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8年世界镇痛日新闻发布会暨全国微创疼痛治疗研讨会
2008年世界镇痛日新闻发布会暨全国微创疼痛治疗研讨会

2008年世界镇痛日新闻发布会暨全国微创疼痛治疗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0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会议文集:2008年世界镇痛日新闻发布会暨全国微创疼痛治疗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其特点是面部发作性剧痛,为典型的神经痛。吴升平在1987年报告,调查我国六个城市居民中,发病率为52.2/10万人,国内及国际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7.8/10万人和62.6/10
  • 摘要: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测定(QST)、交感皮肤反应(SSR)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以及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PDN)的诊断意义,以及PDN患者疼痛症状的相关因素,为早期干颅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11例2型糖尿病(NIDDM)患者资料,应用总症状评分(TSS)表评估患者临床症状,QST及SSR评估感觉及交感神经功能,分析NIDDM以及PDN患者外周神经功能的变化与症状的相关性;QST、SSR诊断PDN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以及PDN发病及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NIDDM患者QST结果明显异于正常人,左右肢体无差异,上、下肢体无差异。无症状、症状轻微和症状明显患者的QST结果无差异,症状轻微时疼痛程度与下肢Aα类神经病变程度相关,症状明显时疼痛程度与OST异常程度不相关。所有NIDDM患者SSR结果明显异于正常人,左右无差异,下肢Lat、LatN、LatP明显长于上肢。症状轻微较无症状患者上肢Lat、LatN、LatP明显延长,症状明显较症状轻微患者上肢Lat、LatN、LatP亦延长,症状明显较无症状组患者上下肢Lat、LatN、LatP均明显延长,PPAmp均明显减低。症状轻微时疼痛程度与上肢Lat、LatN、LatP、下肢LatP的延长和上肢PPAmp的减低有关;症状明显时疼痛程度与SSR异常程度不相关。QST检测PDN的灵敏度为74.42%,特异度为49.4%。SSR检测PDN的灵敏度为79.07%,特异度为35.42%。SSR和SEP联合检测PDN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56.41%。与PDN疼痛程度的相关因素依次是:腰臀比、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结论:在DPN无症状的早期,QST和SSR诊断的敏感度均较高;但在出现症状后,尤其是症状较重时,其诊断优势不明显;其中SSR在PDN早期时与症状相关性较好,在反映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优于OST。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PDN的早期发现。腰臀比、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可能是PDN症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 摘要:对于慢性颈腰痛的治疗方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神经阻滞和药物治疗方法,微创介入治疗在椎问盘源性颈腰痛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现在已成为疼痛科治疗慢性椎间盘源性颈腰痛的基本手段。一、椎问盘源性下腰痛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椎问盘内紊乱(IDD)如退变、纤维环内裂症、椎间盘炎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根受压或椎体节段过度移位的放射学证据,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问盘源性疼痛。
  • 摘要:虽然目前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当的程度,但是神经病理性疼痛(neumpathic pain)仍然是临床医师面临的最为难治的疼痛疾病。近二十年多来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大踏步的进展,可是在治疗上大多数临床科室医师仍然感到无能为力。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主要因为慢性神经系统病变产生的疼痛性疾病的全过程不清楚,一方面除了主要是由于对神经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阶段的病理生理机制认识不够,以至于目前许多动物模型上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往往达不到预期结果外;另一方面则是临床医师的治疗过多局限于神经本身,加上缺乏多中心随机、系统化对照研究资料较少,所以很难全面、客观评价目前的治疗方法的利、弊。从科学治疗的角度上,特别是正式成立疼痛科以后,我们有必要反思或改变传统治疗方法逐步更新临床全面治疗观念和实施。
  • 摘要:在人的一生中病痛几乎是个不可回避的经历,在到医院求治的病人中,以疼痛为首诊症状而就诊的病例约占全部病例的17%,可以说疼痛临床业务的开展,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的需要。但由于疼痛医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开展疼痛临床业务时,大多存在某些不足,如果诊断技能的不足,治疗手段的不足等等,但我们认为管理理念的不足是影响疼痛学科建设与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我院疼痛科临床由医务科直接管理,纳入临床医疗的质量管理的范畴。疼痛科主任负责科室行政及临床管理,科室单独经济核算,并向医院承责。在教学方面,承担外科学总论疼痛学理论及麻醉学系疼痛诊疗学的教学,06年成立了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学疼痛医学教研室,同时承担大外科和麻醉学系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的教学。
  • 摘要:目的:对北京肿瘤医院宁养院晚期季度癌痛伴爆发性疼痛患者病历做取样调查,回顾观察宁养院在摔制慢性癌痛、减少爆发痛的疗效并个体化分析爆发痛处理的合理性,为规范化疼痛治疗和爆发痛处理提供借鉴。方法:抽样选取宁养院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期间死亡病例中晚期癌痛伴爆发性疼痛患者15例,对患者镇痛药物使用和爆发痛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对患者疼痛控制情况、爆发性疼痛次数、爆发性疼痛强度(用VAS评分)以及爆发痛控制约物使用方法进行评价。结果:经过宁养院镇痛后患者VAS疼痛评分显著下降,爆发性疼痛次数显著减少;复合性疼痛处理中辅助药物使用及个体化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至关重要。结论:对晚期癌痛伴爆发性疼痛患者按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实施综合性个体化的止痛方案,可以控制慢性癌痛,有效减少爆发性疼痛次数。
  • 摘要:芬太尼口崩片是一种经口腔黏膜快速吸收的短效阿片剂型,与传统的口服给药途径相比,药物经过口腔粘膜吸收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起效更迅速,目前已广泛地用于慢性疼痛及癌痛的爆发性疼痛治疗。本文简要叙述其在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疼痛是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病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疼痛研究及治疗的进步,针对疼痛的药物治疗有了很大发展。
  • 摘要:全球癌症发病率仍然不断增高,2007年癌症死亡总数达到790万。我国卫生部2008年公布的数据无论城市和农村癌症死亡均在居民死亡原因的前列,而且呈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常见肿瘤并存的局面。近二十余年来WHO将姑息治疗列为肿瘤防治重点工作之一,切入点就是癌症止痛。我国从1990年启动这一项目以来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三阶梯止痛原则已经成为大部分医护人员的共识。药物也不断增多,而且正在全国推广规范性疼痛处理(GPM)。本文重点介绍癌症止痛近年来的进展并对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加以讨论。
  • 摘要:腰痛足45岁以下人群中最常见的失能因素。对于大多数患者,腰痛是个自限性疾病,95%的患者在12周内缓解,大约1.2%的患者长期保持失能状态,39~79%的患者会复发或转为慢性。腰痛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在最近的一个多世纪,微创技术在医学的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一些技术在脊柱领域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在腰痛治疗上出现的一些微创技术,已成为目前治疗腰痛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观察星状节阻滞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8年8月期间,采用SGB治疗手汗症的患者43例,其中男18例,女25例。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24.6±4.9)岁。主要症状包括手掌、腋下,胸腹部和足底多汗。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夏重冬轻,出汗的程度从潮湿到汗液成滴。所有病例均排除甲亢、糖尿病、结核、肥胖等原发病引起的继发性多汗。于患者患侧胸锁关节上2.5am,中线旁开约1.5cm处进针,注入0.5%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结果:43例中治愈32例,好转5例,无效6例。有率达86.0%。术后单侧霍纳综合征5例,胸背部疼痛9例,睡眠质量改善31例,指甲分层改善3例。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促使头、颈、上肢血管扩张,自主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在我们治疗手汗症患者中,大多获得较满意效果。在6例无效患者中,均未见明显手掌汗液分泌减少,但1例有睡眠改善,2例颈肩部疼痛缓解,1例指甲分层改善。通过我院对43例原发性手掌多汗病人治疗观察,发现该疗法疗效肯定,且远期效果满意,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特征的老年人极为常见、多发的慢性病,目前没有统一、规范、标准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治疗运动器”的研制,将中西医治疗肩周炎绝大部分的疗法,聚为一体。从而规范、统一肩剧炎治疗。方法66例中40例经“治疗运动器”轻松、愉快治疗。结果80.0%患者经一个月治疗症状明显好转、经二个月治疗症状97.5%治愈结论“肩关节周围炎治疗运动器”规范、统一肩周炎治疗。患者的主动、坚持接受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
  • 摘要:国际疼痛学会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定义为周围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紊乱(transitory perturbation)引起的疼痛。临床主要特征为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gesia)及异样疼痛(allodynia)等。到目前为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原理还不十分清楚,也缺乏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其病因病理以及临床治疗进展作简单介绍。
  • 摘要:射频治疗中射频能量在组织中被转化成热量,而电极本身并没有被直接加热。射频是无线电波,其频率介于104Hz~3x106Hz之间。射频能量即无线电波传输过程中所携带的能量。当射频能量被传输到探针上,周围组织由于辐射效应而产生热。射频热凝(Radiofrquency,RF)成为当今一种常用微创技术即是射频温度控制技术提高的结果,也得益于神经生理学和解剖学知识的增加。而射频微创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身也极大的促进了这项技术的成熟与完善。现代射频系统都具有控制和监测温度的功能,射频电极针能传导电流或电压刺激,射频电极针也能测量阻抗。根据这些功能射频仪可以对特定组织产生准确的定量毁损,也可以选择性毁损神经组织中的痛觉纤维。
  • 摘要:神经外科治疗慢性疼痛的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疼痛治疗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神经损毁(neuroablative)是慢性疼痛治疗的有效手段,近二三十年来,神经刺激(neuroaugmentative)方法的出现使治疗的手段更加多样,且更具安全性,它们包括脊髓和周围神经刺激、鞘内镇痛剂输注、脑深部电刺激等。 一、慢性疼痛的定义和分类 不管是外科治疗还是保守治疗,若想取得满意的疗效,应首先了解疼痛的性质,不同类型的疼痛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慢性疼痛是相对于急性疼痛而言,所谓慢性疼痛,公认的持续时间是6个月以上。另一种定义方法是,当急性损伤愈合后,疼痛仍持续存在,可称为慢性疼痛。因为,不同类型的急性损伤愈合的时间不同,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之间的转换应依据损伤的特性。急性疼痛常反应组织损伤,而慢性疼痛并不一定是一个生理改变的反应,有时它不再反应某一疾病,而本身成为一种疾病。
  •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复习,回顾总结我国十年癌痛治疗现状。方法:对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sc)及中围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进行联合检索。结果:自1997年至2006年,我国治疗中重度癌痛的口服阿片类药物主要是吗啡摔缓释制剂(美施康定和美菲康)。结论:尽管癌痛治疗在我国已经受到多方关注,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用药简单,用约量不足,向基层医生和患者普及宣传不够,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
  • 摘要: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毁损性阻滞术用于癌症晚期病人镇痛的疗效。方法:疼痛门诊就诊的21例诊断明确的肿瘤疼痛患者,男14例,女7例;年龄43~76岁,病程为1月~2月。所有患者口服吗啡类药物或复合非甾体类抗炎免疫药物,吗啡用量30mg-240mg/24h。其中肺癌颅骨转移疼痛3例,肺癌肩胛骨转移疼痛6例,前列腺癌上臂转移2例,肺癌肋骨转移7例,乳腺癌锁骨上淋巴转移压迫臂丛3例,口服吗啡类药物疗效不佳或不能忍受其副作用或其他原因行周围神经毁损术。治疗方法所有病人给予基本的生命体征监测。肌间沟臂丛神经、肩胛上神经、枕大小神经和肋间神经毁损。在神经毁损前必须先行利多卡因阻滞,观察镇痛疗效满意后再行毁损治疗,否则放弃。结果:所有病人在注射无水乙醇时均出现一过性剧烈疼痛,时间持续10s-15s后疼痛缓解或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按照经三阶梯治疗原则治疗70%的癌痛患者缓解满意;部分癌痛患者,在严格应用”三阶梯药物治疗方案”后,仍有剧烈疼痛,或因不能进食,有药物禁忌,不能耐受镇痛药等原因,无法充分接受”三阶梯方案”的治疗,毁损性神经阻滞是治疗这些顽固性癌性疼痛的一种有效的神经损毁治疗方法,周围神经及其分枝毁损能够以小代价获得大效益。常用的毁损性神经阻滞包括上颌神经、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枕大神经、臂丛神经、肩胛上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和腓神经等。
  • 摘要:本文简述腹腔内的内脏神经阻滞术在腹腔癌痛治疗中的作用。
  • 摘要:恶性肿瘤已日益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在我国大城市,恶性肿瘤已成为第一死亡原因。骨转移是最常见的肿瘤合并症,可发生在原发肿瘤诊断前,治疗中或治疗后。特别是对于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等,骨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发生骨转移后,病人常有许多并发症,如严重的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骨髓抑制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信心。因此,对骨转移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对于控制肿瘤病程的发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很有意义的。放射治疗是最常用的姑息治疗手段,能有效地控制骨转移灶并缓解疼痛。
  • 摘要:腰椎问盘突出症是引起下腰痛的重要病症与来源,手术治疗曾在几十年问被推崇,但文献中屡见关于手术失败及部分病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的报道。所以,非手术治疗在许多国家仍然被提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非手术疗法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证明,治疗效果还不高,甚至出现并发症及意外。为此目的,我们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其中尚有争议的观点作一探讨。
  • 摘要:目的:观察颁2横突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配合“好及施”贴外敷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56例确诊为颁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8例,颈2横突注射曲安奈德加“好及施”贴外敷治疗;对照组28例,颈2横突注射曲安奈德。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并纪录录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下降(6.1±1.8)分,对照组下降(4.2±1.5)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78.6%,好转率14.3%,无效率7.1%;对照组的治愈率53.6%,好转率28.8%,无效率17.8%。两组问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2横突曲安奈德局部注射配合“好及施”贴外敷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较单独使用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