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部流动

内部流动

内部流动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65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6篇、会议论文63篇、专利文献64812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兰州理工大学学报、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学术年会等;内部流动的相关文献由86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超、吴玉林、邵春雷等。

内部流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6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63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64812 占比:99.51%

总计:65131篇

内部流动—发文趋势图

内部流动

-研究学者

  • 刘超
  • 吴玉林
  • 邵春雷
  • 陈红勋
  • 杨敏官
  • 何志霞
  • 刘厚林
  • 施卫东
  • 袁寿其
  • 顾伯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晓宇; 常鹏程; 胡文竹; 曹立力; 张一祁
    • 摘要: 水泵流量是影响水泵运行效率和能量变化的重要参数之一,为明确轴流泵装置内各过流结构的能量变化规律,基于雷诺时均Navier-Stokes(RANS)控制方程和RNG k-ε湍流模型,对轴流泵内部流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各特征工况(小流量工况0.3 Q_(bep)、最优流量工况1.0 Q_(bep)和大流量工况1.2 Q_(bep))下装置全流道的压力和速度分布规律,探讨不同工况时各过流断面的能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流量的增加,进水流道水力损失逐渐增大,导叶体内水力损失随着流量的增大先减小后上升;弯管段水力损失随流量的增大逐渐减小;虹吸式出水流道水力损失随流量的增大逐渐上升。
    • 李晶; 孟繁森; 金慧; 赵耕云
    • 摘要: 以MS187-1260型单级双吸式离心泵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工况点下单级双吸式离心泵水力性能。基于全三维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选取了0.5 Q_(d)、Q_(d)、1.5 Q_(d)3个典型流动工况点,对单级双吸离心泵内部流场流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流场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可行;在不同工况下,过流部件内速度、压力和湍动能都有一定的规律存在。
    • 刘月伟; 潘中永
    • 摘要: 为了解航速对船用喷水推进器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以轴流式喷水推进器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CFX软件,采用N-S基本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对以额定转速5500 r/min以及不同航速条件下的喷水推进器进行全流域定常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航速下喷水推进器叶轮叶片在不同切面上的压力载荷情况,各个过流部件上的湍动能变化规律以及内部不同截面上速度流线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0.1span,0.5span和0.9span这3个不同切面上的压力载荷随航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叶片进口边压力达到峰值,在叶片出口边压力均略有下降.湍动能随着航速增加,总体呈增长趋势.各航速下的湍动能最大值主要分布在轮缘处.进水流道内部流动受驱动轴旋转和弯管曲率变化影响,出现带有旋涡的不均匀流动,旋涡受航速影响,低航速时旋涡集中于进水流道下壁面,高航速时旋涡集中于进水流道上壁面,在高航速时,旋涡会发生融合现象.
    • 赵文斌; 李伟; 王行元; 马凌凌; 季磊磊
    • 摘要: 为研究混流泵启动过程的瞬态特性,以试验测试转速与流量作为求解边界条件,建立了混流泵瞬态流动求解模型与方法.通过准稳态、瞬态数值方法求解的计算扬程与试验扬程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进而分析了混流泵启动过程中瞬态流场的演化以及启动加速度对内部流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可较准确地反映启动过程的瞬态特性,瞬态扬程呈现明显瞬态效应;准稳态方法存在较大误差,基于相似定律的准稳态方法在瞬态性能研究中并不适用;受角加速度效应与流体惯性的影响,加速过程中叶片工作面的进口压力梯度比较明显,轮缘间隙处和叶片出口边尾缘处产生明显旋涡,并由此带来不同于准稳态工况的瞬态外特性;启动加速度对冲击扬程的影响较大,加速度大小决定着冲击扬程的峰值,流量滞后性也呈现明显区别.
    • 何德璋
    • 摘要: 轴流泵是一款高效化、低扬程、高流量的工业设备,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借助对1500高比转速的轴流泵的内流场展开性能实验,检验数值模拟的有效性。结合对模拟高比转速的轴流泵的内流场展开了BVF诊断,对各个工况下的内流场展开了剖析,并对叶片展开了调优。
    • 陶艺; 白永明; 吴迎春
    • 摘要: 为提高渣浆泵密封性能及其使用寿命,设计了后吸式结构。基于ANSYS CFX,对不同工况下后吸式渣浆泵及传统渣浆泵的密封性能及内部流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后吸式渣浆泵轴封处压力受泵运行工况及叶轮内部流动影响较小,且压力脉动幅值低;两种方案中,叶轮内部水体流动情况基本相同,额定工况下,两者外特性相差不大;大流量工况下,由于三通进口内的冲击损失及回流,后吸式渣浆泵扬程及效率明显低于传统渣浆泵,但其密封效果好,使用寿命长,故在外特性上的损失是可以接受的。通过对两台渣浆泵进行外特性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以期为渣浆泵的设计提供依据。
    • 赵子涵; 邵春雷
    • 摘要: 为了揭示微型离心泵输送不同物性介质时的内部流动规律,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分别对输送水和甘油时的微型离心泵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微型离心泵输送何种介质,蜗壳第Ⅷ截面突然增大对其内部流动均有一定影响;经叶轮流出的流体不易因蜗壳的作用变成周向运动,从而产生回流和流动分离现象,蜗舌附近的流动更加复杂,进而对蜗壳内压力和速度产生影响;输送水时蜗壳扩散段的回流和流动分离现象比输送甘油时更明显;输送水时微型离心泵外特性试验值和数值模拟值误差在10%以内,试验和模拟所得流体运动迹线基本一致。
    • 何坤健; 张惟斌; 江启峰; 韩宇明; 张慧宇; 衡亚光; G·博华
    • 摘要: 圆盘泵在难泵送、空化问题较严重等场合输送介质时具有良好表现.相对于其他类型泵,圆盘泵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资料较少,设计理论与方法不完善.本文总结圆盘泵的发展历程,介绍圆盘泵的结构特点,阐述圆盘泵输送性能和内部流动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对于圆盘泵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提出基于流固耦合分析的设计与优化是圆盘泵未来的研究内容之一.
    • 杨军虎; 张欣娟; 李怀瑞; 李瑶
    • 摘要: 为了研究尾水管导流板对离心泵作透平时内部流动的影响,采用ANSYS-Fluent软件,对增加尾水管导流板的液力透平内部流动状态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安装尾水管导流板,使得尾水管实现收集叶轮出口液流并修正流动方向的作用,从而消除了叶轮流出液体的旋转运动,即消除尾水管中液体的圆周分速度,进而减少了由旋转造成的液力透平水力损失.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有、无尾水管导流板时液力透平尾水管与叶轮内部的流动状态,揭示了尾水管导流板对液力透平各个过流部件流动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对透平尾水管加导流板对离心泵作透平尾水管和叶轮内部流场的流动状态有明显的改善,显著提高了泵作透平的水力效率,扩宽了离心泵作透平的高效运行区.
    • 王文杰; 邓起凡; 裴吉; 王家斌
    • 摘要: 为了提高带导叶离心泵运行效率和解决泵性能优化过程中优化目标与设计变量间强非线性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叶轮多参数智能优化方法.在Workbench软件平台搭建了叶轮造型、网格划分和性能计算的数值仿真流程.以泵设计流量效率为优化目标,定义扬程为约束条件,通过Bézier曲线控制叶片安放角、叶片进口边位置和叶片厚度的分布,以Bézier曲线控制点坐标的为优化变量.编写泵性能优化程序,调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和数值仿真软件,在粒子群算法迭代中计算中每个粒子(叶轮方案)的适应值(效率).在粒子群算法迭代初期泵设计工况效率为74.91%,迭代末期泵效率为78.50%,较原始方案的效率高2.1%,优化后扬程为72.5 m,仍满足设计要求.对比优化过程中的叶轮和导叶内速度流线分布,可以发现叶轮和导叶叶片工作面流动分离现象得到改善,叶轮欧拉扬程上升减缓.所提出的泵性能优化方法为其他泵的性能改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