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王

外王

外王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1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专利文献71673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管子学刊、船山学刊、人文杂志等; 外王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健、刘亚明、周义顺等。

外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71673 占比:99.76%

总计:71846篇

外王—发文趋势图

外王

-研究学者

  • 胡健
  • 刘亚明
  • 周义顺
  • 唐少莲
  • 宋志明
  • 崔暐
  • 张亚栋
  • 张强
  • 张震
  • 李毅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向其坤
    • 摘要: “外王”:成为课堂之外的“孩子王”有一种方式,可以使班主任自觉成为班级中的一员,即假如全班有51个学生,学号为1~51,那么班主任就设定为第52号。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班主任用自己的情趣、智慧成为“孩子王”,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
    • 蓝法典
    • 摘要: 牟宗三对"德福一致"问题的解决,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说明"德福一致"的可能性,而在于借此问题反驳康德人的道德是有限的判断,证成"无限智心"与"天地万物一体"二者的无限性乃是"一致"的,继而使儒家良知本心所具备的价值性与物自体的价值意味可因此无限性的确认而得到"一致"的落实,最终兑现为儒家"新外王"理想的责无旁贷.故而牟先生用以解决"德福一致"问题的"诡谲的即"的逻辑虽是一种圆善意义的表述,但其实质只是强调儒家伦理追求的有意义以及它可以对外王追求做更充分的理性说明.在这一过程中,良知本心"既存有又活动"的"活动特质"缓解了道德在"诡谲的即"的逻辑中被消解的危险,最终将"德福一致"问题的实践指向落实为"新外王"这一针对他人不幸福的生活状态必然改善之、创造之的社会理想.
    • 李余威
    • 摘要: 朱熹作为南宋时期延续儒家道统的关键人物,在余英时先生笔下,他的道统论的理论意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延续自尧、舜以来的"内圣"道统修为,确立儒学正统与正宗;二是确立道学独尊的"外王"治世方略,为帝王提供治国平天下的"道"的准则凭借."内圣"与"外王"是儒家道统力求实现的两种不同的境界目标,朱熹对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新的阐释.朱熹心持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却没有认清道统与政统、师道与王权之间的实际关系,两者较量的最终结局早已注定,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伊始,道统便只能以从属政统的依附角色存在,来发挥它强化政统一尊的独特作用.
    • 陈欣慧; 卓光平(指导)
    • 摘要: 新世纪以来,文化界兴起了一股"阳明热",其表征之一就是先后创排了多部"阳明戏"。这些"阳明戏"在艺术阐释王阳明精神思想的同时,也形象展现了王阳明艰辛的成长之路。新世纪"阳明戏"中的成长叙事一是聚焦了王阳明的"内圣"之路,二是聚焦了王阳明的"外王"之路,"内圣"与"外王"的相互交织,从而将王阳明"成圣"的艰难历程和人生传奇进行了艺术化展现。
    • 张亚栋
    • 摘要: 北宋中期,张载在以回向“三代”为主的政治环境下,建立了一套“内圣”与“外王”相互支援的思想系统.在“内圣”领域,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孔孟以及《中庸》中的“诚明”思想,认为“致圣”应当“因明致诚”,主要从“穷理”和“尽性”两方面来致学成圣.在“外王”领域,张载以《周礼》为核心,以“井田”“封建”为变革的主要内容,构建了一套涉及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教化的变法体系.张载在“内圣”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但在“外王”领域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 张亚栋
    • 摘要: 北宋中期,张载在以回向“三代”为主的政治环境下,建立了一套“内圣”与“外王”相互支援的思想系统。在“内圣”领域,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孔孟以及《中庸》中的“诚明”思想,认为“致圣”应当“因明致诚”,主要从“穷理”和“尽性”两方面来致学成圣。在“外王”领域,张载以《周礼》为核心,以“井田”“封建”为变革的主要内容,构建了一套涉及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教化的变法体系。张载在“内圣”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但在“外王”领域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 陆建华
    • 摘要: 老子的理想人格虽然包括士、圣人、“善为道者”、君子、大丈夫、婴儿、赤子、“善摄生者”等,但主要是士和圣人.相比较而言,老子对于士和圣人的论述较为全面,揭示了老子理想人格中的内圣与外王两面.老子的理想人格是道的化身、道的践行者,其内圣与外王两面都体现了道的特质,尤其是道的无为、柔弱、质朴等特质.
    • 白宗让
    • 摘要: 儒学核心价值之"仁"除了内在情感之外,还有外在事功的维度,孔子许管仲以仁说明了这一点.战国以后的儒学逐渐内转,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外向的追求.孔孟都有过从政的经历,原始儒学在提倡教育的同时,对国家的财富与军备也特别重视.《大学》"修齐治平"的逻辑有物质基础与制度支撑.历来对儒学的内在道德解读忽视了外在事功维度,以至于有了"道德主义"的偏见."仁学"不可退居心性,在适当的时候,"仁"之"外王"的一面一定要开显出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