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研讨会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研讨会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03-22

主办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从法律、政策和地方创新三个视角回顾了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进程和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土地制度因不同用途沿着不同的路径演化,农地制度无论是地方创新还是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朝着强化土地物权和以农户为主体的市场交易方向,而非农地制度却在朝向强化地方政府垄断和土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同一块土地因用途改变导致土地权利结构的改变和利益分配方式的变化,是现行土地制度的最主要缺陷。政策创新的基点是:在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盘活宅基地市场,以及探索征地中对失地农民的财产补偿办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让农民以土地财产权利参与现代化进程。
  •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然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效发挥了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发展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如法律身份不明确、内部运行不规范、一些公司等单位“翻牌”冒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些地方政府指导缺位与越位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配套法规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法律实施半年多来,总体效果明显,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和重点,抓紧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加强培训教育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依法做好指导、扶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有关工作。
  • 摘要:农民工的数量为1.26亿人,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以青年男性为主,多数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主要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他们的工作时间过长,月平均收入不到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0%,面临失业的风险较大。现有保护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服务,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但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还远不能适应农民工的需求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一是率先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相关制度和机制;二是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三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四是完善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制度。
  • 摘要: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严重失衡现象初步得到了扭转,城镇化在推动城镇体系合理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仍然面临着十分严重的问题:(1)统计上的城镇化率和真实的城镇化率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2)进城就业的农村外来人口持续增长;(3)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政策存在着多重困难选择;(4)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目标上和中央政府明显不一致;(5)农民向城镇的迁徙行为也受现行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约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推进和国家财力的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积极调整预算分配结构,不断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使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文主要是从实证角度,在概要分析财政“三农”支持政策变化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的政策取向,这主要包括: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建立规范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着力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化解乡村债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 摘要: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教育改革开放30年。改革3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学费。在义务教育免费之后,教育改革下一步怎么走?教育福利增长怎样同经济增长同步?如何更加体现公平正义,让社会全体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当前城市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了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公共政策是用来对问题进行排序的,最好的公共政策就是为那些最弱势的群体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如果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不上农民的进城速度,“城市化”就和“现代化”无关,不过是将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转换为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所以我们要应对解决农村教育不公平演变为城市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 摘要:重庆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战略思路,按照城乡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和户籍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了探索创新,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也暴露出国民收入分配、城乡互动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一是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二是必须加快经济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三是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必须坚持理顺体制关系,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五是必须加强领导,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 摘要: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农村改革的产物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村民自治赋予农民在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中享有一定的民主自治权利,经过近30年的渐进持续发展,在国家、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之间建构了一种新的治理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自治之路,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首先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治从萌芽、试验到普及的发展轨迹;然后分析实行村民自治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继而揭示村民自治作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自治之路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最后对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提出一些建议,为巩固村民自治成果并使之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 摘要:本文讨论村民自治制度原初安排时的理由、推进过程以及在村庄实际运行的机制。村民自治被理解为国家在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后重新组织农民的一部分,目前这一过程还没有结束,又已经面临着基层农村社会的深刻变化。已经展现的制度推进过程表现出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特征,但是,由于制度的规范和一致,自治的色彩和制度选择的多样性不突出。村民自治的实际效果受到其它制度的影响,目前遭遇无财政支持、精英外流和村庄共同体解体的挑战。村民自治的未来应脱离政治社会管理的框架,而从农村发展和农村和国家关系的全局上来设计。
  • 摘要:可以考虑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家垄断不等于政府垄断,国家可以委托有关公司代为行使土地所有权,并服从政府管理)。这里,要重点解决好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在城市规划区外,或者叫做纯农区,也有很多集体建设用地,应允许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可以出让,可以出租,可以入股。不管是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都由政府按统一的办法管理。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的财产,应该允许农民凭借这个财产权参与分配。我们不能对城里人讲要素参与分配,对农民却讲土地增值是社会投入造成的,你不能参与分配。特别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作出了巨大牺牲,现在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应该允许农民的土地权利参与分配。放开规划区外的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就会自然形成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价格,参照这个价格给被征地农民以补偿,比较合理。现在是按农地价格征地,1万元,2万元,不能解决农民一辈子的生计问题。但是,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给农民,即完全按照城市土地价格给农民补偿,恐怕也不合理。而按照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价格给农民补偿,农民比较能够接受。土地换社保,只能解决一代人的最低社保问题,不能保障农民的就业和后代的生计。留地,既可解决农民就业,获取劳动收入,又可使农民凭借土地权利,获取财产性收入;既可解决被征地那一代农民的问题,又可解决他们的子孙后代的问题,使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
  • 摘要: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沿着两大路径展开,一是政府主导下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形成的社区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农民自发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者由于创立的基础是政府自上而下、一厢情愿的设计,没有彻底脱离传统人民公社体制的窠臼,因此,收效甚微;后者则是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自我创新,并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未来发展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成为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个创新方向。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独领风骚。但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创新将面临两大挑战:缺少合作事业的外部推动者、社会知识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企业家式的合作社领导人。
  •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改革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经营体制和组织制度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农民、企业和基层干部适应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伟大创造。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增加,龙头企业壮大,服务组织成长,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带动农户就业增收能力增强。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产业化经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国民经济“十五”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近年来的中央涉农文件都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目标、定位和重点进行阐述和要求,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力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整体水平、加快农业对外开放起到了明显的成效。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部分行业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国际市场贸易壁垒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政府要从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联结农户与龙头企业和市场服务组织、加快建设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工作指导,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 摘要: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步入创新升级阶段。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的,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与价值创新能力,是促进我国涉农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基础。本文融合蓝海战略思想和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运用决策分析和因果分析方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与价值创新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创建政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变革创新人才的开发利用体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蓝海战略三个方面,提出了问题解决思路。
  • 摘要:根据百县调查,进入新世纪,在沿海发达地区要素成本上涨引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背景下,由外出打工派生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呈现步伐加快的趋势。这对不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中年以上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应针对其面临的突出问题采取明确的扶持政策。
  • 摘要:“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中。农村金融体系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做好农村金融工作,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村金融问题,不断创造各种机会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际上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关键上要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要真正了解我国农村的金融需求和供给情况及其与国际上的差距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找出症结所在,认真落实我国金融改革的具体措施。
  •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传统的合作医疗制度有历史的承接关系,但它们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健康保障组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个管理机制复杂的社会保障组织,经过五年的试点和逐步推广,制度构架已经基本成熟,计算机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制度运行的成本,互助共济的组织理念逐步为农村社会所接受,运行结果明显地缓解了农民的大病风险,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迅速得到推广,已经把全国的农民覆盖在一张社会健康保障网之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村社会,为农村城市化发展建立了一条新的联系纽带。
  • 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历了试点和发展、整顿规范、探索推进等三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在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改善民生,增进和谐。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制度条件来看,逐步建立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为应对保险覆盖面窄、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等挑战,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就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关键要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建立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的三方筹资方式,体现普惠制原则,具有弹性和包容性,并加强法规建设。
  •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大部分属于公共品和准公产品范畴,因此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负有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家在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调整。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对农业和农村支持的领域不断拓展,建设资金的安排上更加强调向困难地区、困难人群倾斜,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夯实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增加投入,整合资金,提高效益,创新体制机制,使农民长期受益。
  • 摘要: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30年之后回归到了改革初始水平。这虽然预示着新的改革临界点,但它发生在更高收入水平的发展阶段和中国二元结构转换的关键性时期,城乡发展所面临的条件和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政治经济模型和新增长理论的二元经济模型分析表明,体制、要素和技术等因素相互作用,是造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市场在扭转收入差距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发展要优先选择人力资本、农业科技、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通过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措施,在改革中寻求双赢的突破口。
  • 摘要:3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20多年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使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缓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但是,目前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临严峻考验,发展差距正在成为阻碍我们继续前进的突出矛盾,致贫因素更加复杂,缓解贫困难度加大。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继续实施有利于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继续实施针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扶持政策,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切实维护贫困人群的基本权益,为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目标而努力。
  • 摘要: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湖北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原因是为了应对农民负担反弹、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落后、基层干部工作方式简单、农民科技服务缺乏四个方面的挑战。改革内容是按照“行政执法职能由县级行政主管部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并入乡镇政府,公益性服务职能由政府采购、社会提供、合同管理,经营性活动走向市场”的原则,一方面规范乡镇行政机关设置,另一方面创新乡镇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公益服务事业如何办”、“改革成果如何巩固”四个方面。本文对“以钱养事”新机制中关于“养事不养人”、公益服务投入、技术队伍稳定、改革成本等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对深化改革的六个难题,即:界定乡镇政府职能、营造全面改革的宏观环境、各级政府上下联动改革、党政领导对改革的决心、完善乡镇执法工作、培育壮大公益服务主体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 摘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乡镇政权经历了不断变革,但是,当初预设的目标并未实现。一段时期内的县乡机构综合改革,实现了乡镇扩权,但是,后来又趋向上级集权特别是条条集权,机构的扩张也不同程度地发生,因此,简政放权并没有取得实质效果。乡镇政权建设并没有按照当初“党政分开”的设计推进,“党政合一”反而成为地方探索机构改革的创新之举。乡镇经济组织与党委政府实现了机构上的政企分开,但是整个乡镇政权的运行呈现出公司化特征,造成了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治理危机。持续而大规模的乡镇撤并,取得了减少乡镇数量的效果,但是,乡镇运行机制的根本改变还有很多挑战。现在,乡镇政府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县级问题则不断突出。通过观察基层政府演变,来认识整个政府体制存在的问题,探索今后基层政府的革新路径,是现阶段政府改革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