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参数标定

参数标定

参数标定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1426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公路运输、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2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100772篇;相关期刊273种,包括中国高新区、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60种,包括2015年全国遥感遥测遥控学术年会、2015地球物理信息检测与计算技术应用研讨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等;参数标定的相关文献由379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浩、王炜、陈丹鹏等。

参数标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2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7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00772 占比:99.50%

总计:101276篇

参数标定—发文趋势图

参数标定

-研究学者

  • 张浩
  • 王炜
  • 陈丹鹏
  • 刘攀
  • 不公告发明人
  • 周向东
  • 唐小琦
  • 娄小平
  • 孙军华
  • 宋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禹辰; 张锋伟; 宋学锋; 王锋; 张方圆; 李相周; 曹晓庆
    • 摘要: 针对玉米秸秆外表皮与内穰力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异问题,建立离散元玉米秸秆双层粘结双峰分布模型,通过力学试验与虚拟仿真试验对比,标定玉米秸秆外表皮和内穰力学参数,校正离散元模型,探究玉米秸秆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离散元Hertz-Mindlinwithbonding颗粒接触方法可建立玉米秸秆双层粘结双峰分布模型。完善DEM方法建立玉米秸秆颗粒粒度随机分布的双层粘结模型方法。通过力学试验得出青贮玉米秸秆外表皮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分别为982.52和387.58 MPa,青贮玉米秸秆内穰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分别为28.64和8.13 MPa,外表皮木质部与内穰纤维部力学特性差异显著。计算得出外表皮-外表皮、外表皮-内穰、内穰-内穰之间粘结参数。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剪切与虚拟仿真试验对比验证离散元模型可靠性。文章所建立玉米秸秆双层粘结双峰分布离散元模型表征两者力学特性差异,为青贮玉米饲料数值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刘禹辰; 张锋伟; 宋学锋; 王锋; 张方圆; 李相周; 曹晓庆
    • 摘要: 针对玉米秸秆外表皮与内穰力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异问题,建立离散元玉米秸秆双层粘结双峰分布模型,通过力学试验与虚拟仿真试验对比,标定玉米秸秆外表皮和内穰力学参数,校正离散元模型,探究玉米秸秆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离散元Hertz-Mindlinwithbonding颗粒接触方法可建立玉米秸秆双层粘结双峰分布模型。完善DEM方法建立玉米秸秆颗粒粒度随机分布的双层粘结模型方法。通过力学试验得出青贮玉米秸秆外表皮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分别为982.52和387.58 MPa,青贮玉米秸秆内穰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分别为28.64和8.13 MPa,外表皮木质部与内穰纤维部力学特性差异显著。计算得出外表皮-外表皮、外表皮-内穰、内穰-内穰之间粘结参数。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剪切与虚拟仿真试验对比验证离散元模型可靠性。文章所建立玉米秸秆双层粘结双峰分布离散元模型表征两者力学特性差异,为青贮玉米饲料数值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刘敏; 侯占峰; 马学杰; 戴念祖; 张曦文
    • 摘要: 为寻求丸化包衣过程中紫花苜蓿种子进行离散元仿真模拟试验时最优接触参数组合,采用物理试验与仿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离散元仿真参数进行标定。首先,采用物理试验测得紫花苜蓿种子的基本物性参数(密度、千粒质量、含水率、外形尺寸、泊松比和弹性模量)以及接触参数(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系数和滚动摩擦系数),以物理试验结果为根据,确定仿真试验参数范围,开展Plackett-Burman试验对仿真参数进行显著性筛选,得到对仿真休止角影响显著的3个参数分别为紫花苜蓿种子-紫花苜蓿种子碰撞恢复系数、紫花苜蓿种子-紫花苜蓿种子静摩擦系数以及紫花苜蓿种子-钢板静摩擦系数;进一步以物理试验休止角与仿真试验休止角相对误差值为指标,进行最陡爬坡试验,优化显著性参数的最优取值范围;之后开展Box-Behnken试验,并以物理试验休止角为目标值对二阶回归方程进行寻优,获得紫花苜蓿种子最优接触参数组合:紫花苜蓿种子-紫花苜蓿种子碰撞恢复系数为0.188,紫花苜蓿种子-紫花苜蓿种子静摩擦系数为0.684,紫花苜蓿种子-钢板静摩擦系数为0.371。最后以优化解进行仿真试验得到休止角为32.88°,与物理试验休止角相对误差仅为0.422%,且进行t检验得到P>0.05,说明仿真试验结果与物理试验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所得最优参数可用于紫花苜蓿种子离散元仿真,同时标定的参数可为紫花苜蓿种子的其他仿真试验提供参考。
    • 彭才望; 周婷; 孙松林; 谢烨林; 魏源
    • 摘要: 为解决黑水虻在畜禽粪便处理后续分离环节中应用筛分机械作业难、缺乏准确离散元仿真模型等问题,以黑水虻为研究对象,基于EDEM仿真软件模拟,选取系统中“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以堆积角为评价指标,对黑水虻离散元仿真模型参数标定进行研究。首先,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对黑水虻堆积有显著影响的3个参数项(黑水虻剪切模量、黑水虻间静摩擦系数、黑水虻间滚动摩擦系数);然后,结合抽板法堆积物理试验,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显著性参数的最优区域;最后,进一步以堆积角为响应值,基于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得到堆积角与显著性参数的二阶回归模型,并以实际堆积角为目标,针对显著性参数进行寻优,确定EDEM仿真试验中黑水虻的最佳接触参数,得到最佳组合:黑水虻剪切模量8.67 MPa、黑水虻间静摩擦系数0.43、黑水虻间滚动摩擦系数0.32。运用最佳参数组合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堆积角的均值为35.84°,与物理试验测得堆积角34.66°的相对误差为3.40%。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对黑水虻离散元仿真参数的标定具有可行性,为基于EDEM软件设计与研究黑水虻筛分机械提供有效物料特性数据基础。
    • 刘永乐
    • 摘要: 为研究复合岩石的力学特性,对单一岩样和复合岩样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及PFC;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了复合岩样的裂纹扩展。结果表明,复合岩应力应变曲线与单一岩石一致,均存在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峰前破坏阶段、破坏后阶段,复合岩强度主要取决于砂岩的强度,其整体强度略高于砂岩单体;裂纹由砂岩部分扩展至大理岩部分,大理岩部分主要为张拉破坏;3种试样都是以剪切裂纹为主,峰后阶段张拉裂纹大量增加,其在试样破坏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两种裂纹共同作用使得岩石承载力降低。
    • 陈雅楠; 李美玲; 李广惠; 冉晋
    • 摘要: 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部分路段出现单向单车道保通压力大、紧急情况无法变道超车的情况,在原方案单向单车道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急车道全部开放和部分开放两种对比方案,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并标定符合施工阶段和交通组织方案的道路仿真模型,以通行效率和行车安全指标做方案评价.部分开放应急车道仿真考虑了开放路段长度、位置、数目和间距变化对交通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饱和度情况下布设两个长度为1000 m、相距3 km的开放路段方案最优.三种方案适应性研究对比发现,中低饱和度情况下适合开放部分应急车道,高饱和度下应急车道全部开放优于不开放,部分开放效果较差.
    • 任越; 何博文; 成林燕
    • 摘要: 轻型落锤式弯沉仪(LWD)是一种较新的无损原位测试仪器,它可用于评定下卧刚性层的整体刚度或模量,但由于荷载量较小常用于路基等相对较柔的路面结构表面弯沉测定。引入“时间形状参数”和“空间形状参数”描述LWD动荷载时间和空间分布两方面的特征,通过足尺试验对多点式与单点式LWD的力学特点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两种LWD校核标定方法与步骤,对LWD冲击荷载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标定,得到了两种LWD冲击荷载在路基、粒料层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及“时间形状参数”和“空间形状参数”值。并分析了单点式和多点式的LWD的差异性,以期为LWD未来在道路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 肖慎; 凌小静; 吴迪
    •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规划建设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效率、扩大站点吸引客流范围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接驳设施规模测算则是轨道交通站点与地面交通一体化接驳设施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的重要依据。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和具体工程项目实践,对客流数据鉴别与数据集处理方法、接驳客流分担率预测、规模测算公式及参数标定等方面优化改进,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接驳设施理论规模测算方法,并提出接驳设施理论规模测算结果处理方法。
    • 贾洪雷; 邓佳玉; 邓艳玲; 陈天佑; 王刚; 孙在金; 郭慧
    • 摘要: 采用离散元法研究分析稻秸之间、稻秸与农机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为水田收获后处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标定稻秸-稻秸、稻秸-农机部件之间的接触参数(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系数和滚动摩擦系数)是离散元法研究过程的重要前提。该研究采用碰撞法标定的稻秸-钢、稻秸-稻秸的碰撞恢复系数为0.230、0.357,斜面法和斜坡法标定的稻秸-钢的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为0.363、0.208,分体圆筒法标定的稻秸-稻秸的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为0.44、0.07,配对t检验表明,各标定参数下的仿真结果与实测值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以反映稻秸流动和摩擦特性的休止角为评价指标,对以上标定值的验证试验表明,仿真休止角与实测值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长度的稻秸抽板试验表明,仿真休止角与实测值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可为以稻秸-稻秸,稻秸-农机部件为研究对象的离散元仿真分析提供接触参数取值依据,该标定方法可以为其他作物秸秆的接触参数标定提供参考。
    • 邓红星; 胡翼; 王猛
    • 摘要: 通过引入驾驶员反应时间、反应车型特征的期望跟驰间距系数及前车加速度信息,提出了一种考虑前车加速度信息的改进智能驾驶员模型(AIDM)。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前车加速度信息能进一步提高交通流的稳定性,有效抑制交通拥堵。利用城市道路的实车数据对模型中的前车加速度信息敏感系数进行标定,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与IDM相比,提出的AIDM的拟合精度提高了1.41%。改进后的模型能有效描述实际交通现象,可为智能网联驾驶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