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9上海市消化内镜学术年会
2009上海市消化内镜学术年会

2009上海市消化内镜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0-01-09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9上海市消化内镜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消化内镜的出现是消化内外科发展史上一次瞩目的飞跃,使得人类对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最早的硬质上消化道内镜诞生于1868年,此后逐渐出现了软镜,诊断范围逐渐向消化管的深部迈进。1980年诞生的超声内镜使得消化内镜成功跨越了对黏膜表面大体观察的局限;而2000年诞生的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eopy,简称共聚焦内镜)则令我们首次能在镜下实时观察黏膜的组织病理学。共聚焦内镜的研究近年来蓬勃开展,本文着重于对其诊断早期胃肿瘤及相关癌前期病变作一阐述。设备与发展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顾名思义,即共聚焦显微镜与传统内镜的有机结合,具备实时进行在体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能力,是2l世纪消化内镜领域取得的重要发展。成像原理方面,共聚焦显微镜运用激光扫描技术,其照明点与检测成像点始终位于同一平面,生成的图像不受来自被观察物体其他断面的杂散光影响,成像解析度和系统信噪比因此大大提高。目前应用于临床工作的共聚焦内镜分为整合探头式和微探头式两种类型,分别由Pejntax和MKT公司生产,后者的商品名为Cellvizio。对于前者,共聚焦显微镜的探头被整合入内镜的头端,成为一根专用的共聚焦内镜;而后者以微探头的形式插入常规内镜的工作通道中进行诊断。
  • 摘要:自1968年可供临床使用的纤维结肠镜研制成功以来,随着内镜设备的不断改良和内镜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明显缩短检查时间同时,病人的不适感和并发症亦显著减少,结肠镜检查也由原来的单纯以观察诊断为主,逐步发展成今天多种诊断和治疗技术相结合的现代综合诊疗技术,是诊治大肠疾病最重要的手段。结肠镜检查的插入法分为单人法(one man method)和双人法(two men method),目前国内是以双人法为主。作为一种普遍开展的技术,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操作规范,这直接影响到结肠镜检查的诊疗水平和并发症的发生,故本文对结肠镜的规范化操作、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前术后处理、并发症等作简要介绍。
  • 摘要:作为一种微创诊疗技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由EMR发展而来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以对较大的消化道病变实行1次性完整剥离切除,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复发率也较低。
  • 摘要:自1901年Grottstem采用食管腔内置管治疗食管狭窄以来,消化道支架的临床应用已有百余年历史。 由于早期支架的制作材料及工艺等问题,放置支架较困难,并发症较高,制约了内支架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和推广。但自20世纪80年代金属支架问世后,由于其放置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满意,临床应用 越来越广泛,相继应用于胆道、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结直肠狭窄的治疗,为传统手术不治或难治的疾病开 拓了新的治疗途径[1]。 1. 内支架的特性、常见类型及作用机理 支架是由塑胶、金属不锈钢或其它特殊生物材料制成的,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几何稳定性,可送至病变部位。理想的支架必须具备以下特性:①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避免排斥反应的发生;②在x线下容易 观察性,便于了解置入的支架状态;③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容易推送到病变部位;④易扩张、支撑力强, 有机械持久性。
  •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消化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疾病的珍治与预防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侵入性的诊疗方法,通过内镜传播感染的可能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到70年代初,为预防内镜引起感染而采用的内镜消毒开始受到关注,70年代中期第一代高水平液体化学杀菌剂 (liquid chemical germicides,LCG)上市,戊二醛就是其中之一,这使得内镜及其附件的高水平消毒成为可 能。1978年美国手术室护士学会杂志颁布了第一份内镜洗消的规范,从此内镜洗消开始进入了标准化的时 代。1979年英国消化病学会也台了一部内镜消毒规范,但是均非法规性文件,当时大多数内镜洗消仍未按 规范操作。1994年美国FDA制定了内镜消毒规范,并要求内镜从业人员参照执行。此后很多国家都开始制定相应的内镜消毒规范,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规范进行,要求也越来越严格。2004年我困卫生部公布 了《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使国内的内镜消毒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的正规化道路。尽 管如此,由于国内内镜检查数量越练越多,内镜的结构也越练越复杂,而医院内镜数量却很少,使用频率 非常高等原因,给内镜消毒带来许多困难,是造成医院疾病交叉感染和医源性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正 确地对内镜进行消毒,预防与控制内镜引起交叉感染和危害,对患者和工作人员有极重要的意义。
  • 摘要:专用食管胶囊内镜于2004年正式应用于临床,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食管胶囊内镜(esophageal capsule endoscopy,ECE)在GERD及其并发症以及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有较好的前景,此种检查无创、不需要麻醉且患者能够较好的耐受。小肠胶囊内镜于2001年8月应用至今已成为小肠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经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我国在胶囊内镜检查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 摘要:1950年,英国胸外科医师Barrett NR报道了他在一系列手术和尸检中发现食管远程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肠样或胃样)替代的现象。此后,这一现象被称为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后来研究发现BE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因此BE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西方国家,BE的发病率在0.9%-4.5%。有反流症状报道的病人却高达10%.14%,其中自种人男性具有较高的BE发病率(男女比例2:1)。而亚洲较西方的发病率明显要低,日本0.3.1.6%,中国约0.06%,但近年来随着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不断增多,BE的发病率也可能在上升。目前关BE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且很多问题尚待阐明。
  • 摘要:提起手术,人们就不可避免地想起手术疤痕和疼痛。而且为了能够看清手术部位,大手术就必须采用较大手术的切口,故有“大医生,大切口”的说法。随着微创技术和微创观念的深入人心,特别是腹腔镜微创外科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逐渐改变对手术的认识,“大医生,小切口”才是未来手术发展的方向。而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应运而生,又给人们提供了全新的理念:手术可以无疼痛!可以无疤痕!NOTES手术也被美国《时代周 刊评》为2008年lO大医学突破第三位。NOTES吸引了腹腔镜医生和内镜医生的极大兴趣,成为当前研究和争论的热点。 NOTES是什么?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是什么呢?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五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一.NOTES。通俗地说,NOTES就是在消化道、阴道、膀胱等人体自然腔道的管壁上打开一个小切口,把胃镜等软镜(腹腔镜是硬镜)送到腹腔、胸腔内进行手术。原来的切口在皮肤上,现在的切 口在自然腔道管壁上。目前NOTES的动物实验及人体应用已经进行了包括腹腔探查、胃肠及肠肠吻合、阑尾切除、胆囊切除、肾切除、脾脏切除、胰腺尾部切除、纵隔探查、胸腺切除、心包膜开窗、脊柱手术 等多种手术。
  • 摘要:本文介绍了EUS诊断适应证的相关内容:1.消化道肿瘤的TNM分期;也就是说,所有确诊或疑示的消化道肿瘤都应行Eus。2.消化道隆起性病灶的诊断。3.肝门部胆管疾病:有研究表明,对于诊断不明的肝门部胆管疾病,EUs.FNA可以改变20%11比类病 人的原治疗计划。4.胰腺癌:EUS被认为是诊断小胰癌和胰腺癌进展度的最佳方法,但是随着高档CT的应用,胰腺癌的最佳影像检查建议为Eus或CT,如需行病理检查则应首选EuS.FNA。5.胰腺囊性肿瘤:EUS对其检出率达100%,但是对于良恶性囊性肿瘤的鉴别准确率却不高,因此,建议对其行EUS.FNA,并抽取囊液行肿瘤标记物检查。6.胰腺内分泌肿瘤。7.胆总管狭窄:ERCP-IDUS应作为胆总管狭窄的常规检查,尤其是在胆道支架置入术前行IDtJS,有 助于支架的选择及预后判断。 8.EUS-FNA:EUS-FNA主要应用于消化道及毗邻消化道器官,如纵隔、胰腺、肝左叶等部位病灶的细胞学和组织学活检。9.EUS声学造影、EUS弹性成像、EUS组织定征。
  • 摘要:本文提出黏膜切除标本的处理要遵守:标本足够大,深度要选到黏膜肌;不同部位的标本须分瓶标记、及时固定。向病理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必要时提供内镜照片或示意图的原则。对病灶的取材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附胃手术标本的检查和处理以供参考。
  • 摘要:对于内镜检查发现的任何胃肠道局部病变能够进行内镜下的微创切除,一直是内镜医师梦寐以求并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由于对内镜切除主要并发症——穿孔的担忧,目前内镜切除的病变主要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临床普遍采用的内镜切除方法包括活检咬除术、圈套勒除术、息肉切除术(polypectomy)、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为近年来开展的内镜切除新技术,主要用于胃肠道黏膜层较大、平坦病变如早癌和癌前病变的1次性大块和完整切除。随着ESD的逐渐开展和经验积累,对于突向黏膜下层生长的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应用ESD手术器械和方法可以进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切除病变。近年来我们在成功开展ESD和ESE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突向浆膜下生长、与浆膜层紧密粘连的胃SMT进行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切除,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