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半导体激光

半导体激光

半导体激光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63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口腔科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1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396489篇;相关期刊588种,包括激光生物学报、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颈腰痛杂志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上海市激光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等;半导体激光的相关文献由606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军、王智勇、畑雅幸等。

半导体激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1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96489 占比:99.61%

总计:398027篇

半导体激光—发文趋势图

半导体激光

-研究学者

  • 王立军
  • 王智勇
  • 畑雅幸
  • 刘兴胜
  • 别所靖之
  • 李再金
  • 曹银花
  • 李林
  • 野村康彦
  • 乔忠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珍珍; 李一卓; 柴文宇; 李春年
    • 摘要: 目的:比较4种不同根管处理方式对纤维桩修复过程中树脂水门汀与桩道牙本质壁之间粘接强度及微渗漏的影响。方法:收集60颗单根管前磨牙体外进行常规根管治疗,经桩道预备后随机分为A、B、C、D 4组。分别使用5.25%次氯酸钠、半导体激光、15%柠檬酸溶液、2%氯己定处理根管。每组随机选取三个样本,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桩道牙本质壁的微观形态;每组剩余样本用树脂水门汀将平行纤维桩粘接于离体牙根管内,通过推出实验测试各组及组内根颈、根中、根尖1/3的粘接强度,冷热循环后通过染色法比较各组冠方微渗漏情况。结果:推出实验显示A、B两组的粘接强度最大,且两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且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根颈1/3与根中1/3的粘接强度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根尖1/3(P<0.05)。扫描电镜观察可见A、B组牙本质小管多为开放状态,C、D组可见牙本质碎屑,部分牙本质小管阻塞。微渗漏检测可见C组微渗漏长度最大,D组次之,B组及A组较小,且A、B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均有差异,且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根管处理方式均能不同程度去除玷污层;与其他组比较,5.25%次氯酸钠冲洗组和半导体激光组在粘接强度及冠方封闭方面更具优势。
    • 宋思行; 赵蕾; 肖诗梦
    • 摘要: 牙龈色素沉着(gingival pigmentation,GP)表现为牙龈出现黑色或棕褐色等深色色素沉着斑,多由黑色素细胞分泌的黑色素颗粒沉积于牙龈上皮引起,其影响因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外源性因素包括重金属、纹身、吸烟或药物的使用,而内源性因素则与某些疾病有关。对GP进行临床分级有助于对治疗的必要性及预后进行合理评估,Dummett-Gupta口腔色素沉着指数是目前常用的分级方式,而将病因与临床表现结合起来形成的新的评级方式则可更为全面地描述患者情况。临床中需详细询问病史、完善检查以鉴别生理性GP与病理状态所致的GP。激光治疗是目前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接受度较高且较为舒适便捷的治疗方式,包括半导体激光、Er:YAG激光、Nd:YAG激光等。本文就GP的形成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GP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 郭潇雅
    • 摘要: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西安交大一附院")对外宣布,其与西安蓝极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极医疗")联合研发的世界首台输出功率30W蓝激光手术设备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投入临床使用,实现了国产重大医疗器械在半导体激光领域自研、自制的重大突破。
    • 黄永箴; 宁永强
    • 摘要: 自1960年梅曼发明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激光器以来,激光技术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半导体激光科学与技术以半导体激光器件为核心,涵盖研究光的受激辐射放大的规律、产生方法、器件技术、调控手段和应用技术,历经六十余年发展,不仅在基础科学领域不断研究深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而且在应用领域上不断拓展和创新。半导体激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是当前激光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
    • 张文君; 李月明; 何诗琪; 梁淑鸿; 刘映雪; 吴怡玲; 龚业青
    • 摘要: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痤疮的疗效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就诊的100例痤疮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14~41(25.62±8.35)岁,给予半导体激光治疗;研究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12~43(26.43±8.12)岁,给予半导体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记录患者皮肤纹理特征变化、不良反应,并评估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组色斑[(35.41±6.22)%比(40.16±9.37)%]、毛孔[(25.10±6.83)%比(29.65±8.40)%]、红斑[(21.05±8.42)%比(28.18±9.23)%]、紫质[(28.02±9.02)%比(32.60±10.67)%]计数均较对照组减少(t=2.986、2.972、4.035、2.318,均P<0.05);第2次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44.00%(22/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4.0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6,P=0.035),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结束后2个月临床总有效率为54.00%(27/50)、78.00%(39/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11);对照组与研究组痤疮总满意度为88.00%(44/50)、100.00%(50/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2,P=0.004)。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可显著改善痤疮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同时应配合规范化护理措施,保障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陈岭; 郭斐; 于晓红; 尚将; 宋健
    • 摘要: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在不同类型牙龈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34例牙龈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研究组(n=19)采用波长980 nm的半导体激光治疗,并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进行瘤体照射或切除治疗,对照组(n=15)采用传统手术刀切除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结果:所有患者愈合良好,术后患者无明显疼痛,研究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在观察期间内未发现明显的复发现象。结论:根据牙龈瘤临床表现的不同,运用不同模式的半导体激光进行治疗,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反应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齐海涛; 曹山松; 聂廷洪
    • 摘要: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激素类药物和单独使用半导体激光与联合应用两者治疗牙龈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9年6月牙龈扁平苔藓患者116例,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三组,分别予曲安奈德口腔软膏涂抹于病损处(软膏组)、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激光组)、先用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再用曲安奈德口腔软膏涂抹于病损处(联合组)。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1个月三组患者的病损面积、疼痛程度评分及症状体征评分。结果:治疗前,三组病损面积、疼痛程度评分及症状体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病损面积均缩小(P<0.05),疼痛程度评分及症状体征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1周、2周和1个月,联合组病损面积均小于软膏组和激光组,疼痛程度评分及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软膏组和激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口腔软膏与半导体激光联合治疗牙龈扁平苔藓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激素类药物和单独使用激光,可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症状,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
    • 孔亚群; 董晓曦; 刘伟超; 程梦琳; 詹晓懿; 黄晓峰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输出功率对覆膜型激光光纤光热转换作用的影响,为光纤尖端光热转换后激光能量分布提供有效预测平台。方法建立光纤尖端输出功率及温差变化监测模型,光纤尖端进行光热转换前后使用红外成像测温仪器测量光纤尖端在不同的输出功率(100 mW、200 mW、300 mW、400 mW、500 mW、600 mW、700 mW、800 mW、900 mW、1000 mW)条件下的温差变化,使用功率计实时测量透过光纤尖端的剩余功率。结果光纤光热转换前后,光纤尖端形态和指示光斑形态有所不同。不同输出功率下的光纤尖端有明显的温差变化(P0.95,P0.95,P<0.01)。结论不同输出功率会影响覆膜型激光光纤光热转化作用程度,光纤尖端的温差变化和剩余功率与输出功率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中评估光纤光热转换作用的重要参数。
    • 郑媛; 吴洁; 林冬梅
    • 摘要: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在瘘道型根管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前牙需要根管再治疗的瘘道型根尖周炎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采用半导体激光处理后行常规热牙胶充填,对照组采用氢氧化钙糊剂进行消毒封药,1周后复诊,对于无急性炎症患者常规热牙胶充填,否则换药,直到无急性炎症后常规热牙胶充填,两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复查,比较两组瘘道愈合时间、根尖阴影变化值及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两周、1个月患者瘘道愈合时间、根尖阴影变化值均短(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两周、1个月患者治疗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用于瘘道型根管再治疗中能缩短操作及瘘道愈合时间,成功率较高,半导体激光根管消毒比氢氧化钙根管消毒更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王艳丽; 刘振霞
    • 摘要: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联合盐酸米诺环素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1月西安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收治的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各21例,单药组患者给予牙周基础治疗+盐酸米诺环素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治疗后3个月、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龈沟液中厌氧菌菌落数、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厌氧菌菌落数显著低于单药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联合组BOP、BI、PD、AL和炎性因子TNF-α、IL-1β表达均低于单药组(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盐酸米诺环素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短期效果更佳,可显著减少牙周致病菌,改善牙周水平,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提高重度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