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入渗率

入渗率

入渗率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3194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水土保持应用技术、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全国第三届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等;入渗率的相关文献由466位作者贡献,包括雷廷武、夏卫生、张婧等。

入渗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3194 占比:99.84%

总计:83329篇

入渗率—发文趋势图

入渗率

-研究学者

  • 雷廷武
  • 夏卫生
  • 张婧
  • 张振华
  • 曾社教
  • 樊贵盛
  • 汪为巍
  • 潘英华
  • 牛超
  • 王春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亮; 司朋举; 张赏
    • 摘要: 为研究降雨条件下含有不同含量、不同粒径的球状微塑料黄绵土的非饱和入渗特性,开发了一套模拟降雨条件下土柱垂直入渗模型试验研究装置,对含有微塑料的非饱和黄绵土进行了七组降雨入渗试验。结果表明:(1)在降雨强度为20 mm/h、微塑料粒径为5μm时,微塑料含量为0.05%时促进雨水入渗,其他微塑料含量阻滞雨水入渗,且随着微塑料含量的增加,积水点和饱和点出现的时刻越早。(2)在降雨强度为20 mm/h,微塑料含量为0.25%时,微塑料粒径为3μm时显著促进雨水入渗,整个试验阶段不产生积水,微塑料粒径为5μm和8μm时产生较多积水,阻滞雨水入渗。(3)微塑料的疏水作用显著影响雨水入渗过程,但是其对峰值含水率的影响较微弱,峰值含水率随着微塑料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微塑料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 江磊; 秦富仓; 曾令建; 赵琦; 宋秀敏; 王立宇; 史芮嘉
    • 摘要: [目的]研究内蒙古黄土丘陵区4种柠条林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地合理造林及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柠条、山杨×柠条、山杏×柠条、油松×柠条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进行多点取样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单环土柱法观测原状土壤水分入渗,并将入渗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种林地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5 h累计入渗量、湿润锋前进速率均表现为山杏×柠条(8.60mm·min^(-1),1.05 mm·min^(-1),279.83 mm,2.5 mm·min^(-1))>山杨×柠条(5.6 mm·min^(-1),0.76 mm·min^(-1),255.65 mm,2.2 mm·min^(-1))>油松×柠条(4.80 mm·min^(-1),0.73 mm·min^(-1),243.03 mm,2.0 mm·min^(-1))>柠条(3.16 mm·min^(-1),0.53 mm·min^(-1),178.64 mm,3.4 mm·min^(-1));入渗后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率表现为:山杏×柠条>山杨×柠条、油松×柠条>柠条;土壤密度和孔隙状况是影响4种林地入渗能力和水分状况的主要因素。[结论]在研究区内,山杏×柠条较其他林地有更好的调节作用和涵养水源功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 程慧娟; 于庆峰; 王全九
    • 摘要: 为了分析垂直线源灌下土壤水分的入渗规律,探明不同线源长度的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研究了3种常规入渗模型对垂直线源灌下不同线源长度入渗规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随着线源长度的增加,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均增大;3种模型均能模拟不同线源长度下的入渗规律,其中Kostiakov入渗公式最精确,Philip入渗模型更适合于入渗前期和中期的模拟,Horton(变形)入渗公式更适合于入渗中期和后期的模拟,并且更适合于线源长度大于20 cm的情况;得出不同线源长度下3种入渗模型的经验公式,3种入渗模型入渗率的经验公式精确度均高于累积入渗量的精确度,3种入渗模型累积入渗量的计算值均高于实测值.该研究结果可为垂直线源灌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陈亮; 司朋举; 张赏
    • 摘要: 为研究降雨条件下不同黏粒含量一维土柱的非饱和入渗特性,开发一套模拟降雨条件下土柱垂直入渗模型试验研究,对非饱和砂土做了五组不同黏粒含量下的一维垂直入渗试验,得到不同黏粒含量下垂直土柱的入渗率时程曲线、累积入渗量时程曲线、浸润峰深度时程曲线及监测点体积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并结合试验结果得到试验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结果表明:1)黏粒含量对垂直土柱的入渗影响较大,当黏粒质量分数小于10%时,降雨强度小于土体的最小入渗能力,入渗率等于降雨强度且恒等于0.083 cm/min;当黏粒质量分数大于15%时,降雨强度大于土体的最小入渗能力,入渗率时程曲线呈现无压入渗、有压入渗和饱和入渗三阶段变化.2)不同黏粒含量下,土柱出现积水点和饱和点的时间不同,积水点和饱和点时间随着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3)研究中运用VG模型拟合分析了关于黏粒含量的土水特征曲线,模拟结果显示黏粒含量越高,α值、n值和m值都减小.
    • 刘淙琮; 王利书; 杨宝斌
    • 摘要: 以2种土壤包括耕层土(SCK)和压实土(NCK)为研究对象,设置了3个土壤压实层深度5 cm(T1)、10 cm(T2)和15 cm(T3)进行一维入渗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水分入渗过程和水分剖面分布情况及土壤不同压实层深度对水分入渗的影响,以期为田间耕作保墒和节水灌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入渗过程中,初始入渗率较高,后呈幂函数式下降直至稳定入渗率,入渗相同深度时,SCK处理的入渗率显著大于NCK处理,其它处理随着压实层深度的增大,入渗率偏大,但达到稳定入渗率时,随压实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累积入渗量呈先快速增长后稳定增长的趋势,入渗相同深度时,SCK处理的累积入渗量显著大于NCK处理,入渗初期,相同入渗深度,累积入渗量随压实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如水分入渗至5 cm时,T1、T2和T3累积入渗量分别为13.7、13.8、14.1 cm,在入渗后期,相同入渗深度,累积入渗量随压实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如当水分入渗至15~20 cm时,以上处理的累积入渗量则分别为4.7、4.3、4.1 cm;入渗完成后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小,相对于耕层土对照(SCK),压实层的存在显著提高了上层土壤的含水量,并且随着压实土层深度的增加,促进了水分在上层的储存.
    • 吴晨涛; 王春霞; 周亮; 胡松可; 付博
    • 摘要: 为提高膜下滴灌的水肥一体化的水肥利用效率,以石河子周边农田盐碱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土箱入渗试验,对不同施氮时序W、W-N、N-W、W-N-W、W-W-N、N-W-W、N-W-N-W、N-W-W-N、W-N-NW(W-纯水灌溉,N-肥液灌溉)条件下的湿润锋、累积入渗量及入渗率进行观测,从而分析不同施氮时序对入渗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时间内,施氮时序对湿润锋水平运移距离和垂直运移距离有着显著影响,在试验结束时,各施氮时序处理下水平运移距离比W高21.28%,13.95%,21.28%,9.76%,22.92%,17.78%,26.00%,-2.78%;垂直运移距离分别比W处理下低14.67%,14.67%,28.00%,36.00%,22.67%,28.00%,22.67%,30.67%;各施氮处理下的湿润比显著高于W时序处理,N-W-W-N的方差较小,为0.14;灌水结束时,N-W-W-N下的累积入渗量比W-N-W(目前大田常用)时序高20%、累积入渗率最大,为17.98 mL/min。综上所述,N-W-W-N时序处理比W-N-W时序处理入渗性能好,湿润比稳定且变异程度小。应将N-W-W-N考虑应用于大田,从而进一步与W-N-W相比较,为大田膜下滴灌自动化水氮高效利用技术奠定基础。
    • 申子航; 沈晖; 田军仓; 陈海银; 卿家骏; 李宇扬; 赵广商
    • 摘要: 为研究土壤容重以及供水水质对土壤水分垂直入渗性能的影响,以香山地区不同容重(1.35、1.45 g/cm^3)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一维垂直入渗试验,选择供水水质为影响因子,设置4种不同电导率的供水水质(0、2.5、5.0、7.5 mS/cm)对土壤入渗时间、入渗率,盐分分布特征以及含水率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用Philip、Kostiakov和通用经验模型来模拟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结果表明:微咸水入渗可以增大两种土壤的入渗性能,对土壤容重为1.35 g/cm^3的土壤影响更为明显,利用Kostiakov入渗方程能更好地拟合不同容重的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且模型对土壤容重为1.45 g/cm^3的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更高。土壤含水率与盐分再分布的过程中,在土壤上层,电导率为0 mS/cm入渗条件下,两种容重土壤的土层的含盐量均小于土壤初始含盐量,说明其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淋洗盐分,在供水水质电导率为2.5、5.0、7.5 mS/cm条件下,两种容重土壤的土柱剖面均出现明显积盐的情况;在4种供水水质的入渗条件下,在土壤上层,两种容重的土壤含水率均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电导率的增加,土壤的导水性能随之增加,但是在同一深度,土壤容重为1.35 g/cm^3的土壤含水率略高于压砂地土壤容重为1.45 g/cm^3的土壤含水率,这是由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导致土壤孔隙率的减小,水分的运动过程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到土壤的含水率。
    • 裴青宝; 廖振棋; 余雷; 董文彪; 陈鹏帆
    • 摘要: 为研究红壤区域蓄水渗灌关键参数变化对水氮分布的影响,试验设灌水量和灌水器埋深两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共9个处理。分析影响各因素对土壤入渗率、湿润体内含水率和硝态氮分布影响。结果表明:入渗达到稳定之前灌水量对入渗率的影大于灌水器埋深,垂向湿润锋运移距离随着灌水器埋深增加而减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随着灌水器埋深加大,湿润体范围向右下方移动。土壤含水率随土壤深度增大再逐渐变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土壤湿润范围增加;灌水量增加,促进硝态氮的入渗;土壤硝态氮的分布规律为由灌水器周边至湿润体边缘呈现“低-高-低”的分布态势。对土壤水氮的分布显著影响为:灌水量>灌水器埋深。增加一定的灌水量可以促进蓄水渗灌红壤水氮入渗,而增加灌水器埋深则使得湿润体范围向灌水器右下方移动;在红壤地区脐橙等经济作物灌溉中推荐采用高灌水量与深埋灌水器的方式。
    • 余保汶; 肖敏杰; 王旭; 费璇
    • 摘要: 岩溶水是指赋存于岩溶孔隙中的地下水,是我国南方生产生活主要用水来源.随着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逐步扩大,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越发重要.通过定期监测岳麓山泉水流量、电导率、pH值,结合岳麓山岩土层性质和长沙市降雨量,采用统计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泉水流量变化和泉水水质定性评价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雨对岩溶水进行补给从而使泉水流量增大,泉水流量的改变除与降雨量有关外,还受土壤入渗率和降雨时长的影响.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可定量计算电导率与时间的相关性,间接判断周围环境对泉水水质影响的难易程度,有利于识别电导率代表性位置泉眼,更好地监测和评价岩溶水.土壤酸沉降污染严重或酸雨频繁地区易导致岩溶水pH值呈酸性.对泉水流量和水质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