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全国颈腰痛学术会议
第八届全国颈腰痛学术会议

第八届全国颈腰痛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7-10-12

主办单位:颈腰痛杂志;武警总医院

会议文集:第八届全国颈腰痛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常见脊柱畸形脊柱侧弯,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一是由于发病率较高,影响广。二是脊柱侧弯可以使人体的躯干严重变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的正常发育生长,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丧失劳动力,所以防治脊柱侧弯是我国肢残康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中国的脊柱外科矫正工作进行介绍,简述了脊柱侧弯外科矫正装置的演进,并就严重脊柱侧弯的处理进行了论述。
  • 摘要:下腰痛是目前最困惑人类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已经认为体壁起源的下腰痛主要来源于腰椎间盘内部,腰椎间盘外形正常,无腰椎间盘突出,脊髓造影和CT扫描正常。这种由椎间盘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腰痛,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首先由Crock描述,它的主要病理学特点是纤维环的撕裂,它是慢性下腰痛的最多见类型,约占40%。腰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简述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并就腰椎间盘造影术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进行了介绍。
  • 摘要: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指腰椎间盘内部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的疼痛感受器产生的腰痛,以其不伴有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和节段过度活动为临床特点。本人1998年以来应用定位患侧腰2-3小关节扳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收到满意疗效。现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治疗结果等进行了简述。
  • 摘要: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技术由巴黎第六大学Pitie医院骨科Roy-Camille教授1963年发明。1999年美国FDA批准,广泛使用于骨科,神经外科和风湿科。作者1984-1985年去Roy-Camille教授处进修,1986年国内首先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迅速被国内接受,已作为经典后路技术,兹介绍20年体会和演变,籍以纪念Roy-Camille教授去世10周年。
  • 摘要: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症并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rn 方法:102例287个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采用经双侧椎弓根钻孔椎体内减压并植骨术。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随访观察并发症情况。rn 结果:全组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每个椎体手术时间为15分钟。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术前为9.2±0.9分,术后3天3.2±0.7分,术后7天2.5±0.5分,术后3月2.7±0.6分。术前、术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睡眠、运动明显改善,随访3~19个月(平均9.8月),疼痛无加重,所处理椎体高度无丢失。rn 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对多节段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本院近7年来遵循微创外科技术,应用自制小椎板挂钩,采用小切口。由县开窗法施行腰髓核摘除术2378例,收到良好效果。本文现就手术方法的的特点与操作体会进行介绍。微创、小切口、有限开窗法施行腰髓核摘除术创伤小,术前和术后应积极知道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活动和直腿抬高训练,防止神经根粘连和下肢肌肉萎缩。术后5天在腰围的保护下下床行走,术后2周行腰背肌锻炼,防止腰部扭伤。
  •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成型脊柱模型在脊柱外科的初步应用的意义。方法:选择8例患者,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弯4例,退变性腰椎术后翻修3例,腰椎峡部裂1例。应用三维CT断层扫描脊柱,将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然后进行脊柱病变区域的数字化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结果:8例患者按计划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效果良好,术中所见与术前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的形状和测量结果完全一致,术后X线复查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正确。结论:快速成型脊柱模型这种新技术能够使外科医生在手术前精确和直观地了解脊柱畸形情况,从而有助于指导制定手术计划和手术操作。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CM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颈椎病的初步疗效。rn 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6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8例,女8例,年龄36-57岁,平均48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7例,两个节段及以上置换9例,共33个节段;对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JOA评分,对颈椎曲度、人工颈椎间盘及相邻节段的高度、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rn 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提高到术后的15分,平均改善率为75%。X线和MRI检查示:突出间盘间隙减压充分,生理前凸重建良好,人工椎间盘间隙高度与邻近椎间盘高度相同。颈椎活动大部分接近正常。拍摄颈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性好,表明人工椎间盘有很好的适配性,与上下终板嵌合紧密没有放射透光区或移位,随访时未发现人工椎间盘移位或脱位。rn 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以获得良好的减压和重建脊柱稳定,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 摘要:目的:观察同时应用融合及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损伤的远期疗效,对照该术式与非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rn 方法:对4例由于急性外伤引起的L4/5及L5S1椎间盘损伤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价。根据生物力学稳定性对病变节段分别采用融合和非融合技术。手术全部经前路腹膜外切口。L5S1采用椎间融合(自体髂骨加Cage植入),L45采用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后随访4年,摄术后X线正侧位、动力位片,术后2年MRI检查,SF36问卷调查。同期8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作为对照。rn 结果:术后6,12,24,36及48个月X线片显示,融合节段正侧位椎体间无移位,全部患者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非融合节段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术后2年MRI显示有正常活动。同期8例非手术治疗患者5例缓解,3例因症状加重实施手术。rn 结论:前路融合技术可以有效稳定椎节,缓解腰椎不稳所致的疼痛。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可以有效地维持放射学稳定性,但不能完全替代正常椎间盘的功能。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疗效。rn 方法:对62例随访2年以上资料完整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及术后疼痛分布及疼痛缓解率,对侧凸术前及术后Cobb角、后凸角、前倾角、矫正率进行影像学评估,分析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疗效。rn 结果:需要持续治疗的严重或中度疼痛的患者从术前的16%下降到2%,在年龄较大组患者中,疼痛的改善是明显的;胸椎、腰椎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56%,胸椎侧凸、胸腰段或腰段侧凸度数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而矫正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在胸椎各年龄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胸腰段或腰段各年龄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矢状面平衡的改善是明显的,胸椎后凸角及腰椎前倾角均恢复到正常生理角度范围之内,但各年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在40岁以上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疼痛是患者要求手术的重要原因,术后疼痛的改善是明显的;另一方面,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而矢状面后凸角、前倾角矫正率与年龄无关。
  • 摘要:目的:探讨胸椎的哑铃型肿瘤(部分位于椎管内,部分位于胸腔内),手术人路及Ⅰ期彻底切除肿瘤的方法。方法:20例胸椎哑铃型肿瘤采取不同手术入路(后正中入路或联合开胸或胸腔镜)达到Ⅰ期彻底切除,肿瘤有7例位于下胸段,13例位于上胸段,MRI均清晰显示出椎管内外的肿瘤。结果:术后病理报告神经鞘瘤14例、神经纤维瘤5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1例术后拔除闭式引流后,有脑脊液漏入胸腔,保守治疗2月后治愈。12例得到1年以上随访,1例复发,再次手术。结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增加了Ⅰ期彻底切除肿瘤的机会。同时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风险性。
  • 摘要:目的:对应用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术(Magerl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及手术相关因素进行探讨。 rn 方法:2004年4月至2006年9月,采用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UCSS空心螺钉固定(Magerl术)、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30例,其中对寰椎后弓完整且寰枢椎获完全复位的18例患者同期行后路寰枢椎钛缆固定术(Brooks或Gallie术式)。男24例,女6例;年龄19~67岁,平均41岁。其中齿状突骨折伴脱位(新鲜骨折、陈旧骨折、骨不连)16例;其中AndersonⅡ型骨折12例,Ⅲ型骨折4例。齿状突游离小骨(OS)2例,寰椎横韧带断裂伴寰椎前脱位8例,先天性齿状突发育不全伴寰椎后弓缺如4例。rn 结果:全部病例随访8~37个月,平均25个月,寰枢椎完全复位18例,不完全复位12例。植骨全部融合,植骨融合时间为3~12个月,平均5个月。1例术后伴枕颈部麻木,经封闭治疗3个月后痊愈;椎动脉损伤1例,术中拧入螺钉后止血,术后无脑缺血等症状;寰枢关节外侧静脉窦破裂2例,术中予明胶海绵及止血纱布后缓解。2例合并上颈椎神经根压迫症状者术后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8例脊髓损伤者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Frankel分级提高2级1例、1级5例、2例无变化。枕颈部疼痛症状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8例,无缓解3例。rn 结论:Magerl术作为一种较坚强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是寰枢关节固定的金标准。其具有固定牢固、融合率高等特点。但在临床应用中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复位要求及“个体化”进钉方案等相关操作技术。
  • 摘要:目的:对Lenke5型和Lenke6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建立术前评估标准,选择性经前路仅融合主弯,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脊柱平衡性和满意的胸椎残留角度。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到2004年5月期间收治的52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Lenke5型和Lenke6型),综合评估各相关参数,包括Risser征,身高,体重,月经初潮,三角骨骨骺闭合程度,(TL/L:T)Cobb比率等,随访2-4年(平均34个月)。按术后结果分成两组:满意组(胸弯减小)A组,不满意组(胸弯加重)B组。rn 结果:A组(n=46)术前胸弯平均33度,术后平均18度。腰弯术前平均49度,术后平均21度。B组(n=6)术前胸弯平均38度,术后平均45度。而腰弯术前46度,术后25度。B组患者中2人由于胸椎角度增大明显,脊柱失平衡,进行了后路胸椎融合内固定翻修手术。在统计参数(TL/L:T)Cobb比率大于1.25或者侧屈位胸弯残余角度小于20度的42例患者中,41人术后满意;评定成熟度的最佳指标是三角骨骨骺闭合,而骨骺闭合的43人中,42人术后满意。rn 结论:胸椎柔韧性和患者的成熟度决定了该方案外科手术的效果。在各种结构参数中,(TL/L:T)Cobb比率和胸椎柔韧性,是评定手术效果的最好指标。
  • 摘要: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多的生长棒技术主要有单棒系统和双棒系统两种。两者用于治疗早期脊柱侧凸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内固定并发症、伤口感染及脊柱的自发融合等等,这些最终都导致脊柱的生长能力受到抑制从而影响生长棒技术的运用。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回顾此两种技术在治疗早期脊柱侧凸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各自优缺点。
  • 摘要:目的: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管内硬膜外脂肪的分布与腰椎间盘突出情况之间的关系。rn 方法:随机选取30个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MRI横断位T2WI上测量他们腰3-4、腰4-5、腰5-骶1三个平面后路硬膜外脂肪的最大厚度、两侧硬膜与黄韧带间脂肪的厚度、两侧黄韧带的厚度、椎间盘突出的距离。了解他们的一般临床资料,按照该间隙有无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症状分为两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判断硬膜外脂肪的分布与椎间盘突出情况之间的联系。rn 结果: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突出平面硬膜外后路最长的脂肪厚度与该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的距离相关,而硬膜外左右两侧脂肪厚度、黄韧带的厚度与突出的关系不明显。rn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平面的硬膜外脂肪分布与正常成人不同,与突出距离相关。如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突出间隙的后路脂肪长于无突出组后路最长脂肪厚度的均值,可以推测这些患者可能同时患有椎管内脂肪增多症,手术时要注意椎管内脂肪的清理。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对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和钉钩混合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rn 方法:从2000年至2004年于我科进行手术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选取60例配对分为两组(A、B两组,各30例),A组采用后路钉钩混合系统固定,B组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配对患者年龄相似、融合节段相仿、Lenke分型相近。通过比较手术前后影像学改变、肺功能的变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对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rn 结果:A组患者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为61°,术后为25°,平均矫正率为59%;B组患者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为60°,术后为18°,平均矫正率为70%。两组患者主弯矫正率有明显差异(P=0.002),随访2年两组间主弯矫正率仍有明显差异(A、B两组分别为49%、67%,P<0.001)。矢状面上,与术前相比,术后两年A组的胸椎后凸角平均减少了1°,而B组则减少了6°,有明显差异(P=0.026)。随访结果提示与钉钩混合组相比,全椎弓根螺钉组肺功能得到一定改善,而两组在下端椎远端融合椎体数、手术时间、平均失血量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rn 结论:全椎弓根螺钉系统较钉钩混合系统能提供更好的主弯矫正率和肺功能改善率,而在最下端固定椎体的选择、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方面,两种内固定系统未见明显差异。
  • 摘要:目的:比较胸腰椎爆裂骨折短节段内固定后外侧植骨与经椎弓根植骨的疗效。rn 方法: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外侧植骨(posterolateralfusion,PLF)组和经椎弓根植骨(Transpedicular grafting,TPG)组,PLF组行短节段内固定自体髂骨后外侧植骨(n=34);TPG组行短节段内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n=28)。对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LBOS评分、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rn 结果:平均住院日、Cobb角、椎体相对高度、LBO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PG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供骨区并发症少于PLF组;TPG组手术节段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优于PLF组。rn 结论:胸腰椎短节段固定两种植骨方式的短期结果满意。经椎弓根植骨手术具有如下优点:缩短手术时间、失血量少、减少供骨区并发症,保留手术节段运动范围。
  • 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同时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采用腰椎后侧入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20例和后路360°融合16例治疗。结果:36例患者术后随访12月-48月(平均24月),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1.7%,融合成功率为94.4%。结论:椎弓根内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理想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椎弓根钉—椎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青少年峡部裂患者进行峡部修整,局部植骨,钉—钩系统内固定。结果:30例经6-48月(平均26个月)随访,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良率97%。结论:钉钩系统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固定可靠,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应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摘要:目的:研究膨胀式椎体间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和手术技术。rn 方法:16例退变性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腰椎滑脱的患者采用膨胀式椎体间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系统手术治疗。膨胀式椎体间融合器(B-twin)对椎骨的结构破坏较小,方便植入,也提供较大空间的植骨床。膨胀式椎体间融合器(B-twin)置入时椎体终板的处理,置入位置,方向,深度均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膨胀式椎体间融合器(B-twin)最佳的撑开和固定效果。最终椎体间的融合需要完善的植骨。rn 结果:术后患者症状缓解,可早期下地,经随访4-29个月,平均13个月,椎体间融合率100%,采用otani评定标准,优良率99%,无假关节形成,无融合器移位,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rn 结论:膨胀式椎体间融合器可撑开并维持椎间隙的高度,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利于椎体间植骨融合,对椎板,小关节的损伤较小,容易置入。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腰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腰椎侧凸的方法。rn 方法:2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腰椎侧凸的患者采用椎管减压、相应节段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加小关节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治疗。讨论了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原因,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问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腰椎侧凸手术治疗时减压范围,固定融合范围,融合方式的选择确定,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腰椎侧凸手术治疗遵行适当矫形的原则。rn 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临床症状采用otani评定标准,优良率92%,无神经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rn 结论:采用腰椎管彻底减压,相应节段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侧凸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机械性颈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常常伴有颈部僵直,大多单独发生,有时伴有颈椎神经根病变和脊髓病变。颈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需根据不同的发生机理进行鉴别诊断。本文对机械性颈痛的症状,疼痛的类型,和颈源性头痛的机理和鉴别诊断进行论述。
  • 摘要:疲劳性骨折多因骨骼系统长期受到非生理性应力所致,在部队日常训练过程中时常可以见到,多与训练强度过度或姿势不当有关,比较常见的包括如股骨、跖骨和上肢等部位的完全或不完全性的骨折,但坐骨疲劳性骨折则比较罕见,在认识上可能会产生偏差,作者现就曾经遇到过的一例坐骨疲劳性骨折患者的情况进行总结。
  • 摘要:目的:评价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行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X线和CT扫描测量结果。结果: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后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复位固定满意,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 摘要:目的:了解在腹膜后腹腔镜行下腰椎手术时,下腰椎侧前方血管的解剖及手术暴露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5具腰椎尸体标本两侧观察腰升静脉(Ascending lumbar vein,ALV)和髂腰静脉(Iliolum-bar vein,ILV)走行、变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在每具尸体标本中均存在,有两个静脉分干和共干汇流到髂总静脉等4种形式。在牵拉髂总静脉时,可能导致它们的破裂。在暴露血管时需注意避免损伤闭孔神经和腰骶干。结论:髂腰静脉和腰升静脉是下腰椎很重要的解剖结构,腹腔镜手术显露下腰椎时应注意在牵拉髂总静脉时暴露和结扎这两个静脉,是手术避免血管破裂导致的大出血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及治疗原则。rn 方法:回顾我院1985年5月~2006年6月收治的各种病因所致的上颈椎不稳98例;外伤性75例,非外伤性23例;对未合并横韧带断裂的外伤性上颈椎不稳病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余病例则早期行外科干预。rn 结果:本组98例,72小时内死亡6例,其余92例中手术治疗45例,非手术治疗47例;85例获得随访6个月~5年,平均2.7年,参照贾连顺等标准,根据临床表现、自我感觉、功能恢复程度及影像学评定标准,优31例,良43例,优良率87.1%。rn 结论:详尽的病史,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对上颈椎不稳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而横韧带是否断裂可作为外伤性上颈椎不稳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同时非外伤性上颈椎不稳宜早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 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经皮椎间盘激光减压术(PLDD)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夏普兰半导体激光主机及光纤,在C—臂或电视X线监控下,在颈前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之间穿刺,穿刺针留置于相应颈椎间隙前中1/3处,导入光纤,激光输出能量400~600J,吸出烧灼产生的气体。结果:自99年10月起,应用该方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1例,优良率71.4%。结论:1.对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PLD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2.PLDD具有对颈椎稳定影响小、显效快、损伤小、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术中导致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rn 方法:报告自2000年2月至2006年3月,作者共手术治疗脊柱患者1357例次。分组按照术前危险因素:临床因素、影像学因素、病理因素和手术因素四大部分。干预措施包括:出血倾向患者术前术中应用止血药物或成分输血,控制性降压,激素,高压氧等。rn 结果:在1357例中,有11例颈椎骨折脱位,6例胸椎骨折脱位及1例胸腰段转移瘤合并截瘫者总计18例在手术前后均表现为完全性瘫痪,手术后只有截瘫平面下降,无法判定危险因素。根据界定标准,共有43例符合高危患者的标准,其中颈椎21例,胸椎19例,腰椎3例。rn 结论:胸椎的危险性及发生率明显高于颈椎,腰椎最少。年龄不是影响术中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多节段骨性狭窄的颈椎前路手术是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颈椎手术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出血控制相对困难。脊柱侧凸的术前牵引,解除前方压迫的经椎间孔途径减压,以及脊髓肿瘤术中应用“布袋”技术可以减少脊髓损伤。高速磨钻可以避免胸椎黄韧带骨化和颈椎OPLL患者的脊髓损伤。激素和高压氧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
  • 摘要:目的:评估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对伴有胸腰段或腰椎管狭窄的成人脊柱侧凸的疼痛缓解、侧凸矫正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rn 方法:本文收集了自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本科收治的21例伴有下腰痛和椎管狭窄的成人特发性腰椎侧凸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矫形。最短随访时间为1年。观察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时的X线表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临床满意度由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评价。rn 结果:所有患者中,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均得到了恢复或改善。所有的观察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90%的患者对手术满意。16例患者术后出现8种并发症。rn 结论:合并有椎管狭窄的成人特发性胸腰段或腰椎侧凸患者需要进行椎管减压、截骨、植骨、内固定等复杂的脊柱重建手术,以维持患者的正常腰椎前凸。在本组病例中,通过长期随访,疼痛缓解明显,手术获得了预期腰椎功能重建的效果,患者具有较高满意度。
  • 摘要:目的:本文报告一组应用前路椎间盘切除、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3年随访观察结果。临床资料自2004年1月至2004年4月共有5例患者接受了前路椎间盘切除、单枚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73个月(72个月~74个月)。rn 结果:术后无手术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有颈肩部的酸胀痛,2月后消失。所有患者在术后1~2月均已经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至随访时,所有患者脊髓及神经根性症状明显恢复随访时拍片未见假体移位。根据JOA评分(100分法),症状改善率术后当时为62.8%,随访时改善率为85.4%,随访时症状改善明显高于手术后当时(P=0.00414<0.01)。rn 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且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随访时症状改善比术后当时要好。
  • 摘要:目的:研究前路手术对颈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对本组45例进行分析。结果:前路手术疗效可靠,随访6个月(2年,最长10年,平均1年,改善率69.2%。优良率90.1%。结论:对颈椎间盘突出合并颈椎管狭窄的病例,应首先采用前路手术,因前路手术可直接解除压迫稳定脊柱,植骨块1cm厚使硬膜前方有0.5cm空隙,本身即有减压作用。对单间隙突出者摘除椎间盘减压植骨即可;对2个间隙突出者可参照MRI切除2个椎间盘和1个椎体;对3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者,可摘除最明显的突出1(2个,必要时加1个椎体;对无明显特别突出者应选后路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评估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方法和疗效。rn 方法:自2000年7月~2007年1月,对7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男性29例,女性47例。单节段病变69例,合并邻近节段不稳7例。根据手术减压和固定方法不同,将病人分为四组。A组23例:两椎体复位固定,然后椎管减压或切除椎间盘。B组30例:先行双侧小关节突部分或全部切除,椎管减压或切除椎间盘,然后两椎体复位固定。C组16例:三椎体复位固定,然后减压同A组。D组7例:均为滑脱合并邻近节段不稳者,先滑脱节段减压同B组,三椎体复位固定,然后再行邻近节段减压。椎间植骨32例,椎旁植骨44例。随访0.6~7年,平均3.2年,按滑脱复位程度、JOA评分好转率(RIS)、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来综合评价手术疗效。rn 结果:A组术后椎体复位率及RIS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两种植骨方式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出现神经根牵拉症状4例,A组1例,C组3例,经对症处理,均于2周内缓解;C组出现术中拔钉2例;D组出现邻近间隙过度复位1例;B组无1例并发症发生。假关节形成3例,椎旁植骨2例,椎间植骨1例。rn 结论:合理的节段固定及减压方法可获得很好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规范的椎旁或椎间植骨均可达到满意的远期融合。
  • 摘要:目的:评估使用再次手术清创或延长抗生素的方法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临床疗效。rn 方法:收集从1999年8月至2003年8月我院收治的的213例行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PLIF)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7例被诊断为深部伤口感染(3.3%)。术后进行再次手术清创或者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治疗,所有7例患者都获得了康复,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从6.4年至2.5年,平均3.6年。rn 结果:其中6名患者再次行手术清创,反复伤口冲洗并缝合伤口。无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有2例患者的Cage位置进行了重置,所有7位病人接受4至6周的静脉抗生素治疗,随后又6-9周口服抗生素。在随访过程中无椎体或者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随访过程中据Oswestry残障指数,3例患者出现轻度的下肢功能障碍,3例患者表现为中度残障。rn 结论: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了深部的椎间隙感染没有必要取出椎间植入物。可以采用包括再次手术清创或者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等方法来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华长城钉钩系统复位固定、峡部植骨治疗青年峡部裂的疗效。方法:对32例青年峡部裂患者进行峡部修整、局部植骨、中华长城钉钩系统复位固定。结果32例随访6个月~7年,平均随访2.5年。患者下腰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患者都获得了骨性连接、下腰痛缓解,复查腰椎X线片显示峡部裂已骨性愈合。结论:中华长城钉钩系统是一种单节段内固定,是治疗腰椎峡部裂确实有效的一种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在脊柱外科伤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评价。rn 方法:对158例脊柱骨折或肿瘤患者共232个椎体,应用SKY系统进行椎体穿刺成形术。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椎体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rn 结果:手术时间每例30~120min,骨水泥注入量每个椎体5.8±1.1ml(3.0-10ml)。VAS术前平均为7.6分,术后第1天平均为3.5分,第7天平均2.8分,术后1月平均2.4分;随访5~28月,手术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122个椎体高度显著恢复。并发症有:低血压、钉道反流,返流入椎旁静脉,椎管内漏、椎旁及椎间隙漏,症状不缓解或加重。rn 结论:椎体成形术能达到消除疼痛、维持椎体高度的目的,是治疗压缩骨折、椎体肿瘤的有效微创技术,但仍应重视其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摘要:目的:报告小儿颈椎小关节突单侧脱位的临床表现,比较小儿与成人小关节脱位的不同之处。rn 方法:报告1例9岁男童因车祸之C2-3左侧小关节突骨折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手术治疗经过和影像学检查。对相关损伤进行文献回顾。rn 结果:尽管成人和儿童的颈椎小关节突脱位的致伤机制相同,但两者在临床表现有明显不同。成人以颈部疼痛,活动障碍为主,部分患者合并颈脊髓损伤或神经根损伤。X线片可见病变节段椎体间脱位,单侧交锁脱位不超过1/2。小儿以颈部疼痛,活动障碍和头颈严重歪斜为主要症状。X线片上,椎体间脱位不明显,可见椎间隙左右不对称。CT扫描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脱位小关节和椎体旋转、侧屈及前屈畸形。后路切开撬拨法手术复位可恢复小关节脱位,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内固定可纠正成角和旋转,减少术后外固定时间,有利于早期活动。rn 结论:小儿陈旧性颈椎小关节突脱位可引起严重头颈歪斜,后路手术复位和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SEH)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措施。rn 方法:我院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间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共1752例,术后发生SEH4例,均行手术处理,术中证实为硬膜外血肿形成。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发生率为0.23%。对4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了分析。rn 结果:SEH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凝血机制障碍;手术方式;术中止血不彻底,引流不畅等有关。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当选择MRI检查时应充分考虑到该项检查可能对手术时间推迟的影响。预防措施包括:术前详细的凝血功能检查;术中彻底止血;术后充分的引流;术后24h内严密的观察等。rn 结论:颈椎前路术后24小时是SEH发生的高峰,应严密监测,临床表现的诊断意义大于MRI检查,临床上应针对SEH发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 摘要:横纹肌肉瘤是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15岁以下儿童,但发生于椎管内非常罕见。本文报道1例24岁男性患者,未发现全身其他肿瘤表现却首先发生以截瘫为特征的脊髓压迫症状,经过手术切除减压,病理证实为横纹肌肉瘤。患者存活9个月,既往文献未见有类似病例的报道。本文结合该病历,回顾文献进行总结。
  • 摘要:目的: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后,其近端产生交界性后凸畸形的状况,并探讨诱发其发生的危险因素。rn 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999-2003年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123例AIS患者,平均随访3.5(3-7.6年不等)年;分析其脊柱全长侧位片上近端交界处Cobb角度的动态变化,观察时间点为术前、术后两周、术后3个月、术后1.5年、随访结束时,同时进行患者问卷评分调查,问卷使用脊柱侧凸研究协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制定的SRS-24项评分。rn 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Kyphosis,PJK)定义为:以融合节段最上端椎体的下终板和此椎体头端第二个椎体的上终板测得一个Cobb角度,如果此角度大于10°或者与术前相比增大10°以上,就称为PJK。rn 结果:在平均3.5年的随访时间内,123例患者中共有35例出现PJK,发生率为28%。发病的35例患者在术后1.5年内其PJK角度平均增大了14.7°;而此后直到随访结束角度只进展了1.5°。统计学分析认为诱发PJK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即存在矢状位上的胸椎后凸畸形(即站立位矢状位片上测得的T5-T12角度大于40°);同时行胸廓成型术;融合节段过长(超过10个);同单纯使用钩系统相比钉钩混用更易诱发PJK。而SRS-24项问卷评分结果在PJK发生组与未发生PJK组没有差别(P<0.05)。rn 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可能诱发近端交界性后凸,123例患者平均3.5年随访发生率为28%;PJK的发生在术后1.5年内进展迅速,而此后基本不再加重。诱发PJK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术前的胸椎后凸畸形(T5-T12>40°);胸廓成型术;器械使用方面使用钉钩混合而非单纯用钩系统。SRS-24项问卷评分结果在PJK发生组与未发生PJK组没有差别(P<0.05)。
  • 摘要:目的:通常重度(Cobb角75°以上)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骨骼比较僵硬,目前国内外常规治疗方案为前路松解加后路矫形术,但尚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本课题分别对经前后路联合和单纯后路治疗重度(Cobb角在75°-100°)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的结果进行了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的比较。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所进行的86例重度(Cobb角在75°-100°)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均采用前后路联合或后路方式进行脊柱侧凸矫形。其中女59例,男27例,平均年龄为12.6岁(10-17.8岁),平均随访3.5年(1-6.5年)。分组如下:A组前后路联合手术(运用钉钩混合系统)25例;B组单纯后路手术组61例。其中B组根据内置物的不同又分为:a组,单纯运用钩系统10例.b组,运用钉钩混合系统24例;c组,单纯运用全胸椎弓根螺钉系统27例。rn 结果:A、B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融合节段、手术前Cobb角、柔韧性、矢状位胸椎后凸之间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A组与B组相比,冠状面矫正度较大,而矢状面矫正无明显差异。其中c组冠状面矫正率优于a(单纯后路钩系统)与b(单纯后路钉钩混合系统)两组(Cobb角:c组48.1°、a组38.7°、b组37.3°,P=0.0120),而与A组(前后路联合组)效果类似,无统计学差异(c组48.1°,A组49.8°,P=0.9524)。所有患者均未因植入物失败或假关节形成而再次手术。rn 结论:对Cobb角在75°-100°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采用单纯后路全胸椎弓根螺钉系统则可以达到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相同的效果,可以避免前路手术并发症,手术简单安全、疗效肯定。
  •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后凸成型术后继发性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rn 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于我院行后凸成型术的患者60例,男16例、女44例,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70.5岁。对其进行随访研究,建立一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用药史、骨折节段的数据库,通过X线片及MRI判断骨折椎体,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对60例患者的73个节段的骨折椎体行后凸成型术,随访12-47个月(平均26个月)。15例患者的27个椎体发生了继发性骨折,其中12例患者在术后两个月内出现l临近节段椎体骨折。27个继发骨折椎体中,有15个临近上端椎体、6个临近下端椎体、6个远端椎体。远端椎体骨折的发生时间要明显长于临近椎体骨折的发生时间(P<0.001)。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用药史及骨折数量与继发性椎体骨折没有相关性。rn 结论: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后凸成型术,其继发性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要明显增加,而且大部分于术后2个月内发生于临近节段,这与生物力学研究中“骨水泥强化后的椎体增加临近节段椎体受力”的发现相吻合。
  • 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所致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rn 方法:采用椎管减压术和后凸畸形矫正术的联合术式,一次性完成开窗减压解除脊髓神经根压迫和截骨矫形坚强内固定的手术过程,共治疗17例。rn 结果:随访1~16年,平均8.6年。后凸外观显著改善,12例感觉运动接近正常,无疼痛,生活能够自理;3例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有明显改进;术后无改善和术后症状加重各1例。rn 结论:同期可完成强直性脊柱炎后凸并椎管狭窄症的椎管减压和截骨矫正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侧块钢板急诊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rn 方法:对37例颈椎骨折脱位病人,急诊行后方入路切开复位颈椎管减压和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术。采用Magerl法进钉,选用直径3.5mm皮质螺钉双皮质固定。rn 结果:随访1~3年,平均2.1年,32例获满意疗效,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颈椎椎间高度无丢失,无螺钉松动和断钉现象。rn 结论:颈椎侧块钢板适用于需后路减压的颈椎骨折脱位,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有利于脊髓的功能恢复,具有固定节段短,力学强度好的优点,是颈椎后路手术的一种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微创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3例患者实施经椎间隙入路显微手术减压,保留终板、聚醚醚酮融合器椎体融合手术。观察融合情况、融合节段的Cobb's角度及椎间隙高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4个月,融合率100%,优良率88.4%。融合节段Cobb's角平均改善6.0°,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1.95mm,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Cobb's角和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经椎间隙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和退行性骨赘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行,疗效满意。保留终板的椎间融合器融合手术能有效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
  •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相关问题。方法:2003年7月-2005年6月,采用显微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男57例,女25例。结果:手术时间30-70min,平均50min,术中出血30-70ml,平均53ml,术后1-3d离床活动,平均1.6d,住院天数4-13d,平均5.8d。术后随访6-24月,平均13月,按Macnab评定标准,优70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96.3%;并发症1例,占1.2%。结论: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适应症宽,创伤小,对腰椎稳定性结构破坏小,疗效可靠,严格的适应症选择、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节段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随诊节段减压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病人共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6岁,平均63岁,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其中35例仅有腰椎退行性改变,5例有脊柱侧弯改变,5例1-3度滑脱。两个节段狭窄者31例,其中腰3-5节段11例,腰4-骶1节段20例。三个节段狭窄者14例,为腰3-骶1节段,均采用节段减压椎弓根落定内固定治疗。rn 结果:疗效评定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改良腰椎功能障碍指数(Modified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Questionaire Index,MODI),从腰腿痛,生活自理,行走和举重物等10个方面评估患者腰椎的ODI分数,计算方法:改善率=(1-术后ODI分数/术前ODI分数)×100%。改善率>75%为优,50-74%为良,25-49%为可,<24%为差。术后15个月随访30例,其中28例改善率为59-89%,疗效优良率为93.3%;术后30个月随访15例,其中14例改善率为53-92%.优良率为93.3%。rn 结论:对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及少数不严重的发育性椎管狭窄,根据术前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采用多节段有限椎管减压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比较单纯髓核摘除与椎间盘摘除加腰椎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对1993-2006年在我院骨科行腰椎间盘突出进行手术的1024例病人进行问卷随访,其中单纯髓核摘除有426例,融合固定有578例。分析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恢复工作情况及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对手术前后患者X片腰椎间隙高度进行对比研究。rn 结果:对单纯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病人有效随访为204例,随访率为47.8%,腰椎融合组有效随访为363例,有效随访率为60%;均获得6月-13年的随访。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优良率为:74.3%,腰椎融合组优良率为:86.4%;两组治疗有效率在临床上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是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疗效相比有提高,而且更稳定,但手术费用高。
  • 摘要: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发病随着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的不断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脊柱胸腰段是指胸11-腰2,由于胸腰段椎体是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的移行区,有具有较大的活动度,易产生应力集中而受到传导暴力的损伤。爆裂性骨折是指脊柱前、中柱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主要特征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损伤)、后方骨皮质的骨折(中柱损伤)及椎体后缘骨折片凸入椎管。该类骨折的损伤机制、临床分型复杂,且容易损伤脊髓和马尾,所以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仍有许多争议,现对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China Great wall System,CGwS)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与手术效果。方法:采用CGWS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26例,在三维矫正的同时,行胸廓成形,肋骨植骨脊柱融合术。结果:术前侧弯Cobbg角平均为56o(39°-82°),术后Cobbs'角最小矫正率为58.4 %,最大矫正率为98%,平均矫正率为81%。本组病例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随访期内未发现内固定物脱落、断裂。结论:CGWS是一种新型、安全可靠的脊柱三维矫形器械,其矫正效果优良,固定牢固,但必须熟悉胸椎椎弓根钉植入技术。
  • 摘要:下腰椎骨折发生率低,在所有的脊柱骨折中仅占4%左右,而下腰椎创伤型滑脱就更为罕见。本文报告本科近5年来收治的5例下腰椎创伤型滑脱,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SRS系统治疗的结果。我们选择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SRS系统行椎体复位内固定,避免了对邻近的正常椎间节段的影响,以最小的固定节段,达到有效的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通过后路一期完成椎体间、横突间植骨融合,较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明显减小,医疗费用也大幅度降低,更适合中国国情。
  • 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AF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2002年采用椎弓根螺钉AF系统治疗的148例胸腰椎骨折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术后压缩椎体前高平均恢复38.4%,Cobb角平均改善17.4°,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有一个级差恢复。结论:采用椎弓根螺钉AF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不干扰邻近正常椎间节段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手术方法及疗效观察。rn 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42例骨样骨瘤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13~46岁,平均23.6岁;病程15天至2年,平均5个月;病灶在股骨上的17例,胫骨13例,骨盆7例,肱骨干2例,尺骨鹰嘴1例,跟骨1例,椎体1例。对所有患者在腰麻或臂丛麻醉下行CT定位引导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术中CT扫描层厚为2~4mm,射频消融参数设定为4~6分钟,治疗温度90℃,射频电极有效治疗直径1.5cm~2.0cm,所有电极都准确插入瘤巢中心。术前、术后行MRI病灶扫描,进行影像学对比。视觉模拟标度尺(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18~24月。rn 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实施治疗,术后留观24小时并行抗感染治疗,术后第二天患者自主下地活动,术后一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一月随访疼痛基本消失,随访18~24月无复发,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MRIT2加权相不同程度降低。VAS评分明显降低,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CT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骨样骨瘤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高效的技术,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治疗方法,射频消融电极针精确到达瘤巢是有效治疗的关键。
  • 摘要:目的:选择一组符合行腰椎融合手术标准的慢性失能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改用腰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用视觉疼痛评分比例尺(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对每个病人进行术前和术后的腰痛症状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分,评估亚甲蓝注射疗效。结果:本组24例亚甲蓝注射病人术后随访时间为3-14个月,平均9.2月。所有24例病人中,21例(87%)腰痛症状有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20例(83%)腰椎功能明显改善。术前和术后的VAS和ODI评分比较,统计学上都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研究表明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纤维环后方MRI高信号区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CT片上无腰椎间盘突出的下腰痛患者行腰椎MR检查及腰椎间盘造影术。选择纤维环后方出现高信号区的部分病例行腰椎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收集11例11个包括高信号区部位的椎间盘。对标本行矢状面连续组织学切片,光镜下观察高信号区椎间盘组织的组织病理学结构,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在行腰椎间盘造影的52例142个椎间盘中,17例17个椎间盘显示高信号区,且在椎间盘造影过程中全部呈现2-3级的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和疼痛复制反应。组织学研究发现,对应高信号区的椎间盘组织表现为沿纤维环裂隙形成的不同程度的血管化肉芽组织,有成熟的瘢痕化胶原组织。结论:症状性下腰痛患者如果在腰椎间盘MRI上有高信号区,可以作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的重要征象。
  • 摘要:目的:化学性神经根炎这一理论提出至今已近30年,一直没有被临床研究所证明。本研究分析疼痛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与患者下肢放射痛的关系,进而探讨是否存在化学性神经根炎这一临床病理现象。rn 方法:临床收集42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患者(男27例,女15例,年龄19-25岁,平均34.9岁),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通过椎间盘造影和其后的CT扫描,分析纤维环撕裂方向和下肢放射痛的侧别的关系;行肌电图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分析有无神经根损伤,以及其与下肢放射痛的关系。rn 结果:腰椎间盘造影时所有患者显示单水平纤维环破裂且呈现一致性疼痛复制反应,纤维环撕裂方向和下肢放射痛侧别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下肢放射痛一侧通常有肌电图异常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rn 结论:疼痛椎间盘产生的炎性化学物质通过纤维环全层撕裂漏出并作用于相邻神经根引起神经根损害,可能是化学性神经根炎产生的基本病理生理学机制。
  • 摘要:参考回顾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进行归纳总结,对临床易于混淆的常见相关疾病(颈椎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后纵韧带骨化症,脊髓型多发性硬化,脊髓蛛网膜炎等)提出鉴别诊断要点。颈椎间盘发生了退行性变,或在某种病因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突出,刺激和压迫了颈脊神经根、脊髓等周围组织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intervertebral disc syndrome)。
  • 摘要:目的:总结武警部队腰椎峡部裂患者的治疗经验和预防措施。方法:通过总结2002-2006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腰椎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6例,治疗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对症治疗,出院后对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手术治疗结果均取得满意疗效,无明显并发症出现,保守治疗只能作为手术治疗的配合手段,或者用于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结论:腰椎峡部裂在武警部队官兵中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生有一定的客观因素,手术是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对其有效预防应优于临床治疗措施。
  • 摘要:目的:总结腰椎峡部裂合并腰骶关节发育异常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和临床效果。rn 方法:通过总结2001-2006年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腰椎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3例,其中合并腰骶关节发育异常的11例,占17.5%,具体包括:腰骶关节左右不对称、L5椎板裂或骶骨椎板缺如、小关节走行方向异常、腰骶角过大、骶骨两侧发育不对称、髂腰韧带骨化等,治疗采用手术治疗,出院后对肢体功能和植骨融合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5年。rn 结果:治疗结果均取得满意疗效,植骨融合率在90%以上,无明显并发症出现。rn 结论:手术是治疗腰椎峡部裂合并腰骶关节发育异常患者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术前应对峡部裂与局部发育异常的骨关节结构有详细的研究,术中透视,仔细操作,可以减少由于腰椎峡部裂和腰骶关节发育异常同时存在而可能产生的失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