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17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水产、渔业、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6288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疾病监测、浙江预防医学、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六届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第十一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产科技分论坛暨2014年上海市渔业科技论坛、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第一届全国年会等;创伤弧菌的相关文献由1001位作者贡献,包括卢中秋、梁欢、邱俏檬等。

创伤弧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9 占比:4.53%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6288 占比:95.23%

总计:6603篇

创伤弧菌—发文趋势图

创伤弧菌

-研究学者

  • 卢中秋
  • 梁欢
  • 邱俏檬
  • 李景荣
  • 周铁丽
  • 洪广亮
  • 刘伟
  • 李亦学
  • 李园园
  • 李雪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姚文艳; 姜晖
    • 摘要: 创伤弧菌是一种重要的海洋食源性病原菌,可经伤口或肠道感染多种水产养殖动物及人体。该菌在各种食源性病原体中病死率最高,发病迅速。因此,创伤弧菌的检测对食品安全以及患者诊断治疗十分重要。但传统检测方法存在步骤繁琐、耗时长等局限,限制了医学检验及食品安全检测的高效性。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纳米科学技术的兴起,国内外学者结合传统培养方法研究和建立了多种具有操作简便、准确高效、灵敏度高等特点的创伤弧菌快速检测技术,为创伤弧菌快速检测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对于微生物传统病原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技术等传统和新兴的创伤弧菌检测手段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食源性创伤弧菌的有效防控及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方明静; 陆晓燕
    • 摘要: 总结1例创伤弧菌感染致感染性休克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病人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抗休克护理、抗感染护理、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护理、气道管理及镇痛镇静护理。该病人经过积极救治与护理,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于入院第18天病情好转出院。
    • 陈幼丽; 魏智艺; 吴青青; 林天来
    • 摘要: 目的探讨创伤弧菌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总结诊疗经验.方法对5例经细菌培养确诊的创伤弧菌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总结临床诊疗经验.结果5例患者感染途径各异,临床表现为肢体红肿、紫癜进行性加重,且迅速出现张力性/出血性水疱,合并有感染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损害.入院及时行清创术,术中可见暗红色腥臭液体流出,皮下组织、筋膜、肌肉坏死.2例患者经多次清创术、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抗生素治疗后治愈出院,2例患者因病情危重治疗无效,1例患者放弃治疗.结论创伤弧菌坏死性筋膜炎病情进展迅速,常合并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早期临床疑诊此病,并进行彻底清创术或截肢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措施.
    • 杨大民; 张志; 刘昌玲; 汪锦伦
    • 摘要: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嗜盐性的革兰氏阴性弧菌,常见于温暖海水中,具有较强毒性。该菌感染后,大部分病例会出现软组织损害,并产生严重的脓毒症。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总体死亡率达30%~50%,合并脓毒症死亡率超过50%[1]。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食带菌海产品;另一种是通过破损肢体与海水接触或受到海产品刺伤导致皮肤感染。慢性肝病、酗酒、免疫力低下等人群为易感群体。
    • 黄春兰; 余洪立; 马丽梅
    • 摘要: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为非霍乱弧菌,是一种嗜盐性海生革兰阴性杆菌。创伤弧菌感染是一种少见而又致命性的疾病,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生食被创伤弧菌污染的海水产品,其次是伤口感染,多数患者因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现对本院1例少见病例进行报道。1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因“右上肢肿胀、疼痛、麻木29 h”于2019年8月3日2∶00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48 h内觉得有可疑动物叮咬史,7 d前有右食指被钢丝绞伤史,长期居住海边城市,有长期饮酒史。入院查体:体温36.5°C,脉率122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75/40 mmHg,神志清楚,急性痛苦病容,右上肢肿胀,右前臂、右手肿胀为重,可见大量6~7 cm张力性水疱形成,皮肤局部发红、破溃、肿胀、剧烈疼痛,右前臂肘关节以远肢体皮温冰凉,右手指血运欠佳,食指、中指乌黑,肢端浅感觉减退,右臂桡动脉搏动未触及,左大腿可见皮下瘀斑,左下肢活动正常。入院诊断:①右上肢骨筋膜室综合征;②休克;③急性肾功能不全;④代谢性酸中毒。
    • 廖秀芳; 卓小华; 陈捷; 赖江明
    • 摘要: 目的探析创伤弧菌感染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9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同时检索2010-2018年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以“创伤弧菌感染”“护理”为关键词,结合文献复习该病早期诊断、处理及护理分析。结果2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在经早期诊断、患肢皮肤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保护性隔离、预防感染以及出院指导等护理等干预后,其中病例1家属表示理解,要求放弃治疗出院;病例2在治疗12日后痊愈出院。结论针对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病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吴细妹; 冼小云; 谢桂英
    • 摘要: 创伤弧菌(VV)属于弧菌科,低度嗜盐性革兰阴性杆菌。细菌形态短小,稍弯曲逗点状、微弯、弯曲状,具有嗜盐、嗜温两大特性。该菌普遍生存于全球水温较高的各河海交界处水域,例如美国、东南亚等地的沿海城市[1]。我国主要分布区域是东南沿海与台湾[2]。VV是人类、水产养殖业重要病原菌,可通过多种方式感染人类。吃未煮熟的污染海产品、海洋生物刺伤、患处暴露于海水等都可能成为VV侵入人体的途径。
    • 赵语佳; 王绍乙; 李裕晴; 李洁
    • 摘要: 海洋致病菌多为广泛分布于海洋的革兰氏阴性菌,是造成开放性伤口继发性感染、食用海产品发生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海洋致病菌主要有弧菌属的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创伤弧菌分布于(亚)热带气候水域,可通过生物分型法、传统培养法和PCR法分型鉴定;致病机制研究集中在黏附相关蛋白、细胞毒性、宿主防御、摄铁系统、分泌系统和毒力调控等方面;全身性感染或开放伤口感染,通常用强力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抗生素治疗。副溶血性弧菌在亚洲、欧洲、美洲分布广泛,通过PCR法进行分型鉴定;致病机制与创伤弧菌相似;可引起急性肠胃炎及其他组织病变,轻症感染补充水分即可,重症感染使用强力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霍乱弧菌分布广泛,夏季浓度较高,通过玻片凝集试验、PCR法进行分型鉴定;致病机制与创伤弧菌相似;可引发霍乱,通过补液或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分布于海水表层,通过玻片凝集实验、抗菌谱等进行分型鉴定;致病机制与弧菌属不同;可感染身体各处,早期治疗应用抗生素,重症患者应选择广谱的强力抗菌药。
    • 黄春兰; 贺月园; 吕桂桦
    • 摘要: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近海与江河口环境中的革兰阴性弧菌,可致原发性坏死性筋膜炎和继发性血流感染,人感染创伤弧菌的途径主要为生食被创伤弧菌污染的海产品和伤口接触。创伤弧菌脓毒症起病急、进展迅速、致死率高,合并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死率高达50%。本文介绍柳州市人民医院近期收治的1例因外伤导致创伤弧菌感染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
    • 周霞霞; 史芳瑜; 毛玲燕; 邱晶磊; 杨广; 邢家溧; 章银珠; 徐晓蓉; 章海通; 吴莹莹; 陈灿灿
    • 摘要: 目的 比较标准检测方法与杜邦BAX System Q7快速检测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创伤弧菌.方法 采用GB 4789.7—201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SN/T 1022—2010《进出口食品中弧菌霍乱弧菌检验方法》、DBS 13/004—2016《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创伤弧菌检验》标准和杜邦BAX System Q7系统操作方法对1份同时污染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创伤弧菌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BAX System Q7操作方法与标准操作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其中BAX System Q7可同时检测3种弧菌,用时20 h,而标准操作方法至少需要6 d.结论 BAX System Q7检测方法与标准方法均具备高准确性,但相较于标准检测方法,BAX System Q7检测方法鉴定更快速、操作更简便,且3种弧菌可以同时鉴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