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
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

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07-04-14

主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会议文集: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为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全球化理论"也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源自于对国际关系和"现代化"(modernization)的延续.(Burns,2002:124.)在吉登斯那里被描绘成这样一种景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社会关系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加强,它使得在某一个地方所发生的事情对其他地方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并兼论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与移动性;二、现代社会的“地方性/流动性”;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旅游文化的讨论。
  • 摘要:在康区方言中,稻城亚丁土语颇有特点.日本京都大学铃木博之博士认为:亚丁话、日麦话和蒙自话同属木理土语,与东义话、尼汝话一样,明显区别于"跟昌都话有着共同语音、藏文对应特征"的稻城金珠话、省母话.其土语民谣,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用这种土语创作、曾广泛流传在亚丁、日麦、呷拥、水爬沟、康谷、仁村、叶尔红和蒙自瓦格等村村民口中的民间歌谣及婚礼唱词等.本文介绍了几首好听的稻城亚丁土语民谣,并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稻城亚丁民间歌谣的处境有变。在短短的10来年的旅游歌谣等民族民间文化中,亚丁人对自己母语,对以此为载体rn的“安官”歌谣等民族民间文化开始淡忘了。因此,进而详细阐述了在现代传媒条件下如何推动“安官”民谣等民族民间文化,并作为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
  • 摘要:本文集中分析金融中介发展对西部地区减贫的影响。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描述了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和减贫工作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给出分析金融发展和减贫的框架,第四部分对西部地区金融中介的发展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性评论。
  • 摘要:2006年10月4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四川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专项统计报告.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四川省成为全国省际流出人口数最多的省份,达613万人.流动人口在经历职业转变、身份转换的同时,还要经历一个文化的融入和归化,蜕变的过程异常痛苦,人口流动对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 摘要:752年(唐天宝十一年),南诏与吐蕃公开结成战略联盟,在西南地区共同对付唐,阁罗凤被吐蕃册封为"赞普钟",并以此年为南诏"赞普钟元年".几十年后,794年(唐贞元十年),西南地区形势出现根本变化,异牟寻亲率南诏军队破吐蕃于神川,夺取滇西北地区铁桥等十六城,降其众十余万,并遣使赴唐献捷.从天宝十一年到贞元十年,南诏与吐蕃结成的战略联盟仅维持了四十余年,双方最终兵戎相见,南诏转而与唐恢复关系。南诏与吐蕃结成联盟后,双方相互支持,协同作战,曾使唐在南线十分被动,但也存在一些矛盾。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又为何激化,双方为什么反目成仇,这是南诏与吐蕃关系史中的重大问题,需要深人探讨。
  • 摘要:清代是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最终形成的时期,有关这一时期新疆各民族的资料也是比较丰富的.所以,清代新疆民族史的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丰硕.从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学研究来说,国内新疆民族史的研究,从清代中后期就开始了.它是和清代西北舆地之学的兴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一大批内地官员兼学者,由于种种原因来到新疆,他们利用传干嘉朴学考据的方法和新近传人中国的西洋制图学知识,写出了一大批有关新疆民族史的重要著述。有些著述已经不是简单的史料汇编,而是包括有许多个人的研究成果。如椿园《西域见闻录》,苏尔德《回疆志》,和宁《回疆通志》,徐松《西域水道记》,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和《西睡事略》,松绮的《新疆识略》,以及王树楠、袁大化编的《新疆图志·藩部》等著述中,都有关于新疆民族各方面情况的记录和研究成果。它们已经成为后世研究清代新疆民族史的重要史料依据。rn 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清代新疆民族史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近5O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现综述如下。
  • 摘要:按语言学分类,中国的藏缅语族语言包括4个语支:藏语支、景颇语支、彝语支、缅语支,所谓中国藏缅语民族就是其语言属于藏语支的藏族、门巴族;属于景颇语支的景颇族;属于彝语支的彝族、哈尼族、纳西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属于缅语支的阿昌族.除此之外,未定语支的羌族、普米族、白族、独龙族、怒族、土家族、珞巴族,也属于藏缅语民族.rn 印度东喜马拉雅民族支系繁多,其中迪马萨·卡查里、米基尔、泽米·那加、加洛是最有代表性的共同体。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叙述了印度东喜马拉雅民族与中国西南藏缅语民族的历史渊源,一、中国藏缅语民族历史上的南迁、西迁印度;二、印度东喜马拉雅民族与中国藏缅语民族的共同文化特征。
  • 摘要:民主改革是以和平协商土地改革为中心内容的全面社会改革,指中国共产党采取协商方式,领导部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及广大民众,对部分民族地区实施的社会改造.民主改革包括"民主协商"及"直接过渡"两部分.rn 在民主改革中,四川甘孜藏族地区和凉山彝族地区开展的民主改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1957年7月22日,李维汉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汇报时,将四川甘孜、凉山,新疆,云南德宏,及宁夏西海固列人民主改革的三种不同经验,或三种不同类型,因而具有深刻研究、认真总结之必要。
  • 摘要:四川康区是藏族聚居区之一."康"(Khams)是藏语的称呼,为康、藏、卫三区之一部,是藏族古代的一种地理概念,而非严格的行政区划.不过它的大致范围东起二郎山,西至丹达山,南邻云南,北接甘青,包括今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笔者认为从1950年康区解放到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其间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康藏地区的具体实际,制定了因地制宜、因族制宜的民族政策,对一个情况复杂的社会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民族政策治理,使康区社会从量的渐变到质的结构性转变,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样的社会变革过程中,民族政策发挥了改造和治理社会的功能,四川康区称得上是当代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一个典型个案,对其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深人认识在中国民族地区是如何进行社会变革的历史,也为我们用历史的宝贵财富服务于现实有其启发意义。
  • 摘要:社会性别研究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它不但加深了我们对妇女群体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关于性别关系的传统看法.社会性别研究强调,性别关系既是合作、联系与相互支持的关系,同时也是冲突、分离与竞争的关系,是差异和不平等的关系.这些关系共同发生作用,构建了男性和女性在某一特定社会中地位上的系统差异,并且还规定了责任和权利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分配方式以及赋予其不同的价值的理念.社会性别研究告诉我们,性别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也会根据不同的群体特征性而有所不同,更会因阶级、种族、民族等其他社会关系而有所不同。基于这样的理论框架,我们试图通过分析四川彝族这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存在的性别关系多元化、多层面性特征,对其研究现状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必要的阐释与讨论。
  • 摘要:服饰是人们以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是一套表象的文化系统,一部内在的心智艺术.苗族传统服饰绚丽多姿,其多样性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族中都是少有的,有调查者说苗族服饰达300余款.如此众多的苗族服饰记载了数千年来苗族代代传承下来的服饰文化,记载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劳动智慧。据笔者在川滇交界叙永、威信相邻地区的实地调查,一个地域狭小的范围内,根据服饰材料、款式、色调、结构、图式、语言、风俗等差异,苗族妇女传统服饰可分为若干类型。现综述如下。
  • 摘要:按通常观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它承担着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重任,因而是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人类共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rn 本文拟从主位视角出发,从文化普同与多样化入手,以教学内容为讨论重点,从藏区教育的历史经验和自己的田野调查中,试图找出一些对藏区教育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东西。
  • 摘要:国内已有不少针对青少年网络生活的专题调查研究,集中反映了青少年上网习惯、目的及其影响等.对于西藏互联网的研究,目前主要就其发展现状、特点和西藏网络信息的整合利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具体深入的分析.而有关互联网对藏族青少年及藏族社会的影响,国内外目前还未有研究.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观察到国内外青少年在上网习惯及目的上呈现出许多的共同点,如上网成瘾、喜欢游戏等,但由于藏族青少年生活在独特的自然地理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中而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强调与内地的交往以及汉语学习等。为此,笔者于2005年8月、2006年8月先后两次对拉萨市木如社区居委会的上网青少年作了调查,希图通过这一社区的调查能透视整个藏族社会中青少年上网的一般性特点。
  • 摘要:"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用最形象的比喻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原生态音乐以原生态民歌为主要内容,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羌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特点与现状,并叙述了在“原生态音乐热”的契机下,羌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 摘要:教育家马申斯说:"民族是一个由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民连结成的伟大的、历史的、活生生的整体,语言则是这个整体最牢固的纽带."今笔者有幸得见陈宗祥、王建民老师整理的《凉山州冕宁藏文案子试探》(以下简称《案子》)一文.《案子》说的是冕宁的一个叫"多续"的古老部落认祖归宗的路线.笔者试图通过他们对祖先和回归途径的介绍,以语言为线索去寻觅藏彝系民族祖先的足迹.
  •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我国边疆地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样,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同样面临着怎样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问题.民族文化的重塑与可持续性发展尤其引人注目.毋庸置疑,在实现新疆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准确地认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特点和地位,进而保持各民族文化可持续性发展,不仅事关新疆社会进步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保证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以及新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故其重要性应不容忽视.
  • 摘要:小南海原名小瀛海,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境内,距黔江城区30公里.景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覆盖了小南海镇7个村和1个居委会,是一个融山、水、岛、峡等风光于一体的高山淡水堰塞湖泊景区.它与湖畔的八面山、四周的原生态土家族村落融为一体,风光如画,地质奇特,民风独有,被誉为"人间仙境,渝东西湖".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渝东南的重要旅游景区.本文以渝东南小南海旅游区为例,分析了旅游发展对接待地生产方式、当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小南海社会文化影响的评估。
  • 摘要:以民族平等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共识.但在理论研究和治理实践中,对民族平等的内涵和实现民族平等的路径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从而形成了自由主义的民族平等和社会主义的民族平等两种代表性理论.在当代,这两种理论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趋同化倾向,但其根本原则仍有本质区别。近年来,由于西方“法治主义”全球化潮流的冲击,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平等“法治方案”也受到了一定挑战。在这种境况下,全面清理建国初期我国民族平等问题法制化的理论与实践,对深人认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政策有着重大的意义。
  • 摘要:由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历史·现状·发展: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于2007年4月14日至15日在西南民族大学顺利召开.参加本次论坛的有来自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及西南民族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论坛收到论文50余篇,大多具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准.rn 会议于4月14日上午9时正式在西南民族大学办公楼学术会议厅举行,开幕式由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心愚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教授和《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刘世哲编审分别致辞。开幕式后,首先由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陈玉屏教授、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等依次作专题学术报告。在此后的一天半时间里,先后有近20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作了学术发言。学者们向本次论坛和所作的大会发言,主要围绕着民族学与人类学、民族史的理论研究、民族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展开。现将本次论坛所涉及的议题及其主要观点大致归纳如下。
  • 摘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史研究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成为中国史学的组成部分.在甲骨文、金文、《诗》、《书》、《春秋》、经传、《竹书纪年》、诸子书以及《天问》、《山海经》等古代史籍中,就有关于先秦民族的许多记载.rn 中国民族史研究所取得的显著进展和丰硕成果,为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素质,为解决现实的民族问题,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多民族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中国传统史学原本就具有“经世致用”的功能,民族史学在这方面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承担其他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社会任务。因为中国各民族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会遇到政治、经济、社会、自然、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历史学家可以透过现实问题,去审视它的历史,探求它内在的发展规律,发现别的学科不易发现的历史内涵,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rn 概括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史研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产生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摘要:《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一书,由我与刘忠先生合译自英国学者托马斯的《有关西域的藏文文献和文书》(Tibetan Literary Texts and Documents Concerning Chinese Turkestan,London,1951)第二卷.此书的作者托马斯(F.W.Thomas,1886~1956年),是英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古藏文学者,他是从20世纪20年代起,国际上整理和研究斯坦因收集品中古藏文社会历史文书的开山鼻祖.rn 《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一书的翻译出版,了结了中国藏学、敦煌学和西域史地学界的一桩心愿,它为研究者解决了托马斯原著不好找、不好读的困难,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很有基础的汉文读本。加上译者在译文后附上了原文书的藏文转写,大大方便了有关学者进一步释读藏文原文和作深入研究的需要。
  • 摘要: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发展民族教育是自古以来各级政府巩固统治、安定边疆、发展边疆经济文化,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历史任务.民国时期,云南各级政府本着"启发民智"、"推行政令"、"发展建设事业"之目的,采取各项政策和措施,发展云南的民族教育.云南民国时期的民族教育也被称做边地教育,指的是由政府举办的近代学校教育.
  • 摘要:城市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议题,人类正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和城市群的扩张.经济全球化造成社会空间资源重新分配与深度开发,这些空前的全方位的发展变化塑造了新的城市文化和经济模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概念和价值观,并对环境造成不可预测的潜在威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发展中的矛盾:一方面,是对城市和社会现代化的渴望;另一方面,造成传统生活方式的解体,以及对于人与环境的严重威胁.rn 本篇论文为理解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差异的重要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类型,中国民族城市发展有着其特殊的发展历程,本篇论文强调将城市发展置于其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历史中进行纵向思考,同时城市空间变化也需要考虑城市间城市居民,城市/乡村间的关联互动,这也是城市研究未来发展的需求。如何发展出适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重要议题。它的妥善解决关系到中国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权利与发展空间,关系到“三农”问题与农民基本权益保障等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