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届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
第五届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

第五届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0-10-21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分析绵竹、江油地区抗震救灾部队2008年6月份的主要疾病病种和发病时间分布规律,为部队参加多种军事活动预防疾病提供依据.rn 方法:对抗震部队进行疾病监测,收集分析部队14172名救援官兵发病情况.rn 结果:共报告发病4010例,24h发病率为9.43‰;发病前5位疾病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病、外伤、腹泻、口腔疾病,占总发病数的83.1%;在开始监测的第4-6天,发病数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rn 结论:抗震救灾部队发病明显高于平时,早期对重点疾病的预防是任务部队防病工作的重点.
  • 摘要:目的:了解一种新型手消毒液的使用安全性.rn 方法:采用动物试验法对其毒性和皮肤黏膜刺激性进行了实验研究.rn 结果:该消毒液对小鼠经口LD_(50)>5000 mg/kg,蓄积系数K>5;亚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试验动物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加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剂量组试验动物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动物各脏器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对家兔皮肤刺激试验积分为0,眼刺激试验积分为3.0;该消毒液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为阴性,精子畸形试验结果为阴性.rn 结论:该复方消毒液属实际无毒级,弱蓄积毒性;亚急性毒性试验未见异常,对皮肤和眼睛为无刺激性.
  • 摘要:肺结核是一种长期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结核病的发病数位居全球第2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因此肺结核的监测与预测有着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我国结核病防治对策是实施直接督导短程化疗(directly observedtreatment short-course,DOTS)策略,近年来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实现了全球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阶段性目标。为了解苏州市肺结核疫情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现对2004 - 2009年苏州市传染病监测年报中肺结核的发病率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中的GM(1,1)模型及趋势性检验方法,预测肺结核未来的发病趋势。
  • 摘要:为全面了解包头地区居民5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的患病、死亡等基本情况、流行特征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慢性病防治规划和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此对包头市(市区、农区、牧区)居民5种慢性病基础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 摘要:目的:了解石家庄市社区医疗卫生人员伤害及安全社区的认知水平、态度、行为情况,为开展伤害健康教育及建设安全社区工作提供依据.rn 方法:选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人员612人,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集中调查,其中资料完整的596人.rn 结果:接受调查的社区医疗卫生人员伤害及安全社区总知晓率为79.43%,其中能准确回答伤害定义的仅有8.89%,知晓安全社区的有25.38%,1年内有过不安全行为经历的有97.15%,男性医务人员知识知晓情况高于女性.但伤害行为发生率高于女性.认同应由社区医务人员对居民进行伤害防治教育的有45.77%,曾在日常工作中参与居民伤害防治教育工作的只有0.13%.rn 结论:该市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对伤害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对伤害定义和安全社区缺乏了解,应加强对其进行伤害及安全社区知识培训.
  •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的Meta分析,探究儿童铅中毒的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rn 方法:利用RevMan 4.2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国内1994-2009年关于中国儿童铅中毒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进行定量综合分析.根据齐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分别计算各危险因素合并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并考虑不同的模型对资料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失安全系数评估发表偏倚.rn 结果:共纳入文献6篇,累计病例2303例,对照3160例.儿童铅中毒危险因素的合并比值OR及其95%CI分别为:新装修居室内居住2.80(0.90~8.75),居室距离马路距离近2.50(1.64~3.82),被动吸烟3.29(0.70~15.59),家庭燃煤1.97(1.65~2.36),常食含铅食物2.93(0.91~9.48)以及常食罐头5.09(1.67~15.53).rn 结论:本研究分析显示污染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是儿童铅中毒的危险因素.
  • 摘要:为了适应未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需要,有效实施军人伤害的监测与管理,提高军人伤害预防与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笔者等于2006年开始进行了“建立军人伤害信息与管理系统”的研究。
  • 摘要:目的:了解甲型H1N1流感高峰期某高校大学生症状自我报告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rn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某综合性大学随机抽取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筛选漏报和虚报的影响因素.rn 结果:该校学生甲型H1N1流感症状自我报告的漏报率为30.9%,虚报率为6.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①了解报告标准、报告后能免费排查治疗、个人认为报告有助于疫情控制与漏报的减少有关,个人报告行为受周围人的影响、报告后会被隔离疏远、个体自我感觉不是甲型H1N1流感与漏报的增加有关;②月生活费越高的学生虚报可能性越高,报告后停课或推迟考试与虚报增加有关,而自觉不是甲型H1N1流感和认为报告有助于疫情控制则与虚报减少有关.rn 结论: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相关症状自我报告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和虚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相应防控知识和疫情报告制度的宣传,规范高校防控措施,以提高甲型H1N1流感症状报告质量.
  • 摘要:从1999年的第一届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到现在,我国的伤害预防控制和研究经过10年的探索与奋斗,已逐步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我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工作成绩是十分令人可喜和值得自豪的.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伤害死亡人数一直在70万上下,没有上升反略有下降.自杀在过去的20年间自杀死亡率减少了57%;道路交通伤害的人口死亡率从2003年以后逐年递减.到2009年的7年中下降37%;跌倒死亡率却上升了20%,特别是老年跌倒已经成了一个突出问题.正因为有一大批不屈不挠、矢志不移从事伤害研究的专家.我国伤害控制事业才能够迅速壮大和发展起来.当前我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工作迫待解决的问题是政府没有管理伤害控制的专门机构,疾病控制中心没有伤害控制的部门.没有一支伤害控制的专业队伍.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应该设立伤害预防控制中心(所),配备专人负责伤害预防与控制方案的实施、技术培训、安全促进及伤害监测等.我国的伤害研究、预防与控制工作已经度过了蹒跚学步的时期,明天将是我们大踏步前进的lO年.回顾我们所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可喜成绩,我们心头澎湃,无比兴奋;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在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只要我们一心一意、义无反顾地努力奋斗,众擎易举,我国的伤害控制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在校医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模式.rn 方法:通过访谈,了解在校医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知识、行为、态度等情况,并依托以技能为本的教育模式由已受训教师和志愿者承担2300名在校医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培训活动.rn 结果:依托以技能为本的教育模式开展以来,提高了在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自我防护意识,掌握了合理应对压力的方法,具有了传播反歧视的意识和关爱的理念.rn 结论:依托以技能为本的教育模式有着其他传统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及正确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形成,对充分发挥大学生在预防艾滋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江苏省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问卷方式调杏江苏省老年人过去1年跌倒发生情况.rn 结果:共调查6 245人,跌倒发生率为2.79%.家庭是老年人跌倒的好发地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跌倒发生率增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生活在农村、丧偶、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住房类型为楼房、体育锻炼较少、行走能力较差为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rn 结论:老年人跌倒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与许多因素相关,对于高危人群应该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2006-2009年株洲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坠落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施行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收集2006-2009年株洲市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的伤害监测报告卡,对因跌倒俚落人院、具有本地户籍老年人(≥60岁)的人口学资料及伤害发生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研究.rn 结果:3家哨点医院共接诊因跌倒/坠落入院的老年人2 360名,占所有因伤害人院就诊老年患者总数的56.96%;患者多为小学文化;冬季、中旬和晚上(18:00~4:59)的跌倒俚落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伤害多发生在家中;常见于休闲活动的过程中;伤害性质以骨折所占比例最大;以伤及下肢相对多见;多为轻度伤害,常选择观察/住院/车专院治疗.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伤害发生地点及伤害发生时所从事的活动之间,老年跌倒俚落患者占伤害患者人数的构成比不同.rn 结论:株洲市老年跌倒/坠落伤害占株洲市老年伤害的比例较大,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行为和环境干预.
  • 摘要:某公司一货运车站的调车连接员经过普通医疗机构、市级和省级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多次检查,近期被省级职业病防治机构诊断为矽肺I期,这是该工种发生的首例矽肺病例。本文是对该职工前后1年多诊断过程的跟踪调查报告。
  • 摘要:目的:了解国内大学生与酒精相关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探索大学生酒精相关伤害危险行为的监测和干预方法.rn 方法:自行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其引用了 WHO推荐的<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和东北师范大学编制的<中国版大学生感觉寻求问卷>.通过便利抽样,抽取广州市8所高校1 200名大学生.用Epi Data 3.0录入,SPSS 16.0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 回归分析.rn 结果:大学生饮酒者中酒后伤害危险行为发生率为43.8%.分别以各种酒后伤害危险行为为因变量,将30个大学生酒后伤害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多个Logistic同归模型,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周末、期末饮酒,高感觉寻求,是大学生各种洒后伤害危险行为共同的危险因素.rn 结论: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感觉寻求特质越高,发生酒后伤害的危险越大.大学生各种酒后伤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各有不同,应进行针对性的预防.
  • 摘要:目的:调查农村社区老年人痴呆症患病率,探讨其与自评状况及社会支持的关系.rn 方法:随访安徽省某农村社区的1 090名老年人.使用10/66国际痴呆项目调查使用的诊断量表作为筛查工具,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rn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健康自评、以前与父母相处融洽、居住状况、有无亲人、日常交流和有无信赖6个方面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本项研究提示,在进行老年人精神健康的下预时,应把重点放在生活健康自评一般、与人交流较少的老年人群中.改善这部分老人的生活状况,多开展针对老年人的社会义务活动,增进老年人与他人的交流.达到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症的目的 .
  •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人群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居民生存质量提供决策依据.rn 方法:采用人户访谈调查方式调查252 013名30~79岁城乡社区居民,生存质量评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维度.选取其中睡眠状况、抑郁情绪和人际关系进行加权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rn 结果:调查人群QOL平均得分为(78.7±24.0)分,女性QOL得分(77.8±24.4)分低于男性(79.5±23.6)分(t=18.3,P<0.01).城市居民QOL得分(72.0±24.6)分低于农村居民(80.9±23.4)分(t=80.1,P<0.01).患慢性病居民QOL得分(72.3±25.7)分低于未患病组(81.1±22.9)分(t=-79.6,P<0.01),随着年龄增加社区居民的生存质量得分明显下降,30~岁、45~岁、60~岁组人群平均QOL得分依次为(81.2±23.1)分、(78.1±24.0)分、(74.6±24.8)分(F=1 303.8.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女居民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卫生保健服务不满意和居住在城市均与生存质量得分呈负相关.rn 结论:健康状况、社会人口学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社区居民生存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的现况及相关因素,为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促进知识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采用自编式"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调查表"对广东省某高校1 025名在校大学生以匿名的形式进行调查.rn 结果:其中在过去的一周内39.1%的大学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在过去的一个月中34.1%的大学生有饮酒行为;在过去的三个月里16.8%的大学生参加强度大的体育运动;另外35.0%的大学生挑食;42.1%的大学生上网的时间超过自己预想的时间;7.1%的大学生有吸烟行为(每天至少吸一支,连续吸烟≥1年);12.8%的大学生有性行为.rn 结论:高校大学生的不良健康行为不容忽视,健康危险行为干预亟需进行.
  • 摘要:目的:探索非公办院校大学生A型行为与人际间暴力倾向之间的关联.rn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院校所属独立学院和成教学院大学生704名,运用A型行为评定量表和大学生人际间暴力倾向调查表调查其行为类型及其在近期内人际间暴力的发生情况,运用Epi Da-ta 3.1软件和SPSS 16.0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rn 结果:非公办院校大学生人际间暴力的检出率为70.60%,不同年龄和年级学生人际间暴力倾向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A型行为检出率为11.22%,TH、CH、TH+CH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越倾向于A型行为,对他人施暴的可能性就越大.rn 结论:非公办院校大学生人际间暴力的检出率很高;A型行为检出率低于全国常模;A型行为与人际间暴力倾向呈正相关.
  • 摘要:目的:将伤残凋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引入石林县健康评价领域,为石林县的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抄录石林县2004年全死因调查资料.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计算.rn 结果: (1)按死亡造成的疾病负担排序,早死损失寿命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前5位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循环系统疾病、蓄意伤害、恶性肿瘤;(2)无论何种排序.呼吸系统疾病都是石林县主要疾病负担.DALY指标排序精神神经疾病高居疾病负担原因首位;(3)不同性别、民族疾病负担有所不同.rn 结论: (1)常规死因资料中的漏报、错报、死因不明等情况都会影响YLL的准确性,所以需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对人121学数据进行适当调整;(2)重点加强边远地区的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
  • 摘要:目的:回顾道路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病例,筛选预后影响因素,并对建立预后预测模型的可能性进行探讨.rn 方法:资料来源于1 294例因道路交通事故致TBI住院病历,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的预测因子进行筛选,并对估计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评价.rn 结果:①在病情相同的条件下,年龄越大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预后不良的优势比是25岁以下患者的3.7倍.性别、健康状况、交通事故类型以及交通事故发生至入院抢救的间隔时间以及医疗费用负担方式等,对临床转归未发现有明显影响.②本研究得到的Logistic回归模型,回代判别ROC曲线下面积为0.83,以及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均显示模型拟合良好.rn 结论:病情严重程度和年龄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预测因子,本研究得到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伤害发生基本状况及其分布特征,为道路交通伤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抽取南宁某综合医院2006-2008年道路交通伤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rn 结果:三年间调查该院交通伤害住院患者2 042例,男女性别比例为3.38:1,人群分布以15~4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发生交通伤害地点以乡镇交通区最多(50.54%).交通伤害最易损伤部位是头部(59.75%),事故情况以正面相撞比重最大(27.28%).交通伤害致伤原因以步行时受伤所占比例最大(38.98%),其中步行受伤的住院病例中女性(44.85%)高于男性(3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1);因摩托车受伤入院的男性比例(29.76%)高于女性(1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rn 结论: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及其生活质量.防治道路交通伤害的战略应着眼于改善乡镇交通区的交通管理,提高院前护理、治疗和康复.
  •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的基本特征及随访管理情况.rn 方法:收集HIV单阳家庭阳性者的基本信息、医疗行为、性行为特征、及CD4+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并采集阴性配偶的血样检测HIV血清阳转情况.rn 结果:本次调查共随访3724户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中有3 718人进行HIV检测,13人出现HIV阳转.最近1次性生活安全套使用率为98.9%.治疗病例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换药组CD4+T 淋巴细胞计数变化较为稳定;未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未见统计学差异.rn 结论: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血清HIV抗体阳转率较低.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效果明显,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而未治疗的HIV感染者和病人的CD4细胞计数变化规律还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期为选择抗病毒治疗时机和修改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的卫生服务需要、利用和医疗费用,为制定维吾尔族HIV感染者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77例维吾尔族HIV感染者进行单独面访,同时收集相关的实验室结果和诊疗记录,所获资料采用Excel 2003录入和分析.rn 结果: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HIV感染者两周患病率为76.6%,慢性病患病率为46.8%;两周就诊率为75.3%.两周患者未就诊率为39.0%,58.3%因经济困难未就诊;住院率为31.2%,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为31.4%,因经济困难未住院的占72.7%;次均门诊医疗费用为121元,次均住院医疗费用为6 874元.rn 结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HIV感染者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量大,经济负担重,卫生部门应针对其卫生服务特点及早制定相应对策,建立医疗救助机制满足其卫生服务需求.
  • 摘要:目的:研究呼和浩特地区2008年6月~2009年5月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基因型.rn 方法:采集内蒙古妇幼保健院2008年6月~2009年5月所有≤59月龄的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13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V;对RV抗原阳性的标本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RT-PCR)对6种流行的VP7基因型(G1、G2、G3、G4、G8、G9)和5种流行的VP4基因型(P[8]、P[4]、P[6]、P[9]、P[10])进行分型;最后整理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313份粪便标本中,125份为RV抗原阳性(39.94%).对阳性标本进行VP7基因分型,结果为G1型64.8%(81/125)、G2型2.4%(3/125)、G3型14.4%(18/125)、G9型0.8%(1/125)、G1+G3混合型16.8%(21/125)、G2+G3混合型0.8%(1/125);进行VP4基因分型,结果为P[8]型84.0%(105/125)、P[4]型4.0%(5/125)、P[8]+P[4]型1.6%(2/125),13份未分出型别.rn 结论:RV是引起呼和浩特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主要流行株为G1P[8]型,首次在内蒙地区检出G9型感染.
  • 摘要: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在国内外科研领域兴起的一个新概念,其意在促使基础研究成果向实际医学应用的快速转换.本文简述了转化医学的概念及在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介绍转化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相关学科中应用的初步进展,旨在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
  • 摘要:目的:了解厦门市伤害的流行特征及发生特点,为开展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rn 方法:以厦门市湖罩区二级以上医院为哨点监测医院.收集2009年1~12月到哨点医院首次就诊的所有被诊断为伤害的病例,用统一的<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进行登记报告.rn 结果:2009年共报告伤害病例总人数55 692人,前6位伤害原因依次为跌倒/坠落(27.74%)、钝器伤(26.17%)、刀/锐器伤(21.21%)、机动车车祸(12.89%)、动物伤(6.12%)和非机动车车祸(3.86%);伤害发生地点主要在家中(30.46%)、公路/街道(28.17%)以及工业和建筑场所(16.16%);伤害发生高峰期为7~9月份;伤害发生以休闲活动受伤占多(46.22%),其次是有偿工作(19.24%);伤害形式以非故意伤害为主(87.77%),且多为轻度伤害(73.94%).rn 结论:青壮年是伤害防治的重点人群,在加强安全生产保障预防措施来降低职业伤害的同时,还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 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伤害住院患者的伤害谱特征及住院费用,为制定伤害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2006-2009年深圳市医院伤害监测系统31 765例伤害住院患者人群特征和住院费用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rn 结果:2006-2009年深圳市伤害住院患者以18~39岁青年为主(61.73%),患者年龄中值30岁;男女病例数之比为3.27:1;伤害发生部位多见于"肩及上肢损伤"(33.43%);伤害性质以"骨折"居多(31.46%);伤害患者住院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分别为4 888元和528.6元,累计上涨幅度分别为42.12%和38.82%;药费所占比例最高(34.80%);影响日均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是就诊医院级别、入院情况、住院时间、年龄、付费方式和伤害发生部位.rn 结论:伤害是深圳市居民主要疾病负担之一,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 摘要:目的:了解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上海市健康人群甲型H1N1流感、甲型季节性流感H1和乙型季节性流感BY、BV抗体水平.以掌握流感流行或大流行的规律.rn 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不同职业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血凝抑制试验对其血清进行流感病毒抗体检测.rn 结果: 2009年下半年,共检测上海市531名不同职业人群的各型流感抗体水平,其中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H1、BY、B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3.7%、83.6%、71.6%、13.9%.不同人群各型流感抗体水平阳性率有所不同.甲型H1N1流感抗体水平以小学生最高,几何平均滴度(GMT)=77.9;其次是医务人员,GMT=69.3;最低为公安系统工作人员,GMT=10.1.rn 结论: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上海市健康人群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率较高,且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之间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甲型季节性流感抗体的阳性率高于乙型季节性流感抗体的阳性率.
  • 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0~14岁儿童伤害发生情况和分布特征,为制定伤害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2006-2009年安徽省7市(县)的监测点医院0~14岁儿童伤害病人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rn 结果: 2006-2009年共报告35 169例儿童伤害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0:1;0~14岁儿童伤害发生1天中以10点和17点最多;伤害以跌倒俚落、交通事故和钝器伤为主;各性别、年龄组和地点的伤害原因不同;以非故意伤害为主,大多数为轻度伤;伤害的多发部位为头部、上肢和下肢,重度伤害中头部常见.rn 结论:伤害严重影响着0~14岁儿童的健康,应该采取多部门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儿童伤害干预措施.
  • 摘要:目的:探索儿童伤害预防教育材料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儿童伤害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评估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rn 方法:在2所小学抽取500名儿童为干预对象.对其进行儿童步行安全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的认知问卷进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与安全行为遵循情况的调查.rn 结果:干预后学生认识黄色交通信号灯起警示作用、下车后正确过马路、正确掌握十字路口遇上红灯时过马路方法的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P<0.05);在马路上追逐玩闹、在红灯亮起时穿越马路、跨越马路中间护栏过马路等危险行为显著减少(P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北京市普通人群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的因素.rn 方法:按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65例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病例和65例阴性对照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疫苗接种史,卫生习惯等信息.rn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疫苗接种史、旅游史、调查前曾出现流感样症状、周围有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调查前曾去医院发热门诊、勤洗手习惯等与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有关.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接种史(OR=4.82,9596 CI:1.23~19.91)、调查前1月内曾出现过流感样症状(OR=2.53,95%CI:1.01~6.25),勤洗手习惯(OR=0.21,95%CJ:0.06~0.74)等3个因素与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有关.rn 结论: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史、旅游史、曾出现流感样症状、曾与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接触、勤洗手习惯等与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有关.提示应当继续推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加强手卫生等一般措施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了解房山区291例15岁以下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的低、无应答率,为探讨适合儿童人群乙肝疫苗低、无应答者的再免方案提供依据.rn 方法: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法抽取8个乡镇的在房山区居住半年以上且按照"0-1-6程序"完成乙肝疫苗接种的15岁以下儿童291人为本次调查对象,同时检测乙肝抗体.rn 结果:15岁以下儿童无应答率9.28%,低应答率15.81%;随着年龄增加,无应答率逐渐上升、低应答率和正常应答率逐渐下降,各年龄段之间低、无应答率与正常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无应答率9.09%,低应答率14.94%;女性无应答率9.49%,低应答率16.79%;男性与女性低、无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对于处于低、无应答状态人群应何时进行乙肝疫苗复种,接种剂量和针剂有待于探索.
  •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基因-251位点多态性与肺结核发病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肺结核发病中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rn 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CR-RFLP)分析检测167对病例和对照的IL-8基因-251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对肺结核相关环境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rn 结果:TT、TA和AA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9.8%、51.5%、28.7%和40.7%、47.3%、12.0%,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OR=2.171,9596 CI:1.394~3.382,P=0.001)和TA(OP=1.599,95%CI:1.071~2.389,P=0.022)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调整环境因素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OR=1.915,95%CI:1.207~3.040,P=0.006)及TA(OR=1.540,95%CI:1.011~2.346,P=0.044)基因型与肺结核发病仍有显著性关联;AA和TA基因型与卡介苗接种史(P=0.032)以及与吸烟史(P<0.001)对肺结核发病均有显著的相乘模型交互作用.rn 结论:IL-8基因-251位点AA及TA基因型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的肺结核易感基因型,AA和TA基因型可能与环境因素存在交互作用.
  • 摘要:目的:了解临夏回族自治州2008年5月~7月住院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rn 方法:收集2008年5月~7月临夏州州医院住院的全部儿童手足口病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及临床特征描述.rn 结果:该地区儿童手足口病主要集中在1~5岁散居儿童及托幼儿童,以散居儿童为主;病例构成男童高于女童,农村病例高于城镇病例.临床表现方面,皮疹部位主要集中于手、足、口和臀,发热主要以有口腔溃疡的儿童及发病6 d前外出就餐的儿童为主.rn 结论:该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以农村散居儿童为主,提高民众健康意识,加强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建设依然是有效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
  • 摘要:目的:分析连平县居民伤害发生基本特征和重点伤害,为伤害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按照<全国伤害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收集连平县人民医院和1所镇级卫生院2008年1~12月到哨点医院就诊的伤害首诊患者信息.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统一的录入软件输入审核合格的报告卡.采用SPSS 13.0计算构成比.rn 结果:共调查4 992例农村伤害患者,以男性(65.3%)、0~14岁(40.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81.9%,含8岁以下)人群为主,跌倒/坠落(34.9%)是主要原因,在公路/街道(31.9%)发生伤害比例最高,以挫伤/擦伤(40.0%)为主.rn 结论:伤害严重威胁着农村居民男性、0~14岁儿童,伤害预防与控制工作刻不容缓.
  • 摘要:伤害是一个日趋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基础信息的收集可为制定干预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大多数伤害事件发生后,患者需要到医院进行急诊和急救服务,因此,医院成为伤害监测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从伤害监测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在医院急诊室开展伤害监测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种较常用的监测方法。
  • 摘要:在提出军人伤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等按照疾病监测管理的要求,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结合军人伤害预防与控制的理论指导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开发研制了一套军人伤害信息与管理系统。本系统将依托军队专用网络实现数据采集和传输,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功能为基层部队军政首长、卫生机构及时掌握单位军人伤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为合理部署军事训练和制定伤害预防决策提供依据。
  • 摘要:伤害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第4位或第5位死亡原因,是1—44岁人群,特别是劳动力人口的首位死因。伤害造成不同程度创伤、残疾和早死,消耗巨大医疗费用,削弱了国民生产力。全球每年有数以亿计的居民遭受伤害,700万人死亡,1500万人因伤害遗留功能障碍,800万人终生残疾。
  • 摘要:目的:分析武汉市2009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标化潜在寿命损失年、潜在工作损失年等指标对武汉市2009年居民病伤死亡监测资料伤害死亡数据进行分析.rn 结果:2009年武汉市伤害的粗死亡率为45.50/10万,标化率为33.01/10万,男性(54.77/10万)明显高于女性(35.77/10万),农村(49.66/10万)明显高于城市(42.63/10万),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交通事故、溺水、跌落、自杀、意外中毒和他杀,0~岁人群伤害的主要死因是溺水,15~岁人群则是交通伤害,65岁及以上人群则以跌落为主,其次为交通事故和自杀.因伤害导致的YPLL,SYPLL和WYPLL分别为73 470年、84 734年和50 073年,分别占全死因的24.01%、30.36%和31.62%,远远高于伤害占全死因的比例7.46%.rn 结论:伤害是导致"早死"和寿命损失的重要疾病负担,由于伤害死亡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应引起相关卫生部门更多的重视,根据伤害的死亡谱和危险人群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伤害所致的死亡与残疾.
  • 摘要:目的:分析河北省急诊伤害发生情况、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评价伤害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资料来源于秦皇岛市、藁城市各3家不同级别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科.对2009年1~12月首次就诊于哨点医院的伤害监测数据进行分析.rn 结果:共收集19 608例伤害病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08:1;前5位伤害原因是机动车车祸、跌倒/坠落、钝器伤、中毒和刀/锐器伤,分别为26.40%、25.43%、22.46%、10.19%和7.70%;年龄集中在25~44岁;农村、城市发生的伤害分别在8月、7~8月有一定的集中趋势;伤害发生意图以非故意伤害为主;多为轻度伤害;受伤部位以头部为主.rn 结论:河北省2009年居民伤害以机动车车祸、跌倒/坠落、钝器伤、中毒和刀/锐器伤为主,青壮年是高发人群,应加强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 摘要:目的:分析大连市机动车交通伤害发生的特点及流行规律.rn 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06-2009年在大连市3所医院就诊的,诊断为伤害的全部首诊病例,提取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进行分析.rn 结果: 2006-2009年共报告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10 243例,占全部伤害病例的15.53%,居伤害原因的第4位.男女性别比1.38:1.25~岁年龄组为机动车交通伤害高发人群,占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的42.66%.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以商业服务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办事人员为主,分别占18.51%、10.83%和10.68%.机动车交通伤害发生的地点主要在公路/街道、贸易/服务场所和工业健筑场所,分别占57.16%、22.85%和13.74%.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的伤害性质主要是挫伤擦伤,占60.36%;伤害部位主要在头部,占30.30%;伤害发生时活动主要是驾乘交通工具(45.97%).多为意外事故(98.88%).rn 结论:机动车交通伤害是大连市门急诊伤害病例的主要类型,青壮年是高发人群,男性多见.应针对机动车交通伤害重点人群,开展伤害预防工作.
  •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沙河市受血感染者及其夫妻传播者中HIV-1亚型特点和来源.rn 方法:采集HIV-1感染者的全血样品,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提取前病毒DNA,使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HIV-1的env基因的C2~V3区,并进行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rn 结果:对7例HIV-1感染者的血标本进行nested-PCR扩增,得到6份HIV-1 env C2~V3基因片段,经序列测定分析,6份样品均为B'亚型.组内基因离散率6.22%±1.38%,基因序列与云南瑞丽株RL42(泰国B亚型)相近.受血者Heb0224及其配偶Heb0223与云南瑞丽株RL42 env的基因离散率分别为3.93%和7.71%.rn 结论:在河北省沙河市受血感染者及其夫妻传播者中流行的为HIV-1 B'亚型.
  • 摘要: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在该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在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6个村,对村中15~59岁的居民采用一对一的询问方式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rn 结果:共调查1065人,收回有效问卷1 003份.其中434人没听说过艾滋病.除艾滋病为传染病知晓率为44.6%,其他知识知晓率均不到40.0%.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13,95%CI:-1.44~-0.83)、民族(OR=2.73,95%CI:2.41~3.05)和文化程度(初中比小学及文盲OR=1.11,95%CI:0.70~1.52;高中及以上比小学及文盲OR=1.79.95%CI:0.69~2.88)是影响艾滋病知识得分的主要因素.rn 结论: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很低,应加大对该地区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其中女性,彝族及文化水平低的居民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干预的重要人群.
  • 摘要:目的:研究当前腹泻病例的就诊率及就诊机构,为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rn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10个社区/村,分别于4个季节进行腹泻发病及就诊情况的入户调查.rn 结果:本次调查中共调查22 540人次,2周腹泻发病率为1.069%;城市、农村的2周腹泻发病率分别是0.679%、1.407%;城市和农村腹泻病人就诊率分别是42.13%和82.25%.就诊率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209,P<0.05);城区以在二级综合/儿童医院就诊比例最高(61.33%),农村以到个体诊所就诊的比例最高(93.90%),第4季度和第2季度就诊率较高(77.22%和75.00%).rn 结论:该地区人群腹泻病发病率仍属较高水平,目前城乡腹泻病例就诊模式不同,城市腹泻病例就诊率低于农村.建议政府应该继续加强改进预防控制腹泻病的政策措施,降低发病率;同时应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 摘要:目的:了解九江市外出农民工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现状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评价不同方式的宣教效果,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 2009年2~8月,在九江市庐山区、瑞昌市和彭泽县三个县区抽取600名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采用血清流行病学和问卷凋查方法,分别对宣教前后的农民工进行调查.rn 结果:未检出HIV感染者,宣教前对于HIV/AIDS的知晓率为67.89%,宣教后的知晓率为96.98%,与临时性伴发生性关系宣教前有75.21%的人愿意使用安全套,宣教后达86.07%.三种宣教方式的效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农民工对于HIV/AIDS的知晓率并不乐观,有必要在农民工人群中进行HIV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 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rn 方法:在全省选取6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取5家哨点医院,采用统一制定的伤害监测报告卡对住院伤害患者进行登记.rn 结果:2009年累计收集伤害报告卡15 529张.伤害监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2.33:1;年龄构成以40~岁(40.0%)为主,主要的伤害机制是运输伤害事件(5 791例,占37.3%)、绊倒/摔倒/滑倒(2 584例,占16.6%)、接触人(2 099例,13.5%),运输伤害事件是80~岁年龄组伤害的首位原因,绊倒/摔倒/滑倒是80~岁年龄组的主要伤害原因.在伤害意图上,患者以意外事故(12 853例,占82.8%)为主.rn 结论:目前伤害仍是山东省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控制工作,以减少各种类型伤害的发生.
  •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流动人口伤害的流行特点.rn 方法:在广东省随机抽取深圳市、珠海市、新兴县、清新县、南雄市和连平县,共16家医院作为哨点医院,其中城市医院6家,农村医院10家,研究对象为2009年1~12月到哨点医院就诊的伤害首诊患者.由各监测哨点医院医生/护士填报<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rn 结果:流动人口伤害发生率为56.0%,以15~54岁的劳动力人口为主,占82.8%,伤害原因以钝器伤(27.1%)为主,性质以挫伤/擦伤(44.1%)占第1位,大部分在休闲活动(49.9%)发生伤害,最多发生在上肢(34.9%)部位,伤害好发地点在工业和建筑场所(23.7%).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伤害发生有明显不同,伤害发生年龄15~44岁、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发生钝器伤、刀/锐器伤、在有偿工作和工业健筑场所比例高于本地人口.rn 结论:伤害严重侵害流动人口的健康,威胁着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成为严重的卫生和社会问题.
  • 摘要:目的:分析石家庄市2001-2008年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发病的季节性和长期趋势,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依据.rn 方法:用圆形分布法分析2001-2008年石家庄市荫痢疫情资料,分析其发病的高峰日和高峰期,并用相关分析法分析菌痢发病的长期趋势.rn 结果:①石家庄市菌痢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5~6月份发病人数开始增多,7~8月份达高峰,10月份以后开始下降,12月至次年2月发病最少.②2001-2008年菌痢发病均存在明显的高峰日和高峰期(P<0.01),各年发病高峰日不相同或不全相同(F=56.847,P<0.01),高峰日在7月27日,总高峰期为5月18日~10月5日.③2001-2008年石家庄市菌痢发病存在明显下降趋势(r=-0.917,P=0.001).rn 结论:石家庄市菌痢发病存在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日多集中在7~8月份,高峰期为5月上旬~9月下旬,应围绕此发病高峰期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 摘要:目的:研究徐州地区分离的17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ea,Y.e)的病原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rn 方法:通过血清学分型,生物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分析不同时代分离株的致病性.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Y.e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rn 结果:不同时代分离株的优势型别始终为O:3血清型.非致病菌型是近年分离的Y.e菌株的优势菌型.O:3血清型菌株其狗源株和人源株的PFGE带型完全相同.rn 结论:不同时代分离菌株的毒力分布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迁,O:3血清型菌株流行比较稳定,菌株变异较小.
  • 摘要:目的:分析石家庄市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较高的可能因素,为石家庄市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选择发病率较高和较低的各2个县,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别调查至少40例手足121病病例和至少80例对照,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后开展问卷调查.rn 结果:喝水习惯、洗手习惯、病例坚持上课、就诊诊室的不同为手足口病发病相关因素.rn 结论:应加强手足口病患者的管理,培养群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托幼机构晨检和消毒制度,重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及院内感染的控制.
  • 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居民伤害发生情况,分析伤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收集株洲市芦淞区和洪江市伤害监测哨点医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填报的伤害监测报告卡资料,按照WHO伤害监测指南分类标准进行归类和统计分析.rn 结果:湖南省伤害哨点监测病例数逐年增加,共计52181例.伤害病例多为轻度伤害(65.61%),以男性为主(64.88%),其中25~岁年龄组最多(39.68%).伤害人群主要为初、高中学历,伤害发生的原因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4.00%)、机动车车祸(25.73%)、钝器伤(12.86%),伤害发生地点前3位依次为公路/街道(36.74%)、家中(22.24%)、工业建筑场所(10.19%);不同性别间伤害原因构成比、城乡间伤害原因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城乡间伤害性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重度伤害比例显著高于城市.rn 结论:湖南省城乡男、女性居民伤害发生前3位的原因依次为跌落/坠落,机动车车祸与钝器伤.伤害的主要性质是挫伤/擦伤、锐器伤/咬伤/开放伤与骨折.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易发生伤害.
  • 摘要:目的:阐明老年人伤害发生现状,探讨老年人伤害发牛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老年人伤害提供依据.rn 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第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江苏省凋查资料,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人户卷调查,获得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信息、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伤害的发生状况.采用Access建立数据库,利用SAS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伤害在老年人中流行状况以及影响老年人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rn 结果: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年伤害发生率为44.52‰,老年人的前5位伤害原因按发生率大小依次为跌落、交通伤害、动物咬伤、锐器伤和硬物砸伤.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是道路和家庭.大部分伤害属于轻伤.不需要住院和门诊治疗.影响老年人伤害发牛的危险因素有丧偶或单身、受教育水平低、经济状况低下、居住在农村、饮酒以及吸烟.rn 结论:江苏省老年人伤害的发生高于其他年龄组,跌倒是江苏省老年人最重要伤害,丧偶与单身的老年人是伤害的高危人群.老年人的伤害谱、发生率明显不同于其他人群,针对老年人的伤害干预应采用年龄特定的策略.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正常体犁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患者诊断前的膳食结构和营养摄入状况,为实施膳食干预措施和营养教育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简化的半定量食物频率法对344例正常体型孕期糖代谢异常孕妇进行调查,并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reference intakes.DRIs)和孕中晚期妇女平衡膳食宝塔为标准,评价膳食能量、各营养素摄人情况及膳食构成.rn 结果:糖代谢异常孕妇每日摄入总能量为(2342.7±194.3)Kcal;各营养素中超过80%推荐摄入量(reccmmaended nutrient intake.RNI)的糖代谢异常孕妇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脂肪91.0%,蛋白质87.5%,热能86.9%;各营养素中低于80%RNI的糖代谢异常孕妇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锌45.0%.维生素B134.9%和维生素B<,2>32.3%;调查对象中43.0%孕妇的热能、31.4%孕女1的脂肪摄入量超过RNI;调查对象水果和烹调油的摄入链超高.白肉类和奶制品类摄入量偏低.蔬菜的摄入量不到RNI的一半,rn 结论:糖代谢异常孕妇的总能量满足孕期需要,但膳食结构不合理,应给予及时纠正.临床应重视糖代谢异常孕妇的膳食管理,强化营养指导.促使孕妇合理选择食物和调整膳食结构.
  •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rn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唐山市某职业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种类型暴力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rn 结果:唐山市某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9.0%,其中男生为75.9%,女生为50.5%,暴力形式以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为50.7%,其次是躯体暴力,为34.8%,性暴力发生率最低,为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级、户口、逃学、看暴力电影、父母经常打骂、玩暴力游戏均是发生校园暴力的可能影响因素.rn 结论:该校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很高,一些危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 摘要:目的:建立并实施"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模式",降低儿童伤害发生率,改善儿童生存质量.rn 方法:选择伤害发生率比较高的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作为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点,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伤害发生情况的问卷调查.rn 结果:建立了"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模式",伤害发生率由8.36%下降至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干预前比较,机械伤、中毒、意外跌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 "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模式"能有效地控制儿童伤害发生,为深圳市社区儿童伤害预防提供了新的方法.
  • 摘要: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般流行于每年的5~7月份,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但少数病例亦可引发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本研究分析比较了手足口病患儿组与健康儿童组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系统参数之间的差异,为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患儿贫血及疾病的治愈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分析安徽省艾滋病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eiency virus 1,HIV-1)在原发感染人群中耐药毒株变异情况,为全省艾滋病抗病毒及耐药性监测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HIV耐药警戒线调查方法(HIV drug resistance threshold survey,HIVDR-TS)指导方案,采用横断面调查,收集安徽省2008年度检测的58名小于25岁的HIV-1感染者血浆样本,进行HIV-1 POL区亚型及耐药基因型分析.rn 结果:获得49份样本,POL区29个有效序列中,B/C重组亚型比例最大,达44.8%,其次为B亚型,占37.9%.没有针对PR区的主要耐药性基因突变,PR区耐药株流行率为0.29个序列中针对核苷酸反转录酶区(NRTI)的耐药突变有2例,非核苷酸反转录酶区(NNRTI)有4例,仅V179D突变对依非韦仑(EFV)和奈韦拉平(NVP)出现潜在耐药,RT区耐药株流行率为3.4%,均属于低度流行(<5%).rn 结论:安徽省未经抗病毒治疗新发HIV-1感染者中已经出现POL区耐药突变株,但传播水平尚处于低流行状态,治疗前尚不需要进行大规模耐药性监测.
  • 摘要:目的:监测蓄水后坝区重点人畜共患病,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监测1996-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乙脑疫情;调查库区鼠类种群和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rn 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后各种动物随水位升高而上迁,库区蓄水前的鼠密度在1%以下,蓄水后库区鼠、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4种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带菌率为0.16%,钩端螺旋体菌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检测小兽肺548份,肾综合征出血热带病毒率为0.36%;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暴发流行,均以散发为主.rn 结论: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摘要:目的:以江苏省17个不同经济水平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状调查结果为基础,对其资产负债和经费收支进行分析,找出在运营和经费补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rn 方法:理论文献研究法、定量调查分析法.rn 结果:在调查的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政府对这些机构投入不足,不能保证基本人员经费支出;经费主要来源于有偿服务收入,补偿机制不合理;财政投入地区间不平衡,苏南苏北差距明显.rn 结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公共服务产业理论为指导,加大政府对疾病控制机构的投入;优先保证疾病控制机构的经费投入,健全疾病控制机构补偿机制;合理分配省级财政资源,提高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人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态度、看法及其影响因素,为在高校开展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和自杀态度与知识量表,对暨南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间卷调查.rn 结果:30.7%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程度是相似的,认为自杀是不可预防、不可以自我控制的分别占21.5%和15.5%,45.3%的大学生歧视自杀.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比无自杀意念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程度相似、自杀不可预防、自杀无法自我控制;女生比男生更认同自杀是可以自我控制的;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学生、家庭经济好的学生更加歧视自杀;个人每月生活费、家庭对本人读书的负担、学习成绩满意度是影响大学生自杀看法与态度的因素.rn 结论:应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正确认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自杀的发生.
  • 摘要:目的:在大学生群体中设置"自杀守门员",培训防治自杀行为相关知识和技能后,评价其效果.rn 方法:采取贴海报的方式招募志愿者,24名在校大学生自愿参加本次培训.采用自编的守门员培训效果问卷,培训前后分别对"自杀守门员"进行调查.rn 结果:培训后守门员在自杀行为的预警信号、自杀误解、评估技能和对自杀知识的评价4个方面的得分均有所提高.其中,提高最显著的为自杀预警信号,得分均值由4.88提高到8.29,提高幅度为69.88%;其次是对自杀知识的评价,得分由2.23提高到3.52,提高幅度为57.85%;对自杀误解知识的得分由5.96提高到8.63,提高幅度为44.80%;提高幅度最低的是评估技能,由5.46提高到7.21,提高幅度为32.05%.培训前守门员对获得自杀详细计划的知晓率较低(16.7%),培训后"自杀守门员"对自杀预防措施知识的知晓率、询问自杀意念的能力和交流技巧以及技巧的掌握均有所提高.rn 结论:通过短期培训,可以提高守门员自杀相关知识,但还需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守门员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 摘要:目的:评价甲乙肝联合疫苗和乙型脑膜炎减毒活疫苗安全性以及免疫效果.rn 方法:把甲乙肝联合疫苗同乙型脑膜炎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于洁净级小白鼠后观察不良反应,并在45 d后对其做免疫原性的检查和病理组织学观察.rn 结果: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和乙型脑膜炎减毒活疫苗组小白鼠均无毒副作用产生,且都产生免疫,肝脏和小脑的病理切片均无病变产生.rn 结论:同时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和乙型脑膜炎减毒活疫苗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边境地区跨境人口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rn 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目标人群进行询问,并采血检测HTV抗体.rn 结果:共有1 093人接受问卷调查并采留血样检测HIV抗体,32人确证阳性,阳性率为2.9%.阳性者中22人来自越南,10人来自缅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有无临时/商业性伴、原籍何处等与HIV感染有关,而HIV相关知识知晓率与感染无关.rn 结论:云南省边境地区跨境流动人口的HIV感染率较高,传播风险较大.应针对跨境流动人口的特点探索积极、有效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
  • 摘要:目的:构建评价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的指标体系.rn 方法:采用文献复习和专家研讨法确定指标体系雏形,使用Delphi方法遴选指标,通过现场拟合试验修正指标体系.rn 结果:通过三轮Delphi法专家咨询和现场预试验,确立了由6个一级指标和43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rn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 摘要:从施暴者的心理行为和社会环境特征介绍影响婚姻暴力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暴力行为实施者的病理心理和病态人格、酒精滥用、压力、对暴力行为和被虐者的认知态度,是否成长在有暴力的家庭,婚姻双方的权利均衡,夫妻的交流方式七个方面.
  • 摘要:目的:了解国产纯化狂犬疫苗接种后的效果.rn 方法:以5 200例接种狂犬疫苗的暴露者为研究对象,每位对象取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简称ELISA法)检测抗-RA.rn 结果:国产纯化狂犬疫苗全程免疫后总抗-RA阳转率为98.27%,性别间分布无差异,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70岁以上年龄组抗体阳性率较其他组低.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疫苗联合接种者抗体阳性率为100%,未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组抗体阳性率为97.35%.多剂量(针次)接种组与常规接种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997,P<0.05).rn 结论:按免疫程序及时全程注射人用纯化狂犬疫苗,可产生较为理想的保护性抗体,对疑似狂犬、流浪犬和三度咬伤者采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疫苗联合、早期、足量、全程、规则的免疫原则,中老年伤者增大剂量或增加接种针次,均可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
  •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疫情及变化趋势,为针对性地开展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1995-2008年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的疫情特征.rn 结果:广州市于1995年出现境内50岁及以上病例,截止2008年共报告542例,占总病例数的7.31%;疫情在2004年以前呈散发状态.自2004年开始,病例数量及比例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7.18%;病例在广州市的分布与总体疫情一致;平均年龄(59.03±7.25)岁,最大年龄为82岁;以男性为主,占77.31%;流动人口占65.49%;职业分布方面、农民、家政家务待业、无业者、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较高;文化程度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5.87%;以异性性传播感染为主,占58.67%,传播途径不详率较高,占16.42%;42.99%的病例在报告时的疾病状态为AIDS.rn 结论:艾滋病对50岁及以上人群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艾滋病对该人群的危害.
  • 摘要:目的:探讨农村地区人群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及其在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rn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辽宁省彰武县农村人群进行脑卒中患病情况调查,并从中随机抽取脑卒中患者和健康者各120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rn 结果:脑卒中和健康者血清APN水平比较.脑卒中患者血清APN水平(7.414±5.595)mg/L低于对照组(9.471±5.60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和对照组血清APN水平与是否伴高血压有关,单纯脑卒中组、脑卒中合并高血压组与无脑卒中无高血压组相比APN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脑卒中组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APN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脑卒中组与脑卒中合并高血压组相比APN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PN水平下降和收缩型高血压可能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APN:OR=4.019,95%CI:2.092~7.722;收缩压:OR=3.864,95%CI:2.106~7.087).血清APN水平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HDL)和收缩压(SBP)可能是其水平的影响因素.rn 结论:脑卒中患者血清APN水平明显降低,低APN水平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病过程;BMI、HDL、SBP可以影响血清APN变化,进而调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这为预测脑卒中和评价其预后提供了依据.
  •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扭转烟草流行系列政策MPOWER》的要求进行分类,描述了我国相应烟草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并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相应条款要求对比,提出了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的不足和改进意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