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割台

割台

割台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3年内共计293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33965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农机化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农机科技推广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联合收获机技术发展及市场动态研讨会、第十一次全国农机维修学术会议等;割台的相关文献由4830位作者贡献,包括纪小坤、见保林、吴崇友等。

割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7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3965 占比:99.88%

总计:334365篇

割台—发文趋势图

割台

-研究学者

  • 纪小坤
  • 见保林
  • 吴崇友
  • 史延平
  • 南照男
  • 沐森林
  • 张敏
  • 李侠
  • 李衡
  • 王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华伟; 张萍; 杨晓慧; 邓玉杰; 李柯莹; 张国海
    • 摘要: 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进步,谷物联合收获机使用率不断提高,割台作为收获机重要装置对收获质量有显著影响,但国内传统收获机在收获作业中对割台智能化控制存在明显缺陷,导致实际工作中产生较高割台损失,严重限制高效低损收获机的发展,因此提高割台智能化水平以降低割台损失成为研究重点。结合割台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对割台仿形和高度智能化控制、关键部件和割台整体运动参数智能控制研究分类评述。对于减小割台收获姿态造成的割台损失,提高割台仿形和高度控制响应速度及控制实时性,重点对比分析不同控制方式、测量方法、算法和控制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对于降低关键部件运动状态造成的割台损失,分类归纳割台关键部件及整体控制系统的部分组成与发展。同时,总结目前国内割台智能化研究的不足,阐述联合收获机自适应割台研究发展趋势,以期为优化割台结构,减少割台损失,提高谷物联合收获机智能化水平提供参考。
    • 张铂; 刘克铭; 姜丙山
    • 摘要: 为提高玉米收获机械自动化水平,对玉米收获机摘穗台进行参数计算及结构优化仿真。通过对玉米收获机拉茎棍装置结构的优化,拉茎棍等效应变降低了13.05%,最大等效应力降低了12.8%。优化后,通过对拉茎棍的疲劳分析表明,拉茎棍的寿命提高14.4%。为避免中间支架产生共振,对割台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割台的第1~第6阶振型图。
    • 王泽群; 华荣江; 赫志飞; 李春友; 杜旺旺
    • 摘要: 分析了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总体布置,介绍了有代表性的主机技术,以及圆盘式、往复式和链式3种不分行割台的技术现状,分析了喂入技术、切碎技术、籽粒破碎技术、抛送技术等机械部件的发展方向。
    • 王荣先; 常云朋; 李彬; 吕惟真; 刘俊龙
    • 摘要: 为减少谷子机械化收获时割台出现的甩穗、掉穗和堵塞现象,根据谷子物性特点,设计了割台拨禾轮和搅龙,并进行了拨禾轮运动特性分析。采用仿真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拨禾轮、搅龙与割刀之间的三角区位置参数及其对割台工作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增加防缠罩、挡杆和挡板,解决了甩穗、掉穗和输送紊乱问题,达到了减少割台掉穗的目的。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割台田间工作过程中,图像显示割台具有较强的防甩穗、防堵性能。检测表明,割台工作性能良好,研究结果可为开发谷子联合收获机提供了技术参考。
    • 程睿; 刘立强; 牟雪雷; 王伟
    • 摘要: 针对国内牧草收获机械自动化、数字化、机电液一体化程度不高的现状,以及苜蓿收获机割台作业因无法实现自动接地仿形而造成苜蓿割茬高度不均匀、影响苜蓿二次生长等问题,开展了对牧草收获机割台浮动仿形控制方法与割茬高度检测方法的研究。探讨了通过在割台上加装高精度角度传感器的方式,利用液压元件驱动油缸调整割台平面对地倾角,从而实现机具作业时割台随地面起伏自动调节,确保台面对地保持平行的研究方案。为此,着重介绍了牧草收获机割台试验平台的搭建及自动控制原理的分析,通过试验装置验证控制效果,分析试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改进办法。
    • 刘佳杰; 马兰; 向伟; 颜波; 文庆华; 吕江南
    • 摘要: 针对现有牧草收割机收割饲用苎麻作物时,割台输料不畅,搅龙易被麻类纤维缠绕的问题,设计一种专用收割机割台。该割台由往复式切割装置、拨禾轮、茎秆捡拾输送器及螺旋搅龙组成。根据饲用苎麻的田间生长特性及物料特点,开展收割机割台设计。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分析,确定割台各关键装置结构参数:拨禾轮的圆周半径为840 mm、切割器离拨禾轮轴高度为1470 mm、拨禾轮转速27.9 r/min、升降行程为700 mm、往复式割刀曲柄转速为540 r/min、茎秆捡拾输送器拨齿轮滚筒半径为150 mm、转速为152.80 r/min,喂入搅龙直径为320 mm、转速为170 r/min。田间试验表明:该机收获损失率为3%,标准草长率为91%,作业小时生产率为0.25~0.35 hm^(2)/h,割茬高度为150 mm。收割时,割台未出现堵料及纤维缠绕现象;收割后,苎麻割茬整齐,未发现作物茎秆基部存在明显撕裂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往复式切割器切割效果良好,整机工作性能稳定,该收割机割台能够满足对饲用苎麻作物的收割要求。
    • 金诚谦; 刘岗微; 倪有亮; 杨腾祥; 王廷恩; 齐彦栋
    • 摘要: 为提高联合收获机割台仿形机构对田间地形变化感知的灵敏度和对田间地形仿形的准确度,该研究设计了一种主-副板压紧式割台仿形机构。基于对仿形机构的理论分析,以割台对副仿形板作用力、土壤对主仿形板作用力和土壤下陷距离为试验指标,以弹簧刚度系数、弹簧初始长度、副仿形板长度和主仿形板长度为因素,设计了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优化试验。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各因素水平范围,基于多体动力学(Multi-Body Dynamics,MBD)-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耦合方法进行仿真试验,建立了各因素与指标间的数学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弹簧刚度系数464 N/m,弹簧初始长度90 mm,副仿形板长度484 mm,主仿形板长度450 mm。主、副仿形板宽度200 mm,材料为301不锈钢,弹簧材料为碳素弹簧钢丝,直径2 mm,外径20 mm,有效圈数45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割台对副仿形板作用力均大于0,表明仿形机构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土壤对主仿形板平均作用力分别为85.23、85.80和86.08 N,与预测值基本一致,表明仿形机构感知地形变化较灵敏,对应的土壤平均下陷距离分别为5.4、7.1和6.4mm,均小于10mm,表明仿形机构对田间地形仿形准确度较高,参数设计合理。研究结果可为联合收获机割台仿形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 刘佳妮
    • 摘要: 2021年12月10日,德国农业学会(DLG)新产品委员会为CLAAS授予两枚AGRITECH-NICA创新银牌,分别为CLAAS拖拉机CEMOS操作辅助系统新集成的Terranimo土壤压实风险提示系统和CLAAS联合收割机CEMOS自动割台---VARIO割台自动调整,这两项创新银奖是获得科学家和评审团认可并评选出的。AGRITECHNICA“创新奖”是国际农业行业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该奖项鼓励在实践中创新,强调现代农业机械对农业的价值。
    • 关卓怀; 江涛; 沐森林; 李海同; 张敏; 吴崇友
    • 摘要: 针对油菜联合收获分行剪切落粒多、损失高的问题,提出了油菜割台分行损失气力回收方法,设计了正负气压组合式油菜割台分行落粒回收装置。通过正压气流导向收集分行散落物料,并由负压气流定向输送回割台,实现回收减损。基于Fluent构建了回收管内部流场仿真分析模型,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喉管直径、喉管倾角分别为70 mm、120°,在一定范围内负压气流速度随渐扩角、渐缩角的增大而减小且存在交互作用;以进风口直径、渐缩段长度、出风口直径和渐扩段长度为试验因素,以负压气流速度为评价指标,开展了四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负压气流速度的主次顺序为渐扩段长度、进风口直径、渐缩段长度、出风口直径,较优参数组合为进风口直径94 mm、渐缩段长度38 mm、出风口直径115 mm、渐扩段长度350 mm;建立了回收装置内部流场物料CFDDEM耦合仿真模型,研究了正压、负压气流速度对物料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料回收率随正压气流速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随负压气流速度的升高持续增大,明确了较优正压气流速度为20 m/s;基于正、负压气流流量分析,确定了气流分配器中两路气流通道的截面积之比为1∶3;田间试验表明装备分行落粒回收装置后油菜割台损失率、竖割刀损失率分别为1.26%、0.39%,分别下降了21.8%、47.3%,有效降低了分行损失和割台损失。
    • 李万成; 李琳; 李元亭; 冯磊; 赵亚洲; 陈建林
    • 摘要: 玉米收获机由割台总成、横向输送搅龙、果穗升运装置、果穗苞叶剥皮装置、集穗箱、秸秆切碎灭茬还田或粉碎回收青贮或秸秆整株保留配套装置、挂接架及动力传动系统等组成,可以一次性完成玉米果穗的摘取、果穗提升输送、果穗苞叶剥除排杂、秸秆处理(秸秆切碎灭茬还田、秸秆粉碎回收或秸秆粉碎条放、秸秆整留)等作业。为了实现机收减损,减少割台损失,本试验对玉米收获机割台总成、秸秆粉碎、果穗苞叶剥除技术部件进行改进优化设计并测试损失情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