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10-29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对北京市193名学前视力、听力、智力、脑瘫和孤独症等5类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了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残疾类别儿童家长心理压力具有差异,其中智力残疾、脑瘫和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显著高于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儿童的家长:家长的应付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自责,其中脑瘫儿童家长的自责压力最大:自责、退避和幻想是影响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最主要的因素。建议从出台救助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支持、积极开展家长工作等方面给予支持。
  • 摘要: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神经原性肠道功能障碍。随着对肠神经系统研究的深入,对慢性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理有了进一步认识。本文对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机制和胃动素、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等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总结局部转移皮瓣修复脊髓损伤患者骶尾部重度压疮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4年3月-2009年3月,收治35例骶尾部Ⅲ度压疮。男19例.女16例;年龄35~58岁.四肢截瘫26例,截瘫9例。溃疡范围4.4 cm×3.6 cm~10.3cm×7.1 cm。术中采用6 cm×4 cm~11 cm×8 cm局部转移皮瓣移位修复。rn 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Ⅰ期愈合者32例,二期愈合者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皮瓣质地和外观良好,压疮无复发。rn 结论:局部转移皮瓣血供丰富、设计灵活、操作简便而且安全,可以修复较大创面,是修复骶尾部压疮较为理想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通督益肾健脾按摩结合音乐疗法对改善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踝关节活动度及下肢肌肉痉挛的作用。rn 方法:对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制订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儿童286例,将通督循经点穴按摩、益肾健脾按摩、捏脊疗法、足底按摩、节段性按摩、促肌力恢复按摩及关节活动度按摩七种方法综合应用,按摩在背景音乐下进行,选中医五行音乐(脾-宫音、肝-角音、肾-羽音)。以促进大脑发育、益智开窍。安定情绪、心身放松以达到缓解痉挛。25—30分钟/每次,每日1~2次。30天/疗程。于治疗前后股内收肌角和足背屈角,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以评价疗效。rn 结果:治疗30天后显效106例(占37.40%),有效172例(占59.16%),无效8例(占2.84%)。治疗前后足背屈角(x±s)105.64±12.66与76.58±9.89,治疗前后股内收肌角(X±s)119.89±5.47与158.99±18.66,治疗前后CSS评分,12.39±2.56与7.069±2.97,统计学处理(P<0.01)。rn 结论:通督益肾健脾按摩结合音乐疗法治疗脑瘫,有滑利关节、松解肌腱挛缩,缓解肌肉痉挛、柔筋壮骨、调理气血,以达到改善剪刀步态和尖足步态。对脑瘫患儿坐、跪、站、行大运动功能恢复有极积治疗作用。有简、便、廉、验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及研究。
  • 摘要:目的:分析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程度与认知发育及智力发育的相关性。rn 方法: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与粗大运动功能(GMFCS分级)对118例脑瘫患儿进行临床评定,探讨脑瘫患儿运动、语言、个人社交、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水平及智力发育状况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rn 结果:118例脑瘫患儿中94.9%(112/118)伴发认知发育落后及智力发育障碍:患儿动作能(29.674±3.32)低于言语能(39.06±4.32),P<0.05:痉挛型患儿发育商(37.56±4.25)高于不随意运动型(22.22±7.20)及混合型患儿(19.55+5.54),P<0.05:GMFCS-Ⅱ级以下患儿发育商(Ⅰ级-62.08±7.81,Ⅱ级-50.60±7.02)高于GMFCS-Ⅳ级以上患儿(Ⅳ级-30.72±5.65,Ⅴ级-19.04±2.93),P<0.05:GMFCS-Ⅴ级患儿发育商(19.04±2.93)低于GMFCS-Ⅱ级以下患儿(Ⅰ级-62.08±7.81,Ⅱ级-50.60±7.0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脑瘫患儿94.9%(112/118)存在认知发育落后及智力发育障碍。表现在社会适应、个人社交、语言及运动等发育落后及智力结构异常:混合型脑瘫患儿的认知发育落后最明显、智能损伤最大。rn 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程度与认知发育、智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 摘要:音乐疗法是指音乐治疗师通过音乐体验和由音乐而建立、发展起来的良好治疗关系,帮助求治者改善、维持或重获健康达到完好状态的治疗方法,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
  •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早期干预对婴儿脑性亚健康的防治作用。方法:2~6个月围产期中重度脑损伤临床治愈出院后的脑性亚健康婴儿60例,以通督益肾健脾按摩结合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为主的中医早期干预,配合运动训练等,疗程为3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18个月远期随访时,用Gesell发育商作为评估指标进行前后疗效对比。结果:治疗3个月后及18个月后随访,Gesell各项发育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18个月随访时45例发育商>70。结论:对婴儿脑性亚健康进行中医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围产期脑损伤后遗症的发生率,并可积极促进患儿运动、认知、语言、社交等功能的发育,其机理可能与促进脑发育、促进损伤神经元修复有关。
  • 摘要:“康复文化”主要是指与残疾人康复事业有关的理念、观点、意识、精神、风尚、态度,以至道德规范和行为。先进的“康复文化”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文明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强大动力。
  • 摘要:脊髓与脊神经根功能的电生理监测主要用于脊髓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判定和脊柱脊髓手术损伤的预防。电生理方法的应用效果较临床检查和放射学检查有许多优点。其方法甚多,分别叙述如下。
  • 摘要:目的:此次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踝关节的状态对膝关节屈伸运动时肌出力的影响。对象和方法:以30名健康男性为对象。(20.6±2.4岁),实验用的机器是BIODEX等速训练器和数码相机。课题是右下肢踝关节在a-d 4种状态(背屈位、底屈位、背屈→底屈、底屈→背屈)下,对膝关节屈伸等速运动时屈伸肌群的最大力矩,最大力矩/体重进行测定。角速度设定为60°/sec。结果:4种状态中,最大力矩,最大力矩/体重,最大肌出力均在踝关节始终保持在背屈位时得到了最大值。结论:今后在膝关节肌力训练时,踝关节保持在背屈位,膝关节的屈伸肌力更容易被发挥。
  • 摘要:对不同机械工作条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肢。与腿部肌肉比较,手臂肌肉具有每运动单位有更多数量的快速肌纤维和少量肌纤维的特点。由于手臂肌肉数量少,与下肢运动期间相比,上肢运动期间有更多运动单位将被调动用于维持给定的工作率或者代谢率。这将导致在手臂运动期间更多的神经参与机制决定呼吸运动。詹森(1972)验证了这一假设。本次研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呼吸反应,在跑步机摇摆手臂步行与在跑步机上不摇摆手臂步行比较。
  • 摘要:根据青羊区汪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4个辖区的养老康复工作调研情况,结合康复医学发展的现状,提出在社区针对慢性疾病、老年人开展文娱疗法、作业疗法的可实施性,以期达到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养老康复服务体系。
  • 摘要:目的:观察痉挛型构音障碍患者普通话持续稳态元音的声学参数特征,探讨适合痉挛型构音障碍患者进行言语声学检测的普通话持续稳态元音音样。rn 方法:使用美国Kay Elemetrics公司产CSLComputerized Speech Lab)MODEL4500语音工作站多维语音分析系统(Multi-Dimentional Voice Program,MDVP)及其配套录音设备分别对28名患者和28名正常人发自然舒适持续稳态汉语普通话元音[a]、[I]、[u]进行采样、声学参数分析。rn 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发不同元音([a]、[I]、[u])时基频均无显著性差异。病例组分别发3个不同元音时基频均无显著差异。2.病例组发不同元音时的频率变化和振幅变化均与对照组有差异。病例组自身发不同元音时频率变化无差异,振幅变化有差异。3.病例组[a]音的谐噪比高于对照组,[I]音与[u]音的谐噪比与对照组无差异。病例组发不同元音时谐噪比有差异。rn 结论1、痉挛型构音障碍患者发持续稳态元音时,频率变化、振幅变化高于正常人,噪音成分大于正常人。2、对我国痉挛型构音障碍患者进行声学检测,使用汉语普通话[a]音是较为合适的检测声样。
  • 摘要:近年来,辅助交流系统的应用开始在国内兴起,本文主要介绍了辅助沟通的概念、成人语言障碍病人面临的交流困难,并探讨了与成人语言障碍相适应的AAC选择,最后介绍了我国AAC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聋儿早期康复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小龄聋儿接受早期康复教育。目前,很多康复机构缺乏对小龄聋儿身心特点的把握以及康复教学的经验。对此,作者依据一线康复教学的亲身体会,提出针对8至17个月聋儿的亲子教学游戏的制定模式。
  • 摘要: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葡萄糖代谢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康复训练葡萄糖代谢的影响。rn 方法:26只SD雄性脑缺血大鼠造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分康复训练组,自然恢复组,康复训练组于24h进行跑台训练。第1、7、14、21、28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icroPet扫描,对照组大鼠用于建立正常脑葡萄糖代谢模板。rn 结果:①第7天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康复训练组大鼠好于自然恢复组;第14天2组大鼠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内比较第7天神经功能评分优于第1天,第14天优于第7天;②1天葡萄糖代谢增高区域激活区主要位于小脑,对侧丘脑,对侧下丘脑,对侧纹状体(尾状核),对侧嗅区皮质;7天康复组葡萄糖代谢增高区域激活区位于对侧嗅区皮质,增高区域增大,小脑,对侧下丘脑的葡萄糖增高区域消失;14天康复组葡萄糖代谢增高区域位于对侧嗅区皮质,区域明显减小;21天康复组葡萄糖代谢增高区域激活区位于纹状体(尾状核),区域增大;28天康复组葡萄糖代谢增高区域激活区位于对侧海马,对侧视区皮质;③7天自然恢复组葡萄糖代谢增高区域激活区位于小脑,与第一天比较激活区明显减小:14天自然恢复组葡萄糖代谢增高区域激活区位于对侧丘脑;21天自然恢复组葡萄糖代谢增高区域位于对侧小脑,对侧丘脑,对侧视皮质,对侧海马,对侧纹状体(尾状核),对侧视区皮质;28天自然恢复组葡萄糖代谢增高区域激活区位于对侧小脑,对侧丘脑,对侧视皮质,对侧海马,对侧纹状体(尾状核),对侧视区皮质,范围明显增大。rn 结论:1.康复训练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2.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早期葡萄糖增高区域主要位于小脑,其神经细胞活性增强为过度激活,与神经功能恢复不相关;3.康复训练组与自然恢复组神经细胞活性增强的区域一致,激活的区域的范围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呈负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康复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BDNF的变化关系,存活率。rn 方法:72只SD雄性大鼠制作脑缺血模型造模。随机分为6组,静息组,自然恢复组,12h康复训练组,24h康复训练组,3d康复训练组,7d康复训练组。不断补充动物,共213只,静息组处于安静制动的状态,康复训练组于12h,24h,3d,7d进行跑台训练,第l天跑台速度8m/min,第2天10m/min第3天至14天15m/min。术后12h,14d 6组大鼠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14d梗死体积测定。BDNF阳性细胞计数,分析存活率.rn 结果:①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比较,6组大鼠14d好于12h,P<0.01,组间比较尤显著性筹异,P>0.05;②14d梗死体积比较,12h康复训练组梗死体秘最大,其次静息组大鼠,24h梗死体积最小;③BDNF阳性细胞计数12h康复训练组大鼠阳性细胞升高最明显.静息组最低,24h,3d,7d 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生存率分析,康复训练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训练组与静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然恢复与静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训练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无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1.康复训练能促进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2.静息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差;3.康复训练组中24h康复训练组神经功能恢复最好;4.静息组大鼠生存率降低,静息是影响大鼠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社会功能活动的影响。rn 方法:选择38名脑卒中患者应用社区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训练,治疗3个月前后采用社会功能活动问卷评测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功能。rn 结果:训练3个月后与训练前相比,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功能有显著性的改善。rn 结论:社区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具有相当疗效,且易教易学,适于在社区推广。
  • 摘要:目的:运用本土化的语义记忆测验评估脑损伤病人的语义记忆水平,比较病人和控制组在语义记忆分数上的差异,同时研究语义记忆是否存在偏侧化特点。rn 方法:对25例脑损伤病人(左侧脑损伤16例,右侧脑损伤9例)和24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图片版和词汇版相关匹配测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左侧脑损伤病人组在图片版和词汇版相关匹配测验上的分数均显著低于正常控制组(p<0.01)和右侧脑损伤病人组(p<0.05)。病人在图片版和词汇版相关测验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正相关(p<0.01)。左侧或右侧脑损伤与是否发生语义记忆障碍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p<0.01)。左侧或右侧基底节脑损伤与是否发生语义记忆障碍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p<0.05)。rn 结论:评估病人语义记忆水平的方法是同时采用词汇版和图片版相关匹配测验。脑损伤病人中普遍存在语义记忆障碍,而且语义记忆存在左侧化优势。
  • 摘要:目的:运用本土化的语义记忆测验评估基底节脑出血病人的语义记忆水平,比较病人和控制组在语义记忆分数上的差异,同时探讨不同的基底节出血位置与语义记忆障碍的关系。rn 方法:对Il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左侧基底节出血9例,右侧基底节出血2例)和2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图片版和词汇班相关匹配测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基底节脑出血病人组在图片版和词汇版相关匹配测验上的分数显著低于正常控制组(p<0.001)。病人在图片版和词汇版相关测验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正相关(p<0.001)。左侧或右侧基底节的出血位置与是否出现语义记忆障碍没有显著相关(p>0.05).rn 结论:评估病人的语义记忆水平的方法是同时采用词汇版和图片版相关匹配测验。基底节脑出血病人中普遍存在语义记忆障碍,而且语义记忆障碍发生与基底节出血的位置没有关系。
  • 摘要:目的:运用本土化的言语声音测验和非言语声音测验,探查病人在这两个任务上是否出现双分离.来研究在汉语背景下,非言语声音和言语声音在大脑中的表征关系。rn 方法:对39例脑损伤病人和39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声音.图片核证测验和声音属性判断,采用Crawford和Garthwaite的分离小软件对病人的数据进行分析。rn 结果:通过群组分析,发现病人在言语声音理解测验和非言语声音理解测验的成绩显著正相关;通过个体分析,发现LZH、LXK、LZ这几个病人表现出言语声音理解正常,非言语声音理解损伤;其他病人如HJB,LHX,LH等则表现出相反的模式,即非言语声音理解正常,言语声音理解损伤,表现出双分离。rn 结论:在汉语背景下,言语声音和非言语声音在大脑中是独立表征的。失语症病人的语言康复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言语声音的训练,还要重视非言语声音的训练。
  • 摘要:目的:考察非流畅性失语患者汉字形、音、义加工的成绩,探讨其对汉字认知的基本能力。rn 方法:应用手动按键反应时实验范式,比较失语组和对照组完成汉字形、音、义判断及符号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rn 结果:失语组汉字形、音、义判断以及符号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均较对照组增加(均为P<0.001)。rn 失语组内汉字形、音、义判断的反应时较符号判断反应时延长.失语组和对照组组内不同加工任务反应时比较时,字音加工的时间均较字形时间长(p<0.001);字形与字义反应时比较时,失语组差异显著(p<0.001)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提示失语组字义加工的反应时较字形加工明显延长:对照组字义与字音之间错误率的差异不显著,而失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字音判断错误率高于字形、字义加工。rn 结论:非流畅性失语患者符号判断和汉字加工反应时和错误率均较对照组增加,表明其符号判断和汉字加工能力均有下降,失语组正确加工字音任务的能力降低。
  • 摘要:脑裂畸形伴灰质移位是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一种,多以癫痫为首发症状,部分伴有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目前国内该病的报道较少。本文发现一名双侧脑裂畸形伴巨大灰质移位患者临床仪表现为右侧肢体轻度瘫痪。在众多肢体瘫痪康复疗法中,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一种新兴的且有针对性的疗法。本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该患者右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在为期2周的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后患者右侧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等威胁人类健康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其中脑卒中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还有不断向青年人蔓延的趋势。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常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患者的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多半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而青年人担负着社会的责任,家庭的重担,更易受到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陷入到一个不利于康复的恶性循环中。
  • 摘要:腰椎滑脱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也是骨科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近年来有很多对腰椎滑脱的报道,本文通过对腰椎滑脱的文献回顾,对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
  • 摘要:疼痛是脊髓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可极大影响患者的功能、能力、独立性、心理幸福感、重返工作的能力和生活质量。疼痛的评估和治疗要考虑各种可能致痛因素,包括生物因素(例如神经功能损害所致疼痛程度和范围)、心理因素(包括情绪和认知)和环境因素。rn 首先将疼痛分为感受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然后确定五种常见的疼痛,包括:1.肌肉骨骼疼痛、2.内脏疼痛、3.损伤水平的神经痛、4.损伤水平下的神经痛、5.损伤水平上的神经痛,这种分类目的是确定疼痛类型,指导治疗。重视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对正确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全面评估脊髓损伤患者的这些因素。根据评价后针对诊断进行治疗。
  • 摘要:森林脑炎是一种虫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常表现为脑炎、脑膜炎或二者兼有。森林脑炎流行于亚洲和欧洲,每年流行季节感染该病的患者出现轻重不等的神经系统症状。重症感染有较高的致死率,但是存活下来的患者常有严重的后遗症,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恢复期的治疗尚无公认有效的方法。本例患者33岁男性,表现为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后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下降,通过个体化的康复治疗策略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 摘要:超声技术是部分疾病非侵入性诊断的有力工具。我们首次进行了高分辨率B超对四肢周围神经损伤的定位诊断,靶向给药研究。大大减少了周围神经卡压程度的手术探查,减少了盲目穿刺造成医源性损伤的机会。对周围神经主干及分枝卡压、损伤的超声波定位诊断,引导治疗及活检带来革命性进步。
  • 摘要: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很高,而且由于南北方气候差异,还有由南向北逐渐递增的特点,黑龙江省发病率居全国首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污染,脑卒中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且发病人群早已打破年龄限制,尽管医学科学的发展可以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致残率高达85.6%。早期进行系统、规范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吞咽障碍是指固体到液体从口腔到胃的运动障碍或传递延迟。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45%,占全部吞咽障碍者的25%。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除了在医院进行短期治疗外,多数时间需要在家庭中度过;患者家属是患者最主要的照顾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属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早期康复的认知水平,直接关系到吞咽障碍患者的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为了促进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提高脑卒中患者家属的早期康复认知水平,本中心康复病区开展对住院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家属进行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吞咽障碍基本知识和吞咽障碍康复技能,效果较好。
  •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病程脑外伤患者一个疗程的正规康复治疗效果,统计不同病程脑外伤患者一个疗程的康复费用,探讨康复介入的时机和不同病程阶段的康复重点。rn 方法:脑外伤病人按入院时病程分为五组:<3月、3月-6月、6月-1年、1年-2年、>2年,每个病例在入院时进行临床资料登记和初始功能的评定,每个病例进行至少一个疗程的正规康复治疗后再进行功能评定;分析不同病程脑外伤病人一个疗程住院康复的成本及效果;并进行经济学分析。rn 结果:随着病程延长,第一疗程康复的成本效果比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第二疗程较第一疗程的成本-效果比明显增加:TBI发病后12个月内介入康复,应行全面的康复治疗,同时应积极预防和处理脑积水等并发症,1—2年内介入康复,下肢功能、平衡能力不会有明显改善,应以加强ADL和上肢功能训练为主,如2年后介入康复,则只能利用残存功能,提高ADL能力。rn 结论:脑外伤后需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且需根据患者病程进行相应的重点训练内容。
  • 摘要:引导式教育是引导员用各种有节律的数字、童谣、儿歌将要做的活动融入患儿思想,用创意唤起患儿的兴趣,营造一种充满活力和趣味的气氛,让患儿主动参与活动,相互模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教育独有的教学策略及诱发技巧,它主要是通过动作的节拍让孩子用语言或内语言来表达一种意向活动的方法.而儿歌具有语言活泼,押韵、节奏明快易唱等特点,采用节律性强的儿歌来增强儿童的语言认知接受能力,让儿童容易记下语言内容,并纳于自己的认知中.文中笔者在简述节律性意向、儿歌作用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在提升儿童节律性意向及儿歌在主题,习作及流程中的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接受3~11个月引导式教育的30例脑性瘫痪儿童,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定引导式教育训练前后社会生活能力.结果:脑性瘫痪儿童引导式教育训练前后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标准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可改善脑性瘫痪儿童社会生活能力.
  • 摘要:引导式教育是脑瘫孩子集功能训练,寓康复于教育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用创新的康复理念,康复、生活、教育三合为一,使脑瘫孩子真正得到肌能发展,也肯定脑瘫孩子在德、智、体、美、劳、个性培养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康复和发展。引导式教育更为广大的家长找到培养孩子的方向,看到孩子成长的希望,能平时观察孩子的能力,加以诱发,给予鼓励,善待差异。
  • 摘要:在脑瘫儿的成长中,需要很多不同专业的人士为他提供服务,才可以处理他一系列的障碍问题。可是不管脑瘫儿的能力如何,他仍然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个体的每项能力的发展是相互相成的,以专业背景作主导的分割的方式处理他各种能力障碍的治疗最有违儿章全人发展的需要,而只有贯通式专业团队才可以执行兼顾脑瘫儿肌能、智能、沟通、社会以性发展等全面康复的方案。那么,贯通式专业团队的建设是施行脑瘫儿童全面康复方案的关键。
  •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将确诊为脑瘫的80例儿童纳入为脑瘫组,将80例同龄健康儿童纳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儿章生存质量的PedsQL4.0普适性核心量表对两组儿童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比较两组儿童生存质最的差别: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脑瘫儿童生存质量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脑瘫组儿童的生存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瘫患儿总体生存质量与智力水平、GMFCS分级相关,智力水平对患儿总体生存质量的影响较大,首先进入方程;患儿的生理领域与GMFCS分级、智力水平、月龄相关,GMFCS分级对患儿生理领域的影响最大:患儿的心理领域与智力水平相关。结论:脑瘫儿童生存质量存在明显的损害;患儿的智力水平及运动功能是影响其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探究抗阻训练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痉挛症症状的改善,评价其应用时机及价值。方法:采用同一患者对比。结果:患者痉挛症状明显减轻。结论:抗阻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痉挛症状
  • 摘要: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Olomoucine与GDA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其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运用NYU打击器采用Allens法制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为4组:空白对照、Olomoucine、GDA以及联合治疗组,分别进行BBB功能评分测定以及双重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经荧光图象分析系统观察和分析脊髓内空洞面积与脊髓总面积的比值以及GFAP的表达程度。结果:Olomoucine和GDA都可减小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内空洞的面积,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但作用时间和变化曲线不同;此外,GDA尚可明显抑制脊髓内胶质瘢痕的形成,减少GFAP的表达:二者联合使用后,无明显差异。结论:Olomoucine可抑制早期的小胶质细胞增殖与炎症反应,而GDA可填充修复损伤脊髓内的空洞区域,通过抑制脊髓内胶质瘢痕形成、促进宿主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突起重排、以及延迟抑制性因子分泌等机制,促进轴突的再生,显著提升肢体的运动功能。二者联合应用时,无明显协同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神经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以来治疗的脊髓损伤痉挛患者,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选择性颈脊神经后根切断术1例、选择性脊髓圆锥区微创脊神经后根切断术1例、骨盆内闭孔神经切断术3例、选择性胫神经肌支切断术4例。术前术后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应用图表法标记患者术前术后的痉挛改善情况。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患肢功能并应用摄像法前后对比。结果:1例选择性颈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患者术后上肢功能明显改善,肌张力由2级降为0级。1例选择性脊髓圆锥区微创脊神经后根切断术1例患者双下肢肌张力由4级降为0级-3例骨盆内闭孔神经切断术后患者双侧大腿内收肌痉挛明显缓解,肌张力由4级降为0级,双下肢剪刀步态消失,行走功能明显改善;4例选择性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患者,术后4-5天内踝阵挛消失.结论功能性神经切断手术可以满意地缓解脊髓损伤后的肢体痉挛,改善肢体功能。
  • 摘要:运动神经假体(motor neuroprosthesis)是一类植入体内帮助恢复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肌肉功能的高科技电子装置,用人工神经电刺激的方法来代替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起到控制肌肉活动的目的,是硬科学(数学、物理学)、软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科学)、工程学(生物医学、电子学、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和临床医学等多领域、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叉合作、共同开发的成果。神经假体的工作原理属于功能性电刺激(FES)的范畴。植入式神经假体结构复杂,要求安全、耐用、小巧和高效,包含体内植入部分(电极、导线和皮下接收一刺激器)和体外控制部分(控制盒和发射器)。脊髓损伤(spinalcorld injury,SCI)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和内脏器官功能障碍,包括上肢、下肢、排尿排便、呼吸和性生育功能等。本文对植入式神经假体在SCI患者的康复应用进展做一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策略。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2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153例,女67例;年龄18~66岁,平均36.8岁。T1114例,T1273例,L1100例,L226例,L36例,LA1例。骨折按Gertzbein分型,A型185例,B型26例,C型9例;Load—sharing评分,4分62例,5分48例,6分13例,7分21例,8分43例,9分3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23例,胸腔镜或头灯光源辅助的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75例,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术治疗22例。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Cobb角的矫正和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rn 结果:220例患者均一期完成手术,189例获得随访,术后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组、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术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5±8.5min、125±12.3min、215±15.5min,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2.3±0.6cm、5.6±0.9cm、5.8±0.8cm,术后Cobb角矫正平均为11±1.3°、18.6±1.8°、21.3±2.2°,手术出血量平均分别为65±11.5ml、400±16.3ml、1150±48.5ml,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组有6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胸腔积液2例,肺不张2例,股外侧皮神经或肋间神经损害2例,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其余两组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未发生内固定器松脱、移位及断裂,植骨均融合。所有椎管占位病例术后CT显示椎管腔扩大,减压彻底。rn 结论:合理运用微创手术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基于Gertzbein分型和Load-sharing评分确立的各种微创手术适应证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颈髓损伤患者由于中枢神经损伤致四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俗称四肢瘫。因其病情特殊性,血管特殊性,四肢瘫患者在需要静脉输液时,其静脉穿刺难度大,成功率低。本科自建科以来收治四肢瘫患者133例,笔者为此类患者静脉穿刺达1500余次,与之前在骨科三年的穿刺经历相比,其穿刺技巧却有不同之处。现分析其问题之所在并找出应对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在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神经源性疼痛10例,年龄28~72岁,病程8月~28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双下肢截瘫,疼痛位于下肢感觉减退和缺失区,为烧灼样、压榨样、痉挛性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8~10分。10例均行脊髓背根入髓区显微外科切开术,切开范围由患者疼痛范围决定。结果:随访4月~2年,4例疼痛消失,停用镇痛剂,生活质量改善;5例疼痛明显减轻,VAS 2~4分,其中,3例停用镇痛剂,2例镇痛剂使用量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改善;1例疼痛无明显改善。结论: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对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疗效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分析脊髓栓系神经原性膀胱的MRI特征。评价MRI在脊髓栓系神经性原膀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经MRI检查的脊髓栓系神经性原膀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存在脊髓低位。脊髓脊膜膨出及脂肪脊髓脊膜膨出3例,椎管内脂肪瘤2例,皮毛窦1例.脊髓纵裂1例,脊柱裂、腰骶椎分节不全7例,脊髓血管畸形1例,椎管盘突出3例,椎管占位2例,骶管囊肿2例。脊髓栓系神经原性膀胱的MRI表现呈现一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脊髓圆锥低位,膀胱壁的1处或多处局限性增厚并结节状隆起。结论:MRI可明确判断脊髓圆锥位置、终丝粘连部位,明确脊髓栓系的原因,可准确显示伴发的脊髓畸形,对脊柱和椎体畸形也能较好显示,是脊髓栓系综合征诊断和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MRI可为临床脊髓栓系神经原性膀胱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尿潴留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因前列腺增生尿潴留接受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术前与术后1、6、12个月的IPSS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2.1岁(54-83岁),术前平均尿潴留时间14.2天(2-91天),术前平均前列腺体积103.1ml(54-210ml),平均切除前列腺组织重量79.3g(43.5-113g),平均术后留置尿管时间52.1小时(8-218小时)。术后1、6、12个月的IPSS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潴留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系统康复治疗介入对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对21例脊髓损伤病人,早期采用针灸、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及配合心理干预等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膀胱残余尿量、24小时排尿次数评定治疗效果。结果:综合康复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及24小时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01)。结论:脊髓损伤忠者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总体生存率具有有重要意义。
  • 摘要:慢性肾脏病(CKD)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成人CKD的患病率达13%。随着病情的进展,CKD患者不仅伴随许多急性并发症,而且各种慢性并发症包躯体功能、精神问题等已经成为广大肾脏科医生面临的临床难题,特别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CKD患者糟糕的躯体功能状态和精神问题使他们的生活质量(QOL)明显低于正常人。
  •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卫生需求在不断发生着转变。上个世纪的前50年,普通内科的治疗重点是传染性疾病,而透析领域则将主要力量放在了透析技术的发展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20世纪的后50年,普通内科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急、慢性疾病的诊疗上。另一方面,透析治疗的普及使得内科医生越来越关注各种合并症的处理,而不仅仅着眼于透析技术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医学的研究重点再次发生了转移,普通内科正致力于慢性疾病的管理方面,在透析方面,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促进透析患者的全方位康复则成为了重中之重。
  • 摘要:目的:观察Vojta疗法结合中医推拿手法对婴儿脑瘫患儿的运动、智力恢复情况,评介其临床疗效。rn 研究方法:对60例婴儿脑瘫患儿随机分配至综合治疗组和Vojta疗法对照组,分别采用Vojta疗法基础上加入中医推拿法的综合促通疗法及单纯Vojta疗法治疗。两组患儿每次治疗均为30-40分钟,每日1-2次,连续治疗15-20日为1疗程,休息15日后再行第2疗程治疗,完成3个疗程结束治疗,记录治疗前后GMFM、Gesell分值及Ashworks肌张力评估,并在休息3个月后再行远期随访评估。rn 结果:Vojta疗法结合中医推拿(综合促通疗法)对婴儿脑瘫患儿的翻身、抬头的发育和社会适应、大运动、个人社交能力的提高。均优于单纯Vojta治疗组(P<0.05);同时通过随访的远期比较,Vojta协疗法结合中医推拿(综合促通疗法)对婴儿脑瘫患儿的坐位发育、跪爬促通以及降低肌张力疗效上亦优于单纯Vojta法(P<0.05)。rn 结论:Vojta疗法结合中医推拿(综合促通疗法)对婴儿脑瘫息儿的运动智力功能改善均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年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脑瘫在我国发生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为1.8‰~4‰。脑瘫患儿除存在特有的中枢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外,往往还伴随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患儿在学习及交往中常常受到排斥和嘲笑,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同时,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疾病负担,极易造成患儿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孤僻、自卑、被动、退缩等行为特征,有的患儿甚至产生了厌世轻生的心理行为。
  • 摘要: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自闭症儿童行为干预的作用,观察音乐治疗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社会交往、情感情绪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美国DSM-IV自闭症诊断的30例患儿。该组患儿1-3岁22例,3-7岁8例。应用被动聆听法、主动参与法、即兴法及暗示放松法的音乐治疗法,音乐治疗6次/周,每次课30-335分钟,持续做三周,休息7-10天,60次为一个疗程。对参与音乐治疗的30例自闭症儿童前中后行为发育、音乐发育、情绪情感交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行为发育水平、音乐发育水平、情绪情感交往水平在音乐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分值提高,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前儿童行为发育水平18.80±5.21,治疗中21.13±5.45,治疗后25.33±5.64:音乐发育水平治疗前8.87±3.18,治疗中12.50±3.51。治疗后19.23±4.94:情绪情感交往水平治疗前5.50±4.33,治疗中10.20±4.24,治疗后15.13±4.08。P<0.05。各时间点测量数据均存在统计学的差异性。结论:音乐治疗可使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注意广度增宽,目光交流增多,增加语言表达能力、减少刻板行为及调动积极情绪。
  • 摘要:目的:寻找小儿脑瘫综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对陕西省博爱医院儿童康复科住院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89.4%,其中显效56.9%。结论:对小儿脑瘫施行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相结合,能大大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脑瘫患儿进行物理因子治疗、运功疗法、作业疗法、推拿、感觉统合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以观察疗效。结果:综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讨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言语康复训练方法,提高患儿的言语交流能力。方法:对住院治疗的253名脑瘫患儿中存在构音障碍的有178名,对他们进行评估、言语训练。结果:通过3个月的治疗,患儿达到显著效果的有173人,占97%,有效的有5人,占3%。结论:通过言语治疗的患儿注意力得到了提高;解决了流涎问题,吞咽能力和咀嚼能力得到改善;口、舌、唇的运动能力和控制能得到了提高:提高了口齿清晰度,促进了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
  •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0-7岁残疾儿童家庭康复需求的状况,为政府部门建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支持体系提供参考建议,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科学有效地开展各种服务项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34名北京籍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共5类残疾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残疾儿童家长对咨讯支持、经济支持和专业支持需求强烈,对服务支持和精神支持也有较强需求。残疾孩子的母亲对咨讯支持需求显著高于填表人为残疾孩子的父亲,40岁以上的填表人对精神支持需求显著高于40岁以下的填表人,残疾程度为重度(一级)的家庭对精神支持需求显著高于其他残疾等级儿童家庭。结论:北京市0-7岁残疾儿童家庭康复需求强烈,相关部门和机构应适时给予残疾儿童及其家庭适当的支持服务。
  • 摘要:“珍爱生命学会”从21世纪康复研究组发展而来(后者成立于1993年),主要评估未来康复,包括了国际学会。社区康复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成立至今已历经十年。从始至今它一直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组织存在着,无论在何种社会经济背景下都坚持研究了影响康复的各个领域问题。此外,现在被广泛报道的许多问题,包括医学协作、医疗和福利协作在内的许多问题在研究开始之初都已经被评论过了。总体目标就是为满足康复界的需求,在对所有领域进行综合性职业描述的科学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 摘要:中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为8296万人)、2.5亿以上的慢性病患者(高血压1.1亿人,每年新增300万人以上,脑卒中患者500余万,每年新发病150万人,冠心病患者100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人数高达260万人,平均每小时死亡300人,糖尿病8000多万人)、1.6亿老年人,无疑,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将出现“井喷”现象,但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还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全社会对康复的认识还很肤浅,康复技术人才奇缺明显阻碍康复机构的发展,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有必要联合社会各界和仁人志士,像20多年前邓朴方同志从国外回来奔走疾呼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康复中心、开创中国的康复事业一样,广泛研究、探讨加快发展中国康复事业的对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康复事业的发展。要加快发展中国的康复事业,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摘要:近年来,SCI神经病学分类的国际标准(ISNCSCI)已成为SCI后对运动和感觉功能受损评估的依据。1992年进行修订并首次为国际所接受,其修订内容有对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的界定,改良Frankel评分改为ASIA评分,增加感觉评分等,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尽管ISNCSCI成功应用和推广,但尚缺对自主神经的评估。
  •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和恢复儿童肢体运动功能,使之能达到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回归学校、回归社会。方法:对我们儿童脑瘫康复科的住院398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期采用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康复质量控制与管理。结果:康复疗效的质量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语言功能恢复,智能恢复占80.4%。结论:PDCA循环康复疗效质量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适用于康复期脑瘫儿童的质控,可有效提升康复疗效。确保各项康复治疗措施的落实执行和质量的持续改进。
  • 摘要:有研究表明,在仰卧位踝关节背屈时施加等长性抗阻可增加股直肌的肌肉放电量。我想要进行在动态而非静态下的有关研究,所以着眼于运动起始体位是仰卧位且是日常生活动作之一的翻身动作,利用肌电图,针对翻身时踝关节背屈对股直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为探讨在节律性稳定训练的过程中加入探针反应时间测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站立稳定性的影响。rn 实验对象:本次试验的对象为29名在中国吉林省康复中心进行治疗的男性偏瘫患者,平均年龄56.2±11.9岁。实验对象根据病凶被分为两个实验组:脑出血组和脑梗塞组。rn 试验方法:我们在实验中分别测量了简单反应时间(SRT),节律性稳定训练过程中探针反应时间,患者在节律性稳定训练中能抵抗的最大阻力(Max.RF),在节律性稳定训练过程中加入探针反应测试时患者能抵抗的阻力大小(RF during P-RT)以及“站起-走”计时测试时间(TUG)。rn 试验结果:测试结果显示探针反应时间的长度要显著长于简单反应时间,在两个实验组中,在节律性稳定训练过程中加入探针反应测试时患者能抵抗的阻力大小均表现为弱于患者在节律性稳定训练中能抵抗的最大阻力。而相较于脑梗塞组患者,脑出血组患者的探针反应时间要显著长于前者,并存在显著相关性。在两组患者的探针反应时间和简单反应时间之间,加入探针反应测试时患者能抵抗的阻力大小和探针反应时间之间,以及患者在节律性稳定训练中能抵抗的最大阻力和训练过程中加入探针反应测试时患者能抵抗的阻力之间均表现出存在高度相关性。rn 结论:相较于脑梗塞组的患者,脑出血组的患者在同时完成几项任务时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的更多。而对于中风后偏瘫的患者来说,躯干肌肉力量大小并不是维持站立稳定的唯一因素,患者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会对其立位稳定产生影响。
  • 摘要:目的:观察大龄脑瘫患儿合并重度运动性构音障碍言语训练的效果。方法。采用冰刺激训练,唇、舌、下颌训练,发音训练,中医手法按摩等训练,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患儿的言语状况明显改善。结论:言语训练可以改善大龄脑瘫患儿合并重度运动性构音障碍的症状。
  • 摘要:目的:观察言语治疗对腭裂术后患儿构音障碍恢复的效果。方法:对28例腭裂术后患儿于术后4周开始进行言语训练,三个月为一疗程。共训练1-3个疗程。训练前后分别进行腭咽闭合功能和语音清晰度测评。结果:腭咽闭合功能明显提高鼻漏气率由治疗前的(50.64±13.10)%降低到(23.36±13.14)%,8例语音达到正常水平,总有效率100%。结论:言语治疗能使腭裂术后患儿构音障碍明显改善。
  • 摘要:目的:探讨手法治疗在维吾尔族构音障碍患者舌擦音训练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60例维吾尔族构音障碍患者分为语音训练组30例,另一组30例除语音训练外加入手法治疗,两组作对比。结果:手法训练组舌擦音发音明显改善。结论:在维吾尔族构音障碍患者舌擦音中的训练中应注意加入手法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市听障儿童学习能力的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市120名儿童(其中听障儿童60名)进行希-内学习能力测验,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1)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智商无显著差异:(2)听障儿童智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筹异和年龄差异;(3)从3岁到7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的学习能力发展趋势基本一致,都呈现出了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的趋势;同时,听障儿童学习能力各维度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升。启示:(1)积极推进全纳教育理念的实现;(2)重视听障儿童的语言习得关键期;(3)完善听障儿童社会保障长效机制。
  • 摘要: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的变化规律,康复训练对脑水肿的影响。rn 方法:120只SD雄性脑缺血大鼠造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分为静息+自然喂养+营养,静息+自然喂养,自然恢复,康复训练组,静息组处于安静制动的状态,康复训练组于24h进行跑台训练。第1、3、5、7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水肿。rn 结果:①神经功能评分试验组大鼠组间比较第1、3、5天无显著性差异,第7天康复组优于自然恢复和静息组,组内比较第7天神经功能评分优于第1天;②脑缺血后第1天MCAO侧大脑半球含水量增加,第3天达高峰,第5天,第7天逐渐降低;⑨脑缺血大鼠,脑水肿第1天,第3天变化基本一致,而第5天,第7天,都呈现出降低趋势,康复训练组大鼠脑水肿降低最快,自然恢复组居中,静息组大鼠脑水肿恢复最慢。rn 结论:1.脑缺血大鼠第7天神经功能改善;2.脑缺血大鼠脑水肿变化规律先升高,后降低;3.静息组大鼠脑水肿恢复减慢,康复训练组脑水肿恢复快。
  •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北京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对康复知识的知晓情况和康复服务的开展情况,并对是否接受康复服务的影响因索进行分析。rn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崇文区216名社区脑卒中患者和197名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接受康复服务的影响因素和脑卒中患者出院在社区能否接受康复服务的影响因素。rn 结果:脑卒中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了解程度与住院期间是否接受康复服务有明显相关性;脑卒中患者所在社区是否开展过脑卒中康复治疗服务活动、患者在医院是否接受过正规康复训练两个因素与脑卒中患者在社区能否接受康复服务的影响因素明显相关性。rn 结论:北京市崇文区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对脑卒中康复的知晓率和开展率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大康复知识的宣传力度、发展社区康复。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脑损伤病人在颜色知识属性判断(考查被试加工物体颜色知识的能力)和运动知识属性判断(考察被试加工物体运动知识的能力)的分离,探讨物体颜色知识和运动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关系。rn 方法:被试为39例脑损伤病人和39例正常对照组,对他们进行了颜色知识属性判断测验和运动知识属性判断测验。对他们的数据进行了群组分析和个体分析,以考察两个任务间的相关性和分离性。rn 结果:群组分析发现病人在这两个任务上的正确率显著正相关;个体分析发现其中5名病人在颜色知识属性判断上的成绩显著好于运动知识属性判断,而另外5名病人在运动知识属性判断上的成绩显著好于颜色知识属性判断,两组被试的行为表现构成了双分离模式。rn 结论:物体的颜色知识和运动知识在大脑中存在相对独立的表征,这为大脑中概念知识的分布式表征提供了新的证据。
  • 摘要:开塞露是一种缓泻类非处方药品,主要成分为甘油、山梨醇、硫酸镁,其应用方便、价格低廉,在便秘患者中应用广泛,但如果不能正确掌握该药的适应症和应用方法,则会引起一系列不当后果,其中包括有直肠肛管的损伤和溃疡。笔者对便秘患者的开塞露使用,及直肠损伤与溃疡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改良闭合-张开式楔形截骨治疗严重的胸椎后凸畸形及效果,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自2007年6月~2009年12月,治疗胸椎后后凸畸形16例,其中陈旧性骨折所致胸椎后凸畸形10例,陈旧性结核6例,畸形Cobb角55°~100°,平均为68°。均采用一期后路闭合-张开式楔形截骨矫形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果: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平均1年6个月,矫正角为36°~60°平均52°,截骨融合率为100%。无发生脊髓损伤,术中即可改善后凸畸形,术后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感满意。结论:后路一期闭合-张开式楔形截骨技术给合椎弓根固定系统是治疗较严重的胸椎后凸畸形有效的手段。
  • 摘要:本文总结了脊髓损伤功能重建外科的发展现状。其中主要论述了功能性电刺激技术、颈髓损伤上肢与手的功能重建技术、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技术等。rn 功能性电刺激又称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是指重建机体活动功能的电刺激,为截瘫病人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包括辅助呼吸的功能性电刺激、上肢各关节活动的功能性电刺激、下肢的功能性电刺激等。下肢的功能性电刺激又包括(Functional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对站立位及步行功能重建、混合型FES、下肢移动的功能性电刺激等。膀胱排尿的功能性电刺激目前多用硬膜外骶神经根刺激器。颈髓损伤上肢与手的功能重建代表性重建手术方案有伸肘功能重建(如三角肌代肱三头肌术)、前臂旋前功能重建、腕关节背屈功能重建、手指运动功能重建、拇指侧捏力重建、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手指握力重建等等。总之,脊髓损伤功能重建领域发展比较滞后,尚有待于多学科、多领域加强合作、加速发展。
  • 摘要:目的:重建脊髓损伤四肢瘫和脑卒中/脑外伤/脑瘫所致痉挛性偏瘫病人的部分臂丛神经功能。rn 方法:选择瘫痪平面以上的正常周围神经,分离并于合适平面将远端切断移位至拟被重建之痉挛性瘫痪肢体的受体神经处。选取适当位置从侧面楔形切开神经外膜,在保留瘫痪肢体适当肌张力的前提下,选择性的将受体神经部分神经束或纤维斜行切断。将移位之供体神经远断端切除2~5mm外膜,修剪成楔形后嵌插入受体神经侧方切口内,相互缝合束、外膜固定。rn 结果:48例经术后2~15年(平均5年)随访,其中26例(38.2%)获得有效的受体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和主动运动功能(M3、S3,)。19例(42.3%)获得有效的感觉(S2-3),肌肉主动收缩肌力M2级。其余病人虽然只获得M1的主动收缩肌力和保护性感觉,但经术后康复训练后亦改善了原有功能。rn 结论:在损伤的脑、脊髓再生研究没有获得成功之前,采用神经移位嫁接术重建痉挛性瘫痪上肢的部分神经功能是现实可行和有效的。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工作质量。
  • 摘要:目的:总结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鉴别要点。方法: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诊断为新鲜骨折23例(64%),陈旧骨折13例(36%)。椎体前高降低(或楔形变)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最主要的影像学表现。在X线片、CT上,陈旧的骨折椎,常有终板硬化、骨质增生:新鲜骨折椎,可观察到骨折线。在核磁共振检查上,新鲜骨折椎表现为T2高信号,T2脂肪抑制相高信号。67%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以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片,鉴别出新鲜或陈旧骨折;33%病例,需通过核磁共振检查进行鉴别。结论:椎体楔形变基础上伴骨硬化、骨质增生,提示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有外伤史,伤后胸、腰背疼痛,且局部叩、压痛与影像检查发现的骨折水平相符时,应高度怀疑新鲜骨折;从平片或CT上观察到清晰的骨折线,核磁共振上观察到T2脂肪抑制相高信号,可确认为新鲜骨折。
  • 摘要:神经系统发生任何部位的损害,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引起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是在感觉系统发生完全阻断或部分伤害时更容易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及痛觉超敏为主要特征的疼痛综合征,治疗上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传统医学治疗等,其中以脊髓电刺激和中枢靶控输注技术为代表的新型神经调控技术,在临床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调节技术(包括骶神经调节和阴茎,阴蒂背神经调节)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排便障碍的效果。rn 方法:2006年1月~2008年4月,我们应用神经调节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便秘9例,其中应用骶神经调节治疗1例,应用阴茎/阴蒂背神经调节治疗8例,通过便秘症状改善程度和Wexner便秘评分评价神经调节疗效。rn 结果:1例患者接受骶神经调节治疗后,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排便费力、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也相应改善。Wexner便秘评分从术前平均22分降低到术后平均9分,每周的排便次数从术前1~2次增加到术后4~5次,随访期间患者便秘症状及生活质量持续改善。8例患者接受阴茎/阴蒂背神经调节治疗后,有2名患者的大便干燥程度有所缓解,1名患者甘油灌肠剂的使用剂量减半,还有1名患者排便前等待时间缩短。rn 结论:神经调节技术(包括骶神经调节和阴茎/阴蒂背神经调节)可以改善部分神经原性排便障碍患者的便秘症状,但目前尚无有效指标能够预测神经调节治疗神经原性排便障碍的效果,此项技术仍需要高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确证其治疗神经原性排便障碍的有效性。
  • 摘要:目的:探讨对临床脊髓损伤后呈弛缓性膀胱而下肢运动功能正常的患者,利用其支配下肢运动功能的正常腰骶神经根,建立体神经-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来霞建膀胱功能的有效性。rn 方法:对29例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存在而膀胱功能障碍的病人,利用其支配正常运动功能的腰骶神经根,通过椎管内神经根切断吻合的方法,并对比手术前后肌力、肌电图、排尿情况、尿流动力学等进行对比研究。rn 结果:除1例病人由于椎板外粘连严重,同时咬除椎板后出血较多,仅做椎板减压和硬膜外松解外,其余28例均成功进行膀胱人工反射弧重建手术。术后第二天所有病人均检查下肢相关肌力,发现仅6例病人相关肌力轻微下降约半级,其余均无明显变化,而术后两周检查肌电图显示,3例使用L4作为动力神经的患者手术后肌电图腓总神经波幅都有降低;1例使用L5作为动力神经的患者术后肌电图也显示腓总神经波幅降低:而24例使用S1作为动力神经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其胫神经波幅较术前下降,3例患者其胫神经、腓总神经波幅均下降,其余15例患者均表现为手术侧腓总神经最大波幅下降,另外一例仅行椎板减压及马尾神经松解病人肌电图无明显改变。术后长期排尿情况随访,20例病人排尿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排尿量明显增加,而残余尿均可控制在50ml以内,在其他9例患者中,除1例失访之外,在改善不明显的病人中,有3例病人虽然仍用腹压排尿,但感觉排尿所需力量较术前减小,不过残余尿都大于100ml,所以其效果仍属于较差,另外3例病人自觉排尿情况没有任何改善,因此对治疗效果并不满意。还有2例病人由于随访时间过短,排尿情况尚无改善。rn 结论:利用单根支配下肢运动功能的正常腰骶神经根重建弛缓性膀胱功能,不仅是安全的,而且疗效也是比较好的。
  • 摘要:透析患者与普通人群相比,无论性别或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都相对较高,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二者的差异在减小。就慢性肾脏病(CKD)的患者来说,随着肾小率滤过率(GFR)的降低,心血管相关事件的发生率逐渐增高,死亡的风险逐渐增加。对于目前的肾内科医生来说,尿毒症相关性心血管疾病仍是一个复杂的难题。
  •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亚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46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特点不同,将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分为:张力障碍型、舞蹈-徐动型、徐动-痉挛型3种不同类型,采集GMFCS分级、GMFM-88评估及Gesell发育商测定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舞蹈-徐动型、张力障碍型、徐动-痉挛型组问比较GMFCS级别有显著性差异,徐动-痉挛型级别最低,舞蹈-徐动型最高(F=71.596,P<0.001);徐动伴痉挛型在GMFM-88量表各功能区均明显低于舞蹈.徐动型(P<0.001),张力障碍型在站立位、行走与跑跳能区明显低于舞蹈.徐动型(P<0.001),徐动伴痉挛型在Gcsell发育商上各功能区均明显低于舞蹈.徐动型(P<0.001)。结论:舞蹈-徐动型脑瘫患儿多在4岁前获得自身行走能力,张力障碍型患儿部分可获得自身行走能力,徐动-痉挛型患儿运动功能较其他类型明显落后,较难获得自身行走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脑瘫对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PedsQL4.0作为儿童生存质量的测定工具,分别对113例脑瘫患儿,52例一般疾病患儿及314例正常儿童进行生存质量测定,同时对其中已入学或入托的儿童进行PedsQL学校表现的测定,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脑瘫患儿组在生理功能得分、社交功能得分、PedsQL总分方面均较一般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瘫患儿在情感功能得分方面仅较正常儿童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瘫患儿组的学校表现得分明显低于一般疾病组和正常儿童组(P<0.01)。结论: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明显低于一般疾病患儿及正常儿童,疾病对脑瘫患儿的学校表现有严重影响,因此,对脑瘫患儿的康复应是对其生存质量的全面提高。
  • 摘要:近五年来针刺对神经发育与修复方面的实验研究已经有长足的进展,现就此方面做一综述。rn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营养类物质、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脑细胞的代谢、神经递质及大脑微循环方面。
  •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国际上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的研究趋势。方法:利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在MEDLINE数据库中,以“摘要中包含cerebral palsy及quality of life”作为条件,搜索2008年5月以前的文章。结果:与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相关的文章共36篇。结论:目前,评价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的常用量表包括了PedsQL、CHQ、CQ、LAQ及PODCI等,各有各的优点,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根据脑瘫患儿及其家长的具体情况,研发针对性强的脑瘫专用量表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国外对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的研究表明,脑瘫足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对患儿生存质量的深入研究,可指导临床治疗措施的选择及介入时间,提高疗效并最终全面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国际上脑性瘫痪儿童常用的生存质量量表及其应用情况。方法:利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在MEDLINE数据库中,以摘要中包含cerebral palsy及quality of life作为条件搜索相关文献。结果:用于评价脑性瘫痪儿童生存质量的常用量表包括了PedsQL普适性量表与脑瘫专用模块、CHQ、KIDSCEEN、PODCI、CP-QOL,共5种量表。结论:目前国际上有许多评价脑瘫儿童生存质量的量表,包括了普适性量表及脑瘫专用量表,量表所覆盖的领域很广泛,根据儿童年龄发育的水平提供了儿童自评及家长/监护人代评量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用于评价脑瘫儿童生存质量时量表的信度及效度需要进一步证实:在量表的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生存质量与功能活动的概念相互混淆、量表不能真正的反映生存质量状况、儿童自评及家长/监护人代评在评价社交及情感功能方面缺乏一致性。
  • 摘要:目的:评估醒神开窍头针疗法对自闭症儿童的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自闭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醒神开窍头针疗法+音乐治疗(Nordoff-Robbins法)+结构化教育”治疗组(30例)及“音乐治疗(Nordoff-Robbins法)+结构化教育”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RS量表、ABC量表、Gesell发育量表(社会适应DQ、个人社交DQ、语言DQ)于治疗前后评定,并采用盲法评估。结果:1.在相同的治疗时间内,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中大龄组及小龄组相比较,在克氏评分、ABC评分、社会适应评分三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3.治疗组治疗前后语言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醒神开窍头针疗法”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能较好地改善患儿的自闭症状及提高智商、语言能力。
  • 摘要:脑性瘫痪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通过运动疗法康复治疗效果很好,可是在治疗过程中单纯的运动疗法显得非常枯燥、乏味,一些牵张训练、关节松动训练给患儿带来心理负担,致使他们惧怕训练,甚至对训练产生恐惧。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把游戏治疗有效地融入运动治疗中,通过运动治疗与游戏治疗相配合来提高和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肢体及运动功能;通过运动疗法与游戏治疗相配合来诱导患儿自主、自愿的的接受康复训练,康复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评估孤独症、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经济负担。方法:对此三类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家长(共227名)以访谈的形式进行关于家庭经济负担的调查。结果:残疾儿童的医疗支出、看护支出明显多于普通儿童,而教育支出、衣着支出、游乐支出明显少于普通儿童。儿童家庭人均收入仅受父母文化程度影响。除孤独症儿童外,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经济援助明显多于普通儿童。家庭儿童个数越多,经济援助越少。与普通儿童相比,三类残疾儿童的抚养负担依次为:孤独症儿童(19582.4元,年)、肢体残疾儿童(16410.1元/年)、智力残疾儿童(6391.0元/年)。结论:相比普通儿童,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和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有着较大的经济负担。
  • 摘要:目的:了解智力发育残疾儿童接受康复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04年北京市残疾儿童调查中确定的智力发育残疾儿童共237人。方法为问卷调查法。结果:三年来,36人(15.85%)一直坚持康复治疗,20人(8.81%)未坚持,169人(74.45%)从未康复治疗。残疾儿童已接受的康复服务远远低于医生评定的客观康复需求。发育残疾儿童是否得以康复的影响因素包括母亲文化程度(P=0.002)、父母是否知道发育迟缓儿童需早期干预(P=0.000)、合并残疾种类数(P=0.000)。结论:影响残疾儿童康复的影响因素很多,现在当务之急是加强康复服务方面的健康教育,对残疾人及其家属进行康复知识普及服务,另外对贫穷的家庭应给予长期的经济救助,保证残疾儿童得到及时合理的康复训练。
  •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脑瘫儿童家庭基本情况,教育状况及对康复知识掌握情况。方法:采用自制《家长养育方式与家庭环境调查问卷》对脑瘫儿童家长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脑瘫儿童家庭收入较低,而教育与康复训练费用较高,家长对特殊儿童教育知识了解较少,社会支持度不高。结论: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解决脑瘫儿童受教育问题,大力宣传综合康复训练的理念,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及组织关注残疾人健康事业,给予最大支持。
  • 摘要: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北京市6家智障儿童康复中心的80名智障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家长参与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康复的认识水平、参与方式、参与程度等要素,讨论提高家长参与度的教育对策。
  • 摘要:肠道问题是脊髓损伤病人主要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以前的问卷调查显示:肠道问题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并不亚于失去运动能力的痛苦。脊髓损伤后,肠道的运动能力,括约肌的控制能力等问题使得肠道问题成为脊髓损伤病人生活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
  • 摘要: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致残类疾病,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脊髓损伤的恢复程度依赖于病人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目前国内外对SCI的评估主要以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ASIA)为标准。其中以肛门指诊检查来判断直肠深感觉和肛门括约肌的有无以区别脊髓损伤是否完全,主观性较强。因此有必要用更客观的方法来描述肛门括约肌的状况,以协助评价脊髓损伤的预后.
  • 摘要:肠神经系统(ENS)是指胃肠道系统中所含的神经元及其问的网络结构的总称。血管活性肠肽(VIP)能神经元和P物质(SP)能神经元是肠神经系统中2种重要的肽能神经元,对胃肠的运动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对ENS中SP能神经元和VIP能神经元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外伤后脊髓空洞症的临床处理。方法:对外伤后脊髓空洞症进行文献检索。结果:外伤后脊髓空洞症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一般通过MRI可诊断,目前治疗有保守治疗,康复治疗,以及脊髓空洞分流、空洞切开,终端脑室造口等手术方法。结论:脊髓空洞分流等手术治疗外伤后脊髓空洞症疗效不能完全肯定,最佳的治疗方法还需探讨。
  • 摘要:目的:分析54例儿童脊髓损伤患者的病因、伤情特点。探讨儿童脊髓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54例儿童脊髓损伤的患儿的l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一般状况,受伤机制,脊柱、脊髓损伤的节段,AIS分级以及治疗康复的方案、效果。结果:本组平均年龄7.1(0.5-14)岁,男:女=1:1,伤因中车祸伤占38.9%,脊髓炎占24.1%,舞蹈练习占9.3%,损伤节段胸髓占72.2%,颈髓占20.4%,其中完全损伤占64.8%(35/54)。结论:儿童脊髓损伤以车祸、脊髓炎、坠落伤为主,舞蹈练习损伤比例亦较高。损伤节段以胸髓最多见,且完全损伤者为多。只有不完全脊髓损伤获得一定程度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验证条件反射箱在筛查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浅感觉障碍中的有效性:提供一种建立浅感觉障碍的动物模型的方法;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浅感觉受损的可能机制。rn 方法:将用条件反射箱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大脑中动脉阻塞组(MCAO),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在造模干预24小时及绝缘处理后再次检测反射完成情况,MCAO组反射消失的大鼠经SEP检测剔除深感觉障碍者设为反射消失组,反射消失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每组选取4只行BDA示踪观察。rn 结果:造模干预后及绝缘干预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大鼠的压杆时间、活动路程及缩足反应次数与造模前及绝缘干预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干预后MCAO组压杆时间、活动路程与造模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缩足反应次数与造模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绝缘干预后MCAO组压杆时间、活动路程及缩足反应次数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DA神经轴突示踪结果: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运动、感觉皮层神经元,内囊、丘脑腹后外侧核和颈膨大锥体柬显示完好,而反射消失组运动、感觉皮层神经元及丘脑腹后外侧核轴突及树突稀少,内囊及颈膨大仅有少量示踪剂通过。rn 结论:条件反射箱对MCAO大鼠浅感觉障碍的筛查结果与神经轴突示踪结果相一致,可作为浅感觉障碍的筛查装置。通过反射箱的筛查,能够确立大鼠浅感觉障碍的模型。MCAO大鼠浅感觉的损伤口可能与缺血的直接损伤和Wallerian式变性有关。
  • 摘要:外伤性脊髓损伤、小儿脑瘫、脊髓炎、脊髓灰质炎、脊髓血管畸形、脊柱退行性变、颅脑损伤等都可以引起足痉挛。痉挛性马蹄内翻足或马蹄足是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主要畸形。选择性胫神经肌支切断术被更多的应用于矫治足痉挛畸形。术后的康复训练,无论是对功能恢复、疗效维持以及预防畸型均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利用正常腰骶神经根重建膀胱反射弧对切断神经根所支配区域运动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对9例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而下肢运动功能仍存在的病人,利用其功能健存的脊髓节段的单根神经根前根中枢端,吻接支配膀胱的骶2(或骶3)神经根前根周围端.建立新的膀胱人工反射弧以重建膀胱功能,术后观察下肢相应区域运动功能变化。rn 结果:9例中4例骶1神经前根切断,术后主观感觉小腿肌力稍有下降,查体踝跖屈肌力约下降半级,3月后随访肌力恢复;2例腰3神经前根切断,2例腰4神经前根切断,1例腰5神经前根切断,术后肌力均无明显影响。rn 结论:切断单一腰骶神经根前根对下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术后排尿障碍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结果:27例患者中逼尿肌反射亢进2例,逼尿肌无反射18例。逼尿肌反射减弱7例。排尿期膀胱颈开放7例,部分开放12例,未开放8例。外括约肌痉挛24例,逼尿肌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3例。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2例,右侧膀胱输尿管返流1例。左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10例患者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0。原则上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采用M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线治疗,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作为二线治疗。间歇导尿是逼尿肌无反射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结论:腰椎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术后一旦发生排尿障碍应以尿动力学为基础决定泌尿系处理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128例患者中,膀胱造瘘32例,留置尿管定期更换34例,间歇导尿12例,叩击排尿19例,腹雎排尿11例,间断尿失禁应用外部集尿器20例。128例患者中120例存在泌尿系感染,11例血钙升高。影像尿动力学提示逼尿肌无反射39例,逼尿肌过度活动63例,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41例,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11例,尿道外括约肌过度活动27例,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11例。部分患者同时存在数种上述病理生理状况。结论:膀胱管理方式对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脊髓损伤后下尿路感染、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等下尿路功能障碍、长期留置尿管和膀胱造瘘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钙代谢异常可能是诱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临床效果。rn 方法:19例合并肾积水男性SCI患者。年龄26~45岁,治疗前1个月用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测量患者肾盂分离宽度、残余尿量(PRV)、输尿管返流压(Pdet.reflux)、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最大尿道压力(Pura.max)等指标,将200U的BTX-A溶解于8ml生理盐水中,膀胱尿道镜下确定环形外括约肌后,经注射针分8个注射点向外括约肌内每点注射1ml的BTX-A溶液。1个月后复查上述检查指标。rn 结果: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由3.9±1.2cm降至1.1±0.8cm,PRV由187±58ml 降至54±18ml,DLPP由77.6±7.2cmH20降至21.6±4.1 cmH2O,Pura.max由88.3±10.5cmH2O降至57.4±3.6 cmH2O(p<0.01)。治疗起效的平均时间为9.5d,疗效持续平均3.8个月,3例患者接受第2次注射。治疗后1、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8.7%。随访期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rn 结论:尿道括约肌BTX-A注射可以有效地减少残余尿量、降低DLPP及尿道压力,是治疗DSD的有效、微创、安全、可逆、可重复的方法。
  • 摘要:TMS作为非侵入性技术研究运动皮层,通过皮层刺激引起皮层的相互作用,可主动影响短期认知功能,提高患者康复的潜能。rTMS 10~20Hz,作用于左侧前额叶背外侧,连续10~15个序列,运动阈值在80~100%,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尤其对注意、学习记忆、空间忽略、失语、执行功能均有提高的作用。rn rTMS对认知功能的作用,考虑有几种机制,反映了rTMS在提高患者再学习能力或获得行为能力具有潜能。rTMS对认知功能康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