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皮化

内皮化

内皮化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58462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五届中国西部介入放射学术大会、“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发展”研讨会等;内皮化的相关文献由560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楠、王云兵、陈俊英等。

内皮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8462 占比:99.97%

总计:558605篇

内皮化—发文趋势图

内皮化

-研究学者

  • 黄楠
  • 王云兵
  • 陈俊英
  • 冯博
  • 刘宗军
  • 刘涛
  • 王健
  • 石应康
  • 陈万日
  • 雷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史业弘; 王成; 陈世玖
    • 摘要: 背景:小口径人工血管在外周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因早期血栓形成导致移植失败的问题亟待解决。目的:总结小口径人工血管早期血栓形成与预防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2000-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小口径人工血管,小口径管状支架,组织工程血管,抗血栓,血栓形成,血液相容性,亲水性,内皮化”,英文检索关键词为“small-caliber vascular graft,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endothelialization,hemocompatibility,surface modification”,检索国内外有关小口径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预防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就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和内皮化研究作为纳入标准,最终选取5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预防血栓形成是小口径人工血管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从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来看小口径人工血管早期血栓形成与血浆蛋白吸附、凝血因子的接触激活有关,通过提高表面亲水性、释放抗血栓物质、种植种子细胞、靶向基因诱导等方法,小口径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当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尚有一定距离,仍需进一步探索或优化一种更适宜的血管材料,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选择。
    • 陈世崧; 刘晓红; 徐志云
    • 摘要: 背景:心脏瓣膜病是心脏外科中的常见病,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症状性瓣膜疾病的规范治疗。近年来,生物瓣膜作为人工心脏瓣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材料和处理方式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仍存在一定缺点。目的:总结部分现有人工生物瓣膜的相关研究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方法:第一作者于2022年3月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12年1月至2022年3月人工生物瓣膜的相关文献,以“生物瓣膜、生物材料、脱细胞、交联剂、内皮化、TAVR”为中文检索词,以“bioprosthetic valves,biomaterials,decellularization,cross-linking agents,endothelialization,TAVR”为英文检索词,最终纳入7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生物瓣膜具有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动力学性能,血栓形成较少,患者无需终身抗凝,但生物瓣膜易钙化,导致结构性瓣膜退化,使其耐久性降低。②牛和猪是传统异种瓣膜的主要生物材料来源,目前新型材料主要来源于转基因猪和鱼鳔。③脱细胞技术可以降低生物瓣膜的免疫原性,而脱细胞联合方法可以在保护细胞外基质的基础上提高脱细胞效率。④化学交联剂具有细胞毒性,会导致瓣膜钙化,可通过替代交联剂或修改交联方法降低不良反应;天然交联剂人体相容性好,可一定程度缓解钙化。⑤生物瓣膜内皮化具有抗凝血和抗炎作用,多种涂层技术可以促进生物瓣膜表面内皮化。⑥多种新型介入瓣膜正在研发或投入临床,发展迅速。
    • 董士武; 周岚曦; 邵路; 喻正文
    • 摘要: 背景:镁合金材料依靠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被誉为“革命性的金属材料”,其降解对内皮化的影响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目的:综述镁合金材料的研究进展。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以“金属生物材料,镁合金材料,血管支架,内皮化,动物实验,体外实验”为中文主题检索词,以“Metallic biomaterials,Magnesium alloys,Vascular stents,Endothelialization,Animal experiments,In vitro”为英文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2015-2022年,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最终纳入116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镁合金材料降解形成的含一定浓度镁离子的微环境有利于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镁离子对内皮化的作用基本被认可。但降解速率过快是镁合金的最大问题,镁离子浓度过高会出现细胞毒性,因此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改善其降解,提高生物相容性。目前常见的改善镁合金降解的方法有纯化、合金化、表面改性,均可提高其耐腐蚀性,并且不同元素的合金化对镁合金的改善是不同方面,未来可能针对不同需求来选择不同合金化的镁合金以适应临床患者的情况,除引入其他元素外,改进镁合金的制作工艺改善降解问题也可能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 杨峰; 赵骞; 张世轩; 赵铁男; 冯博
    • 摘要: 背景:药物洗脱支架和单纯内皮修复型支架在治疗血管狭窄疾病时可见内皮化延迟以及植入后再狭窄的问题.作者既往的体外研究显示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可协同抵消抗增殖药物的内皮化延迟和内膜的过度增生.目的: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损伤模型中,分析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复合支架预防血管再狭窄的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损伤小型猪模型随机分为雷帕霉素组、CD133抗体组以及雷帕霉素/CD133抗体组,分别在损伤冠状动脉置入雷帕霉素支架、CD133抗体支架和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动物实验于2019-03-15经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190017.结果 与结论:①3组支架植入后14 d和1个月时,内皮化程度存在差异,其中雷帕霉素组支架内皮覆盖程度低于CD133抗体组及雷帕霉素/CD133抗体组.②置入后3和6个月,雷帕霉素组和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组管腔狭窄率较低,但雷帕霉素支架周围组织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且CD133抗体支架可引起明显内膜增生及管腔狭窄.③提示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可在体内实现早期内皮化,促进内皮细胞修复,并在置入后降低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且其6个月内抗增殖效果与雷帕霉素支架接近.
    • 杨峰; 赵骞; 张世轩; 赵铁男; 冯博
    • 摘要: 背景:药物洗脱支架和单纯内皮修复型支架在治疗血管狭窄疾病时可见内皮化延迟以及植入后再狭窄的问题。作者既往的体外研究显示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可协同抵消抗增殖药物的内皮化延迟和内膜的过度增生。目的: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损伤模型中,分析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复合支架预防血管再狭窄的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损伤小型猪模型随机分为雷帕霉素组、CD133抗体组以及雷帕霉素/CD133抗体组,分别在损伤冠状动脉置入雷帕霉素支架、CD133抗体支架和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动物实验于2019-03-15经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190017。结果与结论:①3组支架植入后14 d和1个月时,内皮化程度存在差异,其中雷帕霉素组支架内皮覆盖程度低于CD133抗体组及雷帕霉素/CD133抗体组。②置入后3和6个月,雷帕霉素组和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组管腔狭窄率较低,但雷帕霉素支架周围组织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且CD133抗体支架可引起明显内膜增生及管腔狭窄。③提示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可在体内实现早期内皮化,促进内皮细胞修复,并在置入后降低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且其6个月内抗增殖效果与雷帕霉素支架接近。
    • 苏蕾; 吴阳; 陈各才; 杨桂荣; 王中阳
    • 摘要: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封堵(LAAO)术后封堵器不完全内皮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LAAO(封堵装置均为Watchman)治疗的AF患者。于术后3个月以双源CT评估封堵器是否完全内皮化;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封堵器不完全内皮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77~134天,中位随访时间100天。术后3个月,双源CT诊断不完全内皮化32例(不完全组)、完全内皮化21例(完全组);组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反流(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LVEF和MR为自变量、完全内皮化与否为因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和MR均为封堵器不完全内皮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二尖瓣轻度及以上反流及低射血分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LAAO治疗AF术后封堵器内皮化,导致封堵器延迟内皮化内皮化不完全。
    • 申瑞秋; 刘志明; 宋俊祎; 胡碧茹
    • 摘要: 背景:人工血管材料在生理水平上的一氧化氮(NO)稳定可控释放是抑制小直径人工血管内壁血栓形成的技术关键,对新型人工血管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梳理近年来人工血管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展,重点对NO释放型人工血管材料进行综述。方法:以“vascular graft、blood vessel、catalytic Nitric oxide、tissue engineering;人工血管,催化NO”等为检索关键词,检索CNKI、万方、谷歌学术和PubMed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再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一系列聚合物材料、涂层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展现出与天然内皮组织相似的NO产生通量和释放速率,其中负载有机硒、铜离子、角蛋白、纳米贵金属等的人工血管材料显示出可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巨大潜力。负载有机硒的人工血管材料催化持续时间长,生物相容性好,机械性能优良;负载铜的人工血管材料生物安全性好,抗血栓能力强;同时负载有机硒和铜离子的人工血管材料表现出长期稳定的催化能力,以及选择性的内皮细胞活性增强能力;含有角蛋白的人工血管材料具有出色的细胞相容性和功能可拓展性;其他含有催化NO生成物质的人工血管材料未来发展空间较大。但截至目前,释放NO的可植入生物材料的临床前开发或后期临床试验效果尚不明确,在NO的释放时间、对内皮细胞的影响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解决。
    • 李芳; 吴可通; 赵珺; 李刚
    • 摘要: 背景:随着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采用血管支架配合微创手术在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目的:阐述血管支架的研究背景、性能要求、种类、原材料、制备和后加工技术,分析血管支架植入人体后所出现的并发症及改善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期限为2005至2020年,中文检索关键词为“血管支架、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研究现状”,英文检索关键词为“vascular stent;aneurysm;endovascular exclusion;research status”。结果与结论:采用血管支架配合微创手术治疗动脉瘤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然而传统血管支架不能同时具备良好的远期畅通率、抗疲劳性、抗血栓和抗肿瘤功能,应该从结构设计、血管内皮化和高效药物缓释功能改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改进。血管支架研究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需要生物材料、工程技术和医学临床的多学科人才团队协同创新,才能开发出相容性更好、性能更稳定和价格更低的血管支架,为人类的医疗事业做贡献。
    • 申瑞秋; 刘志明; 宋俊祎; 胡碧茹
    • 摘要: 背景:人工血管材料在生理水平上的一氧化氮(NO)稳定可控释放是抑制小直径人工血管内壁血栓形成的技术关键,对新型人工血管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梳理近年来人工血管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展,重点对NO释放型人工血管材料进行综述.方法:以"vascular graft、blood vessel、catalytic Nitric oxide、tissue engineering;人工血管,催化NO"等为检索关键词,检索CNKI、万方、谷歌学术和PubMed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再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一系列聚合物材料、涂层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展现出与天然内皮组织相似的NO产生通量和释放速率,其中负载有机硒、铜离子、角蛋白、纳米贵金属等的人工血管材料显示出可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巨大潜力.负载有机硒的人工血管材料催化持续时间长,生物相容性好,机械性能优良;负载铜的人工血管材料生物安全性好,抗血栓能力强;同时负载有机硒和铜离子的人工血管材料表现出长期稳定的催化能力,以及选择性的内皮细胞活性增强能力;含有角蛋白的人工血管材料具有出色的细胞相容性和功能可拓展性;其他含有催化NO生成物质的人工血管材料未来发展空间较大.但截至目前,释放NO的可植入生物材料的临床前开发或后期临床试验效果尚不明确,在NO的释放时间、对内皮细胞的影响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解决.
    • 李芳; 吴可通; 赵珺; 李刚
    • 摘要: 背景:随着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采用血管支架配合微创手术在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目的:阐述血管支架的研究背景、性能要求、种类、原材料、制备和后加工技术,分析血管支架植入人体后所出现的并发症及改善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期限为2005至2020年,中文检索关键词为"血管支架、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研究现状",英文检索关键词为"vascular stent;aneurysm;endovascular exclusion;research status".结果 与结论:采用血管支架配合微创手术治疗动脉瘤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然而传统血管支架不能同时具备良好的远期畅通率、抗疲劳性、抗血栓和抗肿瘤功能,应该从结构设计、血管内皮化和高效药物缓释功能改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改进.血管支架研究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需要生物材料、工程技术和医学临床的多学科人才团队协同创新,才能开发出相容性更好、性能更稳定和价格更低的血管支架,为人类的医疗事业做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