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2011年国际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2011年国际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2011年国际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11-22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2011年国际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甲苷是否具有抑制慢性thy1肾炎大鼠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为系膜增殖性肾炎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方法:第4次抗体注射后第3周行干预治疗3月。每组8只,共4组:空白对照组(con),模型对照组(thy-1),阳性对照药来氟米特组(LEF)、黄蔑甲普组(AS-IV)。每2周留取血、尿标本,检测肾功能、生化、尿蛋白定量。OX7杂交瘤细胞株小鼠腹腔内繁殖,腹水经Protein A亲和层析法纯化获得抗Thy1单克隆抗体,通过大鼠单肾切、4次重复尾静脉注射抗thy-1抗体(2.5mg/kg),制备慢性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结果:药物干预前thy-1组尿蛋白定量较con组显著增多(P<0.05),thy-1组肾脏病理呈慢性系膜增生性改变。模型组肾脏病理变化符合慢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改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thy-1组大鼠肾皮质组织cyclin D1、CKD4、PCNA、P-ERK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多(P<0.05), LEF组和AS-IV组cyclin D1、CKD4、PCNA、P-ER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con相比,thy-1大鼠肾皮质组织p2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 LEF组和AS-IV组p2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黄芪甲普通过降低ERK活化程度,使ERK/MAPK通路下游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CDK4)表达降低,p21表达升高,PCNA阳性系膜细胞数显著减少,从而抑制系膜细胞增殖。
  • 摘要:目的:探讨尿毒清颗粒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单侧输尿管梗阻建立体内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模型,给予尿毒清颗粒灌胃进行干预,研究尿毒清颗粒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尿毒清颗粒能够改善UUO模型大鼠7天和14天的病理改变,7天和14天小管间质纤维化半定量积分分别下降17.5 ±1.1%和20.0±1.2% (P<0.05,respectively)。尿毒清颗粒能够维持UUO大鼠7天和14天上皮细胞标志物E-adherin的表达,并抑制间充质标志物Vimentin和a-SMA的表达(P<0.05, respectively)。结论:尿毒清颗粒能够抑制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模型和TGF-β1诱导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转分化,抑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检测CKD中晚期患者血清全段FGF23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4月~2010年12月,选入我院150例患者,另取2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全段FGF23水平,对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多普勒彩超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FGF23浓度与CKD中晚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结果:CKD中晚期患者血清FGF2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透析患者的FGF23水平显著高于非透析患者(P<0.01),FGF23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无显著相关性,血清FGF23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分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CKD中晚期患者的血清FGF23水平较普通人群显著增高,它与CKD中晚期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发生可能相关。
  • 摘要:目的:评价以“益气活血化湿方案”为主的中医综合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共入选190例受试者,男性115例,女性75例,年龄19-80岁。所有受试者随机分组,并进入48周的临床治疗,所有受试者分别在第0、2、4、8、16、24、32、48周进行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血白蛋白、中医症候积分及安全性指标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有所下降,血白蛋白水平均有所上升。但两组进行比较,试验组血浆白蛋白、eGFR差值水平、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与经典的激素+CTX方案相比,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更快(2周)的提升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膜性肾病患者的血浆白蛋白,可以在改善和保护膜性肾病患者肾功能方面更具有优势,使安全性更高,可以有效的改善MN患者病理积分。
  • 摘要:目的:观察芪术胶囊对肾功能以及与肾纤维化相关的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探讨芪术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KD)模型大鼠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制备成功,将成模大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对照组、芪术胶囊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蒸馏水、芪术胶囊组(1 g/kg)每日一次,连续灌胃8周。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观察指标造模12周末,检测各指标。结果:芪术胶囊可以显著降低DKD大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降低SCr、BUN、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清Ⅳ型胶原酶水平的作用。结论:芪术胶囊降低DKD大鼠血清Ⅳ型胶原酶水平,减缓肾小球纤维化;减轻DKD大鼠非酶糖基化.改善肾组织缺氧状态,降低BUN, Scr, Syc-s,减轻DKD大鼠肾脏的高滤过、高灌注,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具有显著的调节血脂代谢水平作用。
  • 摘要: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医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分支,其目的是“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间的固有屏障,将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功快速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从而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所需要的时间,更有利于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文中介绍了中西医结合与转化医学的关系,指出“从实验室到病床”的双向转化是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研究的精髓,知识转化扩展了转化医学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内涵,引进国外成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医院-网络-社区慢性病网络管理模式,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最后阐述转化医学带动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发展与变革。
  • 摘要:目前肾脏替代疗法包括:(一)肾脏移植,(二)血液透析,(三)腹膜透析等。以长庚医院为例,中医部与西医肾脏科合作中西医合治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及研究,完成中药「冬虫夏草」对慢性肾炎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疗效评估前试验,同时也对分析患者血压过低情形,予以中药「人参」治疗,并研究该药对透析患者生物血压改善情形,及药理分子机转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中西医合作研究,有助于提供实证依据来支持临床上慢性肾衰竭疾病的中西医合作治疗,同时也有助于开创中医药的临床治疗领域。
  • 摘要:介绍了糖皮质激素抵抗与依赖的概念,西医治疗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方案调整,一些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肾病综合征、防治感染、了解患者的依从性、改变激素用药途经及免疫抑制剂的调整、预防血栓形成、控制高脂血症。而中医药在肾脏病激素应用阶段的特征,中医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主要立足于脏腑阴阳气血,同时注意湿热、水湿、癖血、痰浊。采用时振声等多位教授的经验阐述了要学会辨病辨证,最后指出益气活血化湿方案治疗多药无效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青蒿素对狼疮性肾炎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RαmRNA、GRβ mRNA及肾组织P300/CBP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青蒿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雌性B6D2F1代杂交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0)和造模组(n=30),造模组于诱导后第4周再随机分成3组,病理组(B组,n=10),泼尼松组(C组,n=10,泼尼松混悬液灌养:6.45mg/kg.d-1),青蒿素组(D组,n=10,青蒿素混悬液灌养:150mg/Kg/d)。分别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SP)法等检测技术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RamRNA、GRβ mRNA表达及肾组织转录共激活因子P300/CBP蛋白表达情况,观察青篙素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理组、泼尼松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Ra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青篙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而GRβ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病理组比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RamRNA和肾组织转录共激活因子P300/CBP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 GRβ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青篙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RamRNA、GRβmRNA及肾组织P300/CBP蛋白表达有密切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天麻钩藤饮、福辛普利两药联合应用后对SHR早期肾损害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购买24只15周龄的同源同系、雄性SHR。根据体质量由高到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加味天麻钩藤饮组、福辛普利组和联合干预组。各组大鼠连续给药12周后(即大鼠满28周龄),观察其血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清NO、血浆ET-1及循环NO/ET-1的变化。结果:加味天麻钩藤饮、福辛普利及两药联合应用后,SHR脉压、尿蛋白、血浆ET-1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加味天麻钩藤饮单独应用,即可显著降低SHR脉压,血浆ET-1水平,改善内皮依赖性收缩功能;加味天麻钩藤饮与ACEI联合应用后,循环NO/ET-1升高,结合我们先期研究已经证实SHR早期肾损害尿蛋白定量与循环NO/ET-1水平呈负相关,推测二者联合应用后其减少尿蛋白的机制可能与加味天麻钩藤饮通过降低血浆ET-1水平,进而调节循环NO/ET-1的比值,改善血管内皮收缩与舒张功能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急性马兜铃酸肾病模型大鼠肾组织中SOD、MDA、细胞色素C的水平、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和肾脏病理的改变以及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对此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强的松组、中药加强的松组五组,其中正常组10只,其余各组均为20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肾组织中SOD和MDA的水平,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的表达,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肾组织中SOD活性降低(P<0.05),而MDA明显增高( P<0.01),细胞色素C的水平亦明显增加( P<0.01),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肾小管。结论:加味附子理中汤联合激素治疗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可以通过提高肾组织SOD的活性及降低MDA的水平,减轻线粒体损伤,从而减少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进而减少细胞凋亡,减轻肾脏损害。
  • 摘要:目的:探讨肾康丸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NF-κB及MCP-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其治疗DN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DM)大鼠模型,连续喂养2w,测血糖、尿量,若血糖值>16.6mmol·L-1、尿量>原尿量150%、尿蛋白排泄>30mg·kg·/24h以上,则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3组:模型对照组,美卡素组和肾康丸组,另设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脏组织NF-κB及MCP-1蛋白的表达,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NF-KB及MCP-1mRNA表达。结果:NF-KB、MCP-1蛋白在正常组肾小球、肾间质、肾小管极少量表达,着色较浅:模型组肾小球内着色明显,肾间质、肾小管着色明显较正常组深;美卡素组、肾康丸组肾小球、肾间质、肾小管着色较模型组变浅.NF-κB、MCP-1免疫组化积分四组间总体有差异,其中模型组着色计分秩次高于正常组,肾康丸和美卡素着色计分秩次较模型组下降。结论:肾康丸可降DN大鼠肾脏组织NF-KB和MC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初步提示肾康丸可能部分通过抑制NF-κB活化,下调MCP-1表达,进而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和各种炎症因子的生成,减轻由其介导的炎性反应,延缓DN的进展。
  •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大鼠早期肾功能损害与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180~220g,随机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剩余40只进行造模。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干预组、西药干预组、联合干预组,每组9只。各组给予相应干预药物。连续给药6周后,对模型对照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肾脏TGF-β1及VEGF mRNA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对模型对照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与肾脏TGF-β1 mRNA表达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具有正向相关性;与肾脏VEGF mRNA表达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具有正向相关性。结论:(1)糖尿病肾病大鼠存在肾脏TGF-β1及VEGF mRNA表达的变化;(2)糖尿病状态下肾脏TGF-β1及VEGF表达的变化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 摘要:肾性贫血(RA)是慢性肾脏病(CKD)尤其是透析患者最常见及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RA的主要原因是肾脏功能受损后产生的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同时伴有铁摄入减少,血液透析过程中失血以及频繁的抽血化验,使患者合并缺铁性贫血。针对RA的病因,提出了治疗原则,并提出rHuEPO的临床应用、铁剂的应用、中药治疗等治疗措施。
  • 摘要:目的:通过IgAN患者的血清C3、IgA的检测,结合患者临床及肾病理的表现,探讨补体低C3变化在肾病理中的重要性及相关性,为临床治疗IgAN及评估疾病的变化与预后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5月在杭州市中医院肾内科住院,经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N,并有完整临床及病理资料的患者347例,根据血清C3的高低分为C3低下组(124例)及C3正常组(223例)。所有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进行组内、组间比较。结果:C3低下组以肾气阴两虚证(46.8%)为主,以反复发作肉眼血尿型(34.68%)为主,C3低下组尿蛋白定量(1.14土1.75g)低于C3正常组(1.31±1.74g),两组肾小球率过滤均正常,但C3低下组肾功能好于C3正常组。结论:IgAN中伴补体C3低下者临床上较多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而高血压表现较少见,在病理上免疫沉积强度并不因此增加,IgA沉积强度反而较正常组低下。
  • 摘要:目的:观察阿霉素肾病时肾组织TGF-β1表达的变化及药物对其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抽取6只为正常对照组(CTR组):尾静脉一次性注射无菌生理盐水6.0ml·kg-1,其余大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0.1%阿霉素(生理盐水稀释)6.0mg·kg-1,2周后将注射阿霉素存活的大鼠放入代谢笼中,留24 h尿液作尿蛋白定量。将尿蛋白>100mg/24h大鼠(28只)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阿霉素肾病模型组(ADR组):自来水灌胃(10ml/kg-1·d-1);缬沙坦治疗组(VAL组):缬沙坦40.0mg·kg-1 ·d-1(4g/L比例溶于自来水中)混悬液灌胃;罗格列酮治疗组(GRL组):罗格列酮5.0mg·kg- 1 ·d- 1(500mg/L比例溶于自来水中)混悬液灌胃:联合治疗组(GRL+VAL组):缬沙坦和罗格列酮混悬液灌胃。结果:与CTR组相比,ADR组血清白蛋白(ALB)明显降低,总胆固醇(TG)及甘油三脂(TG)明显升高:各治疗组大鼠ALB明显高于ADR组(P<0.01),TC及TG明显低于ADR (P<0.01)。各治疗组大鼠肾组织TGF-β1表达明显弱于ADR组(P<0.01)。结论: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TGF-β1表达增强,缬沙坦、罗格列酮可能通过下调TGF-β1的表达,减轻蛋白尿,发挥其肾脏保护作用;两药联合作用更佳,提示缬沙坦和罗格列酮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以肾缺血再灌注(肾I/R组)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对肾缺血大鼠凋亡诱导因子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肾I/R模型组(I/R组)、肾I/R+低剂量TP干预组(低TP组)、肾I/R+中剂量TP干预组(中TP组)、肾I/R+高剂量TP干预组(高TP组)、肾I/R+泼尼松干预组(Pred组)。采用夹闭双侧肾动脉30分钟,再灌注18小时的方法制作肾I/R大鼠模型。取血清检测肌酐和尿素氮水平,用TUNEL法检小管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并用HE染色观察肾小管病理学改变,计算肾小管损伤评分。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血Scr、BUN、损伤评分显著升高;ICAM-1蛋白及mRNA在正常大鼠肾组织微弱表达,I/R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TP各组及pred组ICAM-1蛋白及mRNA表达较I/R组减少(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大鼠存在明显的病理学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凋亡,且肾组织内AIF、ICAM-1蛋白及基因水平高表达;雷公藤内酯醇干预后病理学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改善,AIF、ICAM-1蛋白及基因表达减低。
  • 摘要:目的:采用ELISA法对本科室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的尿Nephrin,Podopcalyxin分析,前期我们曾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尿足细胞分子进行分析,为排除尿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我们首次选择尿AQP-2作为内参照进行分析。方法:均为本院肾脏科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71例患者,1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尿Nephrin,Podocalyxin及AQP-2,分别以Nephrin及Podocalyxin除以AQP-2的值表示两者的相对排泌量,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足细胞Podocin。结果:71例患者中IgA肾病患者13例,狼疮性肾炎(LN)5例(其中IV型2例,V型3例),微小病变型肾病(MN) 10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 ) 22例,膜性肾病(MN)16例,IgM肾病2例,肾淀粉样变性(AMY)2例。结论:相较免疫荧光检测而言,以AQP2为校正指标,采用ELISA方法分析尿足细胞分子nephrin及podocin对分析患者的病理类型及其病情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敏感度;对临床诊断FSGS具有一定价值。
  • 摘要:目的:进行肾病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例分析的探讨。方法:患者男,60岁,因水肿、头晕、乏力2年,加重伴少尿10日就诊。患者2年前就诊当地医院,查血压140/95mmHg,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4.5 g,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总量升高,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予泼尼松、利尿药及中草药治疗,水肿时轻时重,尿蛋白无明显减少。10日前病人泌尿系感染后出现小便困难,水肿加重,尿量为400mL/24h,遂来我科就诊。对病人进行查体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入院后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予泼尼松1mg/(kg·d),来氟米特20 mg/日,治疗4周后病人水肿时轻时重,24h尿蛋白总量4~5g。经再次仔细体格检查,发现病人神情淡漠,行动迟缓,舌体肥大。即查甲状腺功能:FT31.2pmol/L,FT44.5pmol/L,促甲状腺激素186mU/L。修正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结论:该肾病综合征患者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水肿、蛋白尿未见缓解,加用甲状腺素片、优甲乐后水肿、蛋白尿明显减轻,故临床上凡遇到水肿、蛋白尿、血脂高的患者,尤其是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规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应考虑甲减的可能。甲减可引起肾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以蛋白尿为主。临床遇到肾病综合征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欠佳者,应仔细检查患者是否有甲减临床表现,及时查甲状腺功能,以免误诊。
  • 摘要:目的:观察冬虫夏草对肾缺血-再灌注(I/R)大鼠肾组织caspase-1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从而阐述冬虫夏草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发挥肾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4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I/R组和冬虫夏草组4组,大鼠术前禁食12h,10%水合氯醛(35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取上腹正中切口,切除右侧肾脏,再暴露左侧肾脏,游离左肾蒂。假手术组(sham组)(n=5):分离肾蒂但不夹闭左肾动脉,术后灌服生理盐水(2 ml/d), 24h后处死大鼠;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5):持续夹闭左肾动脉60min后恢复灌注,术后灌服生理盐水(2 ml/d);冬虫夏草(CS)组(n=15):造模前24及恢复灌注后灌服冬虫夏草提取液(5g/kg·d)。 I/R组和CS组组内分为24h、48h、72h 3个时间点,术后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正常组大鼠(n=5)正常饲养,未予以殊处理,72h后处死。结果:正常组caspase-12 mRNA肾组织有少量的表达,假手术组表达稍增加; 与假手术组相比较,caspase-12 mRNA表达的相对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冬虫夏草处理后,各时间点大鼠肾组织caspase-12 mRNA表达下降,与I/R与I/R组24、48h、72h各同时间点相比较,冬虫夏草组caspase-12 mRNA表达较I/R组均明显减少。结论:冬虫夏草可减少肾I/R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caspase-12的表达,冬虫夏草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发挥肾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尿路感染的进展,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并于以下4个方面进行总结:1、清热利湿贯穿始终.尿路感染在中医学中属淋证范畴。根据不同症候特征,予以辨证施治,可取得较好效果。在急性尿路感染及慢性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期,主张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法贯穿治疗始终。2.温清并用标本兼顾。3、活血化瘀疏通肾络。4、展望:中医参与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增强疗效,有效地防止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显示其优势。结果:中医治疗尿路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结论:中医治疗尿路感染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本病的研究在中医方面寻求实质性的突破,以减少其复发率,控制疾病的进展,为中医药学的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冬虫夏草对HIF-1α及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大鼠抗缺氧损害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60mg/kg)腹腔注射复制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虫草组,每组5只大鼠。虫草组予冬虫夏草粉混悬液1.0g/(kg*d)灌胃。结果:糖尿病肾病大鼠在成模后2、4、6周时,肾组织HIF-1α及VEGF mRNA表达进行性增强;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上调,随病程延长表达逐渐增强,且HIF-1α与VEGF蛋白的表达成正相关;冬虫夏草干预2周、4周、6周可使H IF-1 α及VEGF mRN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相应模型组,但仍高于正常组(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冬虫夏草干预6周后使虫草组HIF-1α、VEGF mRNA表达下调。结论:各组DN大鼠肾组织肾小球肥大、肾小管空泡变性、ECM增多,肾间质纤维化等病理变化明显,并随病程进展纤维化程度加重;各组DN大鼠24小时尿蛋白、NAG酶、血肌配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的;各组DN大鼠肾皮质HIF-1α及VEGF mRNA表达增强;肾小管区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是显著上的。冬虫夏草能改善糖尿病肾病慢性缺氧适应时HIF-1α过度活化而引起的下游目的基因VEGF的高表达,降低尿蛋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 摘要:目的:揭示中医理论、阐明病因病机,为中医药有效防治糖尿病肾病、延缓肾功能减退提供依据。方法:揭示中医理论、阐明病因病机、指导临床实践。糖尿病肾病属于水肿、尿浊、虚劳等范畴。《古今录验》有:“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之谓,是糖尿病的症状。《圣济总录》谓“消渴病日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说明肾脏的病变是因糖尿病引起的。其病位在脾肾,根本是气阴不足,变症为痰浊瘀毒阻络。《灵枢,谓“脾脆则善病消瘴”,《素问》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强调脾虚为病的病理机制。消渴日久,累及于肾,所谓“久病及肾”久病入络”,《血证论》谓“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乃变证丛生。痰浊瘀毒藏于肾络,封藏失常,精微失摄而漏出,是肾衰的重要原因。结果:在继西药规范控制血糖、调节血脂基础上,以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经三个月的临床观察,症状减轻、蛋白尿减少、肾功能好转等,总有效率在75%以上。结论: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追踪现代医学新进展,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多靶点作用机制优势,是缓解病情并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症状及生化指标的有效方法之一。
  • 摘要:肾小球病是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主要来自于肾脏小叶间动脉,由此支横别出,逐层细分,构成毛细血管网状结构;然后,再汇合成出球小动脉。其与中医所谓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渐至络体细窄迂曲的结构特点相似。阐述了肾小球疾病易虚易实、易弛易急、易滞易瘀等的从络辨治病机的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以及研究透析能否改善甲状腺功能。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在本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50例慢性肾衰为研究对象,另选2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超敏促甲状腺激素(s-TSH)含量进行测定,同时以生化分析仪检测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TT3、FT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TT4、FT4和s-TSH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直线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TT3和FT3均与Scr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对体内脂质代谢将产生重要影响,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可使体内甲状腺激素发生变化。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紊乱,很有可能加重了肾病患者原有的代谢紊乱。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见低T3低T4综合征,这是一种适应性保护反应,因为T3水平降低时机体各器官的能量需求和蛋白质代谢速率均减低,使机体维持最低的代谢率,这样可以使机体免于过度的能量代谢消耗,并且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P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瘦素(Leptin)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PD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6±11岁)],单纯HD治疗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48±10岁)]。两组均使用Fresenius 4008B容量控制透析机,超纯净水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量500 mL/min,普通肝素抗凝,透析5次/2周,4小时/次,共观察8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人体学测量,包括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肮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MAMC)、上臂肌围(MAMC)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人体学测量指标、血浆Leptin、 PA、 TRF、Alb及Hb的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人体学测量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PD治疗组患者的血浆Leptin水平明显降低,各营养指标明显改善,与单纯HD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Leptin水平与PA、Alb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Leptin可抑制机体对食物的摄取,增加能量消耗。CRF患者由于肾脏清除Leptin作用下降或Leptin合成增加或存在Leptin抵抗,出现不同程度的高Leptin血症,常规血液透析(HD)不能很好地纠正CRF患者的厌食和高Leptin血症。
  • 摘要:目的:评价参麦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上的安全性。方法:临床观察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我院内外科多个科室使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的患者333例,中医辨证均为气阴两虚型。男性169例,女性164例,平均年龄(48.4±27.4)岁,对符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症型的患者,给予参麦注射液4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输入,(静脉输液速度控制在4ml/min)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观察参麦注射液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临床观察333例应用参麦注射液患者,其中332例完成治疗,1例因肺癌死亡。余病例均为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本次临床观察中,我院将参麦注射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在变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对符合气阴两虚症型的患者给予参麦注射液治疗,共计应用与内外妇科24种疾病,333例病人,其中有青霉素过敏史者4例,磺胺过敏史者3例,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且对各疾病的转归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对于脑梗塞,脑出血,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参麦注射液未出现加重原发病表现;宫内早孕应用参麦注射液后未出现不良反应,胎儿发育正常,本次临床观察未发现参麦注射液具有使用禁忌的疾病。
  • 摘要:目的:将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质粒高效感染hADSCs,并与顺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共孵育,观察基因修饰的hADSCs对HK-2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细胞分组为:①顺铂诱导组:顺铂(3μg/ml )诱导的HK-2细胞;②转染组:HIF-1α转染的hADSCs与顺铂诱导的HK-2细胞共孵育;③未转染组:hADSCs与顺铂诱导的HK-2细胞共孵育;④正常组:HK-2细胞。各组细胞培养24h后终止实验进行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顺铂诱导的HK-2细胞caspase-3活性蛋白表达增加,而Bcl-2的表达减少;hADSCs与顺铂诱导过的HK-2细胞共孵育后,HK-2细胞caspase-3的蛋白表达有所降低,Bcl-2的表达增加。hADSCs细胞EPO、 HO-1、VEGF的表达:HIF-1α转染后的hADSCs其EPO、HO-1、VEGF的蛋白表达量升高,尤以 EPO、HO-1升高明显。结论:hADSCs与顺铂诱导过的HK-2细胞共孵育后,可抑制caspase-3的活性、促进Bcl-2的表达,从而减少细胞的凋亡;其中HIF-1α转染的hADSCs与HK-2细胞共孵育后,HK-2细胞损伤减轻更为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讨高通量及低通量透析对ESRD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为有效防治ESRD的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进入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的ESRD病人,高通量透析组(HFHD)30例,低通量量透析组(LFHD)30例,记录进入血液透析时及透析后6个月病人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s-CRP、iPTH、白蛋白、血钙、血红蛋白、血磷及透析效应指数(KT/V)。比较高通量及低通量透析对ESRD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变化。结果:6个月透析前后,采用HFHD组胰岛紊抵抗指数、iPTH、超敏C反应蛋白、血磷、LDL明显低于LFHD组。分层分析提示高通量透析6个月后,iPTH、超敏CRP、LDL水平明显下降,而在低通量组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通量透析与低通量透析比较;高通量透析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微炎症、降低iPTH、血磷水平。提示通过高通量透析,可以减轻ESRD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防治ESRD并发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单侧肾切除与链服佐菌素联合诱导制备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及肾组织XT1、XT2和GNT基因表达水平,为深入探讨DN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顺应性喂养3天,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对照组、单侧肾切除+STZ腹腔注射造模模型组。动物每4周检测体重、血糖、连续给药20周处死大鼠,测定血脂、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肾功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系膜基质中度至重度增生,基底膜增厚,部分区域出现局灶性肾小球硬化,部分肾小管扩张,部分管腔内可见蛋白样物质或蛋白管型,部分区域出现肾小管萎缩。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硬化指数及肾小管纤维化指数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升高,均为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皮质XT1、XT2和GNT基因表达量均增加(p<0.05)。结论:单侧肾切除联合STZ诱导的大鼠模型符合糖尿病肾脏病变特点,肾皮质XT1、XT2和GNT显著增加,这可能是导致硫酸乙酰肝素合成增加的重要原因。
  • 摘要:目的:构建大鼠Uqcrfs1基因的重组质粒并检测其在人胚胎肾293T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意义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大鼠肾组织总RNA为模板,分别在上下游引物5'端引入特异酶切位点,应用RT- PCR方法扩增出编码Uqcrfs1的cDNA。将PCR产物克隆至pUM-T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及测序,证实为Uqcrfs1 cDNA序列后,将Uqcrts1/pUM-T重组子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经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及测序正确后,采用磷酸钙共沉淀法瞬时转染HEK293下细胞,同时转染载体pcDNA3.1/V5-His及绿色荧光蛋白,分别作为对照以及观察转染效率的参照。结果:RT-PCR方法检测到Uqcrfs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融合蛋白的表达,pcDNA3.1/V5-His空载体转染组、HEK 293T细胞组均未在转录与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目的基因产物,结果达到预期。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大鼠Uqcrfs1基因的重组质粒,该重组质粒可在HEK 293T中过表达。
  •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微炎症状态、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通道蛋白2(AQP2)的表达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CRF正虚、水湿、浊毒内盛的可能证候机制。方法:选择CRF2、3期患者60例,其中2期42例、3期18例。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辨证标准,采取积分定证型法,60例CRF患者辨证分为脾肾阳虚证组26例,气阴两虚证组19例,湿热证组1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15例。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NF-κB活性、血清HSP70、IL-6、尿AQP2含量,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三组HSP70含量比较:湿热证组(43.17±3.89 pg/ml )>气阴两虚证组(38.92±5.25 pglml)>脾肾阳虚证组(35.79±5.46 pg/ml)( P<0.05或P<0.01);三组尿AQP2含量呈脾肾阳虚证组(109.40±16.34 pg/ml)>湿热证组(97.43±18.56 pg/ml)>气阴两虚证组(85.50±11.90 pg/ml)(P<0.05或P<0.01)。结论:CRF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及水代谢紊乱,但湿热证者微炎症状态最明显,NF-κB与CRF浊毒内盛有关。AQP2与CRF脾肾阳虚证、湿热证水湿密切相关,尿AQP2可作为CRF水湿内盛的辨证参考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及其与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联合应用在预测成人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中的价值,以期为AKI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收集心脏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小时的血和尿标本,分别检测血清肌酐(Scr)、尿L-FABP和NGAL水平,比较AKI和非AKI组患者各标志物术后的动态变化情况,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标志物的单独及其联合应用的准确性。结果:尿L-FABP和NGAL水平在AKI组术后即刻及术后2小时均显著高于非AKI组,其浓度变化明显早于血清肌酐。结论:心脏手术后尿L-FABP和尿NGAL在心脏术后AKI早期即显著升高,较Scr可以更好地预测AKI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两者联合应用则可使得预测的精确性提高。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普伐他汀对尿蛋白的影响及延缓CKD进展的疗效;评价普伐他汀在非透析CKD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观察治疗对CKD患者CVD事件发生率、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开放、对照研究。应用统计软件获取随机分组表,确定受试者所接受治疗:A组:普法他汀组,B组:对照组。结果:入组43例CKD患者,A组25例(58.14% ). B组18例(41.86% )。其中男性患者20例(46.51 % ),女性23人(53.49%),男女比例为0.870: 1,平均年龄为50.83±14.25岁。治疗开始后A组的血脂异常就出现下降趋势,A组的尿蛋白比B组下降的快,A组较B组eGFR下降较为缓慢。结论:普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CKD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可能可以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脏病进展;控制CKD患者的炎症状态;降低患者CVD风险。普伐他汀20mg/d治疗CKD患者是相对安全的。
  • 摘要:目的:了解住院CKD患者的脂质代谢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回顾性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2009年4月到2010年10月18个月间所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肾脏科的住院CKD患者。结果:2009年4月到2010年10月,8个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肾脏科的住院患者,最终符合入、排标准的有效病历资料为1207份。在这1207名CKD患者中有543例患者存在血脂异常,占44.99%。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296例(24.52% ),高甘油三酯血症396例(32.81%)。实际仅有242例(20.05%)在服用降脂药物,占需要服用降脂药物治疗的50.84%。血脂达标患者仅为228例(18.89%)。结论:在肾脏科住院患者中,CKD患者占94.60%。近半数CKD患者存在血脂代谢异常。在CKD各期患者中均存在血脂代谢异常,以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为主。这些患者接受降脂治疗的治疗率低,达标率更低。
  •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能对造影剂所致的急性肾损伤有保护作用,而他汀类药物在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机制上和和中药黄芪具有协同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对照组,每组8只大鼠。组,(造影剂肾病+术前黄茂灌胃3天),组2(造影剂肾病+术前他汀灌胃3天),组3(造影剂肾病+黄茂、他汀联合灌胃3天),组4(造影剂肾病+不干预),组5(非造影剂肾病空白对照组)。进行动物造模,检测大鼠各组间肾功能(血清肌配+尿素氮)的差异;检测大鼠各组间组织病理学差异。结果:造影剂肾损伤组大鼠血清肌酐值、血尿素氮值和尿量均较假手术组大鼠显著升高。黄芪联合他汀类药物干预组,肾小管空泡变性及坏死和凋亡程度较造影剂肾损伤造模组显著改善。结论:黄芪和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对造影剂肾损伤大鼠模型具有肾脏保护作用,而且同时具有使MBL表达下调的作用,推测黄茂和他汀联合可以通过下调MBL改善补体激活过程,从而起到组织保护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体内心血管疾病相关蛋白结合毒素的清除情况。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器。用HPLC/MS/MS法测定透析前后血浆内的对甲酚硫酸盐(PCS),吲哚硫酸盐(IS)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计算这些物质的下降率,连续部分透析液收集法收集透析过程中的透析废液,测定透析废液中相应溶质的清除量,作为血透中溶质清除的金标准。结果:23例血透患者,平均年龄( 52.78±10.35)岁,男女比例1.3:1。PCS, IS和Hcy透析前后血浆水平无明显变化,明显低于BUN或Cr的下降率(P均<0.05 ),并且与BUN和Cr的下降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 ),游离部分的血浆下降率较总体部分清除率略高( P<0.05 ),但前两种物质的游离部分下降率仍不及BUN和Cr的下降率(P均<0.05 )。并且PCS和Hcy游离部分的下降率均与BUN或Cr无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蛋白结合毒素在高通量血液透析中清除相对欠佳,其在透析中的清除行为可能不同于小分子水溶性物质。
  • 摘要:目的:观察炎症因子在急性肾损伤(AKI)小鼠全身和局部肺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对急性肾损伤介导的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8-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75只,随机分为双肾切除组(BNx组n=25)、缺血再灌注组(I/R组n=25)和假手术组(N组n=25)。分别于术后0、2、4、6、24小时留取小鼠肾和肺组织及血浆标本。结果:BNx组和I/R组血清肌酐、尿素氮、血清IL-6、IL-1β和TNF-α浓度在术后2、4、6、24小时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肺组织匀浆ELISA检测发现肺组织中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在术后2、4、6、24小时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结论:AKI可以介导ALI,AKI时全身和肺组织局部的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AKI介导的急性肺损伤。
  • 摘要:目的:观察滋阴降火方在肾病综合征大剂量激素治疗阶段防治其副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61例其中有肾活检病理资料46例,MCD 22例、MsPGN 13例、MN 4例、FSGS 4例,MPGN 3例。随机分为西医组29例及中西医结合组32例。西医组按标准剂量给予激素(泼尼松)治疗。中西医结合组治疗:以上治疗加中药,拟方为滋阴降火方,临床随证加减。观察时间为8周。结果:观察两组患者,西医组副作用发生率64.3%,中西医结合组副作用发生率35.7%;中西医结合组痊疮的发生率为15.6%,西医组为57.7%;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90.6%,西医组总有效率69.2%。结论:对滋阴降火方在肾病综合征患者大剂量激素治疗阶段的临床观察,发现中西医结合组阴虚阳亢证表现的发生比西医组少;比较痊疮的发生,中西医结合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在阴虚证型和症候积分方面的控制也比西医组有效果。
  • 摘要:目的:分析以单纯性血尿为临床表现的IgA肾病患者的病理特点及血尿程度与病理改变的关系,为IgA肾病单纯性血尿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搜集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并只表现为单纯性血尿的患者共71例,结合牛津分级系统分析IgA肾病单纯性血尿患者的病理特点,及血尿与病理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在71例以单纯性血尿为临床表现的IgA肾病患者中,病理类型以局灶和(或)节段硬化型最多。71例IgA肾病单纯性血尿患者中血尿分布以2万≤~<4万多见,其次为大于16万,经肾活检发现肾小球全球硬化、节段硬化及全球+节段硬化的比例分布均以小于10%多见。结论:IgA肾病单纯性血尿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局灶和(或)节段硬化型为主,其病理损伤不一定轻微,血尿轻重与病理损伤无明显相关性,血尿轻的患者病理损伤也不一定轻。
  • 摘要:目的: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循证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饮食治疗的原则、方法和要求,改变患者的不良健康行为,从而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方法:入选45例患者中评价分数为60-80分,8例,80-90分20例,90分以上7例。观察项目包括比较本组患者第3、6、12个月接受循证健康教育前后的蛋白质、热量摄入量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胃周径。结果:与接受循证健康教育前相比,患者接受教育后第3、6、12个月,蛋白质、热量摄入量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周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有了循证证据的支持,患者改变了拒绝摄入过多蛋白质及热量的观念,在允许范围内提高了蛋白质及热量的摄入。通过循证健康教育及营养干预后,反映营养状况的人体学测量指标都有显著的提高。
  • 摘要:关于腹膜透析导管导致的并发症很多,但由腹膜透析导管导致腹壁直肠瘘的临床报道极少,文中对1例腹膜透析导管致腹壁直肠瘘的患者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该患者的病情以及针对病情所采用的措施,并讨论应该采取的治疗措施。
  • 摘要:目的:对国内关于中西医结合诊、治CKD.CRF诊断、疗效标准缺乏标准化及规范化的事实,提出实事论是的分析及讨论。方法:检索近15年来国内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有关应用中药、中药+西药口服、静脉用药、高位保留灌肠、结肠透析等方法治疗慢性肾病、IgA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10余种CKD文献报导78篇。从中选录文献报导作者引用诊、治CKD及CRF的参考文献的多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在78篇有关CKD.CRF诊、治参考文献中,从1985年-2007年前后26年的参考文献共约27种。1999年以前的参考文献占51.85% (14/27 )。治疗CKD.CRF的疗效判定标准共有4个级别。78篇文献报导中,治疗CKD.CRF的疗效很高,其中显效率占10%-20%。只有3篇报导,显效率53.71%以上,占96.15% ( 75/78 )。总有效率为50%只有1篇报导,其余总有效率为88.11%以上,疗效显著。结论:CKD是进展性疾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控制,当发生肾功能不全后,亦尚无法制止其恶化,更无法使有病的肾脏恢复原有功能。对CKD的治疗程及随访时间应该是数月到数年的时间。制定CKD.CRF诊、治工作标准化及规范化是历史的必然及时代的要求。
  • 摘要:介绍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认为肾间质纤维化是发生在肾脏,属于肾络瘀阻,瘀血阻络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目前对肾间质纤维化的控制主要在控制原发病、控制ECM生成细胞的活化、刺激ECM降解等几个方面,近年来对三七总皂贰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其可能在多环节、多靶点对肾间质纤维化起到治疗作用。本文对三七总皂贰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还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能否有效防治DN的发生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络病学说越来越受到中医界的重视,许多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疑难病,运用各种治络之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糖尿病肾病的肾脏病理改变主要呈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利用现代科技的检查方法,观察到肾脏组织发生了多种多样的改变。而这些病理改变符合中医聚而成形、久而成积的病理改变,可归属中医微积范畴。但与中医传统“四诊,宏观看到的或触到的有形结块有别,而是借助光镜、电镜等仪器观察到的微观病理改变,所以称之为“微型徵积”。通过搜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来论证从“肾络微型徵积”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发现很多化瘀、通络、消徵的中药能从不同的作用机制来降低蛋白尿,保护肾脏,进而延缓肾脏病进展,且安全性高。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但这些研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机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 摘要:目的:探讨雷至胶囊在治疗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模型组、雷至胶囊高剂量组、雷至胶囊低剂量组、雷公藤多甙高剂量组、雷公藤多昔低剂量组、雷公藤甲素组和缬沙坦组,每组10只。给药方法: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2m1;雷至胶囊高剂量组:雷公藤多昔2mg +"二至"药液0.8ml/200g体重/d;雷至胶囊低剂量组:雷公藤多昔1 mg +“二至”药液0.4ml/200g体重/d;雷公藤多试高剂量组:雷公藤多昔2mg/200g体重/d;雷公藤多昔低剂量组:雷公藤多昔1 mg/200g体重/d;雷公藤甲素组:雷公藤甲素400ug1200g体重/d;缬沙坦组:缬沙坦1.5 mg/200g体重/d。结果:PAN造模后第5d尿量减少、腹水,而浮肿不明显,精神萎靡,进食减少,体重下降。雷公藤制剂各组24h尿蛋白、血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雷至胶囊高剂量组降蛋白尿、改善贫血、降低AST疗效优于其余各组,各治疗组血肌酐轻度升高(p<0.05)。结论:雷至胶囊可能通过降低PAN肾病大鼠蛋白尿、改善贫血、降低AST、减轻足细胞足突融合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等发挥减毒增效作用。
  • 摘要:目的:采用常规方法和血栓弹力图(TEG)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原因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1年2月住院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5期)患者68例,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龄22~79岁,研究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3期)患者38例;研究组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KD5期非血液透析)患者30例。进行血常规及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可能存在异常;研究组患者APTT、PT明显缩短,FIB明显升高,提示研究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在对照组中存在5例R值增高,3例MA增高,而研究组中有4例R值增高,10例MA增高明显,提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患者要注意血栓的可能。结论:血栓弹力图可以更早判断慢性肾衰竭的血小板功能状态,对病情判定及是否应用抗凝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临床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建立慢性thy-1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模型,观察中药肾华片是否具有抑制系膜细胞持续增殖的作用,并观察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经典ERK/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为寻找抑制系膜细胞增殖的新药提供参考。方法:制备慢性Thy1肾炎大鼠模型,第4次抗体注射后第3周行干预治疗3月。每组8只,共7组:空白对照组(con)、模型对照组((thy-1)、厄贝沙坦组(Irb)、肾华低剂量(SHL)、肾华中剂量(SHM)、肾华高剂量(SHH)、厄贝沙坦联合肾华中剂量组(Irb+SHM)。每2周留取血、尿标本,检测肾功能、生化、尿蛋白定量。干预3月,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系膜PCNA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组织中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及ERK/MAPK通路中p-ERK的表达变化。结果:干预3月后,①尿蛋白定量:与thy-1组比较,各干预组尿蛋白定量均显著降低,SHM具有显著降尿蛋白趋势;②血清肌酐:与Thy-1组比较,Irb、SHL、SHM、 Irb+SHM组均显著降低;③血生化:与Thy-1组比较,Irb、SHH组血清总蛋白显著升高;Irb、SHM、SHH组血白蛋白显著升高;Irb、SHH组总胆固醇显著降低:Irb、SHL、SHM、 SHH组以及Irb+SHM各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每个肾小球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与con组比较,thy-1组明显增多,干预治疗组较模型组显著下降。结论:肾华片通过降低ERK活化程度,使ERK/MAPK通路下游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降低,p21表达升高,PCNA阳性系膜细胞数显著减少,治疗慢性thy-1肾炎有效。
  • 摘要:目的:本研究观察5/6肾切除大鼠12周血清对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特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探讨来自血液循环的刺激在慢性肾脏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1)、第一组为正常对照组,第二组为5/6肾切除大鼠模型组。2组大鼠第12周腹主动脉取血留取血清及肾组织标本,行血肌酐、尿素氮及病理鉴定造模是否成功。2)、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同步后,分为3组:① 10%胎牛血清组、②10%正常大鼠血清组、③10%5/6肾切除大鼠血清组;各组培养48h后,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 RT-PCR法检测各刺激组细胞黏附连接重要分子E-cadherin mRNA;细胞消化离心提取细胞总蛋白,western-blotting检测各刺激组E-cadherin、 wnt3、β-catenin、ZE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病理切片见:局灶肾小球硬化、间质炎细胞浸润、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提示造模成功,5/6肾切除大鼠12周的血清为肾功能不全血清。RT-PCR结果提示:与胎牛血清组及正常大鼠血清组相比,5/6肾切除大鼠血清刺激48h后HK-2细胞E-cadherin mRNA表达下调;western-blotting结果提示:与胎牛血清组及正常大鼠血清组相比,5/6肾切除大鼠血清刺激HK-2细胞48h后E-cadherin表达下调;wnt3、β-catenin及ZEB-1表达上调。结论:5/6肾切除大鼠12周血清刺激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引起E-cadherin表达下调。
  • 摘要:目的:基于miRNA芯片检测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大鼠肾皮质miRNA的差异性表达,并筛选差异显著miRNA,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些miRNA的靶基因及功能进行分析。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雷至胶囊组、雷公藤多甙组、雷公藤甲素组和缬沙坦组,每组10只。颈静脉注射PAN 100mg/kg造模,空白组予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i。造模后第2天开始分别进行灌胃给药,持续10天。结果:PAN造模后第5d出现尿量减少、腹水,精神萎靡而浮肿不明显。第7-10天大鼠症状加重。荧光Real-time RT PCR结果与芯片结果接近,PAN肾病部分高表达的miRNA基因位点呈簇状分布(cluster),集中分布于2个不同的基因簇,一个为19号染色体,另一个为6号染色体。结论:筛选出PAN肾病特征性miRNA: mo-miR-23a、 mo-miR-300-3p在PAN肾病中高表达。mo-miR-24、mo-miR-30c在PAN肾病中低表达。 19号染色体和6号染色体的一些基因位点可能与PAN肾病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DN大鼠模型肾组织SOCS3、TGF-β1、MCP-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54只健康Wise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每组1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右侧肾切除加腹腔注射STZ(50mg/kg)建立DN大鼠模型,厄贝沙坦组每日每只灌胃厄贝沙坦片(15mg/kg/d),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每日每只给予等量蒸馏水。分别于第4、12周各组取9只大鼠主动脉取血,留取肾脏标本,并称重。结果:4周末,模型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且随着时间延续呈进行性升高趋势;厄贝沙坦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减少,血Scr, BUN较同期模型组变化不明显。12周末,模型组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Scr, BUN均高于对照组与4周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 P <0.05 );厄贝沙坦组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Scr, BUN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0.05 )。结论:厄贝沙坦片可能通过调节肾组织SOCS3、TGF-β1、MCP-1的表达,减轻DN大鼠的肾脏病理损伤,对DN肾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益肾胶囊对DN大鼠肾组织SOCS3、TLR4及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系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DN模型组(DN)、DN模型+益肾胶囊治疗组(DN+Y)及DN模型+氯沙坦钾治疗组(DN+L)四组,每组10只。采用单侧肾切除+腹腔注射STZ,建立DN大鼠模型。结果:N组大鼠SOCS3、TLR4、IL-6在肾小管中有少量表达,在肾小球中表达不明显;DN组大鼠肾小球SOCS3、TLR4及IL-6表达上调,与N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益肾胶囊治疗后,肾小球SOCS3表达显著上调,而TLR4及IL-6表达明显下调,与DN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DN+L组与DN+Y大鼠肾小球SOCS3, TLR4及IL-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肾胶囊可能通过调节SOCS3、TLR4及IL-6在肾组织中的表达,降低DN的炎症反应,从而延组DN的进展。
  • 摘要:目的:观察DN大鼠肾组织中JAK-STAT-SOCS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变化,以期为进一步阐明阿托伐他汀对DN炎症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方法: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DN模型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每组2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利用单侧肾切除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mg/kg)建立DN大鼠模型,治疗组每日每只灌胃阿托伐他汀(8mg/kg/d),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每日每只给予等量蒸馏水。结果:模型组大鼠在腹腔注射STZ的第3天,血糖持续增高,并且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毛色晦暗。造模2周时大鼠体重明显下降,并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保持下降后的体重范围;MALB-U,24hUpr开始升高,且随着时间的延续呈进行性升高趋势,至12周24hUpr达93.56土3.87mg/24h;血Scr, BUN 2周时较同期对照组大鼠无明显变化,12周时Scr、BUN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JAK-STAT-SOCS负反馈调节机制可能参与DN的发病过程;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调节肾组织p-STAT3,p-JAK2,SOCS-1的表达,减轻DN大鼠的炎症反应,对DN肾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一肾一夹(1K1C)、二肾一夹(2K1C)手术方式联合高脂饲养并注射VitD3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肾动脉狭窄动物模型,通过测定主动脉斑块部位CD6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MMP1,2,9的分布及量的变化,探讨直接肾素抑制剂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是否优于钙通道阻滞剂。方法:将76只体重在,90-21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一肾一夹组、二肾一夹组及对照组,一肾一夹组及二肾一夹组采用平行针灸针缩窄法造成大鼠肾动脉狭窄,对照组则只暴露肾动脉,不做狭窄造模。二组大鼠均予注射VitD350万IU/kg并高脂饲养10周建立AS合并肾动脉狭窄动物模型。满足实验要求的一肾一夹组、二肾一夹分别随机分组并给予干预措施。结果:(1)采用平行针灸针缩窄法联合高脂饮食并注射VitD3可有效建立肾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2)造模手术及高脂饲养后各组大鼠血胆固醇均较术前显著升高。(3)比较同一种手术方式各组大鼠MMP9的蛋白定量,阿利吉仑组较氨氯地平组及生理盐水组均表达显著下降(P<0.05 )。结论:平行针灸针缩窄法联合高脂饲养并注射VitD3可有效建立肾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直接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通过增加斑块部位α-SMA的表达,抑制巨噬细胞CD68、 MMP1、MMP2、MMP9,发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RAS系统抑制剂的直接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是否具有抗AS作用并与厄贝沙坦相比较是否具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方法:将76只体重在190-21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一肾一夹组、二肾一夹组及对照组,一肾一夹组及二肾一夹组采用平行针灸针缩窄法造成大鼠肾动脉狭窄,对照组则只暴露肾动脉,不做狭窄造模。二组大鼠均予注射VitD3 50万IU/kg并高脂饲养10周建立AS合并肾动脉狭窄动物模型。满足实验要求的一肾一夹组、二肾一夹分别随机分组并给予干预措施。结果:阿利吉仑可明显降低1K1C及2K1C组血浆总胆固醇,厄贝沙坦则无明显降低血浆总胆固醇作用,RAS系统抑制剂对1K1C组血浆肌酐的降低作用不明显;CD68,α-SMA, MMP1, 2, 9在阿利吉仑组均较生理盐水组及厄贝沙坦组均显著降低(P<0.05 ):厄贝沙坦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巨噬细胞CD68,α-SMA, MMP1, 2,9也均较生理盐水组差异明显降低(P<0.05)。结论:RAS系统抑制剂对于2K1C模型有较为明显的降压作用,两者都可显著降低2K1C组血浆肌酐浓度,阿利吉仑其作用优于厄贝沙坦。直接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较厄贝沙坦抑制斑块部位α-SMA,巨噬细胞CD68、MMP1、MMP2、MMP9力度更强,并明显降低大鼠血浆总胆固酐发挥抗AS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与骨骼肌消耗的关系,以及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与骨骼肌消耗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主观营养评价法(MQSGA),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评分,选择以MQSGA>10分判断为存在营养不良者共70例,以3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观察体重指数等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及血常规等。结果:内源性血清皮质醇水平与MQSGA密切相关,相关系数(r=0.684,p<0.001),与透析龄、血清未饱和铁、总铁结合力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呈一定程度正相关,与MAC, MAMC显著负相关(p<0.01);空腹胰岛素水平与MAC、MAMC、甘油三酯呈正相关(p<0.05); HOMA-IR指数与MAC、MAMC、血清未饱和铁、总铁结合力及甘油三酯呈正相关(p<0.05);MRI检查中,血透患者与对照组股骨长度基本一致,但营养不良透析患者的右下肢横截面积明显减少,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透患者虽然血浆白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但血透营养不良患者仍然存在较低体重指数,肌肉组织含量均比正常人降低;血透营养不良患者内源性皮质激素水平升高,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胰岛素抵抗;营养不良透析患者下肢肌肉含量降低,而相对脂肪含量较高。
  •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川芍、黄精为主的补肾活血方是否对腹膜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分组:单纯PD组(n=28),PD+中药组(n=34)。观察指标:以PD后1个月为研究基线,PD1月及7月时的尿量、残肾KT/V、残肾CCr+Cun/2 。结果:单纯PD组及PD+中药组的性别组成(男:女,15:13VS19:15)、年龄(62.35士10.69VS64.52士11.28)、原发病、基线尿量(1028±326VS1156土425 ml)、残肾KT/V(0.52±0.18VS0.59t0.16)、残肾CCr+Cun/2 (3.15±t0.69VS3.36±0.72), ARB土ACEI使用率(71.43%VS73.53%)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PD 7月时两治疗组的尿量(615±236VS865±346m1)、残肾KT/V(0.32±0.15VS0.46±0.17)、残肾CCr+Cun/2(1.75±0.36VS2.27±0.29)均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p<0.05, p<0.01),与PD+中药组相比,单纯PD组尿量、残肾KT/V以及残肾CCr+Cun/2的降低更显著(p<0.05,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补肾活血方对于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残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陈氏灌肠方结合结肠透析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肾功能及电解质的影响。方法:纳入2008-2010年在龙华医院肾内科行结肠透析(陈氏灌肠方配合灌肠)治疗的终末期肾衰患者,行结肠透析3次以上者。所有患者已接受慢性肾衰一体化治疗,且治疗方案稳定一个月以上。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肾功能、电解质,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患者便秘、腹胀及纳差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者肌酐水平、尿素氮治疗后有所下降。结论:陈氏灌肠方结合结肠透析在短期内可降低终末期肾衰患者肌配、尿素氮及球蛋白水平,并可改善患者便秘、腹胀及纳差等症状,而对血尿酸、血清电解质及血浆白蛋白不产生影响。
  • 摘要:肾病综合征是以高度浮肿、蛋白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把病情缠绵难愈,治疗棘手的肾病综合征定义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一般将它归属于中医的“水肿病”范畴中。早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多处论述涉及该病。在《水气病脉证篇》中对于皮水、正水的描述,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顽固性水肿有着惊人的相似。而按五脏水分类,也可把本病归为脾水、肾水。《金匮要略》中对于水肿病所阐述的病因、病机,特别是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及方药,对于现代临床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陈以平教授治疗继发性膜性肾病(干燥综合征)验案一则。方法:患者王**,女,出生日期:1953-5-6。初诊日期:2009年12月9日主诉:反复口干、眼干伴泡沫尿2年余。患者体检发现血沉偏快十余年,波动于80-90mm/H,未重视。2008年1月因“口干、眼干”就诊于瑞金医院,经诊考虑为“干燥综合征”,当时尿常规示:尿蛋白+,予肾炎康复片,双白片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随访尿蛋白波动于1+-2+,未行24小时尿蛋白检查。该患者属继发性膜性肾病,干燥综合征的肾损害多以间质性肾炎为主,膜性肾病较为少见。该患者在病程中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肾穿刺诊为膜性肾病(继发型),初诊于陈师处时,尿蛋白降至1克以下,且激素减量服用中。结果:陈师一改以往“健脾益气活血化湿”治疗膜性肾病的法则,转而使用清热养阴生津为治疗大法,患者服后口干明显好转,后于二诊中加入健脾助运、酸甘化阴之品,在病例中虽未记载患者症状,但推测患者必有胃胀痛,食后腹胀之表现,该表现常见于干燥综合征患者伴萎缩性胃炎者。结论:此次处方与初诊时相比,补肾更甚而健脾之力略减,且加入了祛风通络、抑制免疫的青风藤。待复诊时,血IgG水平明显下降,症状有所好转,中药疗效显。
  •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应用与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院血透中心2011年1月~2011年6月血液透析患者16例,所有患者血管通路均为动静脉内瘘,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小时,透析充分性Kt/v>1.2。治疗采用血液灌流器与透析器串联(HP+HD)治疗,每两周1次。用肝素盐水2500 ml预冲,静止30分钟;低分子肝素4000u抗凝,治疗前一次性从静脉端注入,20分钟后引血,开始血流量100 ml/min逐步至20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先灌流透析2小时,达到饱和后取下灌流器,再继续透析2小时。患者同时给予常规基础治疗,罗盖全0.25ug口服,每天一次,不行冲击疗法,疗程8周。结果:治疗前后对照,PTH值、皮肤瘙痒VAS分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液透析器与血液灌流器联合应用可提高包括中分子物质在内的毒素的清除率,提高透析效果;能有效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皮肤瘙痒等,提高生存质量,弥补了单纯性血液透析的不足。
  •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回顾性研究汗腺功能在慢性肾衰竭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汗液的主要是由体内和皮肤温度来完成调节,而很多非温度因素也调节发汗反应,总结当前从大脑到汗腺的神经通路的认识,目前非温度调节因素包括运动、压力感受器的负荷状态以及体液状态等。分析正常人汗腺功能和慢性肾衰竭患者汗腺分泌汗液中的水分、中小分子物质、电解质等含量的变化,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益处,同时对比残余肾功能的排泄、调节、内分泌的作用。结果:尿毒症患者进行热水浴使汗液的体积也可以达到500-800m1/小时。并收集检查治疗15分和45分后汗液中钠钾氯,在加热治疗前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肾素活性、醛固酮、加压素、心房钠尿肽水平明显升高,一小时以后健康检查者和尿毒症患者的肾素活性、醛固酮、加压素升高但心房钠尿肽下降。醛固酮和心房钠尿肽的改变在慢性肾衰患者中更为显著,而汗液中电解质的成分并没有差异。结论:通过调节汗腺功能来代替部分残余肾功能并辅助治疗慢性肾衰竭是有依据和可行的,但仍是需要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正确选择肾脏替代治疗来降低急性肾衰竭死亡率。方法:急性肾衰竭(ARF)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主要有间歇性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50例患者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间断血液透析治疗比较,持续血液滤过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措施在治疗急性肾衰、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有突出的优点。结果:间歇性血液透析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临床上的主要差别是危重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影响,间歇性血液透析容易导致危重患者血压降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间歇性血液透析对炎症介质的清除不同:间歇性血液透析由于血液透析器通透性较小,一般不能清除炎症介质,而透析器的生物不相容性反而可刺激补体激活和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间歇性血液透析组急性肾衰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但肾功能恢复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结论:肾内科早期诊断和积及治疗及早期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优于间歇性血液透析,是延缓和改善急性肾衰竭向尿毒症发展最主要的途径,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化痰祛瘀方拮抗腹透患者腹膜纤维化临床疗效。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腹膜透析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行标准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治疗方法,即每天交换透析液3~4次,每次2000ml,白天液体停留时间为4小时,夜间停留时间为8~10小时;治疗组:腹透治疗方法、西医对症处理及中医辨证治疗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具有化痰祛疲功效为复方的中药。治疗疗程:每日一剂,疗程2个月,观察检测各项指标。结果:化痰祛瘀中药对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治疗组经用化痰祛瘀中药治疗后,临床症候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化痰祛瘀中药对腹膜纤维化相关指标及肾功能的影响治疗组疗后腹透液中TGF-β1因子水平及VEGF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TGF-β1、VEGF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腹透液中TGF-β1因子及VEGF因子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痰祛瘀中药复方可以改善腹透患者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提高腹膜透析治疗效果;化痰祛瘀中药复方能明显降低反映腹膜纤维化的相关指标水平,初步显示化痰祛瘀中药有较好的防治腹膜纤维化作用,起到拮抗腹膜纤维化、保护腹膜功能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价肾病综合征凝血功能的意义及较之传统凝血试验的优越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住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患者56例。检测各项指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t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数值,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各组的TEG各项指标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在肾小球微小病变组与膜性肾病组间MA值有显著差异(P<0.05),膜性肾病组MA值显著高于肾小球微小病变组;在肾小球微小病变组与膜性肾病组间K值有显著差异(P<0.05),膜性肾病组K值显著低于肾小球微小病变组;其余TEG各项指标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存在高凝状态,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各病理类型组无显著差异;但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膜性肾病较其他病理类型组高凝状态及血栓风险突出,TEG可以更早地判断膜性肾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状态及血凝块的形成,对患者病情的判定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较之传统凝血试验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摘要:目的:观察膜性肾病患者糖皮质激素应用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分析胰岛素抵抗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提高膜性肾病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近6个月内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行肾穿刺活检,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56例,分别测定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及尿蛋白浓度,计算平均动脉压、BMI、eGFR,同时详细记录患者用药史,建立数据库。入选患者37例,再根据近6月内是否使用激素分为两组,激素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通过稳态模型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从而评价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将胰岛素抵抗定义为稳态模型胰岛素指数≥2.0,分析应用糖皮质激素对胰岛素抵抗发生率的影响,以及胰岛素抵抗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经过对胰岛素相关指标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空腹O肤正相关的临床指标有:身高体重指数(r=0.373,P=0.033 )、血清白蛋白(r=0.408,P=0.015),负相关有尿蛋白浓度(r=0.437,P=0.010);单独与空腹C-肽相关的有: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和eGFR;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代谢指标与胰岛素抵抗无明显相关。结论:胰岛素抵抗是组织对胰岛素不够敏感,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代谢能力减低,肝脏、脂肪、骨骼肌等组织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需要超常量胰岛素才能引起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用科内经验方(益气固肾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用于IgA肾病蛋白尿型的患者,拟减少蛋白尿改善临床症状,分阶段对其临床疗效及副作用进行动态观察,验证该方对于增效治疗蛋白尿型IgA肾病的作用,为治疗IgA肾病提供一种有效的中药方剂。方法:根据深圳中医院肾病科IgA肾病的病例数情况,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病例,以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半随机分组,单号为试验组,双号为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黄葵胶囊2.5g,每日三次+贝那普利片10mg,每日一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加用益气固肾方。结果:尿常规的比较:两组患者尿常规中尿蛋白的比较在治疗7周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h尿蛋白定量的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性出现在治疗的后第6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疗程中两组患者的肾功能、血清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肾功能等均较稳定,组间差异及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固肾方能明显改善患者气阴两虚的临床症状,起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减少尿蛋白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雷至胶囊对PAN大鼠Dicer及足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0组:空白组、模型组、雷至胶囊组、雷公藤多甙组、雷公藤甲素组和缬沙坦组,每组10只。予模型组、雷至胶囊组、雷公藤多苷组、缬沙坦组行颈静脉注射PAN100mg/kg,空白组则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造模后第2天开始分别进行灌胃给药,持续10天。每日给药方法:空白组和模型组不给药,只予自来水2m1;雷至高剂量组:雷公藤多苷10mg+女贞子、墨早莲4g·kg-1;雷至低剂量组:雷公藤多普5mg+“女贞子、墨早莲4g·kg-1;雷公藤多苷高剂量组:雷公藤多苷10mg· kg-1;雷公藤多苷低剂量组:雷公藤多苷5mg·kg-1;雷公藤甲素组:雷公藤甲素2mg·kg-1;缬沙坦组:缬沙坦7.5 mg·kg-1。第10天,局麻下摘取肝肾,用于光镜及透射电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雷至胶囊干预后,肾组织dicer酶免疫荧光减弱,而SD分子nephrin、podocin免疫荧光改善,提示雷公藤制剂对PAN肾病SD分子表达的调控与dicer酶有关,雷公藤制剂可通过dicer-miRNA改善SD分子的表达减少蛋白尿。结论:雷至胶囊对PAN肾病SD分子表达的调控与dicer酶有关,雷公藤制剂可通过dicer-miRNA改善SD分子的表达减少蛋白尿。
  •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探讨南洋参对其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阿霉素肾病(模型)组和南洋参治疗(治疗)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7.5mg/kg诱导动物模型,正常组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第1天开始,治疗组大鼠每天以南洋参叶片水煎剂3ml/kg/d灌胃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以蒸馏水3ml/kg/d灌胃。灌胃8周后,检测第0、1、4、 8周各组大鼠24h尿总蛋白定量,检测第4、8周各组大鼠肾功能及血清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4周时,模型组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组较模型组减少;各组间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无明显差异。8周时,模型组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Cr和BUN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但治疗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南洋参可以降低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蛋白尿,改善其肾脏病理损害,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起到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了解近期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概况。方法:搜索近10年来医学杂志发表的有关慢性肾炎的中医药研究论文,阅读170多篇文章,运用参考文献18篇,从病因病机、辩证分型、辩证施治、总结和展望四个方面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综述。结果:1.慢性肾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为:肾与膀胱固邪深伏是发病的前提,肺脾肾虚损是发病的基础,水湿、热毒、瘀血是导致疾病加重和发展的条件,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是其病理特征,由脾及肾、从湿生浊是其演变规律。2.中医辩证分型:目前参照《慢性肾炎辨证分型试行方案》将慢性肾炎分为本证和标证,本证包括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4个证型,标证有外感(风寒和风热)、水湿、湿热、瘀血和湿浊等。3.辩证施治方面:提出健脾益肾、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为治疗慢性肾炎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要做到“扶正固本勿忘泄浊利;扶正固本勿忘活血化瘀”。结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不仅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完善,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megsin与ERK5MAPK之间的相关性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12周龄CD-1小鼠,共60只,将检测成模的48只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B组)、糖尿病+空质粒组(C组)、糖尿病+megsin质粒组(D组)和糖尿病+siRNAmegsin质粒组(E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A组)为只做单侧肾脏切除的12只小鼠,通过尾静脉质粒注射的方法,将空质粒、megsin质粒及megsin-siRNA质粒经由小鼠尾静脉注入糖尿病小鼠体内,对不同组肾脏病变程度进行观察。结果:与A组相比,B组与C组的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系膜区增宽,基底膜增厚,D组病理改变最严重,E组病变减轻。megsin、ERK5、TGF-β和FN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部位主要位于肾小球,2周末B组与C组表达增强(p<0.01),D组增多更显著(p<0.01), E组病变较B、C组减轻(p<0.01); 4周末上述各指标变化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12周末ERK5表达水平下降。结论:糖尿病小鼠中megsin和ERK5在肾组织表达增强。通过表达megsin糖尿病小鼠肾脏组织中ERK5MAPK、TGF-β和FN表达明显增强。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药有效治疗方案及有效的中医辅助治疗方法,阻止或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方法:通过对慢性肾脏病的定义、病因病机、病变特点的研究,分析总结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疗效不是太明显的方案加上中医的辅助疗法,以达到最佳的疗效。结果:通过对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症状等综合研究与中医古籍、理论等对比,中医对此有独特的理论和认识。根据慢性肾脏病病情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手段,研发出系列中药制剂应用于临床,创制了治疗慢性肾衰的虫草益肾颗粒方,还创制了较多的治疗慢性肾脏病病因的方剂,延缓了原发性或继发性肾病进展到慢性肾脏病的进程,推迟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导入替代治疗的时间,延缓了进展速度,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结论:中医药的治疗能够阻止和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可以延缓其发展成为终末期肾病的进程,配合中医的辅助疗法,效果更为明显。
  • 摘要:目的:按照随机对照方法,研究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作用,主要观察其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影响;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对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尿沉渣红细胞数及中医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口服贝那普利,10mg, qd,治疗组在口服贝那普利的基础上,口服加味黄芪赤风汤,为免煎中药颗粒,每天1剂,每日2次,用200m1开水溶化,早、晚饭后温服,疗程均为8周。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临床积分疗效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2%,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中医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联合贝那普利降低慢性肾炎尿蛋白的作用优于单用贝那普利;单用贝那普利对降低尿红细胞几乎没有作用,加味黄芪赤风汤联合贝那普利降低尿红细胞作用明显。加味黄芪赤风汤联合贝那普利在改善慢性肾炎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单用贝那普利。两组对肝肾功能均没有损害,具有用药安全性。
  •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Cys-c、hs-CRP、UA与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6月到2011年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及门诊DN患者63例,单纯糖尿病(DM)患者28例,均符合DM及DN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单纯DM无肾脏微血管病变组(DM组),28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并发肾脏微血管病变患者分为2组:微量白蛋白尿(DN1)组,20ug/min200ug/min,32例。留取血清、尿标本,检测血清Cys-c、hs-CRP、UA、TC、TG、Scr、BUN,用同位素99m Tc DTPA检测GFR,未用此法者采用MARA方程计算。结果:以UAER为应变量,血清Cys-c、UA与hs-CRP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UA与CRP是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三者对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分别为:UA、hs-CRP、Cys-c。结论:结果提示血清Cys-c、hs-CRP及UA可能通过炎症机制参与了DN肾脏微血管病变,进而推测血清Cys-c、hs-CRP及UA可能成为DN肾脏微血管病变的早期预测因子。
  •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SOCS1、TGF-β1、IL-6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肾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7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DN模型组(DN组)、黄芪治疗组(DA组)、氯沙坦钾治疗组(DL组),每组18只。利用单侧肾切除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mg/kg)的方法建立DN大鼠模型,连续给药12周。结果:DN组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皱曲、甚至断裂,系膜基质增生明显,系膜区增宽,可见部分肾小球硬化;肾小管明显扩张,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脱落、出现空泡样变性,部分小管萎缩。分别经黄芪和氯沙坦钾治疗后大鼠肾组织中系膜基质增生减少,肾小球硬化程度及及肾小管萎缩程度不明显。但两治疗组相比其病理组织学改变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黄芪具有一定的降低血肌酐,减少尿蛋白的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了SOCS,的表达而间接抑制了肾组织炎症因子TGF-州及IL-6的表达,从而减轻了肾组织的炎症反应,延缓了DN的进展。
  •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ATO)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肾组织SOCS-1及NF-κBp65表达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性理论依据。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和ATO干预组(n=18),每组组内再分成3小组,即缺血/再灌注6h组(IR6h)、缺血/再灌注24h组(IR24h)、缺血/再灌注48h组(IR48h),每小组6只。用5%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打开腹腔后,采用夹闭双侧肾动脉45min的方法进行造模,假手术组同模型组,但不夹闭双侧肾动脉;干预组于术前1周开始给予ATO10mg·kg-1·d-1灌胃,而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则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结果:假手术组中SOCS-1、NF-κBp65及ICAM-1蛋白几乎无表达,而模型组和ATO干预组SOCS-1、NF-κBp65及ICAM-1蛋白在各时间点均有表达,以肾小管上皮细胞阳性表达为主,且从再灌注6h起逐渐升高,至24h达高锋,48h回落,但仍维持较高水平;模型组中NF-κBp65及ICAM-1蛋白表达水平均与Scr、BU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OCS-1蛋白表达水平与NF-κBp65及ICAM-1蛋白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1. ATO预处理对肾脏有保护作用。2. NF-κBp65和ICAM-1均与BUN、 Scr浓度呈正相关,能反映肾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3. SOCS-1与NF-κBp65, ICAM-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可能调节了NF-KB信号通路。4. ATO对肾脏的作用机制,可能与SOCS-1的过表达、NF-κB信号通路被抑制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黄葵胶囊对早中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的治疗效果。方法: 82例患者中DNⅢ期40例,合并高血压者3例,眼底病变者1例,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DNN期42例,合并高血压者6例,眼底病变者4例;将4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21例。正常对照组20例,无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病史。三组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DN患者均给予糖尿病优质蛋白饮食;积极治疗糖尿病,选用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HbA1 c<7% 。控制高血压,降压药首选ACEI或ARB或两者联合使用,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使用氟伐他啶降脂,使低密度脂蛋白<2.5mmol/l。治疗组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黄葵胶囊2.5/次,一日3次口服,连服12周为1疗程。结果:DNⅢ期、Ⅳ期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β2微球蛋白、视黄醉结合蛋白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DNⅣ期尿蛋白浓度高于DNⅢ期(P<0.05)。DNⅢ期、DNⅣ期治疗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 )。DNⅣ期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 P<0.05 )。结论:糖尿病肾病早期不仅存在肾小球病变,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损害,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这种损害更趋明显;黄葵胶囊对早中期DN减少蛋白尿,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摘要:对西医和中医治疗肾性水肿的方法进行了阐述。西医对肾炎性和肾病性两种不同类型进行了介绍,并采用了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医则根据病因病机、名家经验、辨证施治等多个方面对治疗肾性水肿进行了详细介绍。最终提出中医、西医在肾性水肿治疗中应取长补短,提高治疗肾性水肿的疗效,减轻某些药物副作用。
  • 摘要:终末期肾衰尿毒症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国是全球的腹膜透析人数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虽然腹膜透析具有诸多的优点,但腹膜透析患者仍存在感染率较高,技术生存率低,治疗退出率高等问题限制其长期使用。随着接受腹膜透析患者数量的增多,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经验也逐步增加,并取得明显成效。因此认为,中西医联合治疗在提高腹透患者生活质量上有着巨大的潜能。提出中西医结合使透析剂量得到合理的确定,随透析时间延长,患者腹膜功能不全甚至衰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通过降低透析剂量有利于减少生物不相容透析液对腹膜的损伤,减少透析相关的糖代谢、脂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并发症,使腹膜功能及残肾功能得以保护,营养状况和胃肠功能情况得到改善,并提出防治腹膜炎的方式。
  • 摘要:微炎症状态是导致血透患者营养不良、难治性贫血、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微炎症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不良密切相关,称之为MIA(malnutrition,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综合征。目前尚缺乏防治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有效方法,本文探讨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为有效阻断炎症-营养不良-动脉粥样硬化这一恶性循环,从而进一步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率提供新的方法。
  • 摘要:多年来,瘀血在各类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活血化瘀疗法已成为肾病治疗的重要法则,但多限于按辨证分型或久病入络的理论用药。本文将全面论述活血化瘀理论在肾脏病中的合理应用,以期引起肾科医师对活血化瘀理论在肾病治疗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肾病治疗的疗效。
  • 摘要:目的:对肾皮质代谢组学的柴黄益肾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DN)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我们利用质谱联用技术整合的代谢组学分析平台,以STZ诱导的DN大鼠为模型,从肾皮质代谢组角度,探讨与DN相关的代谢异常,以及柴黄益肾颗粒和福辛普利的干预调节机制。结果:1.常规生化和病理研究结果显示,STZ诱导的DN模型大鼠造模20周时的体重、肾重指数、血糖、血脂、24小时尿蛋白水平、系膜基质纤维化和小管间质损伤程度等显著改变,但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血肌酐未发生明显改变;小剂量柴黄益肾颗粒和福辛普利干预能有效改善1型DN模型大鼠的血脂、24小时尿蛋白水平和小管间质损伤程度。2.肾皮质整合代谢组学平台被成功应用于1型DN病理及柴黄益肾颗粒和福辛普利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结论:柴黄益肾颗粒干预能够延缓DN进展,可能与其回调皮质中某些异常变化的代谢物有关。两者均能改善许多与DN相关的异常代谢物水平,但柴黄益肾颗粒对于脂质组代谢异常的调节要逊于福辛普利。
  •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中医证候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为本虚证和标实证两大类。用聚类分析对中医证候情况进行探索性检验,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典型相关分析对中医证候分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显示,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比和体重指数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平均糖尿病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Ⅲ期患者病程低于IV和V期患者。2.随着糖尿病肾病病程的进展,高血压和搪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例逐渐增多,收缩压、FBG、HbA1C、CHO、LDL、BUN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而糖化血红蛋白呈逐渐下降趋势。3.聚类分析结果共聚出七类证候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情况基本相符。4.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阳虚证与日UN、LDL相关。5.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UN与痰浊证相关,HbA7C与湿热证相关。结论:1.糖尿病肾病的分期越高,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比例逐渐增多,理化指标呈现规律的变化。2.塘尿病肾病早期以气虚证和阴虚证为主,后期以阳虚证和血虚证为主,体现了“阴损及阳”的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证实糖尿病肾病证候呈现“本虚标实”的特点。3.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提高其生存率。方法:对本院2005~2010年的178例MHD患者按年龄分成两组:老年组(60岁以上者)92例,男性64例,女性28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7例,糖尿病肾病18例,多囊肾5例,高血压肾病9例,痛风肾2例,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1例。对照组(非老年组))86例,男性60例,女性26例。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运用FreseniusFB透析器,每周透析2~3次,4~5h/次,血流量180~250m1/min,透析液流速500m1/min,脱水量0.5~2kg/次,追加肝素20~30mg。两组患者血管通路透析初期采用临时颈内静脉或股静脉插管,逐渐过渡到动静脉内痰,观察与透析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结果:存活率老年组存活1年以上者32例,存活3年以上者53例。1年内死亡者死因多为心力衰竭。MH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例)组别n 心力衰竭 心率失常 低血压 高血压 脑出血 心绞痛 其它老年组92 42 13 16 25 3 27 3对照组86 27 7 8 30 1 6 4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结论:低血压血液透析过程中,老年人较年轻人更易出现低血压,且症状更为严重;高血压对于老年透析人群,血压控制在140 / 90mmHg以下可能引起低血压或心肌低灌注,所以<160 / 90mmHg可能为更易接受的指标;老年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明显多于青壮年组,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纹痛等。
  • 摘要: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有效方法。尽管腹透技术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不少并发症。特别是家庭腹膜透析时因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一方面缺乏足够的腹透知识,另一方面缺少无菌技术知识,因而家庭腹膜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通过对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出院的40例家庭腹膜透析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以临床资料为例,对急停腹膜透析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进行了阐述。
  • 摘要:目的:探讨CysC与MHD患者细胞因子及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1)选择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龄超过3个月的MHD患者110例,其中男5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8.1±13.7)岁,平均透析龄(34.7±18.8)月,病情稳定,已排除急性感染、急性心血管事件及其他活动性疾病;健康对照组40例,其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均正常。(2)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肤抑素C ( CysC )、同时检测hsCRP、tHcy、IL-1β、IL-6、TNF-a水平。(3)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病变的程度,颈动脉彩超内膜中层厚度(IMT) ≥1.0mm为IMT增厚,IMT≥1.3mm为斑块形成。(4)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相关分析用直线相关与多元逐步回归法。结果:(1)血清CysC实验室的正常值为(0~1.16) mg/L, MHD患者的CysC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6.19±0.95)比(0.76±0.21)mg/L, P<0.01]; MHD患者hs-CRP、tHcy、 IL-1β、IL-6、TNF-a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或P<0.01)。(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05或P <0.01)。(3)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CysC水平与hsCRP、tHcy、IL-1β、IL-6, TNF-α及IMT、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与透析龄、收缩压、iPTH亦呈正相关(P <0.05或P <0.01)。(4)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ysC、hsCRP和年龄是MHD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大部分残肾功能已丧失,而肾脏是清除循环中CysC的唯一器官,随着透析龄的增加,CysC清除减少、血清CysC水平逐渐升高;同时,血液透析对CysC等大分子物质不能有效清除,导致其在体内堆积,成为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 摘要:目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探讨河北地区汉族人群megsin基因C2093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肾内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58例,按尿蛋白排泄率将其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在糖尿病肾病组中,又根据其尿蛋白及肌醉水平分为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和肾功能不全组。同时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无糖尿病对照者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取各受试者的肘静脉血3ml,用于提取基因组DNA及检测HbA1c、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酣、肌配、尿素氮等生化指标。用PCR-RFLP检测所有受试者的megsinC2093T基因型多态性。结果:1.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megsin基因C2093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明显差异。2.糖尿病患者的各基因型组间年龄、性别、病程、BMI、血压、血糖、HbA1c、肌酐、尿素、甘油三酯、胆固醇、尿蛋白排泄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megsin基因多态性、病程和收缩压是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河北地区汉族人群存在megsin基因C2093T多态性,即CT型、CC型、TT型。2. megsin基因C2093T多态性可能与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有关,CT基因型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易感基因。
  • 摘要:目的:研究拟观察低钙透析液联合高通量透析(HFHD)对尿毒症伴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患者钙磷代谢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MHD患者23例,将2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2例,换用Fresenius F60高通量透析器;B组11例,使用Fresenius F6透析器。所有患者均换用钙离子浓度为1.25 mmol/L的透析液,共观察12周。比较2组血钙、血磷、iPTH、Hb、 Alb、PAB、hs-CRP、IL-6、TNF-a、TSF、MAMC。结果:2组间更改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A组患者血Ca、磷乘积、iPTH明显低于B组患者( P<0.01),血P及IL-6亦低于B组患者(P<0.05 )。无一例患者出现低血压及肌肉痉挛。结论:低钙透析液联合高通量透析能更为安全有效地改善iPTH水平中重度升高需要较大剂量活性维生素D治疗以及高磷血症需服用含钙磷结合剂MHD患者营养状态及矿物质及和骨代谢紊乱。
  • 摘要:目的:观察三金三子二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运用中药三金三子二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56例。结果:总有效率91.07%。结论:三金三子二石汤治疗泌系结石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肾内科住院或者长期门诊随访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共45例,将45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予以贝那普利(20mg/d),治疗组予以贝那普利(20mg/d)与氯吡格雷(75mg/d)联合治疗,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检测尿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血清Scr、 BUN、24h尿蛋白定量、血糖、计算Cc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1.两组尿蛋白及定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尿蛋白定量均有降低,但治疗组更加明显。2.两组MA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P均有降低(P<0.05)。3.两组肾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cr和BUN均有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cr均较治疗前升高。4.治疗组伴和不伴高血压尿蛋白及定量比较:治疗组伴和不伴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尿ALB、尿β2-MG、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有明显降低(P<0.05 ),治疗后伴高血压患者与不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伴和不伴高血压尿蛋白及定量比较:对照组伴和不伴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均有明显降低(P<0.05 )。结论:1.两组经治疗后尿蛋白均减少,血清Scr下降,Ccr升高,改善了肾功能。2.氯毗格雷联合贝那普利组对降低尿ALB、尿(32-MG,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更有效,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效果更佳。可能是通过改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阻断血管紧张素对肾小球内皮细胞的促增殖与系膜基质的沉积作用,从而改善肾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病理诊断为IgA肾病的311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58例,女153例;年龄14~68岁,平均34岁。观察性别,发病年龄,血压,血清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根据MDRD公式计算所得肾小球滤过率(eGFR),病理Lee氏分级,病理是否合并缺血性肾损伤、间质小管病,临床是否合并有恶性高血压、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结果:1.高尿酸血症组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酥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恶性高血压、肥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随着Lee氏分级的加重,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3.随着eGFR水平的下降,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呈线性升高。4.4.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两组间与病理合并缺血性肾损伤有关而与合并间质小管病无关。结论: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性别、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醉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高血压、肥胖、恶性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及肾脏病理Lee氏分级、缺血性肾损伤有关。有效地控制血压和体重,积极治疗保护肾功能可望改善肾脏病理损害程度及肾脏小血管病变,从而延缓IgA肾病的进展。
  • 摘要:目的:探讨多囊肾病的中医证型规律,及其与年龄、病程及肾功能情况的关系,为多囊肾病的中医诊治的规范化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59例多囊肾病患者中医证侯学、人口学、肾功能及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等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探索多囊肾病中医证侯规律。结果:气滞血瘀、寒湿凝聚型血肌酐水平较脾肾阳虚兼湿热型、肝肾阴虚型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囊肾患者不同的病程和CKD分期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囊肾病中医证型可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聚、脾肾阳虚兼湿热、肝肾阴虚四型。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多囊肾病的中医证型特点,在中医证型研究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间,门诊随访及住院治疗的150例经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单纯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两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临床指标、病理类型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中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的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GFR), 24h尿蛋白、尿红细胞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前后尿素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不同病理类型划分,中药组中系膜增生患者治疗前后的肌酐明显下降(P<0.05 )。中药组中局灶节段增生、系膜增生及系膜增生伴硬化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小时尿蛋白明显下降(P<0.05)。中西医结合组中局灶节段增生、系膜增生、局灶增生伴硬化与FSGS及系膜增生伴硬化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小时尿蛋白明显下降(P<0.05)。结论:单纯中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IgA肾病均具有一定疗效,且疗效相当。对于患者24小时尿蛋白,中药组对局灶节段增生、系膜增生、系膜增生伴硬化等病理分类的疗效较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则局灶节段增生、系膜增生、局灶增生伴硬化与FSGS及系膜增生伴硬化等病理类型的疗效较好。
  • 摘要:目的:探讨低钠透析是否可以通过非容量依赖性机制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方法:所有患者需经过临床指标和生物电阻抗法检查确定已经达到了“干体重”状态。所有患者正式开始研究前使用标准钠浓度(138mmol/L)的透析液进行透析一个月。期间采集各种基础数据。然后被研究患者改用低钠透析液(136mmol/L)进行透析。随访时间4个月。结果:在透析后容量状况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患者血压逐渐下降,在低钠透析进行的第2个月血压下降较基线水平有显著差异,在试验结束的第4个月44小时动态血压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显著下降;透析期间低血压相关表现无明显变化;患者血清钠浓度亦无显著改变。结论:在非糖尿病的血压透析患者中、在保持容量状态稳定的情况下,下调透析液钠浓度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提示低钠透析可以通过非容量依赖机制改善患者血压控制。
  • 摘要:目的:初步评价不同剂量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例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滤过率(eGFR)30~59ml/min、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浊毒内蕴证患者,按就诊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例。先经过4~6周导入期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予大、小两种剂量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治疗。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肾功能、生活质量积分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开始下降,大剂量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小剂量组。(2)肾功能变化:治疗前后比较,大剂量组血肌酐(Scr)明显下降(P<0.01), eGFR显著上升(P<0.05),大剂量组对肾功能的影响优于小剂量组。(3)生活质量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大剂量组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优于小剂量组。(4)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说明大黄附子细辛汤无论大、小剂量均是安全的。结论:初步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随着整方药物剂量的增加,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的作用更明显而且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血Cystatin C)与肾小球率过滤(GFR)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肾内科门诊和住院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共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6.04±4.37岁。另设对照组20例,为健康志愿者,无高血压或高血压长期控制良好,无糖尿病。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Cys C、SCr、Ccr、eGFR与GFR的相关性用Pearson's相关系数计算,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并采用AUCROC评价血清Cys C的可靠性。结果:随着GFR的下降,Ccr、eGFR也下降,而血CysC, Scr则逐渐升高;在各指标与GFR的相关性比较中,在CKD早期以血CysC与GFR的相关性最好。结论:1.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清CysC水平能够敏感、准确地反应肾小球滤过率。2.检测血清CysC较Scr能早期反应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损害。
  • 摘要:目的:观察低钙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南开医院肾内科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0例,均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选前均使用标准钙透析液处方并配合口服活性维生素D3及碳酸钙,入选后换用低钙透析液处方。共观察12个月,每3个月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和超声分型的变化;并检测血钙、磷、镁、甲状旁腺素(iPTH),计算钙磷乘积,观察患者使用低钙透析液有何不适。结果:患者在改用低钙透析液后,血钙、磷、钙磷乘积水平均有所下降,iPTH水平符合美国NKFKIDOQI 2003年标准;改换低钙透析液后,颈动脉中层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颈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下降。结论:使用低钙透析液可有效降低钙磷乘积,延缓血管钙化并使软斑块和扁平斑块消失,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在活性维生素D3和碳酸钙的配合使用下,患者的血钙水平可保持基本稳定,PTH亦维持在较理想水平对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柴黄益肾颗粒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TGF-β1、Smad3表达的影响,探讨柴黄益肾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蒙诺组,每组10只,利用单侧肾切除加腹腔注射链脉佐菌素造成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20周。采用RT-PCR方法检测TGF-β1、 Smad3、Smad7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TGF-β1, Smad3 mRNA表达显著升高,中药组与蒙诺组均能抑制TGF-β1, Smad mRNA表达,各实验组Smad7 mRNA表达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下GF-β1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中药组与蒙诺组较模型组下降明显;模型组肾小球硬化指数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中药柴黄益肾颗粒可以降低实验大鼠血糖、血脂及24h尿蛋白水平,减轻肾脏病理改变。
  • 摘要:目的:基于miRNA芯片检测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PAN)大鼠肾皮质miRNA的差异性表达,并筛选差异显著miRNA,雷至胶囊对PAN大鼠miRNA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雷至胶囊组、雷公藤多甙组、雷公藤甲素组和缬沙坦组,每组10只。予模型组、雷至胶囊组、雷公藤多苷组、缬沙坦组行颈静脉注射PAN 100mg/kg,空白组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1。造模后第2天开始分别进行灌胃给药,持续10天其间,第10天,局麻下摘取肝肾,用于光镜及透射电镜、miRNA芯片检测及Real-time RT PCR验证。结果:雷至胶囊干预后,肾组织dicer酶免疫荧光减弱,而SD分子nephrin、podocin免疫荧光改善,提示雷公藤制剂对PAN肾病SD分子表达的调控与dicer酶有关,雷公藤制剂可通过dicer-miRNA改善SD分子的表达减少蛋白尿。结论:1.筛选出PAN肾病特征性miRNA:rno-miR-23a, rno-miR-300-3p在PAN肾病中高表达,提示这些miRNA可能参与PAN肾病足细胞损伤及蛋白尿。2.雷至胶囊可能通过干预上述miRNA表达发挥减少蛋白尿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护肾固精方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单侧输尿管梗阻(UUO)组、福辛普利组及护肾固精方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行无菌手术剖腹,分离左侧输尿管但不结扎,其余三组均于近肾盂端结扎左侧输尿管。各组于术后3、7、14、21天分别随机处死6只大鼠,取梗阻侧肾脏,观察其大体形态及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脏MCP-1、OX-62及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1)肾脏病理:假手术组未见异常。UUO组随梗阻时间延长,肾小管间质损害进行性加重,福辛普利组及护肾固精方组病理损害较轻。(2)免疫组化:假手术组MCP-1、 OX-62及TGF-β1几乎无表达;UUO组,随梗阻时间延长,MCP-1及OX-62表达逐渐增加,福辛普利组及护肾固精方组在各时相点的表达均低于UUO组,但高于假手术组。相关分析示MCP-1、OX-62及TGF-β1表达呈两两正相关,且都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相对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护肾固精方可以抑制泌并阻断其对DC的趋化、组织迁移及活化作用,减轻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TGF-β1的合成,减少肾小管间质ECM的异常积聚,防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