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圣

内圣

内圣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1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专利文献160551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宗教、船山学刊等; 内圣的相关文献由244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健、万春香、刘亚明等。

内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60551 占比:99.86%

总计:160780篇

内圣—发文趋势图

内圣

-研究学者

  • 胡健
  • 万春香
  • 刘亚明
  • 周义顺
  • 孟广林
  • 宋志明
  • 崔暐
  • 张亚栋
  • 张强
  • 张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向其坤
    • 摘要: “外王”:成为课堂之外的“孩子王”有一种方式,可以使班主任自觉成为班级中的一员,即假如全班有51个学生,学号为1~51,那么班主任就设定为第52号。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班主任用自己的情趣、智慧成为“孩子王”,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
    • 戴庆
    • 摘要: 先秦到北宋周敦颐,孔、颜之乐发展为“孔颜乐处”,内涵也从乐道与自得之乐发展为因与道合一而乐.“乐道”的“道”和“因与道合一而乐”的“道”同样指的是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所不同的是周敦颐为后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形而上的根据:“诚”.“诚”兼具宇宙本体义与道德本体义,从而推动了儒学内圣化转向.此后宋明儒者不断阐发“孔颜乐处”的内涵,使其内圣化转向不断得到强化.
    • 程志华
    • 摘要: "内圣外王"乃儒家表达立教宗旨的理论模型:"内圣"表达人格理想,"外王"表达社会理想,二者有"体""用"之内在关联。"内圣"指内在的"圣贤工夫",即以"成德"为目标、以"圣人"为人格理想的道德修养。"内圣之学"亦称"成德之教",即教导人在有限生命中取得无限而圆满意义,以成就圣贤人格的学问。
    • 李余威
    • 摘要: 朱熹作为南宋时期延续儒家道统的关键人物,在余英时先生笔下,他的道统论的理论意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延续自尧、舜以来的"内圣"道统修为,确立儒学正统与正宗;二是确立道学独尊的"外王"治世方略,为帝王提供治国平天下的"道"的准则凭借."内圣"与"外王"是儒家道统力求实现的两种不同的境界目标,朱熹对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新的阐释.朱熹心持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却没有认清道统与政统、师道与王权之间的实际关系,两者较量的最终结局早已注定,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伊始,道统便只能以从属政统的依附角色存在,来发挥它强化政统一尊的独特作用.
    • 陈欣慧; 卓光平(指导)
    • 摘要: 新世纪以来,文化界兴起了一股"阳明热",其表征之一就是先后创排了多部"阳明戏"。这些"阳明戏"在艺术阐释王阳明精神思想的同时,也形象展现了王阳明艰辛的成长之路。新世纪"阳明戏"中的成长叙事一是聚焦了王阳明的"内圣"之路,二是聚焦了王阳明的"外王"之路,"内圣"与"外王"的相互交织,从而将王阳明"成圣"的艰难历程和人生传奇进行了艺术化展现。
    • 张亚栋
    • 摘要: 北宋中期,张载在以回向“三代”为主的政治环境下,建立了一套“内圣”与“外王”相互支援的思想系统.在“内圣”领域,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孔孟以及《中庸》中的“诚明”思想,认为“致圣”应当“因明致诚”,主要从“穷理”和“尽性”两方面来致学成圣.在“外王”领域,张载以《周礼》为核心,以“井田”“封建”为变革的主要内容,构建了一套涉及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教化的变法体系.张载在“内圣”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但在“外王”领域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 程修平
    • 摘要: 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传承是有脉络可寻的,从商朝开国君王商汤的个人"日新",到战败失国的殷商旧民作为一个族群洗心革面作"新民",再到以文王为首的西周诸侯国革故鼎新实现邦国"维新",到最后战国时代曾参将"新民"思想上升为士人必须共同遵循的社会文化规则,从个人到族群再到邦国,从文化个案到文人提炼再到社会遵循,这种"自新"思想的传承反映了中华民族早期臻于内圣的文化思想创新力和形成机制,鉴古及今,"老内圣"开出了"新外王".在今天的"文化自信"中要站稳中华立场,在"文化自觉"中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和中国式文化思想体系的全球化扩张.
    • 张亚栋
    • 摘要: 北宋中期,张载在以回向“三代”为主的政治环境下,建立了一套“内圣”与“外王”相互支援的思想系统。在“内圣”领域,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孔孟以及《中庸》中的“诚明”思想,认为“致圣”应当“因明致诚”,主要从“穷理”和“尽性”两方面来致学成圣。在“外王”领域,张载以《周礼》为核心,以“井田”“封建”为变革的主要内容,构建了一套涉及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教化的变法体系。张载在“内圣”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但在“外王”领域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 陆建华
    • 摘要: 老子的理想人格虽然包括士、圣人、“善为道者”、君子、大丈夫、婴儿、赤子、“善摄生者”等,但主要是士和圣人.相比较而言,老子对于士和圣人的论述较为全面,揭示了老子理想人格中的内圣与外王两面.老子的理想人格是道的化身、道的践行者,其内圣与外王两面都体现了道的特质,尤其是道的无为、柔弱、质朴等特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