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一届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
第十一届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

第十一届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南昌
  • 出版时间: 2015-11

主办单位:中国医院协会

会议文集:第十一届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现代医疗理念的不断进步,院前急救工作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的重视,特别是中国胸痛中心,更是把与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通道的整合作为认证的必备条件.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中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从急救人员组成及、急救流程耗时、院前诊断及处理、指导自救、现场救治等方面对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工作进行介绍,并从四就原则着手建立院前与医院的衔接通道。总之,加强院前急救与胸痛中心的合作,整合院前、院内信息,对提高院前急救医生心肌梗死的诊疗水平及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 摘要:目的: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对院前急救辅助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在提高从业人员的个体急救能力的基础上,提升院前急救体系的综合服务效能.rn 方法:借鉴国外医疗救护员的培训模式,对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辅助人员开展规范化培训,运用柯氏评价模型对培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价.rn 结果:(1)培训方案适用于不同年龄、工龄、学历、岗位的院前急救辅助人员,参训人员在培训的实用性、记忆程度、难易度、工作帮助程度、培训课程的课时安排、培训形式、老师授课水平以及培训的整体评价等方面没有差异(P>005);(2)在个人自评中,工作态度和培训收获在培训前后有显著性改变或提升(P<005);(3)在行为综合测评中,参训人员各项评价指标在培训前后有显著性改善(P<001);(4)规范化培训显著提升院前急救的综合服务效能,急救反应时间和急救周转时间缩短、急救回车率和急救迟缓放车率下降、急救服务满意度上升.rn 结论:院前急救辅助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方案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改善工作态度、强化急救能力和提高整体服务效能.
  • 摘要:在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实际工作中,调度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十分宽泛,需要记忆的知识量非常大,给调度员造成了工作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为了解决调度员的知识记忆问题,我们以"三字经"的形式,把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调度员需要掌握的知识编纂成册,帮助调度员记忆和掌握,指导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的开展,对科学指导调度员的工作,提供调度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 摘要:目的:改善急救调度人员外语能力现状,提高外语沟通应对能力.方法:通过对当前杭州市急救中心调度员外语能力的调查,明确现状并分析主客观原因,如准入制度缺陷、培训机会缺失、危机意识缺乏、缺乏再学习动力等,以期找到合理化应对策略.结果:当前院前急救调度人员的外语能力十分薄弱,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对外籍人士生命及城市形象塑造构成隐患,文中从提高外语口语学习意识、急救调度相关学科建设、调度员准入制度、长效培训机制及奖励机制、建立外语沟通接警模板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结论:院前急救外语沟通是急救调度员的基本能力之一,对急救处置和急救能力提升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院前急救跑空严重影响急救效率,延误危重病人的救治.文中从患者、指挥调度员、急救车驾驶员、道路及天气状况、站点建设、虚假报警电话等方面分析了跑空原因,落实完善急救站点设置、提高指挥中心调度员业务能力、加强急救车驾驶员业务能力培训、在社会普及急救常识等对策可有效降低院前急救跑空率,提高急救效率。
  • 摘要:目的:探讨青海省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模式与效果评价.方法:30名急诊专科护士进行培训前后考核、制定课程设置和临床实践带教计划.结果:30名学员通过培训后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合格,与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急诊专科护士学历偏低,缺乏统一的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层次不齐,因此,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模式是对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一种探索,培训课程规范化,培训资源标准化有利于急诊专科护士急救能力水平的提高.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人定位法心肺复苏急救培训的效果.rn 方法:对全院护士进行三人定位法心肺复苏急救培训.随机抽取96名护士,对其进行培训前后的考核并发放自设的调查问卷.rn 结果:培训后不同层次护士的急救成绩均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且年资越低提高的幅度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培训后护士的综合急救能力也有较大提高,与培训前相比,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调查显示各层次护士对急救培训的需求程度不同,年资越低的护士对培训的需求越强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三人定位法心肺复苏急救培训能快速提高护士的综合急救能力,工作年限越短效果越好,是一种较满意的提高护士急救能力的在职培训方法.
  • 摘要:灾害护理就是系统、灵活地应用有关灾害护理学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专业领域开展合作,为减轻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活动。本文首先阐述了对灾害护理教育的认知,其次就在岗护理专业人员、护理教育人员、护理专业学生及普通公众的灾害护理教育情况进行介绍,之后结合汶川地震中的护理特点对培训内容进行说明,最后从灾害护理理论知识学习和情景模拟灾害救护演练两个方面就培训方式展开探讨,以期不断地加强我国灾害护理教育开展.
  • 摘要:为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保障院前医疗急救安全,对改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的措施进行探讨.本文介绍了云南省急救中心通过采取健全和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制度、落实急救中心各项规章制度、狠抓一线质量管理及医德医风和行风建设、进行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评价等五方面的措施,在医疗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持续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保障院前医疗急救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猝死患者院前急救转运途中应用的价值.方法:以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心肺复苏机为实验组,在指定时间(10分钟),随机选取路段,急救车上对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正确心脏按压位置次数、按压后未完全放松次数、按压频率及深度有否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具有正确心脏按压次数高、按压后未完全放松次数低、按压频率及深度稳定等优点,上述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肺复苏机在猝死患者院前急救转运途中理论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rn 方法:选取从2012.1-2013.1月间笔者所在中心调派出诊并且送往同一家医院救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积极控制感染及改善呼吸功能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4、24、72及第5天、出院后第30天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3个月内再次住院例次.rn 结果:观察组患者通气4h时pH值即明显回升,24h内继续好转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对照组pH值变化不明显,经过5d治疗仍偏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气治疗短时间内PaCO2显著下降,对照组下降幅度较小(P<0.05);pH值及PaCO2两组对比4h、24h、72h、5d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但两组PaC02均不能降到正常水平.两组治疗后PaO2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院后30天血气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缩短,出院3个月再次院例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NIPPV治疗可迅速纠正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竭状态、改善肺功能、减少肺损伤,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对北京市区(县)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总结,为本市及其他城市院前急救质量管理积累经验.rn 方法:对2012-2014年间北京市区(县)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工作量、投诉率、执行救治任务2分钟出车超时率及执行任务90分钟超时率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研究时间内北京市区(县)120急救网络工作量逐年增加、投诉率逐年下降,城区120急救网络执行救治任务2分钟出车超时率及执行任务90分钟超时率均明显下降.rn 结论:北京市区(县)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取得明显效果,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是落实院前急救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统一标准、反复强化、共同参与、多方推进"的急救网络管理大氛围是落实院前急救质量管理的关键.
  • 摘要:目的: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加强科室团体协作,降低医疗事故潜在风险。方法:以一线急救人员组成品管圈小组,集中讨论问题存在原因,制定对策,并统一培训相关技能。结果与结论:以2014年1-4月为对照组,活动前心脏急症院前处置率为61%,通过活动开展,6-8月心脏急症院前处置率达到83%,较前有明显提升。
  •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武汉市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疾病谱情况,了解当地院前急救各病种的分布现状及大致规律.方法:利用武汉市急救中心病案软件系统,对该市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院前急救疾病谱进行前瞻性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二年间武汉市院前急救患者总人数为146528人次,其疾病谱前五位分别是交通意外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武汉市急救中心应根据本中心的疾病谱特点,针对性的建设急救体系,配置急救资源,提高院前急救系统的工作效率.
  • 摘要:目的:统计分析1510例老年急救患者临床资料,为院前急救进一步诊治老年患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院前急救151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总结.结果:院前急救老年患者在逐年增加;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系统疾病为主,分别占26.23%和22.72%;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5:1;院前急救老年患者死亡原因中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系统疾病为主,分别占死亡总数的35.51%和30.84%.结论:院前急救老年患者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系统疾病为主,同时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并且老年患者在逐年增加.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方法: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45例,年龄46~79岁.所有患者均在现场处理开放气道、吸氧、生命体征监护、开通静脉通路、滴注20%甘露醇250等处置后车载转送医院.结果:无现场死亡及转送死亡.结论:现场准确判断病情,熟悉急性脑血管意外的特点,进行快速、有效的院前救治,降低病死率,为下一步救治创造有利条件.
  • 摘要:急救受理与调度工作是院前急救工作各环节中具有较高工作质量风险的环节,主要体现在急救调度人员的个人能力与工作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有高有低,对岗位存在的工作质量风险认识往往不够充分;院前急救受理与调度工作受有限的可调用急救资源制约,引致患者群众看待院前急救工作存有众多误区,相关的院前急救工作原则不被群众理解引起纠纷;急救受理与调派工作在行业内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保障,也没有可供参照的行业规范要求和标准可供执行,日常工作管理更多的只能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工作出发,采取借鉴经验的形式将一些好的做法或工作方法应用于工作当中,形成有利于本地院前急救调度工作管理的方法、思路,避免或减少指挥调度工作差错事故,防范风险,提高患者群众对急救调度指挥工作的满意程度。
  • 摘要:本文旨在提高院前急救调度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结合个人工作体会,从职业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高度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方面谈谈心得.在工作中个人总结调度员须掌握的急救指挥调度相关的各项专业技能及通过培训120调度员应具备的多项能力.
  • 摘要:目的:了解长春急救中心的职业倦怠感情况以及产生倦怠感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降低职业倦怠感,促进职业发展和改善职工身心健康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和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对急救中心职工进行调查,使用Excel和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rn 结果:长春急救中心员工的职业倦怠感比较低,其中情绪耗竭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高于去个性化与低个人成就感;性别因素对职业倦怠无明显影响;不同年龄的职工在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其职业倦怠感下降;婚姻因素对职业倦怠感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教育程度因素在对职业倦怠影响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职称因素对职业倦怠感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岗位的职工在情绪耗竭方面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尤其以医疗、护理、调度岗位较为明显.rn 建议:长春急救中心在运行管理方面寻求多种途径,增强职工的行业成就感,释放工作压力,减轻长期急救工作造成的情感堆积,加强重点岗位人员的心理疏导,采取多种方式对年轻急救人员进行培训辅导,疏通缓解工作压力.
  •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使用喉罩开放气道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7月使用喉罩在院前急救中进行气道开放的50例患者,对其使用时间、放置成功率、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进而综合分析其可行性.结果:50例患者中,喉罩放置成功者49例,成功率98%,放置用时(5.6士2.3)s;成功放置喉罩的49例患者中,有43例有效,有效率87.7%,6例发生胃内容物误吸,误吸率为12.2%;无一发生组织损伤的并发症.结论:院前急救使用喉罩开放呼吸道方法简单、放置用时少、放置成功率高、通气可靠、并发症少,具有易于操作,安全有效的特点,具有可行性.
  • 摘要:目的:探讨气体酒精测试仪在院前急救中鉴别疑似酒精中毒病人中的应用.rn 方法:收集对于因"饮酒过量"经120呼救接诊的急诊病人,或不明原因昏迷、嗜睡、烦躁(排除明显的原发性疾病)但怀疑有饮酒史的病人,将格拉斯哥评分≥8的病人为清醒病人组,格拉斯哥评分<8的病人为昏迷病人组,现场均使用气体酒精测试仪呼气测试和采血检测血酒精浓度(BAC).采用卡方检验分别比较清醒与昏迷两种状态下呼气测试和血液分析BAC阳性率是否存在差异性,并对清醒与昏迷两种状态下呼气测试和血液分析进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rn 结果:共收集病例135例,其中清醒病人99例,昏迷病人44例,两种检测方法在两种状态下(清醒和昏迷)病人中检测阳性率的比较均显示,两种方法检出阳性率配对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727,P=0.625).两种检测方法在两种状态下灵敏度分析所示,其灵敏度分别为95%(清醒)和94.5%(昏迷),特异度分别为为100% (11/11)和80% (4/5).rn 结论:呼气酒精测试仪可以作为院前急救快速诊断酒精中毒的首选方法.也可对昏迷或烦躁不安的患者进行是否酒精中毒的鉴别诊断.
  • 摘要:院前急救是医护人员在有限的条件下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并转运.但是从接到呼救电话到等待现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遇到急性病变或重大事故时,争取抢救时间是首要任务.所以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通过电话指导患者及家属,现场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为医护人员到达前争取有效时间,增加患者的生存率,减少致残率等.针对院前电话指导的重要性,文中阐述了拨打电话的基本原则,并对严重创伤、意识不清、呼吸困难、小儿发热惊厥等院前常见的疾病的现场急救进行阐述。
  • 摘要:《长沙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于2015年3月31日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通过的一部地方性法规.《条例》所涉及的范围是指急、危、重伤病员送达医院救治前,在120急救(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下开展的现场抢救和运送途中紧急救治等医疗活动.时间属性是院前,不包含院内急救和出院转运;调整对象是院前医疗急救及其相关管理活动.《条例》从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管理、院前医疗急救保障、法律责任等多方面进行相关的规定.《条例》的出台,对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行为,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减少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医疗死亡事件和医疗纠纷的方法.rn 方法:收集德阳市司法鉴定机构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36例医疗纠纷死亡事件的尸检鉴定资料,通过对事件成因和尸检结论中的死因与医疗机构所应承担的责任比重(诊疗不足参与度)的分析,探讨减少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发生医疗死亡事件和医疗纠纷的方法.rn 结果:对事件成因统计结果分析:(1)医患沟通不良,要求尸检:30例,占医疗纠纷83.33%;(2)医患沟通较好,患方要求尸检:6例,占医疗纠纷16.67%.诊疗不足参与度统计结果分析:(1)医疗机构诊疗不足的共4例,诊疗不足参与度分别是35%、30%、20%、15%,占医疗纠纷11.11%;(2)医疗机构不存在诊疗不足的共32例,占医疗纠纷88.89%.分析结果均经U检验,U值均>2.5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患方对死者死亡原因有异议时,医患双方良好的、有效的心理沟通,对死亡事件的原因能达成共识;以及医护人员规范的诊治流程、完善的医疗活动记录是减少医疗纠纷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对院前急救投诉及问题反映进行分析,查找院前急救投诉及问题反映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提高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对院前急救的满意度.rn 方法:对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投诉及问题反映共127宗进行分析.rn 结果: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2014年1月~2015年6月广州市出车数量约23万次,投诉及问题反映共127宗,占出车数量的0.054%,位于投诉及问题反映原因前五位的分别是:院前急救转诊、服务态度、出车收费、出车超时、各种原因不能出车,分别占36.22%、22.05%、15.75%、9.45%、6.30%。rn 结论:通过对院前急救投诉及问题反映进行分析,及时处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摘要:在医疗事件中,尤其是在院前急救中,"三无病人"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三无病人"的特殊性,造成院前急救人员诊断困难.而由于相关政策不甚完善,院内医务人员对此类病人接受度低,且容易造成接收病人的医院医务人员与送病人的院前急救人员的矛盾冲突,从而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后果严重的医疗事故.文中从"三无病人"的特殊性出发,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解读,结合"三无病人"院前急救中存在鉴别难、交接不畅等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三无人员”的生存权和健康权的法律保护;120、110、医院、民政局、财政局等多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完成对“三无病人”的救治和处置;“三无病人”急救费用问题等。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方法:总结并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问题,加强风险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开始正确"理念,关注急诊病人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结果:护士风险意识明显提高,自觉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结论:实施风险管理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抢救护理质量和护理纠纷的发生。
  • 摘要:急救收费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收费标准是否合理、规范,是衡量公益性事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院前急救收费存在着相关政策法规规定不明确、急救收费体系不完善、特殊情况的急救收费缺无等情况.上海市院前急救体系面临着供需矛盾紧张、未建立独立的服务收费价格体系、院前急救收费项目少、收费标准低等问题.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新医改要求及上海市院前急救服务的特点,确立院前急救服务收费种类及收费标准.
  • 摘要:目的:了解院前急救中的风险因素,提出管理对策.rn 方法:自设院前急救风险问卷调查表,对海南省内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120名医生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rn 结果:不同工作年限的医护人员均认为院前急救中位居前5的风险因素: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及对病情的预见性不足;患者知情同意权未及时履行,实行告知义务后未及时签名;院前救治与操作的环境差;搬运时人力不足或固定方法不正确、不规范;与医院急诊室交接环节不顺畅。rn 结论:管理者要规范院前急救流程,加强重点风险环节管理;让院前急救人员学会识别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加强医护人员学习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急危重患者病情的评估能力和预见性;规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方式.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及按要求签字,从而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理解与合作.与各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协调好病人的交接、特殊病人的处理程序,加强危重病人绿色通道的建立.
  •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常见风险的原因.方法:对2010~2012年扬州市急救中心记录在册有关院前急救纠纷35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院前急救风险主要表现为急救前风险、现场急救风险、转运途中安全风险三个方面.结论:针对这些风险采取及时出诊、加强理论技能学习、加强途中转运护理等措施,能很大地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 摘要:针对目前院前医疗纠纷多发的现状,从社会背景、院前医疗特点、院前患者的特殊状态、舆论背景与导向等方面分析了院前纠纷多发的原因,就目前诊疗过程中存在医疗资源有限、转运过程中的安全保障、院前院后救治衔接的顺畅性、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等隐患,结合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易发环节,提出了预防纠纷发生的策略:统一的急救配置与人员资质的核定;完善的急救网络建设;车载监控与单兵警翼的应用;急救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与沟通技巧的培训等。
  • 摘要:目的:在院前分类救护工作中对于转院救护的管理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植入护理程序在转院救护工作中,指导和规范转院救护工作,使转院救护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法:针对所有的转院病人有组织地、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进行评估,分析、判断后正确做出转院救护诊断,根据转院救护诊断在护送的过程中按照转院计划对病人实施监护、生命支持,最终到达目的医院,并对转院整个过程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护士在转运救护中应用护理程序处理病人,有效的提高病人的救治率,同时合理的缓解急救医师不足,更合理的分配急救资源,规范转院救护工作,减少纠纷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患者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与其预后的相关性以及实施MEWS评分表前后满意度对比.rn 方法:对2015年2-4月院前急救的558例患者进行MEWS评分,评价MEWS评分与急诊抢救率、入院率、病死率等预后的相关性,同时与2014年2-4月未进行MEWS评分院前急救的532例进行患者家属的就诊满意率和科室对转运质量满意率比较.rn 结果:随着MEWS评分升高,病情危险性亦增加,MEWS分值越高,患者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在MEWS为0-4分的患者中,无一例死亡;而MEWS>5分,患者病情变化危险增大,有"潜在危重病"危险;≥9分是病情危重、预后较差的征兆,死亡率达66.67%,进行MEWS评分与未进行MEWS评分的患者家属的就诊满意率和科室对转运质量满意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院前急救患者抢救率、入院率、病死率均随着MEWS分值的增加而增高,院前急救病人MEWS评分有独立预测急诊患者预后的价值,应用MEWS评分在院前急救中满意度明显升高.
  • 摘要:目的:分析浦东新区2012年城乡之间院前急救业务的差异,以更好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rn 方法:小样本抽取同一急救车组人员在2012年二、三、四季度相关月份分别在杨思(城镇)、大团(乡村)地区的出车数据,比较分析.rn 结果:大团地区5月、8月、11月份总救治269人次, 65岁以上者占36.4%,为最高,疾病谱前三位分别为:车祸34.6%,神经系统16.0%,其他14.5%,杨思地区6月、9月、12月份总救治493人次,65岁以上者人数最多,占54.6%,疾病谱前三位分别为:神经系统20.9%,其他17.0%,车祸10.5%。rn 结论:浦东新区城乡之间院前急救差异较大,在分站建设、人员及配置等方面应各有侧重,并与区域医院相结合,积极探讨建立相关疾病医疗急救体系,整合医疗资源,最大化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急救车急救药品的管理模式,确保急救危重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分析急救车急救药品主要问题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结果:通过实施严格交接班、配备品种数量统一、及时补充及记录、定时更换药、不定期进行检查、固定支数及固定放置、建立激励制度等措施,对急救药品管理进行改进,药品未能及时补充及药品过期的现象明显减少.结论:加强急救药品的管理,能提高急救药品的完好率,确保急救危重患者用药及时、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建立"120"急救生命绿卡在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向居民普及自救互救知识的同时,对2020位城区居民建立"120"急救生命绿卡.结果:居民急救意识明显增强,急救中心社会影响力提升,对于建卡电话急救车院内反应速度平均为50s,到达现场时间平均为7min30s,空诊率为0%,所有指标均明显优于非建卡电话.结论:建立"120"急救生命绿卡,可以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增强居民急救意识,为特殊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提供一条安全可靠的绿色生命通道.
  • 摘要:要想做好院前急救工作,还时间于伤病员,必须严格控制院前急救各重点环节的反映时间。郑州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作为以指挥调度为主要模式的省会城市,在院前急救管理中,把控制院前急救反映时间作为了一项重要目标来管理,文中对院前急救各重点环节的反映时间要求进行介绍,具体包括:电话振铃时间、调度派诊时间、接收指令时间、驶向现场时间、现场救治时间、到达医院时间、途中待命时间、站内待命时间等。
  • 摘要:目的:通过对武汉市急救中心使用的急救药品甘露醇注射液冬季保存和使用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对中心的8个直属分站配备使用50L温控型恒温箱及保温棉套,并对20%甘露醇注射液冬季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年来中心使用的所有甘露醇均未出现结晶现象,很好的解决了急救车冬季及时使用急救药品甘露醇的问题.
  • 摘要: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的院前诊治与高效转运直接关系到院内后续治疗的效率和预后。文中以一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院前救治为例,介绍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与病患保持通话,提前了解与评估病情,指导家属将患者平卧于硬床,及时开展开放气道、人工口鼻呼吸与心外按压等院前急救,一定程度上为急救人员与资源到达后的诊治活动创造条件。本例院前急救病例的成功,充分说明先进的通讯设备以及病患具备一定的急救常识是院前有效沟通的保障。
  • 摘要:院前急救是危重病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地院前急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从"重转运"到"重救治"的可喜转变,但无论是从快速响应还是充分救治的角度,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院前急救质量的提升,是每一个院前急救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文中从移动互联网报警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科学调派、分级调度系统等的调度响应,医疗质量、院前院内衔接等的控制规范,急救收费、满意度回访等医疗服务,OA系统、后勤物资零库存、全成本核算等管理机制及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展开论述。
  • 摘要:目的:分析院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和疗效.rn 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的9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急救人员均接到急救信息10min内尽快到发病现场,15min内完成病史采集及18导联体表ECG,迅速吸氧,观察组嚼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双联抗血小板,对照组只采用阿司匹林300mg抗血小板治疗,均开通静脉通道,建立心电监护,60分钟内均将患者转至专科医院治疗.rn 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4.20%,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16.7%,两组患者死亡率存在差异性(P<0.05).rn 结论:采用院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 摘要:预见性思维在临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其在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中也发挥着特有的作用.运用预见性思维可以帮助调度员捕捉隐匿的呼救信息,从而选择最优化调度方案,提高院前急救服务水平.调度员可从主观能动性、知识结构、多元思维、预测技术等方面着手加强预见性思维的养成。
  • 摘要:目的:在新生儿长途转运中自制简易CPAP装置的作用.方法:对2011~2014年长途转运中使用自制简易CPAP装置进行铺助呼吸的75例新生儿与使用其他方式给氧的60例新生儿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在长途转运中使用了自制简易CPAP装置的新生儿疗效显著.结论:自制简易CPAP装置在转运中有制作简单、疗效好的优点,适合基层急救中心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可视喉镜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采用可视喉镜抢救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危重症患者中一次性插管成功29例,1例患者二次插管成功,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96.7%,插管时间30s~3min,无牙齿脱落、口腔粘膜损伤、喉头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成功建立了人工气道,转院内进一步救治.结论:利用可视喉镜提高了气管插管成功率,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值得在院前急救中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再次用药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院前接诊的PSVT患者426例,分为普罗帕酮组,胺碘酮组,维拉帕米组,再次用药246例,比较首次用药的显效率,再次用药的总显效率,转复时间.再用药各组间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rn 结果:三组首次用药显效率普罗帕酮与维拉帕米无明显差异P>0.05,普罗帕酮,维拉帕米与胺碘酮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再次用药使用首次用药在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者在转复时间上普罗帕酮,维拉帕米与胺碘酮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再次用药普罗帕酮组: a与c无明显差异,a与b存在明显差异,b无效明显增高与a,c存在明显差异P<0.05.胺碘酮组:换用药物呈现首次用药特征,a与b,c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维拉帕米组:a显效率高于其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采取用药后配合物理等方法也有一定效果.rn 结论:由此得出三种药物均为治疗的有效药物,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在转复时间上优于胺碘酮.再用药时选择药物加量要胜于换用药物,无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维拉帕米与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机制的不同使其在首次用药时要给于鉴别.
  • 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总结研究近年来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应用效果.rn 方法:纳入国内7个对照研究,实验组均通过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患者开展院前急救护理,而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合并并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患者从呼救到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抢救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差异.rn 结果:通过对7个研究三项研究指标的Meta分析得出:实验组呼救到入院时间平均值为45.02 min,明显小于对照组平均值129.42 min(P值<0.05,SMD=-17.45,CI[-19.05,-15.86]);实验组死亡率为8.63%,对照组死亡率为19.34%,实验组明于对照组(P值<0.05,SMD=0.44,CI [0.33-0.60]);实验组致残率为53.00%,对照组为68.20%,实验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值<0.05,SMD=0.53,CI[0.42,0.66]);两组在三个研究指标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措施,能够明显减少患者院前急救时间,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与安全性.rn 方法:按照连续入组的方法选择120例AMI患者,根据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60min、120min再通率与不良反应情况.rn 结果:①观察组溶栓后1h、2h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2%、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68,X22=13.575,P<0.05);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的10%,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22,P<0.05).rn 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AMI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对急性胸痛的处理流程,特点,注意事项.方法:使用武汉市急救中心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来的以急性胸痛为主诉或主要症状的病历资料,并进行随访调查.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筛选出有效病例203例,构成比中心源性胸痛占33%,骨骼肌肉疾病5%,呼吸系统疾病7%,,消化系统占12%,神经系统9%,精神及其他因素34%,心源性胸痛中危重症占比例较大.结论:对急性胸痛的危险进行评估,缩小诊断范围,对高危患者进行紧急处理,缩短全救治过程时间是院前急救中的首要任务.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的胸痛中心,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急性胸痛的救治成功率.
  •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院前急救方法对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择10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院前急救方法的类型将其分为A组(转运-治疗)和B组(治疗-转运),其中A组使用转运与治疗同时进行的急救方法,B组使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rn 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患者(P<0.05);且B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患者(P<0.05).rn 结论:对于明确诊断为急性左心衰的患者来说,使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急救的总有效率,并显著降低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心搏骤停院前救治过程中可能被忽视的因素.rn 方法:按照Utstien模式设计数据库表格,前瞻性地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无锡急救中心接诊的心搏骤停患者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用自主循环恢复(ROSC)评估复苏效果.rn 结果:研究期间共接诊2946例心搏骤停患者,实际救治1759例,其中院前ROSC94例,院内ROSC13例;性别(X2=2.57,P=0.108)、年龄(X2=2.11,P=0.348)、急救反应时间(X2=5.48,P=0.13)对ROSC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发病地点(X2=24.12,P=0.00)、初始节律(X2=32.38,P=0.00)、是否有第一目击者救治(X2=81.05,P =0.00)以及救治方式(X2=1.63,P=0.00)对ROSC率影响显著;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MPDS)的应用对第一目击者救治率影响显著(X2=1.01,P<0.01),但对ROSC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X2=0.617,P值=0.432).rn 结论:并非应急反应时间越长,ROSC率越低;边救治边快速至医院不利于心搏骤停患者ROSC;MPDS应用可以直接提高第一目击者救治率,却不一定能改善复苏效果.
  •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因素,探讨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对策.rn 方法:本文将急救中心2011~2014年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30例病例和随机选取的心肺复苏抢救无效的80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ROSC组合Non-ROSC组的年龄、发病年龄、基础疾病、现场人员的施救、CPR开始时间、心电除颤、气管插管以及急救药物的综合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纳洛酮、多巴胺等药物)等.rn 结果:二分类多因素分析中,心电除颤、肾上腺素的使用、气管插管、辅助急救药物的使用对回归模型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CPR成功与否的因素.rn 结论:本组研究表明心电除颤、肾上腺素的使用、气管插管、辅助急救药物的使用是影响CPR的关键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及分析院前心搏骤停时出现的濒死呼吸与胸外按压的时效性,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急救中心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116例在院前出现心搏骤停的患者,对其分成出现濒死呼吸即刻行胸外按压和濒死呼吸停止后行胸外按压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建议按压反应时间(即濒死呼吸出现后)及时的胸外按压比通气后行按压对于自主循环恢复更有效.结论:正确识别心搏骤停时的濒死呼吸,及时的进行胸外按压,达到最佳时效性,能更好的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的机会.
  • 摘要:近年,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民众健康的第一大杀手,院外心脏骤停(OHCA)则是其中最严重的急症.而在针对OHCA患者的院前急救中,人工循环(CPR)的建立是最重要的技术.但OHCA患者的救治仍不理想.因此提出“高质量心肺复苏”,其要点为保持足够的按压频率和深度,保证胸廓完整弹回,尽量减少按压中断和避免过度通气。但特殊现环境下,高质量的CPR操作也是困难重重。CPR质量的提高同样需要持续质量改进CQI,这是快速提高复苏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进行系统性的改进,并坚持不断地优化环节和技术,才能真正推动院前心肺复苏的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心脏性交感风暴患者的判定与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间院前21例判定符合心脏性交感风暴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0例经抢救无效判定死亡,11例院前救治成功,送达医院急诊室时仍处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与自主呼吸恢复(ROSV)状态.结论:做好出诊准备、尽早识别、正确地进行CPR,有电除颤或复律指征的及时实施,经静脉应用复苏药物(包括肾上腺素、胺碘酮、酒石酸美托洛尔等药物)等高级生命支持治疗是提高心脏性交感风暴患者院前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rn 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月120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为对照组,2014年10月-2015年1月120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流程,观察组采用优化急救流程,对比两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患者进入急诊室至离开急诊室的时间)、患者DTB平均时间、住院时间.rn 结果: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DTB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优化急救流程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缩短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各环节时间,从而挽救缺血心肌,提高抢救成功率.
  • 摘要:目的:通过加强对救护车及车载设备配置、人员培训、落实职责等措施,达到规范管理目的.方法:制定救护车及车载设备管理与保养制度,做好环节质控.结果:2014年出诊3648次,未出现一例设备故障引起的医疗纠纷,保证了医疗活动的安全性.结论:加强环节质控是确保救护车及车载设备完好率的关键.
  • 摘要:鉴于马拉松赛事“猝死”病例时有发生,无锡市急救中心对2015年无锡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医疗保障工作高度重视。文中从赛事特点出发分析了医疗保障工作面临的问题,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医疗预案。针对医疗点处理对象的特点,启动相应救护程序,保障赛事参与者安全。文中还就医疗直升机应用进行介绍,并以此延伸关于开展航空医疗救援的思考。
  • 摘要:目的: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急救中心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方法: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宣传贯彻、培训、学习及实践演练,比较分析应2014年演练前后急救人员的应急能力测试结果综合评分.结果:全中心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急救综合能力和抢救成功率提高,成功组织并完成了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通过培训演练等干预手段提高急救中心应急体系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模式和方法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柳州市"11.21"公交车纵火案事件医疗紧急救援工作,总结经验.方法:通过对"11.21"公交车纵火案事件医疗救援的信息报告、医疗救援、伤员转运等流程分析总结。结果:18名伤员经急救后收入院治疗康复.结论:制定突发应急预案,完善突发事件救援急救流程,及时现场救治和转运伤员,可显著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能力,降低院前伤残率.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也随之增加、伤亡随之增长。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掌握现代化通讯和交通工具,有高度快速反应能力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孕育而生.而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应了解自身的特点及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这将能更好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作用.本文阐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有以下特点:组织机构的临时性及协作性、紧急医疗救援预案的重要性、工作条件恶劣、救护的紧急性、伤病员伤情复杂等。另外还从自救互救、自我防护、检伤分类、转运伤病员、资源管理等方面对紧急医疗救援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总结.
  • 摘要:急救中心(站)医疗救援指挥员往往是由中心主任或经其授权分管应急的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担当,虽然各地急救中心都制定了相关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对于大多数医疗救援指挥员而言,往往为首次经历,没有可资借鉴的个人经历、应有的理论积累和驾驭处置事件的实务能力与临机应变能力.如何快速、高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同时将风险和责任降到最低,就需要急救中心(站)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医疗救援指挥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文中从医疗救援指挥员的“角色”担当、应对突发事件基本原则及处置程序三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空间资料必不可少的工具.院前急救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良好的信息化体系提高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快速反应能力和医疗急救水平成为当前热点话题.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为院前急救信息化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行业借鉴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定义、内容、功能等着手,对GIS在院前急救领域中急救站展示、急救呼叫信息分布、院前急救网络规划、最佳救援路径分析、移动GIS、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上的应用做介绍.
  • 摘要:通信调度平台是整个120院前医疗急救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部分和关键内容.随着对急救全程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提高,如何对现有通信调度平台的功能进行发掘和完善,才能更好的对120整体急救效率进行提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中从电话会议桥系统和数字电话录音系统两个方面对平台的电话会议功能进行完善,并将集群对讲纳入电话会议进行统一调度,以期实现提高通信调度平台的高效可靠运行。
  • 摘要:随着IT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审计的应用日趋广泛,手工审计逐渐从主要角色慢慢退化成次要,因此,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人们的需求,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也尤为重要.而如今,相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日臻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尚处在不成熟的摸索阶段.因此,本文主要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缺点为切入点,针对它的特性探究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拓宽了审计空间、增强了审计的监督力度、提高了审计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友展小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水平才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 摘要:随着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与发展,医疗信息记录与传播越来越便利,不仅能降低成本,减少医疗差错,而且是院内和院前数字化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发展及病案管理的必然趋势.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经院内、院前多方学习调研后,2015年初中心与软件开发公司一同开发、设计了符合本中心特点的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能实现病历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对院前急救资料实现科学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除了节省时间,提高病历合格率外,还将在服务临床、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指导科研及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当前,院内的病历书写都进入了无纸化,电子化时代.鉴于院前院内的衔接以及信息共享的需要,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的推广也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由纸质病历向电子病历过渡,要有个适应过程.要改变现在自由发挥的病历写法,把书写的用语,鉴别诊断的种类,诊疗规范都要加以统一.适时推出标准病历模板,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 摘要:在医改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作为现代院前急救组成部分的急救单元急救车辆不仅是急救医生、护士、驾驶员、病人的载体,又是实施病人转运途中监护、救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从车辆管理、车辆更新和报废、人员管理三方面对救护车日常管理职能进行介绍。通过物联网、GIS技术等的应用实现急救车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旨在规范院前急救行为,促进院前急救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更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确保院前急救质量,实现车辆数字化智能管理.
  • 摘要: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下卫生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随着无线移动网络技术的的发展,院前急救移动医疗设备也应运而生.但同时由于院前急救移动医疗设备要通过公网与急救中心的"120"指挥调度系统进行数据传输,脱离了内部网络的限制,因此如何有效地确保"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与院前急救移动医疗设备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保护好患者隐私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分别从安全威胁和技术防范两个方面谈谈对院前急救移动医疗设备传输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
  • 摘要: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急救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实现院前急救机构绩效管理,达到急救资源利用最大化,是今后急救行业发展、提高急救管理水平、实现快捷高效急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武汉市急救中心以信息化技术为突破口,从构建院前急救管理信息平台入手,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院前急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新路径,规范各类院前急救工作流程,拓展院前急救管理方式和手段,完善院前急救工作考核体系,实现从"管人"向"管事"转变、从"手工"管理向无纸化信息管理转变、从注重事后统计分析与纠正向注重事前事中监控转变,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工作管理质量和水平。
  • 摘要:文中对南京市急救中心人员配置、车辆配置、急救职能、站点覆盖等情况进行概述,并从通信调度、移动救护、信息化管理、机房安全等方面总结了南京市急救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 摘要:目前我国急救培训普及工作相对滞后,为了更好的向公众推广急救知识,提高普及效率,本文结合笔者对院前急救工作及急救培训工作等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展开对急救培训普及工作的探讨,以指导我国急救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推广.文中提出通过制定急救医疗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公众普及急救培训的开展。健全与完善急救培训体系需要明确急救培训机构职责,加强宣传急救培训的必要性,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
  • 摘要:目的:使用情景模拟带教的方式,提高护理实习生在急诊实习中的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方法:在护理急诊实习教学中设置病例情景,模拟真实案例,提出问题,发散思维,总结抢救过程,让实习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实践,明显提高了实习生的主动学习和实习积极性.结论:情景模拟带教能有效提高急诊护理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值得推广.
  • 摘要:由于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发展,要求院前急救水平不断提高,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调度员的工作又贯穿整个院前急救过程,是院前急救工作的中枢.本文以笔者的调度员带教培训经验为基础,从带教计划的制定出发,明确培训目标,对学员进行急救知识、语言沟通技巧、心理素质、突发重大灾害事故处置、团队合作等内容的培训,根据带教工作“宽”、“放”、“带”、“压”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并对带教培训结果提出分析评价.
  • 摘要:在当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等诸多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院前急救该如何发展?笔者通过描述信息技术逐渐进入医疗领域的过程,提出院前急救在现阶段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院前急救信息化发展问题的方式方法,即智慧急救.智慧急救管理平台内容主要有车辆管理、人事管理、患者及消费者管理、药品管理、耗材管理、风险管理、仪器管理、智能调度、绩效管理、器械管理、追溯管理、专业知识管理。该系统集监控、调度、精细化管理于一体,全面提升急救中心综合业务管理能力。另通过对接HIS、医保等系统,整合院前院后资源,打造资源共享、远程医疗和诊断平台。
  •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急救的需求,急救中心于2009年成立长途转运服务的业务科室——院后服务科.临床工作中经常涉及各种形式的患者转运,如何保障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日益受到关注,医疗风险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急救转运工作中存在服务意识差、责任心不强、急救设备不齐全、急救技术不熟练、医护配合不当、应急能力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思想教育,坚守安全有效的转运原则;树立优质服务的理念;急救车辆配置;转运前的风险评估、准备及协调工作;转运时护理;交接管理。
  • 摘要:为了应对兰州市近几年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市县(区)远郊距离的缩小以及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做到"120"急救呼救市、郊区无缝隙受理、科学调度,兰州市3县2区(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红古区、兰州新区)的"120"调度指挥系统联网就显得尤为必要.兰州市"120"调度指挥系统的联网,一是能有效解决市、县(区)交界地带的"120"呼救受理问题和属地"120"急救调度无缝转接问题,避免交界地带呼救相互推诿情况的发生.二是在日常状态下可以管理、监控、指导3县2区"120"调度指挥中心工作,规范3县2区"120"调度受、处理工作,实现区域内急救资源信息、呼救电话信息、呼救事件受理出车信息及急救车辆运行信息、急救任务处理等信息的采集和汇总.三是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可以全面掌控兰州市急救资源状况,为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紧急医疗救援提供现实依据,实现"统一调度、区域协作",有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的处置能力.
  • 摘要:目的:探索适合中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模式,为今后培训课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rn 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2112名中学生培训前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培训后采用同一问卷再进行培训效果测试.培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使中学生在急救场景设计、技能操作、同学互动中学会急救知识和技能,同时对急救技能操作进行培训前后的效果考核.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rn 结果:急救知识理论测试方面,培训前平均成绩43.58分、平均及格率9.53%、平均优秀率为0.00%,培训后平均成绩74.62分、平均及格率为83.71%、平均优秀率为15.25%,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技能操作方面,包括胸外心脏按压技术、人工呼吸技术、创伤急救技术及气道异物阻塞急救技术,培训前操作考核合格率为0.00%、0.00%、5.71%、3.64%,培训后分别提高到97.53%、95.37%、98.76%和96.81%,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6.84%的学生(2045人)认为培训有必要,0.74%的学生(16人)认为没必要,2.42%的学生(51人)认为无所谓,说明中学生在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中受益,并对总体培训效果认可.76.84%的学生很喜欢"游戏"培训形式,70.52%的学生很喜欢"分小组练习操作"培训形式,63.19%的学生很喜欢"角色扮演"培训形式.rn 结论: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对中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效果明显,方法有效,值得在全国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分析笔者单位死因填报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探讨改进方法,以提高填报质量.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对2014年填报的758份死亡证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14年填报的死亡证中,填写不合格136份,占比17.94%;其中缺漏项45份,占比5.94%;不规范填写51份,占比6.73%;逻辑错误14份,占比1.85%;死因链问题15份,占比1.98%;一致性7份,占比0.92%;调查记录4份,占比0.53%.结论:提高死亡证填报质量应从完善管理制度和加强填报及质控培训入手.
  •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救护车的消毒对院前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方法:按规范流程对海口市120急救中心20部院前救护车进行消毒,含规范救护车清洗消毒的顺序,救护车内物品、器械的消毒.结果:采取规范化的消毒对策,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能有效的预防交叉感染,并取得满意度效果.结论:加强院前救护车的消毒管理,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院前交叉感染,保障医疗安全.
  • 摘要:目的:通过对院前急救危重病人转运工作的各环节救治分析,挖掘安全隐患,根据社会实际,提出应对措施.方法:通过对院前危重病人转运的回顾性分析,结合本中心处置经验及资深急救医师的临床经验,阐述本文.结果:院前急救危重病人转运工作,存在由于责任意识麻痹,沟通交待不利,文书工作不到位等原因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对策支持可减少医患纠纷的出现.结论:院前急救危重病人转运工作是一项充分利用急救资源,改善民生的特需服务,但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文中从提高危及意识;重视沟通;加强软硬件实力;规范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此提出实施措施.
  • 摘要: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院前急救更快更专业更全面的要求,而培养一支专业的急救队伍显得刻不容缓.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院前急救医生需要掌握许多有别于院内医生的特殊技能。针对这种特殊性,带教工作需要有广泛性同时又兼具针对性的培训。文中对院前急救流程、出车任务流程、急救技能、常见疾病判断处理用药、病例书写及登记指导等常规急救培训做介绍,并就院前急救风险规避、自我保护等培训进行说明。总之,在带教过程中需要有全盘的规划,分时间段规划侧重点。对新进医生要因人施教,将自身经验和所知行业案例结合在日常带教工作中。带教者应摆正位置,带教不是单纯工作技能的指导,更是经验的传递。
  • 摘要:目的:探讨宜春市急救中心新上岗急救医师岗前规范化急救技能培训模式,提高新上岗急救医师专业技能,更好完成院前急救工作.rn 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新上岗医师50余名进行岗前规范化培训,精选教学内容,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与考核标准,按计划讲授理论知识、现场演示操作,采取多媒体演示、现场实践等方法进行教学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对培训后效果进行评价.rn 结果:对新上岗医师进行规范化岗前培训,提高了新上岗医师的急救技能,使其能迅速适应院前急救工作,医护驾之间配合更加默契,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培训效果明显.rn 结论:规范化岗前培训模式是提高新上岗医师急救水平的有效途径,能快速提高新上岗医师的急救理论和技能水平,对缓解急救医生资源短缺、提高急救中心的整体急救水平、保证医疗安全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对大中专院校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让更多的人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学会怎样自救与他救.减少由于不懂急救而造成再次损伤.也为医护人员抢救生命赢得更多宝贵的时间.同时,通过学生这一群体,带动社会其他人员都来学习急救知识.方法:在包头市选取两所大中专院校为试点单位进行,采取边讲边实践操作的方法,通过培训前后问卷调查,发现存在问题.活动中采取以点带面,以少促多的方法在包头市全面推开急救知识培训.结果与结论:通过实践操作和问卷比对,发现培训前学生对急救知识几乎从未了解,培训后能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学会急救理论知识.
  • 摘要:目的:研究武汉市院前急救现状与资源配置,为院前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120"调度系统数据库及病案室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院前急救单个病种排在前三的是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非急救业务量增长迅速,院前急救模式已发生改变. 结论:公众对院前急救服务需求发生变化,要求院前急救运行模式不断革新,完善武汉市院前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院前急救工作已从过去单纯粗放型的院前转运变成履行政府职能的集医疗急救、灾难救援、医疗保障、社会公益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关于院前急救的建设、管理和急救能力的提升等问题,是院前急救管理者应该长期思考和常抓不懈的重点任务.一是在组织架构、网络组成、行业标准、车辆装备、从业人员等方面实现急救网络建设标准化.二是以立法立规的手段,制定标准流程,实行质量控制,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网络管理更加规范.三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以赛促战,使急救医疗服务能力更加专业.
  • 摘要:目的:探求是否外伤的创伤评分体系在测评死亡率的时不仅应包括解剖数据采集同样还应包括患者各项生理数据采集.rn 方法:所用的数据采集2013.6-2015.6在西安市急救中心急救创伤患者中各项数据.解剖层面的评分基于创伤危重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s ISS)及新创伤危重评分(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s NISS),该两评分计算基于生理系统为基础的改良kampala创伤评分(kampala trauma scores KTS),基层120急救由于硬件条件及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气管插管及呼吸机的使用较少,而改良KTS计算并不包含有呼吸频率计算,改良的KTS死亡的预测能力与ISS及NISS死亡的预测能力对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n 结果:总共采集了1550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后总共850人符合.在这个研究中三项评分体系的死亡率预测的参数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改良KTS相对于ISS及NISS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改良KTS可以作为基层120实时评估创伤患者死亡率最有用的工具.下一步的研究准备收集更多的生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或许可以提高死亡预测能力.
  • 摘要:目的:观察汽化过氧化氢(VHP)生物消毒技术对救护车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方法:按"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方法进行.结果:对救护车内地面、担架、座椅上进行菌落计数,气溶胶喷雾器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不能实现3个对数的杀灭率,对枯草芽孢杆菌可实现3个对数的杀灭率;汽化过氧化氢发生器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可实现3个对数以上的杀灭率.结论:汽化过氧化氢发生器比气溶胶喷雾器灭活效力高,杀菌循环周期更短,同时汽化过氧化氢发生器具有程序自动控制,过氧化氢用量少.因此汽化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一种更加有效、便捷、安全环保的消毒方式,可有效提高目前救护车的消毒管理水平.
  • 摘要: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纠纷的涉及到医疗救治的整个过程.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救治初始的特殊阶段,也倍加令人关注.多数院前急救人员较为年轻,为了提高他们应对危机的处理能力,笔者从管理缺陷、病人维权意识及服务意识、院前急救工作特殊性、急救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畅、家属或患者对院前急救工作期望过高、急救人员危机意识薄弱等方面分析了危机产生原因,并通过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考核;分析医疗纠纷案例;加强医疗质量及沟通等,达到提高急救人员的危机防范意识及应对危机的处理能力。
  • 摘要:面对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及恐怖事件的发生,急救中心作为卫生行业的第一大窗口是救援应急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在我国由于院前急救工作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急救中心无论在运行模式、装备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在整体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较深层次方面的问题.几年来,各省市急救中心在整合这支队伍建设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及经验.但是有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亦有些新的问题逐渐凸显,直接影响这支队伍的建设与发展.rn 本文就急救中心队伍建设的工作提出一些新的思考,从模式转型的内涵建设,有必要实行全国急救中心的模式统一;加强培训,提高急救中心队伍整体素质;尽快拿出全国急救中心人员编制的方案;完善职称系列,建立独立的职称考核体系;充分利用医疗救护员职业岗位的建立,实行双轨制的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的运行体制,补充院前急救专业人员缺乏;加快全国性的院前急救的立法,推动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
  • 摘要:院前急救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建设幸福无锡的一项重要指标.针对无锡城市、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的发展形势,深化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对助推幸福无锡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无锡市急救中心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院前急救体系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满足城市公共安全和市民急救服务需求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文章以无锡市急救中心为研究对象,从发展建设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着手,通过对人口老龄化院前急救需求模式、院前急救投入现状、急救网络建设、急救人才队伍四个方面地分析讨论,同时利用无锡院前急救历年业务数据对比,形成科学的规划意见,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增加必要投入,加快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步伐,有力推进幸福无锡的建设.
  •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生和诱发突发事件的因素日益增多,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均呈上升趋势.今后,应对来自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领域的突发事件的形势日趋复杂、任务日渐繁重.为使各类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降至最低水平,紧急医学救援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维护保养和使用、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建成、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这五个方面来分析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现状,思考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方向.
  • 摘要:院前急救是指接收到呼救信息后迅速达到现场,实施救护后将其转送到医院,且在转送途中进行救护.院前急救为急重症患者抢救的关键环节,需在最短时间内,采用最少资源与最优技能降低患者危险程度.院前急救代表了城市或地区医疗保健水平.因此合理的急救站点的布局与建设在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赣州市医疗急救中心依据实际情况,采用自建、依托、混建三种模式,对全市急救站点进行布局合理,缩短急救半径和提高急救速度,同时借助各网络医院的力量部分解决急救中心建站资金问题。通过规范急救站点建设要求,保证急救站点建设质量,规范急救行为,统一管理,创新管理,保障急救医疗质量和急救服务质量,院前急救标准化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 摘要:随着《院前急救管理办法》的出台,院前急救工作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由于包头市的院前急救模式为纯指挥调度,指挥中心无车、无医务人员,存在与分站间的协同配合问题.文章通过对包头市院前急救人员结构设置、组成和比例等基本情况的了解,明确指挥调度在做好院前急救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发现院前急救存在医疗资源匮乏人员车辆不足、欠费严重、医务人员人身安全、骗车现象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提高医务人员工资待遇,增加激励机制;加大急救设施投入;完善救助体系;健全法制保障,打击制裁骗车等不法行为;增设医疗救护员编制;强化网络建设减小服务半径,缩短急救时间等。
  • 摘要:院前医疗调度质量的提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的质量管理机制.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和院前急救调度中心自身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管控系统化,是当下院前医疗调度质量管理建设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医疗优先调度高级质量保证系统(AQUA)和我国院前医疗调度质量管理实际融合作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探讨建立健全院前医疗调度管理体系的有效方法,并从建立健全院前医学调度质量管理制度、确定医疗调度质量管理内容、明确医疗调质量管理标准、专人负责质量管理工作、反馈沟通及再教育培训等方面对此进行详细阐述,以促进院前急救调度质量整体水平提高.
  •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院前急救方法和急救效果。方法:选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院前接诊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47例,对这47例患者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急救措施,并对急救效果进行观察.结果:47例患者急救效果的总有效率97.9%结论:在针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院前急救的过程当中,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急救措施方法,能够提高急救效果,使患者尽快脱离生命危险,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总结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在院外呼吸支持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监测PetCO2数值的变化和其波形形态,分析呼吸支持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结果:62例PetC02监测患者中出现异常情况34例,经及时处理后27例恢复正常(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6%~99%者12例、90%~95%者15例);7例患者未恢复正常(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60%~80%者3例、40%~59%者1例、40%以下者3例).结论:PetCO2在院外急救中起到定量监测作用,并可指导院外进行呼吸支持和呼吸管理.
  •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有效急救颅脑损伤患者的可靠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3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院前急救方式的差异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了观察组(给予颈托制动)和对照组(未给予颈托制动),每组患者153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和临床救治总有效率.结果:(1)到院时,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显著;(2)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颈托制动用于院前急救颅脑损伤患者的实践过程中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效果更好,救治总有效率水平更高,临床综合效果显著.
  • 摘要:现今社会,创伤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引起患者残疾和死亡.如何客观、准确地在院前对创伤伤情程度及预后作出判断,对临床治疗和预后起重要作用.本文就院前急救常用的创伤评分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情况予以综述,并对创伤指数;改良创伤记指数;创伤记分法;改良创伤记分法;循环、呼吸、胸腹、运动和语言评分法;及院前指数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南京市道路交通伤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急救中心2011年道路交通伤患者共848例相关病例资料.结果:南京市急救中心救治道路交通伤出车840车次,等待救护车时间5min-2h(平均21.82min),20岁~59岁为交通伤高发年龄段.道路交通伤发生的高峰月份为10月份、高峰季度为第4季度,最低季度为第1季度.呼救高峰时段为上午8:01-10:00,四肢是交通伤最常见的损伤部位.结论:根据道路交通伤的特点,有关部门可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利于提高交通伤的院前急救效果.
  • 摘要:目的:探究13例车祸造成严重胸腹外伤患者院前急救和护理.方法:对急救中心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接诊的13例车祸导致胸腹严重外伤患者院前急救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抢救成功率与救护满意度.结果:13例患者中抢救成功11例,成功率为84.62%,因在转运的过程中存在心、肝、肺等脏器功能衰竭,入院之后急诊抢救无效死亡2例,占15.38%;院前救护总满意度为92.3%,十分满意例数8例,不满意1例.结论:快速的出诊、全面的检诊、精湛而细致护理与正确的现场抢救的是患者生命抢救成功的关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