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六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
第六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

第六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深圳
  • 出版时间: 2011-09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馆学会

会议文集:第六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使图书馆学的技术含量提升了。网络信息技术为图书馆学研究不断注人新的活力,扩展了图书馆学研究的范畴和空间。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主体的图书情报技术应用研究得到很大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不断革新图书馆学研究的手段。网络不仅成为获取信息的媒介,而且它的巨大规模、复杂关系、全球性的空间特性,形成了信息链接结构、组织模式和应用规律,由于表达它们所采用的是技术性的语言,所以更多注重了图书馆应用成果的研究,缺乏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方法论意义上的讨论。信息时代正经历着从一个质量和热量为标志的经济向一个无质量(mass)、基于数位(bits)的经济转变,不能仅从物质、能量角度去观察世界,必须重视“序”在存在中的地位。网络信息技术改变(重组)人们的头脑,使用的工具(技术)决定着人们的思维,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不只是一种技术路线,更是一种哲学或方法论。
  •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新技术的引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学研究呈现出了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一大批新馆舍建成启用,总分馆制开始推行,数字图书馆全面普及,图书馆之城引领时尚,图书馆联盟风起云涌,更为重要的是,公平、公益、公共的现代图书馆理念开始回归,免费服务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一切,都为图书馆学研究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课题,也为图书馆学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图书馆学繁荣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新概念的大量诞生和广泛应用.这些新概念的出现和大量使用,不仅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人对图书馆普遍现象和终极存在进入到了新一轮理性探索阶段。无论是新概念还是新实践,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创造,具有创造性的实践向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改变原有的思维框架,抽象出新的概念以适应新的现实情况,而由新概念形成的新观念又引领实践的前进方向,扩大实践的对象范围,提高实践的水平,促进实践的发展。在新与新的不断碰撞和交互作用中,图书馆理论和实践完成了一次集体蜕变和超越。创造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的联系,由于“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广阔,同时又由于使人的内在心灵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
  • 摘要:基础理论是一门学科最核心的内容,基础理论的进展标志着一门学科的进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截至目前,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已经提出了很多代表性理论观点,更是出现了一批述评与论著,特别是1984年以来的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不断推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在"否定之否定"中向前迈进.在新的千年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当然会势不可挡地继续发展,真正开启其"现代性"之旅.现在人们眼前的紧迫问题是:为了建立起日益成熟的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应当如何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究竟应向何处发展?应当发展什么内容?怎样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衡量其发展水平?在近十年探索与思考的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拟通过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在引入图书馆学“核心论域”的概念的基础上,简要回答上述问题。试图从“客观知识本体论”的视域,给出一个“多元一体”的包容性整体解释,作为新时期如何重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一个思想提纲。通过探寻“核心论域”,发现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集合”;通过设定“核心论域”,发现了图书馆的独特价值目标体系;通过构建“核心论域”,发现了实现图书馆独特价值目标体系的基本路径;通过发展“核心论域”,发现了图书馆基本运动规律和微计算系列技术方法,通过评价“核心论域”,发现了图书馆事业今后的“应然定位”。
  • 摘要:本文从美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美国公共图书馆产生发展、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建立以及当代美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中的公民社会因素.可以说,美国公民社会建立的过程也是美国公共图书馆从无到有,从收费会员图书馆到免费税收支持的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模式是自上而下,依靠政府行政命令而设立的,与美国公共图书馆从草根中发展起来的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目前来看,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面临众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服务和收费问题上。作为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的机构,公共图书馆离开了公民社会的支持,无法产出社会效益以及获得民众的满意与支持,就丧失了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博弈能力,表现为在政府财政的项目支出中,图书馆经费往往成为优先考虑压缩的对象。但是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面临着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制度环境。类似于基金会的非政府组织能否发展,发展的空间能有多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政府的“能力”和“意愿”。这是因为中国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决定制度安排的基本框架,并且遵循自上而下制度变迁原则的国家,制度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权力中心在既定的政治经济秩序下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对中国而言,笔者认为民间力量的作用在于采用各种方式是调动政府的意愿,反作用于政府。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中,民间大慈善家、基金会在对实施资助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配套性拨款(matching program,以此来调动政府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要把公民参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依靠公民社会这一重要力量,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出“自下而上”的模式。目前来看,这种趋势已初见端倪,并出现星火燎原的趋势,公民个人、机构支持图书馆建设发展迅速,如何利用好公民社会这一力量?图书馆业界的精英们与学院的图书馆学研究者们如何介入这一问题,在发挥效力的同时,将这种力量反作用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这应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 摘要:我国图书馆社会责任(Library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LSR)研究刚刚开始,整体上对LSR认知不很清晰,始终未解决什么是和为什么需要研究LSR问题,争论很多.许多同仁将LSR与图书馆的责任、图书馆功能相混淆,将LSR看成是图书馆必须完成的本职工作,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简单移植企业社会责任或国外研究经验,缺少本土体系研究.故LSR仍需要继续研究.本文拟从图书馆本质、法学角度对LSR的基本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推动LSR的深入研究.
  • 摘要:泛在图书馆是一种图书馆形态,就是将图书馆服务直接送到用户家庭,到达用户桌面。图书馆的服务具有广泛的需求和无限的发展空间,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实现完整意义上的泛在图书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人规定泛在图书馆一定得怎样做,或一定不能做什么,现代图书馆要发展就不能将办馆理念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和范围里,而要勇于拓展发展空间,敢为天下先,延伸服务能力所及的范围,彰显在网络时代、信息和知识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式地发展。
  • 摘要:理论与实践、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研究者。当结合图书馆情报学的学科使命和研究任务思考它们,不难发现,以往的讨论存在若干有待澄清的地方。首先是“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涉及的以下关系:研究与理论、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实践。现有的很多讨论都把理论与研究等同,然后把它们与实践对立,然后指责它们脱离实践。本文的阐释显示,图书馆情报学的研究结果不是只有理论一种形态,而是有很多形态。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活动可能产生理念、理论、技术(包括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案。不同的研究结果具有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因而与实践具有不同的沟通渠道和关系。理念与理论只有转化为从业者的智慧(批判分析能力、洞察力、预见力等),才会影响实践,而一种理念或理论能否转化为智慧,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质量,也取决于它被理解和吸收的程度。与理念与理论相比,技术与方法只有在被运用的时候,才会影响实践,其应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也取决于应用情境和方式。与技术和方法相比,问题解决方案或许与具体的实践问题具有最直接的联系,但即使是解决方案的价值,也受到实施过程的影响。因而,用单一的实践标准判断所有图书馆情报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价值显然不合适。其次是本土化讨论涉及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本文显示,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非相互对立的取向,当研究活动的目标是创新图书馆情报学知识体系时,国际化应该成为主要的取向;当研究活动的目标是支持政府在相关问题上的决策或实践界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本土化应该成为主要的取向。这也表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其实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判断研究活动的效果或贡献时,实践价值与本土化取向兼容,理论价值与国际化取向兼容。
  • 摘要:图书馆学的哲学基础探讨的问题是图书馆现象的哲学基础,图书馆价值探讨的则是图书馆对于社会的意义。图书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国内经过近几年的讨论,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基本上集中在知识自由、普遍服务、平等服务、保护用户隐私等方面。图书馆价值的哲学基础,讨论的是产生这些图书馆价值现象的基础。在论证知识自由、普遍服务、平等服务、保护用户隐私等价值时,图书馆学研究引用得最多的是人权和公民权理论中与言论自由及教育平等相关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目前外在于图书馆学哲学基础的研究。笔者认为,图书馆价值的哲学基础,同时也应是蕴含于图书馆现象的哲学基础之中的。唯有如此,图书馆的价值才是内在于图书馆现象的。即图书馆价值的哲学基础应包含在图书馆学的哲学基础之中,才能证明图书馆现象本身对于图书馆学研究来说,是自足的。
  • 摘要:网络文献的研究无疑是近十年来研究热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研究态势仍将持续稳定地增长;其次,本土化的研究依然为其主要研究方向;此外,不论是从文献载体上,还是从文献保存空间上来看,实体的研究占据绝对优势。图书馆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将是读者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图书馆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图书馆学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本身,它将更充分、深人地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而揭示有关收集、组织、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和知识的规律,则将成为人们都必须掌握的具有方法性质的科学。
  • 摘要:人文与技术问题一直是我国图书馆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图书馆理论界产生较多分歧的理论点。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的知识、信息中心,人文属性是图书馆学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有其久远的人文传统。然而,自二战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学的应用,在给图书馆学以强大的技术支持的同时,也给图书馆学带来冲击与影响,使得对于图书馆学人文传统的研究逐渐消退,逐渐被追求技术进步局面所替代。这种情况还在延续。图书馆是个生长的有机体,人文与技术问题,应该放置于图书馆所生长的社会数字化时代大背景下来认识,要以满足用户知识信息需要为前提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探寻人文与技术整合的可能与线索。图书馆人文关怀是图书馆人永恒的理想,而技术则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东西。技术发展只会越来越有利于图书馆人实现他们的人文理想。图书馆人文精神不排斥信息技术,现代图书馆人文关怀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图书馆技术应该更加关注人文因素。人文与技术的整合,是社会信息环境和满足人及人类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图书馆人文技术的建构正在进行时。
  • 摘要: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不仅仅源自于学科建制的完善和学科知识的累积,同样需要关注图书馆学学科文化的形成,特别是作为知识行动主体的图书馆学人的心理状态和学术自信。只有当图书馆学的学科视角和学科立场内化为每位图书馆学人的基本心态—即学科认同得以形成之时,图书馆学人所从事学术研究活动才能从一种外部驱动的状态转变成为一种自觉的状态。这种学科自觉性不仅促使图书馆学人主动地增进图书馆学的知识体系,更会促使图书馆学人对“他者”和社会对图书馆学的评价进行积极的回应和自我调整,这才是图书馆学能够不断前行的基本动力源。
  • 摘要:近年来,随着图书馆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涌现出许多新的名词。为了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关系,笔者总结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相互关系,发现图书馆各项工作都不是相互独立,而是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本文分析了影响图书馆服务效率因素分析及相互关系,研究了图书馆网络建设,及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还研究了检索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
  • 摘要:公共图书馆如何面对困难迎接挑战使自身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寻找出现有管理体制的问题,研究出变革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的途径及目标,为公共图书馆寻求出更好的发展道路.改革和创新是当今这一飞速发展的社会和我国总体素质不断提高的人民对公共图书馆事业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此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前提,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一定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积累经验的过程。要使我国公共图书馆充满活力,就要不断地进行多方面的自我改造,在管理制度上,在管理思想上都要发扬与时俱进的良好作风,始终保持一个清晰的头脑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局势。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的环境中,我国信息服务领域不断地向国内外扩展,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图书馆要想在这种环境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发挥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我国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以期揭示其现状,得到一些启示.文章通过对年代分析,期刊分析,作者分析,关键词分析,提出目前,我国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作者要加强合作,共同探讨;平衡地区差异;拓展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领域;在实际工作中体现核心竞争力。
  • 摘要:图书馆理念是图书馆在经过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图书馆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准则,是贯穿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图书馆服务理念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与发展,将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意义与目的建立在图书馆与社会、与人的作用基础上.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图书馆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教育、科学、文化及经济发展的活生生力量,不断涌现出为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以进一步优化图书馆服务实践,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与效益.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图书馆完成了从藏书阁到信息共享、服务中心的身份转变,经历了从封闭到完全开放的跌宕历程,实现了从服务部分人群到公平为所有公众服务的质的提升。2008年中国图书馆协会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旗帜鲜明地指出,“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信息数字鸿沟的使命”,确立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宣言》向世界公众宣布了中国图书馆人对现代图书馆理念的认可与秉承,这也标志着中国图书馆人与世界业内人士共同积极构建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决心。
  • 摘要:总分馆建设是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的未来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表明,以"统一布局、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为主要特点的总分馆制,是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较好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也是一种最有可能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的形式.青岛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其投入机制、运行模式与服务方式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经过图书馆界的共同努力,随着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实现“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总分馆制建设的目标,已经为期不远。届时,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建设,将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有不少功能确实在萎缩,或者被替代,但也正是在新的信息环境中,图书馆又有很多新的功能在产生、在扩展、在强化.笔者认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就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凸显的.本文研究了公共文化空间作为被忽视的图书馆的价值理性,认为当今社会需要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图书馆,研究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图书馆的文化特质,提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
  • 摘要:2011年2月10日,文化部公布了《我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的决定,决定指出"2011年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政策的春风吹响了我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号角令,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改革的决心和推进力度之大跃然纸上. 政策支持、公众拥护、时代呼唤下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代表着民众对图书馆责任的价值诉求,不仅将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等机构产生一次转折性变革,还将给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一次全新的挑战和契机。作为图书馆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界,也正在业内激起一股巨大的冲力,以一种激烈探讨、积极参与的方式,来迎接这一轮图书馆平等、免费公共精神的本色回归。在我国所有公共图书馆面向全体公众免费开放,展现国家和城市的人文精神与气度之时,免费开放只是我国朝文化的公共领地大步迈进的第一步,免费之后的转型更值得期待。在图书馆硬件越来越先进的同时,不能将免费开放简单地理解为“政府补贴、开门迎客”,也不能因为免费开放而偏离图书馆的专业水准,降低服务质量;而是要在图书馆“软实力”建设上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不断改善阅读环境,提高馆员素质和读者服务能力。
  • 摘要:考虑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等,我们在借鉴国外成果方面,要注意本土化改造问题,而不应该是不作任何鉴别和选择的完全照搬;同时在内容表述上,应遵循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为未来的修订和扩充留有余地。基于以上认识,图书馆职业价值的内容应当由公益性、知识自由、平等获取、人文关怀4个方面构成。图书馆的职业价值是图书馆人追求的理想与目标,是图书馆人需要坚守的原则与教义,这些理想与原则具有丰富的内容,构成了图书馆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虽然具有相对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公益性、知识自由、平等获取、人文关怀的具体内涵要求,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去看待,使图书馆职业价值更好地体现时代精神,更好地指引图书馆工作,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良性运行、理性发展。
  • 摘要: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存在的条件,即与一般科学一样,存在着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的目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图书馆学理论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理论研究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是,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心中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从数量上看,尽管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却一直感觉到理论的空洞和贫乏,无法回答现实中的突出问题;而且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至今尚不完善,理论的积累还十分欠缺.基于此,本文拟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科学化的命题,进而对我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的合理路径进行一些探讨.
  • 摘要:自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内地的图书馆学研究较以前受到较多的重视.业界人士对研究路向、研究方法的选择也更趋科学、慎重.为对本学科研究的发展有所了解,笔者做了一次调查.发现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出现了一些犀利明快,发人深省的文章,专家学者有示范、导向作用,研究中出现了新契合点、新角度.出现了一些健康的学术争鸣,学术期刊繁荣研究有积极作用。无论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抑或是研究方法选择上,都比以前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在同行里切磋争鸣的理性态度上,尤其与以往有显著不同。而专家学者及广大研究者与本学科刊物形成良性互动,对学科建设是一个实质性贡献。
  • 摘要:图书馆学是研究关于图书馆的产生发展、组织管理和工作规律的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图书馆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学是一门处在不断发展中的科学。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对信息、文献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图书馆学研究和应用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 摘要:无论是作为图书馆学的资深教育者,还是新人行的年轻人,对于图书馆学的责任是共同的。改革开放、互联网、数字化、共享工程,以及扑面而来的云环境给中国图书馆事业提供的契机和带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事业的发展必然需要研究也随之提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努力寻找和验证着这样一个假设,即:是否能够通过方法的导入而有所改观。科学方法的导入和普遍使用,是图书馆学科走出困境、整体提升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规范化实证研究,又是其中的一条重要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研究语言上与现代学术相通,才能够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才能够真正赢得其他学科对于图书馆学的学术尊重。
  • 摘要:图书馆学的学科论是图书馆学研究自身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对图书馆学的结构与学科体系的研究。图书馆学对象、图书馆学研究者、图书馆学的关系是图书馆学的学科论研究的基本关系。因而只有在回答了这一基本关系问题基础之上,才能对图书馆学的结构与学科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首先,要在“信息基本循环”过程中认识图书馆学的对象、图书馆学研究者、图书馆学及其关系。其次,全面认识图书馆学以学科对象为核心,以学科核心价值观为辅,以现象学研究、元学研究、方法学研究为层次结构,以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应用研究为三维坐标,以共时结构为经,以历时结构为纬,以“双律性”为依据,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有序化的、具有解释功能的结构体系。再次,从学科体系的著作体系与教材体系方面,探讨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建设。
  • 摘要: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平等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产生,源于图书馆知识共享活动中存在诸多不平等现象.本文提出了图书馆知识共享不平等现象的表现,具体为馆员之间知识共享不平等,读者之间知识共享不平等,联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不平等,分析了产生不平等的原因。
  • 摘要:在图书馆学方法论层次的划分上,人为因素太重,然而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并无太大的帮助,背离了方法论研究的初衷。人类总是不断探索,认识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科学发展的趋势是交叉、综合、分化,伴随着科学创新,新的方法总是不断出现。只要是有益于图书馆学研究的方法皆可采取“拿来主义”,没有必要加以限定。同理,对于图书馆工作方法(技术方法)也一样,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工作范围的扩大,工作方法也不断增多,也无需将其限定。无论是理论方法,还是工作方法,都可以借鉴移植,同样,图书馆学也可以输出自己的研究方法,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工具、方法,事实上,被业内公认的所谓图书馆学的专门方法—文献计量方法、引文分析法已在各学科的研究中生根开花。综上所述,“图书馆学方法论”的提法欠妥,“图书馆学研究法”的提法似乎更为科学。笔者曾在《现代图书馆学》一书中提出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提法改为“图书馆学研究法”,再将其分为“图书馆理论研究法”与“图书馆工作方法”为好,而理论研究法应包括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甚至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而且还应认识到研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的方法总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产生,只要是有益于本学科研究的方法皆可采用。热衷于寻找所谓的专门方法,是因为缺乏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犯了绝对化的思维方法错误。王子舟也于2011年提出了“图书馆学研究法”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图书馆学研究法就是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表述为研究图书馆学的方法,研究图书馆学可以应用的一切方法”。其次,不论是图书馆理论研究法还是图书馆工作方法的划分都不宜太具体,这是因为网络的发展为人们带来许多新的工具、方法,却不能改变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更不能改变图书馆存在的目的。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运用,图书馆工作方法的涉及面更宽更广,除了保留有用的传统工作方法外,将产生和引进更多的新方法。没有必要为在未来更繁荣的社会中出现的更多、更新的事物、方法、工具而不断地争论。
  • 摘要:21世纪的前10年是人类步人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时期。在这短短的10年里,信息革命狂飙突进,信息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化信息资源急剧增长、互联网日趋普及、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这些都给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哲学(包括图书情报学的哲学基础、信息哲学)的相关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进程,有的蒸蒸日上,有的日趋衰落,有的停滞不前。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在图书情报学研究重点转向知识、情报、信息的挖掘、管理和利用以及多样化交互式信息服务的提供的学科背景下,作为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哲学新范式的信息哲学,不仅可以为图书情报学提供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而且可以为图书馆哲学研究提供新范式,更可以为图书情报学研究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图书情报学建立起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信息时代实现更快地发展。
  • 摘要:任何理论都是价值主体用来阐述认识对象的一种知识体系。图书馆理论也是这样,它需要对图书馆这个社会文化组织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简明阐述。首先,它应当明确说明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和使命;其次,它应当系统地总结图书馆活动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再次,它应当较为全面地反映该学科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预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前景;最后,它还应当涵盖图书馆学领域内对各类问题的不同意见,具有批判、反思、描述、解释、预测、选择、指导等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的指南,成为保证图书馆有序开展各项活动的行动依据。但是,人们的认识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应该明白却又难以明白的问题,则需要进行持久的全面的深人细致的研究。即便是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也不能够一劳永逸地拥有它,仍然需要我们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需要持续不断地观察后果,反复检验,反复调整,通过不断的修正和补充,才能使之逐渐地丰富和完善。因此,理论创新既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认识深化的阶段性成果。本文所说的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就是要强调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地从已知出发向它的纵深处开掘,通过对我们匆匆走过的道路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其中的成就,发现其中的问题,使以往的错误见解得到纠正,过时的观念得到更新,狭窄的视野得到扩充,理论上的纸漏得到修补,未曾认识到的新事物得到精确的描述,未曾论证过的新概念得到恰当的定义和符合事实的阐释,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化不断地获得新见解、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的过程。跨学科研究近年来在诸多学科里都是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路径和研究方法。其优势在于它能够利用系统性和综合性思维打破以往那种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疆界的研究模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自20世纪晚期开始,由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网络群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图书馆里的广泛运用,使得图书馆学领域里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其中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图书馆学这个领域中的知识体系能够单独解决的。比如,图书馆的价值认识、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服务、资源建设等问题都带有跨学科的性质,需要通过跨学科研究的路径,借助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解析才有可能从中找到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但近年来我国在图书馆学领域里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却不多见,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大力量对此开展研究,以增强图书馆学理论的说服力、预测力和指导力,从而使图书馆学理论得到创新和发展。
  • 摘要:不同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彼此的交流与比较、吸收和排斥,最终结果将是取长补短,使馆员各自的价值认识得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同时也只有在冲突中,各种不同价值理念的优劣才能得以彰显。那些僵化的、保守的、片面的、不合理的、封闭的价值观念将会在冲突中面临考验,直至被淘汰。可以说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多元化局面将经过一个漫长的思辨时期逐渐趋向统一。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机械式一致,而是这种最后趋同的核心价值可以有效地表述图书馆所应该承担或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可以涵盖图书馆的职能、社会属性、职业道德等方面,同时也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和认同度。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已经初露萌芽。图书馆核心价值在我国的研究应当体现出本土内涵和理论风格,要符合本国的文化传承,易于被人们所认同接受。实际上传统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生存和创造机制,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化得以保存发展的载体,合理的继承传统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发展。在研究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过程中融人上述儒家思想观念元素,一方面将儒家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并使其在当今图书馆实践工作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另一方面,这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创新和补充,将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本土化的研究与发展。为此笔者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下,从中汲取若干价值理念并加以诊释,将其借鉴应用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构建中,从而使核心价值的研究具有本土化色彩和意蕴,这有助于使馆员更好地顿悟和实践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离不开对价值主客体双方的互相研究,本文在论述时同样不会忽视这一问题。笔者站在图书馆馆员的立场上探讨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若干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对价值主体读者的视而不见,而是把来自读者的呼声融入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阐释中,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 摘要: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是图书馆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图书馆学专业的入门课。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课是学生入学后接受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们对专业学习有没有兴趣,第一门专业课起着导向作用,教材内容对学生专业思想意识的确立以及以后专业学习兴趣的发展极其重要。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图书馆学教育需要图书馆学教材,为图书馆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图书馆学教材需要反映图书馆实践,通过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为图书馆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是联系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教育的枢纽和桥梁。学术发展的根本在于一门学科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的深刻解读,这是一个学术价值确立的过程。21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发展主要解决了一个问题,即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定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定位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即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最大价值是什么;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即中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价值判断。显然,这种对学科和学术生命的关怀,只有在把学科或学术真正作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科学,而不仅仅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来冷静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基于对图书馆学本身更深入的把握以及对中国图书馆学和西方图书馆学发展历程的反思,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和制度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图书馆学完成了其价值定位。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定位于真正关注中国图书馆事业,研究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构建和提供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知识基础。这种定位不仅符合图书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也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对图书馆学发展的要求。把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定位在现在图书馆理念和图书馆职业精神指引下对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贡献上。提供良好的服务本来就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但是这一取向必须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淀,使人们意识到图书馆学研究必须充分关注社会总体的发展,根据中国社会发展来寻求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动力,从而推动中国图书馆学的学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