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北洋画报》

《北洋画报》

《北洋画报》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专利文献49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美与时代(上旬刊)、妇女研究论丛、新闻界等; 《北洋画报》的相关文献由7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艳、韩红星、李从娜等。

《北洋画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65.25%

专利文献>

论文:49 占比:34.75%

总计:141篇

《北洋画报》—发文趋势图

《北洋画报》

-研究学者

  • 陈艳
  • 韩红星
  • 李从娜
  • 吴民
  • 朱小平
  • 阴艳
  • 何歆
  • 侯福志
  • 刘乃崇
  • 张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子淇
    • 摘要: 王伯龙是民国时期知名编剧、影评人、报界名人,曾任《北洋画报》电影专刊和《天津商报画刊》主编。他敏锐地观察电影业热点新闻,就中国电影创作、表演、评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表系列个人见解,阐释中国电影存在的合理性,参与建构自立自强的现代中国图景。王伯龙的影评影人书写,体现了市民文人群体心系中国电影事业和国家发展的双重面向,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何歆; 谭悦
    • 摘要: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茶叶的崛起,华茶发展面临挑战。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挽救华茶市场,有识之士迎合时代潮流,利用广告宣传华茶。大量关于茶叶的新知识、新理念传入到市场上,推动了华茶的发展。其中,天津《北洋画报》中刊登的茶广告,一定程度上将华茶推广于国内外,为华茶近代化的发展以及挽救华茶衰退局势做出了贡献。本文从茶叶广告营销观角度出发,探索近代茶企业家们在时代浪潮冲击之下,追求时代进步和不断创新的道路,这也为现当代茶叶的宣传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 何嘉琪
    • 摘要: 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资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洋货的倾销深深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抵制洋货,振兴本国经济,20世纪初国货运动兴起。《北洋画报》作为近代天津重要的刊物,自1928年起相继刊登标语口号及其他各地的活动照片,以此支持国货运动。国货广告作为国货运动开展过程中重要的宣传媒介,通过丰富多样的广告形式,别出心裁的广告语,将“商品”与“爱国”观念相联系,不仅体现出近代独具特色的广告文化,同时也反映出近代天津的消费文化,成为承载爱国观念,表达爱国情感的重要载体。
    • 蓝月; 陈龙雨; 李姗
    • 摘要: 《北洋画报》作为近代专注于艺术普及的主流媒体,其持续报道的影星、舞女等女性群体成为当时的女性文化符号,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开展.《北洋画报》相对客观地展示了传统男性话语下女性群体的境况以及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曲折进程,使更多人开始关注女性群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发展,促进了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
    • 摘要: 清末民初,听京剧是当时最流行的文娱活动之一。这也催生了一大堆“角儿”。而一位京剧演员要想成为角儿,除了技艺过人——相貌要俏、嗓子要好、身段要到位,还需要有一批忠实的粉丝——“捧角儿的”。1929年《北洋画报》上这幅漫画生动地说明了“角儿”与“捧角儿的”之间的关系。
    • 李航宇; 张灏
    • 摘要: 《北洋画报》作为近代中国一份完备的画报,在当时是人们了解时事、接触新知识的直接平台,而现在是人们研究近代人文思想的珍贵资料,详细地描述了近代以天津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人文生活、思想潮流等,也展示了这一时期京津地区的服饰风尚,例如旗袍、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服饰的典型代表。服装是源于生活的艺术,服装演变的背后必定是社会的变革、思想的转变等更深层次因素的变化。文章将《北洋画报》作为一个直通近代的窗口,从其中的照片、海报入手,以时间为主线,梳理近代京津地区服饰风格的流变。
    • 何歆
    • 摘要: 茶业在近代中国占据重要地位,是清政府主要的税收来源之一.为了打破中国茶业垄断地位,列强大肆推广洋茶,洋茶席卷国内外市场,与华茶展开竞争,造成近代中国茶业发展步履维艰.为了改变华茶发展的不利局面,不少企业家利用广告宣扬华茶,与外商展开商战.茶广告的盛行对华茶的宣传以及推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代相融,形成时代特色.对茶叶广告的探索,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了解华茶的发展脉络,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本文从画报角度研究茶广告的时代特色,力图为茶广告画报研究作出贡献,为现当代茶叶的宣传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经验与教训.
    • 吴民; 司梦
    • 摘要: 从普通京剧花旦到20世纪最闪亮的戏剧明星和"中国文化大使",梅兰芳声名远扬的过程离不开大众传媒.《北洋画报》作为当时中国传媒界的北方巨擘,生动鲜活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众的生活百态,对梅兰芳也是十分关注,通过广告、评论、新闻等形式,重点记录梅兰芳高超的技艺、变革京剧、与文人团队合作等方面,全方位地向大众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梅兰芳形象.
    • 李航宇; 张灏
    • 摘要: 《北洋画报》作为近代中国一份完备的画报,在当时是人们了解时事、接触新知识的直接平台,而现在是人们研究近代人文思想的珍贵资料,详细地描述了近代以天津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人文生活、思想潮流等,也展示了这一时期京津地区的服饰风尚,例如旗袍、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服饰的典型代表.服装是源于生活的艺术,服装演变的背后必定是社会的变革、思想的转变等更深层次因素的变化.文章将《北洋画报》作为一个直通近代的窗口,从其中的照片、海报入手,以时间为主线,梳理近代京津地区服饰风格的流变.
    • 朱宗茂
    • 摘要: 19世纪末,电影开始传入中国,引起轰动效果,但是电影深入人心并引起人们的重视却离不开当时报刊的报道。这些报刊或报道电影资讯,或刊登最新电影评论,其构造的媒介电影景观相当之丰富,而《北洋画报》电影专刊就是其中的一员。《北洋画报》以其独到的图画报道成为彼时报刊界"奇葩异草",其中塑造的媒介景观可被视为早期中国摩登潮流中的浮世绘,同时也是早期中国电影在社会传播的重要载体,颇具历史研究价值。本文欲从20世纪30年代《北洋画报》电影专刊登载的文章入手,考察其中的电影传播景观,分析当时影人的电影实践,这对当下电影界有历史性的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