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六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06-09-05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探讨了不同碳水化合物(CHO)水平对翘嘴红鲐生长、葡萄糖激酶(GK)及GK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540尾(40.73±0.44g)翘嘴红鲌,随机分成为高CHO组、中CHO组、无CHO组,每组设三个重复,饲养8周,测定鱼体生长、血液指标、GK活性及GK mRNA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CHO添加量的增加,鱼体增重率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饵料系数刚好相反。摄食后,血糖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缓,其中高CHO组相对高,无糖组低:血浆甘油三酯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又下降,其中高CHO组相对高,中CHO组最低;无CHO组血浆胆固醇、中CHO组HK活性、高CHO组GDH相对较低,其他各组在投喂后都呈先上升后下降。GK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各组在禁食时,检测不到GK活性,饲料CHO含量越高,GK活性也越高,但是GKmRNA的水平与CHO含量并不呈线性关系。因此血糖、GK活性与GKmRNA的水平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摄食高CHO饲料可造成翘嘴红鲌持续高血糖,诱导GK酶活性及基因的表达,但是可能不利于生长。
  • 摘要:本研究以鲽鱼粉和酪蛋白等比例混合作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等比例混合作为脂肪源,共设计15组实验饲料。6个蛋白水平分别为30%、35%、40%、45%、50%、55%,其中蛋白水平为40%、45%、50%组设4个能量水平,分别为14.00KJ/g、14.64KJ/g、15.26KJ/g、15.89KJ/g。实验以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幼鱼(初试体重8.0g)为研究对象,养殖实验在尼龙网箱(2.0m×1.0m×2.5m),中(15尾/箱)进行,盐度30~34ppt,饲养周期56d。结果表明:当饲料蛋白质含量相同时,随着能量水平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呈下降趋势;当饲料能量为14.0KJ/g和14.64KJ/g相同时,随着蛋白水平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当饲料能量为15.26KJ/g和15.89KJ/g时,随着蛋白水平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呈下降趋势;而对饲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能量水平的增加,鱼体的脂肪含量显著升高,鱼体的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呈下降趋势.综合上述结果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紫红笛鲷的适宜蛋白质和能量水平为40%-50%和14.00KJ/g-14.64KJ/g。
  • 摘要:本研究选用体重约60g的奥尼罗非鱼560尾,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7个重复,每重复20尾奥尼罗非鱼,分别投喂添加不同梯度的液体酶制剂(0、0.1、0.2、0.4mL/kg的饲料)。结果表明:1.非淀粉多糖酶对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等生产性能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2.添加复合酶制剂显著提高了奥尼罗非鱼的总表观养分、粗蛋白、能量的消化率(p<0.05),对粗脂肪消化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3.添加非淀粉多糖酶的0.2mL/kg和0.4mL/kg显著提高了罗非鱼白细胞的吞噬活性(p<0.05)和血清的杀菌能力(p<0.01),试验组各组织溶菌酶活力也显著增加(p<0.05)。
  • 摘要:本文探讨了两种pH(6.5和8.5)条件下不同硫化物浓度([S]0.1mg/L、0.33 mg/L和1.0mg/L)对中华绒螯蟹雌性亲体卵巢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2×3因子设计,设置pH 6.5条件下的三个硫化物浓度组LS1([S]0.1mg/L)、MS1([S]0.33 mg/L)和HS1([S]1.0mg/L),以及pH 8.5下的三个硫化物浓度组LS2([S]0.1mg/L)、MS2([S]0.33 mg/L)和HS2([S] 1.0mg/L),共6个处理组,另设一个不添加硫化物的对照组CTR(自然pH值为7.5),每组设两个平行处理,分别在试验后第10d、20d和30d取样,以性腺指数(GSI)、卵巢卵黄磷蛋白(Lv)浓度、卵巢Lv总含量和卵巢蛋白质浓度的变化为评判指标,研究了硫化物胁迫对中华绒螯蟹雌性亲体卵巢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pH条件下各处理组的GSI在30d时均低于对照组,其中HS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各取样时间点,所有处理组蟹卵巢的Lv浓度均低于对照组。且MS和HS组在前20d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这种差异随时问的推移而逐渐减小;至暴露结束时仅HS1组蟹的卵巢Lv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蟹的卵巢Lv总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组,且这种差异随时问的推移而逐渐增大;第10d时仅HS1组的Lv总量显著降低,而时间延长至20d时MS1、MS2、HS1和HS2各组的Lv总量都显著降低30d后各处理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的卵巢蛋白质浓度无明显变化规律,且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慢性硫化物胁迫会抑制中华绒螯蟹雌体的卵巢发育,相比之下,弱酸条件下水体中硫化物的毒性作用有所增强。
  •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饲料中泛酸钙添加量对平均体重4.80±0.32克的草鱼幼鱼生长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在相同基础配方中分别添加泛酸钙0、8、15、30、60、120、240mg/kg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每个处理三个重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泛酸钙能提高草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对照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添加组(P<0.05),各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鱼体灰分含量不受饲料中泛酸钙含量的影响,然而能提高鱼体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P<0.05)。基于特定生长率折线法分析,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的饲料泛酸钙最低需求量为25mg/kg。
  • 摘要:本文对草鱼幼鱼的烟酸需要量进行了研究。草鱼幼鱼的初始体重为12.43±0.80g,实验分为7组,其饲料中烟酸含量分别为5.1、9.8、16.6、32.2、66.7、130.1、271.5 mg/kg,每组设3个重复,每桶30尾鱼,日投喂率2%-3%,饲养实验周期为8周。研究不同含量烟酸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系数、机体营养组分、造血功能及血脂的影响,以确定草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烟酸需要量。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烟酸对草鱼全鱼水分、灰分、肥满度、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草鱼幼鱼的存活率;2.添加烟酸显著提高了血液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烟酸含量为16.6mg/kg及以上时显著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和9.8mg/kg组存在显著差异;3.烟酸含量为32.2mg/kg时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并与其它各组存在显著差异;4.添加烟酸显著提高了全鱼粗脂肪含量,但各添加组问无显著差异;饲料中烟酸含量为66.7mg/kg时,粗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及9.8mg/kg组(P<0.05)。基于折线法分析,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的饲料中烟酸最低需求量为25.5mg/kg为宜。
  • 摘要:本研究以皱纹盘鲍幼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维生素B6对其蛋白质代谢的影响。设计了3种含有不同维生素B6(0,40,4000 mg/kg)的半精制饲料,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幼鲍240天。结果表明:皱纹盘鲍内脏刚和肌肉中磷酸吡哆醛(PLP)的含量随饲料维生素B6的添加而显著升高(P<0.05)。饲料中不同维生素B6水平对肌肉组织中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显著升高内脏团中蛋白质的含晕(P<0.05)。内脏团和肌肉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随着饲料中维生素B6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强,分别在维生素B6的添加量为.4000 mg/kg时取得最大值(P<0.05)。内脏团中所检测的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不受饲料维生素B6添加量的显著影响(P>0.05)。然而,肌肉中的天冬氨酸(Asp)、苏氨酸(Thr)、丝氨酸(Ser)、牛磺酸(Tau)的含量随着饲料维牛素B6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并且分别在维生素B6添加量为4000 mg/kg时取得最大值(P<0.05)。肌肉中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蛋氨酸(Met)的含量在两个维生素B6添加组(40mg/kg和4000mg/kg)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维生素B6缺乏组(0 mg/kg)的值(P<0.05)。
  • 摘要:本文以草鱼、鲫鱼、团头鲂、黄颡鱼、黄鳝、泥鳅和斑点叉尾鲴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血清、皮肤、鳞片中酪氨酸酶活力,以及皮肤、鳞片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探讨体色相关因子、色素在不同种类、同一种类不同部位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鱼种血清、皮肤、鳞片中酪氨酸酶活力有所差异,这与这些鱼体表黑色素合成能力大小有关。不同鱼类皮肤、鳞片中总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也存在差异,尤其是体色带黄色的鱼如黄鳝、泥鳅的背部、腹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很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鱼种(p<0.05);即使体色较黑的鱼如鲫鱼、草鱼、团头鲂的鳞片、皮肤中也含有较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表明鱼体体表颜色是黑色素和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等色素综合表现的结果。
  • 摘要:本研究以初始平均体重2.15±0.01 g的牙鲆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发酵和不发酵豆粕对牙鲆摄食生长的影响。分别用米曲霉AS 3.951和米曲霉AS 3.762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经检测,米曲霉As 3.951发酵显著降低了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水苏糖和棉子糖的含量,使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提高了18倍;米曲霉3.762发酵降低了豆粕中植酸、水苏糖和棉子糖的含量,使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提高了6倍。实验共配制8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其中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饲料(饲料1):豆粕取代饲料主要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其中,未发酵豆粕蛋白替代30%、45%和60%的鱼粉蛋白(饲料2—饲料4),发酵豆粕蛋白分别替代45%和60%的鱼粉蛋白(饲料5—饲料8)。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豆粕对牙鲆的成活率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牙鲆的摄食率、增重率、饲料利用率和对营养成分的消化率(P<0.01)。饲料中不发酵豆粕蛋白的替代水平超过30%时,显著降低牙鲆的摄食率、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对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P<0.01)。饲料中米曲霉AS 3.762发酵豆粕蛋白的替代水平为45%和60%时,也显著降低牙鲆的摄食率、增重率和对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P<0.01)。而米曲霉AS 3.951发酵豆粕蛋白的替代水平为45%时,对牙鲆的摄食率、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均没有显著的影响,在替代量超过45%即显著降低牙鲆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率。
  • 摘要:本文比较研究了晶体氨基酸(CAA)和不同壁材包被的CAA对牙鲆摄食、生长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大豆浓缩蛋白(SPC)为主要蛋白源,配制了六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饲料SPC作为对照组,未添加氨基酸;饲料SPCF在饲料SPC基础上添加了2.3%CAA混合物;饲料SPCC、SPCZ、SPCK和SPCT在饲料SPC基础上分别添加了醋酸纤维酯、玉米醇溶蛋白、卡拉胶和棕榈酸甘油酯包被CAA。试验表明:(1)添加CAA和包被CAA均显著提高了牙鲆摄食率(p<0.05),其中以添加CAA效果最好。(2)添加CAA和包被CAA均提高了牙鲆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R)和蛋白质效率(PER),其中以SPCT、SPCC组SGR最高;SPCK、SPCT组FER和PER最高。(3)添加CAA和包被CAA均提高了血浆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其中以SPCT组AST和ALT活性最高。(4)添加CAA显著提高了血浆尿素氮(UN)和游离氨基酸(FAA)浓度(p<0.05);CAA包被处理后,UN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FAA浓度也不同程度地降低,尤其以SPCT组效果最为显著。结果表明以棕榈酸甘油酯包被CAA效果最好。
  •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豆凝集素对鲤鱼肠上皮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原代培养鲤鱼肠上皮细胞在24孔培养板中培养72小时以后,分别更换为含纯化大豆凝集素(SBA)0、50、75、100、150、200μg/ml的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72小时后结果表明,在SBA的作用下,鲤鱼肠上皮细胞培养液中LDH活力、培养液GPT活力极显著增加(p<0.01),但培养液GOT活力变化不显著(P>0.05);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SBA的添加使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细胞由原有的椭圆形变成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培养液中漂浮的死细胞数量增多;同时SBA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增加细胞MTT OD值、蛋白质含量/孔;极显著降低细胞AKP活力、Na+-K+-ATP酶活力(p<0.01);SBA显著或极显著增加细胞蛋白质的沉积率、细胞GPT活力、细胞GOT活力及培养液中氨含量(p<0.05或P<0.01)。
  • 摘要:本研究对红螯螯虾亲虾(雌虾74.8±4.89g,雄虾89.58±6.29g)进行了70天的室内水泥池网箱养殖试验,水温28.0±2℃,探讨了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对红螯螯虾亲虾生长、繁殖、肌肉和卵的营养组成的影响。试验设4个蛋白水平22%、26%、30%、34%:3个脂肪添加水平1%、3%、5%。每个饲料组设3重复。结果表明:饲料蛋白和脂肪对亲虾成活率没有影响;雌虾净增重以日粮蛋白含量为26%和30%时显著高于22%和34%的试验组(P<0.05);雄虾粗蛋白为22%时,其净增重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而其它试验组净增重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亲虾GSI和抱卵率以饲料蛋白含量为26%~30%,总能含量为17.88~19.21 kJ.g-1时最佳。亲虾卵组成以饲料粗蛋白含量大于26%,饲料脂肪高于6.5%时其营养物质积累最多。
  • 摘要:本研究采用4×3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哲罗鱼稚鱼蛋白质和脂肪的需要量。初始体质量7~8g的哲罗鱼饲养于玻璃铡水簇箱中(直径90cm,水深45cm)。实验共分4个蛋白质水平(50%,46%,42%,38%),每个蛋白质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10%,15%和20%),共12种饲料,每种饲料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尾鱼。实验期间水温11.5~17.5℃,溶解氧7.8~10 mg·L-1,每天饲喂3次,实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成活率未产生显著影响。脂肪水平对蛋白质需要量影响较大,在10%脂肪水平,与其它蛋白质水平相比,50%蛋白质水平显著提高了结束体质量、结束体长和平均口增质量(P<0.01),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也得到改善(P<0.05)。在15%脂肪水平下,与38%蛋白质水平相比,42%、46%和50%蛋白质水平各组结束体质量、平均日增质量、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都显著改善(P<0.05)。在20%脂肪水平下,38%与50%蛋白质相比,结束体质量、平均日增质量和饵料系数差异显著(P<0.05),但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与10%和15%脂肪相比,20%脂肪水平显著提高了蛋白质效率(P<0.05)。鱼体脂肪含量随饲料中脂肪含量增加而显著提高(P<0.01)。50%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了鱼体水分和脂肪含量,提高了体蛋白含量(P<0.05)。鱼体总能随着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提高也极显著提高(P<0.01)。本实验结果表明,在10%脂肪水平,哲罗鱼稚鱼蛋白质需要量为50%,在15%和20%脂肪水平下,蛋白质需要量为42%。
  • 摘要:本研究采用三种配合饲料(分别称为饲料Ⅰ、饲料Ⅱ、饲料Ⅲ)的不同系列(0#、1#、2#、3#等)对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105d的全程饲养试验,以探讨系列配合饲料对其生长、成活率、饲料利用效率、机体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Ⅱ组处理组的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以及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均高于饲料Ⅰ和饲料Ⅲ处理组,全程养殖的滨对虾终成活率却低于饲料Ⅰ和饲料Ⅲ处理组,各指标在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饲料Ⅱ处理组收获的每尾虾平均体重大于其它两个处理组;各处理组滨对虾的阶段增重率随生长期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饲料和虾肉氨基酸无论在种类和数量比例上均非常接近。表明饲料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虾肉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饲料处理组中,凡纳滨对虾肌肉中n-3/n-6值呈下降趋势,仔虾n-3/n-6较高,成虾n-3/n-6较低,而系列饲料中n-3/n-6也是随着由0#料转为3#料而逐渐降低的,这表明饲料中的n-3/n-6也显著影响对虾肌肉中n-3/n-6的比值。
  • 摘要:本研究以5g左右的虹鳟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其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20mgkg-1,40mg kg-1,60mg kg-1的壳寡糖,另设一组不加壳寡糖的对照组,来检测壳寡糖对虹鳟幼鱼免疫功能的影响。经过56天的养殖后,对虹鳟幼鱼的血糖、血清皮质醇、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与杀菌功能、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分别进行了检泓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及添加20mg kg-1和60mg kg-1壳寡糖的实验组相比,40mg kg-1壳寡糖对降低虹鳟幼鱼血液中皮质醇含量、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提高吞噬细胞的NBT阳性率具有显著作用(P<0.05),同时攻毒实验的结果表明各实验组虹鳟感染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本实验结果来看,在饲料中添加适当浓度的壳寡糖具有免疫促进剂的作用,能够提高虹鳟幼鱼的免疫功能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壳寡糖的添加量以40mg kg-1为宜。
  • 摘要:本研究测定了商品规格的斑点叉尾(魚回)、黄颡鱼、泥鳅、黄鳝、鲫鱼、团头鲂、草鱼这七种鱼的血清、肠道粘液和皮肤粘液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七种鱼溶菌酶活力在血清中为0.103~0.219,在肠道粘液中为0.072~0.249,在皮肤粘液中为0.081~0.242;对于SOD酶活力,在血清中为67.500~204.744U/ml,在肠道粘液中为75.714~212.381,在皮肤粘液中为68.071~203.143。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之间血清、肠道粘液和皮肤粘液中溶菌酶和SOD酶活力大小有较大差异,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种类如泥鳅具有较高的溶菌酶和SOD酶活力;同种鱼不仅血清中酶活力较高,皮肤粘液、肠道粘液中也具有较高的酶活力,因此皮肤粘液和肠道粘液是鱼体免疫、防御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本文通过饲喂不同过氧化值油脂的饲料,研究了罗非鱼的生长性能、肝胰腺抗氧化能力与氧化油脂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氧化油脂导致罗非龟的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显著下降(P<0.05),肝体比显著增加,但肝脂率、肌脂率的变化不明显(P>0.05);相对于过氧化值较低的饲料,饲料过氧化值(POV)为73.44.meq/kg时,肝胰腺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明显增高(P<0.05);氧化油脂对肝胰腺中丙二醛(MDA)含量与无明显影响(P>0.05)。
  • 摘要:水产益生菌的筛选常偏重于产生抑菌物质的菌株。本研究以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的三种条件性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为指示菌,对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16株芽孢杆菌菌株(B1~B16)进行体外拮抗筛选。结果发现,B3、B5、B10、B16的抗菌谱较广,其中以B16最佳,对三株菌的抑菌圈直径平均为13.2(9.5-16.0)mm,B10菌株次之。B10和B16对嗜水气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B3和B16对三株病原性菌株具有较好的共凝集效果。以上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10和B16是两株性能优良的水产益生菌候选菌株。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B10为蜡样芽孢杆菌,B16与GenBank中登录的一株芽孢杆菌的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
  • 摘要:本文通过饲养实验研究了谷胱甘肽(GSH)对草鱼仔鱼生长性能和营养生理的影响。4种GSH水平不同(0、0.1、0.5、2.5%)的等氮等能的饲料投喂5日龄、初始体长约7.31mm、初始体重1.28mg的草鱼仔鱼,饲养期42天。结果表明,2.5%组仔鱼存活率显著低于0%组(P<0.05),特定生长率在0.1%组和2.5%组显著高于0%组,0.1%组和2.5%组仔鱼终末体重和体长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第10、14、33、40日龄,0.1%组鱼体GSH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但鱼体丙二醛含量显著地低。在第33日龄,体丙二醛含量(Y)与GSH含量(x)里直线相关(Y=-0.08X+7.77,R2=0.9891)。第47日龄,0%、0.1%组鱼体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2.5%组。鱼体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均随着仔鱼的生长而显著增强,在第10、33日龄0.1%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GSH可提高鱼体的抗氧化能力和消化酶活性,从而促进草鱼仔鱼生长。
  •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对幼建鲤免疫功能的影响。设六个处理,分别添加0.0,0.4,0.8,1.2,1.6,2.0%谷氨酰胺,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55尾鱼,平均体重为7.78±0.02g,饲养80天。饲养试验结束后,用嗜水性气单胞杆菌进行17天的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可促进幼建鲤免疫器官头肾和脾脏发育,提高红细胞数量、白细胞吞噬率,血清、肝胰脏和肠道GSH含量,对白细胞数量没有显著影响。在攻毒后,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可提高疾病抵抗力、总抗体水平和抗嗜水性气单胞菌抗体效价。本实验首次证明了在鱼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可提高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
  • 摘要:本文利用单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了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的半精制基础饲料中添加钾(0.10±0.01、2.12±0.02、4.39±0.53、9.79±1.00、20.08±1.14、27.26±1.72g钾/kg干饲料)对皱纹盘鲍稚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生长、存活及体成分的影响,以确定其对钾的营养需求。实验共分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只鲍鱼(平均壳长12.24±0.04 mm;平均体重0.24±0.00g);在水温12-23℃,海水钾含量为472.94±3.59 mg/L的条件下进行为期15周的流水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含量的钾对皱纹盘鲍的增重率(WGR)、贝壳日增长(DISL)及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体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含量的钾对皱纹盘鲍软体部的粗脂肪、水分和贝壳的灰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软体部粗蛋白含量却随着饲料中钾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软体部钾的含量和贝壳中钾、钠的含量不受饲料中钾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而软体部钠含量受其影响显著降低(p<0.05);鳃上皮Na+ -K+ ATP酶活力随着饲料中钾含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据此提出没有必要在饲料中补充钾,海水中钾和饲料原料中的钾能够维持皱纹盘鲍的正常生长。
  • 摘要:本文研究了投喂氧化鱼油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黑鲷各组织中脂肪含量及肝胰脏抗氧化机能的影响。以鱼粉、鱿鱼粉、豆柏为蛋白源,以氧化鱼油(过氧化物值POV为45 Meq O2·kg-1油)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维生素E醋酸酯(纯度50%)的添加量依次为0 mg·kg-1、100mg·kg-1、300mg·kg-1、700 mg·kg-1、1500 mg·kg-1饲料,共配制五种不同维生素E含量的配合饲料,投喂平均体重18.7g的黑鲷幼鱼9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可以显著降低鱼体的脂肪含量(P<0.05),而对肝胰脏与肌肉中脂肪含量并未显示有显著性影响(P>0.05)。肝胰脏中维生素E含量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显著降低了肝胰脏中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但随着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MDA的含量变化并不十分明显。结果还显示,饲料中添加维生索E可以显著降低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P<0.05),并且SOD、CAT活性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但维生素E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统计分析表明,在投喂黑鲷氧化鱼油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体内由于氧化鱼油胁迫所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减轻由于体内过氧化所造成的机体损伤,使肝胰脏抗氧化酶系统趋于正常的生理水平。
  • 摘要:本文分析了Fe、Cu、Mn、Zn四种微量元素对鲫鱼生理机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L9(34),添加Fe、Cu、Mn、Zn四种微量元素,配制9种试验饲料饲喂鲫鱼当年鱼种,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在四种微量元素中Zn对血清溶菌酶、粘液溶菌酶、肝胰脏总SOD酶(T-SOD)和血红蛋白的影响最大,Mn对血清T-SOD酶、粘液T-SOD酶、肝胰脏CuZnSOD酶和肝胰脏谷丙转氨酶(GPT)的影响最大,Cu对血清CuZnSOD酶的影响最大,而Fe对血清谷丙转氨酶(GPT)的影响最大。
  • 摘要:本文以初始体重为1.78±0.02g的大黄鱼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养殖桶规格:200L)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了大黄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ZnSO4·H2O使饲料中锌含量分别达到9.68、30.63、48.94、91.28、167.49和326.81mg/kg。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大黄鱼。实验采取饱食投喂方式,每天投喂2次(05:30和17:30),实验期间水温为26.5~29.5℃盐度为25~28‰,溶解氧含量在7mg/l左右。实验结果表明各饲料处理组成活率(84.2~96.7%)无显著差异。随着饲料中锌含量的增加,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升高(2.47~2.77%day-1)(p<0.05),且在91.28mg/kg锌饲料组达最大值(2.77%day-1),然而,随着饲料中锌含量的进一步增加,SGR维持在一相对稳定水平。饲料锌含量显著影响大黄鱼脊椎骨、全鱼和血清中锌的含量,而对肝脏锌含量无显著影响。以SGR与骨骼锌含量为评价指标,根据折线模型得出大黄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分别为59.6mg/kg和84.6mg/kg。
  • 摘要:本研究在饲料中给黄鳍鲷拌喂CSH或LHRH-A,结果显示CSH和LHRH-A均能促进1.5龄黄鳍鲷脑垂体与血清GH水平的显著提高并促进生长。两者对黄鳍鲷生化组成的影响表现为:CSH和LHRH-A通过投喂可促进1.5龄黄鳍鲷的生长,但不会影响肌肉和肝脏生化成分的含量,即对鱼体肉质没有不良影响。
  • 摘要:本研究将实验罗非鱼随机分配于9个水族箱中,每箱放鱼30尾,并配制3种不同的实用饲料,第1组使用膨化饲料(鱼粉水平为10%,10FME),第2组使用和膨化饲料同配方的非膨化饲料(10FMP),第3组使用蛋白水平略高的非膨化饲料(鱼粉水平为15%,15FMP),饲养初始均重1.06±0.01g的罗非鱼8周,比较膨化饲料和非膨化饲料对罗非鱼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每组饲料设置3个平行,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8%计算。试验结果表明,10FME组罗非鱼的增重率WG(2601.23%)、特定生长率SGR(5.85%)和饲料效率FE(99.06%)均最高,且与10FMP组之间差异显著(WG:2154.34%:SGR:5.46%;FE:89.78%),但是与15FMP组之间差异不显著(WG:2524.08%;SGR:5.76%;FE:97.30%),三组的蛋白质效率PER差异不显著(2.86;2.88;2.94);10FME组的肠系膜脂肪比为0.50%、显著高于其他两组(0.13%:0.23%),罗非鱼全鱼、肌肉、肝脏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以10FME组最高;10FME组的脂肪沉积率LDR(111.89%)和能量沉积率EDR(34.55%)均显著高于另两组(LDR:55.35%、58.61%;EDR:26.42%、28.25%),三组的蛋白质沉积率PDR(43.84%;42.23%;43.06%)差异不显著。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对于罗非鱼,36-37%粗蛋白水平膨化饲料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同配方的非膨化饲料,且有利于其生长;2、膨化饲料饲养的罗非鱼其全鱼的蛋白质、脂肪、能量沉积率均高于非膨化饲料组。
  • 摘要:本研究用分别添加了0、172g/T、344g/T和516g/T酵母核苷酸的实用饲料饲养凡纳滨对虾60天。实验是在室内的网箱中进行,网箱规格为2×2×0.8m。每个处理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50尾凡纳滨对虾。实验采用饱食投喂方式,每天投喂3次,分别在上午的8:00、中午12:00和下午5:00。实验结果时测定增重倍数、成活率等生长指标,同时每个网箱随机取3尾对虾取其肌肉,测定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物酶(POD)和溶菌酶(LZM)活性等免疫指标,再随机取30尾进行耐低温、低氧的能力,来研究饲料中酵母核苷酸添加量对其生长、免疫和抗应激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可以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倍数和降低饲料系数(P<0.05)。饲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对凡纳滨对虾肌肉中ACP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增加了LZM、SOD和POD活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酵母核苷酸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耐低氧和低温的能力,344g/T组和516g/T组比对照组出现死亡一半的温度下降了1℃。因此,酵母核苷酸具有显著促生长和提高机体抗应激以及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建议在实际生产中的添加量为344g/T较为合适。
  • 摘要:本研究利用双滚筒干燥技术来生产虾片饲料,考察了不同工艺参数及配方对虾片饲料性能的影响。研究中以成膜率和悬浮性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考察蒸汽压力、滚筒转速和浆液浓度三个工艺参数对产品的成膜率和悬浮率的影响,优选出最佳工艺参数。同时,对比研究了虾片饲料生产过程中901、面粉、褐藻胶、蛋清粉4种成膜剂的成膜性能,并最终确定其最适的添加量。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蒸汽压力0.4MP、浆液浓度30%、滚筒转速1000转/分钟:901是最佳成膜材料,其最适添加量为7%。
  • 摘要:本研究从白斑病毒(WSSV)通过中国对虾肠道中分离的一株海洋细菌B12的益生特性和安全性,并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B12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B12能抑制对虾致病性哈维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不分泌溶血素。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均敏感;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均耐药;对糖肽类抗生素中度敏感。毒性试验表明菌株B12对中国对虾幼体没有明显毒副作用。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可动杆菌,鞭毛极生,菌体大小为(0.5~0.6)×((1.1~1.2)μm,接触酶、氧化酶阳性,葡萄糖发酵产酸,能还原硝酸盐,产淀粉酶,不产明胶酶,不能利用丙二酸。16S rDNA的部分序列分析显示菌株B12与嗜盐单胞菌(Halomonas sp.)SB J85具有98.15%的相似性。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证实B12为嗜盐单胞菌属。
  • 摘要:本研究通过不同浓度(0、103、105、107 cfu ml-1)益生菌B12及单一浓度(107 cfu ml-1)副溶血弧菌浸浴PL-4期中国对虾幼体,并于浸浴试验开始后96 h,对各益生菌B12浸浴组中国对虾仔虾进行副溶血弧菌(107 cfu ml-1)攻毒试验,分析了益生菌B12对中国对虾仔虾成活、免疫及培育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添加107cfu ml-1浓度的益生菌B12能提高中国对虾幼体的成活率(p>0.05),降低培育水体中氨氮的浓度(p>0.05),显著降低培育水体中亚硝氮浓度(p<0.05),显著提高攻毒后中国对虾幼体的酚氧化酶活性和蛋白浓度(p<0.05)。水体中添加103 cfu ml-1、105cfu ml-1浓度的益生菌B12对中国对虾幼体的成活、免疫和培育水体的水质无显著影响(p>0.05)。水体中添加107cfu ml-1浓度的副溶血弧菌,能显著降低中国对虾幼体的成活率和免疫力(p<0.05),并显著增加培育水体中氨氮的浓度(p<0.05)。总之,107cfu ml-1浸浴浓度的益生菌B12能够提高中国对虾幼体的成活率,调节幼体的免疫反应,改善培育水体的水质,从而在中国对虾育苗中发挥益生作用。
  • 摘要:本文对鲤成鱼对非膨化料和膨化料的消化率进行了研究。非膨化料和膨化料各一种,测定了饲料及饱食状态下705-1000克/尾鲤鱼的前、中、后肠食糜的营养物质含量,以粗纤维、HCl不溶灰分、钙和不溶性Ca作为内源指示剂,分别计算了各种营养物质(干基)的表观消化率。结果如下:1、比较了以粗纤维、HCl不溶灰分、钙和不溶性Ca作为内源指示剂表观消化率的计算值,结果表明:以不溶性钙或钙作为内源指示剂计算出的数据更理想,其次是HCl不溶灰分,再其次才是粗纤维。2、鲤鱼对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消化过程,在前肠就开始了。对粗蛋白的消化率、两种饲料差异不明显,四种方法计算的表观消化率,膨化料变动在67.78~73.06%之间、平均值为70.64%;非膨化料变动在65.84~71.37%之间、平均值为69.47%。鲤鱼对膨化料粗脂肪的消化率明显地比非膨化料差,前者变动在71.06.0~75.8%之间、平均值为73.63%,后者变动在83.89~86.37%之间、平均值为85.6%。3、在饲料的脂肪含量没有超过最适需求量的情况下,鲤鱼对脂肪的消化率高于蛋白质。4、对磷的利用,主要是对水溶性磷的利用、表观消化率的平均值在75%左右,对不溶性磷的消化率较低、仅35%左右。5、鲤鱼对粗纤维可能有一定的利用能力。对无氮浸出物的消化率比粗纤维高,但明显地低于粗蛋白和粗脂肪。6、鱼类对饲料灰分的利用主要是对其中的磷、特别是磷酸二氨钙中磷的利用。7、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两种饲料基本一致,普遍的情况是非膨化料比膨化料略高。两种饲料EAA总量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5.02%和74.08%,AA总量分别为74.93%和74.53%。8、两种饲料的必需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最高的都是精氨酸,最低的都是苏氨酸。赖氨酸和蛋氨酸的表观消化率都低于平均水平。
  • 摘要:本研究通过记录奥尼罗非鱼嗅上皮产生的嗅电图(EOG)反应,研究了几种小肽(谷胱甘肽GSH、丙谷二肽、肌肽、双甘氨肽、阿斯巴甜)和几种蛋白酶解物(鱼粉酶解物、两种大豆酶解物)对罗非鱼嗅觉刺激效果。结果表明:刺激物引发罗非鱼嗅上皮产牛的EOG反应是一个单相负电位,刺激结束后EOG反应即恢复到基线水平。EOG反应幅值随着刺激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几种小肽中,罗非鱼嗅囊对GSH刺激产生的EOG反应最强烈,在刺激浓度为2mM时,反应电位幅值显著大于其它四种小肽(p<0.05);在浓度为5、10mM时差异极显著(p<0.01)。在三种酶解物中,同一浓度下鱼粉酶解物刺激产牛的EOG反应大于其它两种大豆酶解物,刺激浓度为50、200mg/L时差异显著。结果说明奥尼罗非鱼嗅上皮对GSH和鱼粉酶解物更敏感。
  • 摘要:本研究制作了2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含有0(对照),24%膨化玉米(EPC)替代面粉投喂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另外一种饲料是利用“70基础饲料+30膨化玉米”来评价加州鲈对膨化玉米的表观消化率。加州鲈初始体重33.65±0.67g,随机放入半循环系统的9个缸中(270L),分别投喂不同饲料养殖8周。评价指标有SGR,FCR及相关生理指标。加州鲈对于膨化玉米的总表观消化率为87.17±1.13,其他的实验结果见表1。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含有24%EPC的饲料投喂的加州鲈,其SGR显著低于不含EPC组(p<0.05)。同时含有24%EPC组的脏体比显著高于0%EPC组(p<0.05)。24%EPC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0%EPC组(p<0.05)。显著增高的脏体比表明膨化玉米有使加州鲈内脏体脂增加的趋势,显著降低的SGR 限制了膨化玉米在加州鲈中的大量使用。
  • 摘要:本研究制作了2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含有0(对照),8%血粉(BLM)替代鱼粉投喂加州鲈,另外一种饲料是利用“70基础饲料+30血粉”来评价加州鲈对血粉的表观消化率。加州鲈初始体重11.99±0.38g,随机放入半循环系统的9个缸中(270L),分别投喂不同饲料养殖8周。评价指标有SGR,FCR及相关生理指标。加州鲈对于血粉的总表观消化率为94.67±0.36,其他的实验结果见表1。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SGR,FCR,CF(肥满度)和VSI(脏体比)方面,0BLM和8BLM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肝体比方面,8BLM组显著高于OBLM(p<0.05)。0BLM组的饲料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8BLM(p<0.05)。根据以上试验结果,BLM的表观消化率比较好,在加州鲈中使用最好要低于8%。
  • 摘要:本研究设鱼粉组(46%),分别以27%豆粕、24%花生粕、24%棉粕、31%菜粕单一原料配置30%鱼粉,选用商品3号料为对照组,饲养南美白对虾8周,结果表明:(1)豆粕、花生粕替代部分鱼粉后,南美白对虾的牛长性能与鱼粉组和商品饲料无显著差异(p>0.05);棉粕对虾生长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与商品饲料差异不显著(p>0.05);菜粕替代部分鱼粉后,对虾生长最差显著低于鱼粉组和商品饲料(p<0.05)。(2)豆粕、花生粕、棉粕替代鱼粉后对虾体干物质、粗蛋白含量、肌肉脂肪含量没有影响,使得全虾脂肪含量有了显著地上升。菜粕替代鱼粉后,降低了肌肉脂肪含量,对全虾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3)四种植物蛋白原料替代鱼粉后,与鱼粉组之间对虾血清蛋白含量、血清PO活性、血清和肝胰腺的SOD活性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而不同原料之间对免疫机能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投喂菜粕组对虾血清PO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豆粕组(p<0.05);投喂棉粕组肝胰腺CAT活性与投喂菜粕组和对照组有一定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在对虾饲料中可以豆粕、花生粕、棉粕替代部分鱼粉,而不会导致对虾生长、免疫机能的产生负面影响,菜粕替代鱼粉后对对虾生长、生理有一定的影响,使用量应该在30%以下。
  • 摘要:本研究设5个等氮等能的试验组,分别为鱼粉组(45%鱼粉+37%豆粕)、豆粕组(33.75%鱼粉十54%豆粕)+0.35%Lys、豆粕组(33.75%鱼粉+54%豆粕)+0.20%Met、豆粕组(33.75%鱼粉+54%豆粕)+0.35%Lys+0.20%Met和豆粕组(33.75%鱼粉+54%豆粕),对均重为5.31±0.19g的黑鲷在水泥池内进行了50天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与豆粕组饲料相比,添加Lys可以提高鱼体净增重、SGR、PER和降低饲料系数;添加Met或同时添加Lys和Met对黑鲷的生长没有影响;添加游离氨基酸对黑鲷成活率和鱼体肥满度没有影响;添加Lys或Lys+Met可以显著提高黑鲷鱼体的蛋白质含量(p<0.05),添加Met对鱼体粗蛋白的含量无影响;添加Lys或Met可以分别提高鱼体Lys或Met的含量,添加Met可以提高鱼体含硫氨基酸的含量,但同时添加Lys和Met对鱼体Lys或Met无影响。
  • 摘要:本研究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添加豆油、鱼油、α-淀粉、纤维素以及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配制成试验饲料,蛋白质设置3水平:40%、46%、52%,能量设置3水平:1256.1kJ、1465.5kJ、1674.8kJ/100g。经过62天饲养牙鲆幼鱼,以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为评价指标,并分析比较不同能量蛋白比的饲料对牙鲆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能量蛋白比分别为34.1kJ/g、33.9kJ/g、32.3kJ/g时,增重率、蛋白质效率达到极大值,饲料系数达到极小值;能量蛋白比在31.72~36.81kJ/g范围内,胃、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较强。牙鲆幼鱼配合饲料合适的能量蛋白比范围为32.3~33.9kJ/g。
  • 摘要:本研究将均重60.0g左右300尾的异育银鲫鱼种随机分为五组,即Ⅰ、Ⅱ、Ⅲ、Ⅳ、Ⅴ组,每组设三个重复。Ⅰ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Ⅴ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添加外源性复合酶制剂250mg/kg、500mg/kg、750mg/kg、1000mg/kg,饲喂120天,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外源酶对异育银鲫鱼种前、中、后肠的酶活性影响各异,其中对中肠内源酶有显著促分泌作用,对前后肠无显著影响;添加外源酶对异育银鲫鱼种肝胰脏淀粉酶有显著促分泌作用,而对其蛋白酶分泌却有抑制作用;外源酶影响异育银鲫鱼种对食糜的排空速度,随着添加量增加,其排空速度有加快的趋势。
  • 摘要:本研究通过8周的牛长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的磷源(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钠、)对初始体重约1.05g的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和体成分的影响。试验饲料Ca:P相同(1:1.10),总磷含量约1.6%。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一重复水族箱随机饲养30尾鱼,在流水系统饲养,投喂率为6%,每天投喂4次。自第四周始用虹吸法收集粪便,备测消化率。结果表明:磷酸二氢钙组、磷酸二氧钾组、磷酸二氢钠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在组问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磷酸氢钙组(p<0.05)。肥满度以磷酸二氢钠组最高,显著高于磷酸二氧钾组。磷酸二氢钙组的蛋白质和磷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其他三组间差异不显著。鱼体粗蛋白含量各饲料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体粗脂肪含量以磷酸氢钙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组;体灰分、钙、磷含量均以磷酸氢钙组最低,且显著低于其它组。脱脂骨钙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脱脂骨磷含量以磷酸氧钙组最低,且显著低于磷酸二氢钙组和磷酸二氢钾组。试验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不同的磷源显著影响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和鱼体成分,以特定生长率评价,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钙的相对生物学效率分别为100%、99%、97%、75%。
  • 摘要:本研究以酪蛋白和脱脂豆粕为蛋白源、糊精为糖源、玉米油和豆油为脂肪源的半纯化饲料为试验饲料。试验饲料中的维生素D3共7个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500,1000,2000,3000IU/kg。每一饲料设3个重复,每重复放养60尾初始体重约3.9g草鱼。在26.9±3℃的流水系统中养殖56d。结果表明:维牛素D3对草鱼增长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体水分含量、体蛋白含量和体脂肪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鱼体灰分和钙含量随饲料中维生素D3水平增加而增加(P<0.05);鱼体磷含量随维生素D3水平先增加后下降(P<0.05);血清中的磷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也随饲料中的水平增加而增加(P<0.05),但血清钙不受饲料中维生素D3影响。以鱼体钙磷含量、血清中的磷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为评价指标,草鱼幼鱼饲料中维生素D3适宜的含量为500-1000IU/kg。
  •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大量的残饵和动物排泄物导致养殖环境中氨氮浓度大幅度升高,氨氮胁迫已成为水生动物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rn 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71.25±1.13g)为材料,设计了对照(不额外添加氨氮,水中原始氨氮浓度为1mg/L)、低浓度组(10mg/L NH4Cl)、中浓度组(50mg/L NH4Cl)、高浓度组(100mg/L NH4Cl)4种不同的氨氮浓度,分别于应激后第1、3、5、15d抽取血淋巴进行相关免疫指标测定,并观察氨氮胁迫15d后对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个处理组的血细胞密度(DHC)在应激初期(第1d和第3d)均显著低十对照组(p<0.05),在应激第5d,各组血细胞密度均升至最高,但至第15d时,高浓度组的DHC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浓度的氨氮胁迫在短期内可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浓度的氨氮胁迫却抑制其活性,随应激时间延长,SOD活性变化趋势类似于DHC变化,CAT活性在应激第5d时出现显著下降,且各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第15d时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丙二醛(MDA)含=蕈=随应激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不同浓度的氨氮胁迫使MDA增加速度不同,浓度越高,MDA在体内累积量越大;2.中华绒螯蟹在遭受氨氮胁迫15d后,其肝胰腺B细胞数量减少,转运泡明显增多,细胞核增大且数量增多;部分肝小管基膜破裂、细胞结构模糊,少量细胞核解体。结果表明,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中华绒螯蟹DHc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增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遭到损伤,同时机体细胞和组织受到伤害甚至出现死亡。研究结果从免疫学与形态学的角度阐明了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毒害机制。
  • 摘要:为了阐明养殖大黄鱼与野生大黄鱼的品质差异,本文比较研究了深水大网箱(周长50m、深8m)养殖的大黄鱼、小网箱(3×3×3m)养殖的大黄鱼以及野生大黄鱼肌肉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和感官特征。实验用养殖大黄鱼采集于象山港网箱养殖区,野生大黄鱼捕自浙江鱼山列岛附近海域。每种实验用鱼10~30尾,均已达商品规格(平均452.14±47.17g)。养殖大黄鱼以鲜或冰冻小杂鱼为饲料喂养,高温期投喂部分人工配合饲料补充。深水大网箱和小网箱养殖大黄鱼的鱼苗来源、饲养管理基本相同。
  • 摘要: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2005年1月12日通过关于饲料安全卫生的新法规——欧盟183/2005/EC规章,规定自2006年1月1日始实行。这项法规涉及到与饲料有关的各个环节,是对欧盟178/2002/EC规章所规定的饲料安全卫生要求框架的详细补充,是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rn 本文对欧盟新饲料卫生法规出台的背景及欧盟新饲料卫生法规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目前国内水产饲料行业的现状及欧盟新法规对我国水产饲料的影响,提出积极应对欧盟新饲料卫生法规的措施,包括深入研究欧盟新饲料卫生法规;我国饲料生产、存储、分销企业建立并实施HACCP体系;完善饲料监管与标准体系;加强残留监控工作;对饲料行业实施有效监管等。
  • 摘要:本文对配饵中大豆浓缩蛋白(SPC)含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体成分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其作为中华绒螯蟹饵料蛋自源的最适添加比例。根据中华绒螯蟹对饵料中蛋白的需求,用SPC逐浙替代鱼粉作为蛋白源配制成6种近似等蛋等能的饵料,其中SPC在饵料中的含量分别为0、11、22、33、44和56%(分别替代饵料中鱼粉质量的0、18.64、37.93、56.90、77.19和100%)。中华绒螯蟹随机分为6组,分别用上述6种饵料饲喂,组1为对照组,饵料蛋白源全部为鱼粉,50d后,分析SPC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生长试验表明:随着SPC在饵料含量中的升高,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呈下降之势,组1-5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组6(100%替代)与组1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蜕壳率先随SPC在饵料中的含最升高而上升,而后下降,显著性分析显示,组1-5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组6显著低于对照组1(P<0.05):增重率、特殊体长(宽)增长率的变化规律与蜕壳率相似,即组2-5和组1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6显著低于对照组1(P<0.05);分析得出SPC可以替代饵料中鱼粉至77.19%,而不影响生长,而二次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替代比例为38.74%时,可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饵料利用结果表明:饵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利用率体均先随SPC含量升高而升高,而后下降,其中组6显著低于组1(P<0.05)。体成份结果表明:随SPC含量的升高,蟹体水分含量呈上升之势,粗蛋白和粗脂肪呈下降之势,灰份不存在规律性变化,显著性分析表明,水分含量各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5、6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组1(P<0.05),组,4、6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组1(P<0.05)。
  • 摘要:本研究用两种维生素C衍生物AMP-Mg和AMP-Na/Ca作为供给源,测定了真鲷仔鱼的饲料性维生素C添加效果。实验1,使用AMP-Mg作为供给源制成四种不同含最(0,50,200,800 mg AsA kg-1)的α-Carrageenan微颗粒饲料,每天投饵14次,喂养孵化后20日龄的真鲷仔鱼两个星期。结果表明,AMP-Mg高添加即800 mgAsA kg-1试验组的生存率以及体内维生素C含最等指标显著优于其他试验组(P<0.05)。实验2,使用AMP-Na/Ca作为供给源制成四种不同含量(0,200,800,1500 mgAsA kg-1)的zein微颗粒饲料,每天投饵14次,喂养孵化后10日龄的真鲷仔鱼两个星期,并在喂养实验结束后进行低盐分海水应激试验。结果表明,800,1500mgAsA kg-1试验组的生存率以及体内维生素C含量等指标明显优于其他维生素C非添加试验组(P<0.05)。并且,800,1500 mg AsA kg-1试验组的应激试验结果也显著优于其它试验组(P<0.05)。综上所述,两种维生素C衍生物AMP-Mg和AMP-Na/Ca都可以作为维牛素C的有效来源,并且当真鲷仔鱼的饲料性维生素C的添加量为800 mg AsA kg-1左右时,可以有效的促进仔鱼的抗低盐分应激能力。
  • 摘要:本文研究了酶水解蛋白(EHP)部分替代鱼粉对鲮鱼仔鱼生长性能和营养生理的影响。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中酶水解蛋白替代鱼粉比例分别为0%,25%,50%,75%,自孵化后12天到47天投喂有三个重复的鲮鱼仔鱼。结果表明,75%替代组仔鱼成活率显著低于鱼粉组和25%替代组(p<0.05)。25%替代组鲮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与鱼粉组相当,并显著高于50%和75%替代组。体谷胱甘肽含量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在50%替代组显著高于鱼粉组,体丙二醛在酶水解蛋白替代组均显著低于鱼粉组。75%替代组的蛋白酶活性和25%、50%替代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鱼粉组。结果说明,饲料中酶水解蛋白替代25%的鱼粉能提高鲮鱼仔鱼的抗氧化能力和消化酶活性,从而促进生长。
  • 摘要:本研究在实用饲料配方(鱼粉16%;豆粕12%)的基础上,用豆粕蛋白(SP)分别替代鱼粉蛋白(FP)质量的25%,50%,75%和100%配制成四种等能等氮的试验饲料,其中含34%~0%的鱼粉蛋白。在室内淡水循环玻璃水族箱内饲喂奥尼罗非鱼,豆粕替代鱼粉对罗非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率有显著影响(p<0.05),替代25%鱼粉组的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替代50%、75%和100%组(p<0.05),而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当豆粕替代鱼粉蛋白量为25%以上时,随着替代水平的增加,罗非鱼的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p<0.05)。替代100%鱼粉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100%替代鱼粉会抑制罗非鱼的生长和对饲料的利用率(p<0.05)。鱼体水分含量随豆粕替代鱼粉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相反,鱼体蛋白含量随豆粕替代鱼粉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豆粕替代鱼粉对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豆粕替代鱼粉水平的增加,胃、肠和肝脏的蛋白酶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各实验组罗非鱼胃、肠和肝脏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在组问差异均不显著(p>0.05)。肝脏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随豆粕替代鱼粉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豆粕水平对罗非鱼的生长、体组成和肝脏功能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配方中豆粕蛋白替代25%鱼粉蛋白对罗非鱼是比较安全的,而豆粕蛋白完全替代鱼粉蛋白会影响罗非鱼的生长和健康。
  • 摘要:本研究制作了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含有0(对照),20%,10%,5%发酵豆粕(FSM)来替代鱼粉,这四种饲料分别命名为D1,D2,D3,D4.另外一种饲料是利用“70基础饲料+30发酵豆粕”评价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发酵豆粕的表观消化率。加州鲈初始体重20.62±0.92g,随机放入半循环系统的15个缸中(270L)分别投喂不同饲料养殖8周。评价指标有SGR,FCR及相关生理指标。加州鲈对于发酵豆粕的总表观消化率为103.22±4.0,其他的实验结果见表1。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虽然投喂D3,D4饲料的加州鲈的SGR高于投喂D1,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FCR及CF(肥满度)在各组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在脏体比和肝体比方面,D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中D4组最低。在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方面D3,D4也显著高于D1(p<0.05)。但在蛋白质及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方面虽然D3,D4始终高于D1,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含有5%,10%发酵豆粕,加州鲈有较好的生长,生理及表观消化率的表现。在测定原料消化率时发现总表观消化率为103.22±4.0,比100%要高,这可能是因为发酵豆粕能够促进饲料中其他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整体的消化吸收率。同时结果还表明投喂含有发酵豆粕的饲料能够显著降低加州鲈的脏体比和肝体比,这表明发酵豆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脂肪在体内的沉积,从而降低脂肪肝的发生率。根据以上分析,加州鲈饲料中至少可以添加10%发酵豆粕。
  • 摘要:本研究采用酶学分析方法,在1‰、15‰和30‰的三种盐度下,对南美白对虾幼虾消化酶活性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幼虾肝胰腺中,盐度1‰时,胃蛋白酶活性最高(68.79±17.25μg Tyr/mgpro.min),胰蛋白酶活性(92.46±23.17μg Tyr/mg pro.min)与15‰盐度组的最高(97.60±10.93μgTyr/mg pro.min)相当;胃肠中,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以盐度1‰时最高。(2)1‰盐度下肝胰腺和胃肠中脂肪酶活性最大,但统计分析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肝胰腺中淀粉酶活性很接近,各盐度组问无显著差异(P>0.05),胃肠中,l‰盐度时幼虾的淀粉酶活性最高,达109.29μgglu./mg pro.min,显著高于15‰、30‰盐度组(P<0.05)。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水产养殖总量连续十几年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列举了我刚水产养殖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品的质量,破坏了整个养殖生态环境。其中影响水环境的因子包括:⑴残饵和排泄物;⑵养殖用的化学药物;⑶逃逸的养殖动物。影响的方面主要有:①对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②对底质的影响;③对浮游生物的影响;④对底栖牛物的影响。文章最后对减少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提出了建议,指出提高配合饲料的质量是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 摘要:本文介绍了配合饲料在海水鱼类养殖全过程的应用模式,包括幼鱼阶段、中成鱼阶段所选用的饲料类型和投饲量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幼鱼阶段用粉末型饲料,中成鱼阶段用颗粒饲料可以把鱼养成商品规格,膨化饲料是游泳鱼类普遍能接受的饲料。
  • 摘要:本研究以大黄鱼和鲈鱼为实验对象,探讨了饲料中添加植酸酶(PY)和非淀粉性多糖酶(WX和VP)对其氨氮和可溶性磷(PO3-4-P)排泄的影响。以含植物蛋白的饲料为基础饲料,分别向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00mg植酸酶、800mgWX、400mgVP以及800mgWX+400mgVP配制出5种实验饲料。实验鱼在海水网箱中经过8周的摄食驯养后,转入室内水族箱中进行氮磷排泄测定实验。在水族箱中经2大的适应后,测定饥饿状态下氨氮及可溶性磷的排泄率。然后饱食投喂,并连续测定摄食后48 h内鱼体氨氮和可溶性磷的排泄率。实验结果表明,饥饿状态下实验鱼的氨氮和可溶性磷排泄不受实验饲料影响(P>0.05)。而在饱食条件下,实验饲料中添加非淀粉性多糖酶(WX、VP及WX+VP)显著降低了实验鱼的氨氮排泄率(P<0.05),但饲料处理对实验鱼可溶性磷的排泄率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P>0.05)。
  • 摘要:本研究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叶酸含量分别为0,0.5,1.0,2.0,5.0,10.0,20.0mg/kg的7组精制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5.78±0.17g的草鱼鱼种8w,考察不同叶酸添加量对草鱼鱼种生长和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以确定草鱼鱼种的叶酸需要量。结果表明:添加叶酸5mg/kg使草鱼鱼种增重率(WG)、饲料效率(FE)、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Hb)和血小板数(PLT)比未添加叶酸的对照组有显著增加(P<0.05),而使血清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添加叶酸对草龟鱼种存活率(SR)、血清中总蛋白(TP)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以及血液中红细胞数(RBC)无显著影响(P>0.05);对WG、TG、TC、Hb和PLT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草鱼鱼种对叶酸的需要量为3.6-4.3mg/kg饲料。
  • 摘要:本研究以不同维生素C水平(添加量分别为0、500、1000、2000和4000mg/kg)的5种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19g左右的大口黑鲈2个月,每个处理50尾鱼,各处理3个重复,研究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1000mg/kg以上)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和提高其脾体指数(P<0.05),然而对大口黑鲈的饲料系数、成活率、肥满度、内脏比指数以及肝体指数等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前50天,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血清中溶菌酶活力(P<0.05);第60天,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2000 mg/kg以上)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血清中溶菌酶活力(P<0.05);在前30天,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后30天,大口黑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下降;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大口黑鲈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显著升高(P<0.05)。实验证明,Vc能有效地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 摘要:本研究采用生化测定的方法分析了以蓝园鲹鱼鳞为主的海鱼鳞粉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以蓝园鲹鱼鳞为主的海鱼鳞粉粗蛋白质含量39.6%,17种氨基酸总量为29.66%,其中甘氨酸含量最高,为7.614%,丙氨酸3.649%,精氨酸2.564%,天门冬氨酸2.099%;海鱼鳞粉的脂肪酸种类组成丰富,其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有C16:0、C18:1、C18:2,C18:3,C20:5,C22:6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7.692%,21.920%,31.352%,4.456%,2.941%和4.277%;粗灰分很高,达51.5%,矿质元素以钙、磷含量较高,钙17.63%,磷8.73%,钙磷比为2.02,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的有:Fe2928.77mg/kg,Zn 404.02mg/kg,Mn 30.73mg/kg,由此可见,鱼鳞的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处于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池塘养殖斑节对虾的卵巢、肝胰腺、卵和无节幼体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了池塘养殖斑节对虾在卵巢成熟过程中脂肪酸变化规律。亲虾不同组织的脂肪酸组成中,棕榈酸(16:0),硬脂酸(18:0),油酸(18:1n-9),亚油酸(18:2n-6),花生四烯酸(20:4n-6),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占主要比例。卵巢、卵、肝胰腺与无节幼体的脂肪酸组成相似。所有组织及无节幼体总的n-3系列脂肪酸含量大于n-6系列脂肪酸的含量,除无节幼体外,DHA的含量大于EPA的含量。肝胰腺和卵巢中的n-3/n-6及PUFA/SFA的比值在成熟期(V)较低,其值在1~5之间波动,而卵和无节幼体中的n-3/n-6及PUFA/SFA的比值在1~2之间波动。卵巢、肝胰腺、卵及无节幼体中的DHA/EPA比值在1~3之间波动。在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卵巢和肝胰腺中的EPA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在产卵后恢复到未成熟期的水平。18:2n-6和20:4n-6呈现一定幅度上升,分别在成熟期(V)达到最高。18:1n-9在肝胰腺中呈现一定幅度上升,而在卵巢中下降。DHA在卵巢中呈现一定幅度波动上升后,到成熟期最低;肝胰腺中DHA的含量相对稳定而轻微下降。不同产卵次数的卵的脂肪酸组成中,16:0、总的饱和脂肪酸(SFA)的百分含量及DHA/EPA的比值随产卵次数增加而呈上升趋势,18:2n-6,20:4n-6,22:6n-3及总的n-6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而18:1n-9,20:5n-3,22:5n-3及总的n-3含量随产卵次数增加呈下降趋势。分析结果表明,n-3系列脂肪酸,特别是DHA和EPA对幼体的发育非常重要。n-6系列脂肪酸中,特别是18:2n-6、20:4n-6和DHA对卵巢发育成熟非常重要。而且,n-3与n-6系列脂肪酸,总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及DHA与EPA之间的平衡(比例)对卵巢发育,幼体发育和质量也很重要。这些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在对虾体内合成,因此,在池塘养殖斑节对虾亲虾促熟过程中,应该提供高含量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 摘要:本文从海鱼鱼卵的脂肪酸组成及被利用的顺康海水仔稚鱼对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的需求、海水仔稚鱼对n-6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6HUFA)的需求以及海水仔稚鱼对磷脂的需求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海水仔稚鱼脂类营养需求的研究概况。
  • 摘要:本研究以5g左右的虹鳟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其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20mgkg-1(COS20组),40mg kg-1(COS40组),60mg kg-1(COS60组)的壳寡糖,另设一组不加壳寡糖的对照组(COSO组),旨在研究壳寡糖对虹鳟幼鱼肠道菌群的影响。在养殖56天后,对肠道菌群的数量、组成以及利用壳寡糖作为唯一碳源的肠道细菌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各组虹鳟幼鱼肠内细菌的总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组的肠道优势菌有所变化:COS20组的为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COS40组的为不动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而COS60组和COSO组的虽然均为不动杆菌属,但在比例上有差异,而且各实验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减少或消失了,说明壳寡糖对虹鳟幼鱼肠道菌群的组成产生了影响。另外,各实验组能够利用壳寡糖作为唯一碳源的菌株数量多于对照组,尤其是COS40组和COS60组,这种差异表明,能够利用壳寡糖作为唯一碳源的菌株数量受到壳寡糖及其浓度的影响。
  • 摘要:本研究采用初始体重1.844±0.02 g的全雄奥尼罗非鱼作为饲养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和4%),共设6个处理,饲养8周,研究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等生长指标的影响。8周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感染实验,研究了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存活率和免疫调节的影响。观察7天,计算存活率,测定头肾的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性。结果显示,饲养8周后各组成活率为96.67%~100%,添加β-葡聚糖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影响不显著,1.5%添加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0%添加组奥尼罗非鱼肌肉蛋白含量显著高出对照组和0.5%组3.76和3.02个百分点(P<0.05);注射嗜水气单胞菌7天后,对照组的存活率仅为25%,β-葡聚糖添加组的存活率在60%~70%之间,1.5%的β-葡聚糖添加组可以显著提高(P<0.05)奥尼罗非鱼头肾组织ACP和LSZ的活性。结论,全雄奥尼罗非鱼饲料中β-葡聚糖的适宜添加量在1.0%~1.5%的范围时可以明显改善其生长性能和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
  • 摘要:近年来随着鱼类营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鱼类分子营养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营养物质对鱼类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的作用以及代谢调控激素表达的影响,从分子营养学角度对以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作为饲料蛋白源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 摘要:本研究采用胆碱添加量分别为0.0%、0.1%、0.2%、0.3%和0.4%的饲料进行罗非鱼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当胆碱添加量为0.3%时,罗非鱼的肥满度(4.00±0.20)%和增质量率(699.51±31.32)%达到峰值,饲料系数为最低(2.00±0.12),血浆中胆固醇(2.59±0.03)mmol/L、甘油三酯(2.24±0.99)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4±0.17)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0.32±0.01)mmol/L含量较高;当胆碱添加量为0.2%时,肝体比(2.99±0.07)%、血浆中谷丙转氨酶活性(52.33±13.32)U/L、谷草转氨酶活性(267±16.97)U/L、乳酸脱氢酶活性(1163.50±85.56)U/L最低,肝脏脂肪含量(38.84±0.57)%、血浆淀粉酶活性(52.00±12.73)U/L、胆囊中胆汁酸浓度(70745±7007.43)vmol/L较低。在本研究条件下,建议罗非鱼幼鱼的饲料中胆碱添加量以0.2%~0.3%为宜。
  • 摘要:本研究用肌醇添加量分别为0.0%、0.1%、0.2%、0.3%和0.4%的饲料进行罗非鱼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当肌醇添加量为0.2%时,罗非鱼的增重率(1488.34±37.26)达到峰值,饲料系数最低(1.40±0.04),肥满度(3.45±0.15)与最高值(3.59±0.05)的肌醇添加量为0.3%组差异不显著;肌醇添加量为0.4%时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高,肌醇添加量为0.2%时血浆中的高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达到最高值,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的活性较低;肌醇添加为0.3%组的肝脏切片较好,0.2%组次之。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罗非鱼的饲料添加肌醇适合量宜为0.2-0.3%,既不影响生长,又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脂肪肝的发生。
  • 摘要:本研究用磷脂添加量分别为0.0%、1.5%、3.0%、4.5%和6.0%的饲料进行罗非鱼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从生长、肥满度、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指标观察,未添加磷脂组均较磷脂添加组表现好,而且肝脂、肌脂、肝脏指数、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为最低,肝脏组织学表现最好。磷脂在1.5%~6.0%,对罗非鱼脂肪肝的预防和控制并没有明显的作用,反而其生长、肝脂和肌脂、血浆中的相关生化指标等都受到影响。
  • 摘要:本文分析了外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凡纳滨对虾离体肝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它们mRNA表达量的影响。为阐明GSH在凡纳滨对虾离体肝细胞中抗氧化作用的分子机制,选取体重0.514-3.425g凡纳滨对虾分离制备原代肝细胞,在培养基M199中分别加入0、0.1、0.2、0.4、0.8、1.2mmol/L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分别命名为G1,G2,G3,G4,G5和G6组。培养72h后,一部分测定肝细胞匀浆上清液中MDA含量、SOD和CAT活性,另一部分提取肝细胞RNA,测定肝细胞中SODmRNA和CATmRNA表达量。试验结果表明,添加GSH明显降低对虾肝细胞匀浆液中MDA含量,提高对虾肝细胞匀浆液中SOD含量。除G6组外,各GSH试验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G3组达到最低水平;除G6组外,各GSH试验组SOD活性均分别比对照组有所升高,并在G5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添加GSH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离体肝细胞SOD酶的基因表达,除G2组外,各GSH试验组的SOD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除G6组外,添加GSH各组肝细胞CATmRNA的表达量均有所升高(P>0.05)。GSH能升高离体肝细胞中SOD酶活力,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影响SOD和CATmRNA的表达。
  • 摘要:本文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硒(0,0.15,0.3,0.6,1.2,2.4,4.8 mgSe/Kg饲料)对体重21.20±0.24g的草鱼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研究了日粮硒对草鱼生长性能、硒含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硒能促进草鱼的生长,提高饲料效率:日粮硒对草鱼的体重/体长、内脏比、肝胰脏比、牌脏指数和肥满度等形体指标无显著影响;草鱼硒含量随日粮硒的增加先升高后趋于稳定;日粮硒显著影响草鱼组织结构,低硒和高硒均损害草鱼肝胰脏、肌肉、脾脏和心脏的组织结构。当硒的添加量为0.6mg/kg时,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空壳率均达最大值;草鱼全鱼、肌肉和肝胰脏含硒量最高;草鱼肝胰脏、肌肉、脾脏、心脏组织结构完整。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适量添加硒能提高草鱼硒含量,维持草鱼正常的组织结构,促进生长。
  • 摘要:本研究以七水硫酸亚铁为试验试剂,设计饲料中铁添加量为100、200、300、400、500 mg·kg-1饲料,进行异育银鲫养殖实验对其SOD,溶菌酶,GPT和全血血红蛋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饲料中铁的添加量对鱼体血清、肝胰脏和体表粘液的SOD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SOD活力在这三种器官中的总体大小为:肝胰脏)粘液)血清。(2)体表粘液溶菌酶活力在饲料铁200 mg·kg-1(实测值为1051.78 mg·kg-1)组与300 mg·kg-1(实测值为1150.78mg·kg-1)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酶活力在200 mg·kg-1(实测值1051.78 mg·kg-1)组最低。血清溶菌酶活力比较中,饲料铁300 mg·kg-1(实测值1150.78 mg·kg-1)组分别与200 mg·kg-1(实测值1051.78 mg·kg-1)和500mg·kg-1(实测值1355.23 mg·kg-1)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鱼体体表粘液酶活力明显高于血清酶活力。(3)铁添加量对鱼体血清和肝胰脏中GPT酶活力以及全血血红蛋白含量影响差异都不显著(p>0.05)。饲料中铁元素实际含量在950.29 mg·kg-1~1355.23 mg·kg-1之间时,鱼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
  • 摘要:本研究按照L9(34)正交设计在饲料中补充铜、铁、锰、锌四种微量元素,配制成九种试验饲料,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养黄颡鱼60天。结果表明,饲料中Cu、Fe、Mn、Zn对血清、皮肤粘液中溶菌酶、SOD酶、GPI’酶活力和血红蛋白量均有直接的影响。血清中溶菌酶、SOD酶活力与皮肤粘液、肠道粘液受饲料中四种元素水平影响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差异,如饲料中Fe的水平增加对血清溶菌酶活力有显著的负相关影响,而对皮肤粘液溶菌酶活力大小则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肠道粘液、皮肤粘液中SOD酶活力高于血清的结果,Fe水平的增加对血清、皮肤粘液SOD活力大小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而Zn在血清、Mn在皮肤粘液为负相关影响。通过血清GPT酶活力结果显示出试验鱼肝胰脏功能正常,饲料中Cu、Fe、Zn的增加对肝胰脏GPT活力大小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饲料中Mn水平的增加对血清GPT活力大小有正相关影响,而Fe水平的增加有显著的负相关影响。饲料中Mn和Zn对鱼体血红蛋白含量影响有正相关性影响。
  • 摘要:本文用饲料中含铜11.68,34.71,58.06,87.87,109.76,201.51,419.50,752.23 mg/kg的八组饲料喂养南美白对虾幼虾(0.49±0.03g)八周,研究了饲料中铜在其体内的积累及安全限量。试验期间,在2、4、6、8周分别取全虾、肌肉、肝胰脏测定其铜含量。结果发现:随饲料铜含量和时间的增加,全虾、肝胰脏、肌肉铜含量增加。饲料铜含量≧109.76mg/kg的四组,在每个取样时间点上全虾铜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6周全虾铜含量与8周组内差异不显著(p>0.05):除201.51mg/kg组外,肌肉中铜含量6周和8周的组内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虾和肌肉铜含量<50mg/kg,符合GB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和NY5073-2001《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肝胰脏铜含量远高于全虾和肌肉,在87.87、109.76、201.51mg/kg组,6周和8周肝胰脏铜含量组内差异不显著(p>0.05);以折线模型分析死亡率和饲料中铜含量的关系,得出饲料中铜的安全限量:83.64mg/kg。
  • 摘要:本研究以鱼粉、豆粕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通过调节饲料中不同的KH2PO4和CaCl2水平使共形成4个磷水平(1.1、1.8、2.2、和2.9%)和3个钙水平(2.0、2.6和3.2%)的12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并以此饲料投喂军曹鱼幼鱼(2.75±0.50g)8周。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饲料中1.10%的总磷(0.62%可利用磷)就能够满足军曹鱼的生长对磷的需求,而饲料中过量的磷(2.91%)会显著降低军曹鱼的生长,并且随着饲料中磷水平的升高,鱼体脂肪逐渐降低,鱼体和鱼骨骼中的灰分逐渐升高。同时,饲料中补充过量的钙并没有显著提高鱼体或骨骼中钙的含量,但过高的钙水平却限制了军曹鱼对磷的吸收,并会抑制低磷水平下军曹鱼的生长。
  • 摘要:本文以黄颡鱼为试验对象,在实用饲料中按照L9(34)正交设计方案补充Cu、Fe、Mn、Zn,经过60天养殖后,分析了饲料与鱼体全鱼、肝胰脏、脾脏、肾脏、心脏、脑、卵巢、头骨、脊椎骨、肌肉和皮肤中Cu、Fe、Mn、Zn 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相互比例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Cu、Fe、Mn、Zn在鱼体各器官、组织中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肝胰脏、脾脏、肾脏、心脏、脑、卵巢、头骨中Fe、Zn、Cu、Mn含量受饲料中相应元素供给量的影响最大;鱼体器官、组织中Cu、Fe、Mn、Zn比例模式有3种基本类型,脊椎骨、皮肤、头骨是属于高Zn类型,肌肉、卵巢、脑属于高Fe、高Zn类型,这两种类型的Cu、Fe、Mn、Zn比例与饲料中比例模式相关性差;而脾脏、心脏、肾脏、肝胰脏中Fe的比例占绝对优势,属于高Fe类型,与饲料中的比例模式非常接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 摘要:本研究通过8周的生长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钙磷比对初始体重约1.07g的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5组试验饲料总磷含量约1.3%,钙磷比分别为1:1.8、1:1.4、1:1、1.5:1、2:1,每一组饲料设3个重复水族箱,每箱随机放养30尾鱼,在流水系统中饲养,投喂率为6%。结果表明: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在1:1.8组和1:1.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1:1组、1.5:1组、2:1组(p<0.05)。肥满度、鱼体水分、灰分、粗蛋白、磷和脱脂骨磷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体粗脂肪含量以1.5:1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四组。体钙含量在2:1组显著高于1:1.4组、1:1组,但与1:1.8组、1.5:1组差异不显著。脱脂骨钙含量以1:1.8组最高,显著高于1.5:1组、2:1组。结果说明,饲料中钙磷比由1:1.8逐步升高到2:1,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显著下降,体脂肪和体钙含量显著升高。奥尼罗非鱼幼鱼饲料中钙磷比以1:1.8~1:1.4为宜。
  • 摘要:本文分析了鱼油对鲤生长、脂质代谢的影响,以豆油为对照,进行了为期61天的饲养试验,同时根据两种油脂脂肪酸组成的差异进行了HUFA灌喂试验。在饲养试验中,将尾均重43.0±2.8g的健康鲤鱼种76尾随机分为两组,每组两个重复,每个重复19尾,以同等投饲强度分别饲喂以鱼油为脂肪源(鱼油组)和以豆油为脂肪源(对照组)的两种半纯化试验饲料,对鲤生长、脂质代谢酶活性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鱼油组饲料转化效率、尾均重、绝对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鱼油组腹腔脂肪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肥满度、空壳比率、胴体比率、含肉率、肝胰脏指数、比肠长等生物学性状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O.05);②鱼油组肝胰脏苹果酸脱氧酶(MDH)、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灌喂试验中,对体重23.54±0.5g的鲤鱼种以750mgHUFA/kg,鱼体重的剂量进行灌喂,于灌喂后0h、2h、4h、8h、16h、32h取样,测定肝胰脏MDH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肝胰脏MDH活性亍:2h、4hHUF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其它时间点上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提示,限饲条件下,鲤能较好利用鱼油用于生长,且鱼油促生长作用有优于豆油的趋势;鱼油可抑制鲤肝胰脏脂质合成及脂质的输入,从而影响脂质在不同组织器官间的代谢,这些作用与其富含的HUFA有关。
  • 摘要:本文探讨了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因子动态变化和抗病力的影响。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00,200,400,600,800mg kg-1的β-葡聚糖,饲喂体重为0.55±0.01g的凡纳滨对虾35d,饲养期间间隔7d测定血清中酚氧化物酶(PO)、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试验21d每箱取6尾及试验结束时剩余虾注射白斑病毒进行攻毒实验。结果发现,各实验组PO和SOD活力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O活力以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400mgkg-1连续投喂14d效果最好,投喂时间过长会引起PO活力下降;SOD活力以连续投喂7-14d效果较好,投喂时间过长也会引起SOD活力下降;POD活力以饲料中添加200-600 mg kg-1 β-葡聚糖连续投喂21d时效果较好。攻毒实验中,添加β-葡聚糖连续投喂凡纳滨对虾21d可以显著提高其抗WSSV能力(P<0.05),延缓WSSV的发病周期;连续投喂35d会使凡纳滨对虾抗病力显著降低(P<0.05),出现免疫疲劳现象。由本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饲料中β-葡聚糖添加量以400 mg kg-1为宜,连续投喂14-21d效果最佳。
  • 摘要:本研究以初始体重(5.50±1.63)g的鲈鱼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对其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100和500 mg/kg的肽聚糖制成3种实验饲料,在海水浮式网箱(1.5×1.5×2.0 m)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实验期间水温为26.5~29.5℃,盐度为22~28‰,溶解氧含量在7mg/l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肽聚糖对鲈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90.0~91.7%),但却显著影响了其生长。当饲料中添加500 mg/kg肽聚糖时,鲈鱼的特定生长率(5.03%/day)显著高于对照组(0 mg/kg,4.65%/day)和低添加量组(100 mg/kg,4.78%/day)(p<0.01)。随着饲料中肽聚糖添加量的升高,鲈鱼白细胞吞噬指数、血清溶菌酶和替代途径补体活力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当饲料中肽聚糖添加量为500 mg/kg时,鲈鱼白细胞的吞噬指数(1.75)、血清溶菌酶活力(190.79 U/m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8和106.13 U/m1)和低添加量组(1.39和132.92 U/ml)(p<0.01)。当饲料中肽聚糖添加量为100 mg/kg时,鲈鱼血清替代途径补体活力(130.56 U/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7.72 U/ml)(p<0.01),但却显著低于高添加量组(500 mg/kg,182.29U/ml)(P<0.01)。攻毒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500 mg/kg肽聚糖能显著提高鲈鱼对哈维氏菌(Virus harveyi)的抵抗能力。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肽聚糖添加量的升高(0~500 mg/kg),鲈鱼的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均显著上升。
  • 摘要:本研究选用初体质量约8.50g/尾的草鱼,在56d的饲养期中分别投喂添加5种不同剂量谷胱甘肽(GSH)(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300和400 mg/kg)的试验饲料,观察GSH对草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能够提高草鱼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饲料效率。其中,300 mg/kg GSH组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400 mg/kg GSH组草鱼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GSH各组草鱼的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当添加量为200 mg/kg时草鱼饲料效率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GSH的各组草鱼肝胰指数明显升高,其中200 mg/kg组达到显著水平。饲料中添加GSH能够提高血清IGF-1水平,其中300和400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草鱼血液白细胞数目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200、300和400 mg/kg组均达到显著水平。除300 mg·kg-1组外,饲料添加GSH的各组草鱼血清溶菌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00 mg·kg-1时升高达到显著水平。饲料中添加GSH可以提高草鱼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能力,其中200 mg/kg GSH组草鱼攻毒后存活率达到最高。以特定生长率为判定指标,GSH在草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350mg/kg。
  • 摘要:本研究采用人工软颗粒饲料(组Ⅰ)和冰鲜鱼(组Ⅱ)两种料喂养体重(48.2±4.6)g、体长(14.6±0.2)cm的大口黑鲈,进行了60d对比养殖试验,比较了生长、消化道指数以及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的差异。生长方面:组Ⅱ在第20d开始体长生长明显高于组Ⅰ(P<0.05),第30d开始组Ⅱ体重生长明显高于组Ⅰ(P<0.05),组II饵料系数低于组I(P
  • 摘要:本研究以初始体重为0.09±0.002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蛋能比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分别设置4个蛋白质水平(30%、34%、38%和42%),每个蛋白质水平设置3个脂肪水平(5%、7.5%和10%),配制出12种实验饲料(其蛋白能量比变动范围为21.0-33.1mg蛋白/kJ)。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玻璃钢桶(260升)放养凡纳滨对虾苗30尾,养殖实验持续10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能量比饲料显著影响对虾的生长。其中,投喂30%蛋白质饲料及42%蛋白质(10%脂肪)饲料组对虾生长率最低。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4%-42%时,除42%蛋白质(10%脂肪)饲料外,各饲料组生长均无显著差异。与投喂低脂肪组(5%)饲料相比投喂较高脂肪水平组(7.5%)能一定程度提高对虾的生长,但继续提高饲料脂肪含量(10%)反而有使对虾生长呈下降的趋势。对虾在投喂42%蛋白质(7.5%脂肪)时有最高的特定生长率。然而,投喂34%蛋白质(7.5%脂肪)饲料组的特定生长率与42%蛋白(7.5%脂肪)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具有更高的蛋白质效率、能量保留率及饲料转化率。不同蛋白能量比饲料对对虾中肠腺蛋白酶和淀粉酶没有显著影响, 谷草转氨酶(GOT)与谷丙转氨酶(GPT)有随着饲料脂肪含量的升高(7.5%到10%)而升高的趋势,而血清尿素氮表现为相反的趋势。在不同蛋白水平下,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虾体脂肪和能量保留率都有随饲料脂肪含量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在本实验条件下,凡纳对虾最适蛋白及脂肪需求分别为34%和7.5%,最适蛋白能量比为25.1mg蛋白质/kJ。饲料中脂肪含量增加对饲料蛋白质没有明显的节约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