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0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
2010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

2010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苏州
  • 出版时间: 2010-10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委;浙江省教委

会议文集:2010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某大学出版社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展示的某中学语文教师执教《致橡树》的课例设定了几乎适合所有诗歌的教学目标:一是品读诗歌,揣摩意境,获得感悟;二是知识、能力的积淀;三是情感的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范读,然后让学生小组读、个别读、齐读,还反复读等.本文尝试着把原诗的意象符号抽出,改写:一首比较直白的似诗非诗的诗,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歌意象的含义、组合方式,尤其是意象作为诗歌特殊建筑材料的作用,以发挥《致橡树》的例文和样本功能,指出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因为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的互动生成的,教什么和怎样教还不能全由教师说了算。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什么和为什么如此这般教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必须要有诗歌教学内容的整体观、层次性和衔接性。
  • 摘要:《二十年后》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传世之作,其情节设置的巧妙性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梳理这篇文章的情节线索,忙于处理那一大堆的伏笔铺垫,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圈画出相关的词句,鉴于这篇课文的学习主体是八年级的学生,如果继续将情节梳理作为这篇小说的教学重点乃至难点来处理,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笔者通过对《二十年后》中两个视角重合的典型个案的分析,使学生对小说阅读中的视角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也为他们提供了理解和把握小说的新方法。与此同时,从视角切入来引导学生解读小说作品,有助于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小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分析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创作背景等游离文本的做法,对一味地强调甚至死扣字词的做法也是一种纠偏。对叙述视角的分析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比较快地加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中来,虽然大家并不能够很好地击中要害,但都普遍感到通过学习获得了一种阅读小说作品的全新眼光,真正地在小说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探微览胜的快感,而这对于教师来说不啻为最大的成功。
  • 摘要: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项链》的中译本,不久即被选入当时的国语课本。1978年到新世纪,《项链》被重新选入不同版本的高中教材,到20世纪90年代,解读的注意力开始由主题转向人物形象,且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对人物的悲剧命运表现出了同情甚至赞美。本文从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切入,从教材、文本、教师、学生四个角度谈谈《项链》教学内容的确定。根据不同的学情来确定恰当的教学重点,实施教学重点的有效突破,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
  • 摘要:近年来,根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已成为语文教学界的共识.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从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个性特色入手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往往能有比较清醒的意识.至于从学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受"以教为基点"习惯思维影响,却常常没能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对《边城》这一教学过程的分析,指出准确科学的学情分析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点,对教材教学内容要敢于进行大胆重构,阅读方法也应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直接地教授阅读方法并不是违背阅读教学原则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上有收获,通过课堂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做不好到做得好。
  • 摘要:本人对《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二课时)进行四次备课,现将这个过程作一整理,以便进一步学习、反思,探寻出优化教材、实施高效教学之路,认为古典散文当作散文来教,以读懂作者为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先从进入教材的角度确定文本属于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中哪一类,从语文学科新课程论角度来审视苏版专题主题情境编排体系。对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要适合学情的需求。
  • 摘要:本文以高中语文课程中《胡同文化》这一课程教学实践进行了介绍,课堂上学生一般会从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进行鉴赏,即兴的回答也不太可能全面到位,教师可以稍加点拨,但不一定非得引导学生达到教师理解的程度,只要能感受到两段文字的高下之别即可,同学们完全有可能去培养一种接近自然的文风,只要记得写作时不要做作,不要堆积辞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故作高深,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无病呻吟,不要附庸风雅,不要没话找话,当然还得长期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文字功夫。
  • 摘要: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保留篇目,《鸿门宴》教学已经形成了相当沉重的“话语累积”和“思维惯性”。而《鸿门宴》拓展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示与学生以往经验矛盾的事实,指出学生知识的漏洞、明确对立的看法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失去内部平衡;而在企图重新恢复这种平衡中,思维就展开了。这样,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就既以语文教材为信息源,也以生成者已有的言语知识与经验为信息源,既是一个对语文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教学双方主动介入教材并对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这,既标志着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同时也标志着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 摘要:语文教师把文言文教学当作"古代汉语"知识训练课,教师唇焦口燥,学生兴味索然,造成"字字落实字字尽失,句句讲透句句皆空"的低效甚至无效劳动.笔者以《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课堂教学为例,从课前预设和生成效果角度探讨如何统筹“文”与“言”的教学内容定位,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益。本课在理解文本“铺陈体物”赋的文体特点基础上,要求学生品读第二段文字让学生以四言提炼文本层意,体会文本真情。课堂实施下来,这个预设与学生能力存在差距,困难主要存在于“四言提炼”这个限制性要求给学生增加了思维表达难度。
  •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课程的存在,对于提高学生乃至全民族人文素养与语文能力无疑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显然不只有文学.文学,只是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教学内容,如何确定,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为什么教、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都必须说出个道道来,也就是说要探寻它的学理依据,才是科学的教、有效的教.讨论初中阶段“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的问题,就“文学教学”而言,其“课程内容”应当是浅显的文学经典作品及对其的阐释,以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基本文学样式的事实、概念及其创作原理,阅读这些作品的态度、策略及阅读技能的训练,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形成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成长、审美情趣的提升,形成并丰厚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课程目标”意识、“文学”意识、“学生”意识,应当是在确定“文学教学内容”时所必须具有的三个意识,只有有了这三个意识,“文学教学内容”才有可能正确、有效。
  • 摘要:文学作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为文学而感动、因作品而动情,并让学生学会阅读文学作品.它最终是要生成和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学感觉、纯正的文学情趣,以这样的目的来观照散文教学,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教育内容的确定的探究,引导学生走入杨绛的内心世界是从学生需要出发确定的旨在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送香油和鸡蛋的情节的品析深悟,渐进地实现教学目的。同时,从学生立场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也要做到不拔高教学内容,但要在教师专业智慧的引领下,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 摘要: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首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对文学教育而言,这一理念同样至关重要.文学作品内容不像其他文章那样有单一性、确定性,而是呈多元性、模糊性、开放性.文学教育定位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语言教育,而到初中,学生积累沉淀了一些语言,文学教育理应以审美教育为重点,到了高中及以后,要求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去品尝写作,走文学专业化道路。因此,针对学生而言,理解作者创作的本意很重要的,只是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或文学体裁,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教学诗歌应抓住意象的跳跃和语言的节奏,从中深刻体悟作者蕴含的情感和意义;散文的教学应重视对意境的开掘和神思的拓展,领略作者在构思、表现手法等的匠心独运;小说的教学应把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认识世态人情;戏剧的教学突出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个性化语言。它们有密切联系,不相互割裂的。
  • 摘要:本文以《墙上的斑点》教学内容的确定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芙传》和雅致的散文消解情绪,借助电影《时时刻刻》,贴近作者,借助意识流小实验感知意识流过程,构建蜘蛛网结构,梳理了结构后,必须理解内容,可是内容极跳跃,依据只言片语是很难理解乃至建设观点、情感和思想的。唯一的方法只有引进素材。何况,整篇小说思想的确枝蔓丛生,很难要求学生理解每个跳跃的思维,只能择其关键,比如理解女权意识和自由精神,了解意识流创作主张,感受富于抒情性和音乐感的笔触等。
  • 摘要:本文以高中语文课中小说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究,作者选择不同的角度叙述小说中的故事,就像打开不同的窗户,能决定给读者看什么。不同的视角,既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影响了小说的内容,同时也影响了小说的形式。合适的视角就是恰当的切入点,能使小说的内容表达得深入透彻,形式上达到自然完美。由此可见,小说的叙述视角的确定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故事叙述的方便,更重要的,它还体现着小说家希望读者看到什么,或是取得一种怎样精妙的艺术效果。小说单元结束了,但阅读历险不会结束,仍要将在这个单元中所学到的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以提升阅读的质量,获得更深刻的心灵启悟。
  • 摘要:本文以《骑桶者》为例,遵从学生的阅读感受,以他们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起点,把学生阅读情况与疑难为教学资源,考虑文本特质,以文本细读打开意义空间,在了解与调查的基础上进而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虚构”在《骑桶者》中的意义:虚构使得小说丰富,虚构可以摆脱平庸,虚构抵达心灵真实。
  • 摘要:长期以来,进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小说选文都属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语文课上所进行的小说教学也主要围绕“情节”、“人物”、“环境”所谓小说三要素来展开,多少年来形成了“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主题、归纳中心思想”这样套路化的小说阅读教学。本文提出依据小说的体式特点确定与之相匹配的阅读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需要来确定小说教学内容的起点,为了学生读小说时能够“读得更合适”能够读出“其中的好东西”,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准确把握小说教学内容的能力。
  • 摘要:尽管二期课改教材与原来的S版H版教材在编排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动,以生活主题建构单元是它的编排特色,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当人们把视线投向课堂,走进老师与学生中间去,就会发现一些经典作品正遭遇着审美疲劳与教学尴尬。教师对文本要充分解读,才能应对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阅读经典的情感。所以面对不同的班级及学生,教师要以此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让经典作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走进学生心田,让那些教学尴尬不要在课堂里再次上演。
  • 摘要:本文通过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课堂实录的分析,指出经典的艺术和文字给人享受、给人营养、给人力量,打动人们的心灵。还可以说,它穿越了时空,还有更多的名画,更多的文字值得去欣赏。
  • 摘要:本文以《桃花源记》与《天上的街市》比较阅读为例,引出了关于读懂一类文本,确立教学内容的一些途径。从以上两篇课文的对读中,可以看到文本的教学价值是需要挖掘和研究的,立足文本,深入研读一定是教师锤炼教学智慧的必要法宝。
  • 摘要:《想北平》本是一篇高中教材中的篇目,文章描写的镜头似乎也较琐碎、很随意、很生活化的,北平的蔬菜瓜果、北平的一砖一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的距离,那在初二的教学中,笔者为把作者外在含蓄而内在却有着炽热的情怀传递给学生,引发他们的共鸣呢,在反复品读了文章后,决定更多地引领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文本的核心是语言”,当学生在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时,更应多思考,文章用怎样的语言形式去表达这一内容,语文学习最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 摘要:《瓦尔登湖》具有丰富的“原生价值”。所谓“原生价值”,是指文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总指文本的信息价值。通过对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提出应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课程中《送考》一课教学实践的总结,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和情节结构,并初步领会语言、神态和心理等描写手法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重点让学生比较阅读文中老师宣布录取结果这一节内容,因为这里既集中运用了语言、神态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还深刻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及文章的主题思想,最具解剖价值。先通过比较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送考》一文通过这样一种非常规的构想来确定处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既达到了常规的目的,又达到了非常规的效果,感受尤为深刻。
  • 摘要:《安塞腰鼓》的作者为展现安塞腰鼓壮阔、奔放、火热的特点和陕北高原人民粗犷、豪迈、顽强的性格特征,表达对安塞腰鼓蕴涵的生命力量的颂扬,特意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文本表达形式:即通过大量的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和短句句式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像《安塞腰鼓》这类富有个性化表达特点的散文,为快速有效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还原法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即用还原法反推陌生化表达类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而且知道作者为何用陌生化表达及陌生化表达的效果,可谓一石三鸟,优质高效。
  • 摘要:新诗教学,尤其是中学的新诗教学,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从事创作的诗人远远地撇开大众,诗歌写作越来越个人化,诗人很少下到中学校园里来——偶尔到中学校园搞诗歌讲座,面对十六七岁的新生代,他们感觉到交流的困惑,有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慨.通过探究诗人、诗歌与读者的关系,对于课时紧张的选修课尤其管用,有时一课时就能解决一个单元的诗歌教学。当然,在课后,老师的备课是大面积的,需要投入很多,要能应对学生不同的喜好,而课堂,则真正成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 摘要:《石壕吏》是中学教材的常客,也是各种教学公开课的常选篇目.通过研究媒体公布的《石壕吏》一诗的教学实录或教案,通过对其教学目标的分析,并以《石壕吏》为例,总结了其核心价值,“诗歌教学”也应该回到“诗歌自己”(诗歌文本的核心价值,尤其是诗歌文本的语言建筑形式)。这种迷失其实不独表现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在小说教学、戏剧教学、杂文教学,甚至最为教师熟悉的散文教学课堂上都是十分严重地存在着的,让“文学”回到“文学”。
  •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的特性决定其必须对文本进行细读,由于文本的差异性、丰富性等特点决定了细读策略的丰富多样,接下来选择较为普遍的四种论述之。在文本细读中,尽量挖掘出文本中隐伏的艺术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
  • 摘要:毕淑敏的作品《一厘米》选入教材有两个版本:一为小说(语文版),一为剧本(苏教版).本案例围绕苏教版九(下)第一单元剧本设计,这篇课文节选自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笔者查阅关于此课的诸多设计方案,大都从小说角度(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等)阅读此剧本,混淆了文体特点,戏剧感体验不足,剧本味体察不透.本设计力求从剧本的文体特征出发,让学生懂得观看剧本之道,获取剧本的演员感、舞台感、观众感、剧场感.
  • 摘要:文学作品是相对于实用文而言的,前者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后者包括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在阅读方式上,文学作品也主要是审美的:鉴赏与解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根据文学作品的特质,确定其教学内容,认为应对富有想象力的诗歌语言加以细细品味,审美是文学的重要特质之一,通过意象、意境进行审美教育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中还有不少创作方法与技巧有待于挖掘、探讨,并可成为教学内容。
  •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听课时大都经历过,不同的教师教同一篇课文,每个人在课堂上所实际教学的内容,往往大相径庭.这种情况导致了语文教师在面对一篇文章,该"教什么"的问题上,往往苦思冥想,给教学增加了重负.本文以叙事散文《老王》为例,教学时必须直接面对文本语言,要从《老王》的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独特情感。教师关往的文本语言,主要在于这些语言表达具有“波澜”性,传达着作者情感的轨迹,有利于追溯作者的情感。通过对《老王》文本语言的解读,可以看到所有“我”的情感的产生,皆由于老王的人性光芒的影响。因而,将“把握作者的情感流动”作为本篇散文的核心教学内容,并通过直面文本语言的方式深入体悟作者情感,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老王这一形象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质,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引发“对于弱势的‘不幸者’该如何关怀、尊重”这一问题的思考,“老王”已经不是“那一个”老王,而是一个“群体的老王”,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意义。
  • 摘要:中学诗词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起学生自已的生活经验,才能发展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文学,读诗,重要的不在于它背后的主题与思想,它所反映的那个现实世界。重要的是阅读者读的过程,是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充分的感受、体味和移情。古代诗歌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而古诗审美体验层次的运用,相关教学知识的开发,其意义在于改变传统课堂上利用形式到内容的简单分割的方法。从而由表及里,从声音到情感,有意象到境界,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体悟,从而发展学生思维水平,最终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短歌行》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介绍,认为学习诗歌应了解诗歌的相关背景知识—理解诗歌内容—把握结构方式的跳跃性,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同类型的诗歌时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曹操的胸襟和气度,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实践,探究了小说的主旨,总结了小说人物形象。
  • 摘要:《管仲列传》作为传记文学作品,其所在专题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从《管仲列传》这一课例来看,教学内容比较注重文化价值取向,而对语言文字比较忽视,影响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这在实录随感中提到)。固然不应该在选修课堂上机械地“字字落实”,但一些难词难句还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去理解,并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陌生的文言文,使学生自然生出疑问,主动去探究文本,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休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用当代的立场去观照历史人物,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研读文言文的能力。
  • 摘要: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扩大阅读视野、提升语文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情感的重要载体.教师自然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那一份情感.其实“文学教学内容”是难以确定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文学教学的基本思路(教学形式、流程)相对而言是可以确定的:即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师生与文本的关系、师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确定的;而其教学的具体内容则很难确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状况难以确定,教学的结果更难确定,因为每一个个体都只能接受自己可以接受、愿意接受、符合自己原先思维习惯、可以在自己原先的知识框架中运行和链接的那部分内容。应当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性,提升了读者的地位,对读者是一种肯定、激励、尊重。它与新课程的理念宗旨相吻合,至少可以给教者以这样的明示:阅读教学中,学生亦是读者,他们与与作者站在同一高度上,课堂应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
  • 摘要:《香菱学诗》一文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内容是古代著名长篇小说中几个经典片段,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两年学习小说的经验,笔者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名著的热爱".因此,以《香菱学诗》一文为引子,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为学生打开《红楼梦》这座文化、思想、艺术殿堂的大门。
  •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确定是实施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即包括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文本细读使教师尽可能占有更多的教材内容,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除了需要考虑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加工、处理外,还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实况。九年级学生处在感性认识较强的阶段,同时理性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般对叙述类小说理解比较拿手,但面对《故乡》这样较长篇幅的带有抒情味的意蕴深厚的小说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教师静下心来仔细玩味文本的字、词、句、段、章,甚至是其中的标点符号,读出语文的味道,读出自己的体会,是确定教什么的前提。而走向学生深入了解学情,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是取舍教学内容的关键。而参照课标,精心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流程,是确定好的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必由之路,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
  •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课程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笔者认为就初中生而言,体验的对象主要以主题、情感、形象、情节、结构、情境、细节、语言、虚构等为主,有可能涉及艺术真实、叙述者、作品的真善美等,以“体验”作为初中小说教学的内容,并不排斥小说知识、技巧和小说评论。
  • 摘要:本文以笔者若干年前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针对有效选择散文合宜的教学内容的探究,为了实现散文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关注散文“教什么”,通过该方式有效选择散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真正体验散文阅读韵味。
  • 摘要:针对语文教学中《长亭送别》这篇文章,应当思考的就应该是《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是否完整地展现了《西厢记》的文学成就。对于文中的很多曲调来说,所谓的“渲染”即各种艺术手法的使用,其意义应该并不在于使语句中的复杂情感更加回环往复、更加让人品味不尽,而是在于通过环境的营造、语辞的修饰而让听众或者读者更加容易明白曲中的情感是什么,或者说,使显而易见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浓墨重彩。
  • 摘要:时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热衷于教学方法,即"怎样教",甚至教学方法花样繁多;观课者关注的也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样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对语文教学来说,笔者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在考虑一堂课"怎样教"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备课时,主要精力应该花在面对一篇课文认真思考"教什么"上.教学内容的确定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能否正确选择决定着教学内容能否有效走向教学目标。发掘、筛选和整合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有效步骤,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这和教师的教学理念、语文素养以及教学内容的关注点不同有关。
  • 摘要:笔者通过对语文学科教学的思考,认为“披沙拣金”“纲举目张”的“主客互见”阅读法能比较好地解决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此处的“纲”和“金”就是文学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和思想、观点和态度。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是议论和抒情的部分,就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词、关键句和主旨段。而“沙”和“目”就是语言材料,从表达的方式上看,主要是记叙和描写的部分,也就是作者选取怎样的材料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他的思想。
  • 摘要:一直以来,散文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定位,教师的教学主观随意性强、盲目性大,整个初中散文分布在各册教材、各个单元之中,没有具体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教学实际过程中教师常常凭经验摸索着,甚至还有不知该教授什么内容,确定散文教学内容要根据课标的年级阶段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和要点,在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时,可以把以上几个因素综合起来系统思考,来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这样做,一则可以培养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二则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教师坚持从学生出发来确定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问题,不至于偏离方向。在遵循散文教学规律,探求普遍适用而有效的方法,试图找到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共性,在实践中可供操作和借鉴的策略。
  • 摘要:阅读文学作品应当有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是读者在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之后自觉形成的对文学体裁的感性把握,是进行深度阅读的前提.文学作品教学的起步也必须着眼于文体的体认.小说是讲故事的,是虚构的;在《芦花荡》是教学中,从备课伊始到作业反馈的整个过程,笔者都没有偏离最初确定的教学内容,即人物形象分析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待培养、待发展的能力。事实证明,确定教学内容,一方面要考虑单元教学要求,要把本课的教学地位配置在整个单元之中,让一堂课承担特定的角色,发挥特定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要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情。就目前小说教学现状而言,后者可能更容易被忽视、漠视,学生文本阅读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重视。小说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教学,学生对小说的趣味远远超过诗歌、散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决不能以教材的东西、教师的东西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
  • 摘要:本文通过对《雁》课堂教学实录的总结,作家采用人格化的写法,赋予雁以人的情感和思想。在生命遭致厄运时,他们依然忠于爱情,向往自由,追求生命的品质,并以此铸就了他们生命的高贵。而在众多生命价值的取向中,他们更倾向于自由和尊严。
  • 摘要:对于鲁迅的散文《风筝》,许多教师都觉得是关乎亲情,关乎鲁迅对自己的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好品性.从学生的情况来看,通过调查访谈学生对《风筝》的初读感受,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种意义阐释多元,而又在语言上非常隐晦深奥的文本,很难透过散文的“物质元素”收获“精神发现”,本课对《风筝》的解读,致力于扎扎实实细读文本,通过理解饱含深意的字词真实还原作者在特定时空下的特定情感状态和深沉的内心思考。并力图摆脱教参思维的简单化与平面化,实现融探索与思考于语文教学,丰富语文学习的思维角度。在课堂核心价值的确立上,则力图把握讲授内容单一原则和讲授透彻原则,也就是把《风筝》文本看作一个开放的,精神、情感、思想和想象的世界,并从中挖掘学生最需要掌握的知识,绝不是那种学生“一望而知”的知识—而是引导他们从已知揭示出未知。
  • 摘要:高中必修课课程,入选的大部分古代散文,都来自中国古代散文的三个辉煌期.提出了不断夯实自己的文言基本知识,提高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字带文,以文带意,整体关注文本的鉴赏,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从而最终抵达作者的个人思想感情,以写促思,完成和文本的深层解读,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文本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有对文意的把握,有对情感的分析,有对理的梳理。把对话推向另一个高度。立足文本,深度挖掘,平淡之中见丰富,这才是教学的本色。
  • 摘要: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无论使用什么样花哨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就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学生的学习为关注点,本文拟就高中课程《清塘荷韵》两次教学修改的对比,从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解读作者的创作心境、理解文句的丰富内蕴三个角度谈谈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如何向教学目标深处漫溯。
  • 摘要:《蜡烛》一文被安排在八年级上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正是初中六册书中唯一一个涉及新闻的单元.单元目标的落脚点也就是在新闻、小说等记叙性文章的教学上.作为一篇战地通讯,它既与新闻有着相似性,又与小说有着共通性,因而这篇自读课文有值得好好推敲琢磨之处.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前,首先要深入地走进文本,然后结合学情设定教学目标,将教师的解读来引导学生的解读,以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内化.教师解读的结果就像一块璞玉,首先教师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寻找与发现它,然后根据所需进行取舍、打磨、雕琢,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珍宝。能够牵连起教师解读与课堂呈现的就是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走进文本,科学地选择好课堂呈现的内容,安排好各个环节,能使教师对文本细读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 摘要:从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使用的语文教材来看,文学篇目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如六年级第一学期,全书34课,可归并到散文、小说(包括科幻小说)、诗歌、寓言这些文学体裁的有22篇(现代文共25篇),由于现在教材编写是按照主题组元,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了单元的主题,而忽视了单元内每一篇文章的教学文体,把很多本应该用文学的视野去备课授课的篇目,当作了没有任何文体划分的一般文章去阅读,这样对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看,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文学本位涉及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相关文学表现方法的运用、作家创作风格和语言运用特点等,都在文学本位的思考范围之内,这些内容的教学处理,决不能仅仅靠圈画品味词语和句子就能落实。即使是对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渗透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欣赏方法的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就会在低层次的鉴赏中运行,必然对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构成损伤。
  • 摘要:任何一个语言文本是一个多重含义的话语结构,其本身蕴含的内容是多重而丰富的.语言文本结构的多义性,框定语言文本在向教学文本转化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廓清原有的语言文本中非语文的东西,从而确保了语文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在进入了教材序列之后,这个教育文本还会面临教师与学生的二次解构与建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充当这二次转化的媒介,完成教育文本到学生文本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打通这个教育文本中的各个难题,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然后在这个区域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实现学生对教师解读的解读,从而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与交流,这样才会最终实现语言文本的教育旨归和教育意义。
  • 摘要:小说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根据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可见,小说中的“语言品味”已经受到语文教学研究者的重视,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学情,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导他们回到文本,进行语言的品味。让语文教学回归到“文字”之本,小说的鉴赏应该回到“语言的品味”,让学生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看到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在精细、深入、举一反三中领略一片片新的原野,让语文课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学生,并放射光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