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包皮环切术

包皮环切术

包皮环切术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2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855037篇;相关期刊561种,包括现代泌尿外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中国男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第27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男科学术大会、首届回医药学术交流大会(2013·北京)等;包皮环切术的相关文献由404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伟、施问国、李强等。

包皮环切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2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55037 占比:99.79%

总计:856843篇

包皮环切术—发文趋势图

包皮环切术

-研究学者

  • 张伟
  • 施问国
  • 李强
  • 王刚
  • 崔振宇
  • 梁浩
  • 申岩
  • 秦波
  • 李淑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大创; 刘泽瑶; 罗孟捷; 叶雨昕; 唐文熙
    • 摘要: 目的:评价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健康男性包皮环切术预防HIV感染的有效性与经济性,为艾滋病防治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动力学模型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群进行艾滋病感染与进展进行长期模拟,直至全部人群均进入死亡状态(每1年作为1个循环周期),分别计算实施包皮环切术人群与不干预人群的成本与健康产出,根据健康产出判断其有效性,结合意愿支付阈值判断包皮环切术预防HIV感染的经济性。结果:实施包皮环切术预防HIV感染具有有效性,与不实施干预相比,增量成本效用比为298000.27元/QALY,大于3倍中国人均GDP,不具备经济性,不确定分析(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结论:实施包皮环切术来防治艾滋病具有有效性,但不具备经济性。可建议性行为较为活跃人群实施包皮环切术来降低HIV感染风险。
    • 祝怡君; 顾英娟
    • 摘要: 目的:了解包皮环切术患儿家长决策冲突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取常熟市某医院的176例包皮环切术患儿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决策冲突量表和电子健康素养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包皮环切术患儿家长决策冲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包皮环切术患儿家长决策冲突总分为(33.29±3.21)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儿年龄、家庭意见一致性、家长电子健康素养是包皮环切术患儿家长决策冲突的影响因素,共解释方程48.2%的变异量。结论:包皮环切术患儿家长的决策冲突值得引起关注,可进一步关注低龄患儿家长的决策冲突状况,提高患儿家长的电子健康素养,促进家庭有效沟通,缓解患儿家长的决策冲突。
    • 战立龙; 纪文; 栾杰; 宋兆录; 胡克清
    • 摘要: 目的:观察内板、外板缝线标志法在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中应用效果。方法:24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30例,采用内板、外板缝线标志法进行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对照组115例,采用常规法进行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内板保留长度、是否完全保留系带及外板长短合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板、外板缝线标志法可以在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中准确切割包皮内板、外板,使手术效果标准化,适用于各种品牌切割缝合器,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 潘中义; 张世清; 熊玉龙
    • 摘要: 目的探析在包皮环切术中应用带胶垫一次性包皮切割吻合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78例行包皮环切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包皮环切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带胶垫一次性包皮切割吻合器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5.33±3.65)min短于对照组(35.41±5.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61,P<0.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74±0.96)mL少于对照组(7.44±1.8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64,P<0.001),观察组术后VAS评分(3.93±0.65)分低于对照组(6.21±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10,P<0.001);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20.73±2.72)d短于对照组(31.24±2.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78,P<0.001),观察组对包皮外观满意度(8.05±1.04)分高于对照组(6.62±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4,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2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1,P=0.018)。结论在包皮环切术中应用带胶垫一次性包皮切割吻合器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改善手术相关指标,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且并发症较少,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丁金娥; 林秀珍; 陈秀惠
    • 摘要: 目的探讨将心理护理应用于接受包皮环切术患儿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6—8月就诊于该院门诊行包皮环切术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焦虑程度、顺利手术接受率、临床干预总有效率、家属护理满意度、手术依从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情绪状态。。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评分为(11.53±3.4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6.27±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1,P<0.05);观察组顺利接受手术率及临床心理干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0、7.894,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96.0%)比对照组(84.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观察组患儿手术依从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实施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手术接受度,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率。
    • 贾叶红; 姜腾麒
    • 摘要: 目的探讨护加平台联合路径化护理在泌尿外科包皮环切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1月在本院门诊接受包皮环切术治疗的6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护加平台联合路径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包皮环脱落时间、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包皮环脱落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加平台联合路径化护理能够缩短包皮环切术患者的包皮环脱落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饶明煌; 应臣; 王剑平; 李超
    • 摘要: 目的研究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后患儿吻合钉脱落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于厦门市海沧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210例包皮过长或包茎患儿,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对其行包皮环切术,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低龄组(6~9岁,103例)与高龄组(10~12岁,107例),根据术前选取缝合器型号(F12/F15)的不同将患儿分为F12组(49例)与F15组(161例),根据术中是否因阴茎切口出血需予以5-0可吸收线缝合止血将患儿分为缝合组(23例)与未缝合组(187例),统计并比较低龄组与高龄组、F12组与F15组、缝合组与未缝合组吻合钉完全脱落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均从术后第2周开始出现吻合钉脱落情况。高龄组术后第4、5周的吻合钉脱落率均高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15组术后第4、5、6周的吻合钉脱落率虽高于F12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缝合组术后第4、5、6周的吻合钉脱落率虽高于缝合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吻合钉未能完全脱落的患儿,需于术后第7周返院随诊时于局部麻醉下行吻合钉取出治疗。结论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吻合钉多于术后第4~6周自行脱落;高龄患儿因自主活动较多可加快吻合钉脱落,且缝合器型号差异以及术中出血缝合与否并不延迟吻合钉脱落时间。
    • 程青
    • 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一次性包皮环切器行包皮环切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器进行包皮环切手术治疗的9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9例。常规组采用术后普通护理,研究组采用术后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负面情绪得分[儿童抑郁评定量表(CDRS)、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疼痛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得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护理总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干预后的CDRS评分、SCARED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术后2、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包皮环切术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减轻患儿的负面情绪以及疼痛感,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主动规避并发症,从而获得更加满意的临床结局。
    • 王剑锋; 张莉; 韦慧玲; 郭明娟
    • 摘要: 目的:探讨包皮环切术前连续用苯扎氯铵溶液对包皮进行消毒对包皮腔内定植细菌种类分布及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近年来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包皮环切术的48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是否连续用消毒液对包皮进行消毒将这些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儿在手术前连续使用苯扎氯铵溶液对包皮进行消毒,对照组患儿在手术前未连续使用任何消毒液对包皮进行消毒。比较两组患儿包皮腔内细菌和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包皮腔内定植细菌的种类分布及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析术前连续用苯扎氯铵溶液对包皮进行消毒与术后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儿包皮腔内细菌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包皮腔内革兰阳性菌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患儿,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在两组患儿包皮腔内检出的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检出的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术后1周,观察组患儿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包皮环切术前连续用苯扎氯铵溶液对包皮进行消毒是导致患儿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包皮环切术前连续用苯扎氯铵溶液对包皮进行消毒可减少包皮腔内革兰阳性菌的定植,但同时也会诱导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并增加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
    • 谢晓东; 谢长春; 王建平; 李优笙; 祝家兴; 巫倩诗
    • 摘要: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七氟烷在小儿吻合器行包皮环切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0月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包皮过长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予以艾司氯胺酮联合七氟烷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_(0))、诱导后5 min(T_(1))、切皮后1 min(T_(2))、苏醒时(T_(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呼吸力学指标[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_(2))];比较两组麻醉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_(0)时,两组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观察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七氟烷在小儿吻合器行包皮环切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苏醒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