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山东省第七届危重病医学大会
山东省第七届危重病医学大会

山东省第七届危重病医学大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淄博
  • 出版时间: 2010-04-23

主办单位:山东病理生理学会;淄博市医学会

会议文集:山东省第七届危重病医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胃肠营养作为营养支持的重要途径,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状况,在危重病人的救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营养支持对危重病人的重要性,目的,新概念,原则,评估,并对营养不良分类。然后针对肠内营养的护理作了详细介绍,肠内营养管放置的位置和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及管理。
  • 摘要:血气是指物理溶解在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常用分压(P)表示。血气分析中的气体指的是O2和CO2。指血清中所测定的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之差。阴离子间隙是评价体液酸碱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可判断不同类型的代酸。血气分析对酸碱失衡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临床急救工作中,常常应用不同液体来救治低血容量性(或失血性)休克等,这种方法被称之为液体复苏法(Fluid Resuscitation)。液体复苏是一种诊断和救治血容量不足的有效方法。液体复苏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关键措施,救治的目的是改善和优化循环功能、氧输送的指标,防止器官功能衰竭,以尽快恢复正常血容量。
  • 摘要:机械通气的四个基本参数:压力、容积、流速、时间,相互组合构成了各种通气波形,包括压力-时间、流速-时间、容积-时间曲线、和压力-容积环、流速-容积环、压力-流速环。通过图形分析可以了解通气模式&通气参数的选择是否适应病人需要;气道有无痰液阻塞;呼吸回路积水有无增加;有无漏气;肺顺应性;有无人机对抗;呼吸机和患者在呼吸过程中作功情况从而达到减少气压伤等并发症,增加人机协调性,减少镇静剂的使用,增加脱机成功率的目的。
  •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胸部物理治疗的概念和治疗的目的及适应证。然后分析了传统的物理疗法:控制性呼吸技术,如控制性深呼吸、缩唇呼吸、用力腹式呼吸、借助深呼吸训练器;气道分泌物廓清技术,如用力呼气技术、咳嗽训练、体位引流、胸部扣击、震颤、体位引流治疗、振动排痰机的使用。新型机械辅助疗法-俯卧位通气是指在实施机械通气时,把患者置于俯卧位,从而使肺内的分泌物清除更有效,肺内分流减少及肺内功能残气量增加。此法可在改善氧合的前提下,降低气道峰压和吸入氧浓度,减少肺损害和氧中毒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早期功能锻炼包括主动性活动、被动性活动、主动及需加辅助的活动。
  • 摘要: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和病原体特点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淄博市中心医院ICU 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血流感染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间ICU共有住院病例434例,血流感染24例(33例次),感染率为5.53%,例次感染率7.60%。G+球菌19株(57.58%),G-杆菌10株(30.30%),真菌4株(12.12%)。常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基础疾病中脑出血及脑外伤最多见,占33.33%(8/24);2596(6/24)的患者存在COPD。药敏结果显示:G+球菌100%耐甲氧西林,G-杆菌多重耐药的情况常见。结论:本院ICU血流感染发病率高,病原体以G+菌为主,常见致病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且耐药率较高。
  • 摘要:目的:观察百草枯染毒大鼠模型中百草枯在血浆和脏器组织中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百草枯染毒大鼠组织毒物含量与脏器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90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染毒组。观察染毒后不同时间点百草枯在血浆和脏器组织中的动态变化,同时留取肺、肾、肝、心、脑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和肺组织羟脯氨酸测定。结果:百草枯染毒后不同时间其在血、肺、肾、肝、心、脑分布及含量有明显差别,在肺、肾中较高,在脑组织中较低但存在时间较长。染毒大鼠各脏器损伤病理变化不同,以肺组织损伤最为严重,脑组织损伤最小;肾、肝、心组织损伤有逐步恢复趋势,而肺组织损伤逐渐加重。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也逐渐增高。结论:百草枯染毒大鼠不同组织在不同时间点其毒物含量不同,百草枯在组织内含量越高,其损伤就越重。百草枯在肺内完全消除后,肺损伤仍可继续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不同致病原因导致的血乳酸状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5~2009.5入住我院ICU不同原因缺氧的患者315例,分为低张性缺氧组(A组)、循环性缺氧组(B组)、低张性缺氧合并循环性缺氧组(C组)、循环性缺氧合并血液性缺氧组(D组)、三种缺氧同时存在组(E组)五组,在同一治疗原则下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并统计患者死亡率。结果:D、E两组血乳酸最高,其次是B、C两组,A组血乳酸最低;血乳酸降至正常时间A、D、E组较短,B、C较长;死亡率B、C两组较高,A、D、E组较低;统计学处理都有意义。结论:不同致病原因的重症患者血乳酸水平、降至正常时间及对预后的影响是不同的,正确分析血乳酸升高的原因对病情的判断有一定帮助。
  • 摘要:目的:探讨2009甲型H1N1流感并呼吸衰竭成年病人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前瞻性观察2009-11-22至2010-1-15收住我院ICU的2009甲型H1N1流感并呼吸衰竭成年病人。记录病人的临床资料,2009甲型HIN1流感通过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试验确诊。结果:2009甲型H1N1流感确诊9例、疑似9例。平均年龄37.1岁(20-61),12例(66.7%)年龄在20-40岁,男性8例(44.4%),有基础疾病者8例(44.4%),孕产妇7例(38.9%),肥胖病人(体质指数>30kg/m2)4例(22.2%)。28天病死率为33.3%(6/18)、1例住院34天死亡。发病至入院时间4.1(1-5)天,发病至服用首剂奥斯他韦时间5.5(2-12)天,发病至开始机械通气时间6.8(4-12)天。17例表现为病毒性肺炎,1例表现为哮喘急性发作。12例(66.7%)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16.7%)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10例(55.6%)病人需要血管加压药物。所有病人均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1例病人接受了ECMO治疗。死亡组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29.2±7.3对18.6±6.4,P=0.02);死亡组病人于机械通气1-7天接受高条件机械通气(气道峰压≥35cmH20并呼气末正压≥18cmH20)情况下,氧合指数<60持续时间平均24小时(14-59小时),存活组仅一例于第15天始达此呼吸条件(100%对9.1%,P<0.01);死亡组应用血管加压药物比例、急性肾损伤发生比例、气压伤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100%对36.4%;42.9%对27.3%;28.6%对9.1%。均P<0.05);结论:2009甲型HIN1流感成年危重病例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衰竭,机械通气前7天高通气条件仍不能维持满意氧合、持续需要血管加压药物、发生急性肾损伤及气压伤者提示预后不良。
  • 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的剂量对ALI/ARDS预后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2名ALI/ARDS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12人;B组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组14人;C组为大剂量低分子肝素组16人。治疗7天观察氧合指数、血浆中IL-6和PAI-1的浓度、APACHEⅡ、死亡率。结果:通过治疗(1)各组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小剂量抗凝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4;大剂量抗凝优于对照组,P=0.001;(2)各组血浆中IL-6的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抗凝组优于非抗凝组,且大剂量抗凝优于小剂量,P=0.015; (3)各组血浆中PAl-1的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小剂量抗凝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395;大剂量抗凝优于对照组,P=0.003;(4)各组患者APACHEⅡ较治疗前均有所好转,小剂量抗凝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Ⅱ0.395;大剂量抗凝优于对照组,P=0.016;(5)氧合指数与血浆PAI-1呈负相关,r=-0.648,P=0.04;IL-6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737,P=0.002;各组死亡率分别为41.7%,35.7%,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ALI/ARDS,能够激活纤溶系统改善氧合;可能通过抑制IL-6等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全身炎症反应,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大剂量的效果优于小剂量。
  • 摘要: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6例常规治疗无效而加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重度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机械通气前后血气分析结果和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后2h患者pH值、PO2、PC02、SP02、心率和呼吸频率等各项监测指标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重度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病情和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是治疗重度急性左心衰的有效手段。
  • 摘要:目的:观察甲型HIN1流感危重症病人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早期使用针对性抗病毒药物、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按卫生部颁布的甲型HIN1流感诊疗指南第三版诊断标准收治了15例病人,对所有入科病人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并动态复查,即刻投入奥司他韦治疗,剂量加倍(150mg,bid),疗程7~14d;8例病人加用了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甲强龙80-160mg·d-1)治疗,辅以抗感染、抗炎、机械通气、血液净化、免疫调理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治愈7人,死亡6人,自动出院2人(均死亡);加用激素治疗的8例死亡6例;未使用激素治疗的7例死亡2例;7d内投入奥司他韦治疗的7例死亡3例;7d后投入奥司他韦治疗的8例死亡5例;行血液净化治疗8例,存活5例;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1例,16天后死亡;病程2~6d内出现典型重症病例的血水泡沫样痰5例,出现皮下纵隔气肿3例,气胸1例;10例使用胸腺肽α1及丙种球蛋白治疗的病人死亡6例,未用的5例死亡1例。4例使用激素的病人,晚期出现泛耐药的鲍曼氏不动杆菌肺部感染及败血症,不治而亡。结论:早期投入奥司他韦治疗,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对降低甲型HIN1流感危重症病人死亡率有益;尝试多种机械通气模式、针对个体差异制定灵活的通气参数,可提高和改善肺部氧合功能;早期投入血液净化治疗可调控炎症反应及调节液体负平衡:日益增多的泛耐药(PDR)鲍曼氏不动杆菌的流行,成为ICU内一大隐患和致命杀手。
  • 摘要:目的:探讨解毒活血法中药对脓毒症血清炎性介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脓毒症患者22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中药组,其中中药组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中药鼻饲15天,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取静脉血5 mL,用ELISA法检测TNF-α、IL-1、IL-6、IL-10水平,并对治疗前后的细胞因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NF-α、IL-10、IL-6、IL-1等炎性及抗炎介质显著下降,预后也明显改善。结论:解毒活血中药可以明显减少细胞因子水平,改善预后,在脓毒症的治疗中起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2例的体会。方法: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行CBP治疗。结果:12例SAP患者,存活11例(存活率为91.67%),死亡1例(病死率为8.33%)。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辅助治疗SAP,能有效救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作为SAP的常规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研究危重病人在肠内营养期间误吸发生率降低的护理策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方法:统计2008年危重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误吸的情况,分析引起误吸的各种原因,制定相关的护理指引,由护理组长督促落实临床执行情况并评价护理效果,并对2009年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期间预防误吸发生的护理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两组误吸发生率比较进行X2检验。结果:针对发生误吸的原因,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肠内营养护理指引,并由护士长严抓落实,病人出现误吸的现象明显减少。结论: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安全管理,护理人员不但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护理安全隐患意识,懂得正确、适时的评估,给予恰当、有效的预防干预,护理管理方面还需要人力资源设置及层级管理原则,抓环节质量管理,这样才能杜绝安全隐患。
  • 摘要:目的:了解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母亲婴儿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月15日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及感染科确诊的11例危重症甲型HIN1流感孕妇所分娩婴儿的临床特点。11例患儿生后即刻转入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行救治。结果:早产7例,足月产4例,11例婴儿均为剖宫产娩出,其中有宫内窘迫史11例,出生窒息史8例;重度窒息3例,轻度窒息5例,无明显窒息3例;入院查体:出生体重最小1.5kg,最大3.1kg;体温不升11例;呼吸较快、三凹征阳性8例;无自主呼吸3例;心率慢3例,心率正常范围8例,但均有心音低钝、精神反应差、四肌张力低、原始反射消失11例。实验室检查:11例患儿均有心肌酶CKMB及92MG不同程度的增高,GPT增高2列,白蛋白降低8例;血钙降低3例;C反应蛋白增高4例;血气分析I型呼吸衰竭9例,代谢性酸中毒5例;白细胞降低4例,血小板降低3例;对2例患儿进行咽拭子HI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9例需机械通气:其中气管插管4例,鼻塞CPAP5例,鼻导管吸氧2例,未给予抗病毒治疗。除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母亲婴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脏器功能受累,以心、肾、肺受累最明显,及时给予综合治疗预后良好。其临床特点尚需要多地区大样本的研究资料。这部分患儿远期预后有待于进一步追综观察。
  • 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监测其血浆D-乳酸水平、尿乳果糖/甘露醇(L/M)值,观察重症胰腺炎患者ARDS、MODS发生率的情况。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d、14dD-乳酸水平、L/M值的变化。结果:治疗7d及14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D-乳酸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14d后,较对照组尿L/M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ARDS及MODS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乌司他丁能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降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并能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ARDS、MODS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创伤后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将36例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与丹红注射液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住院时间、住ICU时间、记录机械通气时间及死亡例数并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Q)、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住ICU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能显著改善ALI/ARDS预后,缩短治疗时间,具有积极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7月1日~2010年3月1日确诊的7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入选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3人,对照组37人。70例患者入院确诊后即给予洗胃、导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治疗。观察患者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死亡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死亡率等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血液灌流治疗,可以减轻百草枯中毒患者各个器官的损害,抑制肺纤维化,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通腑逐瘀方灌肠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脓毒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均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通腑逐瘀方灌肠治疗,每日2次;对照组加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肠,每日2次。于治疗2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愈显率及有效率。结果:80例患者除9例(治疗组4例,对照组5例)因个人经济问题转出ICU外,其余71例均住ICU用药超过2个疗程。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愈显率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28d死亡率较对照组降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益气通腑逐瘀方灌肠治疗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的28d死亡率。
  • 摘要: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 higoid,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和护理,可危及生命。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成功治疗的关键。本文对2010年2月收治的一例全身糜烂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方法做论述。护理方法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采取保护隔离措施,对皮肤的护理,机械通气的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以及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针对性护理措施,预防了创面感染,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方法:自2009年8月始87例危重患者高血糖控制情况,即空腹或随机血糖≥l0mmol/L时启动胰岛素降糖治疗,目标范围为7.8~1Ommo1/L,密切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保持血糖水平相对平稳。结果:87例重症患者69例存活,18例死亡。共住ICU881天,测血搪共3752次,平均血糖(9.9士3.8)mmol/L;血糖>lOmmol/L1575次,占42.1%;血糖<2.8mmol/L32次,低血糖发生率0.85%。存活组血糖波动达(2.87士1.5)mmol/L,而死亡组达(3.95士1.72)mmol/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ICU重症患者血搪控制目标范围为7.8~lOmmol/L,低血糖发生率降低;2)患者平均血糖波动情况影响病人的预后,死亡组血糖波动明显高于存活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 摘要:目的:总结我市2009年4月13日至2009年5月21日暴发流行中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为早期识别有重症倾向患儿,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61例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病例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机械通气病例临床特征:83.6%(51/61)患儿年龄在3岁以下;危重患儿评分平均75.3±4.7分;100%患儿发热;发热至机械通气时间1~4d,平均(3.08±1.39)d;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精神差、易惊、肢体抖动、嗜睡;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急促、浅慢、节律不规则;循环系统表现为心率增快、减慢,血压增高或降低、皮肤花斑、四肢皮温低;辅助检查:部分病例出现血WBC、AST、ALT、CK- MB和血糖、血乳酸升高,咽拭子EV71-PCR阳性率34.4%,肛拭EV71-PCR阳性率占41.0%。胸片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渗出或无明显异常。机械通气患儿死亡1例,病死率为1.6% (1/61)。结论:本次流行中重症手足口病病情相对重,变化快,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早期识别重症患儿,及时上机,可避免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机械通气应用高PEEP(8-14cmH2O),同时采取以脱水降颅内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镇静以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 摘要:肠道黏膜不但有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还是阻止肠道内细菌/内毒素易位后侵害机体的重要的屏障功能,我们称之为肠道黏膜屏障(IMB),IMB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常IMB是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组成。在正常情况下,肠道黏膜屏障可有效地阻挡肠腔内寄生菌及其毒素向肠腔外组织、器官易位,防止机体受侵害。免疫屏障系统受侵害,就会出现肠道IMB功能障碍。肠道内的细菌及内毒素就会趁机发生易位,进一步导致肠源性脓毒症的发生。导致IMB损伤主要机制有:肠黏膜缺血缺氧,营养不良,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 摘要:护理标识是指利用有特征的记号去标记在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特征的记号包括图案或文字。本文介绍了护理标识的设计原则,护理标识的分类,护理标识的使用对病人安全管理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对护理工作起到警示和提醒作用,减少了护理隐患,有效地避免护理失误和风险的发生,保证了病人安全。
  • 摘要:针对基层医疗单位应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技术缺陷,本文主要讨论了有效救急措施。药物疗法:抗胆碱药物(阿托品、长托宁),氯解磷定。物理疗法:洗胃,导泻,急诊血液净化技术。AOPP早期危及生命状况的处理:胆碱能危象:及时合理应用长托宁及氯解磷定;对烦躁不安者地西泮10mg静注;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做好直视气管插管准备;对症状改善不佳者给予急诊血液灌流、换血或输入新鲜血。
  • 摘要:目的:探讨氯磷定突击量疗法并小剂量长托宁在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依据病人服毒量、临床症状、全血胆碱酯酶活性诊断为重度AOPP76例。患者入院后均常规给予洗胃、吸氧、导泻、输液利尿、应用肾上腺搪皮质激素、对症处理等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A组40例使用小剂量长托宁+突击量氯解磷定作为治疗组,氯磷定突击量疗法;B组36例使用常规阿托品+氯解磷定作为对照组,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8.28%,病死率1.72%;对照组治愈率87.07%,病死率12.93%。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患者在用药剂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突击量氯磷定比传统疗法剂量小,能明显缩短中毒酶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预防呼吸肌麻痹的发生,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 摘要:休克是多种强烈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本文分别介绍了低容量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梗阻性休克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并根据不同的病症,给出了不同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并发呼吸肌麻痹(RMP)的序贯性机械通气加用体外膈肌起搏(External DiaphragmPacer,EDP)的综合疗法。方法:选择急性胆碱能危象消失后的AOPP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预防性使用EDP,观察、统计呼吸肌麻痹的发生率;对于已发生呼吸肌麻痹的患者,治疗性使用EDP,观察、统计病程的变化以及死亡率。临床研究采用双盲法,选择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胆碱能危象消失后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体外隔肌起搏(EDP)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呼吸肌麻痹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并与以前的基础研究数据比较。在治疗开始前和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肌电图、诱发电位、血气分析检查,并与基础治疗(不用EDP)病人进行比较。结果:RMP发生前,预防性使用EDP能降低呼吸肌麻痹的发生率,减少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使用几率;RMP发生时,应用EDP能减少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缩短疗程,以降低死亡率。结论:EDP在AOPP中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可减少呼吸肌麻痹的发生率,缩短病程,减少药物、机械通气的应用,从而节约大量医疗资源。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救治妊娠晚期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方法:患者女性,27岁,子宫切除术后腹腔引流管处大量出血,卧床休息,呼吸循环功能支持,护肝解毒,补充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白蛋白、新鲜血浆等加强支持疗法,促肝细胞生长,防治肝性脑病,以及脑水肿、肺水肿、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并发症,加强抗感染前提下予以血浆置换,肝脏部分替代治疗。疗程:连续三次。结果: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入院后9天成功拔除气管导管序贯无创呼吸肌辅助呼吸,19天后化验指标基本正常,氧合情况良好转妇科治疗。结论:血浆置换法治疗妊娠合并重度肝功能障碍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异常,无明显的副作用;配合综合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复发,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早期机械通气疗法。方法:32例患者,男12例,女20例,年龄17~8岁。3例在接诊前发生呼吸心跳停止,2例在洗胃过程中呼吸心跳停止。接诊后即应用氯磷定,静推阿托品,清水彻底洗胃,洗至液清无味为止。复能剂要重复应用,阿托品化后逐步减量。同时应用利尿、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综合治疗。3例呼吸心跳停止者及11例呼吸抑制者气管插管与胃管同时插入,6例患者在洗胃过程中插管,8例3天后改为气管切开。早期均应用控制通气,然后根据病情转归,改为SIMV+PSV直至脱机。机械通气时间在13h---20天不等。结果:患者脱机成功痊愈出院30例,2例患者家人因经济问题放弃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腹腔测压和间断血液滤过在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及监护。方法:将我院ICU近5年来收治的1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治疗联合腹内压监测及血液滤过组(1组)和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2组),并对各组进行相应的监护。观察两组病人的疗效、腹内压情况、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滤后第3天、第7天,两组病人的APACHEⅡ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辅助腹内压监测及间断血液滤过并加强监护对提高或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与预后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IN1流感病人管理方法。方法:从病人隔离,工作人员防护,生命体征监测,各种仪器设备使用,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等全方位管理。结果:本组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15例,平稳转出ICU并治愈出院7例,死亡6例,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结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人,病情来势凶猛,发展极为迅速,死亡率较高,尽早启动应急程序,加强个人防护,抗病毒药物、机械通气、CRRT技术等综合措施早期应用,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变化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并避免工作人员感染的保证。
  • 摘要:本文就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救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简要探讨:内镜在AOPP中的应用;妊娠合并AOPP;混配农药中毒注意点;支气管哮喘发作;AOPP特殊表现及处理;解毒药物的应用;血液净化治疗;机械通气的应用;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营养支持;抗生素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原则。
  • 摘要:中毒是医院急诊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每年有上万例病人发生各种原因的中毒。本文就急性中毒的现状以及救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滤过疗法在抢救烫伤合并MODS中的应用。方法:患者,15月龄幼儿。诊断:重度烫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分别于2009年6月5日17:50~2009年6月7日6:15,2009年6月8日17:10~2009年6月9日9:00,应用百特BM25血滤机给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2次。结果:经积极治疗后,患儿尿量2009年6月8日恢复正常,2009年6月16日尿素、肌配恢复正常,MODS痊愈出院。结论:血液净化应用于儿童肾脏疾病领域后,使得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死率有所降低,且早期应用肾脏替代疗法可提高生存率。
  • 摘要:近年重视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诊断率明显上升。对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资料完整的9例IPA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免疫功能低下患者,IPA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影像诊断主要以肺组织病理学为基础,应用病原学检查。对2例烟曲霉进行药敏试验,显示烟曲霉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
  • 摘要: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人工气道建立后使上呼吸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滤过湿化作用。现就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吸入气体湿化问题作一综述。气道湿化方法:主动加热湿化器;人工鼻仿制骆驼鼻子而制,有数层吸水或亲水材料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使用雾化加湿器;气管内间断滴注;微量泵持续注入。人工气道湿化液的选择:生理盐水加敏感抗生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生理盐水和无菌蒸馏水对半;生理盐水对气道无刺激作用,渗透压与酸碱度与人体环境接近;碳酸氢钠溶液的配比;湿化量及湿化适度标准一般为湿化液200~500毫升/日。
  • 摘要:120指挥调度系统是完善我国医疗救治体系,发挥其整体功能的需要,是政府的卫生应急源,是救援决策的信息源,是应急救治医疗源。本文就泰安市医疗急救站网络建设和急救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化发展作简要论述。
  • 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将患者的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体外的膜肺进行气体交换后,再回输至患者的动脉或静脉。ECMO起源于体外循环技术(CPB)。目前,可逆性呼吸衰竭患者均可考虑用ECMO,但主要用于对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严重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ECMO的转流径路主要包括周围静脉-动脉转流和静脉-静脉转流。讨论了呼吸机参数的设定;抗凝素的使用,抗凝效果的监测;膜式氧合器的特点。ECMO对重症ARDS的支持效果是肯定的。对可复病因造成的重症ARDS,在机械通气等常规措施不能奏效时,及时采取ECMO支持治疗可以争取进一步治疗的时间,给患者生存的机会。掌握抗凝和出血的平衡是术后护理的关键。病例选择的合适与否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摘要:急性心力衰竭(AHF)指由于急性发作的心功能异常而导致的以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包括: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是根据主诉和临床检查结果,如病史、物理检查、心电图、血气分析和特异性生物标记等来确认和完善诊断。Killip分级是一个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过程中判断循环障碍严重程度的临床标准。临床治疗方法:物理疗法,药物治疗,机械辅助治疗,心脏移植。
  • 摘要:撤机是一个缓慢、逐渐地降低呼吸支持的过程。困难撤机是指经过较长时间的呼吸支持以后,病人不能或不能完全脱离呼吸机的现象。撤机困难原因:呼吸负荷与呼吸肌做功能力失衡;心血管功能状态出现异常;心理因素。处理对策:纠正引起呼吸衰竭的直接原因,如支气管肺部感染、肺气肿、气道痉挛、气胸等;促进呼吸泵的功能;减小呼吸负荷和呼吸功耗;帮助患者做好撤机的心理准备,取得患者的配合。参数控制有助于撤机时机和撤机方式的掌握。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脑脊液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入院后1~4d行脑脊液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脑脊液生化、细胞数及分类在各年龄段无明显差异,基本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改变,部分重症患儿脑脊液细胞数、糖定量、蛋白定量明显升高。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脑脊液阳性率高,因此对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患儿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诊断及尽早给予机械通气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本院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种类、感染菌株的流行、变迁的特点及耐药性的变化。方法:14年监测的结果分成四个阶段总结,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观察总体趋势。结果:革兰氏阴性杆菌2022株(75.2%),革兰氏阳性球菌472株(17.6%),真菌194株(7.2%)。所有菌株的排位前6名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17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42株)。感染部位分布:肺部感染82.3%(2211/2688),近4年(82.0%)较前10年(92.3%)比率降低;尿路感染10.5%(282/2688),近4年(10.7%)较前10年(5.2%)增加,其他依次为血液、腹腔、CSF、胸腔等感染7.3%。结论:本院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三大菌株感染比例变化不大,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对碳青酶烯类、加酶抑制剂类及阿米卡星等抗生素保持了较高的敏感性,对单制剂的三、四代头砲菌素及青霉素类耐药率较高。所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保持了极高的敏感性,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菌株。真菌感染中,白色念珠菌的感染比例下降,非白色念珠菌的感染比例不断攀升。
  • 摘要:目的:探讨IABP在抢救心脏危重症病人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我院2001年12月~2009年11月应用IABP治疗心脏危重症患者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48~80岁。冠心病33例,瓣膜置换术4例。心脏围手术期应用23例,其中手术前预防性应用14例,术中低心排10例,术后8例;冠脉支架置入术前应用2例,置入术中1例,冠脉造影剂致过敏性休克1例,冠心病急性心梗室间隔穿孔心源性休克1例。术前预防性应用均为心功能较差者,左室射学分数<45%、年龄较大、左主干病变或多只病变;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前预防性应用者,为急性心梗,冠状动脉狭窄较严重且伴有心源性休克。结果:应用IABP后血压明显上升,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减少,循环明显改善。结论:在选择好适应症后,把握时机尽早应用IABP可明显减低危重症心脏的死亡率。
  • 摘要:患者醉酒后误服高效氯氟氰菊酯100ml引起急性中毒,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阵发性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体征。治疗经洗胃、呼吸机应用、血液透析、镇静亚低温、输液利尿、保护胃粘膜、抑制炎症介质保护脏器功能、预防继发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获得痊愈。本毒物在酒精的作用下最终加重加速了中枢系统的抑制及多脏器功能的损害,应用洗胃、血液透析、输液利尿、排便排毒促进毒物排除,应用亚低温治疗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呼吸机辅助呼吸、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系统稳定以及应用药物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保护重要脏器的继发性损伤都是非常必要的。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胸部创伤的治疗方法。方法:男25例,女11例,年龄18-75岁,交通伤26例,坠落伤6例,挤压伤4例。33例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30例,支气管破裂修补2例,隔病修补3例,心脏修补1例,心包穿刺引流1例,脊柱、四肢手术3例,颅脑血肿清除术3例,脾切除7例,肝破裂修补3例。3例急性肺损伤及12例ARDS患者因低氧血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采用低潮气量通气或压控通气+PEEP。因呼吸机治疗超过7天,并肺部感染,呼吸机不能脱离、咳嗽咳痰无力或合并颅脑外伤,神志不清而行气管切开者7例,应用肠内及静脉营养加强营养支持。结果:36例患者痊愈35例,死亡1例,死亡率2.8,死亡原因为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
  • 摘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急性肺栓塞或肺动脉原位血栓形成的长期后果,发生率较低,但预后很差。本文论述了CTEPH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进展。及时诊断并采取积极正确的干预措施,对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期、提高CTEPH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CHF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模式,治疗32例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另32例常规药物治疗心衰组进行对照。结果:发现BiPAP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减慢,心率下降,动脉血氧分压(Pa0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射血分数显著提高,而血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无明显变化,BiPAP组改善心功能的有效率为96.3,而对照组的改善心功能的有效率仅有85.2。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心力衰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患者105例,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浆氨基端-脑钠肤(NT proBNP)水平变化。结论:BiPAP可改善左心功能,增加心排出量及改善组织氧供。NT proBNP水平能反映心力衰竭病情的严重程度,短期应用无创通气治疗心力衰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能降低NT proBNP水平。
  • 摘要:目的: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送检血培养标本7 153份,分离菌701株并进行鉴定及。结果:病原菌分布:革兰阳性菌366株,革兰阴性菌242株,真菌93株。耐药性:常见革兰阳性菌耐药性:MRSA检出率为54.2% (13/24 ),MRSE检出率71.3%(77/108),溶血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率76.1% (51167) 2株((8%)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11株肠球菌对高耐庆大霉素耐药(76.1%);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性:106株大肠埃希菌,64株(60.4%) ESBLs阳性;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氟康唑、酮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制霉菌素的敏感率>90%。结论:革兰阳性菌检出率逐年显著增加,其中人体皮肤正常定植的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占革兰阳性菌69.80%。选用敏感抗菌素治疗肠球菌属败血症。
  •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机治疗主要包括无创机械通气(NIV)和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NIV用于预计病情能够短期缓解的早期ARDS患者,可避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引起的并发症有创机械通气应遵循以下策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避免高潮气量和高气道平台压允许高碳酸血症,选择最佳的PEEP;肺开放策略,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间断、短时间应用较大的潮气量或维持较高的气道平台压使更多的肺泡复张(RM),随后使用相对低水平的PEEP维持肺泡的开放;患者尽量保留自主呼吸;其他辅助性通气策略。
  • 摘要: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面临切口的疼痛、留置尿管的刺激,无家属的陪护、机器的报警、心里的焦虑以及其他因素造成患者的不适及恐惧,引起烦躁。针对这些问题,护理人员应做到:患者清醒后,立即向其说明入住ICU的原因及制度;对留置尿管的刺激予以解释;疼痛的护理;不要在病房内大声讲话,及时接听电话,及时处理机器报警;气垫床上应铺厚被褥;对于术后禁饮食者要保证患者口腔湿润。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我科收治的重症患者中有12例并发下肢DVT,其中男9例,女3例。一般护理:指导病人定时改变体位;注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加强病情观察;重视病人主诉。药物预防,防止血液高凝状态。帮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结论:采取预防性措施可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率,及早发现并有效治疗DVT,减少肢体功能障碍。
  • 摘要:目的:探讨PiCCO(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定技术)在肺水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患者,男性,30岁。入院1/2h前在工作中不慎被丙烯酸、苯二氯化磷等化学原料烧伤全身。病情危重于入院5h后由烧伤科转入ICU。查体:心率121次/分,Sp02:81%,呼吸:36次/分,血压105/65mmHg。双肺大量湿啰音,四肢烧伤创面己外科处理。诊断:特重度烧伤,呼吸道吸入性烧伤,呼吸衰竭I型,有机磷中毒。对病人进行输液、抗炎、多脏器功能支持等治疗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呼吸机控制通气,吸纯氧,高呼气末正压(PEEP:25mmH20);应用PiCCO技术持续监测心功能,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循环支持。结果:第1d的PiCCO检测指标数据显示:病人心脏前负荷的指标GEDVI,ITBVI超过正常范围;心肌收缩功能指标GEF,CFI,dPmx低于正常范围;EVLWI,PVPI大幅度超出正常范围;提示后负荷的指标CI,SVRI低于正常范围,在PiCCO检测指标的指导下,经过lOd的治疗,病人心脏前负荷增高,心肌收缩功能及血管外肺水正常,循环基本稳定。
  • 摘要:百草枯300℃上分解,极易溶于水,微溶于低分子量的醇类,不溶于烃类溶剂。在酸性、中性溶液中稳定,碱性溶液中易分解。百草枯对人、畜均有较强的毒性作用。现将百草枯检测方法综述如下。百草枯的提取方法:涸相萃取法,液膜分离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等。百草枯检测方法: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质谱联用法,方波伏安法等。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外周呼吸肌麻痹抗膈肌疲劳药物的筛选工作。方法:首先建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并发外周呼吸肌麻痹(RMP)模型,采用反复小剂量氧化乐果染毒观察大鼠隔肌功能,采用隔肌肌电图记录及处理、隔肌诱发电位引导及处理,建RMP模型,也选用阿托品过量诱发RMP建立模型。静脉注射氨茶碱10~20mg/kg用于AOPP并RMP动物模型,观察动物隔肌肌电位(EMGdi)、跨隔压(Pdi)及隔肌诱发电位(DEP)。用氨茶碱4~5mg/kg负荷量静脉注射,每日3-4次用于AOPP并发RMP的病人,观察治愈率、病程、自主呼吸出现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以及未用机械通气例数。观察静注氨茶碱后病人隔肌收缩率改善情况,气道峰压,自主呼吸末峰压,呼吸肌效能等变化。同时对心先安、长托宁及生脉注射液等在AOPP并发RMP的防治效果、最佳用药途径、剂量、疗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氨茶碱、长托宁在AOPP并发RMP的治疗能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改善病人预后。
  • 摘要:方法:探讨晚期妊娠期间由季节性流感致重症肺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患者,女,26岁,因“停经9月余,发热、憋喘7天”入院。采取重症监护,吸氧,心脏监护处置,同时给予头抱呱酮舒巴坦、替考拉宁抗感染,药物改善心功能,盐酸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等综合治疗。入院第2天病情加重,呼吸困难,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压控),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呼吸模式、吸氧浓度,PEEP等参数,综合治疗5天,由产科行剖宫产术,产一健康女婴。术后第2天,停止呼吸机辅助呼吸,拔除气管插管。结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普通病房治疗。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辅助通气模式-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护理的应用。首先论述了病理机理及无创正压通气作用机制。然后分析了无创正压通气在临床护理方面的优势。
  • 摘要:血管外肺水(EVLW)是指肺血管腔以外的肺组织含水,包括肺间质含水、肺细胞含水、肺泡腔内的表面膜含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顽固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现就EVLW的产生机制,调节机制,EVLW与ARDS的关系做论述。最后指出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EVLW的影响。
  • 摘要:目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研究。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60例。按发病期(7d内)有无并发ALI分为两组:ALI组89例,男60例,女29例,年龄46~81岁,平均63±7.6岁;其中大脑半球出血34例,大面积脑梗死27例,小脑出血11例,脑干出血9例,脑干梗死8例。89例中12例中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史;非ALI组98例,男62例,女36例,年龄45~79岁,平均62士7.9岁,其中大脑半球出血40例,大面积脑梗死26例,小脑出血12例,脑干出血11例,脑干梗死9例。98例中10例有COPD病史。观察指标:一般指标,脑功能状态指标,肺功能状态指标,ALI发生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一般指标的比较ALI组年龄高于非AL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性别、脑卒中类型、入院前发病天数及COPD病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脑能指标和肺功能指标的比较两组比较,ALI组GCS-P评分降低,呼吸频率加快,Pa02和Sa02下降,体温升高,肺部感染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LI组经给氧治疗后,Pa02和SaO2在第3至5天虽然有所增高,但PaO2/FiO2仍明显降低,后者与非AL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PaC02比较,入院第1天至3天时差异无显著性,第5天时ALI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ALI发生时间及两组病死率比较ALI组89例,83例发生在入院第5天内,占93.8%,其中入院第1天发生ALI组26例(29.2%),其它6例ALI分别发生在入院第6、7天((6.7%)。ALI组89例入院第5天死亡36例(40.4%),出院时共死亡43例(48.3%);非ALI组98例入院第5天死亡21例(21.4%),出院时共死亡34例(3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 摘要:目的:探讨序贯式毒物清除联合依达拉奉、甲强龙冲击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疗效。方法:2009-01~2009-12共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21例,病人入院早期即采用2%碳酸氢钠碱性液体洗胃+15%-20%白陶土吸附+硫酸镁30g、20%甘露醇250ml导泻+复方聚乙二醇液口服胃肠道清洗,以达到清除进入消化道的毒物,配合血液灌流+人工肾透析,清除进入血液的毒物,这种序贯式毒物清除可更有效的清除进入人体的百草枯毒物成份。应用依达拉奉60mg/d,配合大剂量冲击量甲强龙400-800mg/d分2次锁骨下静脉注入,抑制肺纤维化的形成可有效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
  • 摘要:昏迷(coma)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内的网状结构系统发生高度抑制,造成严重的意识障碍,出现意识持续中断或意识完全丧失,是高级神经活动广泛抑制的表现,导致觉醒状态、意识内容和躯体主动运动的完全丧失。本文首先介绍了昏迷的分类标准。然后分析了昏迷的病因主要分为颅内病变和全身性疾病,并针对不同病因指出了注意事项和临床治疗方法。
  • 摘要:近年来血液净化技术在地震、通事故、矿难、中毒、传染病等灾难救助中得以应用和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血液净化技术在肾脏损伤和烧冲伤、热射病及脓毒症等非肾脏损伤中的治疗,对于合并严重ARF的挤压综合症患者,透析是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法。在毒物清除中应根据药物或毒物的分子质量、分布容积、溶解性、半衰期,机体对药物或毒物的清除率和蛋白结合率选择,膜材料的吸附和清除功能来选择CBP技术模式。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肠内营养方法对COPD急性发作期机械通气患者的作用及护理。方法:将41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A对照组(12人,死亡1人),B鼻胃管组(14人),C鼻肠管组(15人)。对照组应用静脉营养支持;试验组分别给予鼻肠管、鼻胃管鼻饲营养。观察治疗14天。结果:机械通气时间C组较B组缩短,P<0.05;腹胀等并发症C组较B组发生少,P<0.05;高血糖发生次数C组较B组发生少,P<0.05;白蛋白增加量C组较B组增加量大,P<0.01。结论: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应用鼻肠管营养支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且并发症少,营养改善佳。
  • 摘要:目的:检测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的比例(Treg%)变化,并探讨它和患者细胞免疫紊乱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ICU病房的脓毒症患者为病例组(n=27),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n=40)。将脓毒症患者根据28天预后分为死亡组(n=8)和存活组(n=19)。监测APACHEⅡ评分、Treg%、CD3%、CD4/CD8,Ag-NORs数量(IS%)等。以上指标各组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病例组Treg%明显升高,CD3%、CD4/CD8、IS%明显下降,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行相关分析发现脓毒症患者的Treg%和CD4/CD8,IS%呈负相关,分别有r=0.484(P<0.01)及r=-0.588(P<0.01)。同样发现,死亡组和存活组相比,前者Treg%明显升高(P<0.001),CD3%、CD4/CD8、IS%明显下降(分别有P<0.001、P<0.05、P<0.001)。 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就有CD4+、CD25+Treg的明显升高,并发生细胞免疫紊乱,因CD3%、CD4/CD8、IS%明显下降,升高的CD4+、CD25+、Treg通过一定途径参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生。
  • 摘要:目的:通过对ICU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分析,旨在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1月ICU送检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521份标本的培养结果,数据行线性趋势X2检验。结果:521例中培养阳性结果209例,分离出真菌73株占34.93%,细菌136株占65.07%,其中革兰阳性菌62株占29.67%;革兰阴性菌74株占35.41%。颈内静脉和股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率大于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8-14天的阳性率最高。普通管感染高于肾虑管和抗感染管。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静脉置管类型、部位、留置时间具有相关性,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成为主要的病原菌。
  • 摘要:目的:评价镇痛状态下复合不同镇静药物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咪唑安定组,依托咪酯组和丙泊酚组,每组20例。每组均先静注负荷量芬太尼1~1.5ug/kg,达到镇痛目标后,以1~2ug/kg/h微量泵维持镇痛。镇静方面:异丙酚组,先静注负荷量丙泊酚1~2mg/kg,后微量泵维持丙泊酚0.5~2mg/kg/h;眯唑安定组,先静注负荷量咪唑安定0.03-0.1mg/kg,后以咪唑安定0.03-0.1mg/kg/h剂量维持;依托咪酯组,先静注负荷量依托咪酯0.2-0.4mg/kg后以依托咪酯0.2-0.4mg/gk/h的剂量维持。治疗过程中,调整药物剂量维持Ramsay评分3~4分,镇痛评分维持FPS0~4分,停药清醒后根据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进行自主呼吸测试,后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观察达镇痛目标时间,观察达镇静目标时间,停药至苏醒、脱机、拔管时间,总镇痛时间,总镇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三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体重,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SP02,PC02,入ICU时的APACHEⅡ,达到镇痛目标时间,总镇痛时间,总镇静时间,镇痛评分和机械通气时间上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达到镇静目标时间,停药至苏醒、脱机、拔管时间,丙泊酚组与依托咪酯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时间明显短于咪唑安定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住院时间,三组无显著性差异。丙泊酚组有4例患者用药后出现血压下降,3例快速扩容后血压恢复正常,1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后恢复正常。依托咪酯组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血压心率下降现象发生,1例发生肾上腺素皮质功能抑制。咪唑安定组1例出现血压心率下降,快速补液后恢复正常,但患者对ICU期间有顺应性遗忘。结论:丙泊酚,依托咪酯,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均可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镇静,是安全有效的。达到镇静目标时间,停药至苏醒、脱机、拔管时间,丙泊酚组与依托咪酯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时间明显短于咪唑安定组。ICU住院时间,三组无显著性差异。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ICU院内感染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3月住ICU患者采取痰标本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1例痰培养结果,致病菌阳性率89.3%。其中G-菌182例(占67.2%),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醋酸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G+菌41例(占15.1%),以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真菌感染共检出19株(占7%),以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ICU痰培养细菌阳性率高,病原菌以G菌为主,对常用抗生素的普遍耐药,且呈多重耐药。应严格掌握抗生素应用原则,依据药敏选用抗生素,同时须加强病房环境监控,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及时祛除致病诱因,控制治疗原发病。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置换液流速的血液滤过对MO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CBM和CNKI等文献数据库,全面收集全世界范围内不同置换液流速的血液滤过治疗MOD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而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RCT共276例MODS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VHF组的死亡率为42.64%,CVVH组的死亡率为54.7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VHF与CVVH治疗相比较,可以降低MODS患者的死亡率,改善MODS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观察严重多发创伤患者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过程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探讨其与患者继发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23例严重多发创伤患者作为病例组,于确诊后的24h内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 Treg细胞的比例(Treg%)及CD4/CD8的比值。同时留取细胞培养,以嗜银染技术定量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银染蛋白(Ag-NORs),以核仁银染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IS%)表示,了解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对入选患者于诊断成立的第1d和第5d留取痰、分泌物等标本行细菌学培养,观察患者的继发感染情况。选择同期健康查体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早期Treg%显著升高[(14.21±3.43)%比(9.53±3.22),P<0.01],IS%及CD4/CD8显著下降。病例组中发生继发感染14例,其Treg%较无继发感染患者显著增高[ (18.69±4.21)%比(12.58±2.49)%,P<0.01],IS%及CD4/CD8显著下降[(5.79±0.68)%比(6.15±0.57)%,(1.15±0.25)%比(1.39±0.25)%,P均<0.01]。结论:检测CD4+、CD25+、Treg细胞的水平有助于评估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预测继发感染。
  • 摘要:目的:探讨以芬太尼为基础的镇静对重症病房机械通气病人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40例需机械通气的内科病人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和芬太尼十咪达唑仑组(F+M组),每组20例。以肌肉活动评分法(MAAS)评分3分、ATICE人机顺应性评分>3分为镇静目标。记录镇静前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气道峰压、吸入氧浓度、动脉氧分压、MAAS评分、ATICE意识评分和人机顺应性评分。镇静开始M组以咪达唑仑0.05 mg/kg(每5min静脉推注一次),并进行镇静评估至达镇静目标。F+M组以芬太尼0.25 μg/kg每5min静脉推注一次,并进行镇静评估至达镇静目标。然后M组开始以咪达唑仑0.1 mg.kg-1.h-1持续泵入:F+M组开始以芬太尼1.0μg.kg-1.h-1持续泵入。每隔2h进行一次镇静评估,调整药物输注速率维持镇静目标,记录呼吸、循环及镇静指标,当芬太尼输注速度达到2μg.kg-1.h-1仍未达镇静目标时加用咪达唑仑静脉泵入。镇静中12h和24h各监测一次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镇静达24h时停止药物输注,每30min评估一次镇静深度,记录恢复时间(停药至MAAS评分>3分的时间)。计算镇静药物费用、药物调整次数、镇静满意程度和人机顺应性满意程度。结果:镇静过程中两组病人的血压及药物调整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M组的心率、气道压力、呼吸频率、药物费用均明显低于M组(P<0.05);F+M组的脉搏氧饱和度、氧合指数高于M组(P<0.05)。F+M组的镇静满意程度、人机顺应性满意程度和意识评分明显高于M组,恢复时间较短(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的内科病人以芬太尼为基础的镇静能提高镇静效果,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高呼气末正压(PEEP)与低(PEEP)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及急性肺损伤(AL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CBM和CNKI等文献数据库,全面收集全世界范围内高呼气末正压与低呼气末正压治疗ARDS及ALI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而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个RCT共2484例ARDS及ALI患者。A亚组的3个RCT的试验组采用了高PEEP,对照组采用了低PEEP,两组均采用了小潮气量通气;B亚组的3个RCT的试验组采用了小潮气量加高PEEP,对照组采用了传统潮气量加低PEEP通气。合并结果显示,B亚组中小潮气量加高PEEP通气策略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OR=0.40,95%CI(0.22,0.72),P=0.003]和气压伤发生率[OR=0.20,95%CI(0.05,0.82),P=0.02];A亚组中,两组患者的死亡率[OR=0.86,95%CI(0.72,1.02),P=0.08]和气压伤发生率[OR=1.19,95%CI(0.89,1.58),P=0.25]无显著差异。结论:小潮气量加高PEEP通气可以改善ARDS患者的死亡率和气压。
  • 摘要:药物有效浓度:指在作用部位游离形式的药物浓度。决定因素:药物剂量、吸收、表观分布容积(Vd)、蛋白结合率(PB)、药物代谢及清除途径等。危重病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BPT)时往往合并多个器官功能障碍,使得药代动力学情况变得较为复杂,主要因素有:细胞外液增加引起药物的Vd增大;由于PH值、白蛋白浓度变化使药物的PB发生改变;肝肾功能受损使药物代谢及清除发生改变;进行BPT时也不可避免地对药物代谢及清除产生影响等。注意事项:1.ICU应对的病人群体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正常的统计参数不同;2.不同模式的BPT、滤过膜等因素都可能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产生影响。
  •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百草枯农药中毒的抢救体会。方法:对7例急性百草枯农药中毒患者中西结合抢救并对其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抢救成功4例(57%),死亡2例(28.6%),放弃1例(14.4%)。结论:急性百草枯农药中毒治疗时,尽早充分洗胃,加速排泄、尽早使用保肺、肝、肾、心脏药物、尽早进行连续血液灌流、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屏障保护剂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SAP患者随机分三组,A组予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鼻空肠管给予早期肠内营养。C组通过鼻空肠管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并加用肠屏障保护剂。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时间,观察其体重及血清白蛋白变化情况以及对比其总住院费用、平均每天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等。结果:B组在生化指标、症状、体症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血清白蛋白上升情况等均明显优于A组(P<0.05)。C组在CRP及白细胞数恢复时间上更是优于B组,但平均每天住院费用三组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在SAP治疗中应用鼻空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屏障保护剂,可以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加快症状恢复,缩短病程,减少医疗费用。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AECOPD)呼吸衰竭患者行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价值及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同期住院的80例AECOPD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总住院日、治愈率、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住院日、治愈率、病死率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慢支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及时转加强ICU病房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可减少总住院日,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摘要:目的:研究利多卡因、胞二磷胆碱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我院2006和2007年收治的6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利多卡因、胞二磷胆碱,对照组常规禁饮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生长抑素、抑酸、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ical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评分,并观察住院天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Syndrome MODS)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APACHEⅡ评分,住院天数,MODS发生情况均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利多卡因,胞二磷胆碱对急性胰腺炎有治疗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出血患者合并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以及据低钠程度不同,应用静脉高渗盐水治疗。方法: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补充高渗盐水,并进行动态观察和监测,血钠纠正速度=(测定点血钠-治疗前血钠)/治疗时间,静脉补钠量=(142mmol/L-实测血清钠)×0.2×体重(kg),用3%的高渗盐水补钠。具体方法:(1)轻型患者根据分式计算出缺钠量,第1、第2天各补半量,第3天根据当日复查血钠值再计算出缺钠量,静脉补足,平均补钠在0.55mmol/(L·h)内;(2)急重症型微量泵控制连续缓慢静注高渗盐水,前6h按按1.5mmol/(L·h)补钠,6~24h按0.8mmol/ (L·H)补钠,24h后同轻型方法补钠。结果:76例患者中,50例轻型患者症状全部消失。21例重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其中有4例因急性肾功能不全做血液透析治疗,5例死亡。结论:适当血钠纠正速度:轻型患者2d内平均补钠0.51 mmol/(L·H),急重症低钠血症患者,6h内为(1.50±0.20)mmol/(L·H),6~24h为(0.80±0.10)mmol/(L·H),24~48h为0.68mmol/(L·H)是安全的,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致死率。
  • 摘要:目的:对早期应用无创机械通气(NIV)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ALI/ARDS患者26例。根据开始使用NIV时间,监测通气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RR、PaO2、SaO2、PaC02,并与通气前比较。结果:通气后RR、PaO2、SaO2、PaC02有明显好转(P<0.05),患者的呼吸平稳,自觉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ALI/ARDS时,在其他综合治疗的同时,早期积极主动地使用无创通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有效保护其它脏器,疗效较为肯定。
  • 摘要:目的:探讨用血乳酸及体重联合指导重度脓毒血症患者液体复苏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7.5~2009.5入住ICU的重度脓毒血症患者92例,随机分为正常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正常治疗组在完成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EGDT)目标后仍严格按照EGDT指标给予补液,对照组在完成EGDT目标后,除继续满足EGDT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尿量、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外,弱化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重点参考血乳酸及体重的动态改变补充液体,观察记录监测指标。结果:正常治疗组ICU住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转入第96小时APACHEⅡ分值、96小时内晶、胶体补液总量、死亡率分别是8.23±1.80天、5.39±0.85天、10.32±1.28分、19430±2973.98ml、36.96%,对照组分别是6.05±1.73天、4.08±0.87天、8.26±0.90分、15129±1977.81ml、17.39%,两者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在完成EGDT后,引入血乳酸及体重联合指导补液是可行的。
  • 摘要:目的:探讨以呼吸泵衰竭改善为依据进行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60例各种原因所致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施行机械通气。基础疾病得到控制,并且呼吸泵衰竭改善后,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序贯组治疗方法:呼吸泵衰竭改善后,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用口鼻面罩改用口鼻面罩WEIM/WANN无创呼吸机无创通气。对照组治疗方法:呼吸泵衰竭改善后,以目前临床常用有创通气,下调SIMV和PSV分别在5次/分和5cmH2O水平,撤机观察,如病情稳定超过6h则拔管。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观察重新插管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两组患者脱机过程中Pa02/FiO2、PaCO2、心率(HR)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重新插管的例数分别为2和5例(P<0.05),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4和8例(P<0.05),治疗组拔管改用无创通气前后PaO2/FiO2、PaCO2、HR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呼吸泵衰竭改善后有创-无创序贯性脱机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降低VAP发病率,改进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费用,是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的有效脱机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早期拔管改换无创通气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所致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AOPP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32例,按入住ICU的时间,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有16例病人。所有患者均行经口气管插管,并常规使用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对照组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变化适时转换为无创通气。结果:序贯治疗组拔管前与改用无创通气3小时后呼吸频率(18.7±1.9vs19.2±2.1)次/分、心率(91.9±2.8vs93.2±2.7)次/分、动脉收缩压(118.9±3.3vs120.2±3.1)mmHg、动脉血氧分压(82.7±2.Ovs82.8±1.6)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39.9±1.5vs40.8±1.3)mmHg、PH值(7.35±0.lvs7.35±0.1)相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序贯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创通气时间(3.3±0.6vs13.1±1.1)天、总通气时间(7.9±1.5vs13.1±1.1)天、入住ICU时间(11.8±2.6vs17.8±4.0)天、发生VAP例数(2vs8)都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对AOPP所致呼吸衰竭的患者,选择合适时机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不仅可行,还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丙烯腈中毒的临床救治方法及经验。方法:对13例急性丙烯腈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经及时、正确的急救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结论:丙烯腈中毒的潜伏期较长,临床急救的关键是早期、足量投用解毒药物硫代硫酸钠,对于重症病例需及时投用高压氧疗及纳络酮、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治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