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态负载均衡

动态负载均衡

动态负载均衡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82753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第六届智能CAD与数字娱乐学术会议等;动态负载均衡的相关文献由76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良、余翔湛、刘立坤等。

动态负载均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2753 占比:99.94%

总计:182870篇

动态负载均衡—发文趋势图

动态负载均衡

-研究学者

  • 周良
  • 余翔湛
  • 刘立坤
  • 叶麟
  • 左强
  • 张宏莉
  • 刘凯
  • 刘洋
  • 刘鑫
  • 历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谭双杰; 林宝军; 刘迎春; 赵帅
    • 摘要: 分布式星载多RTs(Remote Terminal)系统的任务主要基于功能进行分配,而数据处理任务的突发性往往会使不同计算机之间负载不均衡。运用灵活的负载调度机制,可以有效调节不同计算机间的负载差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分布式星载RTs系统负载调度算法,包含样本采集、任务吞吐率预测模型构建、吞吐率预测和负载调度等4个步骤。在构建任务吞吐率预测模型环节,通过机器学习的线性回归正规方程获取模型权重,缩短了构建模型消耗的时间。在负载调度环节,若RTs的吞吐率之和大于系统总的负载数据量,则按吞吐率比例给各RTs分配数据,否则只给负载数据量小于自身吞吐率的RTs分配一定量的数据。在多台星载计算机电性能产品构建的地面模拟系统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使系统所有节点的平均CPU利用率提高23.78%,节点间的CPU利用率方差降低至34.59%,同时目标任务的系统总吞吐量显著提升225.97%。也就是说,该方法在确保系统负载均衡性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提升星载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实时处理性能。
    • 崔鹏杰; 袁野; 李岑浩; 张灿; 王国仁
    • 摘要: 图是描述实体间关系的重要数据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信息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重要的科学领域.现如今,随着图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利用分布式系统来处理大图数据已经成为主流,出现了形如Pregel、GraphX、Power Graph和Gemini等经典的分布式大图数据处理系统.然而,与当前先进的基于单机的图处理系统相比,这些经典的分布式图处理系统在处理真实的图数据时并没有充足或稳定的性能优势.分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分布式图处理系统,总结并归纳出了影响其性能的主要挑战.通过对这些挑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RGraph——一个基于RDMA的高效分布式大图数据处理系统.RGraph旨在通过充分利用RDMA的优势来提升图处理系统多个方面的性能.在图划分方面,RGraph采用基于块的划分方式避免破坏原始图数据的局部性,从而保证顶点的高效访问.在负载方面,RGraph提出了基于RDMA单边READ的任务迁移机制和线程间细粒度的任务抢夺方式来分别保证计算节点间以及计算节点内线程间的动态负载均衡,确保集群中的所有计算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在通信方面,RGraph通过对IB verbs的有效封装,实现了符合图计算语义的多线程RDMA通信模型.相比于传统的MPI,RGraph的通信机制可以减少计算节点间2.1倍以上的通信延迟.最后,利用5个真实大图数据集和1个合成数据集,在拥有8个计算节点的高性能集群上测试了RGraph.实验结果表明,RGraph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相比于Powergraph,RGraph具有10.1-16.8倍的加速比,与当前最先进的分布式图处理系统相比,RGraph的加速比仍能达到2.89-5.12倍.同时,RGraph在极度偏斜的幂律图上也能保证稳定的性能优势.
    • 倪雅婷; 杨文晖; 苗放; 黄安琪; 蒋媛
    • 摘要: 面向数据的体系架构(DOA)为海量异构数据流通共享提供了新的有效解决方案。而数据注册中心(DRC)作为DOA的核心部件,它的访问性能尤为关键。针对高并发访问带来的DRC集群服务过载问题,采用Nginx反向代理负载均衡技术处理高并发访问。对Nginx的负载策略进行分析优化,提出一种由动态配置、负载收集、算法调度组成的动态负载均衡策略,并在负载调度模块对Nginx加权最小连接调度算法(WLC)进行改进,通过自适应权值不断调度下一个周期内性能最优的节点来处理请求。通过高并发性能测试验证了所提出的负载均衡策略在DRC集群中能更有效处理大流量的访问需求,提高集群的资源利用率和缩短请求响应时间。
    • 曲乾聪; 王俊
    • 摘要: 针对传统负载均衡算法不能满足公网数字集群系统高并发用户请求和快速呼叫建立等需求,提出一种基于负载反馈的分布式数字集群动态负载均衡算法,实现公网数字集群系统负载均衡,提高用户容量。首先建立参与MCPTT服务器的静态负载和动态负载监控机制和指标;然后利用加权轮询算法为用户分配参与MCPTT服务器,并通过用户请求的处理获得复合负载参数;根据负载指标的反馈更新参与MCPTT服务器权值以动态调整服务器负载。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负载均衡效果优于传统算法和其他动态反馈算法,负载均衡度更小、用户请求响应延迟更低。
    • 卢照; 师军; 张耀午; 王琦
    • 摘要: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分布式爬虫处于愈来愈重要的地位。目前主流开源爬虫框架在网络通信开销上优化甚少,缺乏一个有效的方案来减少网络开销问题。论文利用对等式架构的爬行器既是任务的消费者又是任务的生产者,提出了任务尽量在本地执行的优化方向。基于双缓冲技术实现的大粒度任务动态负载均衡策略,能有效地降低通信频次,基于高速缓存原理的URL判重方案,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有效地提升爬虫URL判重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鲁棒性,能使分布式系统的性能优势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 李鹏飞; 胡宁; 李想
    • 摘要: 针对集团用户市场业务的发展,采用DTMB技术,实现了集团用户高清数字电视的传输.提出基于动态负载均衡的数字电视系统优化算法,从连接方式、恢复模式、性能分配等3个方面,克服了集团用户业务中断、流量不均、恢复时间长等的缺点.
    • 戴振邦; 江恩杰; 刘力嘉; 甘江伟
    • 摘要: 集中化,合并任务的处理是分布式设计中的一个难点。由于不同任务中需要频繁的数据交换,且需对不同任务的结果进行合并,使其难以使用目前主流的分布式设计模型。分布式管道设计模式是一种高度解耦合的分布式设计模型,适合处理业务粒度较大,数据交换频发,IO瓶颈较高的任务。文章在分布式管道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参考服务发现机制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管道服务框架。
    • 夏利玲; 顾建华; 马良
    • 摘要: 为实现更加智能化的节能设计,提出一种新的舰船主干网络动态负载均衡方法与节能机制.对舰船主干网络系统进行能耗建模.在建模中将舰船主干网络系统网络拓扑直接模拟为一种有向图,不对休眠控制器与其相关链路进行考虑,仅对休眠交换机相关配置端口进行考虑.根据构建的能耗模型,设计一种分配算法,对服务器任务进行合理分配.设计一个由多个组件构成的舰船主干网络节能机制,具体包括决策组件、预测组件等组件.参照舰船主干网络的通信协议标准部署实验仿真场景,对设计方法进行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设计方法能够实现动态负载均衡,对于用户流量的承受能力与可调节性都较强;端口休眠比例整体较高,最高可达95.9%,休眠比例波动幅度较小,以及能耗整体较低,达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说明设计方法达到了设计目标.
    • 戴振邦; 江恩杰; 刘力嘉; 甘江伟
    • 摘要: 集中化,合并任务的处理是分布式设计中的一个难点.由于不同任务中需要频繁的数据交换,且需对不同任务的结果进行合并,使其难以使用目前主流的分布式设计模型.分布式管道设计模式是一种高度解耦合的分布式设计模型,适合处理业务粒度较大,数据交换频发,IO瓶颈较高的任务.文章在分布式管道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参考服务发现机制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管道服务框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