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东北三省放射学学术会议
第八届东北三省放射学学术会议

第八届东北三省放射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0-08-07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放射学会;吉林省放射学会;辽宁省放射学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东北三省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化疗并栓塞方法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并发症及生存期。rn 方法:治疗组38例采用介入法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E),对照组24例采用行肝动脉灌注化疗(TAI)。rn 结果:介入栓塞化疗组有效率(CR+PR)为84.2%(32/38),介入灌注化疗组有效率为37.5%(18/48),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介入栓塞化疗组6月、12月和24月生存期分别为94.7%、64.5%和41.7%,而介入化疗灌注化疗组分别为58.3%、31.8%和15.0%。rn 结论: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是结肠癌肝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无论是疗效还足生存期,介入化疗并栓塞方法(TAE)明显优于灌注化疗方法(TAI)。
  •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食管癌的X线诊断。rn 方法:分析应用数字胃肠机检查发现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早期食管癌不同体位的X线诊断。rn 结果:站立位检查,28例患者食管显示异常;头低位,34例均食管显示异常,尤腹部加压更加明显。食管各段病例数为:上段6例,中段18例,下段10例。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病变局限,范围短小;局部管壁微凹僵直;部分边缘略毛糙、局限的小充盈缺损或有浅在小钡斑;黏膜增粗、不整或中断。rn 结论:头低位透视及点片,尤憋气并加腹压更易于显示早期食管癌病变。
  • 摘要:目的:探讨64层与16层螺旋CT对颅内动脉瘤成像的技术特点和显示率,拟以常规脑动脉造影(3D-DSA)为金标准,对比64层螺旋CT与16层螺旋C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临床拟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均分别行CTA与DSA检查。其中40例行16层螺旋CT脑动脉血管造影的患者的影像资料(A组)。对另外40例(B组)行64层螺旋CT扫描,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技术特点和颅内动脉瘤显示率。扫描检查结束后,通过影像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根据显示需要分别利用容积重建(VR)、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血管仿真内镜(VE)等方法对动脉瘤进行分析。rn 结果:将动脉瘤根据瘤径的长度以5衄为界分为两组。两种设备对5mm以上脑动脉瘤数量显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远段和部分小分支以及微小动脉瘤(小于5mm)的显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8.9%(32/36),特异性为96.2%(51/53),对微小动脉瘤的诊断的敏感性为95.2%,明显高于16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的50%(5/10)。rn 结论: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微小动脉瘤显示率较16层螺旋CT进一步提高,能够可靠诊断脑动脉瘤。
  •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临床脑梗死的住院患者67例行64排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头颈动脉图像。rn 结果:65例头颈动脉CTA图像达到诊断要求,头颈动脉狭窄者58例,正常9例。单纯颈动脉狭窄24例,单纯脑动脉狭窄18例,头颈动脉狭窄并存16例。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头颈部血管,对决大部分的头颈部血管狭窄能迅速,准确的诊断。rn 结论:64排螺旋CT的ETA检查是一种显示头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怀疑头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rn 方法:对56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rn 结果:56例患者中肺动脉栓塞34例,肺动脉栓塞病例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部分性充盈缺损。rn 结论:多排螺旋CT是一种有效、无创性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扫描、多平面成像(MPR)及曲面重建(CPR)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分析71例梗阻性黄疸病例应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扫描、多平面成像(MPR)及曲面重建(CPR)对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定位定性诊断进行评价。rn 结果:螺旋CT三期扫描、多平面成像(MPR)及曲面重建(CPR)能对各种良、恶性梗阻性黄疸作出明确诊断。rn 结论:螺旋CT对各种良恶性病变的CT征象,特别是扩张胆管的移行段各种形态,管腔内细小结节及壶腹部小肿块显示清楚,从而对各种良恶性梗阻病变均能作出满意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并为判断肿瘤能否切除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颈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98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图像首先行血管剪影,然后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投影(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重建。rn 结果:98例患者中48例有颈部血管病变,其中6例诊断为动静脉瘘,3例诊断为动脉瘤,4例诊断为大动脉炎,4例诊断为鼻咽纤维血管瘤,椎动脉或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共31例。rn 结论:64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的诊断颈部动静脉瘘,动脉瘤,椎动脉或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及大动脉炎和鼻咽纤维血管瘤。
  • 摘要:目的:评价门静脉癌栓的MRI CT的特征及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的分析76例门脉癌栓形成的CT、MRI、MRP表现,并与手术对照。rn 结果:门脉主干癌栓26例,右支癌栓14例,左支癌栓10例,主干及右支均有12例,主干及左支均有癌栓8例,主干及左右支均有癌栓6例。CT表现为门脉血管可有增粗,血管内半圆形高密度影,MRI表现为门脉增粗,其内失去流空信号,代之以肝癌信号充填。增粗的门脉呈团块状、竹节状或鹿角状。MRP表现为高信号门脉突然梗阻中断,梗阻断呈火柴头状、杯口状及不规则状,并有丰富的侧枝血管形成。rn 结论:CT、MRI、MRP对门脉癌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诊断门静脉癌栓的重要方法,并且可以互相验证。
  • 摘要:我国乙肝致肝硬化发病率较高,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脾脏增大和门-腔静脉间交通支扩张是其常见的病理变化,后期继发的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发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常危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正确评价门-腔静脉间侧支循环,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对门-体间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价方法,常用的包括食管钡餐、常规CT、超声、胃镜及门静脉直接造影,这些方法要么只能间接或部分显示门静脉、主要属支和与体静脉间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要么属于有创检查,其临床应用受限。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30例临床可疑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及曲面重建(CPR)。以DSA为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rn 结果:CTA诊断下肢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8.2%,准确率97.8%,阳性预测值93.1%,阴性预测值98.3%。rn 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部分性替代DSA检查。
  • 摘要:目的:探讨CT在恶性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作用。rn 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梗阻性黄疸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胆管癌21例,胰头癌15例,壶腹部癌8例,胆囊癌4例,胆管癌合并胆囊癌2例。rn 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包括“软藤征”、“截断征”、“双管征”、软组织肿块影、淋巴结肿大及腹水,征象越多则定性越可靠。rn 结论: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准确,但在具体病因确定上有一定限度。
  • 摘要:目的:应用钼靶x线影像诊断技术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CT)的疗效。rn 方法:对比分析51例乳腺癌行新辅助化疗(NCT)前后钼靶摄影各主要征象的变化。rn 结果:肿块的变化率为87.8%;病灶钙化的变化率为74.07%,出现范围、数目、分布上的改变;伴瘤血管的变化率为62.5%;淋巴结的变化率为72.22%。rn 结论:钼靶X线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直观、有效的观察手段。
  • 摘要:CT结肠成像(CT colonography,CTC),是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结肠检查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安全地评估全结肠。CTC检查前准备检查前两日进食易饮食消化无渣;检查前一日晚上少食流质食物。检查当日早7点;用200ml温开水冲服5%硫酸镁50g(或用20%甘露醇250ml)后喝温开水4000ml(1-2h喝完);检查当日早晨、中午禁食。肠蠕动对图像的影响较小,因此扫描前无需注射解痉药物也可获得满意的效果,这对年老体弱及梗阻或肠道功能紊乱的患者尤为重要。扫描前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进行适当的屏气训练可提高图像质量。
  • 摘要:结直肠癌在我国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最近几年PET/CT的崛起使得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恶性肿瘤的诊断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数结直肠癌病灶在PET上表现为高度摄取FDG的浓聚灶,即大肠癌18FDG—PET显像的阳性率较高。国内文献报道18FDG—PET对于结直肠原发灶诊断准确率一般在92.7%~95%之间,其敏感度高,假阴性率低。结直肠癌病灶对18FDG的摄取程度取决于肿瘤内粘液的比重,一般粘液腺癌的摄取程度较低,在诊断时不能只依据PET上的浓聚程度,还要结合CT的形态学特征而综合判定。另外,肠道的某些炎性病变、息肉、腺瘤及痔也可摄取18FDG,但结合CT表现或延迟显像,大多可以有效的鉴别。
  • 摘要:骨巨细胞瘤也称破骨细胞瘤,是一种局部破坏性较大且生长活跃的肿瘤,部分为恶性,约占全部骨肿瘤的4%0 1918年首先由Travers报道,1919年由Bloodgood命名为骨巨细胞瘤,1922年Stewart认为肿瘤主要组成部分为破骨细胞,并可见到破骨现象。骨巨细胞瘤绝大部分为良性,少数为恶性,但良性术后有复发且可恶变及转移的趋向,因而在骨肿瘤中表现较特殊。
  • 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各恶性肿瘤之首。传统诊断胃癌的主要手段为胃十二肠气钡双重造影及纤维胃镜检查,但这两种方法只能观察胃粘膜表面的病变,而无法了解胃癌对周围是否有侵犯以及腹腔脏器、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些信息对临床医生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胃癌CT检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 摘要:本研究应用CT灌注成像(CT Prfusion imaging,CTPI)测量血流灌注参数,评价CT灌注成像在判断肝癌介入术后的疗效方面的价值。收集经穿刺活检或临床综合诊断及随访证实为肝细胞癌,并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hemoembolization,TACE)的患者33例,男24例,女9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46.5岁,病灶均为单发的巨块型或结节型,直径为1.9~14.7cm,平均为6.1cm。所有病例于术前1周及术后1个月时行CT灌注成像扫描、CT增强检查和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造影剂为欧乃派克。获得数据传人东芝公司肝脏灌注软件进行处理。软件自动产生血流灌注伪彩图及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Time—Density Curve,TDC)曲线,应用去卷积法分别测量治疗前后肿瘤组织和周围正常肝组织的CTPI值。排除经增强CT及DSA证实有门静脉栓子或肝内动-静脉漏的肝癌患者;排除临床证实有肝硬化的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意义。rn 方法:对我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39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用CT轴位图像和三维后处理图像分别对胃癌术后复发患者进行诊断。rn 结果:CT轴位图像和三维后处理图像对病变形态、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的检出率分别为89.3%和100%,62.5%和93.8%,66.7%和93.3%,87.5%和87.5%。尤其对于增厚胃壁的垂直厚度的测量,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的观察及对淋巴结整体形态的变化可更直观立体进行诊断。rn 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对于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优于单纯轴位图像,为复发肿瘤进一步治疗提供资料。
  • 摘要:椎动脉发育不良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血管变异,是导致后循环缺血性和中枢性眩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但长期以来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常常误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现将我院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的一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合并颈椎横突孔畸形病例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对其影像学诊断现状做文献复习,以期提高人们对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引起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认识。
  • 摘要:上腔静脉狭窄及阻塞所致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是一组常见的临床征侯群,多数为肿瘤压迫、侵犯上腔静脉所致。保守治疗方法(放、化疗)不能很好地解除症状,既往主要依赖外科手术再通,创伤大,适应证窄。我们应用介入手段,用球囊扩张、支架置人治疗该征获得良好疗效。本组12例病人,男8例,女4例,年龄42~68岁。阻塞原因:(1)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7例,其中鳞癌4例,腺癌3例;(2)非霍奇金氏淋巴瘤3例;(3)食道癌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4)纵隔肿瘤伴气管狭窄1例,均为化疗后复发。临床表现为双上肢、头颈部及颜面部肿胀,上胸壁可见程不同的侧支静脉曲张,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头胀痛、视物模糊等颅高压症状。12例术前均行上纵隔增强CT检查,均提示上腔静脉明显狭窄或闭塞。
  • 摘要:目的:为研究血管支架植入后再狭窄机制,制备家兔髂动脉血管支架后再狭窄模型。rn 方法:选取试验用家兔12只,经家兔股动脉造影并植入血管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后4周再次造影并处死家兔,取出含血管支架在内的家兔髂动脉。rn 结果:12只家兔血管支架再狭窄造模均成功。rn 结论:利用家兔髂动脉血管支架植入后再狭窄模型,可以研究引起血管再狭窄的各种原因,为防治血管支架再狭窄提供基础动物模型研究。
  • 摘要: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存在着再次破裂出血的可能,脑血管痉挛、应尽快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部位,所以尽早对其诊断并实施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脑血管造影仍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近年来由于多层螺旋CT的出现,扫描和重建技术的不断进步,故很多学者认为CTA是首选的检查方法,部分可取代脑血管造影。本研究对颅内动脉瘤进行CTA三维重建,并与脑血管造影进行对照研究,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及作为手术的可靠性。
  •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护理特点和方法。rn 方法:1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在CT或DSA透视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疼痛的护理,评估掌握相关合并症,功能锻炼的指导相关检查;术后做好生命体征的观察,积极预防骨水泥外渗、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卧硬板床24小时,并指导合理饮食,适当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加强功能锻炼。rn 结果:本组18例手术患者疗效显著,未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痊愈出院,治疗效果满意。rn 结论:细心的术前准备,配合医生做好术中、术后护理,能充分发挥经皮穿刺锥体成形术的治疗作用。
  • 摘要:目的:评价自控镇痛泵缓解肝癌患者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时腹部疼痛的效果。rn 方法:住院行介入治疗的48例肝癌患者,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35岁~68岁,平均年龄52.03岁,所有病例均行超声、CT或MRI、实验室检查,临床综合诊断为肝癌,患者第一次肝动脉栓塞化疗采用常规止痛方法,第二次使用镇痛泵,比较两种方法止痛效果。rn 结果:使用常规止痛方法患者均有明显腹部疼痛,而使用镇痛泵后,所有患者都没有明显的腹痛症状。rn 结论:镇痛泵在肝癌介入治疗时镇痛效果优越,值得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诊断特点及鉴别诊断。rn 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检查及病理证实,行彩超检查1例。rn 结果:CT平扫肾实质内囊状肿块,混杂低密度影,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多合并结石;病变常向肾外发展;患肾功能多有受损。rn 结论:CT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较高,需结合病史及尿泡沫细胞检查。
  • 摘要:目的:探讨胰周积液和胰腺坏死对急性胰腺炎(AP)预后的相关性。提高对急性胰周积液和胰腺坏死CT表现的认识。rn 方法:回顾分析证实的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本院收治的76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CT表现及临床相关资料,记录CT严重程度指数(CTSI)评分、AP严重程度评分、胰周渗出程度及胰周积液累及不同间隙数目分级评分,并比较各指标间相关性。rn 结果:76例AP患者中,轻症AP22例,重症AP 54,重症AP中20例发生全身并发症。胰腺坏死及胰周渗出程度与AP严重程度分级情况及CTSI评分均呈强正相关(P<0.05)。根据入院早期CT显示,无急性胰周积液者17例,占22.4%,其中发展成重症胰腺炎者4例;仅1个部位一处发生急性胰周积液者35例,占46.1%,其中发展成重症胰腺炎者33,急性胰周积液超过2个部位者24例,占31.6%,全部发展为重症胰腺炎。急性胰周积液发生部位数量与AP严重程度明显相关(r=0.48,P<0.05)。以积液累及不同间隙数量判断重症AP的准确性,则其准确度为92.10%,敏感度为93.44%,特异度为86.67%,阳性预测值为96.61%,阴性预测值为76.47%。rn 结论:急性AP胰周积液和胰腺坏死的CT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一定程度反映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急性胰周积液发生部位数量与重症胰腺炎发生率明显相关,判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一种临床上初步判断重症AP的快速而简易的方法,并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起到指导性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肾癌的CT诊断特点及其鉴别诊断。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癌病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rn 结果:直径≤3cm的小肾癌CT平扫密度大多较正常肾实质低,增强扫描后密度较正常增强的肾实质仍低;直径>3cm的肾癌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多数呈浸润状生长,肾癌内可有囊变、出血、坏死、钙化等,增强后更清晰,但肾癌整体仍较肾实质为低。rn 结论:CT对肾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对小肾癌,而CT增强是不应省略的影像检查方法,对肾癌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 摘要:十二指肠胃反流又称胆汁反流,是胃窦部与十二指肠运动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空腹时十二指肠内容物(胆汁、胰液)反流入胃可引起胃粘膜的病理性损害,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或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有口干、口苦,上腹部灼热、疼痛、恶心,有的伴有呕吐胆汁和体重减轻,严重的伴有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等改变。应用数字胃肠双重造影检查诊断该病的报道甚少,现将我们对188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X线钡餐检查及胃液胆汁酸浓度测定3种方法进行对照分析,制定的十二指肠胃反流病X线诊断分型经验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十六层螺旋CT(MSCT)对小肠疾病的检查方法和表现特点。rn 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0例,小肠非肿瘤性疾病7例,均行螺旋CT增强检查和三维重组技术观察,检查前口服足量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rn 结果:良性肿瘤8例,其中间质瘤6例,腺瘤1例,错构瘤1例。恶性肿瘤12例:腺癌8例,间质瘤I例,淋巴瘤2例,类癌1例;Crohn’s病3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例,十二指肠憩室1例。rn 结论:十六层螺旋CT以口服等渗甘露醇充盈肠腔并作增强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小肠病变的定位、定性、及肿瘤分期有较高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CT仿真膀胱镜成像技术的应用和价值。rn 方法:应用16排螺旋CT采集排泄期膀胱断面影像17例,层厚5mm,螺距5mm,重建层厚1.25mm;将源影像送至工作站作仿真内窥镜成像等后处理。rn 结果:VE技术成功率达100%,无并发症。VE内镜样显示了膀胱内壁、内腔及其病变的三维结构,对5mm以上膀胱癌检出率达100%,较好地显示了肿瘤特征,丰富了医生的诊断信息。但VE无法显示尿路结石,亦见显示病变细节也无膀胱镜佳。rn 结论:CT仿真膀胱镜成像内镜样显示了膀胱内腔与病变,对肿瘤病变准确性高,但无法检出膀胱结石。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进展期大肠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选自经手术治疗的进展期大肠癌患者165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16层螺旋CT和纤维大肠镜检查。其中,42例经新辅助化疗后再次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行手术治疗。阅CT图像,诊断病变的Borrmmann类型、T-分期、新辅助化疗疗效,并与术后病理对照。rn 结果:应用MSCT判定进展期大肠癌Borrmmann分型的准确率为95.8%(p<0.01);判定T-分期的准确率为82.4%(p<0.05);判定新辅助化疗疗效准确率为88.1%(p<0.05)。rn 结论:MSCT影像因反映了进展期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而与病理所见具有一致性。MSCT在诊断进展期大肠癌的Borrmmann类型、T-分期、新辅助化疗疗效上具有明显的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rn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年~2009年收治的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癌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检查资料。rn 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临床表现均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2例彩超均示形态不规则肿物,均见少许血流;2例CT示均为菜花样肿物,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后均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1例性静脉肾盂造影检查,见分叶状充盈缺损。rn 结论:膀胱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膀胱恶性肿瘤比较无明显特征,仅能作出定性诊断,术前可提供肿瘤部位及肿瘤性质的信息,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计划。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统造影(CTU)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利用多层螺旋CT对68例患者行泌尿系统增强及延迟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MPR、VR、MIP等技术三维重建泌尿系统图像。rn 结果:68例患者中,肾、输尿管、膀胱结石22例;肾盂癌4例;肾癌7例;输尿管肿瘤3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3例;输尿管重复畸形伴囊肿1例;移位肾1例;膀胱肿瘤5例;膀胱息室6例;盆腔肿物继发输尿管积水3例;输尿管迂曲扩张9例;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2例;正常2例。rn 结论:多层螺旋CT泌尿系统造影(CTU)可对泌尿系统疾病做出较明确诊断,并对病变进行全面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内支架治疗消化道恶性梗阻及食管气管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7例消化道恶性梗阻和11例食管、支气管瘘患者采用永久性部分覆膜镍钛合金内支架治疗,全部病例均在dsa监视下经口或肛门将支架置放于梗阻或瘘口部位,术前术后均做造影对照。根据进食进水和排便情况评价疗效。rn 结果:上消化道支架置人后恢复饮食,饮水后无呛咳;乙状结肠和直肠支架置人后肠梗阻症状均即刻解除;术后无支架移位病例;再狭窄1例,声音嘶哑5例,经对症处置:口腔雾化吸人,抗炎治疗后,缓解,考虑为输送器置放过程中所致咽部损伤。胸部剧烈疼痛4例,轻度疼痛5例,经相应处理后全部好转。rn 结论:永久性部分覆膜镍钛合金内支架置人术是消化道恶性梗阻和食管支气管瘘的有效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明胶海绵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子宫肌瘤栓塞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术。rn 方法:对47例子宫肌瘤患者单纯应用明胶海绵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瘤体。rn 结果: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临床症状缓解。rn 结论:单纯明胶海绵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有效的护理是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成功的重要保证。
  • 摘要:前列腺癌是前列腺中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进入上海市卜大男性恶性肿瘤之列,居第九位[1]。目前影像学技术发展使得前列腺癌活体诊断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并且推动了前列腺癌治疗方法的完善。前列腺癌的自然病程长,不同个体的前列腺癌生物特性差异大,相应的在影像学检查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如何用现有的影像学技术手段准确反映出前列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优化治疗结果成为医学影像学的研究重点。现将前列腺癌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及其表现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评价急诊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TAE)在治疗宫颈癌大出血的应用价值。rn 方法:47例病人急诊行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1-3mm明胶海绵进行栓塞止血。rn 结果:手术时间30-60分钟,12-24小时后大出血停止,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出现。rn 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宫颈癌大出血,既简单、安全、有效,又对患者损伤小,有实用的临床价值。
  • 摘要:随着放射线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介入技术应用到妇科疾病治疗领域也日趋广泛应用。发挥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多发生于30-50岁的育龄女性,在临床上引起月经过多、不孕、压迫症状等。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但手术创伤大,造成脏器缺损,不被年轻患者接受,而药物治疗停药后易复发且疗效差。介人治疗方法简单,安全,快速有效,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向器官,显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手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rn 方法:回顾性分析RA患者31例,女23例,男8例。临床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类风湿协会(ARA)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行双手MRI检查。MRI均采用冠状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及冠状3D增强扫描。rn 结果:3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MRI表现。rn 结论:MRI能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有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低场MRI对骨挫伤和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收集我院MR室2003年以来行骨关节检查并发现有骨挫伤的病例共计3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14~65岁,平均32.5岁。有明确外伤病史者21例,伤后距检查时间为1周~2个月,平均40天,临床和平片均无明显的骨折症状体证,临床仅怀疑软组织和韧带、半月板损伤;15例无明显外伤史,但有长期膝关节疼痛病史。MR扫描采用三星公司0.35T开放式永磁型MR扫描机,扫描序列:SE、FSE、FLAIR、STIR,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使用不同的线圈,常规行横断、冠状及或矢状位的T1WI、T2WI及T,WI+FS扫描。全部资料均经2名影像科和2名骨外科付高以上职称医师分析共同作出骨挫伤的诊断。rn 结果:36例骨挫伤的MRI表现为在T1WI上均表现为斑片状、地图样低信号,在T2WI上多数表现不明显,仅5例表现为不均匀略高信号,病变以在STIR+FS序列和DESS序列上表现最为明显。在MRI上同时发现的其他异常征象有:半月板损伤11例;前交叉韧带损伤6例;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内侧付韧带损伤2例;关节软骨损伤11例。rn 结论:骨挫伤在X线平片和CT扫描上均无异常改变。由于。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病变敏感性,故对松质骨内发生的早期挫伤极为敏感,能很好地突出显示病变区内地异常高信号,尤其STIR是诊断骨挫伤的非常非常理想的检查序列。MRI检查可避免漏诊和严重后果。骨挫伤的MRI表现分为三种,类型:Ⅰ型表现为干骺端和骨干区的弥漫性信号异常改变;Ⅱ型表现为软骨下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Ⅲ型表现为软骨下滑内局限性的信号异常改变。但是引起骨髓内信号异常的病因较多,MRI诊断时应该注意排除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原发或继发性骨肿瘤、炎症、结核等所引起的松质骨改变。
  • 摘要: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及CT表现特点,探讨其影像学特征。rn 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18例。男13例,女5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15例,分析骨样骨瘤在X线、CT上的表现及其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总结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rn 结果:18例病灶均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直径0.3~1.6cm,平均0.9cm,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18例X线平片仅14例显示瘤巢,15例行CT检查者均清楚显示瘤巢,X线和CT对瘤巢显示率分别为78%(14/18)和100%(15/15)。rn 结论: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方法,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
  • 摘要:乳牙滞留、外伤、早失而间隙不足是导致恒牙埋伏阴生的重要原因。在正确选用外科导萌术和埋伏牙牵引装置前,必须精确定位上颌埋伏阴生牙的位置。常规CT在诊断埋伏阻生牙时与上颌骨间的整体解剖关系(包括其方向、与颊舌侧骨质关系等)的显示较差。而螺旋CT牙科成像技术弥补了常规CT的局限性,本文现就其在上颌埋伏阻生牙诊断的价值进行探讨。
  • 摘要:骨性关节炎(osteo arthrosis,OA)是关节炎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致残的最常见原因,也是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OA患病率迅速上升,大于60岁人群中50%以上有骨性关节炎的X线片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骨性关节炎在女性患病率中占第四位,在男性患病率中占第八位,我国60岁以上者膝骨关节炎发病率高达49%。
  •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MRI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rn 方法:对20例膝关节PVNS的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rn 结果:20例膝关节PVNS均为弥漫型,病理特征为滑膜增厚呈结节状或绒毛状,有丰富的血管和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MRI表现均有滑膜增厚、关节内软组织结节,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均有不同程度关节积液;关节内脂肪垫受侵15例;半月板及交叉韧带受累10例;软骨或骨受侵16例。rn 结论:MRI对膝关节PVNS有特征性表现,并敏感显示关节内外组织结构的侵犯程度及范围,MRI是诊断PVNS的理想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建立经济实用、稳定可靠的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条件,并对其进行评价。材料:新西兰白兔24只。rn 方法:采用血管内膜气体干燥损伤法在动物的右侧颈总动脉上造成特定条件的损伤,左侧颈总动脉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然后以特定高脂饲料喂养动物不同时间。评价各组动物血管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特点。rn 结果:4周组、8周组中重度狭窄均达到80%。病理检查证实高脂喂养8周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已属于较成熟的纤维斑块期。rn 结论:按本实验方法,损伤后喂养8周的动物是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较为理想的模型。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钼靶摄影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1例乳腺癌平扫,增强及重建图像。rn 结果:71例乳腺癌均为肿快型,57例表现为不规则形,48例边缘见毛刺,8例皮肤改变,4例皮肤内陷,周围侵犯12例,32例见腋窝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及肺内转移。增强后肿快强信明显,CI值升高(18--83)HU;并行重建使肿块周边结构呈立体显示。rn 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胸部CT检查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s)征象的显示率及对放射科医师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收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SPNs74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47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为56.3岁。恶性病例40例,良性病例34例,其中64例为术前诊断错误的病例,所有病例至少行一次CT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16排和GELightspeed4排及16排MSCT扫描仪,进行常规扫描(层厚为5mm或10mm)、薄层扫描(层厚为2mm、2.5mm、3.0mm,8例高分辨力CT(HRCT)扫描)及48例动态增强扫描,四位不同年资和不同专业的医师(两名为高年资主任医师A1和A2,其中A1为呼吸专业,A2为非呼吸专业;另两名为年轻主治医师B1和B2,未明确专业)在同等条件下对上述病例进行三次观察,前两次均为双盲独立观察,第三次为四位医师共同会诊观察,对SPNs有无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细支气管气相及胸膜凹陷征进行认证,并作出诊断,比较各位医师对SPNs征象认证的区别,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各位医师三次诊断的准确性进行分析。
  • 摘要:目的:用螺旋CT双期扫描评价小肝癌,确定是否动脉期扫描比门脉期能改善对小肝癌的检测能力。rn 方法:81例肝硬化并甲胎蛋白(AFP)阳性患者行双期扫描,共检出≤3cm肝癌39个。动脉、门脉期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后25秒、70秒开始扫描。比较小肝癌在两期内强化类型、计算检出率及诊断正确率。rn 结果:动脉期检出率为90%(35/39)。门脉期为67%(26/39)。74%小肝癌动脉期为均一高密度。门脉期定性正确率为58.9%,对≤1.0cm病灶为30.0%。联合动脉期后上述正确率明显增加,分别为87.1%和80.0%。rn 结论:动脉期扫描能明显改善对小肝癌的检测能力,两期结合能提高检出率及定性正确率。
  • 摘要: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的以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症为特点,伴有继发阻塞的疾病。自1969年日本学者提出以来,绝大多数病例见于日本,中国台湾和朝鲜均有发现。欧美罕见。目前国内仅有2倒报告。本文目的通过复习有关文献及结合第一届中日DPB学术研讨会的内容,加深对DPB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早期诊断的治疗。
  • 摘要:目的:讨处于初期的喉癌多层螺旋CT(MSCT)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小喉癌患者MSCT资料,评价其图像质量并比较不同窗技术图像及CT仿真喉镜图像对病变的显示情况。rn 结果:所有横断面软组织窗图像1级,所有MPR重建图像2级,所有CT仿真喉镜图像1级,所有图像均能满足临床需要。常规软组织窗显示病变20例(69%),宽窗显示病变24例(81%),CT仿真喉镜显示病变27例(93%)。rn 结论:MSCT能有效显示喉癌,可常规用于喉癌检查。
  • 摘要: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肝转移瘤治疗的疗效。rn 方法:对78例肝转移瘤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单纯化疗灌注或灌注加栓塞治疗,用药方案均根据源发病灶制定,并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瘤体变化评价疗效。rn 结果:78例患者中造影表现为富血供的20例,表现为乏血供的58例。富血供肿瘤均行化疗灌注加栓塞治疗,平均生存期为20.4个月。乏血供肿瘤行单纯化疗灌注治疗,平均生存期13.6个月。治疗有效率为70.5%。rn 结论:介人治疗对于肝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
  • 摘要:本文探讨了术前应用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BA)成像对术中寻找常规及变异血管的指导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收集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2007年8月-2009年6月因反复及大咯血入院的BA栓塞治疗前行64层螺旋CTA的患者37例。其中单纯支气管动脉扩张28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例、肺结核2例、支气管动静脉瘘2例、支气管动脉扩张合并支气管动脉瘤1例。37例病人均接受DSA检查。经肘静脉注入80-90 mL优维显370,注射速度3.0-4.0 mL/s,扫描延迟时间设定为20-35 8。
  • 摘要:目的:应用心电编辑及多时相重建对提高64层螺旋cT冠脉图像质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rn 方法:对150例做冠状动脉CTA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通过心电编辑、多时相重建方法使心律不齐、呼吸等伪影进行调整使之获得满意的图像。rn 结果:150例中,20例由于心率变化出现伪影,后通过心电编辑获得满意图像评分3-4分,占13%,15例呼吸伪影出现错层通过多时相原始数据重建选择最佳时相获得最佳图像,评分3-4分,占1%;10例是患者本身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冠脉支架及体外搭桥等病变影响图像质量,通过时相反复间隔重建选择获得好的图像评分3分,占6.6%;2例由于患者肥胖致使管电流不足出现信噪比下降使图像显示不满意,评分2分;3例患者由于严重心律不齐图像显示不良,评分2-3分,占2%;剩余的100例均通过常规扫描时相获得满意图像,评分3-4分,占66%。rn 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但要获得质量好的图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率及呼吸的变化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原因,如何在心脏跳动情况下采集到优质的图像,除要有好的设备及患者、医生、技师通力配合外,通过心电编辑、多时相重建等一系列措施后最终才能得到一张满意的图像,为广大的冠心病患者服务。本研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广泛性及实用性。
  • 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癌与输尿管息肉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输尿管息肉患者及33例输尿管癌患者螺旋CT平扫及4期增强扫描,以及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和CT尿路成像(SCTU)影像表现,观察输尿管息肉和输尿管癌增强方式、形态特征等二者的CT表现差异。rn 结果:27例输尿管息肉中26例诊断正确,33例输尿管癌中31例诊断正确。增强方式:输尿管息肉增强峰值位于平衡期,CT值增加幅度40~90Hu,平均63.5Hu;输尿管癌增强峰值位于静脉期,CT值增加幅度20~60Hu,平均42.5Hu。形态特征:27例输尿管息肉均表现为腔内软组织肿块,其中15例软组织肿块内可见高密度影,外壁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33例输尿管癌表现为腔内软组织肿块22例,管壁增厚型5例,腔外肿块型6例,1例肿瘤内可见高密度影。15例病变管壁外脂肪间隙模糊。rn 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轴位图像及MPR、CPR、SCTU三维后处理图像能够准确显示输尿管息肉及输尿管癌的病变形态及增强方式,在二者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肝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而引起的肝寄生虫病。其中肝包虫囊肿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于肝脏所致的肝脏寄生性囊肿,为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地方寄生虫病。本病在畜牧地区较常见,内地较少见。依靠一般诊断方法难以发现早期病变,而螺旋CT不仅可早期诊断出无症状带虫者,并能准确地检测出各种病理形态的典型影像,为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治愈率提供了良好的诊断依据。
  • 摘要:本文探讨了超声导向射频消融术(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全组患者150例(治疗组80例,对照组70例),男130例(其中治疗组70例,对照组60例),女20例(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10例),年龄30~72岁(中位年龄52岁),全部行肝穿活检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肿瘤直径3~10cm之间,其中小肝癌30例(直径<5cm)(治疗组16例,对照组14例),单个病灶110例(其中治疗组57例,对照组53例),2个病灶24例(治疗组13例,对照组11例),3个以上病灶16例(治疗组9例,对照组7例),AFP增高者104例(治疗组56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与同期行单纯射频消融治疗的70例肝癌作为对照组,行同样检查,并作对照比较,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 摘要:目的:描述脑多发硬化(MS)的MRI表现,探讨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表现及其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rn 方法:对21例临床诊断为MS的患者进行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ast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及Gd-DTPA增强检查。rn 结果:①病灶分布:幕上组织单独受侵者最多,占63.6%,幕上幕下组织同时受侵者占27.3%,幕下组织单独受累者仅占9.1%。其中病灶以分布于侧脑室周围者最多,占47.7%。②病灶形态以卵圆形或圆形为主,占92%,其余8%为不规则形。③病灶大小以
  • 摘要:目的:应用双能量减影技术,对肋骨形态的异常改变进行诊断,探讨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肋骨转移性肿瘤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100例标准DR胸片怀疑肋骨形态存在异常改变的患者,进行DR双能量减影,获得单纯的软组织图像、单纯的骨组织图像以及标准的DR图像。rn 结果:DES对比标准的DR胸部检查,能够更加明确肋骨形态异常改变的存在。rn 结论:DES能够帮助放射线医师更加准确地判定肋骨形态的异常改变是否为肋骨转移性肿瘤。
  • 摘要:本文探讨了裸鼠皮下HepG2移植瘤的近红外荧光成像表现,探讨了近红外荧光成像在活体监测裸鼠HepC2移植瘤药物疗效的应用价值。裸鼠10只,体重18-22 g,雄性,右前肢背部皮下异位接种HepG2细胞;干粉状Cy5.5溶解于无水二甲基亚砜(DMSO)中,浓度1 mg/ml,裸鼠尾静脉注射Cy5.5非特异性近红外荧光探针,应用小动物分子成像仪对裸鼠每日实行近红外荧光监测,以求得到早期移植瘤的可视荧光图像。
  • 摘要:为了寻找更安全有效的肝癌栓塞材料,本研究使用液体海藻酸钙凝胶肝动脉栓塞兔VX2肝种植瘤,为人类肝癌使用液体海藻酸钙凝胶栓塞提供实验依据。纯种日本大耳白兔25只,1只作为传代兔,取得肿瘤块,其余24只采用改良开腹接种法建立VX2肝种植瘤模型。种植后第14天行肝脏CT增强扫描,全部种植成功,采用多平面重建测量肿瘤体积。将24只实验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碘油组(B组)及海藻酸钙凝胶组(C组),每组8只。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