,但HBO+辛伐他汀组与HBO组、辛伐他汀组比较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HBO+辛伐他汀组神经功能缺损较HBO组、辛伐他汀组明显降低((P<0.05), BI评分也较HBO组、与辛伐他汀组升高(
  • 摘要:本院引进专用舱内呼吸机,对11例不同原因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早期高压氧治疗,疗效满意,11例中,痊愈5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2例,治愈率45.5%,总有效率80.0%. 4例CO中毒中2例痊愈1例显效,显效率为75.0%,无效的1例因出现短时心脏骤停,心电不稳定,从外院转入我院己超过24小时,在舱内呼吸机辅助呼吸下,治疗约30min时再次心脏骤停,经舱内心外按压及相关处理后出舱,后放弃治疗出院。3例颅脑外伤中1例痊愈2例显效,显效率为100%,均无手术指征,经早期高压氧介入取得满意疗效.1例气性坏疽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清创术后己不能脱机,直接进入氧舱行高压氧治疗,患者生命及肢体均得以挽救成功。因窒息、自经、心脏骤停导致的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3例中,1例痊愈1例杆转,显效率为33.3%.
  • 摘要:本院应用上海701所杨园高压氧有限公司生产的饱和吸氧机治疗患者己10余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高压氧治疗有绝对或相对禁忌证而又需氧疗的患者,采用饱和吸氧,方式有两种:1.每次1小时,每日两次:2.每次2小时,每日一次。视病情变化决定治疗次数。有条件入舱治疗时停用饱和吸氧.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度可酌情选择饱和吸氧方式.吸氧1小时后,抽取动脉血在床边查血气分析。
  • 摘要:本文对20例心肺复苏后引起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开展了复苏时间、复苏质量、康复和高压氧联合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高压氧选择时机是关键,过早因病情变化及舱内条件限制,影响抢救,过迟会丧失抢救时机,降低成功率,一般选择原则为:(1)首先,应在有效循环、呼吸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HBO的作用,只有循环、呼吸建立,实施HBO治疗,才能促进循环、呼吸、脑功能的恢复.(2)对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患者行HBO治疗,特别在氧舱内装置的气动呼吸机是一条有效的途径。(3)排除禁忌后方可行HBO治疗。综上所述,有效、及时心肺复苏与早期的高压氧治疗可促进患者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近期记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是降低伤残发生率有效的手段,高压氧为患者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本实验旨在海马神经元缺糖氧/复糖氧模型基础上,观察人参皂甙Rg1对脑缺血后nNOS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提供人参皂甙R91的脑保护作用和脑缺血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资料.综上所述,人参皂贰Rgl能够减轻脑缺血后nNOS活性,减少NO生成,发挥脑保护作用,该过程可能由于神经元细胞钙超载受抑制而实现.本实验结果丰富了人参皂贰Rgl的脑保护研究,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 摘要:本文研究了非颅脑外伤对创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IHI组患者与NHI组患者在伤后6小时之内,其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差别并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且MTHI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要高于其余两组,这就提示非颅脑外伤确实可影响血清S100B蛋白的水平。这与Ohrt-Nissen等人(31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认为非颅脑外伤也可引起血清S100B蛋白的升高,尤其是包括颅脑创伤在内的多发伤,其诱发S100B蛋白上升的程度更加明显。在明确非颅脑外伤确可影响血清S100B蛋白含量之后,我们初步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鉴于有学者提出骨髓可能也是血清S100B蛋白的来源之一,所以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将非颅脑外伤患者分为四肢长骨骨折组以及非长骨骨折组,结果发现四肢骨折对血清S100B蛋白水平也具有影响,在非颅脑外伤患者中,具有四肢长骨骨折的伤者,其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明显高于非骨折患者。但具体骨折部位对血清S1008蛋白的影响,反之SIOOB蛋白对骨折患者的具体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非颅脑外伤确可影响血清S100B蛋白的含量,而且在非颅脑外伤中,失血性休克、四肢长骨骨折、伤情严重程度均会对血清S100B蛋白含量产生影响。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是产生S100B蛋白的主要来源,且血清S100B蛋白与体内众多炎症因子关系密切,故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依然不能忽略血清S100B蛋白在颅脑损伤中的重要意义。
  • 摘要:植物状态或持续性植物状态见于大脑皮层的广泛损害,出现的特有的意识障碍形成,即有觉醒但无认知.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PVS患者是不可能苏醒,能苏醒就不是PVS,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少PVS患者在一定时间后恢复了意识,甚至报到个别患者在2-3年或更长时间恢复了意识,我们如何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患者意识状态从而正确的管理这类患者,并为患者的恢复提供恰当的治疗.人体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痛觉、体位变化与外界沟通并作出相应的反应,CNPVSS量表主要通过运动、视觉、听觉、进食及情感5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判定患者的意识状况.从而排除了某一组织或器官的缺陷或功能障碍,导致评判结果的误差,如能达到表中带☆号的标准即可认为进入了MCS状态.他们既可合并出现也可独立出现.在临床工作中肢体运动、眼球运动及听觉常最早诱发并被发现,在评分过程中不同的医生对完全性植物状态或脱离植物状态的患者均可给出基本相同的评分,但在PVS向MCS转变的过程中评分常常会有不同的分歧,但如果能多次在不同的时间段评分,更能提高评分的准确性,如果患者进入最小意识状况,即代表更多的可恢复性,从而给患者及家属及我们医务工作者更多的信心。我们认为该表能正确的反应患者的意识状态,值得推荐。
  • 摘要:本文研究了物状态与最小意识状态的相关分类,对于植物状态和最小意识状态这类患者恰当的命名和正确的分类,不仅涉及到病因、治疗、预后方面,对于医学伦理、社会人文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诊断标准的统一和疾病命名的统一,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基础,目前还有大量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完成。认为争论的存在,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争论会让我们越辩越明。在本文中提出了基于植物状态和最小意识状态的相关衍生分类,希望在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中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有助于对此类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的认识不断深入,命名更加规范以及疾病分类更加标准。
  • 摘要:本文从意识、意识障碍和严重意识障碍,植物状态、最小意识状态,几方面对严重意识障碍患者进行了综述,研究了感觉刺激促醒的机制,分析了感觉刺激的临床应用,最后对其进行了展望。运用外界刺激是促使严重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恢复的必要手段,其疗效肯定,但对于各种刺激方法的促醒机制的研究尚不很明确,且对于多种刺激的叠加效应尚无确切研究:今后的研究中,应选择更敏感的行为意识量表工具,结合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等多种客观评估手段,设计更多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进一步研究不同感觉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频率等对意识障碍患者的作用,为严重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因此,对于昏迷促醒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以期为临床昏迷患者促醒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基础。
  • 摘要:本文对高压氧治疗急性CO中毒大鼠的RNA序列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表明,急性CO中毒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基因表达差异较小,仅有前脑啡一促黑细胞素一促皮质素和前黑色素聚集激素2个基因上调。据此推测,其病理损伤多为急性损伤,治疗后可逐渐恢复,而与上述基因相关的睡眠觉醒系统异常恢复较慢,且可能与迟发型脑病的发生相关。而高压氧治疗组和其他2组的差异较大。从RNA测序结果来看,高压氧与CO中毒组相比其23个基因上调2个基因下调,其中CO中毒所上调的2个基因在高压氧的作用下仍然上调,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他上调基因多数为下丘脑调控激素的基因,如,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黄体激素、催产素前多肢、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和促性腺素释放激素受体等,以及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如酪氨酸经化酶、色氨酸轻化酶等.因此我们推测高压氧治疗作用并非单纯升高氧分压,可能通过氧分压的升高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从而调节激素分泌和氨基酸代谢。
  • 摘要:本文对高压氧治疗酒精中毒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指出,对于酒精中毒性脑梗死患者,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明显。此类患者应当在排除禁忌症后尽早联合应用高压氧治疗,以帮助改善患者预后。高压氧对人体作用广泛,对于酒精中毒性脑梗死作用的具体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文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病理过程对血管性认知障碍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评定,最后研究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及预防。
  • 摘要:本院2001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迟发性脑病18例,经高压氧辅助治疗效果确切,高压氧对DEACMP的治疗意义是多重性的,纠正组织缺氧的同时还可使颅内动脉张力增高、血管收缩、充盈减少、颅压降低,以增加脑部足够的血运和供氧,提高脑动脉分压,促使脑细胞对毛细血管中氧的摄取.在高压氧情况下,烟酞胺-腺嘌呤=核苷酸-黄素腺嘌呤=核苷酸(NAD-FAD)活性增高,高能磷酸键(ATP,KP)形成增多,线粒体和细胞器中酶的合成增强。高压氧还能抑制氧化过程,使脑部脂类过氧化物的形成趋向稳定.另有发现高压氧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有利于休眠细胞的复活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在临床疗效评定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脑电图的恢复慢于临床症状的恢复,而脑电图是反映脑机能的状态较为敏感的电生理指标,与临床症状相比脑电图能更准确地反映临床治疗效果,只有待脑电图完全恢复正常后终止高压氧治疗,才是预防DEACMP的有效措施。
  • 摘要:本文分析了植物状态的体感诱发电位临床观察,指出根据SEP是指躯体感觉系统在受到外界某一种特定刺激后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其能反映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各级神经结构功能。以及N20起源于体感一区(Sl).P25也可能起源于此,N35则与髓纤维中的冲动激动S1区有关,P45可能来自S1区附近的联合皮质。P40也系S1区皮质电位。大脑半球病变时,SEP的特征表现为病侧各皮质电位波幅降低,而潜伏期无明显变化。其中深感觉障碍者,主要出现SEP早成分(如上肢的N20,P25)异常,而痛温觉障碍者多选择性影响N35和P45,额前区病灶时SEP均正常:中央前区病灶示中央前区P22-N30波幅降低或消失,而中央后区N20-P25-P45正常;顶叶病灶时,中央前区P22-N30保存,中央后区N20-P25-P45减弱或消失,或仅仅P25.P45异常。SEP如果一侧或双侧N20-P25消失是预后严重的表现。又有杨德功等报告21例PVS的SEP,其中1例硬膜下巨大血肿术后呈现PVS,其两侧皮质反应正常,但脑千听觉诱发电位(BAEP)严重异常:其余20例SEP皮质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并提出SEP高异常率也可能与脑干体感通路损害有关。本文观察的植物状态患者当中:脑外伤手术后单侧内囊损伤SEP的表现为病变侧各皮质电位幅度明显降低,而潜伏期变化不明显;脑外伤手术后双侧内囊损伤伴脑积水SEP的表现为中央前区电位波波幅降低或者消失:脑外伤后(未手术)并伴有脑干损伤的SEP表现为两侧的N20.P25基本正常;心肺复苏术后的SEP的表现多为早成分N20和P25的改变,中枢传导时间(CCT)轻度延长或正常;本文的观察结果基本符合并验证上述研究结果.所以得出结论:体感诱发电位对植物状态的预后及损伤的部位有积极的判断价值。
  • 摘要:本文选择sDAI伴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患者为研究对象,获取其早期(伤后1周内)RS-fMRI数据,结合ICA分析方法,探讨DAI患者脑默认网络特点及异常区域,为sDAI的综合性诊断、后期意识评估及后期干预治疗等提供客观的影像学指标.sDAI患者严重的意识障碍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通过早期的RS-fMRI研究发现,其默认网络区域较正常人都有所降低,这些区域是楔前吻后扣带回、左颖叶、左顶叶、前额腹内侧及双侧角回。默认网络的异常在外伤性昏迷早期就存在异常,其连接性的降低可能参与了意识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
  • 摘要: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声刺激疗法在昏迷促醒中机制作用以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作为参考指标的应用.众多学者注重的是综合促醒治疗的观察,所以对某一种治疗方法的单独研究,也将是一大趋势,这样会使各种治疗方法更加细化、量化,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对治疗方法的评价也需要一些准确客观的指标,大多数研究主观成分较多,缺少量化指标,而目前脑电图技术以发展比较成熟,可以连续、实时或定量观察大脑的功能状态,因此我们将把脑电图与声刺激相结合,利用脑电图变化,对声刺激治疗方法的作用作出准确的评估。声刺激疗法既简单又方便,将会节约大量的社会医疗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在临床上可广泛使用.
  • 摘要:本文综述了重症颅脑损伤康复单元医疗模式建设的基本思路,分析了重症颅脑损伤康复单元内涵建设,研究了其特色建设,最后总结了建设中的不足以及解决对策。首先,康复单元要求有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但是目前国内均无重症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的指南。因此,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临床指南是目前当务之急。其次,按照重症颅脑损伤医疗现状以及现行医疗结构,应该建立急性监护和康复相融合的模式的康复单元。尤其在急性期,需要监护的病人应该得到必要的监护和治疗,也必须引入早期康复的设施和队伍,使早期康复真正落到实处。第三,中西医医学体系不同,语言不通,如何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中西医结合康复单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 摘要:本文就目前氢生物学的主要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氢气效应明确,机制不清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对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一领域研究应该采取的思路和路线.氢气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治疗作用的效应2007年被日本学者发现以来,迅速引起国际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这一领域的论文和综述数量已经超过400篇,其中数十种疾病获得了初步的临床验证.尽管对人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仍需要大规模随机安慰剂双盲对照的临床证据,考虑到氢气具有十分大的剂量安全性,这一治疗性气体有可能改变目前临床医学面临的困境,部分解决许多疾病缺乏可靠治疗方法的难题.除临床研究以外,关于氢气生物学效应机制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不仅对我们全面了解氢气研究的作用的具体分子过程,而且对指导将来的研究方向,寻找更有效的疾病治疗方法,推广氢气临床应用的范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气体医学效应研究,也是这一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科研小组.本文从氢气目前存在的分子机制不明确这个角度,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模式和方向,供这一领域的学者参考.
  • 摘要:本文对2011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102例颅脑外伤性眩晕患者,采取药物治疗联合早期(平均7天开始)高压氧治疗,使患者症状较快改善,病程缩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取药物治疗联合高压氧治疗,对出院后3个月的患者随访结果进行评定,治愈81例(79%),好转16例(16%),无效5(5%)例。总结认为,颅脑外伤性眩晕患者只要度过急性期、非进行性加重者,3~7天病情稳定者,常规进行高压氧治疗:可尽早改善脑组织的急性缺血缺氧,促进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从而尽快改善眩晕症状: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后遗症发生率,获得全面康复;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恢复工作能力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rn 方法:分析2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治疗后的疗效.22例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借助Thera-Band平衡垫及Bobath治疗球完成对患者躯干控制训练,每次持续20min,每天2次,每周治疗6天,持续4周.治疗前后.借助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测评、修订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n 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测评、修订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rn 结论:采用我科制定躯干控制训练方法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 摘要:S100B蛋白是一种小分子钙结合蛋白,其在细胞内及细胞外可调节并传导多种信号传导通路、调节细胞分子间相互作用.同时S100B蛋白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其在颅脑外伤、脑卒中、心脏骤停致脑损伤中的研究较为广泛.但研究发现S100B蛋白在心脏骤停、失血性休克等原因导致全脑缺血性脑损伤中也会急剧上升,且其上升的原因与缺血缺氧导致的脑组织低灌注压有重要关系,全脑缺血性脑损伤会导致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上升,其浓度可能提示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 摘要:本文研究了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的高压氧综合治疗,分析了其治疗效果,大多数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并发症,该患者因不规律服用华法林造成脑梗死。脑梗死患者经前期抢救病情稳定后,单用药物治疗疗程长,恢复慢,治疗效果欠佳,但高压氧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原因:1.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血氧含量。大脑的氧耗量约占人体总耗氧量的20%,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强,在“常压氧”下不易纠正。2.由于存在压力差,可使血液内高分压、高浓度氧向低分压、低浓度组织细胞内弥散,保护残存细胞,使部分处于功能可逆的脑细胞恢复功能,使脑缺血半暗带不断摄取氧气而得到修复。3.可使血供重新分配,使受损组织毛细血管扩张,血供增加,氧含量及氧分压增高,从而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此患者进舱前存在心肌供血不足,经积极药物治疗后缺血症状改善后进,并在远程心电监护下密切观察。若舱内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出冷汗等症状或意识改变,心舱需立即停止治疗。具有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脑梗死患者高压氧治疗风险大,且无相关资料查询,该例病人经高压氧等综合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患者提供了一定的临床治疗经验。
  • 摘要:目的:探讨PVS并发心血管系统病变的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收集了本院近4年来共计208例PVS患者的心电图进行系统性回顾。结果:PVS患者在心电图上表现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患者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电图改变.因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易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造成病情变化.脑外伤所致PVS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心电图异常表现较轻,所占比例仅35%.而原来就有基础病的PVS患者心电图变化较大,程度上也较严重,比例占76%.结论:PVS患者预后不仅与自身病情有关,也与心电图的变化密切相关.因心电图操作简单,随做随看,可作为PVS病人观察病情变化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
  • 摘要:本文阐述了慢性意识障碍概念、定义的争议,研究了其诊断、评定assessment与检测detectin,探讨了对其预后的判断,分析了对其的治疗,药物方面选择很少,目前有澳隐亭、左旋多巴Levodopa、Baclofen巴氯酚、铁剂、哇毗坦Zolpidem,Apomorphine,呱甲醋、甲氯酚酷、金刚烷胺Arnantadine等药物报到有提高患者的运动和认知能力。此外,神经电刺激方面,普遍认为从正中神经电刺激到脊髓背柱dorsal column、中枢神经核团的直接刺激都能改善患者的病情,尤其是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的Mt:S患者如功能交流functional communication、运动表现motor performance、进食feeding、物体命名object namingo从目前来看,更多的治疗是在患者的康复方面,通过ARAB范式paradigm采用多通道的感觉刺激证实许多患者都能取得行为学方面的客观的改善。多但数研究证据强度较低low strengthof evidence,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推广应用。
  • 摘要:本文研究了植物状态患者肺部感染预防及护理,指出1、保持呼吸道通畅(1)及时清理气道:有效吸痰对植物状态患者肺部感染极为重要,可经口腔、鼻腔或气管切开处进行吸痰,吸痰时动作轻柔,调节好负压,防止压力过大造成气管粘膜损伤或出血,吸痰管由气管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拉吸取痰液,每次吸痰不超过巧秒;同时吸痰时要观察患者呼吸及面色,若出现面色发纷或剧烈咳嗽时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痰液粘稠患者遵医嘱配合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巧分钟效果较好,气管切开患者根据痰液粘稠度从气管内滴入湿化液0.5至2毫升稀释痰液,气切套管口处覆盖双层纱布,保持纱布湿润,防止呼吸道干燥痰液不易咳出.(2)消除舌后坠:植物状态患者在病情危重时,多伴有舌后坠,患者出现舌后坠后会影响呼吸道通畅导致窒息,应将患者采取侧卧位并抬起下颂,严重患者可从口腔放置口咽通气管,及时清除口咽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3)加强翻身叩背:因植物状态患者长期卧床、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因此翻身叩背协助排痰尤为重要,叩背时手背隆起,手指关节微屈,指腹与大小鱼际着落,利用腕关节力量由下至上由两侧至中央,有节律的叩击患者背部,持续5至10分钟,最好在雾化吸入后进行操作,能有效排除痰液。2、保持口腔清洁,及时彻底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呕吐物等,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动作轻柔,棉球不宜过湿,每日2次,长期应用抗生素患者应注意有无真菌感染。3、防止反流和误吸,植物状态患者存在吞咽困难或呛咳,给患者鼻饲前需抽取胃内容物,防止消化不良存有宿食加上再次鼻饲时会引起反流:进高压氧舱前30分钟不宜进食,防止在舱内加压情况下引起反流致误吸;鼻饲后不宜翻身、叩背、吸痰、搬动等操作。一旦反流或误吸需立即头偏向一侧,吸尽口鼻腔气管内胃内容物,胃管开放引流,必要时遵医嘱行胃肠减压。4、预防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洗手消毒,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湿化瓶系统、雾化管、吸氧管、呼吸机管道、吸引管做到定期更换;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佩戴无菌手套,做到每根吸痰管只使用一次:气切内套管定时清洗,消毒浸泡;病房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温湿度适宜,限制多人探视预防交叉感染。5、加强营养,植物状态患者因病程长,免疫力低下,早期应加强营养支持,满足机体营养需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或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补充,增强患者抵抗力。6、合理应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前应留取痰液培养,留取标本时严格无菌操作,将痰液放置一次性的容器内送检,根据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 摘要:本文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对1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引发高热的持续治疗和跟踪观察,发现刺络放血是治疗高热病人行之有效的疗法之一,刺络放血疗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癖,通经活络等作用。井穴放血具有退热开窍之效.井穴为经气所出之处,取十二井穴可起到调节经气的作用,从而达到清热解表,宣通阳气的作用.该患者反复高热,经物理降温,解热镇痛药,抗感染等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后配合十二井放血治疗,情况稍有好转。经临床验证,刺络放血疗法能有效治疗发热,其退热机理可能与刺络放血的以下作用有关:1.阻断发热过程中内热源的形成,从根本上打断了内热源-下丘脑前列腺,合成-体温调节点上移-发热的连锁演变过程。2.刺激体表感觉神经反向性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阻止中枢内PG的合成使体温调节点回到水平而起到解热作用.3.对血液成分的影响:研究表明,刺血疗法对感染性疾病的血象有明显的影响,刺血后可使急性感染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中性下降。临床还发现,刺血治疗前后的血象变化成双向调节作用,可使升高的白细胞降低,又可使减低者回升,说明其可影响人体而发挥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放血疗法对高热这一症状的降温疗效是肯定的,但各种疾病的原因治疗不可忽视。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具有开窍启闭,护脑醒神等作用,经临床研究证明井穴放血确可使脑血管病患者的意识好转.其次,患者仍处于MU状态,通过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使患者的的意识状态好转,但具体的放血量,放血的次数,及刺络放血对昏迷促醒的有效性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井穴放血治疗该例患者的不足之处:该患者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不明,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放血治疗时间较短,出血量可能不足,未能达到最佳出血量;井穴放血的效应期(4h-8h)较短,容易造成体温反复;放血疗法的次数与时间未能达到累积效应的量。
  • 摘要:本文研究了高压氧综合康复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临床观察,rn结果显示,综合治疗组患者促醒率及总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VS的综合促醒治疗可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细胞兴奋性,解除大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抑制状态,恢复其功能,从而使大脑半球对外界刺激产生应答,加快醒觉,促进意识的恢复。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或消除缺血状态,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各种物理刺激等均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使患者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条信号通路进行获得信息,降低患者觉醒闽值,从而解除大脑皮层网状系统的抑制状态,保护正常脑细胞和脑干功能。高压氧治疗PVS的可能机制在于:HBO能提高患者的血氧含量,增加损伤区的侧支循环,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减轻脑水肿,同时能稳定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渗出,促进水肿吸收,并产生足够的能量物质ATP,使有氧代谢顺利进行,更加有利于组织对氧的吸收利用。同时高压氧治疗能够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利于受损的神经细胞的修复,促进再生及功能的重组,恢复部分处于可逆状态的脑细胞功能针灸治疗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强刺激,可激活脑干网状觉醒系统的功能,促进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恢复。运动疗法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促进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总之,PVS的促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治疗效果非常有限,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早期高压氧综合康复治疗,更有利于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及时使病灶周围神经重塑,实现功能重组,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
  • 摘要:本文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定义、诊断标准、病因、流行病学四方面对其进行了概述,研究了高压氧治疗对其的效果,最后总结指出尽管目前PVS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总体预后差的事实短期内仍无法改变。因而减少PVS的发生是关键,而减少PVS的关键在于脑损伤早期的积极干预,除积极救治原发病外,高压氧的早期甚至超早期(损伤3小时内)的介入十分重要,需要引起学界重视。虽然高压氧在治疗PVS方面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综合的促醒康复治疗对PVS会有较好的效果.如高压氧结合深部神经电刺激或周围神经电刺激,经颅磁刺激、药物、针灸、运动疗法等,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 摘要:本院2007-2012年收治的30例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的结果予以总结.指出,目前对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原因还不是十分明确,导致迟发型脑病症状的病理学基础是大脑白质慢性脱髓鞘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引起的缺血缺氧可能是中枢神经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等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一氧化碳对苍白球,黑质网状带中细胞色素酶直接抑制作用,可能也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重要因素,上述区域在解剖上血管分布不均匀,提示继发性的脑循环障碍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改变可能是本病发作的关键因素,内源性一氧化碳生成部位及作用特点对上述脑血管生理,病理可能有重要影响,正常情况下一氧化碳参与脑血流的正常调节,效应缓慢而持久,较少受到中枢系统和激素的影响,但是在急性中毒时,这一生理特性加重缺血缺氧状态下脑血管扩张变化,脑血流异常,脑水肿等不良后果的程度。并直接促使中毒性脑病的发生。一氧化碳对脑部神经元功能的直接作用,可能也是导致中毒性脑病的重要因素,许多患者在“假愈期”的临床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检查仍有异常,因此所谓的假愈期临床应理解为相对病理性缓解,而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痊愈。高压氧可保护健存脑细胞及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自我修复,促进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解离,并加快一氧化碳从体内排除的速度,从而减轻一氧化碳对机体造成的危害;还可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改善脑微循环,减轻或避免脑血管内皮的损伤影响脑细胞的凋亡及其分子机制闭此外高压氧还可以降低脑组织炎症反应引起的再次损伤,促进血管再生.因此应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病人是合理的治疗措施,而且效果质量越早越好,治疗病程越足效果更佳。
  • 摘要:本文研究了高压氧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功能再训练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根据脑可塑性理论,功能的恢复训练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功能恢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活动促进大脑皮质功能重组,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这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康复的重要依据。脑卒中后脑损伤的主要病理过程为脑卒中缺血缺氧性改变引起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变性,脑实质软化、坏死。高压氧对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在于:增加血氧含量,增加血氧弥散距离,提高血氧分压,从而纠正受损组织的缺氧状态,使病理逆转;使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而氧含量增加,从而纠正脑水肿,打破恶性循环:抗感染,高压氧能增加吞噬细胞的活力和纤维溶解酶的活性;促进愈合,加速毛细血管的新生和侧枝循环的建立,防止坏死,减少胶质细胞的形成,从根本上减轻其病理变化。本组资料显示,治疗后高压氧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0.05).所以选择高压氧治疗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饮复是一种更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脑卒中患者在尽早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应尽量联合应用高压氧治疗,特别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以便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个人、家庭、社会的负担。
  • 摘要:本文报告1例患者心跳呼吸骤停时间长,复苏成功后成为植物状态,经(Hyperbaricoxyen.HBO)、周围神经电刺激及药物促醒等综合治疗近3个月后意识清醒.神经促醒药物:醒脑静、纳洛酮、灯盏花素、依达拉奉、甲钻胺等药物,应用数疗程,足够剂量连续治疗,HBO治疗:压力2.OATA,90分l次,1-2次/日,每疗程30天。数疗程,连续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4部位V日,疗程为15天,为标准2通道,增强2通道,标准2通道用电极贴片粘贴于两耳侧乳突,增强2个通道可用电极贴片,贴于两侧挠神经或正中神经处,先调节标准输出强度,有效输出强度一般小于lOmA,再调节增强型输出,为可调制频率,治疗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连续数疗程应用。患者2012-8-7睁眼,2012-9-9由植物状态转变为微小意识状态,肢体在痛刺激下可有定位躲避,眼球持续跟踪,对声音刺激能定位,偶而能执行简单指令,有吞咽,对亲人言语能出现流泪、痛苦表情,2012-10-20意识转清,对答切题,出院时记忆力、计算力及认知功能基本尚可,但反应稍迟钝.
  • 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3年心肺复苏术后意识障碍患者脑干听诱发电位结果及预后,为临床预后提供参考.1、心肺复苏意识障碍患者的预后:32例患者中预后较好的有8例,其中GOS=5的1例,GOS=4的3例,GOS=3的4例,GOS≧3为预后较好,患者意识转清,清醒率为25%,预后较差的24例,均为GOS=2。2、原发病因与6个月后预后的情况:非心源性病因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心源性病因,经卡方检验,p<0.05。3、心肺复苏术后意识障碍患者BAEP分级与发病后6个月GOS评分的关系:有5例患者为Ⅰ级,1例表现为预后不良,预后良好4例,Ⅰ级预后不良率为20%; Ⅱ级与IB级的患者共有27例,有23例表现为预后不良,预后良好4例,该两级总的预后不良率为85.18%。所有32例患者中共有24例预后不良,总的三级预后不良率为75。患者BAEP的Ⅰ、Ⅱ、Ⅲ级与发病6个月后GOS评分之间的关系。BAEP分级Ⅰ级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Ⅱ、Ⅲ级患者,差异有显著意义,经卡方检验,p<0.05。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