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军肝胆外科学术会议
第六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军肝胆外科学术会议

第六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军肝胆外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3-25

主办单位:《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军肝胆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器官短缺一直是制约肝移植发展的全球性难点。随着移植需求的不断增多,供者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为缓和这对矛盾,20世纪末活体肝移植应运而生,成为开拓供肝来源的重要途径,显著减少了受者的等待时间。进入21世纪,随着外科技术的日益熟练和术后并发症防治经验的积累,活体肝移植已步人健康而稳步发展的阶段。目前,全世界一万多例活体肝移植中,70%分布在日本、韩国等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区,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活体肝移植占肝移植总数的比例高达90%以上。来自UNOS的数据显示,自1999年以来美国的活体肝移植工作出现飞跃性发展,连续12年活体肝移植数量保持在200例以上,近几年来保持平稳发展。中国大陆地区自1995年完成首例活体肝移植至2011年3月,共完成1460余例活体肝移植。然而相对于尸体肝移植,活体肝移植在外科技术上更加复杂,手术难度高。中国活体肝移植许多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尚有待确立。
  • 摘要:近20年来,生物医学科学的蓬勃发展以及循证医学和人文医学的兴起,导致外科学理念的深刻变革,以疾病为中心和技术至上的生物医疗模式正在被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医疗模式所替代,只有符合人文精神的循证决策和微创化手术才能代表21世纪的现代外科[1-3],对患者整体健康和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成为外科治疗的新理念和新标准[4]。单纯追求手术治疗的物理效果不再是外科手术的终极目标,对手术质量的评价已由过去片面强调彻底清除病灶转向“最小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和最佳康复效果”的多维度综合考量,从而导致传统经验外科模式向着现代精准外科模式的悄然转变[5]。
  • 摘要: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瘤,近年随着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和普及,肝血管瘤的发现率不断提高,而针对该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甚少,缺乏成熟而严格的诊治标准,因此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师对该病的诊治都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点。
  • 摘要:远端胃癌D2淋巴结切除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开腹手术,其对进展期胃癌的重要性已获得充分肯定[1]。然而,这一术式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可行性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少量确定性报导[2-3];产生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胃周解剖的复杂性所导致的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的技术门槛[4],而后者是评价手术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5]。我院自2004年实施这项术式以来,逐步积累了实施腹腔镜D2淋巴结廓清的经验,基于腔镜下解剖观察和思考,形成了一套连贯合理的解剖思路和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手术程序。我们认为,它是在对胃周解剖间隙[6]、解剖标志和血管变异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手术步骤的合理安排和腹腔镜技能的充分应用。
  • 摘要:供体肝脏(供肝)低温保存是临床肝移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供肝的低温保存损伤一直是影响肝移植临床效果的重要原因。本实验试图探讨低温保存供肝糖原含量与肝脏微循环功能的关系及其意义。rn l材料和方法rn 1.1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rn 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56只,雌性27只,雄性29只;体质量2.2~2.6 kg,购自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供体组(28只)及受体组(28只),两组动物分别作下列处理。rn 1.1.1供体的制备:28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个亚组,各组于术前24h作如下处理:A组(n=7),禁食24 h,但自由饮水;B组(n=7),标准实验室饮食(热能150 kal/kg,脂肪10 g/kg,蛋白2 g/kg);C组(n=7),标准实验室饮食+每6 h静脉滴注25%葡萄糖30ml,共4次;D组(n=7),标准实验室饮食+每4 h
  • 摘要:术后谵妄是一种并不少见且复杂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发生在老年男性患者,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手术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更多老年患者可能接受外科治疗,因而对于本病的认知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消化外科中,本病症状容易与术后离子紊乱、肝性脑病、胰性脑病等表现出的精神症状相重叠,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 摘要:21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成为历史,回顾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历程。从1842年提出急性胰腺炎概念至今已经过去170年,我们的治疗观念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转变,从内科治疗为主到外科治疗为主,再到非手术治疗基础上适当的手术治疗为原则,充分体现了认识事物规律的曲折性和波动性。急性重症胰腺炎作为一种由局部到全身的急危重症所独有的一些特点逐渐被认知和理解。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距离完全征服这种疾病仍然任重而道远!rn 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经验和体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观点,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参考。rn 我们认为当前对于SAP的诊治国内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观念问题!rn 从国际层面上来看,目前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观点已日趋一致,并且形成了通行的诊疗规范,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建立了完善的转诊机制,使得SAP患者可以及时得到诊断并转到胰腺治疗中心接受规范的系统的治疗。
  • 摘要: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是指发生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和左右肝管的粘膜上皮癌,亦称为高位胆管癌或上段胆管癌。1965年Klatskin首先描述了胆管分叉部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强调此类肿瘤往往瘤体较小,边界清楚,少有转移,故又将肝门部胆管癌称为Klatskin瘤。肝门部胆管癌隶属于肝外胆管癌范畴,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0%~75%。rn 胆管癌的发病率和发病原因可能存在地区和种族间的差异,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在欧美国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肝门部胆管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在美国有40%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人尸检时发现有胆管癌。在东方国家,胆管结石和寄生虫感染与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胆肠内引流后反复胆道感染常导致胆管癌的发生。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提示胆管癌与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相关性。
  • 摘要:直肠癌是目前我国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特别是中低位直肠癌,占到我国总体直肠癌发病率的75%左右[1]。直到目前为止,对于直肠癌的治疗仍然是以外科手术为主。随着Heald等[2]在1982年提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或称直肠周围系膜全切除术(complete circumferen-tialmesorectal excision,CCME)这一新技术以来,TME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已成为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而TME之所以能够发明并且不断发展,正是由于人们对盆腔局部解剖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成的。本文就盆腔应用解剖对于直肠癌手术的指导作用进行相关的探讨。
  • 摘要: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我科室为5例肝硬化并门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施行的腹腔镜门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rn 1资料与方法rn 1.1临床资料rn 本组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1~52岁。均有“上消化道出血”史,术前彩超、CT提示脾脏长径16.8 cm(15.4~24.0 cm),血常规检查提示一系、二系和(或)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平均:2.56×1012/L,血小板平均56.4×109/L,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均为A。rn 5例术前诊断均为乙肝肝硬化,并门脉高压,脾肿大并脾功能亢进。rn 1.2手术方法rn 患者右侧斜卧位45°,头高30°,依次建立4孔,A孔(观察孔):脐下0.5cm处,正中线上,长1 cm;B孔(操作孔):左液中线、平脐处,长1 cm;C孔(操作孔):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处,长0.5 cm;D孔(操作孔):右锁骨中线、肋缘下4 cm,长0.5 cm(以上均为纵切口)。气腹压力维持在14 mm Hg(1 mm Hg=0.133 kPa)。
  • 摘要:胰腺癌是病死率很高的恶性消化道肿瘤,在美国和欧洲位列男性女性癌症相关性死亡的前5位[1-2],尽管胰腺癌综合治疗已得到不断地发展,但目前手术仍然是治疗措施中最关键的环节。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患者肿瘤的良恶性,血管受侵与否,淋巴结转移程度,是否合并其他器官的转移等相关因素。我们通常采用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以上的各种因素进行术前预判断。但由于缺少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以及影像学上的局限性,目前还不能达到100%的术前确定性诊断。在影像学上胰腺癌和胰腺炎有时难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常常依赖于病理学结论。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血管受侵犯的程度及周围器官是否存在着转移在实际手术中经常被发现与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得出的预判断不一致,因此手术中的早期探查及之后的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这里将我们在手术操作中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做一下交流。
  • 摘要:胰腺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95%的胰腺癌为导管细胞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cancer,PDAC),其具有恶性度高,早期诊断率低,疗效欠佳,预后差等特点,病死率接近100%,5年生存率<5%[1-3]。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方法,但即使根治性地切除肿瘤,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率仍低于30%[4]。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10年全世界新发胰腺癌病例已达到292471例。随着世界人口日趋老龄化,胰腺癌必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研究其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这种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本文主要从流行病学和病因学两个方面对胰腺癌的发病规律进行综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