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形象

历史形象

历史形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413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青春岁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武汉大学2014年历史学博士论坛、中外古史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历史形象的相关文献由16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国强、于志飞、俞中等。

历史形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2.8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413 占比:97.08%

总计:5576篇

历史形象—发文趋势图

历史形象

-研究学者

  • 吴国强
  • 于志飞
  • 俞中
  • 刘香环
  • 孙丰英
  • 徐涛
  • 朱建伟
  • 李利军
  • 梁孝菊
  • 毛瑞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飞
    • 摘要: 道德形象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基于特有的道德认知和塑造能力对主体作出善恶评价或形成与善恶相关的印象。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也不同于历史形象、文化形象等概念。“道德”作为名词限定“形象”时,“道德形象”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概念;而当“道德”作为形容词来限定“形象”时,就有“道德的形象”和“不道德的形象”。道德形象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形象和集体道德形象。道德形象与人类道德生活密切相关,道德形象对个体和集体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 周淑茹; 罗保川
    • 摘要: 该文依据易中天先生的观点:三国人物具有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依次从骨感与丰满;话里与话外;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三个方面,分析了“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形象。并认为,罗贯中能够根据简单的史实,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用细腻的笔法描绘系列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特点,是非常伟大的。
    • 易彬
    • 摘要: 吴兴华是近年来被“发掘”出来的诗人、学者、翻译家,一个未完成的传奇式人物。由于其自传类文献的保存有限,如何更广泛地搜罗各类文献,构建一个更丰富的吴兴华传记形象,是一个亟待解决、同时充满难度的问题。循着“燕京大学”这一吴兴华人生图景中的重要关键词,从历史系邓之诚教授的日记中辑出的时间跨度较大的相关记载,不同程度地显现了吴兴华所处的时代气息、校园氛围以及其个人遭遇、阅读小史与相关人物关系等议题。这是吴兴华传记文献的一种重要拓展,但基于日记本身的属性、作者的史学家身份等方面因素,文献也有其限度。唯有尽可能克服文献的限度,方能给出更全面的研究成果,获得更丰满的传记形象。
    • 张梦雨; 刘晓东
    • 摘要: 历史人物的评判与对其形象的塑造,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会呈现不同的面貌.王芬是林爽文事件中的第二号人物,在清代官方历史的书写中,王芬以"从逆匪徒""首恶渠魁"的形象出现.台湾光复之后,国民党为巩固中华民国的正统地位,凝聚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官方到民间都一概将王芬等民变首领塑造成了"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1978年台湾"解严"之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动反映在了历史叙事当中,王芬从"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蜕变成了"台湾民族"的"民族英雄".王芬形象的多元变化可以折射出历史人物书写背后不同的时代烙印,但还原真相才是中国大历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 潘驿炜
    • 摘要: 一般认为,吸烟与健康损害之间的关系是由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流行病学发现建立的.自烟草传入以来,我国传统医学就持有烟草药用论和烟草有害论的双面态度.此后,烟草有害论先后得到经验观察、早期科学研究和现代医学进一步研究的支持巩固,形成了"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科学的发展固然促进了这一观念的形成,但社会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通过研究各个时期的"吸烟与健康"观念,本文发现该观念的传播力与说服力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当代中国控烟运动不仅要关注控烟的健康价值,还应当更充分地整合各方控烟力量、调和健康以外的其他价值,以推动全面控烟.
    • 徐涛
    • 摘要: 洋务派的重要人物盛宣怀在近代历史上毁誉参半,其正面历史形象多集中于洋务事业办理.但其在几十年赈灾事务中所作出的卓著功绩却不被重视,特别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赈灾理念和主张,以及其鲜明的"赈务"思想方面的研究不够充分.具体包括其办赈救灾思想中坚持以民为本强调实效性的治灾理念、德才兼备的赈灾人员选择和治灾治根的观念等方面.梳理、分析盛宣怀的赈灾思想及其历史活动,可以进一步总结其历史作用,并更客观地认识其历史形象.
    • 高明祥
    • 摘要: 明代李东阳在文学与政治上均有很大建树,但他在刘瑾乱政时妥协退让,饱受争议.后世之人因为立场与动机各异,建构了多重的李东阳形象.透过当世、近世、易代三个视野,可以展现李东阳形象的历时流变.从文体学的视角出发,能考察记载李东阳形象的这些文献特点以及它们是否可靠.通过对李东阳争议的几个话题的讨论,可以还原一个历史上较为真实的李东阳形象.
    • 徐涛
    • 摘要: 洋务派的重要人物盛宣怀在近代历史上毁誉参半,其正面历史形象多集中于洋务事业办理。但其在几十年赈灾事务中所作出的卓著功绩却不被重视,特别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赈灾理念和主张,以及其鲜明的“赈务”思想方面的研究不够充分。具体包括其办赈救灾思想中坚持以民为本强调实效性的治灾理念、德才兼备的赈灾人员选择和治灾治根的观念等方面。梳理、分析盛宣怀的赈灾思想及其历史活动,可以进一步总结其历史作用,并更客观地认识其历史形象
    • 沈定求
    • 摘要: 费是蜀汉政权后期的实际领导者,刘备的托孤重臣,其为固守中国西南一隅长达43年的蜀汉政权奉献了一生.在后世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其艺术形象得到长足的演化.文章以经典史籍为蓝本,以文学、诗歌、杂剧、平话、演义和壁画等为切入点,对费历史形象与艺术形象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与考证,探析了费形象从历史到艺术的演化规律.
    • 王详
    • 摘要: 赵普作为赵宋王朝的开国元勋,曾事太祖太宗两朝,他在宋人的描述中多是功勋能臣的形象,虽有专权忌刻的评价,但更多的是赞扬的话语.元朝编撰的《宋史》刻画的赵普形象也是如宋人一般,虽有善妒,但确是能臣.而到了明朝,赵普形象急转而下,明太祖斥之不忠,不予从祀.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将赵普视为伪善的鄙夫,是造成宋朝衰亡的元凶佞臣.明朝初期以及明末清初时期的政治诉求是造成赵普形象变化的重要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