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原发癌

双原发癌

双原发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专利文献417046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临床医学、罕少疾病杂志、临床内科杂志等; 双原发癌的相关文献由41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科明、张立玮、李永丽等。

双原发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17046 占比:99.97%

总计:417181篇

双原发癌—发文趋势图

双原发癌

-研究学者

  • 王科明
  • 张立玮
  • 李永丽
  • 丁国瑾
  • 周秀荣
  • 李军
  • 李宁
  • 杨洁清
  • 杨润祥
  • 王朝霞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静; 王露露; 戚玮; 宋文广
    • 摘要: 乳腺癌和胃癌均为常见恶性肿瘤,二者双原发病例临床较为罕见。恶性黑棘皮病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的副肿瘤综合征。1临床病历资料患者女,58岁,8年前发现左乳肿块于外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病理诊断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T2N0M0 IIa期),1年前行胃镜取检,病理回报“胃体部腺癌(中低分化)”。3个月前发现全身皮肤变黑、粗糙,伴瘙痒感。查体见全身皮肤粗糙,色素沉着,皮纹加深,以颈部、腋窝、腹股沟和外阴等褶皱部位皮肤为著,口唇、眼睑及手掌均呈天鹅绒样改变,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左乳缺如呈术后改变,左上腹部可触及约5 * 5 cm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轻压痛。心肺肝脾肾查体未见异常。
    • 姜明; 仇加高; 肖帅
    • 摘要: 多原发癌在临床中并不多见,其中肺、食管双原发癌更为少见,尚无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国内外学者提出积极手术是其首选治疗方式,文献报道有同期手术治疗肺、食管双原发癌,多为开胸等常规开放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高[1]等。近年来,随着腔镜微创技术的进步,已成熟应用于食管癌及肺癌的手术治疗,有望降低双原发癌的治疗创伤。我院对1例肺、食管双原发癌患者同期进行了胸腔镜右上肺癌根治术+胸腹腔镜食管癌微创McKeown手术,此术式罕见,治疗效果满意,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肺、食管双原发癌的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现报道如下。
    • 金天; 杨琦; 陈英; 肖乾; 丁克峰
    • 摘要: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9.9%[1]。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的远隔脏器占位通常需首先考虑肿瘤转移,并与原发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但同时也要警惕二者共存的情况。在结直肠癌的各种转移部位中,胰腺转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且临床表现特异性差,不易与原发性胰腺癌鉴别,相关报道较为罕见。
    • 刘毅俊; 曾智豪; 邹颖; 潘小梅; 欧阳翠雯
    • 摘要: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收治1例右侧乳腺癌术后6年余,发现左侧乳腺肿物伴咳嗽胸闷1个月为主要症状的女性患者,完善检查明确为双侧乳腺癌、肺腺癌双原发癌患者,左侧乳腺癌病理结果HER-2(+),肺腺癌病理结果提示EGFR突变阳性,后给予白蛋白紫杉醇、洛铂、曲妥珠单抗、吉非替尼治疗,疗效评价肺腺癌部分缓解大于18个月,乳腺癌病情稳定6个月后出现胸壁复发,行胸壁肿物活检,病理结果提示乳腺癌胸壁局部复发,病理结果提示HER-2阳性。遂改用吡咯替尼、卡培他滨、吉非替尼。双原发癌在临床中较为少见,治疗中应尽可能取病理活检,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 陈梅; 张昱; 李冬梅; 张文静
    • 摘要: 肺癌和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同时患有上述两者肿瘤的患者比较少见。肺癌和宫颈癌常见转移部位是局部和远处淋巴结、骨、肺、肝和脑,胃肠道转移罕见。现报道一例宫颈癌和肺癌双原发肿瘤并胃转移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肺癌胃转移和肺癌宫颈癌双原发肿瘤的认识和警觉性。
    • 刘笑阳; 杨文秀
    • 摘要: 患者男性,78岁,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多发颈部包块,呈进行性增大,较大者2 cm×1 cm,质硬,触诊有痛觉,无法推动,不伴局部红肿、发热、渗液等症状;无寒战、恶心、呕吐、胸闷、气促等不适。穿刺组织送病理检查:送检组织见少许挤压异型细胞,建议将颈部包块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手背皮肤破溃,无红肿、流脓,无寒战、发热,无手指功能障碍。1个月前自感皮肤破溃处逐渐增大,并突出皮肤表面,查体见左手虎口处有一大小3 cm×3 cm溃疡面,无组织外露,创面无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表面污秽发黑,送破溃处皮肤及切除淋巴结活检。颈部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右侧颈部Ⅱ~Ⅴ区探及多枚异常结构淋巴结声像,较大者1.4 cm×0.8 cm,左侧颈部Ⅲ~Ⅴ区探及多枚异常结构淋巴结,较大者9 cm×1.3 cm,部分呈类圆形,回声不均质,CDFI:部分血流丰富。胸部CT:(1)双肺多发小结节,炎性结节?(2)双肺下叶间质性改变,右肺中下叶纤维化灶。(3)双侧背侧胸膜、右侧叶间胸膜增厚。(4)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双侧腋窝淋巴结稍大。
    • 张楠; 郑虹; 高雨农; 王红国
    •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与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查阅病例、电话、门诊随访等方式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与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共40例.结果 4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9(5~264)个月.2年生存率为91.9%,3年生存率为86.1%,5年生存率为44.5%.19例第一原发癌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与21例第一原发癌为结直肠癌的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双原发癌的发病间隔时间以及第一原发癌的发病年龄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7例进行错配修复(MM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患者中,是否存在表达缺失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按照妇科肿瘤协会(SGO)5%~10%诊断模式,研究中20%(8/40)的患者符合林奇综合征的诊断.结论 第一原发癌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与第一原发癌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差异.双原发癌的发病间隔时间、第一原发癌的发病年龄以及是否存在MMR表达缺失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苏欣宇; 严研; 姜倩; 夏建洪
    • 摘要: 目的 探索以食管癌为第一原发癌的双原发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SEER数据库,确定并收集2004至2013年组织病理诊断明确的以食管癌为第一原发癌的双原发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对数秩检验绘制生存曲线.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共收集了540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时性双原发癌患者256名,异时性双原发癌患者284名.同时性双原发癌组中,25.4%的患者食管癌为局部性病变,32.8%的患者食管癌为区域性病变.而在异时性双原发癌组中,患者食管癌为局部性病变和区域性病变的分别占43.7%和39.8%.异时性双原发癌组患者生存率较同时性双原发癌组患者显著增高(P<0.001),而对第一、二原发癌均进行手术治疗有益于改善两组患者预后.结论 晚期食管癌患者更容易出现同时性双原发癌.同时性/异时性分组是以食管癌为第一原发癌的双原发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是否对第一或第二原发癌进行手术治疗与患者总生存率密切相关.
    • 何婷婷; 韦江
    • 摘要: cqvip:患者女性,62岁。因左侧肾癌术后伴双肺、全身淋巴结转移2年余,2周期免疫治疗后入院。2017年患者因左侧腰部疼痛检查示左肾肿物,行左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左)肾嫌色细胞癌。术后3个月余CT复查示双肺多发结节、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1年前行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示少许异型细胞,符合肾癌来源。2个月前患者出现反复刺激性咳嗽、咳痰伴胸闷、气喘。CT示左肾癌术后,两肺(图1)、全身淋巴结及骨转移;右侧胸腔积液。为缓解压迫症状明确积液性质,行胸腔穿刺引流术;患者无吸烟史。
    • 翟洁; 孔祥溢; 方仪; 王靖
    •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甲状腺癌双原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1-2020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乳腺癌甲状腺癌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全组98例患者均为女性,第一肿瘤确诊年龄为26~72岁,中位年龄47岁.乳腺癌再发甲状腺癌(乳甲)组18例,甲状腺癌再发乳腺癌(甲乳)组60例,乳腺癌及甲状腺癌同时发生(二者确诊时间间隔在3个月内,同时)组20例.乳甲组、甲乳组和同时组患者乳腺癌病理分级、乳腺癌术后是否放疗、是否合并其他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98例患者中,复发转移14例,死亡7例,因肿瘤原因死亡患者均为甲状腺癌再发乳腺癌者.乳甲组、甲乳组和同时组患者的死亡及复发转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分期、雌激素受体(ER)与总生存有关(均P<0.05),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癌分期、ER与无复发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家族史、ER阳性、肿瘤确诊顺序(甲状腺癌再发乳腺癌)是无复发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乳腺癌甲状腺癌双原发癌患者中,ER阴性为预后独立不良影响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