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
第六届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

第六届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吉林延边
  • 出版时间: 2015-06-10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对成都市2010~2014年肠道病毒71型进行进化与变异分析,探索其基因变异与进化规律,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依据.rn 方法:选取2010~2014年荧光PCR检测EV71阳性标本,病毒分离后以一代或二代测序技术进行VP1或全序测定,所得序列构建进化树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rn 结果:31株病毒VP1基因含175个变异位点,基因同源性为80.36%~100%;氨基酸变异位点12个,同源性99.95%.上述标本基因亚型与阜阳株较为接近,均为C4亚型.2株毒株VP1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其中3位点与SNP位点一致.rn 结论:成都市2010~2014肠道病毒71型基因亚型变异不明显,但需关注VP1变异和SNP位点及其可能带来的防控挑战.
  •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郑州狂犬病暴露后人群接种狂犬疫苗的群体免疫效果.rn 方法:采集狂犬病暴露后人群免疫前和免疫后血液标本,分离血清,以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检测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rabies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RVNAs),SPP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共457份血清.其中,免疫前血清标本65份,免疫后血清标本336份;全程免疫后不同年限(~1、~3、~5、>5)血清标本56份,分别为14、10、13和12份.RFFIT检测结果及统计学分析显示:免疫前人群中存在RVNAs>0.5IU/ml个体,免疫后人群中存在无效免疫个体;狂犬病疫苗免疫前后RVNAs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Z=-7.009,P=0.000),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存在性别方面的统计学差异(Z=-1.287,P=0.18),也不存在年龄方面的统计学差异(x2=2.606,df=4,P=0.626);免疫后RVNAs水平与接种者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29,P=0.026),与接种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197,df=4,P=0.185);RVNAs水平与免疫后年限有显著性差异(x2=18.654,df=3,P=0.0000).rn 结论:河南郑州狂犬病暴露后人群接种狂犬疫苗后总体免疫效果良好,男性和女性对狂犬疫苗免疫反应强度存在差异,以血清RVNAs≧1.0IU/ml为免疫效果评价临界值标准有助于去除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浙江省流行季节涉禽场所外环境的禽流感病毒污染特征和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rn 方法:采集2014年10月-2015年3月期间5类涉禽场所的外环境标本,每月一次以上,采用RT-PCR法检测标本中的A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的进一步检测H5、H7和H9亚型.rn 结果:共采集698家涉禽场所的外环境标本6457份.第1季度的A型流感病毒、H5/H7/H9亚型、H5和H7亚型核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第4季度,且在1月份达到高峰,不同季度之间的H9亚型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市之间的外环境禽流感病毒污染程度不一,污染的主要病毒亚型也有差异.A型流感核酸阳性率最高的为衢州(49.34%),最低的为宁波(12.61%),H5/H7/H9亚型核酸阳性率最高的为湖州(35.68%),最低的为宁波(6.42%).A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最高的是家禽屠宰加工厂(43.72%),H5/H7/H9亚型核酸阳性率最高的涉禽场所为城乡活禽市场(27.65%).A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最高的标本类型是禽肉案板表面擦拭标本(47.83%),H5/H7/H9亚型核酸阳性率最高的标本类型为清洗禽类的污水(30.77%).活禽种类、每日交易时间、连续销售禽类天数是活禽市场H7亚型阳性的危险因素,执行休市制度和清洗、消毒制度是保护因素.rn 结论:流行季节,活禽市场和家禽屠宰加工厂等场所的禽流感病毒污染严重,活禽种类多、每日交易时间长和连续销售禽类天数多是活禽市场污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活禽市场的休市、清洗、消毒制度.
  • 摘要:目的:分析2011年-2013年河南省肠炎沙门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状况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带型,为以肠炎沙门菌为代表的食源性疾病暴发预警、调查、溯源及公共卫生意义上的抗生素使用策略提供基线与参考数据.rn 方法:根据国际PulseNet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监测网络公布的非伤寒沙门菌PFGE分型技术与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沙门菌K-B法药敏测试方案,对2011-2013年分离自我省5个哨点医院的121株肠炎沙门菌进行13种抗生素的药敏测试与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分析.rn 结果:121株沙门菌对8类13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有65株为多重耐药菌株(90.3%),其中耐3-5种的为6株(8.3%),耐6-8种的为34株(47.2%),耐9-10种的为10株(13.9%).121株肠炎沙门菌经XbaⅠ酶切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后,获得44种带型,每种带型包含菌株数1-35株不等,相似度从54.3%-100%,以EN14与EN19为主要优势带型.rn 结论:河南省临床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耐药状况普遍比较严重,PFGE带型呈现出多样性的同时又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带型特点,部分带型与其对应的耐药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与相同的聚集性.
  •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华新区病毒性感染腹泻标本中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流行现况,为病毒性腹泻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rn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2014年1-12月龙华新区205例疑似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同时进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核酸检测.rn 结果: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4.88%,13.66%和1.95%,其中诺如病毒(GⅡ型)和轮状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分别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和夏季和冬季,腺病毒感染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0-3岁年龄组患者的感染率高于3岁以上年龄组患者.rn 结论:2014年深圳市龙华新区病毒性腹泻呈高发状态,其中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0-3岁年龄组感染率高于3岁以上年龄组患者,应加强对病毒性腹泻监测,尤其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监测.
  • 摘要:目的:掌握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为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对疫情报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夹夜法捕鼠,计算数密度及构成,实验室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抗原.rn 结果:2014年共报告HFRS病人386例,报告发病率0.7021/10万,病人主要分布在沿钱塘江两岸的浙东和浙西丘陵区,浙南山区和浙北平原区次之,青壮年农民发病居多,占(70.72%),在城镇的外环境下,共布放有效夹178613只,捕鼠770只,平均鼠密度为0.43%,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59.22%;2012-2014年检查鼠肺1983份,阳性84份,其带毒率为4.24%.rn 结论: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呈散发分布,疫情近年呈平稳下降趋势,但一些县市发病率居高不下,应切实做好灭鼠工作,对重点人群推广使用HFRS双价疫苗,减少发病,防制疾病暴发流行.
  • 摘要:目的:分析全国2004-2013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构成及各类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调整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国2004-2013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分析.rn 结果:2004-2013年全国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20084起,占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总数的27.20%.以传染病事件为主,报告18460起,占91.91%.发病高峰在4-6月和11月.引起突发事件的传染病中呼吸道传染病占83.27%、肠道传染病16.24%、自然疫源性疾病12.79%,其他传染病20.99%.报告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重庆、广东、广西、云南和浙江,共报告7698起,占总突发相关信息的38.33%;事件级别以一般和未分级为主,分别占总事件的60.22%和38.24%.rn 结论: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目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应为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 摘要:目的:为了解德阳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及时接种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rn 方法:随机抽取全市6个县(市、区)3个年龄段,包括2011年全年、2010年上半年及2007年全年共540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重点调查脊灰疫苗、麻疹疫苗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的及时接种情况.rn 结果:以市为单位两种疫苗接种率保持在高水平(均>95%),但是及时合格接种率偏低,脊灰疫苗OPV1=90%;OPV2=97.22%;OPV3=97.78%;全程opv=88.89%;OPV4=87.22%,麻疹疫苗MV1=87.78%;MV2=84.44%.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疫苗种类、不同针次分别采用x2检验,结果显示,德阳市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的接种及时性只与不同地区的因素有关.rn 结论:应采用加强免疫规划队伍的建设与人员培训,提高各级疾控中心和接种单位认识及接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优先安排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缩短预防接种单位运转周期,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定期主动搜索,及时开展查漏补种;在新生儿出院时以文字形式提早告知家长儿童预防接种程序;开展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等方式来促进疫苗及时接种率的提高.
  • 摘要:艾滋病对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它对经济的影响可分为三方面:个人家庭经济影响、社会疾病负担以及宏观经济影响,本文就艾滋病疾病经济负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目前国内外关于艾滋病经济负担研究使用的指标较少,大多数研究只采用了少数几个指标,很少有文献将艾滋病的生命质量、DALY以及对GDP的影响等指标应用于艾滋病经济影响的研究中。现有的文献研究范围局限,同时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宏观经济影响的全面系统研究的文献很少,且由于研究的地点、时间、资料来源、信息收集方法的不同,所得到的结果差异很大,亟需统一艾滋病对经济影响的核心指标。今后应注重艾滋病对疾病经济负担的系统性、大范围的研究,要利用合适的指标对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所致的经济损失和影响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艾滋病造成的经济负担,为科学的防治决策和资源分配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了解衢州市2001-2014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全市甲肝防控工作提供依据.rn 方法:收集衢州市14年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中甲肝疫情资料,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rn 结果:14年间,甲肝发病率在0.52-6.99/10万之间,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前后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81/10万和1.0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免疫规划前,季节分布明显,发病高峰在3-5月和8月,纳入免疫规划后,季节分布不明显.以龙游县和江山市甲肝发病率较高,衢江区最低.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8.94%;发病年龄以30-49岁青壮年为主,占43.24%;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2.49:1.rn 结论:衢州市甲肝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加强以甲肝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甲肝发病率.
  •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疫情分离菌株和生鲜冻水产品分离菌株血清型分布、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为成都市副溶血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血清凝结实验血清分型;采用E-test药敏试验进行耐药性检测;用荧光PCR检测菌株的tdh、trh、tlh毒力基因.rn 结果:91株菌分属于8个群26个血清型,主要为O1群,其次是O4群和O2群;疫情患者肛拭分离株O4、O1群为主;鲜冻海产品分离株O1群为主;生鲜淡水产品分离株O2群为主.9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检出tlh,检出tdh基因均为食物中毒患者肛拭菌株,仅有1株食物中毒患者肛拭菌株检出trh基因.E-test实验结果显示,除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外的其他12种试验抗生素均敏感.rn 结论:成都市引起食物中毒疫情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携带tdh基因的O4、O1群菌株.
  • 摘要:目的:了解菏泽市菏泽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从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将2009-2014年菏泽市手足口病网络直报信息导出,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rn 结果:2009-2014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0141人,年均发病率为99.17/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男性129.97/10万,女性67.66/10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重症2498人,重症率为4.98%.发病集中在3-7月,菏泽市八县一区均有病例报告,居于前三位的是牡丹区、曹县和东明,不同年份间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2009-2014年各县区发病率也不同,有统计学差异.男性33224例,女性16917例,男女性别比为1.96: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7.14%),其中大部分是散居儿童(占95.47%).2009-2014年共检测阳性标本2050例,占报告其中EV71有1229例,占阳性病例总数的89.95%,CoxA16有417例,占20.34%,其他肠道病毒404例,占19.71%.rn 结论:菏泽市发病率较高,应加强疫情监测,防控工作的重点为散居儿童.
  • 摘要:目的:建立石家庄市手足口病动力学模型,分析疾病的发展规律,预测变化趋势,寻求预防和控制的最优策略和措施.rn 方法:采用具有年龄结构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建立一阶偏微分方程组,通过数值模拟来分析石家庄市手足口病流行规律和传播机制.rn 结果:根据年龄别累计发病率函数方程,得到具有年龄结构的一阶偏微分方程组.数值模拟发现,石家庄市手足口病从3月份开始上升,高峰在4-6月份,7月份降至较低水平.发病人群集中于1-5岁.假如手足口病疫苗保持90%的免疫覆盖率,疫苗保护率达到60%,手足口病发病率就会降低一半.rn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具有年龄结构的SDR模型,利用模型模拟的数据较好地揭示了石家庄市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提示保持较高的免疫覆盖率和疫苗保护率是减少手足口病的关键环节.
  • 摘要:目的:了解泰州市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状况、毒力基因、分子分型以及耐药性情况,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防治提供依据.rn 方法:对2013年本市215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进行多重PCR鉴定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以及药敏试验.rn 结果:215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共检测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30株,其中EPEC20株(占9.3%),EAEC5株(占2.33%),ETEC5株(占2.33%);PFGE结果表明,3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PFGE带型种类多,各亲缘关系较近,但无100%的同源菌,同时PFGE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个粪便中有两种不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情况存在;药敏试验表明,3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耐药性最高,3耐以及以上占63.33%.rn 结论:本市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普遍存在,并以EPEC、EAEC、ETEC感染为主,菌株的耐药性较强,耐药谱广;基因型呈多态分布,且具有流行相关性.
  •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疟疾流行区间日疟原虫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特征,积累不同地区间日疟原虫遗传相关数据.rn 方法:收集东南亚、南亚、中国华中、中国西南地区的间日疟患者血样共60份,提取DNA,采用PCR方法扩增特异性MS3、MS4、MS7、MS9、PvMS8、ms003等六个微卫星片段,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扫描检测,根据检测微卫星的重复序列进行STR分型,并应用GENALEX软件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数目以及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等.rn 结果:间日疟原虫微卫星位点MS3、MS4、MS9、ms003在不同地区间日疟原虫样本中呈现较高的多态性,其平均等位基因数目变化范围为3.7~7.3,期望杂合度为0.491~0.778,比较不同地区,东南亚地区间日疟原虫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7.3,期望杂合度为0.778,变异度最高.rn 结论:不同地区间日疟原虫基因组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种群结构具有地区特征,这可能与各种群传疟媒介种类不同及地理环境差异等相关.
  • 摘要: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广泛寄生于人和温血动物体内的顶复门寄生原虫,该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和致病机制.近年来对弓形虫的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表明,依地区而异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态性.采用PCR-RFLP从全球野生动、家养禽畜和人体分离到的弓形虫虫株进行基因分型,目前为止发现了249个基因型,其中北美的弓形虫基因型以typeⅡ、typeⅢ和type12为主;欧洲以typeⅡ、typeⅢ和typeⅠ为主;非洲以typeⅡ和typeⅢ为主;南美的弓形虫多见BrⅠ、BrⅡ、BrⅢ和BrⅣ,但是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我国流行的弓形虫优势基因型为Chinese1型,该型具有不同于原型谱系虫株关键效应分子的多态性.本文综述了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在内的基因型及其致病特点。研究发现,弓形虫对宿主的致病性依据不同基因型/虫株或者不同宿主种类有很大差异。RH株入侵细胞后,细胞早期生长反应因子2(EGR 2)的转录显着高于GT1株;IFN-r刺激后,GT1株感染的细胞纳虫泡膜(PVM)上有大量的免疫相关GTPase(IRG)的聚集,引起细胞分泌iNOS和NO,直接导致GT1的细胞内杀伤;而RH株感染则明显较少。对I型的这2个虫株进行测序比较,发现了1394个SNPs和基因的插入/缺失(indels),主要是GRA2决定了虫体的入侵,影响了感染的宿主细胞NF-kB调控的相关基因,而GRA15决定了NF-kB的激活。我国的弓形虫优势基因型为Chinese 1型(ToxoDB#9)。该基因型内存在强弱不同毒力的虫株。Chinese 1型无论强毒株还是弱毒株,都具有ROP16mn和GRA15n多态性特征。鉴于上述ROP16mn和GRA15n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显着差异,深入研究Chinese 1基因型虫株感染宿主的免疫应答特点和疾病的转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克隆十二指肠钩虫的ITS1-5.8S-ITS2,初步分析钩口属的系统发育,构建基于ITS1、ITS2的圆线目线虫的系统进化树,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进化关系奠定基础.rn 方法:从厦门海沧东孚镇收集标本,分离,形态鉴定为十二指肠钩虫,分别克隆了供试钩虫的ITS1-5.8S-ITS2序列,经NCBI网站的BLAST比对以及基于ITS1和ITS2序列的钩口属的系统发育分析.rn 结果:供试钩虫的ITS1、5.8S和ITS2序列,它们的长度分别为366bp、153bp和221bp,登陆http://www.ncbi.nlm.nih.gov进行BLAST,在数据库中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序列,将获得的序列作为新的序列上传至GenBank中进行注册,各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5.8S rRNA基因:EU344796、ITS1-5.8S-ITS2:EU344797.rn 结论:从系统进化树中,本实验的供试十二指肠钩虫均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十二指肠钩口线虫自然聚类在一起.
  • 摘要:目的:分析淄博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rn 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市疫情资料和宿主动物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2006?2014年全市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782例,死亡9例,平均发病率为1.96/10万,病死率1.15%,2011年以后发病率逐渐上升.发病以中老年农民为主,40?59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51.41%.病例主要集中在淄川、博山、沂源地区,占全市病例的73.27%,高发地区交替.春季和秋冬季节各有一个高峰,疫情高发地区春峰和秋冬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0,P﹤0.0001),各年度高发季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1,P﹤0.0001).全市平均鼠密度为2.97%,鼠带毒率为5.39%,室内以褐家鼠为绝对优势鼠种,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带毒率分别11.67%、5%和2.22%,褐家鼠带毒率逐年升高.rn 结论:近年来淄博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呈回升趋势,全市在以家鼠型为主和姬鼠型为主的混合疫区之间交替变化,2014年逐步呈现家鼠型占优势的特点,应加强重点地区出血热疫苗接种、防鼠灭鼠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
  • 摘要: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一种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它引起的炭疽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致死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炭疽芽胞感染宿主后在体内萌发、增殖,繁殖体经扩散后遍布整个机体,接着表达和分泌炭疽毒素,从而引起菌血症和毒血症,并最终致患者死亡.因此,了解炭疽杆菌感染宿主后在其体内的侵袭过程,对于炭疽病的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炭疽芽胞菌的感染过程,描述了可能的感染机制和体内扩散模型,总结了影响这一过程的多种因素.通常观点认为,炭疽芽胞杆菌在其建立稳定感染后以胞外菌的形式存在,然而,在感染的早期,其至少会很短暂地存在于细胞内。对于炭疽毒素在这一过程是否是必需的,以及是否为吞噬细胞依赖性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针对这些争论,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如“特洛伊木马”模型,“越狱”模型。此外炭疽芽胞杆菌在宿主体内的扩散情况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其对抗机体防御系统破坏的能力,其次是摄取营养和增殖的能力和迁移到感染入侵部位以外的组织和器官的能力。具体而言,炭疽芽胞杆菌主要依赖的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毒力因子协同作用、铁离子的摄取、炭疽芽胞杆菌的黏附与侵袭。
  • 摘要:目的:2014年9月19日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报告登革热疫情,探讨症状监测在2014年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登革热暴发早期发现中的作用.rn 方法:回顾性的从东峰镇卫生院收集2013、2014年8月~11月门诊日志以及2014年同期的清开灵注射液10ml(支)、利巴韦林注射液0.1g(支)等药物的使用量.使用SAS9.2软件从门诊日志中提取诊断名为发热的病例,统计每日的发热人数、发热人次数.分析发热人数、发热人次数与清开灵注射液10ml(支)、利巴韦林注射液0.1g(支)等药物相关性.以清开灵注射液10ml(支)、利巴韦林注射液0.1g(支)等药物为因变量,发热人数、发热人次数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rn 结果:2014年8月-11月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卫生院门诊日志中发热人次数为2437人次,发热人数为1102人.与2013年同期(113人次、90人)相比分别上升19.6、10.2倍.1102发热就诊患者男性499例(45.3%),女性603例(54.7%).年龄构成呈现一个不典型的M型,[5,10)年龄组127人(11.5%)构成最多.发热人数与清开灵注射液10ml(支)、利巴韦林注射液0.1g(支)等药物相关系数介于0.85~0.97(P<0.05).从发热人数、发热人次数和药物的使用量来看,异常出现在8月17日.rn 结论:症状监测显示2014年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登革热暴发疫情在8月17日出现异常,比常规监测提早1个多月.
  • 摘要:目的:利用TaqMan-MGB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特异,灵敏的香港海鸥型菌检测方法.rn 方法:根据香港海鸥型菌16S rDNA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用不同浓度、不同温度对反应体系引物量、探针量及退火温度进行优化.用添加已知量的香港海鸥型菌样本验证方法敏感性;用香港海鸥型菌以及大肠杆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验证方法特异性和稳定性.rn 结果:当25μl反应体系中上、下游引物(10μM)各为0.6μl,探针(10μM)为0.4μl,模板DNA量为5.0μl,反应条件:预变性95℃20S,变性95℃10S,退火57℃40S,40个循环时,香港海鸥型菌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PCR反应Ct值与待检菌浓度对数具有良好线性关系[Ct=-3.538×log(菌浓度)+13.56,r=0.999],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达到36cfu/ml.23株香港海鸥型菌检测Ct值均小于35,而104株非香港海鸥型菌检测Ct值大于35或扩增曲线成一平滑直线.隔天连续5天重复试验Ct值变异系数小于3.20件活鲤鱼、18件活草鱼香港海鸥型菌检测率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显著高于常规检测方法(P<0.01,χ2=21.50).且后者所需时间为5d,前者仅需10h.rn 结论: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香港海鸥型菌检测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2014年10月浙江省金华市荣光小学发生疑似病毒性脑膜炎暴发疫情,为及时查明病因,分析病原的分子特征并进行病原溯源.rn 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脑脊液和咽拭子样本6份,检测人类肠道病毒(humanerterovirus,HEV)核酸和分离病毒,对HEV分离株VP1基因测序,进行同源性与进化分析.rn 结果:在全校328名学生中,发病7例,罹患率2.13%(7/328).患者年龄7~8岁;临床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等.从5例患者6份样本中均检测到HEV核酸,其中3份脑脊液中分离到3株肠道病毒埃可30型(E30).新分离株与E30原型株之间vp1区核苷酸同源性为81.8%,氨基酸同源性为91.8%~92.1%.3株E30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9%~100.0%和99.7%~100.0%;进化分析显示:新分离株位于E30G基因亚型分支上,与2013年浙江省ZJ/RA-72/13株亲缘关系最近.rn 结论:引起2014年荣光小学聚集性病毒性脑膜炎暴发疫情的病原为E30G基因亚型病毒,该病毒最有可能来源于浙江省外环境中循环的E30.
  • 摘要:目的:了解2012-2014年烟台市男男性行为人群的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高危性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n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调查对象以未婚、20-30岁、在本地居住>2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为主,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8.8%,最近6个月发生过同性和商业同性性行为的分别占90.1%和23.7%,其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分别为68.4%和86.4%,各年份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最近6个月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的占25.5%,其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41.2%,呈逐年上升的趋势(P<0.05).2012-2014年烟台市MSM人群HIV抗体和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0%和5.05%,接受过干预服务的比例为71.7%.多因素分析显示,最近6个月发生同性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保护因素为:最近一年接受过干预服务(OR=0.56,95%CI:0.42-0.74),危险因素为:最近一年曾患过性病(OR=3.74,95%CI:2.18-6.43)和在本地居住时间>2年(OR=1.25,95%CI:1.05-1.50).rn 结论:2012-2014年烟台市MSM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接受过干预服务的比例逐年增加,但安全套坚持使用率未显著提高,出现“知-行”分离现象,应该进一步探索适合MSM人群特点的艾滋病干预措施.
  • 摘要:目的:分段表达并纯化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核蛋白,应用array-ELISA技术评价重组表达的核蛋白片段的诊断价值.rn 方法:构建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核蛋白表达质粒PET32a(+)/Pn,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并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运用array-ELISA方法鉴定重组蛋白的检测特异性,检测结果与商品化胶体金试剂盒进行比较.rn 结果:在大肠杆菌中正确表达了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的核蛋白,亲和纯化得到较高纯度的蛋白质;应用array-ELISA技术从16份临床疑似血清样本中检出13份阳性血清,与商品化胶体金试剂盒一致性达到94%.rn 结论:获得的重组蛋白His-Pn可作为肾综合症出血热特异性诊断抗原之一;array-ELISA方法可以作为检测病毒抗体的有效手段.
  • 摘要:巴贝虫病(babesiosis)由寄生于人红细胞的巴贝西原虫引起,是一种较新的、由蜱传播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有轻有重,典型的症状是在感染后1-4周出现,以发热、寒战、头痛、血小板减少、轻到重度的溶血性贫血为特征.全身症状包括乏力、不适、肌痛、厌食和嗜睡等,重症多见于老年和脾脏切除的患者.我国少有相关病例资料.现将一例被误诊为恶性疟原虫的巴贝西原虫感染病例进行报告.本病例有反复发热史,最高体温达40℃,重度贫血及脾肿大,属于中型巴贝西原虫感染。薄血片镜检也显示红细胞染虫率达20%。镜下虫体较小,以环形虫体多见。一个红细胞中含有1-3个虫体不等,并可见到环形、圆形、椭圆形、小杆状形等各种不同形态的虫体。当地市级医院骨髓片结果显示为恶性疟原虫,但考虑到患者未曾到过疟疾流行区,故对此病例的诊断应极为谨慎。省疾控寄生虫病专业人员反复查阅骨髓片后,初步考虑为巴贝西原虫感染。通过PCR方法分别检测恶性疟原虫和巴贝西原虫,患者血样用疟原虫种属特异性引物未扩增出目的片段;而用巴贝西原虫引物扩则增出1500bp左右的目的条带,通过与GenBank序列比对,该病例确诊为微小巴贝西原虫感染。在薄血片中,巴贝西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形态较为相似,都有圆形的核,纤细、环形的胞浆,极易被误判。因此,对于镜检恶性疟原虫的诊断应结合当地疟疾流行病学史,必要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确诊。巴贝西原虫感染的治疗应采用林可霉素和氯喹联合用药,疗效显著,用药三天后退热,且能彻底清除原虫。
  •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REP-PCR和PFGE方法对45株沙门氏菌的分型能力.方法:应用REP-PCR和PFGE方法对45株沙门氏菌进行分型,并对两种分型方法的分辨力及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45株沙门氏菌经REP-PCR分析,可分为27个型,D值为91.1%;经PFGE方法分析,可分为29个型,D值为93.2%;REP-PCR和PFGE分型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也有部分菌株未显示出明显的一一对应关系.结论:沙门氏菌REP-PCR和PFGE方法分型结果相关性较强,但分辨力略低于PFGE.
  •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吸毒人群监测哨点监测对象丙型肝炎感染情况,为制定卫生政策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进行知识行为因素问卷现况调查,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吸毒人群监测哨点监测对象HCV阳性比例为33.3%,注射吸毒人群感染风险大于非注射人群(OR=8.313);艾滋病知识知晓不合格的人群感染风险大于艾滋病知识知晓合格的人群(OR=1.598).结论:采取措施减少吸毒人群的共针比例,在吸毒人群中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有助于控制吸毒人群HCV的感染情况.
  • 摘要:目的:应用分类树模型构建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应用效果.rn 方法:随机抽取浙江省杭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定点治疗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实验室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并跟踪随访,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找出相关危险因素,再用穷举卡方自动交互检测(exhaustive CHAID)分类树算法建立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采用收益图、错分概率Risk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应用价值.rn 结果:所建立的分类树模型包括4层,共11个节点,共筛选出5个风险因素:C反应蛋白≥120mg/L(P=0.001)、首次检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P=0.001)、年龄≥60岁(P=0.014)、慢性病史(P=0.008)和潜伏期≤5天(P=0.010).exhaustive CHAID分类树分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17,模型拟合的效果较好.rn 结论:分类树模型能有效地进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风险预测,早期的鉴别诊断、改善机体免疫状况和健康教育等防治措施是降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死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了解2013年8月-2014年7月上海市腹泻病例的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征.rn 方法:随机抽取23所不同级别医院,对在其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病例按一定的抽样间隔进行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rn 结果:从3467例病例粪便标本中检出阳性1561例,阳性率为45.02%.检出细菌6种、病毒5种.细菌阳性率为13.46%,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172例)、沙门氏菌(143例).病毒阳性率为27.75%,主要为诺如病毒(471例)、轮状病毒(312例).阳性数呈较明显的夏季高峰和秋冬季高峰,秋冬季病毒阳性率高于细菌,夏季细菌阳性率高于病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显示,病毒阳性组中,各年龄段均以11-2月阳性数构成比最高,但各年龄段阳性数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阳性组中,各年龄段均以6-9月阳性数构成比最高,各年龄段阳性数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阳性组发热比例(19.06%)高于病毒阳性组(1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上海地区腹泻病原谱较为广泛,季节高峰较为明显,应针对不同病原体在不同季节加强相应的监测与防控.
  • 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济南市2012-2014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变化趋势、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人间布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2012-2014年的布病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rn 结果:2012~2014年我市共报告布病病例395例,发病率从2012年的0.78/10万上升到2014年的3.11/10万。济南市10个县市区均有病例,主要集中在章丘市、商河县、历城区、长清区、济阳县。贫困山区呈片状流行,病人症状典型,有明显的接触史,通过消化道感染途径增多。全年都有发病,有明显的夏季高峰。流行菌型为羊种3型;3~86岁均有发病,以30~59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共284例,占总数的71.9%(284/395).男女发病比例为2.56:1.农民发病343例,占总数的86.84%(343/395)。rn 结论:济南市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以夏秋季发病增长为主,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农民居多,感染途径呈多样化,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外来家畜未得到有效检疫,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
  •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医院感染.rn 方法:2012-2013年神经外科确诊MRSA感染的患者为病例组,按诊断、性别、年龄匹配的非MRSA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及logisitc多因素分析MRSA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rn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30天、Glasgow(GCS)评分<9分、白蛋白<35g/L、吸烟、合并感染致病菌≥3类、呼吸机辅助呼吸、急诊手术、应用激素、入院前存在肺损伤/肺基础疾病、入住ICU、气管插管/切开、感染前使用抗生素种类≥3类、体内植入物、导尿为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住院天数≥30天、GCS评分<9分、入院前存在肺损伤/肺基础疾病、呼吸机辅助呼吸、入住ICU、气管插管/切开是发生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神经外科是MRSA感染的高危科室,建议对高危患者快速筛查、早隔离、术前预防性应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肺部原发疾病和肺损伤等措施来减少MRSA院内感染和的爆发.
  • 摘要:柯萨奇病毒A16(CA16)是引起人类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病原体,少数婴幼儿感染CA16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目前,发现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存在联合感染的情况,同时感染这两种病毒的患者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临床症状.CA16疫苗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携有CA16母传抗体的小动物模型已证实疫苗被动免疫的有效性,然而,尚没有适合的小动物模型用来评价CA16疫苗的主动免疫效果.本研究发现接种CA16的21日龄沙鼠表现出一系列神经系统病变的症状,包括行动缓慢,后肢麻痹,共济失调和嗜睡等,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IHC)发现,骨骼肌,脊髓,脑干的等组织出现严重组织坏死.单剂量疫苗诱导的病毒特异性抗体,不能有效地保护小鼠,免疫水平和效果较差.两剂量的灭活疫苗可以100%保护沙鼠免受致死攻击,免疫鼠的脊髓、脑干及肌肉中的病毒载量远远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沙鼠是CA16感染的敏感动物,并可用于CA16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动物模型.
  • 摘要:目的:揭示1例混合感染中H3N2和N7N9流感病毒的分子遗传特性.rn 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对标本进行流感病毒分型检测.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rn 结果:2013年4月在南京市检测到1例人季节性H3N2流感病毒和禽流感H7N9病毒混合感染,混合病毒分别命名为A/Nanjing/M1/2013(H3N2)(M1-H3N2)和A/Nanjing/M2/2013(H7N9)(M2-H7N9).分离株M2-H7N9HA蛋白的Q226L位点和PB2蛋白E627K位点发生突变,增强了病毒对人体的感染能力.rn 结论:本研究报道了一起人混合感染H3N2和N7N9流感病毒病例,提示人可能成为流感病毒基因“混合器”,应高度关注H7N9病毒与人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现象.
  • 摘要:目的:探讨宁夏地区不同宿主动物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易感情况及不同来源分离菌遗传进化特征,为该菌防控提供依据.rn 方法:从采集的腹泻病例、猪、鼠类、羊和犬标本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同时对0:3和0:9血清型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rn 结果:猪的易感性最高,依然是宁夏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其他宿主动物对非致病性菌株较为易感;2874份猪标本检出147株菌,检出率5.11%;462份牛标本,检出5株菌,检出率为1.08%;2105份羊标本共检出20株菌;检出率为0.95%;腹泻病人及其他动物标本检出率较低.猪主要感染致病性0:3血清型为主,生物型为2型;其他宿主动物检出均为非致病性0:5和0:8,生物型为1A.PFGE分为12种带型,K6GN11C30021、K6GN11C30012为主要型别,占所有分型菌株的(58/98)59.18%.rn 结论:人和猪对致病性菌株最为易感,其他宿主动物对非致病性菌株较为易感,且随着猪感染致病性血清型向多元化转变,其他宿主动物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
  • 摘要:目的:分析2011-2014年厦门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4年厦门市食源性疾病暴发(食物中毒)报告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rn 结果:2011-2014年厦门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6起,发病641人,死亡1人.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集中在第3季度(7~9月份),报告事件数量和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均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分别占60.7%(34/56)和76.6%(491/641),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因子.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场所,占60.7%(34/56).rn 结论:厦门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发生率.
  • 摘要:目的:了解一起感染性腹泻爆发疫情中诺如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特征.方法:将收集到的患者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确定基因型.结果:2015年2月爆发的感染性腹泻疫情中,18份粪便标本中检测出12株诺如病毒,阳性率为66.7%.对测序成功的11株诺如病毒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RdRp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所测序列与2014年香港分离的诺如病毒GⅡ.17型参考株KP998539在同一个进化分支上,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结论:本次疫情是由GⅡ.17型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型腹泻暴发疫情.
  • 摘要:目的:分析衢州市2001-2014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全市甲肝防控工作提供依据.rn 方法:收集衢州市14年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中甲肝疫情、接种率及血清学监测资料,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rn 结果:14年间,甲肝发病率在0.52-6.99/10万之间,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前后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81/10万和1.0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肝接种率从85.78%上升至98.25%,与发病率呈负相关(r=0.796,p<0.01);7-14岁组血清学监测甲肝抗体阳性率从55.77%跃升到90.91%.纳入免疫规划前,季节分布明显,发病高峰在3-5月和8月,纳入后,季节分布不明显;发病年龄以30-49岁青壮年为主,占43.24%,3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构成比上升至84.43%(x2=6.94,p<0.01);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2.49:1.地区以龙游县和江山市甲肝发病率较高,衢江区最低;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8.94%.rn 结论:扩大免疫接种后衢州市甲肝发病率逐年下降,发病年龄明显后移,季节分布不明显,加强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甲肝发病率.
  • 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病策略,控制和降低浦东新区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2014年报告的浦东新区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rn 结果:2014年报告浦东新区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共21种24451例,发病率为448.54/10万,发病数比2013年上升36.23%;死亡18例,死亡率0.33/10万.报告病例数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梅毒、肺结核、淋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共22407例,占发病总数的91.64%;传染病发病以春夏季为主,4-7月为发病高峰;男女性发病比为1.61:1;年龄分布以婴幼儿为主;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家务及待业和不详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3.33%.rn 结论:2014年浦东新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数比2013年有较大的上升,应加大对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浦东新区传染病.
  • 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乙肝免疫预防的成效,为制定乙肝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利用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历年深圳市乙肝发病数据,采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深圳市1993-2013年乙肝免疫预防实施成效.rn 结果:据估算深圳市在1993~2013年间共接种了10881126剂次乙肝疫苗,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了1400902人HBsAg阳性、74354例急性乙肝、5577例慢性乙肝、1032例肝硬化和108例肝癌的发生,产生的净效益为46.91亿元,成本效益比为1:15.54.rn 结论:深圳市在1993~2013年间通过实施乙肝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为其他疾病的防控及成本-效益的评价提供参考基础.
  • 摘要:目的:用不同实验方法调查北京市朝阳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高ALT值者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rn 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4月间从业人员体检中发现的ALT水平升高血样,进行抗-HEV IgM检测,对于IgM阳性标本,同时进行抗-HEV IgG、HEV抗原和HEV RNA检测.rn 结果:11729份ALT升高的标本中,有15例抗-HEV IgM阳性,HEV IgM阳性率为0.13%,15例抗-HEV IgM阳性标本中,14例抗-HEV IgG阳性,抗原和HEV RNA均阴性.rn 结论:北京朝阳地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抗-HEV IgM阳性率较低,但是仅使用血清学检测可能会漏检部分感染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摘要:目的:了解宁夏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病例中柯萨奇病毒A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分离株的基因特征.rn 方法:收集2013-2014年宁夏各市县非EV71和CVA16的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使用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获得的毒株用兼并引物进行VP1区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利用BLAST进行病毒型别鉴定后,对鉴定为CVA10的所有毒株进行基因特征分析.rn 结果:两年共收集到非EV71和CVA16的肠道病毒标本450份,分离到CAV1036株,其中2013年6株,2014年30株.36株CVA10分布于宁夏各个地区,各毒株株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6%-100.0%和87.3%-100.0%.与A、B、C、D各型别代表株的同源性比较发现,36株毒株与C型代表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0.2%%-98.9%和95.7%-99.7%.系统发生树显示,36株CVA10宁夏株与C基因型代表株处于同一分支.rn 结论:CVA10是引起青海省HFMD的常见病原体,本次分离到的CVA10均属于C基因型,具有较宽的同源性范围.
  • 摘要:目的:建立与验证创伤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方法.rn 方法:以分子分型监测网络PulseNet中霍乱弧菌的PFGE标准方法为基础,选用限制性内切酶NotⅠ和SfiⅠ对36株不同来源的创伤弧菌分离株进行PFGE分型.rn 结果:36株创伤弧菌中有3株菌PFGE电泳条带出现降解,其余33株菌经NotⅠ酶切后,形成32种PFGE型别,图谱相似性为45-100%,分辨力D值为0.998.33株菌经SfiⅠ酶切后可被完全分型,相似性为50.9-96.3%,D值为1.0.rn 结论:PFGE作为一种分辨力高、重复性好的分子分型方法,结合分离菌株的相关流行病学信息,可作为研究创伤弧菌感染与传播的有力工具.
  • 摘要:目的:调查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的特点及原因,探讨发病危险因素.rn 方法:采用现场调查与病例对照方法,对疫情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rn 结果:2014年9月21-28日,共报告胃肠炎病例37例,罹患率为4.4%,发病高峰为24日16:00时至25日8:00时,发病以一年级学生为主.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二楼餐厅就餐、在二楼午休房休息是发病危险因素.采集患者及厨工肛拭子、咽拭子、粪便及环境涂抹样本共计56份,其中4份检测出诺如病毒.rn 结论:本次胃肠炎暴发疫情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原因是学生感染后未及时治疗和隔离而导致传播,传播方式可能为气溶胶、人与人密切接触传播及接触被污染的环境物品所导致的传播.
  •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2006-2013年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索2006-2013年深圳市恙虫病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恙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描述深圳市2006-2013年恙虫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利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确定恙虫病的高风险地区。rn 结果:2006-2013年全市共报告恙虫病病例127例,其中死亡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0.15/10万人,历年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在P=0.05(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2013年发病率最高,达0.43/10万;2006-2013年各区中南山区年均发病率最高,达0.593/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5-11月份,占86.6%;男性67例,女性60例,男女性别比为1.17:1;发病率以40~50岁年龄组为最高;病例主要集中在20、30、40、50和60岁及以上年龄组,占总报告率的91.34%;病例职业以工人和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共报告68例(占53.54%);Moran's I全局统计量为0.548(P=0.05),局部自相关系数大于1的地区包含西乡、西丽、桃源、新安、南头、沙河、粤海、南山、招商、蛇口等10个街道,分别为4.2834、3.8981、2.4729、5.5537、5.9437、3.2009、4.9069、5.8894、5.9557、4.4194,这些街道是深圳市恙虫病发病数的高聚集区域.rn 结论:深圳市恙虫病的发生存在逐年增高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结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聚集情况,确定高发和危险地区,在流行季节应针对重点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减少感染机会,控制恙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 摘要:目的:了解2013~2014年郑州市重症手足口病(HFMD)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rn 方法:对郑州市报告的385例重症手足口病例进行调查、分析,采集标本、检测肠道病毒.rn 结果:385例重症手足口病例中,有223例检出了肠道病毒,阳性率为57.92%.其中EV71阳性的有185例,占82.96%;CoxA16阳性的有6例,占2.69%,PE阳性的32例,占14.35%.轻型和重症手口足病例中EV71的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7.97,P<0.05).重症手足口病例呈散发状态,农村高于城市;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4~7月份;男女感染EV71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87,P>0.05);3岁以下散居儿童是重症病例发生主要人群.rn 结论:EV71是重症手足口病主要病毒类型;重症手口足病具有明显的人群特征,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做好重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关键.
  • 摘要:百日咳曾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随着免疫接种等有效措施的实施,百日咳的发病得到有效控制.而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发病的持续增高,甚至一些地区出现百日咳暴发流行,称之为百日咳重现.本文从全球百日咳重现的流行现状、百日咳重现的主要因素、百日咳重现下的应对策略以及我国百日咳相关研究现状几个方面概述了全球百日咳重现及我国百日咳的现状及展望.研究发现,目前的百日咳发病依然表现为每3-5年一个发病高峰。然而与疫苗接种前的儿童发病为主不同,当前的百日咳病例主要为l岁内婴幼儿,且发病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特征:同时青少年和成人的发病也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一般认为,实验室检测阳性率的提高是当前百日咳重现的一个主观因素;百日咳鲍特菌在疫苗的选择性压力下不断的发生着进化;百日咳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后的抗体自然消退也被认为是引起百日咳重现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新的疫苗尚未问世时,DTaP疫苗接种依然是控制百日咳流行的主要方式。我国目前实施的百日咳疫苗接种方案为3,4,5月龄各1剂,18-24月加强l剂。自2000s开始至今,我国己基本实现了DTaP疫苗对DTwP疫苗的替换。另外,鉴于我国多个地区普遍出现了全球罕见的红霉素耐药百日咳鲍特菌,且不排除耐药株的克隆传播,则提示我国所可能发生的百日咳重现又有新的挑战。
  • 摘要:目的:对2013年上海市流行的沙门菌进行鼠伤寒单相变异株的鉴定、基因型和耐药谱分析.rn 方法:结合PCR和血清分型方法鉴定鼠伤寒单相变异株.采用PCR方法检测鼠伤寒沙门菌fljB、fljA和hin基因.用纸片法对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进行耐药性检测.rn 结果:检出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有52株,在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中的构成比分别是4.41%和23.3%;44株单相株fljB基因缺失,另有2株基因型为fljB+fljA-hin-和6株fljB+fljA+hin+;多重耐药单相株共有40株,其中耐4类以上抗生素的有36株(69.23%),对氨苄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异恶唑-四环素耐药的有36株(61.54%).rn 结论:上海市鼠伤寒沙门单相变异株检出率高,fljB基因缺失是主要的分子机制,多重耐药性严重,且以氨苄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异恶唑-四环素耐药为典型.
  • 摘要:本文对于濮阳地区分离到的7株手足口病例肠道病毒71型进行了全基因测序研究,经过初步分析,得出了ev71病毒在濮阳地区的分类和发育图谱.分离得到的7株毒株均属于ev71C4a亚型,其中6株呈现聚类分布,经比对与山东临沂分离株相似度最高;另一株则与浙江宁波分离株相似度最高.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轻重症病例分离到的毒株vp1区段没有差别,而全基因区段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些位置的变异很可能是导致轻重症病例的关键因素.在同一地区,手足口病毒在同一时期同样呈现某一种病毒为主的流行趋势.
  • 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4年浦东新区猩红热疫情特征,探讨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为今后猩红热防制提供依据.rn 方法:对2010-2014年浦东新区猩红热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同时采用x2检验对率进行比较.rn 结果:2010-2014年浦东新区猩红热累计发病2434例,平均发病率为9.73/10万,发病率自2011年起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47,P<0.005).5-6月和11-12月为本区猩红热发病高峰;全区46个街道均有发病,但主要为人口流动性较大的街道.发病年龄以5-7岁人群为主;职业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rn 结论:幼托机构和学校是本区猩红热的防控重点.幼托机构和学校应加强疾病监测,加大重点人群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疫情的暴发流行.
  • 摘要:目的:探索札如病毒所致幼托儿童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特点.方法:对2起札如病毒所致幼托儿童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细菌性和病毒性检测,对5例阳性病例的排毒期进行追踪.结果:2起暴发疫情病原为札如病毒,共23人发病,班级内罹患率分别为36.67%和30.77%,临床表现以呕吐和腹痛症状为主,分别占发病人数的100%和69.6%,病例排毒期在6-13天之间,中位数为9天.结论:札如病毒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的场所极易引起暴发疫情,应引起重视.
  • 摘要:目的:了解诺如病毒引起的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传播途径,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疫情发生的相关资料,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描述病例的症状和三间分布;采用细菌培养和RT-PCR检测病原体;用回顾性队列分析对传播途径进行验证性分析.结果:病例分布在6月4日至6月7日之间,均为三年级6班学生,共13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呕吐占77%、腹泻占47%.实验室检测结果为GI型诺如病毒阳性.回顾性队列分析显示有直接接触机会、洗手习惯不好、男性是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方法确定本次疫情的病原体是诺如病毒,其传播途径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 摘要:目的:比较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抗原阳性和阴性的宿主动物线粒体D环区(D-loop)和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变化及与HV共进化的关系.rn 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宿主动物鼠肺HV感染情况,提取HV抗原阳性和阴性黑线姬鼠鼠肺组织总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宿主动物线粒体的D-loop和Cyt b基因,PCR产物纯化后测定序列,应用Clustal X生物学软件进行多重序列同源性分析,Mega软件绘制系统发生树进行分析比较.rn 结果:HV抗原检测阳性和阴性的鼠的遗传距离很小,阳性和阴性鼠的D-loop和Cyt b基因均有分布在同一个分支上.rn 结论:HV感染与否与宿主线粒体基因没有直接联系.
  • 摘要:目的:浙江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东南沿海地区汉坦病毒(Hantanvirus,HV)的基因比较.rn 方法:收集浙江省、福建省和上海市HV部分M基因序列,应用MEGA4.0和DNA STAR软件包进行系统发生分析,以邻位相连法(NJ)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东南沿海地区浙闵沪二省一市HV的基因差异,分析采用1000个多序列组.rn 结果:经对浙闵沪二省一市若干株HV基因的序列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本省市分离的同型别毒株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高于不同省市分离毒株,而本省市的同地区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更高,地区接近的分离株系统进化分支的分布也大部分更靠近.汉滩型病毒(Hantaan virus,HTNV)福建株的ZH53和汉城型病毒(Seoul virus,SEOV)浙江建德株Gou3和ZJ5与本研究同型别的其他株及国际标准株的核苷酸同源性较低,分别为82.7%-86.3%和84.0%-85.3%,而且分别在HTNV和SEOV发生群中构成一独立分支.浙江省从田鼠中分离到SEO型病毒,产生宿主“溢出”的现象.rn 结论:浙闵沪东南沿海地区HV的基因差异和亲缘远近关系主要表现在地区性,显示出高度的地理聚集现象,浙江建德地区和福建分别存在着SOEV和HTNV的特殊亚型病毒.
  • 摘要:目的:检测与分析河南省2011~2012年自腹泻病人中分离的100株D群宋内志贺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耐药谱与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指纹图谱特征,为志贺菌病的病原学监测及暴发溯源提供基线数据与方法学参考.rn 方法:采集病人腹泻样本,SS平板分离培养18-24小时,KIA/MIU与系统生化鉴定,志贺菌分型血清玻片凝集,热裂解法制备DNA模板,多重PCR鉴定毒力基因种类.根据国际PulseNet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监测网络公布的宋内志贺菌PFGE分型技术方案进行PFGE分子分型与聚类分析.rn 结果:100株D群宋内志贺菌中,32株为宋内Ⅰ型,68株为宋内Ⅱ型;各菌株均携带有不同的毒力因子,包括SHET-1B毒素、SHET-2毒素、ial毒素、ipaH毒素,具有4种毒力基因组合类型;100株宋内志贺菌对13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有86株为多重耐药菌株(86.0%),其中耐2-4种的为15株(15.0%),耐5-8种的为49株(49.0%),耐9-10种的为17株(17.0%),耐11种的为2株(2.0%),耐13种的为3株(3.0%).经XbaI酶切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共分为31种不同带型,相似度区间为68.6%-100%,各带型包含菌株数为1~13株不等.rn 结论:100株宋内志贺菌均携带致病性毒力因子,菌株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其PFGE指纹图谱呈现多样性的同时又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带型特点,部分带型与其对应的耐药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与相同的聚集性,体现了其作为重要细菌性腹泻病原体所具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值得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对浙江省2004~2013年分离的54株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Nm)进行基因分型研究,了解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rn 方法:参照细菌分子分型和基因组差异公共数据库(Pubmlst)提供的引物与方法,获得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序列型(Sequence Type,ST).采用进化分析软件(Splitstree)4、聚类分析软件(eBURST)V3等处理所得序列数据,并构建遗传进化图谱.rn 结果:54株Nm得到21个STs,其中11个STs为新发现,主要序列型ST-7和ST-4821分别占29.63%和27.78%.不同血清群其STs/ST-克隆群(Complex)有明显不同,A群菌株78.95%(15/19)为ST-7/ST-5Complex(15/19);B群菌株STs分散,57.14%(8/14)呈单体存在;C群菌株82.35%(14/17)为ST-4821/ST-4821Complex.不同来源分离株其ST-Complex不同,来自病人及密切接触者分离株ST-5Complex分别占48.15%(13/27)及33.33%(4/12)、ST-4821Complex分别占40.74%(11/27)及25.00%(3/12),而来自健康带菌者分离株ST-4821Complex克隆群占40.00%(6/15).7个管家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Pi)范围为0.01298(adk)~0.11100(aroE).Splitstree4构建径向系统进化树显示,浙江省Nm菌株分属5个分枝,主要序列型ST-7及ST-4821分别分布于3分枝及2分枝中,4分枝中均为浙江省STs.eBURST V3聚类分析发现,浙江省STs/ST-5Complex基因型相对稳定,但浙江省STs/ST-4821Complex基因型已具遗传多样性变化.rn 结论:浙江省Nm以A群78.95%(15/19)ST-7/ST-5Complex和C群82.35%(14/17)ST-4821/ST-4821Complex两大克隆群占绝对优势,B群57.14%(8/14)呈单体分散.浙江省A、B、C群均存在ST-4821Complex相同基因型菌株,可能不同血清群之间已产生荚膜转换,其种群间已显示基因重组进化特征,这是中国首次从A群Nm中检出ST-4821/ST-4821Complex及ST-5798/ST-4821Complex菌株.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