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第二届内观疗法学术大会
中国第二届内观疗法学术大会

中国第二届内观疗法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淄博
  • 出版时间: 2009-09-10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第二届内观疗法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开始了,盘腿而坐的曲伟杰老师微微眯起双眼,陷入对眼睛的回忆之中,美妙的金鱼、活泼的小蝌蚪、《青春之歌》、有文化的眼镜、杨琴演奏……眼睛带他感知这个大千世界,让他在每一个人生阶段留下收获。而他亦通宵达旦地用眼睛去看书、写作、上网……眼睛终于“反抗”了,他跑医院、用药水,呵护起眼睛——为了让它继续服务。如果不做内观,他绝然不会想到,其实,他曾经那么地慢怠自己的眼睛,那么地对不起自己的眼睛……眼睛之后,牙齿、嗓子、脖子、肩膀和胃,一一纳入曲老师的内观之中,就这样,《我和我的身体》带曲老师在人生长河里游历,体味和思考,灵魂被重新梳理,升腾起全新的感知、喜悦和憧憬。而我,一个非专业的观察者,被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吸引着、感受着,留下直觉而真实的声音。本文结合曲伟杰老师身体内观训练的内容,浅谈了感想。
  • 摘要:内观,就是观内。那些天与喧嚣的外界是隔绝的。学校好似一块心灵的净土。环境的清新淡雅,老师的和声细语,都让笔者感到安全平静。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慢慢的卸下了自己坚硬的外壳,就像是个纯真的孩子回到了童年的家。心静了下来,开始回望四十几年的人生道路。
  • 摘要:2002年9月至今,曲伟杰心理学校培训中心培训心理咨询师学员千余名,每一次培训都有咨询师成长团体训练部分,2009年7月4日、5日,首次在二级咨询师个人成长团体训练中应用内观疗法,对于内观疗法在咨询师成长团体训练中的作用和效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摘要:内现治疗(Naikan Therapy)是日本学者吉本伊信(IshinYoshimoto,1916-1988)研究开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和检讨自己历来人际关系上的所作所为存在的问题而予以反省,达到重新认识自己,意识到在自己与他人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籍此解决由于性格、生活经历中的非理性因素造成的人际关系障碍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从而引导患者对人生进行再定义、再认知。内观治疗的适应症较广,对人际关系紧张,但无明显性格异常,最为适应;酒中毒、药物依赖;青春期的适应障碍;反社会性行为、及其他方法无效的神经症均有疗效;本文通过一例抑郁症治疗有效的案例,来讨论内观治疗对抑郁症的疗效。
  • 摘要:中国是个关系导向的社会,人际关系是最容易影响中国人心境的。对著名学者沙莲香设计的问卷中“您通常容易在什么事情上产生苦恼和忧虑?”问题的回答,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不被人理解、社会风气不好和家庭不幸福。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三者均出在人际关系问题上。可见,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中国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涉及到最常见的青少年和父母的关系、夫妻关系、工作中上下级关系等,不仅令许多孩子、家长、恋人、夫妻、老板、职员苦恼,而且也困扰着心理咨询工作者。传统的心理咨询理论虽然都涉及到人际关系问题,但并没有把它作为重点对待。日本的日本吉本伊信先生于1937年提出、1953年确立了内观疗法。阅读内观的相关著作和文献,笔者深切地感到内观疗法对改善咨询者人际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搜索中文期刊网,从1994到2007年,只有7篇相关的论文。本文试图循着纵向的发展脉络,对内观疗法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有所助益。
  • 摘要:笔者在2008年4月和2009年6月分别率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内现学组推荐的6名医生赴日本大阪内观研修所体验内观疗法,在此过程中,全程介入,担任翻译,充分观察了体验者的心理变化,对内观疗法的奏效机制也进行了有关探讨。
  • 摘要:身体内观是以自己的身体器官作为对象进行内观训练的一种特定程序,这样的训练使人有机会把身体及其器官作为具有尊严的独立生命体加以对待,历史性地回顾和检讨“我和我的身体”的相互关系,解构因身体是“我的”就可以任意对待的粗暴我执。重新恢复我与我的身体的连带感,树立起对身体、对生命、对生活的新态度。笔者体验了为期5个半天的健康内观,对象是我的身体,依次选取的器官为眼睛、嗓子、脖子、牙齿、肩膀、胃。这是一次全新的内观体验。不论是体验者还是指导者都收获了很多特别的感受和经验。
  • 摘要:2008年8月29日,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理科王馥玲主任主持了一次内观体验,由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张勤峰老师和上海静川心理咨询中心的刘兴琴老师具体指导和面接。五天内观下来,感受颇深,重走了一遍生命的历程,重新体验了被爱的幸福,发现其实生命中不缺少爱,而是缺少体验爱的能力,是因为过分自私贪求不知满足,才生出对他人的不满和抱怨。内观后,深感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厚爱,充满了愧疚和忏悔,也深深地感恩!
  • 摘要:内观产生于叫做“身体调查”的修行方法,而“内观法”在实践中用来解决烦恼。自从1978年,内观学会(现在的日本内观学会)成立后作为“心理疗法的内现”受到了人们的瞩目。当内观国际化的时候,首先面临的是内现用语的使用。本文从讨论“内观和内观法以及内观疗法”的用语开始,介绍内观疗法的定义和内观的本质以及内观的临床病例。
  • 摘要:如今为什么开始重视家庭的作用呢?重谈古老而新、新而古老的话题可从社会学上找得到一些理由。在这里不讨论社会学的观点。笔者工作就是心理的治疗。在心理治疗中虽然面对的是个人的烦恼,但是隐藏其背后的家庭问题也挺多。让人吃惊的是这种家庭问题不仅来自现家庭有的还来自上代遗留下的家庭问题。这时,你就会认为家庭是一种有生命的有机体。在夫妻咨询中也会体会到“夫妻本来就是陌生人”,所以不得不扪心自问“家庭”到底是什么?带着这种疑问笔者导入了家庭为对象的心理疗法“家庭内观”。
  • 摘要:随着信息产业的急速发展,瞬间使得把文化、道德、习惯各不一样的国家走向了国际化。现在不能忽视的是这一变化与各国在历史长河中民族生活所培养出来的精神文化的妥协中会出现歪曲,并成为了社会问题。有着悠久传统和很长历史的中国也不例外,紧急任务就是如何应对一刹那的信息海啸。迅速的产业化和社会变迁,对迄今为止的家族关系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内观在社会适应困难、人际关系不良,工作、生活、教育等领域内的人性化的恢复上被人寄予很高的期待。本文探讨了中国内观普及,回顾了其15年来的发展历程。
  • 摘要:由吉本伊信求道体验诞生的内观作为自我发现法,在当今社会广泛应用于人性的回归,社会生活的适应,养生,医疗及教育,劳改教育,事业,家庭关系的改善等领域。其历史发展轨迹为大约1世纪,后汉代时期,从印度经由丝绸之路的西域各国佛教传到了中国,并在中国各地得到了发展。其中大约1500年之前,中国南北朝时代,出生于山西省北部的灵山五台山附近的雁门的僧人曇鸞大師,不仅学习了佛教而且还学习了当时在中国比较盛行的老子,庄子等的道家思想和儒教学问,特别从印度传进来的经典佛经中选出“大集经”,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学问的基础上进行了注解。
  • 摘要:笔者介绍了内观的意义和方法。内观是审视自身的方法。目前,日本已经有超过20所内观中心。笔者希望你能寻找出一周的时间进行内观。因为一个人通过内观发现的事是个人的,一个人永远无法知道通过内观会发现什么。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通过内观将会摆脱目前的痛楚,或是至少向摆脱痛楚迈出巨大的一步。
  • 摘要:谈起内观的三个主题,一般都认为是让患者从“受过他人的关照”“对他人关照的回报”和“给他人增加的麻烦”三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省。确实这是内观疗法的简单模式,但不是内观的本质。这个模式如独自流传开来,可能会导致对内观疗法的误解。内观探讨的问题,虽然表面上包含三个方面,但是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内容。为了便于理解内观的结构、内观的支撑框架和内观的机理,这里先简单作一说明。若要从总体上把握内观的话,则内观有三个动力元素,它们有各自的主题,存在于不同的水平。在同他人的关系相处过程中,要对过去的我进行反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系统地回顾到目前为止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这当然是内观的第一个主题。通过这三个项目的回顾,可以挖掘出这个主题。
  • 摘要:目前心理治疗有500种。内观疗法是日本创造的,源于中国的佛家理论、创造。与当代中国文化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对“内观疗法”的认识,探讨了引进“内观疗法”的设想,就在中国开展内观疗法的发展及内观疗法进入中国的全部程序做一介绍。
  • 摘要:本文例举了一例患有强迫症的患者,通过内观,现在心态比原来好一些,小心眼的毛病有所改善,心理比内观前成熟,对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所帮助。特别感激父母,以前对朋友不宽容,朋友对自己那么好,自己没有做什么,觉得很惭愧。以后要善待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毛病要接受,心情由原来的躁动也变得平静了许多。内观前自己想问题比较简单、单一,自己小心眼,对他人不够宽容,让父母担心,惹父母生气。以后,遇到问题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会多一点解决办法。感觉到自己的朋友真好,父亲很伟大,在他身边很安全,很温暖。母亲很慈祥,对自己关心爱护,很感激父母。现在想问题较成熟,小心眼也好一些了,能对朋友宽容,对父母特感激,以后再也不惹父母生气了。
  • 摘要:本文举例一例患有社交焦虑的患者,通过内观她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与其他人有眼神的交流,她说在人际交往坦然一些了。
  • 摘要:随着医改的推进,调动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医疗卫生单位的生机和活力是管理者的基本思路。为确保医改健康发展,在医院管理中,思想工作日益重要,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始终,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形势的发展,思想工作必须开辟新的途径,即探讨“内观”的应用,指导员工从自我意识,欲望、立场看别人的理解,反思自我存在和他人的关系,带着反思进行观察,感恩他人、检点自己、促进和谐。本文探讨了“内观”在医院管理制度中的应用。
  • 摘要:内观后7个月的感想:现在回想起来,7个月前的内观治疗,像一阵阵不经意的清风悄悄地改变了我生命的方向。天地无比宽阔,一身轻松,走在曾经走过的道路上,感到新的生活在脚下一路铺开。对于我的内观体验,用得上一首禅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笑,春在枝头已十分。大学时曾经无数次地带着寻源的冲动,缘溪而行,逆流而上,寻觅曲经通幽的清静;有时独立顶峰,极目四望,可还是没有寻求到心灵的宁静。内观后,笔者读懂了这句话: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于内在的建立。恍然悟到其间万物其实并不在心灵之外,每个人都行走在自己的风景中,生命的意义若向外索求,无异于提灯寻影。本文现将收治的一例失眠患者内观治疗的情况做一总结。
  • 摘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我治愈心理问题的能量。在大部分的心理治疗理论中,都相信来访者在适当的情况下,都有自我治愈的倾向和力量。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运用内观疗法和箱庭疗法的基本前提也是相信来访者都有崇高的理想,追求真善美,都有高尚的精神境界。通过两个疗法的结合运用,本文说明了箱庭疗法对内观指导进程的促进作用和对内观指导者的启发。
  • 摘要:本次内现团体训练,采用集中内观的变式并结合团体辅导的方法对4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及其家庭进行为期5天的训练,训练前后进行了文章完成测验。rn 目的在于探讨在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进行内观团体训练的治疗效果,并对内观团体训练引起心理变化的机制做简要分析。训练后,4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均不同程度地被激发出幸福感、连带感、负疚感,同时产生了一定的认知转变。他们的家长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4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文章完成测验前后变化明显。事实证明:家庭内观团体训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规范其训练模式及广泛推广。
  • 摘要:内观疗法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佛教、儒家、道家、基督和古希腊文化中都可以找到认识自己——内省的源头,体现了人性的共性和一致性。内观疗法直指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生理柔弱性、高度的智力和学习能力是人类社会性的基础。内观疗法的操作程序规范具体,把东方独自内省和西方严谨的外部控制进行了有机地结合。本从以上三方面论证了内观疗法的合理性。
  • 摘要:应曲伟杰老师之邀,笔者于2009年7月15日至7月20日为曲伟杰老师做关于身体内观的指导。这是笔者第一次指导身体内观,也是第一次给曲老师做内观指导,心中充满好奇、期待,同时也觉得很幸运。本文是关于曲老师本次身体内观指导的几点体会。
  • 摘要:本案例呈现的是一对母女进行亲子内观治疗的过程及改变。咨询中了解到,夫妻俩在女儿的学习教育上倾注了许多心血,对女儿的将来有着很高的期待。虽然,一切物质要求都给以满足,但在学习方面,对女儿要求的很严格。父亲甚至常用冷漠的语言来刺激女儿。夫妻俩从不与女儿沟通,和孩子之间的交谈不是批评就是说教,青春期以来更是管理的更加严格,女儿所有事都是父母说了算。
  • 摘要: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NCT)是1995年由天津医科大学李振涛提出、2007年由毛富强完善,借鉴并整合来源于东方文化的吉本伊信创立的内现疗法(Naikan Therapy)和来源于西方文化的贝克认知疗法(Beck’s Cognitive Therapy),按照吉本内观三个主题,对自己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人际关系进行回忆,在内观情境中多角度观察和感受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各个事件,从而对自己存在的多种非理性认知进行察觉和矫正,改变执著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使自己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趋于和谐的一种心理疗法。十五年来,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在内观疗法与认知疗法的并用与整合方面做了一些临床研究工作,本文现简要说明。
  • 摘要:一个心理疗法在地方的发展和普及,需要一个启蒙者,需要一个有力量的推动者。笔者有幸结缘于内观疗法,得益于路英智博士,对源于中国文化而创始于日本的内观疗法有很深的研究和领悟。数年前,路院长就给临床医生讲内观心理疗法,希望内观疗法如同森田疗法一样在医院发展起来,能造福于心理困顿者,并能促进人们的心理成长。在他的心理治疗个案中,常常运用了内观的理念,并出现神奇的效果。他给了内观小组以启蒙及业务指导,并且给了我们将内观疗法在医院发展下去的极大的信心。
  • 摘要:内观疗法的设置是严格的,每日要求十几个小时独自坐在屏风内思考安排的题目:“对方给我的恩惠,我给对方的回报,我给对方添的麻烦”。每隔2个小时我们要去和她访谈面接一次。因为患者及其母亲、婴儿共居一室,难以在除内观外一起生活的时间保持绝对安静,所以允许其在每天十几个小时内观外的时间内和母亲及婴儿交流,但避免和其他人交流。内观在专门的内观室内进行。因为篇幅有限,笔者将治疗的片段做一摘录总结。
  • 摘要:在中华传统“内视”养生基础上,研究出“内感官”疗法在“意念力’通过“内视”、“内听”、“内感觉”作用下,达到养生、保健、治疗、康复作用;同时激活“内观感”及开发右脑“潜意识”巨大潜能作用。本文只把最初8年选择主动配合容易观察的各种疼痛300例有效治疗做报道:不包括其他疾病及养生、保健、康复方面的内容。
  • 摘要:目的:对内现认知疗法进行短程操作的改良,提出短程疗法的操作模式,并评价其心理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短程内观认知疗法对1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健康志愿者实施心理治疗,治疗前后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主题绘画测验及个人心理问题对照分析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志愿者者SCL-90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主题绘画内容及个人心理问题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取得了显著效果。结论:治疗周期由7天改为3.5天的这种短程内观认知疗法,仍然保持了肯定的心理治疗效果,对内观认知疗法的应用推广将产生重要影响。
  • 摘要:本文在首先介绍“心理健康活动”的基础上,介绍“对工作最鼎盛期人们的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中年危机”等观点。同时,介绍在当今社会心理状况下成为新的潮流的新交流方式活动。进而参考具体例子,围绕“自于束缚中解放自己”为目的的内观法的治疗机制,谈谈对自我意识成长的关系的一些见解。
  • 摘要:本文探讨了功能性心理障碍的三空间理论、心理治疗的动力过程、内观疗法的治疗机制以及内观疗法对心理平衡的作用。
  • 摘要:[目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内观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心理治疗方法,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如何更好地运用内观疗法,帮助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走出迷茫,是目前心理医生的主要任务。[方法]案例分析法。[结果和结论]临床心理治疗实践可以证明,运用内现疗法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抑郁、焦虑等情绪,让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释放心理压力,重新找回心灵的平和,通过内省不断修正自我,超越自我,消除心理阴影,抵御疾病,恢复身心健康。
  • 摘要:目的:探讨内现疗法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院外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住院次数3次以上的患者22例,分为药物联合内观疗法实验组12人,药物治疗对照组10人。出院后随访1年,了解院外停药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复发率37.3%,对照组复发率80%,两组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内观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较单纯药物治疗对院外服药依从性有很好的提高,延缓疾病复发周期,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内观认知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及适用性。rn 方法:采用天津医科大学李振涛、毛富强提出的内观认知疗法,选取自2008.9.1~2009.2.1期间于天津市安定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69例,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经急性期治疗达到临床有效标准:PANSS总分减分率≥50%或PANSS总分≤60;PANSS量表中G12评分≤3;年龄16~40岁之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自愿参与本研究,征得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药物治疗状况稳定,近期无换药打算。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信息后,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内观认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服用原有药物的基础上,给予连续7天集中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NCT);对照组只给予原有药物治疗,观察一周。在入组时和一周后分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护士观察量表(NOSIE)。rn 结果:共纳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69例,NCT组30例,对照组32例进入结果分析,7例脱落。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①NCT组患者治疗后PANSS量表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复合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反应缺乏因子分以及偏执因子的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2.672~7.370,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ANSS总分、阴性量表分、复合量表分、反应缺乏因子分、思维障碍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96,P=0.009;t=5.186,P=0.000;t=3.757,P=0.001;t=2.634,P=0.011;t=2.376,P=0.021);②NCT组患者治疗后NOSIE量表总消极因素、激惹因子和迟缓因子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3,P=0.002;t=6.139,P=0.000;t=2.067,P=0.0481)。rn 结论:药物联合内观认知治疗对改善患者精神症状,特别是阴性症状,具有更加积极作用的,其疗效可能优于单纯应用药物,需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 摘要:内观疗法是1953年由日本的心理学家吉本伊信创立。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内心常被浮躁琐事困扰,而又习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对人是敌意、不信任、无安全感的。内观发掘久违了的爱和真情,而这正是幸福的源泉,由此才使我们人生价值提升。集中内观疗法具有保护性的治疗构造和技法,对于自我比较脆弱的患者也能给予关怀式的心理援助,是一种能让人进行深刻自我洞察的心理疗法。笔者在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适时采用此疗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本文现将收治的一例同性恋来访者内观治疗的情况做一总结。
  • 摘要:内观指导师:崔舸鸣,张晓芳。来访者:女性,38岁,硕士,教师。初次来访问题:夫妻关系不良。内观前咨询:第一次夫妻同时咨询后,发现主要问题在女方,来访者也认为自己有很大问题,与父母、姐姐、丈夫关系都不好,经常发生冲突;孩子10岁,几年前就诊断为抽动障碍,自己很痛苦,自卑自责,每天哭泣,觉得没意思,但不知问题究竟在哪儿,因此迫切寻求专业帮助。夫妻咨询一次后,建议妻子先做个人咨询,来访者同意并坚持定期来,连做三次后,抑郁情绪缓解,与家人关系也有所改善。咨询中,发现来访者夫妻关系不良的背后,是对父母的不接受,感觉“被伤害”,充满抱怨,从未体会到父母的关爱,缺乏连带感,常感委屈、无力。再咨询时,建议来访者使用内观疗法。来访者了解后接受建议,决定集中内观。因其时间限制,只做五天。本文现将内观治疗的情况及新进展做一总结。
  • 摘要:笔者于2008年4月在樱花盛开的季节,随行数名心理学专家前往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内观研究所进行集中内观疗法体验学习。其程序和方法是:早晨六时在内观的歌声中起床洗漱,六时三十分至晚上十时就寝为止,实施十五小时三十分的内观。在屋里的一个角落,坐在用屏风围起大约2平米大小的榻榻米的地板上,静静地对自己的情境进行回顾和反思,反省自己对于别人采取的行为。反思的对象从母亲开始,包括三点具体的事实:(1)母亲为我做过哪些事情(得到了什么?),(2)我报答过母亲哪些事情(回报了什么?),(3)我带给母亲的困扰有哪些(添了什么麻烦?)。从母亲开始,依次进行父亲、祖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及公司同事等等。反思的次序是按年代顺序,从幼年时代到现在。通过内观人际互动的三个主题,引导人们观察、观照、凝视,启发和洞察自我。每两个小时有三至五分钟的会谈,我们很荣幸由榛木美惠子老师亲自进行辅导。打开屏风,榛木美惠子老师与我们互相问候之后,对反省的各方面加以询同,每天大约会谈七次。晚上写当天日记给老师。内观的主题还有生活费的计算、有无撒谎、偷窃等。
  • 摘要:冠心病是器质性心脏病,是实病、看的见、摸的着,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重视。但如果我们得的是“过度自私”这种人格缺陷的“心病”。它虽然是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甚至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由于它没有客观指标可以度量、探查,所以没能引起全社会广泛、足够的重视、并加以防范。内观心理疗法正是一种提高人格修养,纠正自私人格缺陷的现代心理疗法。本文探讨了内观疗法在治疗自私人格缺陷方面起到的作用。
  • 摘要:本次团体内观旨在尝试探寻一种简捷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借鉴。此次团体内观,运用了日本学者吉本伊信先生所创的“三大主题”内观疗法,并利用互动和分享的方式对受训者的问题和症结进行处理,历时两天,20学时。受训后,受训者认为他们的不合理的认知得到了矫正,人格得到了提升,学会了感恩,幸福感更加强烈了。
  • 摘要:本文是一例亲子关系的案例,咨询师首先通过让孩子画画的方式,确保此次亲子内观顺利完成;然后在母亲的内观训练中融入了与以往三大主题有所不同的其他主题。最终达成了母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男孩也得到了更为有利的成长环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