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石家庄
  • 出版时间: 2009-10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造和谐社会,全国人大、国务院以及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和制度。2009年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表决通过。该法将于同年6月1日起施行,现行《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本法于2004年7月由国务院法制办开始立法起草,共经过四次审议。所以这部法律应该说是“五年磨一剑”,因为它涉及的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公民,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纵观整部法律,基本涵盖了从田间到餐桌整个食品生产、消费过程中所有环节、所有相关参与者的行为规范。本文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规的现状和《食品安全法》的特征,简述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对食品安全法的挑战,并分析了美、日、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及其特点。
  • 摘要:健康养殖的内涵应涵盖生产过程中的畜禽个体的健康(无疾病)、畜产品质量安全〔无残留)及环境友好(无环境污染)等三个方面,其中任何某一方面的缺失,都构不成实质意义上健康养殖。因此,健康养殖,不是仅仅通过饲料质量安全控制或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或环境污染上的达标,就无法简单地获得“健康养殖”的目的。换一句话说,健康养殖只有通过系统考虑,才能最终获得。本文对健康养殖的关键进行探讨,指出首先,就集约化生产模式而言,应该摒弃那些不合理的生产工艺。
  • 摘要:黄曲霉毒素的强毒性和强致癌性严重威胁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每年给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黄曲霉毒素存在种种应用缺陷,目前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成为安全、高效且环保的解毒方法而备受关注.本文就国内外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做一综述,同时对生物降解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摘要:饲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其在动物性产品中的残留、耐药菌株的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将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研制安全、高效、环保型防病保健促生长添加剂的任务已迫在眉睫。本文指出抗菌肽的下一步研究重点将是:开展饲用抗菌肽分子设计与改良、抗菌肽高效表达和产业化生产技术及应用研究,研制出对饲料及动物肠道中主要致病菌具有高效杀灭作用且能明显提高动物抗病力的饲用抗菌肽产品。
  • 摘要: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中广泛应用,以其预防疾病、促进动物生长等功效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有些药物性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残留,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潜在威胁日益突出.药物残留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归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为评估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使用的环境风险,本文就药物性饲料添加剂在环境中的分布、使用的环境风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归进行了论述.
  • 摘要:饲料作为动物食物,其安全性不仅影响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而且通过动物及其畜产品可影响人类健康及食物链其他成员的安全。饲料安全是指饲料通过动物进入食物链后对食物链中每个成员的生命活动及环境质量无不良影响,狭义的概念只涉及动物和人。某种饲料在规定的处理、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其本身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在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生成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对动物健康与生产性能不产生任何可见的和潜在的损害;动物采食该饲料后生产出的产品作为人的食物或其他生活用品对人的健康不产生任何危害,这种饲料称为安全饲料。加强饲料安全性的监督与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关系到饲料工业和养殖业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分析了饲料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确保饲料安全的措施。
  • 摘要:保障畜禽肉产品的安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提高畜产品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无公害肉、绿色肉、有机肉及安全肉的概念,分析了影响肉品质量安全的因素,简述了提高肉品质量安全的营养调控技术。
  •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历史及概况,简述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面临的难点与挑战,指出今后要继续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血防工作机制;要继续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地科学防治;要充分认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 摘要:食品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安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瘦肉精中毒、红心咸鸭蛋、三聚氰胺奶粉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指动物生产的肉、蛋、奶等可食性组织及其加工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或因素。目前,我国造成肉、蛋、奶等畜产品污染的主要因素有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禁用兽药使用等,本文指出其表现在:食源性微生物污染问题严重、食源性寄生虫发病率上升、抗生素等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滥用问题严重、食品动物禁用药物的使用屡禁不止。
  • 摘要:近年来暴发的亨德拉病,尼帕病和SARS等许多新发传粢病与蝙蝠有着直接的关系.蝙蝠是许多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的自然宿主,目前从蝙蝠体内分离鉴定的病毒多达6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高致病性的人兽共患病病毒,因此蝙蝠在新发传染病流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流行病学地位.本文就蝙蝠的生态学以及国内外蝙蝠携带病毒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蝙蝠与公共卫生问题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摘要: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包括人、猪和禽HEV。戊型肝炎是由HEV感染所致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发生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型肝炎约占20%左右。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其流行率为17.2%,因此可以推算我国至少有2.1亿人感染过HEV。这使戊型肝炎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结果证明,用禽HEV感染性毒株静脉攻毒SPF鸡后在蛋清中检测出了禽HEV,我国首例禽HEV的检出为研究我国禽HEV的致病机理,免疫保护反应及其可能造成的人兽共感染奠定了基础。
  • 摘要:本文介绍了鸡的白血病及鸡白血病病毒,简述了我国鸡群中ALV感染状态及我国不同品系鸡中的ALV-J的系谱关系,对蛋鸡中J亚群肿瘤和血管瘤高发病率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核心群净化、祖代父母代以下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弱毒疫苗的污染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 摘要:本实验选用体重相近(5.56±0.51 kg)的21日龄二元杂(长×大)断奶仔猪12栏,以栏为单位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研究了精氨酸(Arginine,Arg)和精氨酸生素(Arginine activator additire,AAA,主要成分是N-氨甲酰谷氨酸)降低断奶应激的潜在机制.各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SD),SD+AAA(0.08%)和SD+Arg(0.6%).试验期为7 d。每组随机选取6头仔猪,于第七天前腔静脉采血,用来分析血清氨基酸,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一氧化氮舍酶(NO synthase,NOS).采血后屠杀取肠黏膜用来分析NO含量,诱导型NOS(iNOS)及热应激蛋白70(HSP70)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AAA和Arg可显著增加血清Arg(P=0.028)和鸟氨酸(P=0.022)的浓度,并且分别增加瓜氨酸的浓度为33.60%(AAA)和39.72%(Arg)(P=0.221).相应地,在AAA实验组中,血清和肠粘膜NO有增加的趋势(P>0.05),且血清iNOS显增加;而日粮添加Arg可显著增加肠黏膜中NO含量(P=0.044).免疫组化结果表明,HSP70主要在肠道黏膜表层表达,Arg和AAA纽HSP70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AA和Arg可显著提高HSP70 mRNA在回肠中的表达水平(P<0.05).这些结果表明,AAA可以有效促进断奶仔猪内源性精氨酸的合成,可能通过Arg-NO-HSP70途径维护肠道健康,且与L-Arg相比,更安全有效地缓解仔猪断奶应激。
  • 摘要:试验选用600只产蛋鹌鹑,研究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对鹌鹑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及由饲料向鹌鹑蛋中的转移和消除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2、10、50、100 mg/kg的三聚氰胺对鹌鹑的产蛋率、产蛋总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料蛋比等生产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鹌鹑蛋中三聚氰胺含量随日粮中三聚氰胺的添加剂量呈线性增加趋势,与鹌鹑采食含三聚氰胺日粮的天数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rn 鹌鹑蛋三聚氰胺高峰浓度迭到时间为21 d,当添加剂量为10、50、100mg/kg时,鹌鹑蛋中三聚氰胺最高浓度分别为0.162、0.998、1.784μg/mL,其消除时间分别为1、5、5 d;平均蓄积系数为0.018.
  • 摘要:流感大流行株的形成与人流感和禽流感毒株基因重配密切相关,因此在目前流感流行趋势下,在人流感和禽流感病毒疫苗开发中考虑对人流感和禽流感流行亚型进行共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多种亚型流感跨种传播的现状,进行人-禽多价流感疫苗研究,构建共表达H5亚型HA基因和H3亚型主要抗原区HA1基因的DNA疫苗pVAX1-H5/H3,并进行了小鼠免疫攻毒研究。结果表明,攻毒前pVAX1-H5/H3有效诱导小鼠产生了针对H5HA和H3HA1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当采用H5亚型和H3亚型流感病毒攻击时,pVAX1-H5/H3实验组小鼠对病毒攻击产生了抵抗作用,显示了更快的体重回复及肺部病毒清除速度。在H3亚型流感保护方面,pVAX1-H5/H3作用显著优于单表达H3HA1的pVAX1-H3.结果证实,共表达双亚型流感病毒HA基因的策略可对相关流感病毒攻击产生保护,不同HA间未发现免疫干扰的现象,并存在潜在的增益效果。
  • 摘要:猪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受体,具有感染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的能力,被认为是新型流感病毒产生的“混合器”和古老流感病毒长期在猪体内存在的“贮存器”.近年来,为了更好防控猪流感,我们开展了中国部分地区的猪流感流行病学调查。2006和2007年我们在广东省和浙江省的猪群中各分离到1株人源H1N1亚型和欧洲系禽源H1N1亚型SIV,并首次在中国进行相关报道;2007年我们从上海的猪群中分离到1株新型三源重组的H1N2亚型SIV,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我们分离株的HA、NP、M和NS基因起源于古典的H1N1亚型SIV,PB2和PA基因来源禽流感病毒,NA和PB1基因来源于人流感病毒;2005和2006年我们分别在黑龙江和广东省的猪群中分离到4株人源H3N2亚型SIV病毒,在此基础上,进行了1970-2006年的44株H3N2亚型SIV进行了遗传演化分析;2007年我们从广西省猪群中分离到了4株H9N2亚型SIV,进而进行了禽源H9N2亚型SIV的分子进化研究.rn 所有这些研究使我们对我国SIV的分子进化有了全新的理解,为猪流感疫情监测及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2005年7月-2006年12月间,对医院腹泻病人,奶牛和鸡群空弯曲菌进行流行状况分析。结果显示,三类样品中,鸡肛门棉拭样品阳性率最高,为18.61%,30个鸡群中阳性率为86.67%;不同鸡群感染率悬殊较大,阳性率从0到73.3%。其次为奶牛样品,阳性率为7.77%,产奶牛、育成牛环境样品和阳性率分别为5.02%、0.32%和10.28%。医院腹泻病人粪便样品中,阳性率为4.83%,不同医院间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门诊部感染率极显著高于住院部(P<0.01),7岁以下幼儿感染率极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段人群(P<0.01),6—8月感染率显著高于12—2月和3—5月份的感染率(P<0.05)。277株不同来源的空肠弯曲菌分离株PCR—RFLP分析表明,共获得20个不同的基因谱型,人源菌株的基因型别与鸡源、牛源以及市场分离株的基因型别呈交叉分布或相互重叠,表明部分菌株可能来源于同一污染源。
  • 摘要:目的:防御素(defesin)是抗菌肽家族的主要成员.目前对猪防御素表达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病毒等方面,关于营养素对其表达影响的研究十分少见.本研究旨在研究揭示锌是否能调节猪空肠上皮细胞系IPEC-J2的β-防御素的表达。rn 方法:将细胞在不含血清但添加不同浓度锌的培养基中培养12h后,提取RNA,反转录,用Real-time PCR测定β-防御素1、2和3 mRNA含量,了解不同浓度锌对β-防御素1、2和3mRNA表达的影响.用ELISA方法测定β-防御素1,2和3蛋白含量.rn 结果:结果表明,锌不同程度的诱导β-防御素1、2和3 mRNA表达和蛋白产生.rn 结论:锌对猪肠道上皮细胞系IPEC-J2的pBD1、2、3的表达具有正向调控作用.
  • 摘要:研究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色氨酸分解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24头28±1日龄断奶长x大仔猪,分别饲养在24个猪栏中,经过预饲后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氧化应激组:仔猪腹腔注射10mg/kg体重Diquat,自由采食;正常对照组:仔猪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自由采食;采食配对组:仔猪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控制采食量与氧化应激组仔猪相同。所有仔猪自由饮水,试验期7 d.与对照组和采食配对组相比,(1)氧化应激降低仔猪生产性能,极显著降低血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0.01)和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活性(P<0.01),血清MDA(丙二醛)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2)氧化应激降低血清Trp(色氨酸)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血清Kyn(犬尿氨酸)含量(P<0.05或P<0.01)及Kyn/Trp比值(P<0.01),血清5-HT(5-羟色胺)含量显著增加(P<0.05);(3)氧化应激显著增加肝脏TDO(色氨酸2,3-加双氧酶)总活性(P<0.05),全酶(P<0.05)和酶蛋白活性(P<0.05),对十二指肠IDO(吲哚胺2,3-加双氧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结论:Diquat诱导的氧化应激主要通过增强肝脏TDO活性增加断奶仔猪色氨酸分解代谢。
  • 摘要:为更准确对猪肺炎支原体(Mhp)感染及免疫状况进行检测,本文以猪鼻拭子为检测样品,利用猪肺炎支原体粘附因子P97R1原核表达蛋白作为包被抗原;以羊抗猪IgA为二抗,兔抗猪IgG-HRP作为酶标三抗,建立Mhp SIgA间接ELISA检测方法(SIgA—ELISA)。通过对包被抗原的浓度,样品的孵育时间,封闭液,二抗与三抗的最佳稀释度和作用时间以及显色液的作用时间进行优化,摸索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根据对260份Mhp SIgA阴阳性标准品的检测结果,利用Medcalcl软件确定了SIgA—ELISA检测方法的cut—off值.并将该方法与Mhp套式PCR检测方法以及商品化的Mhp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IgG-ELISA)进行平行比较,结果发现SIgA—ELISA方法对Mhp感染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7.0%)、特异性(94.4%)与准确性(95.8%);且SIgA-ELISA方法与IgG-ELISA方法相比,能有效区分Mhp的感染与免疫.
  • 摘要:目的:建立可检测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rn 方法: 用DNAStar软件对GENBANK中NDV的NP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NDV特异性探针并标记生物素,利用该探针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抽提的NDV病毒RNA的RT-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检测仪(Liquichip 200)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NDV快速液相芯片检测方法。rn 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该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不与H5AIV和H9AIV反应;检测灵敏度达到150个EID50;rn该法与鸡胚病毒分离法检出NDV的符合率达到97.1%.rn 结论:初步建立了检测NDV的液相芯片技术,为进一步搭建NDV全新快速高通量检测平台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同类病毒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 摘要:本研究采用柔性Linker(GGGGS)和重叠延伸PCR方法将三个毒素基因,即副溶血弧菌的耐热型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创伤弧菌的溶细胞毒素基因vvhA和拟态弧菌的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基因vmhA的成熟蛋白基因片段进行串联,得到三联融合毒素基因tdh-vvhA-vmhA(命名为F7)。一致性比对分析与预计融合的基因序列一致性为99.6%.FT的开放阅读框架全长3225 bp,编码1074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为120.4kDa。将,7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2b(+)中,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进行表达,经SDS-PAEG分析,融合蛋白分子量与预测的相符.终浓度为1mmol/L的IPTG,37℃诱导4 h,融合毒素蛋白表达量最高,经薄层扫描分析,此时融合毒素蛋白占全菌体蛋白的11.49%.三联融合毒素基因的成功克隆与表达,为进一步建立多种食物中毒性弧菌广谱、快速、特异的同步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 摘要: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的醋酸甲羟孕酮(Medroxy progesteroneacetate,MPA)对人类健康有潜在的危害。rn 利用SPR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MPA.对抗原的固定条件、抗体的浓度以及芯片再生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抗体的稳定性以及特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的最低限约为1ng/mL.利用模拟标本进行平行测试表明,其与进口ELISA检测试剂盒结果基本一致。SPR生物传感器检测MPA,单个样品的检测时间小于5min,非常适合现场的快速检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摘要:肌内脂肪是机体主要的能贮物质,而且与肌肉的风味品质和食用价值有很大关系,是影响肉质的重要因素,但脂肪过度沉积又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肉仔鸡遭受应激时,在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等激素调控下,能量发生动员与重新分配,其中脂肪酸转运载体如脂蛋白脂酶(LPL),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以及脂肪酸氧化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肉碱酯酰转移酶1(CPT1),长链辅酶AE氢酶(LCAD)和单磷酸腺苷激酶(AMPK)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摘要: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我国对该病的防治采取全面免疫的方法,基本上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的疫情.但对水禽的免疫效果并不理想,樱桃谷白鸭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的特点使其成为水禽禽流感免疫的难点.rn 我们通过对使用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Re-1株)和禽流感灭活疫苗(H5亚型、N28株),10日龄、15日龄1次免疫和10、22日龄2次免疫樱桃谷白鸭,分别注射疫苗1.0mL、1.5mL和总量2mL的免疫效果比较,确定使用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Re-1株)15日龄1次免疫注射疫苗1.5mL的方法,能使樱桃谷白鸭抗体水平处于较高的状态,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在疫苗免疫注射的同时使用甜菊糖苷、黄芪多糖及黄芪粉等具有增强免疫作用的药剂,结果注射黄芪多糖的鸭群抗体较高,而口服黄芪粉对鸭群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 摘要:这是2006-2007猪高热病流行后所做的戊肝病毒流行状况调查,共取了493份猪粪便样本,进行病毒RNA提取及RT-PCR扩增。结果证明,与我们2005年所做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相比,此次病毒RNA总阳性率只下降3.7%,但基因4型戊肝病毒阳性率从9.8%增加至20.6%,而基因3型戊肝病毒阳性率则从16.2%下降到1.6%。该结果提示基因3型比基因4型戊肝病毒对环境净化措施可能更敏感;但作为戊肝病毒来说可能存在一个稳态机制,这个机制可以使动物群体中戊肝病毒总体感染率保持在一定水平。另外还发现了同一样本中两种基因型病毒共存的现象,提示可能由于不同病毒间的基因重组和病毒进化而发生更严重的流行状况.
  • 摘要:以含有SIV HA基因的重组质粒pMD18-H3HA为模板,利用带特定酶切位点的引物PCR扩增HA基因,将其亚克隆入质粒pIRES2-EGFP中,再次将舍有H3队及EGFP的基因片段克隆到腺病毒的穿梭质粒pDC315,构建重组穿棱质粒pDC315-H3HA-EGFP.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穿梭质粒pDC315-H3HA—EGFP和腺病毒骨架质粒pBHGlox△E1,E3Cre共转染HEK293细胞,基于腺病毒感染后形成的典型细胞病变及EGFP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筛选重组腺病毒rAd—H3HA—EGFP.将重组病毒rAd—H3HA—EGFP以108TCID50。两次接种6周龄的BALB/c小鼠,时间间隔为3周,通过检测免疫小鼠的抗体水平及对病毒攻击的保护情况评价该重组病毒的免疫原性。结果HA基因已被重组到腺病毒的基因组中,并能够伴随病毒的复制而表达,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性活性.重组腺病毒rAd—H3HA—EGFP以1 × 104TCID50的剂量免疫小鼠后,能够诱导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并对H3亚型SIV的攻击提供完全保护.
  • 摘要:通过对1980-1990年代的37株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1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和I类整合子(IntI)PCR扩增、测序以及相同大小的IntI酶切分析等.rn 结果,37株分离菌中的,有26株大肠杆菌是多重耐药菌株(耐受3种以上抗菌药物),多重耐药率为70.3%;有23株检测到了IntI,阳性检测率为62.3%.IntI大小从500bp到3300bp;整合子中最常见的基因盒为dfr17(甲氧苄啶耐药基因)、aadA5(链霉素、大观霉素耐药基因),最主要的基因盒排列为dfr17-aadA5.携带dfr17的绝大多数菌株对磺胺嘧啶耐药,携带aadA5的大多数菌株对链霉素不敏感;大小相同的I类整合子有相同的酶切图谱.rn 结论,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IntI的阳性检测率相关.
  • 摘要:营养物质是鱼类生长的物质基础,鱼类对营养物质消化能力以及疾病抵抗力和抗氧化防御能力的高低与其生长密切相关,而饲料中的B族维生素对鱼类消化吸收、疾病抵抗和抗氧化防御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部分B族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泛酸、烟酸、吡哆醇和肌醇等与鱼类生产性能、消化吸收,免疫和抗氧化防御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展.硫胺素、核黄素、泛酸、烟酸、吡哆醇和肌醇是保证鱼类生长重要的B族维生素.泛酸、烟酸和肌醇提高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的利用,硫胺素和核黄素仅提高了蛋白沉积和脂肪的利用,吡哆醇仅提高了蛋白沉积;硫胺素、核黄素、泛酸、烟酸、吡哆醇和肌醇促进了鱼的生长发育; 这些B族维生素提高了胰腺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的分泌,并且通过在营养物质吸收时促进氨基酸向细胞转运、促进ATP的生成和提高了主动转运中能量的供给以及增大吸收面积,提高了鱼的吸收能力.同时,这些B族维生素提高了鱼类攻毒后存活率,通过提高血液红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吞噬率、血清凝集素水平和补体含量促进了白细胞吞噬作用,通过提高了血清溶菌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以及总铁结合力增强了鱼类杀菌和抑菌能力,进而增强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力;通过提高血清抗嗜水气单胞菌抗体效价和IgM含量,增强鱼类特异性免疫能力.另一方面,这些B族维生素通过提高清除超氧阴离子和超氧阴离子歧化反应相关酶的活力,降低羟自由基产生,减少鱼类脂质过氧化和蛋白质氧化损伤。
  • 摘要:根据建立的BSE感染概率模型、扩散动力学模型及风险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当潜伏期为5年时,平均来说牛群中BSE的感染率相当于流行率的2.34倍;(2)全球BSE的发病强度总体趋势在不断减弱,但扩散风险并未减弱;(3)85%的BSE国家流行率都是在2001年以后才达到高峰期,这些国家BSE致病因子外部输入和内部循环的高峰期是在1996—2002年间:(4)全球BSE的感染状况可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3.98/100000以下,0.015%~0.074%、0.12%~0.38%、1%~8.14%和17.8%;(5)BSB在全球的发展状态分为三种类型:rn 英国和爱尔兰、中欧国家,加拿大,美国,日本和东欧国家分别处于三个不同的时间过程,疫情总体态势分别属于暴发、大流行和散发;(6)从感染状态上看,亚洲和欧洲处于不断降低状态,而北美地区处于不确定状态,从传播状态上看,欧洲和北美洲尚处于内循环状态,而亚洲几乎没有形成内部循环;(7)到2008年5月为止,西班牙的感染率最高,流行率最大的是葡萄牙;其次是英国,爱尔兰和西班牙;rn 再次是荷兰、法国、波兰和加拿大;最小是德国;(8)如果不在自由贸易区各国同时实施哺乳动物肉骨粉饲喂所有养殖动物的禁令,要在短时间内根除BSE是不可能的!
  • 摘要:本文详述了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区域产业布局、养殖模式,分析了畜禽养殖业排泄物中氮和磷等环境富营养元素引致的农业面源污染、水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高浓度重金属元素排泄引致的土壤环境风险,以及抗生素大量使用引致的病源微生物变异引起的环境安全风险,针对不同养殖模式提出了从养殖业的源头、中间过程和末端等方面控制环境风险的相关技术对策.在源头和中间过程,通过饲料优化配制技术实现氮、磷和重金属的减排控制,通过新型饲料添加荆的合理配伍和饲养管理优化降低肠道病源微生物的变异风险;在末端,针对不同养殖模式和不同排泄物污染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以及通过养殖模式的优化和生态系统的链接提出了规避养殖业排泄物环境风险的生态技术对策.
  •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温对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对细胞内乳酸浓度的影响、对细胞内[Ca2+]和乳酸的影响、对胸肌肌浆网IP3受体活性的影响。指出高温增加肉鸡胸肌卫星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水平、增加细胞内乳酸产生;高温能够通过影响细胞内的钙离子水平进而调节细胞乳酸的产生。
  • 摘要:规模化、集约化畜牧生产中,应激无处不在。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高温作为环境应激因子之一是影响夏季畜禽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证明,高温应激可引起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结构损伤,不仅破坏肠道的屏障功能,而且影响肠上皮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导致生产性能下降等。因此,应激对畜禽肠道结构损伤与修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重要研究方向。抗热应激中药添加剂—清凉颗粒具有缓解高温引起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下降的功效。为此,本文重点探讨高温对猪小肠上皮细胞结构损伤及清凉颗粒修复的作用机制,为深入开发抗应激中药添加剂和寻找肠道结构损伤修复剂奠定基础。
  • 摘要:人类干扰对动物的潜在影响已经受到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类干扰不仅表现在人类的行为上,还表现在人类的附属建筑物上,比如高速公路、铁路、电力线路等等。一旦这些建筑物出现在动物栖息地内,与其相伴的噪音、车辆运营、人员流动等就会对动物造成干扰。因此通过监测动物的行为反应可以更好地了解交通设施对动物生理生态、福利和行为的影响程度,进而探究实现野生动物保护和动物康乐的措施,为动物栖息环境中的道路规划提供借鉴。本研究分析了青藏公路对藏羚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及地铁噪声对三黄鸡行为的影响。
  • 摘要:本文通过现场测试和调查的方式,对黑龙江省规模化奶牛场现有的饲养方式、奶牛舍结构及建筑工艺、环境现状等进行了调查与测试,并对黑龙江省奶牛舍的建筑与设计提出了建议。
  • 摘要:本文介绍了传统肉鸭的饲养方式及其局限性,分析了肉鸭网上养殖技术的优缺点,并就网上养殖肉鸭舍的建造进行了简述。
  • 摘要:饲料毒物主要有饲料中天然存在及转化毒物、农药、有害微生物其毒素、环境污染物、饲料添加剂等,目前最为关注的是重金属、霉菌毒素、抗生素促生长剂及兽药、农药、多环芳烃类、二噁英及多氯联苯等。全世界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亚太地区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极为严重,我国玉米以呕吐霉素、烟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为重,最高分别达2300、5800、368.13μg/kg,分别为饲料卫生标准最高限量的11.6、4.6、3.7倍;蛋白饲料和饲料产品中呕吐霉素、烟曲霉毒素均污染严重,其它霉菌毒素也有一定程度污染;饲料中重金属铅和镉含量超标现象亦已有报道,镉超标较为严重。饲料中的有毒物质被动物摄入机体后,均需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毒物被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在组织细胞内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形成代谢物,或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毒物对动物神经、免疫、生殖、骨骼、血液、肝脏、肾脏等均具毒性,毒性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氧化损伤、DNA单链断裂、基因表达异常,抑制蛋白质、DNA和RNA的合成,抑制淋巴T细胞的应答反应,造成淋巴B细胞区坏死,改变细胞膜结构,降低谷胱甘肽浓度,诱导细胞凋亡等。动物组织中毒物残留量等与饲养环境中的土壤、饲料和饮用水源的毒物含量和污染程度密切相关,黄曲霉菌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可残留于牛奶中,肉类中残留的霉菌毒素主要是黄曲霉菌毒素、赭曲霉毒素和烟曲霉毒素,鸡蛋中则易残留黄曲霉菌毒素和T-2毒素;肉鸡胸肌和腿肌Pb超标率高达87.50%和81.25%,砷也有一定程度的超标,猪肉、猪内脏、鸡肉、鸡蛋中BHC(六六六)的检出率为60%~100%,超标率达3%~87%,DDT(滴滴涕)检出率为0%~rn 100%,超标率达0%~74%;人类一旦摄入被毒物污染的动物性食品,将存在致癌、致畸、致突变风险,并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严重者则发生急性中毒。
  • 摘要:本文介绍了禁烟令与禁养令的相关内容,指出畜牧场迁移仅仅是污染源迁移污染依旧,提出思虑环境安全是畜牧业世界潮流,并就禁养事例进行了简述。
  • 摘要:山东省是我国禽肉生产第一大省,也是我国禽肉出口第一大省,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一半.2001年出口28.5万吨,创汇5.08亿美元,2002年出口18.2万吨,创汇2.34亿美元;2003年出口15.68万吨,创汇2.96亿美元,2004年出口11.74万吨,创汇2.89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出口7.08万吨,创汇1.69亿美元,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rn 日本、欧盟、新加坡、瑞士、中东、南非、马来西亚、东欧,俄罗斯和香港等.在一些地方,养禽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养禽业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种植业、饲料加工业、包装业、兽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获得了就业机会.因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农产品出口、社会的稳定及实现小康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禽肉产品的生产、加工、检测等环节存在不完善因素,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禽肉产品的出口.为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研究了影响禽肉产品出口的关键因素,制定了“畜禽养殖体系”,“农兽药残留监控体系”、“生产加工过程安全卫生体系”,“重大动物传染病监控体系”、“微生物监控体系”、"产品标识追溯管理体系”,并研究了禽流感等动物传染病、兽药残留、微生物、动物成分、热加工变性蛋白等快速检测技术,通过在出口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摘要:据2007年的资料报道:中国的牛奶产量在除了印度和美国之外,己经居第三个最大的产奶量国家,近年来中国生产的奶粉呈直线上升的曲线,仅2007年出口奶粉增加到62000吨,这些奶粉远销世界各国,它比2006年增长了200%。但是,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乳制品市场来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如何让消费者放心地使用国产奶粉,而不是去抢购进口奶粉;政府的管理部门,乳制品加工厂,农产品的消费者本身应该如何去监督和协调管理乳制品,这些将是本文应该分析和讨论的。
  •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猪生产国,约占全球猪肉产量一半。目前主要是供国内消费,猪肉在我国人民肉类消费中约占七成。在养猪业迅速发展时,我国生猪出口却在下降。我国猪肉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很低,约占1%。主要出口到香港地区、俄罗斯、新加坡、澳门地区等,其中出口香港占出口额的73%左右。为了保证香港的政治经济繁荣稳定,大陆供港澳活猪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其经济性和技术性很强。本文介绍了我国大陆供港澳活猪出口现状,分析了供港澳活猪检验检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述了供港澳活猪主要危害物污染的原因。
  • 摘要:三聚氰胺的食用安全性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时间三聚氰胺的毒理学作用己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三聚氰胺的特性包括理化性质和毒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将介绍本研究室对三聚氰胺的毒性作用研究的初步成果。
  • 摘要:牛结核病是主要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对养牛业发展、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具有重大威胁.由于牛分枝杆菌宿主范围广,牛结核病无特异性疫苗,和快速诊断方法等原因,控制或根除牛结核病非常困难.目前已有许多发达国家成功控制或根除了牛结核,但多耗时在二十年以上,耗资巨大.发展中国家受财力限制等多方面原因,有效控制牛结核病任重道远,发达国家控制牛结核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微生物发酵技术为饲料工业提供了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等)、维生素(主要是B族维生素)、酶制剂、有机酸(乳酸、乙酸)和活菌制剂等大量产品。传统的饲料加工手段(粉碎、混合、膨化、制粒等)基本没有涉及生物化学变化,微生物发酵是高度集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可以对饲料原料进行深度加工。很多饲料营养学家断言,不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饲料加工很难有新的突破;不发展生物饲料产业,动物的健康养殖很难推广实施。本文介绍了生猪无抗养殖的主要途径,简述了替代抗生素的主要制剂(添加剂)与生物制剂。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世界动物保健品行业概况、我国兽药企业的基本情况、我国兽药产品的基本情况、我国兽药产品质量的情况及我国兽药产品研发的状况。
  • 摘要:畜产品是人民群众“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畜牧兽医部门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全力推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介绍了河北省畜牧业发展概况,提出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 摘要:动物源性病原菌是引起人类疾病和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己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病原菌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本文介绍了动物源性食品病原菌防控取得的成绩与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述。
  •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将影响到动物疫病流行的区域及传播方式,本文指出其主要表现在:气温升高,虫媒性疾病的流行范围和时期发生改变;生态系统改变加剧,促使自然疫源性疾病进入人类社会;气候带变化,影响病原微生物的地理分布;全球变暖加速了生物体的进化。
  • 摘要:介绍了我国现阶段畜牧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安全特点,归纳了常见有毒有害物质及侵入畜牧生态系统的途径,以及所引发的畜产品安全问题.分析了有毒有害物质对畜产品安全影响的新趋势,并就养殖过程简要介绍了保障畜产品安全的基本措施.
  • 摘要:历史上饲用抗生素在畜禽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的畜产品残留和细菌耐药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女贞子、五味子、沙棘、抗菌肽、细胞因子等具有抗菌或者杀菌的物质成为了替代抗生素的热点,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本课题组在抗生素替代物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开发和利用新型安全的抗生素替代物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 摘要: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日粮矿物元素与维生素的超量使用是引起饲料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控制日粮中矿物质与维生素的超量添加,提高饲料质量,改善动物的健康与生存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人类的安全性已引起了研究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主要针对日粮矿物质和维生素过量与饲料安全的关系及其控制对策进行了综述。
  • 摘要:猪肉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2008年我国猪肉产量4620.5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60!0.中国人均消费猪肉约15-20千克,约占肉类消费的75%。因此,猪肉制品的安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饲料的安全控制是猪肉产品安全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产品供应是促进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但是,随着我国畜牧、水产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饲料中抗生素、激素、霉菌毒素及化学污染物残留等现象所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既直接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和产品的国内外贸易,也影响我国畜牧水产养殖业、饲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要求,提高饲料质量安全水平,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因素进入人类食物链,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2009年6月1日,原来的《食品卫生法》由《食品安全法》替代,并正式实施。由此可见,重视并科学地解决词料安全问题是我国畜牧水产养殖业、饲料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饲料安全的现状,分析了饲料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与检测,简述了生猪饲料的安全控制策略。
  • 摘要: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致病性大肠杆菌.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表达K88ac菌毛亚单位基因faeG和F18ac菌毛亚单位基因fedF的融合基因faeG-linker-fedF的重组质粒,实现了faeG和融合基因faeG-linker-fedF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并免疫蛋鸡后,经喷雾干燥获得了含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全蛋粉。通过饲养试验研究了卵黄抗体在断奶仔猪日粮中应用.试验选择360头24±3d断奶仔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栏,12头/栏.以添加3%血浆蛋白粉的日粮为正对照,添加普通全蛋粉的日粮为负对照,分别添加由提纯的K88ac菌毛蛋白、复性的rFaeG重组蛋白和FaeG-FedF融合蛋白免疫制备的高免全蛋粉的日粮为各处理组.试验持续28d,分为两阶段:前期为断奶后0~14d,后期为断奶后15~28d.前期各组饲喂不同处理的日粮,后期各组的日粮一致.试验结果显示,各组仔猪49d体重和采食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日粮中添加血浆蛋白粉.提纯的K88ac菌毛蛋白和FaeG-FedF融合蛋白免疫制备的高免全蛋粉组的料肉比均显著低于普通全蛋粉组(P<0.05).断奶后1—2周,日粮中添加了提纯的K88ac菌毛蛋白、复性的rFaeG重组蛋白和FaeG—FedF融合蛋白免疫制备的高免全蛋粉组的腹泻率显著低于添加普通全蛋粉的负对照组(P<0.05),与添加血浆蛋白粉的正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不同日粮处理组的仔猪腹泻指数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日粮中添加血浆蛋白粉和舍特异性卵黄抗体的高免全蛋粉可以减轻断奶仔猪的腹泻程度。以上结果表明在氨基酸平衡日粮中添加Anti—K88 SDEP和Anti—FaeG—FedF SDEP,与血浆蛋白粉一样,具有良好的促进断奶仔猪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作用.并且,重组BTEC菌毛蛋白可以作为免疫原应用于卵黄抗体生产中,其制备的卵黄抗体添加于仔猪日粮中是预防断奶仔猪ETEC性腹泻的有效途径之一.
  • 摘要:卡那霉素(KAN)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猪呼吸道、胃肠道以及泌尿道感染.由于KAN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其在动物性产品中的残留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研究和制定出一套动物源性食品中KAN的残留检测方法对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制备了抗KAN的单克隆抗体,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83 ng/mL,同时采用分子模型技术对KAN抗体的交叉反应进行了解释,确定该单抗的识别位点为KAN的C环.利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首次建立了可同时检测猪组织中KAN和妥布霉素(TOB)残留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肌肉、肝脏和肾脏组织中KAN和TOB总量的检测限分别为50、50和100μg/kg,检测过程可在10 min内完成,检测结果用肉眼即可辨别,因此可用于样品的现场快速筛选.同时,本研究采用方阵法系统研究了pH值和抗体用量对制备的金标抗体灵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低的pH值(pH 7.0)和较少的抗体用量(5 μg/mL)有助于提高金标抗体的灵敏度.本研究认为该影响主要是由于金标抗体表观亲和力的变化引起.在25~200μg/kg添加浓度范围内,ELISA法测定猪组织中KAN和TOB的回收率为52.6%~96.7%,变异系数为3.6%~15.3%,检测过程可在1 h内完成,因此可用于实验室大量样品的筛选和半定量检测.另外,本研究还首次建立了猪组织中KAN的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在0.1~5 mg/kg浓度范围内,KAN的添加回收率为80.7%~91.3%,变异系数为5.2%~rn 12.1%,满足常规定量分析的要求.最后采用建立的KAN胶体金免疫层析、ELISA和HPLC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三者的测定结果基本相符,ELISA和HPLC方法的相关性较高(R2=0.999).因此,本研究建立的三种方法符合残留筛选或常规定量检测方法的要求,可选择性用于猪组织中KAN的残留监控.
  • 摘要:目的:探讨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三聚氰酸引起的肾脏组织细胞的损伤,为防制三聚氰胺对动物危害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雄性SD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体重20~30g。对照组蒸馏水灌胃,染毒组采取隔天灌胃方式,三聚氰胺单独组250mg/kg·bw,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混合物(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等量混合)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250mg/kg·bw,50mg/kg·bw,10mg/kg·bw灌胃,持续30d.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E),肾脏组织匀浆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肾组织形态学.rn 结果: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混合物能引起明显的肾脏损伤,呈剂量相关性.表现为BuN和CRE升高,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明显肾小管损害。rn 结论: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的混合物能引起明显的肾脏组织损伤。
  • 摘要:猪骨骼肌肌钙蛋白I是猪肉所特有的一种蛋白质,可以作为一种耐热种类标志蛋白来区分于其他熟肉制品的肉种类来源.本研究根据TNNI1 cDNA序列(AY282922)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TnI—SP1/TnI—SP2,利用RT—PcR方法成功克隆到到猪TnI—S4基因(登录号为EU732736),该基因大小为546bp,编码187个氨基酸。同时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KG—TnI—slow和pET-32a-TnI-slow),在E. coli BL21(DE3)中表达发现表达产物分子量大小为47KD和41KD的蛋白条带,与预期融合蛋白GST-TnI-slow和HIS—TnI—SLOW的分子量大小一致.Western-blotting分析进一步表明表达产物GST—TnI—SLOW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利用纯化的GST—TnI—SLOW融合蛋白,本研究还制备了抗猪慢骨骼肌亚型肌钙蛋白I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试验表明该单抗对熟猪肉样品显示阳性,而与其它动物肉样品没有明显的交叉反应性。rn 本实验研究结果为今后检测猪肉的夹心BLISA方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 摘要:为了满足贝类派琴虫病的快速检测需要,本研究选择派琴虫保守的核糖体DNA ITS-2区域设计引物,通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首次建立了LUX荧光PCR检测派琴虫的方法。试验表明,所建立方法检测质粒模板DNA的动态范围为1.0×101~1.0×108,敏感性为10拷贝质粒DNA。采用模拟阳性样品试验,可检测到100拷贝质柱DNA.rn 而且与贝类的包拉米原虫、隐孢子虫等其它寄生性原虫无交叉反应,也不受组织DNA的干扰.50份采集样品的检测结果与RFTM培养方法一致。本研究所构建的派琴虫LUX荧光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等优点,可满足国内养殖场及进出口水生动物携带派琴虫的检测需要。
  • 摘要:运用多重核酸扩增(PCR)联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分析技术原理,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禽分枝杆菌以及副结核分枝杆菌建立多重PCR—DHPLC快速检测方法,实现同时检测鉴别四种重要致病性分枝杆菌。根据菌种特异基因序列分别设计扩增引物建立四重核酸扩增体系,对扩增产物采用DHPLC设备进行检测分析,对结核分枝杆菌等50株分枝杆菌标准株和分离株样品以及沙门氏菌等24株常见微生物样品进行特异性检测试验;对四种分枝杆菌特异的核酸扩增产物分别制备克隆质粒,通过对梯度稀释的阳性质粒的检测试验,进行多重PCR—DHPLC灵敏度测试;对疑似病人痰液样品和疑似发病牛的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并与细菌分离培养法进行比较以验证临床检测效果。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快速检测鉴别上述四种分枝杆菌,每一菌种的核酸扩增产物分别形成DHPLC特征峰图,与其他菌种无非特异性反应;检测灵敏度达到102~103基因拷贝,从131份疑似病人临床样品中检出91份结核分枝杆菌阳性,从40份来自疑似发病牛群的临床样品中检出31份牛分枝杆菌阳性,检出率均高于细菌分离培养法.研究表明所建立的多重PCR—DHPLC方法能快速检测鉴别四种重要致病性分枝杆菌,为人畜结核、副结核病诊断提供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
  • 摘要:本文对2006-2008年间从广东省规模化鸭场罹患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鸭中分离的鸭疫里氏杆菌的血清型和抗药性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122个鸭场中共分离鉴定出鸭疲里氏杆菌86株.平板凝集试验结果表明血清1型菌株有81株,占总分离株的94.18%,其它血清型有3型(1株)、4型(1株)、8型(2株)和10型(1株),结果提示血清1型仍是广东省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以纸片法测定所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等13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广东地区鸭疫里氏杆菌抗药性严重,其中仅对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头孢噻吩和氟苯尼考相对敏感,敏感菌株的比例分别为82.55%、77.91%、82.55%和81.39%,对其它抗菌药物均有呈抗性,75.58%的菌株同时对5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具有多重抗药性,且不同地区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也存在明显差异.
  • 摘要:西藏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最西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干旱缺水、过度采挖、人口增多,草地超载过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阿里荒漠草地严重退化,草地植物高度降低、产量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植物种群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毒草数量增加,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毒草的蔓延和扩散,使牲畜毒草中毒连年发生,并成为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文章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阿里地区毒草-醉马草的种类、分布、灾害状况、中毒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阿里地区毒草主要为醉马草,学名为冰川棘豆(Oxytropisglacialis),分布面积超过209.24万hm2,占阿里地区草场总面积的10.97%,给当地畜牧业造成极大危害:革吉、改则和措勤东部3县灾害最严重,分布面积达175.46万hm2,占阿里地区醉马草总面积的83.86%.文章并就如何综合利用醉马草提出了几点建议。
  • 摘要:为研究槲皮素(Que)对己烯雌酚(DES)诱导的体外培养仓鼠睾丸生精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生精细胞分别用DES和不同浓度(10、20、30 μmol/L)槲皮素处理,倒置显微镜观察生精细胞生长状况,MTT法测定生精细胞的存活率,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结果Que显著抑制了DES引起的生精细胞损伤,除低剂量组差异不显著外,中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上升(P<0.01),Que显著提高培养液中SOD、细胞中GSH—Px含量(P<0.01).说明槲皮素可有效对抗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弱DES导致的生精损伤,提示Que是缓解环境雌激素生殖毒性的有效成分之一.
  • 摘要:肠道微生态环境与动物的消化吸收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以吉林白鹅为实验动物,试验期间饲喂以羊草和玉米秸为纤维源的日粮.采用稀释滴种法对0~56日龄雏鹅消化道6个部位(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靠近粘膜的内容物及粘膜的8种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培齐、鉴定、计数,从而获得肠道微生态主要菌群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消化道微生态环境与消化的关系.
  • 摘要:本文以河北省农区养殖密集地区的典型地下鸡舍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季节的地下鸡舍内的环境控制现状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现行地下连栋蛋鸡舍,在纵向通风条件下,舍内的温度与气流速度分布均匀;噪声低;其地下空气净化通道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气温预热的作用,解决了冬季保温,夏季防暑的问题;鸡舍内有害气体CO2、 H2S和NH3的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度,是农区养殖密集地区理想的绿色无公害养殖的鸡舍新模式.
  • 摘要:目的:为了解屠宰鸡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为今后有效预防和控制禽类乙型肝炎的发生,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检测屠宰鸡血清中HBsAg、HBeAg、HBsAb、HBcAb、HBeAb等乙肝五项指标;用免疫电镜方法观察血清中乙肝病毒样粒子;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脏中HBV相关抗原分布.rn 结果:HBsAg阳性血清占28.68%,HBsAb阳性血清占53.49%;HBcAb阳性血清占17.05%;HBeAg阳性血清占4.65%;HBeAb阳性血清占9.3%,其中3份血清同时呈HBsAg,HBeAg阳性,阳性率为2.33%。电镜负染色样品观察可见大量的密集排列的病毒样粒子,形态和大小类似于人HBV Dane颗粒和小球状颗粒。肝脏中HBsAg、HBcAg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均在39.06%~62.07%不等.rn 结论:部分屠宰鸡可能存在HBV感染。
  • 摘要:本文以RT-PCR检测猪病料中的乙型脑炎病毒,并对阳性病料作病毒分离与纯化。通过空斑减数试验,测定分离株和P3株的中和指数。克隆并分析了分离株的prM-E基因序列,将推导的E蛋白序列与GENBank中乙型脑炎病毒的E蛋白序列作比较分析。以E基因序列为基础,确定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显示,检测的9份病料中有3份呈乙型脑炎病毒阳性,并从其中一份中分离出1株病毒.中和指数测定中,P3株中和指数为12,而分离株为2.prM与E基因序列比较中,分离株与P3和Beijing-1的同源性低,最高仅为87.7%;而与JEV/sw/Mie/40/2004、KV1899、SH17M-07和YN79-Ba083的同源性高,最低为96.6%.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属基因I型.E蛋白分析显示,分离株与基因I型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高度同源,且与SH-53,JEV/sw/Mie/40/2004和N22/Viet Nam/2002/swine blood的E蛋白序列完全相同,而与基因Ⅲ型E蛋白存在5个共同的氨基酸变异位点.结果表明,从猪病料中分离出的病毒株属乙型脑炎病毒基因I型,并与基因Ⅲ型不同分离株在E蛋白上存在共同的氨基酸变易位点.
  • 摘要:目的:利用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昆明孕鼠,检测H5N1禽流感病毒在感染孕鼠各组织脏器中的复制及分布情况,并证明病毒感染孕鼠能否通过孕鼠的胎盘垂直传染给胎鼠.rn 方法:利用虎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妊娠10~12 d的昆明孕鼠进行滴鼻感染,观察孕鼠感染的临床症状,接种病毒后第3、4、5、6、7天分别处死3只孕鼠,取孕鼠的肺、脑、脾、肾,子宫、胎盘以及胎鼠,利用Rr-PCR、实时定量PCR和病毒分离方法检测各组织中的病毒核酸和病毒滴度,并进行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rn 结果:昆明孕鼠接种病毒后第3天,即可在孕鼠肺、脑、脾、肾、子宫及胎盘组织中检测出H5N1禽流感病毒核酸;感染后第3天从孕鼠的子宫、胎盘分离出H5N1禽流感病毒,但直到第6天,才从胎鼠体内检测到病毒核酸并分离出H5N1禽流感病毒.rn 结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孕鼠,在孕鼠子宫和胎盘复制,感染后期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传播给胎鼠.
  • 摘要:本文针对来自临床和食物源的235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检测已知的毒力因子(tdh,trh)、03:K6克隆系统性毒力基因(toxRS/new、大流行株组特异性序列[PGS]、ORF8)、三个重要的毒力岛(VPaI-1、VPaI-5、和VPaI-7)、以及两个III型分泌系统(T3SS1和T3SS2)。结果表明,所有的2 35株分离株都含有全部或部分的T3SS1基因.所有的103株tdh阳性的菌株均含有全部或部分的VPaI-7和T3SS2基因。共有91株菌株为大流行克隆株,其中8株缺少orf8.流行株均舍有VPaI-1,有90株大流行株含有VPaI-5.12株临床致病株具有VPaI-7和T3SS2,但是缺少VPaI-1和VPaI-5.13株非致病性的临床分离株和119株食物分离株,包括6株trh阳性的食源性致病株,只含有T3SS1基因.结果表明,03:K6及其衍生血清型是主要的流行克隆.VPaI-1和VPaI-5基因与大流行株高度相关联,而VPaI-7和T3SS2与tdh阳性的菌株密切相关.01:K36、03:K25和03:K68是新出现的流行克隆血清型。食物链中出现流行克隆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危害因子.
  • 摘要:种猪是生猪生产的源头.降低养殖成本、增加生产效率、最大化获得利润为养殖生产者所关注.根据种猪繁殖生理代谢的特点,精确供给营养需要是达到上述目的重要途径.母猪繁殖是个复杂变化的生理生化过程,同时机体又处于稳衡状态之中,一旦生理平衡破坏,繁殖终止.营养对种猪繁殖具有短期和长期作用,维持和满足种猪机体动态变化、稳衡和可持续的营养需要须采用系统的营养技术和饲养策略.本文综合相关研究文献,就种猪系统营养理论与应用进行阐述,旨在为实际生产和研究提供指导思路.
  •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民更加关注新兽药的安全性,要求新兽药上市之前进行安全性评价。我国通过“七五”、“八五”科技计划的实施,建立了相关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全国建设了4个新兽药安全性评价实验室,并对几个新兽药和进口兽药进行了安全性评价,为全面开展新兽药的安全性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新兽药上市之前进行安全性评价,由专业的技术评审机构开展相关技术评审工作,己成为保障新兽药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本文介绍了新兽药安全评价研究目的与评价,简述了风险评估与食品安全,指出食用动物用新兽药的评审要求。
  • 摘要:寄生虫病严重危害畜禽的健康,阻碍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使畜牧业经济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寄生虫病己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畜牧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人们对动物寄生虫病的危害性虽已有所认识,但远未被放在应有的位置。长期以来,国际上对动物寄生虫病的控制主要依赖药物,药物防治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最有效和可靠的手段。本文主要对寄生虫病的危害性、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历史、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 摘要:高温环境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一系列行为、生理与生化方面的反应(Dawson and Hudson, 1970),当上述行为与生理上的调节反应不足以维持体温的正常时,动物表现为热应激综合症,包括降低的生产性能、疫病抵抗力的降低和死亡率的提高。因此,高热环境下的家禽生产的实质是动物机体在尝试维持体温正常与克服应激反应的同时,保持相当程度的合成代谢,这意味着家禽机体的有关组织与器官需在较高的热负荷下维持正常的代谢与功能过程。本文将着重阐述热应激下家禽的生理与营养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
  • 摘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污染综合治理的原则,实施规模猪场污染物综合治理,建设大型沼气池,大力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建设单位和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家园是污水处理的指导思想。本文介绍了污水处理基本原则,目标与效果。
  • 摘要:北京、上海、东莞和环太湖的限养令,可以看作是对规模化养猪业忽视污染治理行为的否定。可见,现代化畜牧业所致人类社会的健康风险和环境污染,与人类文明进程中动物福利、动物性食品卫生问题,并驾齐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发酵床养猪的“零排放”,分析了发酵床养猪的理念与“菌种误区”,并就发酵床养猪成功的关键与技术要点进行了简述。
  • 摘要:水的品质直接影响动物的饮水量、饲料消耗、健康和生产水平。天然水中可能含有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或病毒。细菌中以沙门氏菌属、钩端螺旋体属及埃希氏杆菌属最为常见。饮水中矿物质、细菌或有毒成份的含量较高会严重影响动物体内正常的生理过程,从而引发内脏功能紊乱。矿物质含量高也会阻塞饮水系统,使鸡无法得到饮水。而且还会导致饮水器漏水、使垫料潮湿,从而引发疾病和腿病问题。本文将阐述影响家禽饮水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家禽的饮水质量标准,以确保家禽养殖企业关注饮水和饲料卫生质量,以便确定最佳饮水处理方法或采取措施。
  • 摘要: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大国,但还不是动物性食品生产的强国,我国动物性食品的国际贸易量还很小,例如我国肉类产量约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9%,但出口量不到肉类总产量的1%。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最重要的是我国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受到了“绿色壁垒”的限制。动物性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国民乃至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际声誉。因此,我们要在认真学习和坚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采取有效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改变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状况,迎接我国食品安全的春天。本文介绍了我国动物性食品生产现状,分析了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质量的对策。
  • 摘要: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烹饪方法、饮食习惯、膳食结构及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检测技术的进步,其中食源性寄生虫病越来越占据凸显的位置。本文简述了目前我国的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并介绍了目前我国主要的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