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共风险

公共风险

公共风险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7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8472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理论探索、新华文摘、广东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2012)、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农村改革国际论坛等;公共风险的相关文献由20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尚希、李成威、祁毓等。

公共风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2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8472 占比:99.41%

总计:38699篇

公共风险—发文趋势图

公共风险

-研究学者

  • 刘尚希
  • 李成威
  • 祁毓
  • 程瑜
  • 徐玉德
  • 武靖州
  • 陈龙
  • 韩志成
  • 马恩涛
  • 丁一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夏梦颖
    • 摘要: 算法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算法的不当使用有可能引致网络舆情风险,其作用机制表现为:算法推荐容易形成意见孤岛;算法更容易扩散危害性信息;算法权力控制网络舆情。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规范算法推荐使用,构建算法综合治理机制,通过法律上知情同意原则从信息供给端向接收端延伸、健全和完善算法技术的伦理审查机制以及信息化社会观念迭代机制,防范资本和少数利益集团利用算法影响和控制公众,从而营造清朗的网络舆情生态治理环境。
    • 李红霞; 刘航伊
    • 摘要: 近年来,我国以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为核心,“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和突破性进展,财政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益显著提高,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改革将为提升我国财政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改革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在着力突破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瓶颈的基础上,提出牢固树立绩效意识、加强预算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建设、防范化解公共风险以及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问责机制等对策建议。
    • 刘尚希; 武靖州
    • 摘要: 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财税体制改革,需要整体观、风险观和协同观的观察视角。形塑国家治理结构、构建国家发展的确定性,应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所在。新的财税体制改革应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治理框架下循序推进,进一步明晰地方作为一级治理主体的定位和央地财政事权,基于预算与约束公共权力的融合来完善国家治理方式;应着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构建创新友好型的税收制度。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应作为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推动国家治理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意味着新的风险挑战,迫切需要提升国家财政权衡、判断风险的能力,并以数字化为基础强化现代财政制度的技术支撑。
    • 葛琳玲; 李顺明
    • 摘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为确保2022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格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相应地,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则指出,为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应围绕宏观经济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工作部署,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同时注意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节奏,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稳定大局。本文建议2022年财政政策的更可持续要依托改革来实现,在"稳"和"进"上下功夫。
    • 徐玉德; 李化龙
    • 摘要: 隐性债务源于政府承担公共风险而产生的潜在支出义务,化解隐性债务的关键是治理诱发政府潜在支出义务的公共风险。隐性债务治理不仅要防范政府部门债务风险向私人部门的溢出,还要降低私人部门风险公共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冲击。公共风险视角下隐性债务治理的关键是从疏堵结合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治理模式,核心是在厘清隐性债务内涵并明确政府权责边界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分担与化解的制度体系,其中建立隐性债务报告制度、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向预算内转变、深化政府直接融资制度改革、加大隐性债务内外部监督力度、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巨灾保险制度等是构筑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的重要着力点。
    • 摘要: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公共卫生和健康风险管理日益成为全社会的重大关切。“本刊特稿”栏目中,《从不确定性视角看健康风险管理》(刘尚希)认为,针对健康问题,从事后的被动应急逐步转向事前的主动防控,需要一种不确定性思维和风险理念,改革医卫制度框架,防范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筹资机制不适应以及就医管理落后导致的健康公共风险。相应地,应强化预算执行主体责任、提升卫生财政资金绩效、完善卫生健康预算管理,为防范化解健康公共风险提供支撑。
    • 王婷婷
    • 摘要: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综合运用应急财政措施进行及时干预的同时,也暴露出财政应急法治建设存在专门性立法不足、资金配置有失公平、监督问责机制不尽完善等问题。为应对疫情带来的财政法治挑战部分国家秉持“紧急不避法治”原则,通过制定专门的应急财政法律制度、依法设置应急财政的适用条件、科学调整应急财政的具体措施、合理设置应急财政的实施程序等方式优化了法治框架。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中国应立足国情,从“四个维度”加紧完善危机应对的财政干预法律制度,兼顾常态治理与应急治理,持续完善应急财政干预规则体系;兼顾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确立财政例外规则及其回归路径;兼顾精准治理与实质公平,合理调适财税制度的运用领域;兼顾效果保障与廉洁维护,加强应急财政干预的监管力度。
    • 刘尚希
    • 摘要: 经济形势和金融风险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构建一套新的认识论基础。当前,中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叠加蓬勃发展的数字科技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我国经济的发展逻辑、运行逻辑、治理逻辑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意味着学术界习惯采用的基于事实与结果的传统分析框架以及基于过去和现在的预测方法在经济领域已经不再适用,需要从风险转化与演变的视角来看待各类经济问题。可以说,公共风险已逐步成为一个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参照,应更多根据风险情景来采取基于预期和行为模式的政策措施。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同样需要导入公共风险思维,注重区分微观金融风险与宏观金融风险,并进一步明确政府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的责任。
    • 倪筱楠; 张键; 温佳瑜
    • 摘要: 随着传统市场经济转型升级,治理金融市场中的潜在公共风险是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关键。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支出扩张、债务违约等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在公共视阈下,本文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界定入手,剖析我国隐性债务治理存在的瓶颈,并借助于发达国家防范隐性债务风险的经验,提出了利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借助地方政府债务动态管理监督强化债务约束、聚焦债务风险数值化强化债务信息全面披露、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避免债务风险等针对性对策。
    • 杨佳颐
    • 摘要: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既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建立“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以及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形成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预算管理理念。本文在梳理“十三五”时期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程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建立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的基本逻辑和必要性,并就“十四五”时期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提出一些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